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时间:2019-05-13 09: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第一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意见

浙委办〔2010〕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加快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村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市场,鼓励企业、个人等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二是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规模和布局,整体推进村庄改造、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建设。三是坚持村为主体、惠及农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村为主体开展,要在坚决守

住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红线、努力增加耕地的前提下,使农民群众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是坚持节约土地、集聚人口。实行开发与整理联动、复垦与盘活并重、增量与减量挂钩,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配套建设,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住户向居住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五是坚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政府财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重点解决当前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按照“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要求,全面落实“百万”造地保障工程,通过对农用地、未利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复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成一批“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科学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完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抓紧修编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引导村庄社区合理调整布局,明确村庄定位,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造价适中、彰显特色”的思路,科学编制集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于一体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各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区域定位、实施步骤、保障措施,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二)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以中心村为单位,要求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平原、海岛地区2500人以上、山区半山区1500人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对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村庄旧房改造、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到2012年,全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1200个左右,其中省重点抓好100个左右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

(三)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专项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各市、县(市、区)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县域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置换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的,所得收益应专项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保障村庄土地整理复垦、住房改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较好、农村人口集聚度高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较大的地区,允许项目预支的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按不高于该项目新增耕地面积30%的比例有偿调剂,以筹措整治项目启动资金。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小额联保贷款、农民创业贷款、林权及农房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四荒”地抵押贷款试点,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信贷支持。

(四)有效保障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户相对集中居住,整合村庄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村庄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宜建则建”原则,积极开展整村拆迁、新村建设试点,引导农民退宅还耕和建房避占耕地。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增减平衡后,允许置换用于建设用地的,应首先满足村庄整治区域内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及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确实有余的,可用于其他建设。对正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在切实做好与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允许在编制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区内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质量提高,而且实现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前提下,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该复垦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内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等面积挂钩置换。

(五)建立健全宅基地流转机制。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如有农户愿意放弃并退出本村老宅基地、选择跨村建房,涉及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上述农户的住宅用地进行合理调整、互换和经济补偿。积极开展农村一户两宅、一户多宅清理工作。对因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而导致不再使用宅基地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经济补偿由村集体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自愿退出住宅的农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统一政策,通过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方式,凭退出证明,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享受县域、中心镇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对需要流转的农村宅基地,应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

(六)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按照“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项目立项前应及时公告项目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招投标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和青苗补偿政策等相关事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凡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利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要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安置、农户旧房拆迁和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的实际,合理制定土地综合整治补偿标准。对土地综合整治中面向困难群众建造安置房的,各地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和年度政府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各地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农办、国土资源、财政、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机构,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工作统筹,加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的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切实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一○年一月十二日

第二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公费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8-17 【生效日期】1998-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强国有企业公费配置和使用移动电话住宅电话管理的通知

(省委办〔1998〕40号1998年8月17日)

各市(地)、县委,各市(地)、县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部)属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八条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公费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管理,现就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下同)公费配置和使用移动电话、住宅电话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配置范围和话费报销标准

(一)移动电话

国有企业公费移动电话,本着工作需要、从严把握的原则,主要配置于营销以及经常处理突发性事件等工作岗位。

1.根据企业性质和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班子和特殊岗位,可配置少量公费移动电话。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7部;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3部;小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2部。企业内部特殊岗位配置移动电话的数量,由企业提出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报同级反腐败斗争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经批准配置的公费移动电话,采取定岗定人保管使用或集中保管、公共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

2.企业领导班子和特殊岗位公费移动电话的话费支出(包括月租费、通话费,下同),实行限额报销、超额自负、平衡的制度。年报销总额,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30000元;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13000元;小型企业领导班子不超过8000元;特殊岗位每部不超过4000元。连续二年亏损企业的话费报销总额,按上述标准的50%掌握。

3.企业领导班子及特殊岗位配置移动电话,在本企业现有公费移动电话中调剂解决,除特殊情况经同级反腐败斗争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外,一律不得新购。

