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新课标有感
读《数学课程标准》有感
《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年,特别应该认真学习、深入理解这些目标.现在就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讲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关于“数学思考”
《标准》是这样说的: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作为数学思考的具体任务,也作为数学思考的有效载体.除了“空间观念”曾被列入《大纲》外,数感、符号感、统计观念等都是由《标准》首次明确地列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标准》把数学思考落实到建立初步的两 “感”、两“观念”上,落实到学生认识并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感”并不神秘.这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数感”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人的数学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它关系到人拥有的数学知识是“活”的还是“死”的.“数感”需要培养.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但决不是正比例关系.数感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与意识,突出表现为主动、自觉甚至自动化的应用.小学生的数感与有没有得到培养成正相关.结合现实的素材理解或解释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传统教学偏重前者,新课程则认为把这两个角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更好.而且联系实际体会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自己认识的数.估计问题的结果,并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许多实际问题并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大约多少就够了.因此,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估算与笔算和用计算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工具,更容易被人选用并主动进行.人们在使用恰当的估计是,已有数感在起作用.通过估计,对数学与运算又多了一次体验.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如果用定量刻画的方式,借用数来描述或解释,能把握得更准确,交流得更清楚.学生善于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他们既对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所体会,与是具有数感的表现.符号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一部分.常见的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符号语言是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把文字语言的主要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简练地表示出来,它方便人们进行表达、交流、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数学符号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的,是人类文明的表现.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理解各种数学符号的意义,表示什么意思,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怎样使用,这是
发展符号感的基础.二是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与价值,为什么使用符号感的基础.二是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与价值,为什么使用符号,有哪些好处,这是发展符号感的重点.三是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时,在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时,都能经常地,主动地甚至创造性地使用符号,这是具有符号感的表现.讲到数学符号,我们们都会想到数学教科书里有很多.如表达大小关系的符号﹦、﹤、﹥;表达运算的符号+、-、×、÷;表示运算的小括号、中括号;0、1、2、3、4„„9是数字符号,它们能组成无数个数;小数点、分数线、百分号、千分号等是特定的数学符号;字母也可以作为符号,用来表达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这些符号是人们公认的,习惯使用的,属于数学事实.数学符号中还有一类不容忽视.这类符号属于个人,是个人创造并习惯使用的.这类符号更有利于人开展数学思考,发现规律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便于表达和交流.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类数学符号.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有比较丰富的表象;二是有利用表象进行描述、交流、判断、复制以及合理利用空间,改变生活环境的体验.由于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有关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越来越多地进人们的生活,具有空间观念已经是人的基本素养.过去数学教学也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教学素材严重不足.局限在四“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五“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几乎没有关于位置、方向、运动。变化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存在明显的反差.即使四“体”、五“形”的教学也缺乏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往往就模型教模型.第二,教学重心偏移,以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为主,这些计算耗费了许多教学时间和精力,对发展空间观念的作用甚小.第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单调乏味.学生缺少观察材料,观察不充分;学生缺少操作器材,实践不到位.新课程为了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充实教学内容,增加了平移、旋转与对称,增加了物体的相对的位置、认识方向和路线图、测量不规则图形等.增加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适宜小学生学习并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其次是削弱单纯的求体积计算,减少计算的量,控制计算的数,并允许适当使用计算工具,保障主要的教学资源能用在形成丰富的空间表象上.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方式.“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理,表象与体验都不能从外界输入,都不能由别人替代.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想像、模似、描述、分析、判断、推理等活动,感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即获得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是人对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这里的统计活动不局限在制作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而是在不确定情境中或在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中作出合理的决策的一系列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以就业、医疗、住房、保险、养老„„在这些面前,众更加主动,也更需要作出选择.每个人随时随地能在媒体上或其他渠道里获得大量的信息.这里面有真也有伪,有适合自己的也有不适合自己的,需要作出判断.在众多信息与选择面前,有人如鱼得水、海阔天空,有人无所适从、错失良机.为什么?原因也许很多.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与统计观念的强弱有关.统计观念表现为:能人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影响和作用,在遇到有关的问
题时,能自动地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具有收集、整理、描述,呈现统计数据的能力,能通过这些统计活动获得有意义的数据;具有依据统计得到的数据材料进行决策的习惯和意识.结合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数学思维按思维的材料与形式分,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标准”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思维提出恰当的要求.我国的研究表明,一、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增加,五、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但往往还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持.在整个小学阶段,既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只能是极初步的.“标准”结合数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推理是重要的思维,常见的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常用“三段式”进行,演绎推理的正确性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的真实性予以保证的.归纳推理是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不完全归纳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正确.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依据事物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进行推理,结论或有偶然性.“标准”要求阐述观点促进思维.表述自己的思考,是暴露、外显思维过程与结论的一种手段,表述观点主要凭籍语言,并辅之以图形,演示等直观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至少能起到两点积极作用.促进思维.在思考时使用的是内部语言,阐述使用外部语言.在讲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把内部的思维语言转换成外部的交际语言,这种转换势必再次促进了个体的思考.这时的思考显得更有条理,更清晰.同时还能发现思维活动中的问题或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促进交流,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实现在交流中的互补与共享.关于“解决问题”
《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问题,特别不是通过识别问题,套用解法的解题.当然,解决问题离不开“问题”,这里的问题一般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问题的新颖性,在此以前,学生没有遇到过.它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更没有现成的解法可搬.它有一些难以需要思考,它的解法在开始时并不明显,需要探索寻找.二是问题的挑战性,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学生能感受到这种联系,知道问题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学生也能感觉这里的距离,有信心跨越,但以不是轻而易举的.问题的挑战性,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愤悱状态.正是问题的这两个特点,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标准》里是这样说的:
初步学习丛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标准”提出的上述目标中,发展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点.总之,随着课程目标的更新,课程内容与实施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我们的数学课程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公民.
