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9:4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

第一篇: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

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

时间:2012年03月15日 16时22分来源:《红旗文摘》作者:张晓林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部署文化建设,这反映了我们思想文化的自觉,预示着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表明文化肩负着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对此,外电评论说:“这是中国发展版图上的文化崛起。”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意识如此强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如此迫切?文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此空前高涨?显然,这不是仅仅靠学者和文化人的呼吁和努力所能够形成的,不是靠心血来潮的主观臆想和兴趣爱好所能解释的,其自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概言之,这种必然性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腾飞为文化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如果把文化作为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文化无疑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受物质世界发展支配、制约和决定的。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很难谈到文化的发展繁荣;物质生产的发展会带来文化的发展,但未必形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经济腾飞、物质生活走向富裕,才会引发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几乎是一个带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整个社会处在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在贫困的挤压下,人们忙于解决吃穿住行等生计问题,既无精力也无财力涉足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活,文化的需求受到沉重压抑,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我们逐步摆脱贫困,被禁锢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文化欲求和渴望也一步步释放出来,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活跃升温。但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摆在人们面前,成为现实的紧迫任务,则是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才成为可能。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4000多美元,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在东方崛起。崛起的重要表征是经济腾飞,但意义又远远超越了经济,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拉动。

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一句预言,在今天变成了现实,这就是:“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何以如此?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经济腾飞从两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一方面,社会整体解决了温饱,整体实现了小康,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使得人们摆脱了贫困的重压,精神世界得到空前解放,求知识、求科技、求审美、求文艺、求娱乐、求健身、求旅游的各种文化欲望如井喷般地涌流出来,汇集成强大的文化需求浪潮;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厚实和财力物力的丰盈,也为人们选择、参与、享受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数据表明,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都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用于基本必需品的生活费用比例越来越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扩展是显而易见的。据推算,在人均GDP4000美元以上时,社会文化消费应是4万多亿美元,而我国现在仅是1万多亿元,文化发展和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因此,经济建设不仅是兴国之要,也是兴文之要。我国文化发展的勃兴,文化高潮的来临,其深层次的根源和强大动力在经济领域,经济腾飞为文化发展创造巨大空间。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增强之后的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到来助推文化的崛起

除了深层次的经济根源以外,我国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外部时代背景的原因。

从外部看,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或者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智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和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知识信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要发达国家之所以实力雄厚,就是因为它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即知识经济或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或信息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了国民经济的大头。这些国家拥有发展的优势,引领发展的潮流,关键就在于占据了知识信息的制高点,具有知识信息的优势。

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不仅因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更因为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正从主要依靠资本、土地、矿山、资源等有形生产资料,向主要依靠知识、科技、信息、智力特别是人才转变。生产力这种历史性变革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意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环节,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力量。一方面,网络信息、动漫影视、出版发行、广播音像、博览会展等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形成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经济支点;另一方面,商品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成为决定商品质量、信誉、价值、市场份额的核心要素。跨国公司巨头依靠文化品牌和科技创新,分割占领市场,控制产业经营,巧取积累财富,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上,尽管巨头公司的排名总是在变化,但一个不变的发展趋势则是:以IT为标志的知识产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生物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位次不断前移,取代了不少传统产业。美国贸易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科技产业,超过航空工业;日本、英国、法国同样有着发达的文化产业,其产值远远超过了很多传统工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就明白无误地表明,坚持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坚持发展这一硬道理,就是坚持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除了文化本身是发展的内容、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已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因,成为生产力再发展、再解放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但是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我们不仅不能避开和疏离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而且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不同于以往历史的一大特征。这样的客观情势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格外重视知识信息的力量和作用。新时期以来,从唱响“知识就是力量”到确立“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再到提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十分清楚地折射了我们对文化和知识信息高度重视的思想历程。虽然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始于今天,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知识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却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这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崛起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决性条件。正所谓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人的因素凸显呼唤“以文化人”