4.对企业现有公费移动电话按统一政策进行清理。除经批准保留的移动电话外,企业其他公费移动电话,根据使用年限,按照不低于同类机型现行市场价(包括购机费、入网费)30%的价格,一次性折价处理给持机者个人;持机者不愿购买的,可处理给本企业其他职工或向社会拍卖。

(二)住宅电话

1.国有企业现有用公费安装的住宅电话,一律按原初装费或现初装费50%的价格处理给个人。今后不再用公费安装住宅电话。

2.企业领导干部住宅电话话费支出,实行限额报销、超支自负、平衡的制度。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领导干部,正职每人每年不超过1440元,副职不超过1200元;中小型企业领导干部,正职不超过960元,副职不超过720元。

二、二、国有企业公费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清理工作,在今年9月20日前结束。各市(地)于9月20日前向“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小组办公室”写出书面总结报告。省(部)属企业特殊岗位需保留公费移动电话的,请于8月25日前向“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报告,逾期不再办理。

三、三、国有企业要把加强公费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管理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条规定,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思想认识,认真搞好清理,坚决纠正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和配置移动电话方面存在的奢侈浪费之风;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保证清理任务按期完成;企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清理工作政策规定。各级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参照中共浙江省纪委《关于党政机关违反规定配备使用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四、四、企业集团公司和总公司(总厂),可参照本通知精神,对所辖二级企业公费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配置、使用作出规定。

五、五、本通知自1998年10月1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干部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省委办[1994]35号 【发布日期】1994-08-25 【生效日期】1994-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

(境)

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省委办〔1994〕35号)

各市、地、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属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审批管理工作总的是做得好的。有组织地派遣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对开阔干部视野,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个别地区和单位派遣机关干部出国(境)过多、过滥,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而且在群众和对外工作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强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一、党政机关干部出国(境),必须根据工作需要,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并按照精简节约的原则组团和选派人员。坚决杜绝一般性的、无实质内容的和照顾性的考察,严禁搞变相公费出国(境)旅游。

二、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副处(县)级以上,下同〕出国(境),必须是执行与自己主管工作有关的公务。凡与出国任务无直接关系、与主管业务无关及与职级身份不相称的,一律不得借故出访。

三、三、党政机关干部不得暗示或授意国(境)外中资机构发邀请,不得利用职权在企业团组中“搭车”出访,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出国费用转由企业支付。

四、四、党政机关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要有计划地组织。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出访,在每年年初要作出预安排,并报审批部门备案。同一地区、同一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般不得同团出访。

五、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出访,一般一年内一次。其中,分管涉外工作的领导及涉外部门领导可适当放宽;应邀参加学术会议和出国(境)讲学,可视实际情况确定。一次出访不多于两个国家(地区)。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两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增加出访国家和延长在外停留时间。

六、六、凡在国(境)外举办一般性展览会、洽谈会,均由派出单位组织精干的业务团组负责工作。党政机关不得另行组团参加。

七、七、各级出国审核审批部门,要认真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严格把好出国审批关。同时,要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审批部门应在收到出国单位报批材料和有关部门意见之日起十天内,提出审批意见;审核部门应在收到报批材料征求意见单之日起五天内提出审核意见。

八、八、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上,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出国(境)的有关规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4年8月2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委办[2001]55号 【发布日期】2001-10-10 【生效日期】2001-10-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全省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

(浙委办〔2001〕55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提高基层政权机关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发〔2000〕25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办发〔2000〕25号文件精神,深化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01〕7号)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全省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进一步提高对完善和深化乡镇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998年全国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进行了专门部署和落实,全省乡镇普遍实行了政务公开,在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增强公仆和民主意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照中央和基层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作不够平衡,内容不够规范,监督不够到位,职责不够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进一步统一对搞好乡镇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乡镇政务公开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作为改进政权机关施政方式和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作为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克服怕公开后削弱管理权力、增加工作难度等模糊认识,纠正图形式、走过场,满足于一般性的办事程序、办事原则、收费标准公开的现象,不断增强推行乡镇政务公开的自觉性。

完善和深化乡镇政务公开工作,要严格执行中办发〔2000〕25号和浙委办〔2001〕7号文件所确定的原则和要求,以为民、便民、利民和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乡镇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一)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内容。

