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时间:2019-05-13 09: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篇: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儒家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不仅如此,部分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例如儒家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等,至今仍是华人的基本教育方法。

然而,从春秋末期孔子创建儒家文化,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到程朱理学,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儒家文化已经不能再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文化已经不再是最适合现代的文化了,无法有效地带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际上,从春秋末期始到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主流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本身一直都在不断演变中,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至今。这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儒家文化始终是适用于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发展至末期,已逐渐僵化,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学术、文化、科技的发展,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其次,儒家文化过分讲求纲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绳索。这一点使同样倡导对自由的追求的儒家文化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封建君主统治的思想范畴。最后,儒家文化的一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思想与社会制度相悖,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与法制制度相矛盾,然而利用现有文化也无法将此类问题一并解决,人们需要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清末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内有思想闭塞的国民,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解放思想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文化作为思想的产物,亦是要随着时代所更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然而儒家文化的根源,却要追溯到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等等重要因素。这一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文化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主流文化的可能。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虽无法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但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儒家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产物。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适用于我国当今的国情,更加适合作为我国主流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领导我国赢得文化竞争的胜利,从而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的胜利。

第二篇:从白鹿原看儒家文化

从白鹿原看儒家文化

——以白嘉轩和朱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

关于儒家文化的小说很多,在《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两面性,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代表。

一、儒家文化的精华——朱先生

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那一面,“仁义”“爱国爱民”。“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朱先生作为白鹿原的圣人,他的“仁义”主张是非常饱满的。他从来都是与人为善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粗茶淡饭式的生活,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世事,他只是以一种更为深广的洞察力来审视这一切。朱先生不走仕途而主持教学,修学堂,“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就连一身匪气的黑娃都成为他的弟子。黑娃是他所教的最后一个弟子,他为其写下“学为好人”的题字,并悉心教导,他将黑娃由一个粗俗不驯的匪人教化成一个已具儒雅气度的好人。在饥荒年,他联合白鹿两家大肆的赈粥。在晚年,时代的潮流已经抛弃了他,他开始修理县志。在修县志的全过程中,他没有任何利益,为的是记录历史,造福子孙。

朱先生,扮演了一个儒家救世的角色。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仁义济天下”的论述。朱先生的思想核心即为民本思想。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下又使他发展成为一个真诚的爱国者。他的应约说退方巡抚数十万入陕清兵,就是这种民本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在革命军同清廷残余军队发生冲突,剑拔弩张两军对垒时,朱先生受革命军张总督之邀劝退清兵。他不坐差官备好的汽车,徒步赶往总督府,并且笑着谢绝张总督为其准备的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只身进入清兵阵营。他用剩菜倒进褡裢内瓦罐的举动和“顺时利世”的一番说词诉明了战事若起百姓必遭涂炭,而挑起者将落千古骂名的后果。这样一来,清军罢兵回归,而三秦父老也免遭了屠城之灾。他不动用官差提供的任何便利是为了不与当朝政府扯上关系,说明他有远避名利的清高;他冒险斥劝兵士,是为了千万百姓的安危。在鹿兆海死后朱先生等八位老人发表的《白鹿原八君子抗战宣言》轰动了整个中国。他们八位老人更是徒步走到渭河边才被拦下来,断了他们的抗日梦。

二、儒家文化的糟粕——白嘉轩

而白嘉轩则是代表了儒家文化糟粕的那一面。其实白嘉轩身上也有儒家文化的精华,也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但儒家文化的糟粕在他身上也显现无疑。白嘉轩不仅仅仁义,正直,还教条主义、迂腐。当时新式的教学已经流行开来,鹿子霖把两个儿子都送到西安去接受新式的教育,而白嘉轩依旧把两个儿子送到朱先生那里,之后就回家帮忙。让白孝文继承他族长的位置。他重视的“耕读传家久”时代的变迁,对于他来说是充耳不闻的,他只在乎他的土地,他自己的职责有没有做好。

他冷漠的有些恐怖。无论是白灵还是白孝文他是爱他们的,但是他从来不表现出来。在他的心里,这份亲近会让他有失威严,有失身份。对于女儿,他不能阻挡女儿的革命道路,最后和她断绝父女关系。最后白孝文败家,抽大烟,饿的去讨饭,他都没有去管一下,也是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被黑娃的手下撞断腰,他都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在查出鹿子霖的栽赃陷害白孝文,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埋在肚子里。他是堂堂的族长,怎么可以和鹿子霖交锋。在小说中,鹿三说:“嘉轩你活的太苦了。”确实,被那些教条所束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曾想,如果白嘉轩对于白孝文的“出轨”都给予一些宽容和爱,白孝文也许不会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白孝文在家中都感受不到温暖,他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吗?白嘉轩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看完整篇小说,感觉白嘉轩就是没有多少情感,一本正经。儒家文化中那些伦理纲常束缚了人们的情感,在家中也是按照这样的纲常伦理去生活,这样的家庭也是冷漠的。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先生和白嘉轩都被时代所抛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朱先生逝世后,在为朱先生送葬的路上,滋水河川沿途五十多里几十个大小村庄的村民一齐守候在路旁村口,烛光纸焰连成一片河溪,成为原上原下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由此可见,朱先生在乡民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尊祟地位。“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这是对朱先生的一种赞誉和惋惜,同时也宣告了以朱先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史性失落。不管是好的坏的,都随着历史一起埋没了。

