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3 09: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第一篇: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习静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软国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务之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这其中,社会思想道德层面的变动尤为剧烈——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原有的一些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不少人那里日趋淡漠,有的甚至直接被抛弃。与此同时,与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价值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和谐文化的提出,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及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反映和评价,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继承性、人民性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谐文化是坚持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和谐文化的灵魂与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对和谐社会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它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发展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坚持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奠定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强道德、制度、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社会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二篇: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代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得出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关键字: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教育体制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分析

国人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不可置否,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做法与之相适应或者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股市对于投资的热情。这些现状使得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给迷醉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梦中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国,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玩的风声水起,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挑战”中国。显然,这让包括中国政界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缺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光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很显然各国都在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并借助这样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以自己的姿态立足,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他国的传统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自己的霸权主义目的。我国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举措,但是却遭遇了“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另外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

我国的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段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求民主,求解放的爱国主义文化;第三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则集中表现为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新生国家的生存的左倾斗争文化;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新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新特点。我国现今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其与历史的关系来说具有极强的联系,且不说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文化,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争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来说,传统文化在这些运动中元气已被大伤。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颠簸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底气不足,同时在这基础上又加上移植了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使得中国飘摇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又加了承重的“王冠”。所以在当下中文文

化的发展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问题发生在的教育上,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我们还没有走出文化发展局限,当然这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创新问题、道德问题。总之我国文化建设现状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向好,文化建设的问题堪忧。但是不得不提,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中国正以其飞速的发展实力向前迈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竟迎来一次暴风雨的洗礼,这一次,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二、如何加强当代文化建设

1.改革现有教育制度

文化是后天传承的东西,所以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建设,而中国现有教育体制毫无疑问时有问题的,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愈来愈明显,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一代人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在其内容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后,其“八股”性也体现出来。以固定考试内容的应试教育虽然整齐划一,以同样的标准选拔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文化繁荣的需要。所以教育体制改革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坚持创新性,即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二要坚持传承性,即教育要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教育。这样文化发展就有了根基和创新。

2.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在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文化市场同样需要繁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国内的各种文化也竞相成长,这就使得他国的文化腐朽思想和我国自身的文化糟粕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孩童阶段,这就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去保护的规范其发展。

完善文化市场体制必须要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前提,没有和谐的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和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要想团结进步,就必须有和谐的文化做重要支撑。而和谐文化则体现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的社会自然也就正气多邪气少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搞好文化市场建设,就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到机制、从传播手段到传播媒体的全面创新。同时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是文化产品,要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要以传统文化为建设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建设平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实现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我国的文化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真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道路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大众对文化的创造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扎实文化建设功底,市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旗帜。文化建设还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开放为平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同时要坚持文化“走出去”原则,加大对中国文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挫折”,要深化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反渗透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大力的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只有利用好文化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好的实现我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说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兴。

第三篇: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经过一定的社会调研发现,单纯的经济扶农、支农并不能根本改变农村及农民的现状并达到建设和谐新农村目的。只有发展群众文化,利用其引导及整合的社会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并进一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据此我认为其在当前农村改革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具备了鉴定条件,特制定本鉴定大纲。

一、课题名称: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研究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鉴定依据

四、鉴定内容:

1、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本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3、评价本成果所达到的水平;

4、本成果的应用前景及推广范围;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会议鉴定的主要程序是:

1、成立鉴定委员会。推选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鉴定委员会一般设资料审查组、测试组和鉴定意见起草组。

2、讨论通过鉴定大纲。

3、课题组负责1人向鉴定委员会分别汇报“科研报告”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效益分析、科研论文等。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并根据情况起草鉴定意见。

6、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集体讨论表决。

7、鉴定意见表决通过后,各委员会成员分别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

1、鉴定大纲

2、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技术报告

4、效益分析

5、科研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工作报告

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特别是在农村,尽管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在农村工作中的特点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出现了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国家支农扶农的力度逐步加大,但是据调查,在农村单纯的经济扶持对相当一部分农民及相当一部分地区收效甚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除采取一定的经济、政治手段外,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来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课题确定后,我立即展开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及论文筹备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及防止个人的主观偏差,我专门请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付镇长王正钦同志,黄岗镇二街村支部书记赵安臣志,前花园村支部书记孙立志同志,邓尧村支部书记陶怀华同志帮助纠正本次课题研究的任何偏差。

