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3 16: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第一篇: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几个概念界定

1、和谐理念

2、文化

3、多校区大学

三、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1、宏观校园文化研究

2、区域校园文化研究

3、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前言的研究现状和第一章的研究综述是否可以合并在一起)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校园文化的概念

2、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1、文化管理理论

2、文化圈理论

3、文化交融理论

4、和谐文化理论

第二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一、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1、形成的几种途径

2、多校区大学发展现状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1、多元性

2、统一性

3、排异性

4、融合性

5、可塑性

三、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办学中的作用

1、凝聚作用2规范作用3辐射作用

4、协调作用

5、融合作用

6、创新作用

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2、加强文化建设背景

3、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

4、创新人才培养背景

5、构建和谐校园背景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难题

1、统一管理面临困境

2、活动组织难度增加

3、文化冲突依然存在4、师生归属认同不一

5、诉求差异很难满足

第四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1、精神凝聚人心

2、制度保障有力

3、行为规范文明

4、载体丰富高品

5、活动特色鲜明

6、环境整洁优美、校园和谐安定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1、整合理念——提升性建设

2、整体规划——战略性建设

3、优化资源——效益性建设

4、深度交融——发展性建设

5、分类管理——特色性建设

6、扬优保重——品牌性建设

7、制度创新——长效性建设

8、统筹协调——和谐性建设

第五章案例分析(扬大为例)

第二篇: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经验总结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表现在学校范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十分古老而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六艺”学说,《史记滑稽列传》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的道义以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今我国已进入网络时代,随之铺开的教育改革浪潮猛烈冲击着传统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现象的校园文化,它的深化改革,结构模式,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本文试做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摸索一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和推进教育改革尽一点微薄之力,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初探

校园文化的概述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泛指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具体表现为全体师生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理想志趣等方面,是一门具有特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是思想价值、审美价值、愉悦价值,表征价值予以全面发展而表现出一个学校的群体精神和文化素质,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

二、校园文化的类型:

(一)基础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中所需要的设备、设施、经费、资料、环境,被称为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

(二)动力文化,学校对校园文化的意识,管理组织、队伍、机构、水准、气魄等,被称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

(三)制度文化,又称为规范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创造发明等,被称为校园文化的效益工程。

(四)精神文化,又称为规范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文化内涵设计、娱乐活动方式,被称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工程。

(五)网络文化,亦称“虚拟文化”。是以上四种文化的综合效应,总能反应,是一种跨时空的新型校园文化。

(六)社团文化,亦称群众文化。社团是以学生的共同爱好和兴趣为基础和纽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性群众组织。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更加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被称为校园文化的“卫星工程”。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实践性。校园文化与学校时间相结合,米的是为教学实践服务,校园文虎如果与教学实践脱节,那么校园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校园文化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

(二)特殊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殊小社会。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形成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应此形成他们各自的思想观念,爱好行为,并进行各种组合,这一组合机由于学校教育相吻合的一面,也有与此相违背的一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就有各自特殊的生活区域。

(三)可塑性。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学校等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在现实校园中,他受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支配,学生应各方面还不太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品格、性格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突变性。只要我们本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积极倡导,科学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向上的文明健康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自学地质陈旧腐朽的东西,那么一个具有生机和现代气息的文化乐园发展起来了。

(四)综合性特征。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但是上述的简单叠加,实际上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复合体,体现着综合性的特征。

(五)社会时代性。校园文化不仅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必须体现着他所处的时代特征。

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文化现象。它既有配合教学的“导向功能”,稳定教学秩序的“约束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凝聚功能”,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功能”,调节学生的“激励功能”和塑造新一代的“典型示范功能”。总之,它可以是学校师生的社会化,个性化有机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强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得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审视学校文化的应对之策,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度认识和大力推广校园文化。在校园大力开展有指导意义的宣传,组织多中多样的文化活动,勇于探索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和教育改革相联系的内涵实质,督促教改推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推动改革的“双向工程”。