按照中办发〔2001〕25号文件的规定,乡镇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群众、企事业单位公开的事项和对本机关干部职工公开的事项。结合我省实际,对乡镇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明确如下:

1.对群众、企事业单位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1)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活动的事项: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乡镇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包括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并实行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的月度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以及收费标准、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等;乡镇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务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级政府或部门下拨的专项经费及使用情况;基本建设项目及大额物品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情况;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承发包、租赁、拍卖情况;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项目、征收政策及依据、征收标准、使用及减免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乡统筹费征收标准、收取和使用情况。

(2)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他税费征收政策、收入进度及减免情况;计划生育指标发放执行情况和计划外生育费、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的收支使用管理情况;征用土地及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的使用情况;各村宅基地审批情况;民兵训练、优抚、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情况。

(3)乡镇政府各部门和派驻站所公开的事项: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收缴情况;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公开的其他事项。

2.对机关内部干部职工公开的事项为: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2)乡镇财政下属独立核算单位(指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独立核算单位,下同)综合收支计划;

(3)乡镇政府本级及其他独立核算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资产负债表);

(4)招待费(含机关食堂)、外出考察费、会议费、电话费、差旅费、医疗费、小车费(含车辆购置费和运行费用);

(5)正常工资外的补贴、福利及考核奖发放情况;

(6)有关暂存、暂付款项情况;

(7)干部驻乡驻村情况;

(8)干部交流、考核、奖惩情况及机关干部职工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

各地要根据上述规定,对正在实行的政务公开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要把财务公开作为重点加以规范和细化,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二)规范政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乡镇政务公开的时间要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为提高公开内容的时效性,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各项公布内容作出具体时间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固定性和变动性两大块,对固定性内容,如目标、职责、制度、规章、操作程序、收费标准等要实行长期公开,若有调整事项,要在调整后及时公布;对变动性内容,如对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乡镇政府本级及其他独立核算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要按月实行公布;对重大经济活动事项,如政府采购、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乡镇集体企业承包、租赁、转让、乡镇固定资产拍卖等要及时公布。政务公开的内容要准确完整、简洁明了,各项公开内容都要制定统一表式,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

本着方便群众、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与政务管理和监督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公开方式。要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公开橱窗或公开墙进行公开。公开栏一般要有“三栏一箱”,即财务公开栏、规费收缴公开栏、事务公开栏和意见箱。凡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农村村务密切相关的政务公开内容,除在乡镇公开栏公开外,还应在各村进行公开。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会议、广播、电视、便民手册、电子触摸屏等有效形式,予以公开。

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政务公开一般要按以下程序进行:(1)确定拟公开内容。按照有关规定,拟定公开的详细内容。(2)审查核实。将拟公开的内容,视不同情况提交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会议、政府办公会议或政务公开监督小组讨论审查核实。(3)实施公布。将经审核后的公开内容向群众公布。(4)征询意见。政务公开后,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公开中出现的偏差。(5)建立档案。每次公布的材料都要存档备查,年终和有关材料一起装订成册,归人档案。

三、三、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制度

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督是关键。要建立健全乡镇政权机关和派驻站所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要把办事结果公开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每个乡镇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对政务公开的全程监督。监督小组由乡镇人大、纪委、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方面的人员组成,人数为7-11人,乡镇人大主席或纪委书记任组长。监督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业务知识,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政务公开监督小组要明确职能,切实履行好职责。基本要求是:(1)督促本乡镇政府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公布政务;(2)检查、审核政务公开内容,查对、核实财务账目;(3)对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4)向乡镇党委、人大会议报告政务公开监督工作情况;(5)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维护乡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6)向乡镇党委、政府及驻乡镇站所反映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

乡镇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要向人大报告。乡镇当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决算、乡统筹费预算决算等,要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开。

健全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举报监督查处制度,坚持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预公开制度和定期审计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坚持上述制度的同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四、四、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乡镇政务公开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工作要求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在乡镇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人大监督实施,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政府加强督促检查。