2、2.1 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各村经济、文化发展因素,我选择了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村,在每个村选择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民做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是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较好及较差的村,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利用群众文化发展的平台来发展自已的个体农民。

2.2 研究方法:在获得各村支部书记及老干部老党员的支 持下展开论证。主要做好以下问题的论证研究工作:一是对5个平时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及5个平时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二是对5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及5个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分别对其政治素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三是对这10个村中的100个典型农民中平时是否利用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已,来分别对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从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

3、研究的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那5个平时注重开展一些积极的群体性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群众文化的村的干群矛盾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不和谐的因素较少。这5个村的村民则大都平时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经济状况校好。相反另外的5个村及其村民则出现明 显的差异。对总体那100个典型农民的对比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群众文化能大大提高人的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政治干预,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并能顺利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技术报告

为了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配合党中央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于是我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党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充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以帮助解决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做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精神支柱的问题,广大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化解农村中存在的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1、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及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群众文化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想处与发展。它能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改变当前农村中落后的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 2.1 本课题的几项技术指标(1)基本条件相似的行政村因群众文化发展程度不够而造成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居住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的村民因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3)农民群众是否以群众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进行自我发展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促进作用,我们有针对性的抽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个行政村,每个村有针对性的抽取了10个有代表意义的村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2.3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决定采取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三步进行。

(1)首先展开对各村的情况调查,通过对选出来的十个行政村的固有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各村的经济规模数量,个体户多少,群众整体素质,治安稳定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情况,干群关系情况及有无上访,整体的村容村貌等情况分别予以记录,以备后面的分析考证。

(2)然后再对这十个村所抽出来的100名典型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济状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记录。(3)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抽取了年长有阅历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3、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重视发展群众文化的5个村即邓尧村、二街村、前花园村、渡口王庄村、段阁村,他们通过自购的文化器材或者远程教育设备定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并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几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大大超过了全县及全镇的平均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打架斗殴的几乎没有;干群关系良好,没有出现上访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并被多次评为县、镇先进单位。而另外5个村:董庄村、大黄村、泮店村、李六村、耿许庄村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村民之间矛盾重重,几乎每个村都有上访现象,村级班子软弱无力。

通过这一百个村民的调查也基本上反映了可以预见的结果。那些来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较好村的村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个人面貌,人际关系都要远远好于另外五个村的农民。

最后一项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一百名农村居民中,有自动利用群众文化开展这个平台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已的32名,他们人均创收达到年均20000元,而且和群众干部关系和谐,并逐渐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另外的68名,有的没有条件学习,有的是有条件也不怎么学,据统计他们的人均创收年均不到一万元,而且其人际关系也是一般,甚至还经常出现和干部邻里闹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开展,而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也必将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本课题的研究要点 4.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好工作。

4.2 要想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以适应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认清落后农村文化现状并着力去改善之。

5、经验与体会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走访群众,尽可能详细的收集数据,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照方法,显示了一定的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现在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效益分析

在农村中改变固有文化现状,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甚至不同程度的促进经济匠发展,能起到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适合各类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人员掌握。

第四篇:浅谈和谐文化建设

浅谈和谐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和谐文化是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和改革中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后勤企业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人性化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它能更好地满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好的后勤文化,能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员工队伍,能够建立一套适合并保障学校稳定运行的后勤服务行政管理体系,能够培育严谨工作作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优化后勤形象,改善后勤环境。这是高校后勤工作者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中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高校后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创建和谐后勤文化的意义

创建后勤和谐文化,是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动力,也是后勤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校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广泛深入,在员工中就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想法,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比集团在刚成立时,由于一些制度上的不完善,再加上人员结构复杂,有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在编“老”职工,有从五湖四海招来的非编合同工,他们所受的教育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认识也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于是在工资待遇上,合工同与在编职工的关系上,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等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形象,也影响了社会化改革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后勤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和谐文化,建立一个全校后勤人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高校后勤。

