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

时间:2019-05-13 09: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

第一篇: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

羊氏故里传流风

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这里是泰山羊氏的发祥地羊流

一个因羊氏之流风而得名的古镇

一处经贸日渐发达的现代经济强镇

走近羊流,解读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感受苍桑古镇的悠悠遗韵

在泰山以南百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村镇:羊流。这里便是中华羊姓的发祥地,在这里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显赫六朝、名闻南北的泰山名族,也孕育一代名将羊祜等众多英杰人物。

羊流古镇就是因“具羊氏之流风而得名”,后世无数诗人词客至此,临风凭吊,追慕羊氏遗风,留下了开阖万端的诗人佳作。羊流也由此形成了泰山南麓的一大名镇、盛区,而今的羊流物业丰荣,人民富足,已发展成为闻名全省的乡镇企业明星镇,而羊祜仍受到故乡人民的深深敬仰,所以在今天羊流镇的中心,有一座雕塑的羊祜像。这座羊祜像已成为新羊流的标志。而羊氏清廉、正直、诚信、敬业的传统美德仍感染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羊流人。

羊氏故里传流风。2013年4月9日至12日,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位会长,羊氏文化研究有关专家学者等共计30余人一同来到羊流古镇,在羊流寻根祭祖,追觅千年前羊氏先贤的高风遗韵。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在羊流镇召开了第一届羊氏文化发掘暨羊氏文化产业拓展研讨会。第九、十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为研讨会题词并发来贺信。字幕:题词

[解说] 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考察团,在羊族英贤、晋代名将羊祜塑像前举行了祭拜仪式。

羊祜,子叔子,自小受到严格而良好的教育,使他从一个汶水之滨的聪异少年,逐渐登上政治舞台。羊祜生活在三国鼎立、中原动荡之时,这正是一个召唤英雄的时代,平息战乱,统一全国已是时代的主旋律,当时西晋、东吴对峙于长江两岸,羊祜受命与危难之际,出镇襄阳,由此揭开了他 1

最为辉煌的人生篇章。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便写到了羊祜蓄志灭东吴的精彩历史故事。(三国演义片段)

羊祜以其不朽的功业和高尚的品格,受到后世的无比敬仰与怀念。

[解说] 羊祜不仅心系着祖国统一的大业,也心系着他的家乡,他曾取新甫山和泰山的首字,上书晋武帝,把故乡平阳县名改作新泰,其中蕴涵了大山崇拜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思,从此,新泰之名便留传在中华的史册。

[解说]考察团成员在新泰市政协主席马秀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苌晶的陪同下,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金融专家、原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渤海银行董事会主席羊子林先生,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羊文超先生等考察团成员,实地参观了新泰城市建设和莲花山广场,对新泰的经济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羚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羊国荣从文化角度提出了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羊国荣镜头)

在羊祜学校揭牌仪式上,中华羊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澳大利亚潮汕商会会长、广州丰豫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羊炳林先生呼吁要建立羊祜学校救助基金会,倡议羊氏后人慷慨解囊,救济救助羊流的贫困学子。(镜头)

在工业园区光明起重集团考察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羊松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镜头)

在泰峰起重集团交流时,渤海银行董事会主席羊子林讲解了关于企业融资方面的政策,并希望与泰峰集团就电动车项目能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合作。(镜头)

[解说]与会人员重点考察了羊流镇规划中的“中华羊氏城”建设现场。(现场、效果图)

羊流镇以“羊祜故里,起重之乡,西部新城”为定位,规划新区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建设区2平方公里,拟开发建设高标准羊祜文化广场,占地200亩,分为 4个文化区,一是以羊祜为代表的羊氏历史文化区,建设纪念馆,以弘扬羊氏文化;二是建设企业文化展览馆;三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四是以徐琛为代表的新泰徐氏文化区。在羊祜广场北部,发挥山区林果、万亩大棚蔬菜等资源优势,建设农业观光旅游区。(现场、效果图)

[解说]在羊祜广场南部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开挖河底、河堤护坡、两岸筑路,岸边栽树。在河东建设羊公河东湖、在河西建设羊公河西湖,河中段建设水上公园,沿河北岸建设千米文化长廊,将羊流的历史人物通过群雕、亭阁予以展示,把羊公河打造成羊流镇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解说]在羊公河南部的工业园区,打造品牌企业、高端科技研发中心、全力打造“科技文化产业园”,建设企业文化观光旅游区。在现场考察时,上海天域园林设计公司羊仲平总经理提出将全面参与羊祜城及羊氏文化广场设计和规划。

[解说]研究会成员与专家学者对羊祜文化发掘和拓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会议一致同意向《辞源》等权威书籍编委会提供相关证据确认羊祜祖籍地为羊流;制作与拍摄《羊祜大将军》,从而扩大羊氏文化影响面,提高新泰羊流的知名度;建设羊氏文化广场及纪念馆;设计群雕、碑林、千米沿河文化长廊、纪念亭阁;固定日期,每年在羊流镇召开一次羊氏文化研讨会,每年一主题;邀请更多的羊氏后人来羊流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解说]研究会成员与专家学者通过《羊氏文化发掘暨羊氏文化产业拓展研讨会行动纲要》:

1、建议以研究会名义向有关部门提报,加以确认。

2、羊祜是中华羊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3、泰山羊氏家族许多杰出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羊氏文化发掘暨羊氏文化产业拓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羊流镇规划设计的羊祜城及羊氏文化广场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解说]整个活动周密安排,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羊氏文化研究会从原来的简单寻根祭祖、宗亲聚会,到弘扬羊氏文化、建设羊祜新城的转变。

[解说]羊祜城规划及建设、广州文博会商讨、对接投资

事宜、博物馆建设、文化长廊规划、群雕设计、羊祜基金会筹建、再生资源环保项目引进等项目扎实推进,逐步向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迈进。

供稿人 刘玉增

第二篇:黄帝故里详细解说词

编写:樊战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热诚欢迎您前来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 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参观考察,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至2002年、2003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丘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近百亩,主要由轩辕广场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鼎坛区、轩辕丘区四部分组成。景区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这一主题:广场区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古树翁郁;祠殿区古朴肃穆,供奉轩辕黄帝及其两位夫人;鼎坛区雄伟壮观,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文化长廊、客家第一步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雄浑的历史画卷;轩辕丘区气势宏伟,庄严神圣,有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其中故里祠区,是整个景区最古老的部分,它始建于西汉时期。

树高千尺总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我们10多亿炎黄子孙的“根”在哪里?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么,就让我们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来踏着远祖的脚印,遍寻自己的祖根吧!