二、把校园文化和学校美育结合在一起。强化美育的形象思维,扩大校园文化的校园美育效应。校园文化是师生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德教学实践精神结晶。一切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应“以美导真”“以美引善”,实际上以美育的形式引导出真善的内容,达到思想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强调校园文化领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历史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人和对象,要调动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一个民族就是依靠这个古老而又久的文化早就本民族的优秀品格,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则有利于这个优秀品格的传承,校园文化若被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如同断线的风筝,不仅不能补充教改,反而会阻止教改的进程。

四、将校园文化与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将法制、带的、自由、平等、竞争、合作、时间观念作为主要内容,认真执行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精神,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人类事业奋斗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五、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并应用与教学过程。当前,各种网络资源等新物质媒体形态使大学生接触信息从现实社会延伸到网络世界,使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网络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建立,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自由畅通的交换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和老师交流思想,更加有助于老师解答同学们的疑难,从而打破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使传播知识的方式不守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人数在原则上也不受限制,并采用影视和多媒体技术,不仅讲授生动,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

六、科学的开发学生智力。根据学校的特点,把教学和学生特点结合起来,用趣、活、灵、精的活动方式,开展多学科、多专题、多技能的课内外文化活动。

七、在校园内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如国际化知识教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律、体育、环保等方面的讲座,书里同学们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雄心壮志。

八、扩大学校之间的纵向文化交流。有计画的开展校际间的各种竞赛,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和成长,科学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一定会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大放光彩。

参考书目:

①《理论界》2003年第3期

②《道德概论》主编:苗相甫、杨浩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中学生政治课教法》主编:吴峰、彭永福,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大学生之道》王蓉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教育学》主编:瞄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人民教育出版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作为一股新兴的世界性心理**流,积极心理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有着天然的适合性。积极心理学理念融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促进教师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文化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98-01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正式确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的影响却存在于各个方面。在激发个体优势与潜力,促进个体发展,积极实现整个社会繁荣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以研究个人身上积极品质等方面,强调心理学要以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总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是要研究人类自身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等,具体研究内容为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关系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

一、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了解校园文化的基本知识,寻求当代校园文化所具有的传统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界广泛采用的是借鉴文化学研究方法,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对校园文化进行分类,即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类。在我国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印象,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移、国家及学校投入力度不够。通过对校园文化现状的了解及分析,预测出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对于今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校园文化会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从经营文化到大众文化;由封闭的本校校园文化向开放的多校校园文化资源共享发展;由娱乐与教育向传播、审美与创造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一)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中国式教育,可以用一句古话概括为“十年寒窗苦读”。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关注面甚至延展到小学生,并对其采用传统的诊疗作用,但也使得人们对师生的心理问题忧心忡忡,这种暗示在心理学上是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出了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首先倡导我们要关注人的心理积极的一面,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使命和功能,消解了传统心理学偏重于问题的片面性。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转变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限制、约束的作用,强调人善的一面,将教师、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节教师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加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更能够增加师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大家能够保持最佳状态、平衡心态,从而拥有健康的身心。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环境的形成

从发展进化论的理论来看,积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因为积极的品质总是会使得人们对待人和事物更加的主动,而这种主动性更能够培养人们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有利于促进人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但事物发展都是辩证的。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让各社会成员相互逃避、争斗,从而产生离散趋向,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形成。

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外在的社会环境和特定行为对个人的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影响,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结构、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外部行为和内在因素三者是交互作用的,而人格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积极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指导并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环境的建设,培养人们积极主动接受环境因素中对个人发展良好的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人际关系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的主导思想,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际关系建设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学校,主要关系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普通教师与领导之间等,这些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校园文化中,这些复杂关系之间并不能真正和谐相处,存在许多异化的现象。积极心理学的主导思想给予我们启示,能够更好的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首先,积极心理学理念利于我们找到有效解决途径,促使我们主动面对并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所以,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可以完善校园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其次,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会正向作用于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人本身积极品质被激发以后,自身的情绪及行为会形成良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们性格中的优点,注重培养个人的优秀品质。因此,家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不仅对家庭教育有所帮助,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形成。