经济腾飞和知识经济到来,将从内、外两个角度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忽视,就是人的因素的凸显。

从内部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腾飞带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无可置疑,但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经济与社会、城乡、地区、人与自然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这使得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变得越来越迫切。从外部讲,知识经济的到来,彰显了知识、文化、科技、智力的强大威

力,冲击着旧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无疑加大了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外在压力。很显然,过度依靠资本、资源、环境的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向科技文化、管理创新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要生产力。经验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推进,已经从人的外部转向人的内部,从人外部世界的资本、资源转向人内部世界的知识和智力,从物理机械力量转向文化信息力量。一句话,人的内在素质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怎样提高?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和文化,特别是靠“以文化人”的文化力量。“以文化人”,说到底,就是通过文化的洗礼和作用,使人不断自我丰富、提高。也就是说,人通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进入职场、从事工作、追求事业、掌握技能、钻研创新、协调家人和社会人际关系,熟悉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愉悦身心,完善人格,实现充实、提高自我的目的,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和有用人才。文化是人的伴生物,围绕人而展开,为了人而发展。各种文化样式、文化业态层出不穷、快速发展,其真谛就在于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越突出,对文化的需求就越大,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景也就越宽阔。

我国有13多亿人口,人口众多是基本国情。人口多,既可以是优势,也可以是劣势,关键在于人的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因为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因为资源较多和人力成本较低,因为吸引了外资和先进技术,我们赢得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老旧夕阳产业淘汰,新兴朝阳产业上升,劳动力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海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的人才;钢铁、石油、煤炭、建筑、农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同样需要大量高科技文化的人才;发展壮大的第三产业金融、物流、证券、律师、会计、评估等服务业更离不开大量的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说,在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进程中,劳动力素质成为制衡全局、决定全局的关键问题,成为决定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快慢成败的第一重要的问题。人们所垢病的经济社会领域频频出现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也说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以上种种情形,呼唤着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思想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浓厚文化氛围,以文化人,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治本之策。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摘自《前线》2012年第1期)

第二篇: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意识形态与政论纪录片

—— 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河北师范大学 晏阳初三农学社宣传部

摘要:本文以《河殇》和《大国崛起》为例,分析政论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分析意识形态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当我们指责过往的艺术作品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时,殊不知我们的这种批判观念也只是当下意识形态的产物而已。

关键词:意识形态 河殇 大国崛起 资本 自由市场 进化观念

一 综述

任何一种艺术都会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而影视艺术尤其是如此。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才会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电影是教育群众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等到电视产生以后,电视的影响力又远远超过了电影。如果说电影是枯燥生活中的一丝美好点缀,那么电视则把人的生活彻底圈在了美好的幻想当中。它以虚假的真实代替了原本的真实生活。

在所有的影视艺术当中,最能够打破幻想,直面生活的,大概就是纪录片了。而政论纪录片(以下简称“政论片”)又会起到开山蹈海的作用。在影视艺术不够普及的时候,起到这个作用的是文学。而今日,文学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一部优秀的政论片会掀起一股社会思潮的蔓延。

本文通过对两部经典政论片《河殇》和《大国崛起》的分析,透过表象探索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力量。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主导了80年代后期到今天的社会变革?20多年的社会变革又产生了那些新的意识形态力量?

二 《河殇》的意识形态分析

对于一部政论片来说,分析它的主创人员或许比分析它本身更为重要。《河殇》的主创人员,听起来也并不陌生,我们简单列举其中的几位:

稿:苏晓康、王鲁湘等 解 说:张家声 资料编辑:吴晓波等 顾 问:金观涛、厉以宁

演播室嘉宾:厉以宁、叶朗、冯天瑜、张炜、谢选骏等

以上这些人员在今天,都是学术界、文化界的大亨和权威。这似乎让人们难以理解。因为直到今天,《河殇》仍然是被批判,禁止播放的。甚至在百度百科当中都找不到“河殇”这一词条。可《河殇》的主创人员们却个个的要么飞黄腾达,要么名满天下,最次的也仍然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位置。实在是不符合政治斗争的常理。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分析,那么,以上的结果便都很正常。因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导致政治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河殇》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并且用《河殇》的解说词来证明:

1、全球化(或者说是西方化更为合适)。

“在当今的世界上,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都面临着现实与传统的严重危机。”

“当我们终于向全世界宣布对外开放,骤然推开国门的时候,我们对这个星球是何等陌生”

“资本主义的西方和日本竟是那样的发达,人们竟生活得那样富裕!”