创建和谐后勤,有利于全面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后勤服务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是服务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每天都是在做着重复的事情,人对同一事件看多了,感受多了,在心里难免产生疲倦,当师生对后勤质量与服务价值产生不同的衡量标准时,有的员工出现了浮躁不友好的行为,因此通过构建和谐后勤文化,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与思想识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后勤员工与师生亲人式的和谐关系。从这层意思来说,和谐后勤文化不仅是为师生服务的一个过程,也是推进学校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创建和谐后勤文化的指导思想

创建和谐后勤文化要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按照集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探索社会化发展新路”的要求,因此,高校后勤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优质服务是立身之本,在服务中实理自身价值的思想。

后勤文化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拓展与演变,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带有浓郁的高校气息,又兼有企业特色,既要合理兼顾和保留校园文化的渗透熏陶功能、管理规范功能和育人功能,又要追求企业文化的人本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等,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校园传统文化,后勤服务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本

质是为学校教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因此要倡导和树立适应社会新发展的新观念、新文化,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

我校后勤和谐文化建设模式

自2003年正式成立以来,集团领导始终始终坚持人为我,我为人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集团成立以来,在构建设和谐后勤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坚苦不懈的努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开辟了一片前景广阔的校内外市场,呈现出健康的和谐发展的景象。

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集团在刚成立时,由于各种原因,集团在班子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工作开展不顺。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首先解决了班子的团结、工作和谐问题。为此,制定了相关制度,明确了分工及责、权、利、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个人说了算,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影响和谐的事不做。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允许下级批评。初步形成了团结、和谐,实干、无是非的领导集体。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随着后勤产业的脱离与改革,多数后勤人员从学校各部门分流过来的,还有是从各地聘请的合同工,复杂的人员结构使得管理力不从心,要顺利推进后勤改革,就必须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构建和谐后勤的重要基础。集团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大胆地进行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重要议事规则、企业管理规定,考核规定和财务管理等规定,集中体现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为切实做到全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维护员工切身利益,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力地推动了集团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促使集团管理工作走向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纠的制度管理道路。其中,《后勤服务集团目标责任管理制》有效地将工作绩效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充分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和谐后勤文化中的思想工作。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提高竞争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无形力量与资本。集团注重加强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人文关怀处理人际关系。集团设立了党总支部,又在各实体设立了五个分支部,负责后勤职工的党的生活和非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每周开展一次党的生活及民主生活,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讲座,培养后勤服务特有的价值观,号召员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增强员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另外,集团每年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月”活动,评比月度、“十佳员工”活动。

构建“活力”集团,丰富员工业余生活。集团始终坚持“活力集团”的指导思想,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集团经常组织员工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员工在我校浓郁的文化氛

围中体会到人文关怀。为了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集团先后成了登山队,羽毛球队,乒乓队,篮球队等,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员工凝聚力,塑造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质量创造和谐后勤。员工是构建和谐后勤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的源头,集团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重用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和谐后勤文化氛围。集团时刻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合同工还是在编职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另一方面,集团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由原来的“伯乐相马”变成现在的“赛马竞岗”,打破干部、在编职工、非在编合同工的界限,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按需定岗,岗薪一致,薪随岗移,同工同酬、合约管理等方法,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适合职工自身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后勤服务队伍,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让员工永远都感到竞争的压力,又拥有成就感,进而推动其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

把构建和谐文化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服务、两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和谐的后勤企业必须具有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管理。高水平的服务是促进后勤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在学校本科评估中,集团是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集团精心准备,以最优美的校园环境,最优秀的接待水平,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水平呈现在评估专家面前,圆满完成了此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阶段的后勤保障工作,向评估评估专家组展现了一个团结,向上,高效率、关键时刻拉得起、冲得上的优秀后勤队伍。此次评估得了17个优秀,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本科评估,这是爱校,无私奉献,人人参与,忘我工作,同舟共济,和谐校园的体现,这是把服务师生为第一工作目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体现,这是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浓浓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体现。

2007年7月,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广州大学负责1100多名裁判员、650多名动动员和800名志愿者的吃、住、行工作。集团,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大运会”接待工作,受到了组委会、校领导和运动员、裁判员的一致好评。

实践证明,在适应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十七大为航标,坚持后勤管理“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坚持创新的理念,通过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练后勤文化,构建和谐后勤文化,对促进后勤队伍建设和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使后勤服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五篇: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