总之,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说,理念的转变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校园营造良好的积极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70-73.[2]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2010.责任编辑:杨柳

第四篇: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习静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软国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务之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这其中,社会思想道德层面的变动尤为剧烈——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原有的一些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不少人那里日趋淡漠,有的甚至直接被抛弃。与此同时,与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价值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和谐文化的提出,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及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反映和评价,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继承性、人民性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谐文化是坚持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和谐文化的灵魂与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对和谐社会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它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发展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坚持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奠定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强道德、制度、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社会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培养的研究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培养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内容摘要多校区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生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校区的地理位置远近、活动场所、资金以及人员等的不同,相应地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应有所不同。各校区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色,在秉承学校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活动,并利用多种渠道,全覆盖地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同时也促进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 多校区办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校区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多校区办学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仅以上海市各大高校为例,除了上海音乐学院之外,其余高校均存在多校区办学的状况。有的高校以学科群落划分校区,有的按照年级层次划分校区,有的则交叉混合划分校区,形成了多样化的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优化了教育结构,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多校区办学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保持团学工作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多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大学之间进行了大规模实质性合并,形成了一批由多个校区组成的,学科综合、规模巨大、实力较强的新型多校区大学。这次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多校区高校格局的真正形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校区管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第一,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第二,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几个高校的合并还是单一学校的扩展,最终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统一规划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学院是中间管理层;系是执行实施层。第三,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一些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校区。该模式一般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进行条块管理。在分校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一些日常性的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不同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也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校区增加、规模扩大、人数增多,使学生干部培养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一个学校的学生干部培养必须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要求,同时适应不同校区的特色与风格,这必然增加管理、协调的难度。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干部培养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才基础,但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成才,渴望发展,盼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因而也就格外注重求学期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能当上学生干部不仅看作是一种荣耀,而且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有效渠道。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教育管理者获得学生真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同时,他们也应当是高校中一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视工作忽略学习。有些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居于中游,不求上进,过分强调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工作上,经常上课时间考虑工作或逃课做工作,严重地影响专业的学习,本末倒置。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二是注重能力忽视品德。有些学生干部认为工作能力是关键,理论学习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要,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他们非常重视能力的锻炼,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个别学生干部拉帮结派、以权谋私;还有一些学生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作顺利时,热情高涨,工作挫折时,情绪低落。三是重视名利忽略服务。一些学生干部有贵族化的倾向,担任干部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获取个人的名利。他们不愿当配角,对同学指手画脚,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为同学服务的观念。四是注重使用忽略培养。各高校都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干部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校还缺乏对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许多学生干部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工作具有盲目性,此外,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条例和奖罚条例,不能及时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从而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五是注重继承忽略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按部就班、按照上级的指示和往年的经验做事情,并且工作方法简单,不能根据新情况,提出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工作中缺乏应有的闯劲和魄力。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对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多校区办学在学校的规模、办学的兼容性等方面确实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也使各大高校的办学效益、发展道路更加明确。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各校区地域上的差别、交流的不便等等,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负面影响。

1、校区分散,学生人数增多,给学生干部培养增加了难度不少多校区办学的高校规模成倍增加,在校生人数超过了万人,但随之而来的学生管理成了一个非常关键和棘手的问题。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统筹管理的力度有所下降,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还是扩建而成的多校区大学,由于各校区的地理位置远近、活动场所、资金以及人员等的不同,往往形成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不均衡,有的校区举办的活动质量很高,有的校区差距比较大。于是出现了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发展自身的机会、过程的不公平。