……

2、民主化

“几十年政治运动的反复无常,政治迫害的极端惨烈,使人们仍然心有余悸。这势必严重阻碍民主化的进程”

“中国历史没有给中国人造就出一个中产阶级来推动科学与民主的胜利。” “然而,要使专制主义传统深厚的东方人真正懂得民主是怎么一回事,并不容易。” ……

3、市场化

“只有发育健康的市场,才能把机会,平等,竞争这三者挂起勾来。”

“所有制改革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公有制,是一个传统的公有制,要由传统的公有制改变为新的公有制,……,所有制改革和市场的发展是结合在一起的……。”

……

当然,《河殇》还包含有很多其他的意识形态。比如“法制化”“工业化”“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衰落论”“民族主义”“海洋优越论”等等。但“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是整个《河殇》最为核心和根本的部分。它将中国一切落后的根源都归结于“封闭”“专制”“保守”。

在《河殇》短短30800多字的解说词当中,“中国”和“东方”共出现225 次,“西方”“世界”“地球”共出现107次。“黄”“河”“土”“地”共出现606次,“蓝”“海”“洋”共出现302次。“文明”和“历史”共出现204次。“民主”“市场”“改革”共出现51次。单是从这些关键词当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作者们的意图。通过这些不断的对比,《河殇》一直在强调我们和别人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所造成的落后。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胡适博士喃喃自语的说道“我们这个不如人,那个不如人,全都不如人„„”。五四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得到了重现。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迈出全球化的重要步伐。2005年,《物权法》通过,私有财产得到保护。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释放改革红利。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法治原则。„„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河殇》受到了批判,而它的主创人员却成为了今日倍受各界尊崇甚至宠爱的人物。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河殇》所倡导的,已经成为了今天人们的共识,成为了国家的政策方针。

再者,当时对《河殇》的批判,也只是批判它的表面,即所谓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河殇》的核心意识形态,即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各方其实都是认同的。或者说,在政治界看来,《河殇》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根本性的错误,争论产生于谁来领导和践行这个意识形态。

归根到底。《河殇》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河殇》被批判被禁止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河殇》被禁止而主创人员得道升天则是意识形态变动的必然结局。

三 《大国崛起》的意识形态分析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摘自百度百科

2006年11月13日,《大国崛起》在央视二套首播。整个制作过程用了三年之久。

从1988年的《河殇》,到2006年的《大国崛起》,间隔18年的时间,而两部纪录片所表现的主题却呈现出很大的相似。维基百科则干脆说:“纪录片《大国崛起》也被认为是受了《河殇》影响。”

《大国崛起》的意识形态显得更为复杂,我们必须用一些复杂的词语才能够概括。

1、大国意识(即大国的发展是推动全球发展的动力。)尽管片中也会说一些大国崛起所造成的危害和破坏,但这些内容大多放在最后,只是一笔带过。而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描写大国崛起如何推动历史发展,如何带来历史进步等等。我们可以不客气的说,这是一种“大国本位”的潜意识。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也要崛起,所以,大国崛起代表了文明的前进方向。这一切似乎都完美无屑,似乎也经得起学术推理。而事实是,这是大国本位思想的自然体现。我们是大国,所以,我们拍出的是“大国崛起”,小国怎么办?这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2、精英意识(少部分人具有改变或推动历史的能力。)

其实,大国意识和精英意识是一样东西。当你相信“精英”时,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大国”。大国是精英的放大化。