第二篇:读新课标有感
九月,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不断转变观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
九月二十五号我们到沧州学习了4天,这使我更加理解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但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践行新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四实验 祁国玉 2018.10.2
第三篇:读音乐新课标有感
学号:1021100020 姓名:郑文静 班级: 103班
读《音乐新课程标准》有感
经过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对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这是难能可贵的,但经过反复斟酌,现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审美作用,以音乐美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在真善美的融合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在基本理念中当之无愧是第一位的。放在第二位的应该是基本理念中提到的第6条,说更具体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内容标准上应该有所侧重。“创造”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视为编写教材的另一重点。
二、本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涉及到了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这一领域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创造”这一领域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两方面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突破这两点也就基本上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而“表现”这一领域重要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这一方面我认为在普及性的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相对少一点,简单一点,例如:内容标准“表现“中所提到的要求1-2年级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乐曲伴奏。要求3-6年级学生”能够每学年演奏或背奏乐曲2-3首“要求3-6年级”能够识简单的乐谱“等等。这些技能技巧方面的东西,对与普及性的基础音乐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有能力完成当然好)。因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个别有音乐特长与天份的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应该由兴趣小组或音乐班来完成。(注:有条件的学校一定是开设音乐班或各类兴趣小组的,这是对音乐教育的补充和升华)。
三、在教材编写的具体操作中,歌曲的筛选至关重要。
在歌曲的筛选中,应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适合青少年口胃,易于上口、健康向上,通俗易懂的歌曲,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老师教起来轻松,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充实了学生的思想。同时也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曲,既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合理的课程改革,普及与开展是关键。
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若得不到很好的开展,是达不到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的。1.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社会各界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把音乐课从”小三门"中解脱出来,真正视之为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
2. 建立最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应对教师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完善教学管理,促进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
3.应加大对硬件的投资力度。
能否按照课程标准的方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还要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硬件的投资,创造条件,条件的差异,使各学校的硬件设施有很大的差别,就很多学校而言,音乐设备落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时期,我们不得不还包着”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这样的话来开展好我们的音乐教学和各项竞赛。
但是新课程标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音乐链接学生生活
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应该链接学生生活,让其成为“艺术”之源。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涉及的知识都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身边环境中的声音、节奏和图像等,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从而使学生选择表达音乐、理解音乐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音乐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象为学生学习音乐储备了多种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这一点。
二、发挥内在的评价功能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注重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音乐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迪。我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一定会让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浓浓的音乐馨香!使自己的课堂开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来!
第四篇:读《新课标》有感
读《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江南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更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名师。
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的学习在我看来就是在学习一种美丽,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是一门十分美丽的课程,她要求学生能从字、词、句、篇中去体会语文。在课标的指引下,我渐渐地将这种美丽渗透到他们的学习中去。以朗读为例,从课文的朗读到课前的作文朗读,综合实践中诗经的朗读,这些都是对美的培养。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识,了解祖国语言的魅力。从朗读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唐诗,什么是宋词;知道了什么韵律,什么是节奏。我相信这些孩子也一定被这些祖国的悠久文化深深的吸引着。他们是这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三、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 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第五篇: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 郭雪晶
开学初,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并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北师大学习时,北京市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这样讲道“汉语言
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牢牢装着语言文字。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精妙特点,并且学会运用它们。”记得刚刚上完公开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听到李校长“这是一堂语言文字生成的课”这样的评价时,真是惭愧,因为在第一次试讲时非常的失败,把语文的“语”丢在了脑后,语文的工具性没有,成了一堂科技讲解课。在李校长,任老师的再次指导下,我进行了修改,并抓
住“夜以继日、积劳成疾、华发早生、猝然长逝”这些词语,渗透理解词语方法,给出示范,引导学生运用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词语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练习,而且很自然学生体会到飞天梦实现时的激动、骄傲、自豪之情。听桂萍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抓住文中的“忘我”“融为一体”逐层深入理解,体会青年的特别;抓住细致的动作描写,抓住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在这其中穿插想象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句内涵,从关键词句中捕捉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有了工具性才会有人文性,有了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才会有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注重挖掘关键的词句领悟语言,找读写训练点运用语言,略读课文同样也需要把握这一点,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初读的层面上草草了事。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说出你是从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在学生知道老师给我们讲授错误的知识后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会___地说:“_____”学生们就会用上许多表示愤怒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不满意,接着又出示了 “不用说,我们全都
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深刻地体会作者对老师的不理解,气愤。然后出示怀特森先生的一段话,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怀特森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学生解释得零分的原因。这样学生换位体验,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多次提到如何实施和如何评价,这还需要我不断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不断实践,切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