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陈宇飞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实际上这一讲是想就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讲几个要点。因为我感觉个城市问题确实太复杂了,真的要讲全面了不可能,我想就选取几个点。

一、实施文化行动

第四讲,分这样几个点。第一,实施文化行动,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到这样一个状态,这样的快速的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发展质量的时候,适时提出以文化历程、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与文化决定我们未来实施真正的文化行动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第一个本题我想讲“实施文化行动”。我们所说的城市文化的行动或者城市文化的战略,大概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品质,也就是说你的文化战略要有一种真正的内在质量的保障,真正的支撑,第二个要素就是品性,也就是你这个城市文化战略它的特性也是一种保障,所谓品性在这个意义上里理解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在哪里,也就是特性;第三个要素就是品行要素,也就是文化战略的行为保障和行动保障,就是你对自己的内在的内容有没有很好的展示能力?对你的特性有没有很好的推荐能力和展示能力,这是一种行动能力的比较。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战略这个三要素它都有分别的不同的要求。我们看一个文化行动的案例之一,就是苏州。苏州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它为自己的定位首先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这是它做文章的第一点,也就是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它这个古城风貌的这套行动之一,这个内容就是一城两线三片的保护,保护范围。这些范围都有严格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方案。在它第二个操作的点上,就是维护历史文化的生态,它知道自己历史文化的面貌不是某一个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序列化的完整风貌,它有古典园林、古城建筑、名人故居、寺庙、道观、佛学书院等等,但是它也不是说我们就只注重古代的遗存,不注重当代人的生活。在市民生活这些基本要求上有很多很多新的内容,被巧妙、有机的融合到整个历史文化生态中来。像咖啡店、创意小店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在这个体系中,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第三个,这种文化行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保护与更新有机的结合,保护传统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让古代的文化在今天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有生命力,在这里头也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在今天苏州的城市文化风貌上,老城部分你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它那种来自于历史文明自信一种完整性,而在它整个的新区还有它的新加坡工业园这两翼都是最现代化的设施。这个起飞起来以后,这个老城本身的那个味道反而更足。苏州城会感受到全系列的文化保护,包括苏州的刺绣,苏州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这种烹饪工艺、手艺等等都是在这个文化形态的风貌中。

像新型的建设,苏州博物馆,这个够是既是苏州味道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他对家乡、故乡那种深厚的情感,让他自己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但是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所以这个尺寸,那种格局、那种内在细节的使用都是精心的,充满了艺术气息那样的环境,你感受到它是现代的,是艺术的,但是也是苏州的,这就是一种努力。

对于城市风貌的课题,确实是要有一种完整的定位,它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同时要更新、同时要发展,这对中国大量的有过很好的历史风貌的这些地区都有这个问题,都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丰富的课题,它生活和展示以及文化之间如果定位,为了旅游那要展示,但是它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很自然的表达一种生活追求?还有就是城市的营销,你的模式、你的方法和你的效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和疏解。

二、推进以文化人的战略

在城市发展中,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如果不注重对人的影响,建物不建人,城市建设只有设施而没有对人的关照,这个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它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人的精神气质,推进文化养成,培育文明素养,你说多了还可以有无数的,但是这就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看几个行动方式,第一个行动方式就是怎么推进文明素养它的提升,如何实现文化包容?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我特别要提到中国的城市创城活动,也就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这点也许在民间社会是有一些质疑的,就是说这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工程,或者是一个政绩工程,人们是不是拿这个当成一种面子,或者应付领导检查?我想从这个创城活动它的初衷以及行动方案都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提升城市文明素养,有抓手、有用力点、有实实在在的可以考评的内容,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政府主动推进的文明素养养成和文化包容的实现是要有政府去促进引导去实现的。所以这个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不能低估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头的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个行动,就是通过环境意识的设置,改变城市的环境氛围,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过分,不要用各种各样的塞满一个一个的空间,实际上要有一种点睛之笔,适可而止,艺术对位很准确的方法来让环境艺术既巧妙又自然,又有艺术效果。大的叙事可以是宏大的,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那种庄重的回顾是感动了无数的人,这是大叙事,可以完成的很好,如果有时间我们为了想达到一种正面宣传的效果,可是又缺少大投入,真正的艺术表达不到位的话,反而会影响很多应该有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有一些艺术雕塑很粗糙,应付了事,实际上这是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环境艺术是一个巧妙、精心的环境为好,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环境,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上海静安寺一组街头雕塑,这个地方是两个高楼之间,旁边黄色的就是静安寺,在这旁边就是静安寺的商场,这里也许风可能比较大,这两个轻松的雕塑把这个小小的环境特点给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好的行动。