在白鹿原中,最后掌握政权的不是像朱先生这样一心一意为民为国着想的人,而是精于算计,那片风大倒向那边的朱孝文。时代终究是要进步的,在进步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历史的产物。“五四”时期我们盲目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我们更是把一切都打到,推翻儒家文化,同时也丢掉了很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做在行动中的。

第三篇: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华是我们今天需要着力去继承和弘扬的。但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小农经济环境和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糟粕。面对21世纪人类跨文化交流这一大任务,中国人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占主动地位,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并进而反思中国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做到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在解析批判基础上的阐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辩证的对立的统一。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来认识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儒家思想

物质文化、科学主义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了其文化体系的顶点,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第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第二,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并造成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第三,社会产品越多,社会结构越扩张,人就越是淹没在物质生活之中,成为社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这就导致人失去其主体性和自身价值,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现代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东亚经济圈却一直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的 30 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有着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上事实来看,是否可以对儒家文化作这样的定位:当现代化处于启动阶段时,由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儒家文化确实阻碍了现代化的产生。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秩序,需要现代化机制的良性运转,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近代以来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可以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得到弥补,这就为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在许多地方是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比如,中国重国家,西方重人民;中国重大一统,西方重多元化;中国重礼制,西方重法制等等。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是千百年来,它对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处处可以见到他的影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割裂与他的关系,反而应该从中总结出资深的特点,发展出中国的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消极影响:

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孔子早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但是由于重道轻器,儒家又把道理解为“大道理”和道德原则,似乎只有搞政治、讲道德才是重道,而关心经济、研究科学技术等都与道无关,因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弊病。这正像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

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人生,注重伦理道理,将人生最大的理想视为“治国平天下”,而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对于与安邦定国、国计民生关系不密切、不明显的知识缺乏热情,一切以伦理道德为重,把研究自然视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儒家强调内在的修养,重视尊孔读经,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解经式的研究方法,极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创造过很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产生我国的现代科学、实验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这些与儒家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重人情贵亲疏”对现代化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直受到血缘和家族关系的左右,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被视为血缘关系的推广。儒家历来研究最多的人际关系也是家庭血缘性的,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儒者通常也是以人情关系来代替道义原则。

儒家文化重视“亲缘”关系,并同时把它扩展到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君臣关系,加以拟血缘化。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使中国社会人际之间在利益上“公”、“私”不分,在心理上“人”、“己”难离,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关系。亲缘社会的“亲亲”原则,把照顾亲属关系合理化,并视为合乎人情,而当个人获得了实惠和好处时,往往归结为某人的恩荫和庇护,这样就形成各种形式的个人依附关系。将这种恩荫关系渗透在整个社会中,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以亲缘关系来取舍人际关系,决定社会交往的远近亲疏,以家族为本位参与社会生活,必然会造成裙带风和家长制作风。这种亲缘关系扩展的直接结果是,在社会组织中从上到下人们可以随意安插亲属和亲信,编织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崇尚庸俗关系学,干部之间的裙带关系屡禁不止。而等级差序又导致特权和依附心理,滋长家长制作风。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泛化和极端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

第三、儒家文化重整体,倡协同的特点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在个人与人生的问题上,由于儒家文化重奉献,重仁即爱他人,强调修身克己,其正面的社会作用则是引导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统治的巩固;其负面的社会作用则是会磨灭个人的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正由于如此,也就会限制、扼杀人的贡献。

儒家学说一向强调一种“群体主义”的人生定位,强调“能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群体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消融于群体之中,而且却并不主张平等,而恰恰是要保持等级。结果必然是依等级、辈分形成普遍的“下对上”的人格从属关系、依赖关系。比如儒学思想鼓吹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主张实行特权政治和家长专制。这些思想严重地贬低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套封建思想意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长期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生活,很难迈出新的步伐。在这种儒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因袭惯例、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听天由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处事老成、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第四、儒家“中庸”思想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道德最高标准,他认为“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品德,它的含义就是要信守其“中”,“过”与“不及”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具备了这种品德,在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时,就能符合物理人情,无过无不及,就不会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烦恼。