第一石坊

它是由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为庆祝2000年4月2日举行的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而修建的。牌坊,是门洞性的建筑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它立于祠前,提醒人们,永世不忘黄帝功德。此牌坊为四级六柱坊,高11米,宽17米。坊额上雕有黄帝像,横额和楹联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

外联为“依具茨溱洧起波涛,滨颖淮有熊降轩辕”。它诗情画意地表达了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地理和历史。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山岭、岗丘、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密布,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具茨”指位于新郑西南的具茨山,“溱洧”指流经新郑的两条古老河流,即溱水和洧水;“滨颖淮”指新郑地处淮河、颖河流域,有熊指新郑在黄帝出生时期为有熊国。

内联为“始祖功德盖天地泽披九洲,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它高屋建瓴地表明了黄帝的丰功伟业,天地难以负载其德,九州永远铭记他的恩情;由黄帝肇始的华夏文明,光耀古今,天下共仰,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横额“中华圣地”,意为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乾坤浮雕盘

石坊后的乾坤浮雕盘,是博大精深的黄帝文化的一个具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中间的金属指针,叫日晷,是古人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在日晷外侧,为太极图、四灵像、八卦、十二生肖和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它融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科技于一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第二石坊

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其楹联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的前两句。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如此高度评价轩辕黄帝,其意义尤为深远。《祭黄帝》诗,高度地赞扬了轩辕黄帝及所创造的非凡业绩,表述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坊额上的“轩辕故里”四个字由国家原领导人薄一波亲笔题写。

轩辕桥

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姬水河

这是一条象征性的姬水河。真正的姬水河,在市区西南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春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意思是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俩,黄帝因成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

古枣树

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枣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枣核化石。据说枣子的大规模栽培,最早是从黄帝时开始的。新郑西北一带,多沙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说:“旱涝之地不任耕稼,种枣则可矣!”大约黄帝最早发现了这一作物的生长特点,又发现大枣不仅可以鲜食、干食,还可药用,所以,就在他的故里大种起枣子来了,使有熊国成为大枣之国。目前,枣树已成为新郑的市树。

这是一棵千年古枣树,远远望去,发现树干像是插在一个大花瓶之中。你看,枣树靠近底部的那段树干,格外粗壮,圆溜溜地,像不像大“花瓶”?花瓶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纹路。这是新郑人特有的栽培技艺,当地人称作“开甲”,是一种增产的办法。每年枣树花期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枣农都要用斧背砸伤树皮,形成斑痕,减少养分的向下输送,以集中供给果实,使之结果又多又甜。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齐民要术》上就有“反斧斑驳椎之”的记载!我们应当向祖先的勤劳智慧致敬!

新郑枣,皮薄、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甘甜。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一天三颗枣,红颜不见老。到新郑来,不尝尝新郑红枣可算是一种遗憾。

黄帝故里景区还有一种特色树种——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传说黄帝的父亲姓公孙,因为他曾亲自栽培此树,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公孙树”。

国槐,又称黄帝槐,是有熊国的特色树种,沉稳坚毅,顶天立地,是新郑人民性格的像征。

轩辕黄帝之碑

“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而亘古及今其名不泯并受后世尊崇者,其行必有殊勋,其品必有盛德。念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惟我始祖炎黄二帝其可当之„„”。该碑于200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敬立,中国著名碑文专家、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李铁成撰文。行文庄重酣畅,意境高古,高屋建瓴阐述了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带领臣民,告别蛮荒,创造发明,设官司职,扩土开疆,一统中华的不朽功业。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二)

故里祠门口

大家看一看这对看门兽是什么动物?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

这前厅的四周图画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直播的掠影,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拜祖盛典。下面我们就要进入黄帝故里遗祠,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

故里院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90年代初。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在我国,“五帝”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与黄河中上游文化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外的红山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各族不同的宗祖神中,黄帝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世代为人们所敬仰,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林则徐拜祖碑。提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他什么时候来拜谒过始祖呢?这还要追溯到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径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林则徐之所以能取得虎门硝烟的成功,是和他拜始祖分不开。

大殿

这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今洛阳地区)的有娇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因出生于此,而取名轩辕。传说,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到郊外祭神,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继而电闪雷鸣,如同白昼,就如同一条巨龙,绕北斗而降,把附宝惊倒在地,电闪雷鸣过后,已是星斗满天,附宝觉得头晕目眩,发现自己怀了孕,阅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画上面的那位男子就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女的就是黄帝的母亲附宝。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这个是民用车,可以乘坐人和工具,中间的是指南车,上面按装着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至什么方向,木头人的手都始终指向南方。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这个是训兽的场面,原来动物都是野生的,通过训练,大型动物用来作战,小的动物就在家里饲养,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部族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物,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而黄帝修德治兵,制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驽,侵略其它部落,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前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皆惊魂落魄,溃散四逃。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弟兄,个个铜头铁额,英勇善战,又惯使刀戟弓驽等兵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冀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至今在河南新郑风后封地风后岭一带还存有风后遗址及唐代军事家独孤及的《风后八阵图记》。

[建都有熊]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又挥师北上,驱赶走向南方扩张的荤粥族,天下有不顺者,进行征伐,然后班师回有熊新郑,诏告天下,并在西泰山(今新郑龙湖镇)大会诸侯,定鼎建都(河南新郑),举行开国大典,各部族首领共尊黄帝为天子。黄帝划野分州,封官司职,设三公(风后、天老、五圣)、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陇右,北达燕山,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