我们再看一个小姑娘的一个行动,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种清新的一种气息和氛围感。石家庄的一个小姑娘叫王月,她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给城市带来了一份惊喜,她就是看多树木上有很多树疤,她突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这些树疤能不能画一画,给它美化一下,结果她的行动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居民对这个行动很认可,所以政府也就没有组织她这种行动,好像这不是简单的乱写乱画,当然她用的也是广告色,不想要了很快就可以洗掉,很方便也不伤害树。这个小姑娘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环境有没有这份艺术之心,我们看了她画的那些树洞,就会被她感动的像山涧的小溪水、西天的落日、啄木鸟、小猫、小狗,还有小动物的很多画都很生动,非常美丽,当然这小姑娘是学艺术的,她画的画也很好看,乱写乱画的不好,“王二小赶快回家”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个反而就不好。这是一个小小的个人行动,但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启示。

第三个行动,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要坚持不懈的做好审美教化,特别是首先要提到国家大行动,要坚持品位至上,要注意培育审美,要用各种方法,让它的文化成果汇集大众。我们看像国家大剧院,它之所以有现在今天的品牌效应,就是坚持,就是坚持用艺术改变生活这套观念,始终贯彻在他们的行动中,培育听众群体,广招天下著名艺术家搭建,为他们服务,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培育了自己的节目,也培育了观众,这是国家大剧院做到很好的一个效果。还有就是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它就是很好的承担起一个国家大馆的文化责任,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形象,坚持就收到了效果。像刚刚结束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拿来了大量的精品,确实是精品。像著名的美国画家比兹塔特画下的壮丽的想象中的山水,像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画下来的干草垛,以及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人生第一部这样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面临梵高的,真的面对梵高的作品,它对你的打动力确实是很深刻,确实是一般的艺术家可能没有这种能量,他可以释放给你很多很多,你去细微体会它能体会到的信息。第四个行动就是“场所精神”,就是要有非常准确的场所内容的定位,然后通过场所很好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传递你最想传达的,这点我就不去多说了。

第五个方面的行动就是习俗养成,就是在我们整个的城市文化近来上,要注重培育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的养成,培育人们的相互关爱。比如说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人家的神庙上刻字,但是我更关注,就是大家也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刻字事件之后出现的人肉搜索,实际上这是一个双向文明缺失的问题,刻字固然不对,但是那种过度搜索、过度的谴责,那种居高临下也同样不是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这是我们真的要在今天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学会和别人友好的相处,那这样的相互约定才有效。学会如何坐好电动扶梯这么一件小事情;学好在地铁上相互帮助,不要让那些不文明的行动有市场;学会爱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这是一个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沙滩上留下了几十吨垃圾触目惊心的事情;还有今天过马路问题,他同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公共生活中的相互约定、相互关爱的问题。很多城市都行动起来,提倡过好马路,学会过马路的文明习俗。北京就有一个斑马行动,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我们也要说,在城市很多的设施、建设上是没有完成一种方便人,有效的让人通过的一种设置,在很多的城市人行横道的设计上,本身就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对真正不方便的群体更细致到位的关注,像很多城市的城市盲道、管理和意识都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文明习俗,真的要有一种意识,不要遮挡车牌,不要占用应急车道等等这些行动,都是一种新文明习俗,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行动,让行动改变我们的一切。

三、实现以文滋城

我们前面说到的改变人,那对我们的城市也要有一种文化的关照,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关注我们城市它的文化气质、文化感染力等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首先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风貌问题。城市的风貌是传递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的一个第一信号,他给你的东西就是你一看,你就知道他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追求。