孔子认为要达到“中庸”这种标准,就必须遵循“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原则。的确,“和为贵”能使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和谐、稳定、安宁的状态中。从现实意义上说,“和为贵”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于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但同时,我们仍应注意到,没有原则的一味“讲和”也有很大危害的。不讲原则地讲和,容易导致和而不争,使中国人缺乏竞争、拼搏精神,放弃社会责任,产生自欺欺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不讲原则地讲和、礼让,也使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对薄公堂,人们更喜欢“私了”,认为这样不伤“和气”、“不失面子”,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走向法庭的。这些都是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为贵”在作崇。

由此看来,“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道德标准以及为实现这种标准而遵循的“和为贵”的行为原则,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在中庸思想影响下,中国人不喜欢“异端”,在为人处事中趋向客观,做事力求准确无误。一味重中庸,强调“过犹不及”,久而久之,使中国人陷入了害怕矛盾、冲突和竞争状态。并且扼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寡言少语,吞吞吐吐,行为不露锋芒,明哲保身,进而使中国人缺乏怀疑、开拓、创造、接受新生事物的精神,并进一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人的发展。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主要思想成果,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我国国民性格的一部分。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是形成了安分守己的国民性格,“月满则亏,水盈则溢”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警世哲学。人们总是相信物极必反,因而“知足常乐”成为了人们的人生信条。这种知足的小农经济思想造成了东方文化心态中的不思不虑的安分意识和向内意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正实行对外开放,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克服保守安分、自足封闭的心理,以平等客观的心态,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接轨。

我们应承认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精神实质及精华,将会与中华民族共存。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4.儒家文化需要现代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正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青春,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另一方面我们不断的向世界其他国家寻求新的思想,企图可以以此强国,但是从我们一次次的借鉴,一次次的经验来看,照搬是不可行的,一个理论的产生,是有着自身的内在外在原因的,他总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而不是万试万灵的仙丹。国与国不同,各国之间国情不同,地理人情不同,国际间关系形势不同,如何才能将国外的文化,思想理论转化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促进国家发展的理论,这就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国外的思想需要中国化,儒家思想需要现代化,如果二者能够结合,那么将会对国家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忽视个人权利,权利以家庭为单位,皇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地下,束缚个人意志自由,造成人格的不完整,这一切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虽然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是,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就显得陈腐守旧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不断的在反思,并且不断的学习摸索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一些学者开始批判儒家思想的迂腐,并且从西方的先进思想中寻找希望。到后来的五四运动,人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于是儒家思想被刻上了迂腐,不合时宜的标签,而逐渐被人淡忘。大部分的学者们将精力投入到当代的一些主流思想的研究当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更是向往欧式的生活,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认为这么老旧的东西就盖被历史尘封。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面对着有利因素,又面对不少障碍。中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快慢,还是取决于中国能否用足,用好和用够各种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力克服劣势阻力,排除障碍,把各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什么?(含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做?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国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

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什么?表现?怎么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怎样做:(1)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继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见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怎样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怎样做?①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怎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模

范常态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是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具有先进的导

向性。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怎样做?(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关系(联系):(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改造主观世界)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注重实践)

第五篇:从“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写写帮整理)

从“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

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业已成为当下基层群文工作的重要命题。何谓“文化养老”?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可见,当下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老人提供“精神”上的需求和帮助,以满足老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如何继续享受生命的快乐与愉悦,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品位,实现生命的完善、完整与完美。

其实,对于当下中国式的“文化养老”,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地方文化的差异性,还存在着诸多“非文化”的现象。一是普及面狭仄,表现为“文化养老”的对象还仅仅拘囿在退休有工资、家庭较富裕、生活有保障的“老干部”群体上,并没有辐射到低保人群及广大农村老人群体上。二是推广度肤浅,表现在“文化养老”的方式还仅仅停留在逢年过节的慰问及季度性的例会上,缺少系列化的构建,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三是文化味儿不浓,表现在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过于单调甚至有低俗化的趋势,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文化养老”的内涵,着力于将“文化养老”形成一种“养老文化”,以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明晰文化养老内涵,提升文化养老理念

对“文化养老”内涵的认识到不到位、深刻不深刻,将直接影响到文化养老事业的开展。所以,在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前,我们必须对“文化养老”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明晰文化养老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刻的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养老的理念,为使“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的形成做好铺垫。

应该说,作为中国孝文化的传统,“养老”的概念在当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除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外,更加强调精神生活的满足。其涉及的范围不再局限在部分老人群体,更多应指向于全社会。其关注的区域不仅局限于城区、镇区,更多应关注全区域或全社会。可以这样说,现代的文化养老,不仅仅指向于物质养老或者是待遇养老,更多应该指向于全民养老,指向于有文化的养老模式。因此,文化养老的目标直接指向于“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