[高擎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臶。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龙是各部族大溶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最吉祥、最嵩高的保护神,鼓舞我们不畏难险,勇往直前,振兴中华。自古以来,人们把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称帝王的身体为龙体,穿是龙袍,住的是龙宫,后人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黄帝定都有熊以后,致力于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部落联盟体制,也就是现代国家的原型。其所辖区域东至于海(渤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开发农牧]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男子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解决人们吃饭问题;教女子在家养蚕、抽丝、织帛,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也就从黄帝时期开始了。

[肇造文明]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衣裳(布帛、丝绸、冠冕、足履)、车船(战车、指南车、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兵器(弓箭、弩、刀、盔甲)、音乐(箫、琴、钟、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按照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四五千年相传不衰,至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享用着它的福荫。因而,黄帝被奉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东配殿

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第一夫人。她是我国古代最早养蚕织丝的人和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宋《通鉴外记》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为纪念嫘祖功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先农坛供奉她,敬奉她为“先蚕”。嫘祖生昌意、玄嚣,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及夏、商、周、秦都是她的后代。

关于嫘祖发明抽丝养蚕,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嫘祖十五六岁时,在山上摘桑椹吃,看到一枝干桑枝上吊着几个枣样大小的东西,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就摘下来带家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屋角的破筐子里了。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听见屋里扑扑棱棱响,走过去一看,见那个破筐子沿上有几只飞蛾,正扇动着翅膀爬,一爬过去就繁下一串串的籽;又过了不知几天,她又去看那筐里的飞蛾,飞蛾不见了,筐子里却生了许多蚂蚁大小的虫,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她想:这小虫是从桑树上摘下来的,兴许它一定吃桑叶。她就把筐子端出来,把它撒到桑树上。谁知到桑椹红的时候,桑叶吃光了,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茧,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一下子摘了九大筐!她想这些东西煮熟后肯定很好吃,就把它放在锅里煮,谁知煮了一会儿,用根小木棍一挑,不一会就缠了好多好多闪光发亮的丝坨坨。后来,她就把这些丝织成了衣服,穿在身上,漂亮极了!村上的姑娘媳妇们见了都跟着学了起来。后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就在家里的织布机上,敬着嫘祖的牌位,称她为“先蚕娘娘”。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共有四位夫人,第二位是方雷氏,第三位是彤鱼氏。

西配殿

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这位娘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嫫母”。她是中国远古时代最丑陋最贤慧的一位女子。据史书记载,嫫母相貌奇丑。《列女传》说:“黄帝妃嫫母……甚丑而最贤。”《丑人篇》说:她是黄帝时代极丑的女人。她的前额和鼻子像秤锤,身体像个黑竹箱。黄帝为什么要选一位最丑的女子为妻?传说,建国之初,各部族经常抢夺俊男美女,往往引起部族之间的冲突。有人主张用暴力加以制止。黄帝不赞成采用暴力,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一日他到野外视察,在河边见到一位十分丑陋的女子,与之交谈,觉得她聪明贤慧,就把她选为妃子,并通告各个部落。各部落首领以为黄帝定是选了美女天仙,都纷纷前来祝贺,谁知一见,都“哇——”的一声惊呆了。轩辕黄帝在这方面真是给我们做了表率,以后抢婚的事大大减少。嫫母非常贤慧精明。她用松香、硫磺和木炭发明了火药。她见嫘祖种桑养蚕缫丝,就昼思夜想,发明“织机”,解决了用蚕丝织帛问题。后来嫘祖随黄帝南巡而死,黄帝立嫫母为正妃,使其掌管宫室,外出监护于道。嫫母生苍林,其后代北狄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三)

甬道铭文

这青石甬道,别具匠心,称得上是一部中国通史史纲。青石板上潺潺流水,正如孔老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天,不舍昼夜。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到于今,表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强不息,国运绵长。无论顺历史长河由远到近,还是溯历史长河追忆往昔,对这一伟大民族五千年的重大事件、沿革变迁、英勇奋斗、英雄辈出、民族融合、科技发达、教育昌盛、文化璀璨,你都能留下深刻印象。

客家人脚印

青石甬道两旁有三排硕大的脚印。这是谁的足迹呢?请看这五个篆字“客家第一步”,哦,你明白了,这是客家人远离故土,情意难舍,一步一回头留下的。

说起客家人,他们本是中原人,司马氏统治的西晋,实行分封制,成为后来的“八王之乱”的祸根。“八王之乱”先后闹了16年,使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再加上上层统治阶级大谈玄理,清淡误国,终于引发末年的“永嘉之乱”,匈奴族灭亡了西晋。之后,中原地区五湖十六国战乱频凡,民不聊生。于是许多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居家南迁,从中原分别迁到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地,有的辗转去了东南亚地区。为了和当地人相区,他们自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根在河洛,源于炎黄,虽客居他乡,仍念念不忘桑梓,深深眷恋故土。改革开放以业,海内客家社团不断组团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特别是2003年10月27日,来自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客家乡亲回到黄帝故里,参加了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根在中原”拜祖大典。这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甬道铭文,详细记载了客家人的五次南迁历史。

民族图腾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著名歌星宋祖英唱的那首《爱我中华》曾无数次地拨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弦。甬道铭文两侧的10个柱子叫民族图腾柱。上面镌刻着中华56个民族的族名、族徽、中英文简介。中华56个民族大都血肉相连,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如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女真的祖先是东胡,东胡的祖先是鲜卑,鲜卑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厌越。蒙古族的祖先是匈奴,匈奴的祖先是古鲜卑的一支,祖先是黄帝之孙悃。回族的祖先是安息族,安息的祖先是黄帝之孙安。藏族的祖先是羌族的祖先是舜之子,也是黄帝后裔。维吾尔族的祖先是敕勒族,敕勒族的祖先是匈奴,也是黄帝后裔。高山族的祖先是百越人,越人的祖先是夏代少康子于越,也是黄帝后裔。苗族的祖先是黄帝孙禺号。瑶族、壮族、侗族、傣族、布依族出自百越;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出自羌族。其他布朗族、崩龙族、景颇族、阿昌族或与百越,或与羌族有渊源。各个民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流动迁徙,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着我们这个富饶而美丽的中华大家园。