全省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省里由省农业厅牵头,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务公开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把完善和深化乡镇政务公开与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推广“便民服务中心”经验、实施“阳光工程”、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以及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乡镇都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意识,将政务公开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每次政务公开的内容,乡镇长及站所责任人都要签字盖章,对内容的真实性、规范性负责。

各地要把派驻站所政务公开纳入所在乡镇政务公开工作全局之中,各派驻站所要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本系统基层站所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督促和指导。实施方案须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牵头单位。

推行乡镇政务公开,要同乡镇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以及村务公开相结合,同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相结合,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保证政务公开制度的顺利推行,确保社会稳定。

要把政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在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中工作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调整其工作岗位或免去其所任职务;对拒不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或在政务公开中有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等违纪行为的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要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各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提出完善和深化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扎扎实实地把我省乡镇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1年10月1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委办[2001]28号 【发布日期】2001-04-20 【生效日期】2001-04-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浙委办〔2001〕28号2001年4月2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城市社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区是指聚居在城市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组成城市的细胞。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内容。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抓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层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我省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的社会救助、老龄服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日渐突出,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来。

二、二、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整体素质的 目标要求,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重点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强化社区服务,改进社区管理,发展社区事业,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要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要充分挖掘、合理配置社区内的人、物、财等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以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及其配套组织为重点,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坚持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五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实现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六是维护稳定,确保安全。要大力加强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加强社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使广大居民有安全感。

工作目标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省城市要以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社区建设要素,按照管理辖区与户数适当、界线明确、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备的要求,科学合理调整、划分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形成新的社区,并建立新的社会居民委员会及其配套组织,最终形成“两级(市、区)政府、四级(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服务”的工作格局。

到2001,在全省推广社区建设实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城市要首先完成社区划定、规模调整等工作,同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办公经费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补贴问题。全省城市要在两年内完成社区划定、规模调整,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机构,逐步理顺工作关系,初步构建起社区建设的组织机构框架。到2003年,全省城市基层社区的各类关系基本理顺,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健全,社区的综合性功能明显增强,有90%的社工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城市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制订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根据省、市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小区)详细规划,开展深入细致的社区调查,在摸清情况、科学论证、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具有本县(市、区)特色的社区建设“十五”规划和计划及社区近期实施建设的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理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探索区、街道两级规范化管理的形式,确立街道在城市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街道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权限,健全街道的综合管理职能,解决街道现存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和责、权、利不配套等问题,逐步形成职责明确、政企分开、条专块统、依法行政、民主参与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与社区居委会班子交叉兼职。采用向社会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我种方法,积极改进社区干部的选拔方式,同时要搞好社区干部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一支非行政化的社区干部队伍和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保证社区服务用房,对今后凡城镇新建成片开发的住宅区和达到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要按照国家居住区规划标准,配套落实好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不得移作出租、经营等他用,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部门要切实把好关。理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要尽快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社区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机构,各街道、社区要充实加强力量,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共驻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实现社区资源共享。要结合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加强社区管理、发展社区服务的新途径,努力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解决“机关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积极倡导“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风尚,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社区建设志愿者队伍,提供社会互助,保持社区建设的旺盛活力。

(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制订切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措施。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建设,改善对社区服务业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推动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治安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要深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发现掌握各种不安定因素,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的昼夜巡逻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安全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基层基础工作,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四、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区建设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统一筹划,全面落实。各市、区要由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驻区单位参加,负责理顺工作关系,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职能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明确责任,相互配合支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工作。民政部门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社区建设规划、有关政策法规起草和社区建设日常工作的指导,合理调整城市社区范围,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城市新型社区,认真抓好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工作,及时总结社区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突破口来抓,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组织部门负责社区党组织的建设,研究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党群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宣传部门和文明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共建共创文明社区活动。计划发展部门负责将社区建设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财政部门负责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城建部门负责落实在新建小区中配置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等。政法部门负责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公安部门要在社区内设立警务室,加强社区警务工作,不断完善社区警务模式,调整充实社区民警,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形成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调解、援助等服务工作。卫生等部门负责社区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老龄等群团组织要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做好社区的群团工作。全省要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积极开创我省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