2、校区的分类功能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多校区办学后,各校区之间有不同的分类和分工。有的高校是按照年级来划分,新生大多进入新建的校区,而高年级和研究生大多在核心校区;有些高校按照专业来划分,某几个二级学院或者专业整建制在某个校区;还有些高校采用两者交叉的划分标准。但是不管怎样划分,都造成了不同的校区在功能上各有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以及各种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上,各校区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时还造成了各校区在相互交流、沟通上的一些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锻炼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同样,这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师生交流、学生间的交流有缺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多校区办学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不够,也不及时。多校区之间的往返,使得本应留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大大缩短,效率也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各校区学生构成单一,特别是新建校区,往往都是低年级学生,这就造成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接触不多,交流不足。这种与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不足,使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易被发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得到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的有效帮助和指点,也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三、有关对策建议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当中的优秀代表和带头人,起着表率的作用。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各大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一)在观念上,要强调学生干部是学习者、服务者、组织者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者都强调了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这四方面的教育,强调以下观念:第一,学生干部是学习者。学生干部也是学生,他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在学习上成为同学们的表率,才能在工作中树立威信。学生干部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而教师应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成长。担任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是遇到的困难与机会成正比。作为从事学生工作指导的教师,在安排、布置工作任务时,要把困难想在前面,体贴、关心学生干部。同时要鼓励学生干部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讲究方法、效率、有恒心、有决心去解决问题。第二,学生干部是服务者。学生干部也是普通学生,他们没有特权,和普通同学没有等级的差别,当干部就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作为一位学生干部,就要充分认识自己当干部的价值和自己的职责,以热诚的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这是当好干部的首要前提。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干部珍惜锻炼的机会,以扎实的工作来培养自己的能力;要鼓励他们通过脚踏实地为同学服务,赢得同学的尊重,不断提高与同学共处的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还要鼓励他们通过创新的工作干出不同于他人的实绩,干出自己的风采。第三,学生干部是组织者。学生干部是小组、班级、学校、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学生干部培养上,要由教师主导逐步转变为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放手、激励和扶持的度,为学生干部搭建舞台,并加强岗位培训,形成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要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把广大同学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健康、奋进、和谐的生活群体。

(二)在实践上,要积极探索与多校区办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干部培养途径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由于各个校区地域位置的不同,其开放性也要相应增强,更加广泛地与社会发生联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因而,学生活动也可以与高校所在的社区合作,多渠道、全覆盖,在尊重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体现校区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共同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质资源。此外,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地位平等、面对面为主、选择对象广泛等特点,因而多校区高校应增进各校区人员往来,促进不同校区间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楼管会等学生干部培养主渠道的作用,促进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近年来,我校团委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针对新校区在远郊办学,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我们发育学生自主管理的新载体,成立了学生班车管理协会、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体育场所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教学场所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医院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以及“学思湖畔”BBS引导队等八个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形成了大学生的维权服务体系,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服务的桥梁。在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干部们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后勤服务管理,通过与各部门的交流、沟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民主意识,提升了自身素质。

(李真、王颖、唐宇)

领导点评多校区办学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模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深入,多校区办学模式可以说是社会带动高校发展、高校促进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校区建设给学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共青团组织去深入探索与实践。文章通过对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干部培养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新形势下,只有主动地了解学生的特点,积极地把握培养的方式,才能切实地促进学生干部成长、成才。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蒋威宜

下载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理念下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新课标》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鸾凤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坐落在县城东北方向,与县第二中学,光泽火车站等单位比邻。辖9所农村完小,5个教学点,全乡共有学生2032人,教师155人,教师学......

    和谐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和谐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从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合作出发 法院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对于端正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改进法院思想......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探讨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探讨随着煤炭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国有煤企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致使国有煤企软肋日益凸现,在我国改革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

    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精选多篇)

    XXX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企业文化建设 学 院 工商管理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姓名 XXXX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

    基于和谐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基于和谐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分析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确立,也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