黄帝宝鼎

矗立黄帝故里祠后的这个气势恢宏、硕大无比的鼎叫黄帝宝鼎。它通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还高出0.39米,重8吨,一度成为“天下第一鼎”。

史书记载,黄帝最早铸宝鼎,使鼎由炊器变为国家礼器呢。《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帝五世纪》说:“(黄帝)得宝鼎,兴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黄帝领导制作铜鼎礼器,用以祭祀天、地、人。祭天,是乞求风调雨顺;祭地,是企盼五谷丰登;祭人,是祭祀祖先,希冀子孙绵延昌盛。这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我们的始祖就已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必须和谐。此后,历代帝王都把鼎视为神器、国之重器。凡宗庙活动、国家大事,皆行鼎祭。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鼎,逐渐变成为国君、各级官员的专有礼器,所谓“钟鸣鼎食”鼎之多少,成了身份、级别和地位的标志,成了人与人,家族与家族,国家与国家,礼尚往来的信物。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候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平民百姓是不能用鼎的。

这尊黄帝宝鼎,采用的是8000年前我们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鼎形式,为圆鼎。鼎腹有九龙,寓示九洲,龙首有宝珠,象征国家之光;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立国于有熊。

黄帝宝鼎周围的八个小鼎,4圆4方,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代表仕、智、爱、丰、安、嗣、寿、财之意。游客可依自己愿望选鼎而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中国鼎文化源远流长。鼎作为中国最早的礼器,是礼仪的标志物,是礼仪文化的象征,是以礼仪治国的一种集中体现。鼎,最初用来作为炊器,造饭煮肉,后来亦作为葬器、刑具(鼎镬)、香炉。随着历史沿革,使用的范围愈来愈广,文化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先是抽象为立国重器,喻为政权,如定鼎、问鼎;天下局势,如鼎立、鼎足;形容盛大,如鼎盛、鼎族、鼎姓;表示显贵,如鼎贵、鼎辅、鼎臣;标明第一,如鼎甲、鼎元;气象更新,如鼎革、鼎新等等。

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征。我国向联合国总部就赠送了一尊宝鼎。北京,也特立了世纪宝鼎。这是中华鼎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表现。

鼎坛长廊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鼎文化区两侧,是两道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碑刻艺术长廊。用行草隶篆、乃至甲骨文、钟鼎文等书体,集中展示了当代海内外炎黄子孙中的名人、大家,歌颂始祖黄帝的楹联。或歌颂始祖功德,或心系轩辕热土,或抒发圣地情怀,或展望民族未来。天地人、诗书画,笔端流露的,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悠悠爱国之心和拳拳报国之情。东边亭子里的碑刻,就是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

黄帝像前

这个广场叫拜祖广场,可容纳1万多人在这里同时拜祖。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而2006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一次升格为主级主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罗豪才参加,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恭读拜祖文,每内外近万名嘉宾参加了这次拜祖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河南卫视直播,在全球亿万华人中引起巨大轰动,被媒体誉为本最大的一次华人盛典。

为什么要在农历三月三拜祖呢?据说,这天是黄帝统一中华,成就伟业的吉日。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为相开始,郑国这里便兴起了三月三拜祖先活动,以表达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一直沿袭至今。为适应全球华人寻根热的不断升温,新郑市人民政府从1992年开始,便每年举办以寻根拜祖、经贸洽谈为主题的拜祖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大批炎黄子孙。目前,拜祖大典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海内外华人的盛大节日。

近年来,在这里出现许多很神奇的事,2002年3月,当黄帝宝鼎从洛阳运抵此安装到鼎坛上时,哪天是晴空万里,突然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空隐现黄帝像; 2003年10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前落成。据说,黄帝像从北京运抵这里时,天空正下着小雨,当黄帝像安放到位时,天空突然雨霁支收,彩虹贯天,霞光万丈。在场的老人说,这是黄帝显灵了;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当徐光春书记恭读完拜祖文,《黄帝颂》的合唱声响起时,黄帝故里上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这吉祥的象征,令中外贵宾感到无比神圣和惊喜。可谓彩炼当空舞,万众齐欢腾。4月9日,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总策划、中央电视台张晓海一行到黄帝故里上香还愿,黄帝故里上空再次出现了彩虹。大典中出现彩虹奇观,对此,郑州大学物理工程系的智老师解释说,彩虹产生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光的折射和散射。雨后放晴,天空中残留小水珠,光的折射作用,使人们在特定仰角观察天空,会常看到彩虹。但只要具备形成条件,正常天气也可形成彩虹。不过,从河南的地形地貌特点来看,正常天气出现的几率极小,可以说黄帝故里出现彩虹堪称奇观。有人说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大典展盛世和谐,彩虹降人间吉祥。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华盛典,我们景区于每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及初一、十五等吉日都举行隆重拜祖仪式。景区根据游客的捐资数额及要求,随时为其举行规格不等的拜祖仪式。仪式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目前拜祖仪式成为景区一个重要品牌。凡省里、郑州市有重大活动都安排到新郑参加拜祖仪式。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四)

轩辕丘

巍巍具茨,泱泱姬水,轩辕之丘,天降帝胄。这个高大的土丘,就是象征性的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轩辕丘。传说,黄帝母亲附宝在此游玩,突然感光受孕,孕24月,才生下轩辕黄帝。关于轩辕丘的确切位臵,史书、碑刻也多有记载:晋代《天下名胜志》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清嘉庆二十八年和民国十九年《密县志》记载:“密县大隗镇3里许,有‘七圣庙’,新郑轩辕丘距此四十余里。”实际上,轩辕丘是以轩辕故里为中心绵衍数十里的大土丘。

此土丘下,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造型为仰韶时期即黄帝时期的大房子造型,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呈巨大人字型,好象是从地底长出来一样,寓意为黄帝出生之地。

黄帝纪念馆内

[四灵象]屋顶两侧壁画为四灵象,也就是上古的四方神。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相传青龙是东方太昊的丞相,白虎是西方少昊的丞相,朱雀则是南方炎帝的丞相,而玄武是北方颛顼的丞相。他们后来被人们尊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守护神。在这里,他们都是轩辕黄帝的守护神。你们瞧,中央的麒麟身的龙图案,就代表黄帝。

[蟠龙榕树根雕]纪念馆内的大型榕树根雕,称“中华根脉”,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中华根脉强壮有力,源远流长。两支粗大的主根,一支象征黄帝族,一支象征炎帝族。根雕中央刻有六龙戏珠,象征炎黄子孙心向始祖,根在黄帝故里。众多茂密的根系层层交织,象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根连根,心连心,团结一心,风雨与共,傲然雄踞于世界之东方!中间这颗宝珠,是黄帝宝珠,乃社稷之光,严冬能给人民带来温暖,盛夏给人以凉意,黑夜给人以光明。它是以黄帝不朽民族精神,永远光芒四射,环球同此凉热,造福千秋万代!