所以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强调这种城市文化的建设。这是有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研讨会,就是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我想在以文滋城给城市增添气质这样的行动中,第一就是要培育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个文化气质是由人们的具体行动来造成的。我们说一个城市有文化气质,他是怎么来的?通过无数的努力来完成的,这个我又回到了刚才说到过的十大人文城市,我这里特别说一下排在第一名的台北,它是一座中国的城市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然后这些评委给它很有意思、很独特的评价,这个评价我就不念了。总之它注意到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有文化气质,有一种特有的儒家味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流连忘返,它的城市风貌有中国城市温文尔雅那种味道,它的城市人有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我们特别要说有一个著名的,你也不好说他是工艺品大师还是什么大师,这就是著名琉璃工房的创始人,原电影明星杨惠姗她用了10多年的努力去发掘琉璃工艺,终于把一个实际上已经流失了、已经淹没了工艺给发掘出来,重新整理出来,并把它发扬光大,她的产品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数的美,也给一座城市增添了气质。还有我们说这个城市有书店,经营很好的书店,能够吸引多种多样读者群体的书店,这也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台北有一个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叫诚品书店,经营的非常好,有特别好的吸引力,不同的群体在这里都能找到读书的乐趣,台北最精致、最核心的一个文化品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原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抗战期间,经过大转移,其中一部分精品,转到台北以后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根底。那他由于藏品太多,他不会不定期的举办专题展,据说几十年才能展览一遍这些展品,这就是我们说文化的展示方法,内容是极其广阔的天地。

第二个行动就是形成风貌体系,刚才我们说给一个城市增添气质,提升气质。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风貌体系问题,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大家已经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独有的风貌,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一个根,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价值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家都在失去了自己的风貌体系以后,又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风貌体系,除了保护传统的,就是重新建设,这个东西我后面可能还要提到一点。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历史遗存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可能没矛盾,可能他可以通过重新的精心的组织,他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点是可以完成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现实就是我们历史文化遗产失去的太快,战争会大规模破坏,现代建设也会破坏,在我们记忆中有一位清华大学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路有过很好的思考。

梁思成先生思考就是在建设现代的城市的时候,如何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他在1950年对北京城提出了一个建设新北京、保护旧北京的思路,这就被称作著名的“梁成方案”。其实这个思路在今天看说不现实,成本太高,今天仍然有些人说那只是一个想象,也是不可能完成。我想这点可能既不能离开当时的意识环境,也不能说好像这是我们吃后悔药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行动方案,北京城的那种历史完整性是非常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把它保护下来确实是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然他也有可操作性,不是说成本就一定付不起,这实际上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发现你不把它在旧城里建设新城,一样会有个成本发生的问题,而且这种叠加方案造成了旧城保护不好、新城展不开天地这么一个新问题,但是当时梁思成先生这套设计是没有完成的。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设想过能不能保留城墙,因为北京的城墙是明代的遗存,它也很宝贵,也是很珍贵的历史遗存。而且各个城门楼都比较完整,但是就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也没有完成,梁先生采取了一个更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但是后来也广受批判,就是建设大屋顶那个楼房,像地安门两座部队用的两座营房楼就是大屋顶,他想我在老城里头,老城保不了,城墙也保不了,那能不能做点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这已经是求其次再求其次了,就是城墙的保护确实也没有完成,他也设想过能有这样一个让人们上去看看风光的城墙,但是也没有,在1965到1970间北京一圈的明代城墙也就拆除了。

这张图是北京西直门在拆除时候留下来的影象。西直门拆除有一个以外的发现,就是在明代的西直门城墙里面包着一个元代的和义门,这确实是一个以外的发现,这些资料我是借助新华社的王军先生的几个图片,这个和义门确实是很珍贵的留下遗存,但是当然也没有保护下来。所以我们特别说为什么关注特色?关注文化遗存?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城市风貌、城市风俗、风物、风情的这种独特性的价值,这个完整的序列确实是非同反响,有非同反响的价值。