张扬个性,即在社会道德文化的框架内,适合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人,符合每一个老人的性格特点,满足于每一个老人的生命需求。崇尚独立,即消除老人过于依赖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的放飞。享受快乐,即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人,会因为活动的开展,丢掉影响其不快的人和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愉悦精神,即文化养老活动要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让老人们在活动中精神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生命更加丰盈。

因此,文化养老应该是一种让老年人休闲、惬意、愉悦、高尚的养老方式。

发掘地域文化资源,适应文化养老特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受制于地域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考虑到,老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其生活常态空间里的文化存在,他们也只对已存在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比较认同并易于接受。因此,在实施“文化养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为老人们的文化养老提供适合的资源。

专家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耕文化;闻鸡起舞,品茶赏月,这是绝大多数城区特有的雅士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伴随着不同区域的老人们数十年,能够被老人们认同并接受。当然,上面列举的仅是些浅层次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区域范围内的文化传统正在被新兴的文化所代替。因此,对于文化养老而言,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传统文化在文化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发适合老人们的养老内容。

南通,依江傍海,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数百年来形成的江海文化,已经成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南通市通州区,作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通州西部的“板鹞文化”、南部地区的“家织文化”及遍及全区的戏剧小品。这些文化资源已然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更是当地老人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存在。因此,在文化养老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老人群体,将这些充满地域特色因子的文化进行整理、传承和保护,纳入文化养老的范畴。

当然,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关注新兴文化现象,针对老人群体的特点,遴选积极向上的文化项目,满足不同老人群体的需求,以此繁荣文化养老的内容。

加强文化基地建设。满足文化养老需求

文化以阵地为载体,并通过阵地得以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因此,加强文化基地建设,为老人们提供休闲愉悦的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平台,是满足文化养老的必备条件。

文化基地,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特点的集休闲、娱乐、健身及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场所,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广泛性,即文化基地的建设必须要适合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求,而不是针对部分老人群体;群体性,即文化活动的形式必须指向于群体,以群体活动为主要特征;互动性,即文化设施必须有利于老人之间的交流;共享性,即文化设施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使用的普及面。这四个性质昭示我们,文化基地建设必须考虑到区域范围内的均衡分布,以及文化设施的平民化与易操作化,消除农村与城市间、退休老人与一般老人之间的差别,既考虑到不同经济群体老人的需求,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老人群体的需求。

当前,受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征的养老文化,束缚了文化养老的进程。因此,在加强文化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从思想上引领广大老人接受新兴的养老方式,特别是要主动加入文化基地的活动当中,不断壮大养老队伍。需要提醒的是,在加强文化养老的同时,要引领他们摒弃落后的、庸俗的甚至是低极趣味的娱乐方式,以一种“崭新的”、“充满朝气”的姿态,既提高自己老年生活的品位,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特色文化活动常态化,形成文化养老传统

文化是一种经久的、深刻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高度统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要使当前的文化养老成为一种文化生态,必须恒常业已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亦或准备形成的文化活动,将这些文化活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让文化养老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传统。

特色文化活动,主要是指区域范围内适合老人们开展的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又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传统文化活动,比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又包括地域文化活动,放风筝、养花草、地方戏曲等。因为既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区域文化的元素,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因此,对于这些文化活动形式,要形成定期、定点的组织格局,建立常态的活动模式,让老人们沉浸于其间、愉悦于其间。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态势,必须借助于政府机构对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倾力投入,借助于全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关爱和对文化养老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并能够适时地调整并完善文化养老的活动内容,在全社会形成系列化的全方位的文化养老体系。如通州常年开设的基于地域文化,针对老年人的地方戏曲联欢,每年展评的老人广场舞,都成为通州文化养老的品牌,形成为通州的养老文化。

同时,在特色文化活动的培植中,还必须时常关注与时代同步的文化话题和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养老的内涵。如引导老人群体及时关注时政事件,特别要发挥他们在时政事件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文化养老是当下中国转型期的一个时代命题,各地在实践过程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势必会推动文化养老的深入开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文化。这一点是永远值得期待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

下载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五篇材料)

    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时间:2012年03月15日 16时22分来源:《红旗文摘》作者:张晓林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部署文化建......

    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关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列举韩寒代言了凡客、雀巢和斯巴鲁,文中说韩寒代表了“80后”群体的一种文化信仰......

    执行文化:从造势到落地(5篇材料)

    执行文化:从造势到落地 上世纪末,一场企业文化运动在我国企业勃然兴起,人们开始看到它对在市场中拼命挣扎的企业意味着什么!文化造势是这个时期的特色。尽管企业文化已被我们越......

    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将文创交由学术机构来发展,很容易发生与市场现实存在落差的情形。这些问题多数人都有所意识,但僵局很难被打破。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研究和现实经营在基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选合集)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 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