[客家文化展]大厅内两侧为客家文化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是炎黄子孙的优秀儿女。历史上,他们由黄(河)淮(河)之间,迁居闽、粤、赣、蜀、黔、滇、台、港、澳等地有的又乔迁海外,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族群,对所在地区或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远去了的秦汉烟云,黯淡了的两晋星光,未能使他们淡忘祖先;洋装虽然穿在身,但他们依然是一颗中国心,一颗怀乡的心。黄帝和炎帝的血脉,将永远连接着华夏子孙的情缘。

[宫内浮雕]大家看楼下四周的墙壁上,有8幅画像石,是仿岩造型的浮雕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一个门类的画像石,是在石面上刻制形象,多为平面浮凸形式,但也有线刻法的。绘画史专家们认为,画像石与商周铜器纹样和秦代瓦当、空心砖,有岩明显的继承关系。我们统观这8幅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清晰,人物众多,场景宏大又重点突出。每幅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深刻寓意。画工们运用传统的浅浮雕和线刻手法,力求准确把握物态、质感、运动状态。特别是在处理宏大的场面时,驾驭空间,统一布局、安排物象,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岩画通过描绘黄帝传说故事,展示了轩辕黄帝出生、创业、肇造文明的历程。

第一幅,黄帝出生:相传,轩辕黄帝诞生那天,新郑溱洧河间,两条巨龙盘旋于空中,彩霞满天,凤凰云飞,鸟兽欢腾,普天同庆。这幅浮雕,就表现了黄帝出生的情景。上面的蛇身龟头,通过神化的形式,象征黄帝出身不凡。而龟即天yuan(上元,下龟),郭沫若认为,是轩辕族的族徽。

第二幅,黄帝率七圣拜大隗:《庄子·徐无鬼》中记载了黄帝率七圣拜大隗的故事。相传,黄帝曾率方明、昌寓、张若、昆阍等六人到今天新郑的具茨山,拜访一个叫大隗的人,求教治国兴邦的道理。路上,他们遇着牧马的童子,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回答说:知道呀。又问:你知道大隗在哪里吗?答曰:是的。黄帝感到奇怪,就随口问他,怎样治理天下?那位牧童说:治天下和我牧马一样,除去害群之马就是了。黄帝钦敬称谢。到具茨山,见到了大隗,黄帝交谈了牧童的见识。大隗说:治天下要知天下,治军要知军情,如同牧童牧马,他查到了马群中有害群之马,便要除去。他又说,治天下者要访天下,知民心者得天下。后来,黄帝采用了大隗的建议,在与蚩尤大战中获得了胜利。

这幅浮雕,就展现了黄帝迷路和牧童交谈的情景。上面有一个夸张的月亮的图案,月亮里一个蟾蜍。

第三幅,黄帝拜华盖童子:华盖童子是谁?相传华盖童子是一位出身于华阳城,常在始祖山顶修德行道的老人,是黄帝的父亲少典的好友。他曾获健身宝物,终日修炼,年过六旬,须发皆白,却精神焕发,鹤发童颜,人称“华盖童子”。他一贯关心黄帝统一中华之大业,不断指点黄帝逢凶化吉,反败为胜,并为黄帝培育了两位得力的助手——玄女和风后。后来,黄帝大功告成,组织绘了华盖老人遗像,授为神芝图,选定三月三日,登山祭拜华盖老人,这幅浮雕就是黄帝拜华盖老人的场景。上面有一个夸张的太阳图案,里面有一个叫金乌的神鸟。

第四幅,黄帝大战蚩尤:这幅浮雕讲的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浮雕上头像为蚩尤图像。

第五幅,升龙旗,兴龙的传人,黄帝灭蚩尤,统一天下之后,立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综合各部落的图腾,创制了象征各部落大统一的图腾——龙。几千年来,“龙”,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

第六幅,获宝鼎,迎日推策:《史记》中记载“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也。”当年黄帝统一万氏部落、建都有熊之后,为表彰功臣、名将的功绩,铸造了一座铜鼎,在具茨山顶迎日峰上举行集会,发布政令,并且举荐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分工督察九州,治理天下。至今,始祖山上还留有风后顶、大鸿寨、力牧峰、常先口、大鸿屯兵处、力牧台、迎日推策处等遗址。迎日推策,就是迎向太阳,观测天象,掌握规律,推算季节时日。

第七幅,地划九州,分封诸侯:黄帝统一中华之后,诸国和睦,在祭祀天地神灵的封禅大典中,各方都来参加。黄帝顺应天地的法则,阴阳的变化,奉行养生送死的制度,研究国家存亡的道理。因而将中华版图划分为九州,分封给诸候,使各部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和平相处。他自已因为享有土德的祥瑞,所以号黄帝。

第八幅,黄帝选贤妃:传说中黄帝有四位妃子,一位是正妃嫘祖,另一位是嫫母,还有两位是女节和彤鱼氏。刚才我们在黄帝故里祠内已经介绍过了,黄帝选妃,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德才选人。这幅浮雕就反映嫘祖和嫫母种桑养蚕,织丝纺帛的情景。

第九幅,告别蛮荒,肇造文明:黄帝时期总结前人经验,按时种植百谷草木,驯化鸟兽昆虫,认真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及水流、土石、金玉等状况,勤思考,多实践,多倾听,勤观察,节约使用水火等材料,成功地开发农业,发展牧业,建筑宫室,制造工具,烧陶造箭等,使中华大地早早地告别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农业文明的国度。上面的陶器,为仰韶时期“人面鱼纹”彩陶。