我们再说第三个行动,就是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的这样一个观念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多的是强调文物保护,但今天我们更注重文化保护,因为文化是完整的,是序列的,是日常加节日的,不是点上的保护,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个例子,就是怎样获取城市发展的更大动力。山西省的大同,它对古城的这套重建确实是有争议,但也确实是有价值,这个案例是有价值。就是大同的曾经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成长做过大的很贡献,当这个能力慢慢失去了以后,它怎么能够维持更长久的发展动力,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它的一任市长叫耿彦波,耿彦波是留给了人们很多讨论和关注的一位市长,但是他有热情、有想法、有行动力。他对大同城的三个不同点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这三个思考大同城它有三个选择,要么就是保持现有的一切靠微循环,慢慢更新,那早着呢,第二个就是保护现有的文物,然后其余的进行彻底改造,风貌无所谓了,只留文物点,但是这恐怕是表达文化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保护。所以第三个保护就是恢复整体风貌,形成文化特色,这才是一种文化动力。这个当然风险比较大,它需要你完的保留老城,然后形成一个整体风貌,而大同城新的发展要到新的东区去发展了。这个新路就是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反而各自展开手脚,这个努力它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它的东区是新的城市发展需要,而老城它首先要把整个城墙建设起来,在整个城墙建设中有大量的拆迁,这个城墙建起来以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这些真正文物的保存像大同的华严寺的保护,它采取了过渡式的方式,对于真正那种近代的文物一丝不苟的保护到,但是对他周边却要形成一个风貌过渡带,这就是一种很到位的文化发展方式,或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但是这个思路能不能完整的贯彻下去,这需要在发展中再来重新定位。我们说真正的文化价值它是有一个排序的,最高价值的是原生的,第二个价值是重建的,第三个价值是仿建的。真正对待原生文化那是要一丝不苟的,所以这是有四个发展方式的,对原生就是要保护原来的东西,对于重建的,就是原来有过,你现在按照历史档案要重建的,这要坚持有一个精准的原则,谨慎的原则,重建要适度,要有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历史依据,像山东枣庄台儿庄的重建,像大同古城的重建,还有很多像西安对一些著名景点的重建,依据的是这个原则,就是激活历史元素,进行重建,他不是仿建,他是重建,那这个重建像台儿庄的重建,我觉得比较好。

我们说这就是一个仿建,仿建是最没有文化价值的。然后就是生长和拓展,生长和拓展是依照自己原来文化要素的内容去生长出来,它不一定是仿造的,也不一定是重建的,它是对自己文化元素很好的理解。像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主馆,我这里不主要讨论它的造型,而重点讨论它对颜色的激活,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色彩表达,他们完成的很好,这么大面积使用红,很难做到视觉效果很好,它会让人产生色差,但是他们在考察和对比了、汲取了故宫那种营养资质,那种滋养以后,他们知道故宫用的红,看上去是一体的,但它不是一种红,在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光线下可能要用不同的红,这样他们还原出来的中国红,大面积的非常有中国味道,把一种中国原有的元素再次升华了。

四、学习与创新

这点一定要知道消化、转化是重要的,像国家大剧院为什么它跟周边环境有这样冲突?可能那种转化之工还没有完成。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仿建别人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最不好做的。奥地利有一座著名的小镇叫哈尔施塔特小村子,非常独特,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很美丽,生活非常宁静,但是你如果说简单的仿照它的外形,不但生硬而且没有文化,让人家也不舒服,人家说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小村庄让你这么简单模仿确实是不好。

第四点培育优质的环境,这点我就不去展开说了。我们说环境是人设计的,但是注意关键点是为人的,它不仅仅是拿来看的,更重要的是拿来做的。比如我们说在城市发展今天的进程中,文化的关照要到位、表达要符合文化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造就一种更加可亲、可爱、可敬的,我们大家认同的一个有长久魅力的城市,这里我们要做到城市发展要做到:大局不迷失,细节不缺失,人文不流失。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发展。

所以第四讲我的小结是这样的,我们这里要学会全面梳理文化资源,要完成自己的文化发展定位。

下载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试析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 文化的 民族化与世界化 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一、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还不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二、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

    和谐企业文化建设

    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并用来引导和约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外展,使企业发展进入和谐状态的文化表现,其实质是企业文化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精选五篇)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对这个主旋律的理论关注和理论阐释, 构成所谓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在我国, 严格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起步于80 年代,......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人口流动四大态势分析 作为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部分调研成果——《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 “人......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5篇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刘玉平/隋竹玉199704价值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从80年代初开始引起中国人的关注。经过十几年的热烈讨论,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当前哲学界......

    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几个概念界定 1、和谐理念2、文化3、多校区大学 三、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1、宏观校园文化研究 2、区域校园文......

    和谐社会中的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中的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秦皇岛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依托于京,津经济圈,其经济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