[黄帝铜像]黄帝像上面的苍穹圆形图案,为古代天文图,是根据河南安阳出土汉代壁画而绘制的。像下面的拜台,装饰有伏羲八卦图。

这尊始祖铜像,为轩辕黄帝的中年坐像,威武、庄严、神圣、睿智、深邃、慈祥。像重6吨、高5.9米。黄帝像后面的背景图案为九大行星图,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象征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历代文献展]赫赫始祖,轩辕黄帝,中华之魂,民族之根。关于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轩辕丘,历代史书多有记载。战国《竹书纪年》曰:“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通鉴外纪》等皆云黄帝居有熊国轩辕之丘。明代《大明一统志》、《河南通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清代《大清一统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刘统勋等编著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皆记述:“轩辕黄帝氏,少典之子,母曰附宝,见电光绕斗感而有孕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即新郑)。”民国年间《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台湾《中文大辞典》、《最新世界名人大辞典等》也都记述黄帝生于河南新郑的轩辕丘。应当说,从战国到近代的史书、碑刻,对黄帝原籍新郑,多有记载,言之确凿。199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确认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故里、故都。正如当今著名的碑文专家李铁成先生所述:“新郑乃有熊氏故墟,有轩辕之丘,故为黄帝故里。此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传述。”现在我们还要加一句,叫“天有感应”。

[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展]黄帝故景区从1990年正式开放以来,得到了中央、省、郑州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热切关注。中央政治局常委、原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等领导,都亲临黄帝故里视察指导。这里展出的就是各级领导、海外炎黄子孙的视察或拜祖图片。

每年三月三举行拜祖大典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便汇聚到这里寻根拜祖,他们在这里焚香叩拜,以寄托对祖先的绵绵情思、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真可谓:春潮涌动柳色新,轩辕故里拜帝君,年年花开多烂漫,岁岁赤子常光临!

第三篇:《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原文: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

《晋书·列女·羊耽妻辛氏传》译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就不会兴盛吧?”

辛氏的弟弟辛敞任大将军曹爽的参军,宣帝将要诛杀曹爽,趁着曹爽跟从魏帝出城门的时候关闭了城门,曹爽的司马鲁芝率领府兵砍断门闩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辛敞很害怕,就问宪英说:“天子在城外,太傅就关闭了城门,人们说这将会不利国家,事情能够这样做吗?”宪英说:“有些事情恐怕我们不了解,但是根据我的估计,太傅大概是不得不这样。明皇帝临终的时候,把着太傅的手臂,嘱托后事,这些话还在朝臣的耳边回响。况且曹爽和太傅一起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托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却大权独揽,这对王室来说就是不忠,从人道上来讲就是无理,太傅的这个举动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要去出城营救了?”宪英说:“怎么能不去呢!恪尽职守,这是人的大义。大凡有人遇到灾难,尚且要去救助;替人家执鞭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况且被人家重用,就要为人家效命,这是受人重任之人应尽的职分,你只要跟着大家一起去就行了。”辛敞于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宣帝果然诛杀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后,辛敞感叹说:“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这件事,几乎失去了道义。”

后来钟会担任了镇西将军,宪英对羊耽的侄子羊祜说:“钟士季为什么到西边去?”羊祜说:“为了灭掉蜀国。”宪英说:“钟会处事放纵、肆意妄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等到钟会将要出发的时候,他请求让宪英的儿子羊琇任参军,宪英忧虑地说:“以前我为国家担忧,现在灾难到我家了。”羊琇坚决向文帝请求不去任参军,文帝不允许。宪英对羊琇说:“去吧,一定要谨慎!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在职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道义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罢了,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钟会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了,而羊琇终于能够完好的回还。羊祜曾经送给宪英锦被,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事情,生活俭约,她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第四篇:羊氏两皇后的故事

羊氏两皇后的故事.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新泰羊氏两皇后的故事

自司马氏灭曹后,几十年短暂的西晋朝,在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历史上的羊氏望族中,先后有两位美女入宫被纳为皇后。史书对此记载的粗略和零碎,反而增添了两位特殊女人的神秘色彩,引起了我们考察研究二女身世及入宫后详细经历的兴趣。

“贤后”羊徽瑜一生安顺

第一个皇后叫羊徽瑜,她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正妻。司马师是灭曹立晋的顶尖功臣,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已故伯父司马师为景献皇帝,健在的羊徽瑜被尊为弘训太后。羊徽瑜出身于曹魏时代的羊氏望族,爷爷羊续东汉时期曾任太守,是有名的清官,史书上对其有“悬鱼拒贿”之记。羊徽瑜的父亲羊衜曹魏时期任上党太守。其弟羊祜是晋初重臣,被晋武帝拜为征南大将军,是灭吴战争的策划者。羊徽瑜的母亲则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女儿,与蔡文姬是亲姐妹。

今人对上述记载皆无异议,有争议的是:羊氏故里究竟是不是如今的新泰?

西晋时泰山郡辖有南城、平阳等县。南城即今山东费县,平阳即今山东新泰。《晋书》对羊徽瑜及羊祜均记为“泰山南城人”。后人沿用该说,在清编《费县志》、《续山东考古录》及今《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皆将羊祜故里定为费县。

但古籍中将羊祜及家族中重要人物乡贯说为平阳的更占多数,这包括《晋书》成书之前的《太康地纪》、《世说新语》、《九家旧晋书辑本》、《经典释文》,还包括《后汉书》中的《羊续传》、明清编《新泰县志》。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一批羊族名人的墓穴在新泰羊流陆续出土,更证实了羊氏家族故里在新泰羊流,学术界异议渐微。

羊徽瑜籍贯被证实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羊徽瑜自小是否在羊流生长过?史籍无只字记载,但可据有关史料做出较为肯定的推测。依据一是羊徽瑜之父虽曾官任上党,但因英年早逝,任期时间短。按当时规矩,官员异地任职短时内许多是不带家眷而留于老家的。依据二是《晋书》有羊祜早年“尝游汶水之滨„„”之句,汶水即今流经新泰境内的汶河,说明羊祜幼时应在老家生活过,据此说,其姐羊徽瑜也很有可能曾生活在羊流。

关于羊徽瑜,《晋书》所记简略,全传仅107字。大意为:司马师原妻夏氏24岁饮毒身亡,司马师又娶了镇北将军濮阳吴质的女儿,不知何故,又休了吴女,娶了羊徽瑜。羊后一生无子,于咸宁四年即司马师死后19年65岁时去世。

对于羊徽瑜的评价,我们还能知道的是,旧《新泰县志》称其“贤后”。《晋书》上称其“聪敏有才行”,是说她聪明、有才,还是一个有德行守规矩没惹什么是非的女人。当然,有女入宫,娘家自然受惠,这是一个通则,史书上也确有羊氏家族“因羊徽瑜而显赫”之句,但所有资料没有羊后弄权或羊姓外戚干政的不良记录。从另一角度讲,司马师生前并未称帝,帝号是其侄子追封的。羊氏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作为一个宦臣的正妻而存在的,干政也轮不到她。

羊献容被五废五立

另一皇后叫羊献容。当代学者周郢考察羊氏家谱,说羊徽瑜之父羊衜与羊献容曾祖父羊耽同为羊续之子,羊献容应称羊徽瑜姑奶奶。史料没有羊献容生卒年代及寿龄的记载,据推测,羊献容应生于公元2世纪80年代中期,比姑奶奶皇后小约七八旬。

晋武帝死后,惠帝司马衷登基。因司马衷有天生的愚症,导致了在位时期长达十几年的贾后专政及八王之乱。贾后的心毒性妒、擅政专权引得众怒。300年,赵王伦齐王冏率兵入宫擒得贾后,诈说皇帝有诏废她。贾后说:“诏当从我出,何诏也?”但仍被酒毒死。之后,惠帝纳羊献容为后。

史书未对羊氏相貌有丝毫描述,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在叙述这段历史时,甚至未提

及这么个人。但此女必是一代美人,证据有三:一,羊氏为与惠帝关系交好的大臣所荐,又为惠帝所爱,相貌岂能平平?二是清代所传《美女百态画谱》有羊氏一幅画像,画中羊氏窈窕姣好。当然,所画未必可信,但能入选百美图,本身亦说明问题。第三,前赵攻陷洛阳后,刘矅逼占羊氏为妻,特别宠爱她,可见羊氏作为女人的魅力。

遍览几千年封建华夏史,可以说,羊献容是入宫后经历最为坎坷的一位皇后。六年间被五废五立,且险被赐死。

301年初春,羊献容才入宫,赵王伦篡位,废惠帝及羊后,自立为帝。后齐王冏、成都王颖等起兵讨伐伦,伦兵败被杀,惠帝及羊氏复位。3年后,成都王颖与河间王顒合攻洛阳,城陷后,羊氏被废为庶人,并迁往洛阳金墉城幽禁。待右卫将军陈眕打败颖,又复了羊氏的后位。仅仅两个月,一个叫张方的将领攻陷洛阳,又废了羊氏,并逼迫惠帝迁往长安,将羊氏独自留在洛阳。这一回是留台署复了羊氏的后位。几个月后,张方再次废掉羊后。河间王顒假以诏书,说羊氏“屡被奸人所立”,赐羊氏死。闻此情,多名大臣急奏求情,羊氏逃得一死。以后,惠帝又复了羊氏的后位,但很快又被洛阳令何乔废黜。这已是306年,是羊氏第五次被废黜。以后直至司马顒兵败而忌惮,将属下张方斩杀,惠帝才又玩物也似被迎进洛阳。不日,张方的脑袋被送来得以验证,惠帝余悸暂消,这才第五次复了羊氏后位。

这时,晋惠帝已走到自己耻辱生命的尽头。不及半年,这个痴君就在那个冬天莫名地中毒死亡。

羊献容再婚引争议

311年,洛阳被匈奴人刘聪攻占,刘聪族弟大将刘矅将羊献容“逼占”。数年后,刘聪死,刘矅夺得皇位,立羊氏为皇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五胡十六国”时期从此开始。根据史料可断定,刘矅和羊献容是一对恩爱夫妻。据当时皇宫婚俗,羊氏入宫时当在十五六岁,十一年后再嫁刘矅,已是二十六七岁的女人,且和前夫有过一次生育。但这丝毫未影响刘矅对她的感情,这也使得羊氏为刘矅生下多子。《晋书》中有两处羊献容为刘矅生子记录,说法有矛盾,一处记生了两个儿子,一处记生了三个儿子:刘熙、刘袭和刘阐。刘矅将刘熙立为太子,因为对“羊氏内有特宠”,甚至许其“外参朝政”。羊氏死后,有人劝刘矅改立太子,刘矅思念羊氏,坚决不改初衷。羊氏去世,刘矅非常悲痛,亲自去察看墓地建造,并背土覆坟。

单纯从作为一个男人来讲,古人笔下的刘矅也的确是招女人喜欢的:身长九尺三寸,性格拓落高亮,与众不群。读书志在广览,尤好兵书;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难怪对于深受汉家传统伦理“一女不嫁二夫”影响的羊献容来说,能情不自禁了。

羊氏去世时大概三十七八岁样子,与刘矅共同生活了十多年。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羊氏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史书上有一段记载真实表现了羊氏这种感受:刘矅问她:“我与那个姓司马的比怎么样?”羊氏说:“哟,这哪能比?您是一个开创基业的圣主,他是一个亡国的痴君,身为皇帝,连妻儿甚至自身都庇护不了,让下人随意玩辱。我那时都不想活了,以为世间的男人都是这样,自嫁给您,才知道什么叫男人了!”

这段话还透视出羊献容的某些性格:直率、感性、有识,并充满着女人的激情。

然而,古人对羊氏此话颇有微辞。对羊氏的评价,多有贬侮。这并非因其嫁了二夫,“一女不嫁二夫”在中国封建史上,从来都是约束平民女的,对达官贵人家及皇家女性,从来无此禁。对羊氏指责主要因她嫁给了一个匈奴人,说她无民族气节。到清代编撰《新泰县志》时,虽颂羊徽瑜为“贤后”,对羊献容竟只字未提。

许多当代学者认为,从先秦开始,外族不断内迁并陆续汉化,才形成了当今的中华大民族。刘氏虽为匈奴血统,但早已在今山西一带居住并汉化。刘氏所建前赵政权,也是匈奴与汉人合建政权,所辖百姓多是汉族人,这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羊献容嫁给刘矅就等于汉女嫁给满清人,谈不上无民族气节。

羊氏后人今何在-陈中华

在泰山西南麓,距新泰市区30公里处,有一古镇叫羊流,曾是汉魏晋及南北朝时期叱咤政坛几百年羊氏望族的故里,是羊氏皇后的家乡。但遗憾的是,如今在镇上已没有任何羊氏家人的故居,甚至寻不到一个羊姓居民。

《羊流风华》一书作者李光星说:“大部分当时都南迁了。”

据学者周郢先生所著《羊姓史话》,明代时,全国羊姓人约两万人,基本上在广东、浙江及江苏等地,北方仅几百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先生调查统计后得出结论,全国现有羊姓人约84000人,其中约97%居住在南方几省。

史载,刘聪攻陷洛阳和长安后,暂时统一了中原,原司马氏政权被迫南迁,在建康即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显赫的羊氏家族为避劫难大部分随迁,多居于南京附近。羊祜后人迁至浙江一带。以后,羊氏家族仍弄潮东晋历史,出现了诸多名人。一小分支羊姓人则北上西进,在后来北方频繁的改朝换代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光星说,他与周郢先生对羊流羊姓消失的原因分析过,周郢认为,除迁徙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遭到当时政权的杀戮,幸存者因害怕遭诛,易了姓,其中许多改成了杨姓,在当地默默生存下来。

我们了解到,羊流镇目前拥有行政村约90个,村名带“羊”字的有两个。一是镇驻地羊流店村,建于西汉,是当初羊氏家族的居住地。二是镇西南1公里处的南羊流村,建于明代。但是,两个村如今没有一个人姓羊。而紧靠羊流店南1.5公里的杨家庄,西晋时曾是羊氏家族的佃户村,这个村的杨姓居民会不会原姓羊呢?

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叫杨承喜。他家堂屋的博物架上,摆放着羊祜的铜铸像。他介绍说,这个村目前756人,其中杨姓最多,占1/4以上。他只是听老辈说过,他们实际早先姓羊,后西晋灭亡,羊氏人大都南迁,所余族人害怕被诛,改为姓“杨”。但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他说,这个村以前就叫羊家村,现在省民政厅的注册上,仍然为“羊家村”。李光星说,在公安户籍微机上,这个村仍写为“羊”,“文革”期间的村碑镌着“羊家村”。

那么,考古发现是否会提供羊氏人去向的答案呢?

且不论古书所记,仅就现有文物看,清代学者在新泰境内发掘出任城太守的羊某人夫人孙氏碑,现存泰山岱庙。建国后,新泰境内先后又有五方羊氏名人墓志出土,分别为羊祉夫妇志、羊深妻志、羊烈夫妇志。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羊氏家族盛衰及当时社会提供了部分依据。出羊流店村向北,是依丘而生的阔地,这里便是清县志所载“三羊墓”所在。所谓“三羊”即历史上著名羊氏人物:羊续、羊衜和羊曼。因技术所限,三墓一直未予发掘。相信待发掘后,有关羊氏家族历史变迁的一些谜底也许会揭开。

第五篇:红羊中学图书室解说词

红羊中学图书室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欢迎光临我校图书室检查指导工作,我是图书管理员——任凤祥。现将我校图书室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介绍:

我校图书室现有藏书:10350册,生均30册.为了管好用好这些图书,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建立健全了图书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做到了管理到位,责任明确,帐册齐全,归还及时。

我校图书室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借阅分集体借阅和个人借阅两种形式。集体借阅是针对7—9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由各班主任负责借阅的办法,每生借1—2册,每周一次。个人借阅是针对教师。本校教师,实行全天开放,确保服务及时到位。

这些图书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图书的育人功能。虽然我们在图书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下载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羊氏故里传流风的解说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仕金先生故里的《章氏宗谱》?

    仕金先生故里的《海章庄章氏宗谱》江苏省六合县八百桥镇《海章庄章氏宗谱》,2001年印行,全谱20万字。精装,大16开,由章定余、章仕金主修。 镇海章庄为章仔钧第四子仁嵩公后裔,先......

    伟人故里平安XX—平安建设宣传片解说词

    伟人故里平安xx——平安建设宣传片解说词 走进xx,和谐春风扑面而来,平安之花到处盛开,发展步伐铿锵有声,伟人故里平安有序,文明美好。 安居乐业一直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多......

    《宋书·羊欣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书·羊欣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宋书·羊欣传》原文: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

    葛氏故里崛起的河南宁陵欢迎你

    葛氏故里崛起的河南宁陵欢迎您 《宁陵振兴的十大工程》构思 尊敬的县政府秘书科同志: 宁陵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即是攻坚工程又是全民工程,是宁陵县人民波澜壮阔,厚重沧桑......

    第十三届赛羊会团体操解说词 (精选)

    大型团体操《尚义欢迎你》是由我县太平街明德小学500名小学生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精心排练而成,体操表演中,优雅的扇子舞和色彩变换的“翻花” 动静结合,相映成辉,时而欢腾,时而静......

    512传光授帽解说词

    512传光授帽解说词 洁白的燕帽,象征着圣洁的天使;燃烧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每逢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医院、护士学校等都会举行庄严的护士授帽仪式,并庆祝......

    企业宣传片——北京叶氏集团解说词

    北京叶氏集团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叶氏集团)是一家私营企业。叶氏集团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历经近二十载风雨拼搏,叶氏集团在市场中求得发展,在竞争中取......

    弦歌十年传大道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弦歌十年传大道 致远中学建校十周年纪实  绵延千里的古运河,以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渺远,哺育着数百万勤劳质朴的泗阳人民,他们在桃源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建校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