可以说,精英意识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精英治国”也早已经是通行世界了。民粹主义造成生机勃勃的混乱,精英治国带来死气沉沉的稳定。孰优孰劣,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所有人类制造的东西都有着巨大的缺陷。但是,一味的鼓吹精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精英的道德水准谁也难以保证。而在资本时代,或许唯有“资本”才是真正的“精英”。

3、竞争观念(国家的竞争和国际霸权的交替客观推动着历史进步。)这种竞争观念充斥着整个片子。历史成为了一出戏剧,这个戏剧的主角就是一个个大国通过竞争而带来的此消彼长。这种历史观非常值得商榷。历史的主角,真的就只是大国的竞争?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那么,这种观念无疑是极其错误了。我们似乎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尽管这句话也未必完全正确。

竞争观念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还是造成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专注于大国崛起和它所带来的美好期望时,我们似乎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意识形态也实现了它的目的,至少它成功的转移了我们的视线。

4、进化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胜于今。)

大国意识,精英意识,竞争观念,科技至上,综合国力等等,这些意识形态仍然还是表象。根植于背后的,是一种“进化”的观念。我们相信历史处于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并且这种运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运动处于客观规律之下,会波折反复,会暂时停滞,但最终仍会继续前进。这种进化观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于当人们谈论起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时,脑海中浮现的,其实是这种进化观和所谓的“客观规律”。

历史不再处于上帝的掌控之中,也不再是茫茫不可知晓的一片云雾,历史成为了一出高潮迭起的交响乐,并且这出交响乐似乎没有尽头。看完大国崛起,我们会以为,交响乐的高潮和低谷,就是大国的交替崛起和衰败。

对于这种进化观念的反思,事实上早已经在学界开始,只是难以形成系统和理论,难以与强大的社会力量抗衡。如果不能够根本的反思“进化”观,那么,大国,精英,竞争,就仍将会是社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 思考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同年,革命浪潮遍及欧洲,史称“1848年欧洲革命” 1870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与失败。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1968年,法国五月革命失败。197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

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联手实施新自由主义,进而席卷全球。90年代,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最终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从19世纪中期工业化时代到来,到今天为止,不过16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针对资本,针对自由市场,产生了绵延不绝的辩论、斗争。其中,反对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更是绵延不绝,高潮迭起。直到1968年五月革命的失败和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共产主义思想才陷入低谷,新自由主义逐渐蔓延到全球。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宣布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

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呢?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1988年的《河殇》,还是2006年的《大国崛起》,其中都弥漫着浓厚的新自由主义气息。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只是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必然结果和新自由主义浪潮的一部分而已。

“资本”和“自由市场”这两个东西,本应当只是书斋里的概念,就像实验室里的东西一样,是高度理论化的东西。然而,人们却拿到社会上来套用,并为所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可事实已经无数次的告诉我们,纯粹的资本和完全的自由市场,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社会的运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令我诧异的是,人们对很多东西莫名其妙的深信不疑。比如,大家相信科技会越来越发达,城镇化会带来更好的生活,依靠自由的市场可以带来繁荣,依靠制度创新可以解决问题,等等。

《河殇》告诉我们,传统社会是落后的,中国需要实现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现代化,然后生活就会渐渐变好,你信吗?

《大国崛起》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渐进改革、自由市场、科技文化是大国崛起的经验,对我们有借鉴作用,你信吗?

五 总结

《河殇》播出时,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内地市场一片混乱。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崩溃论”,中国人自己也充满狐疑,完全丧失了信心。这就是《河殇》当中对民族文化一味否定的现实背景。《大国崛起》播出时,中国经济步步高升,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西方国家开始散布“中国威胁论”。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反而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救市。

如果说80年代的《河殇》显示出我们的过度悲观,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大国崛起》梦想,无疑又显得过度乐观。或许,新的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今天,我们并不缺乏振聋发聩的声音,也并不缺乏心怀良知的人才。缺乏的是社会条件。在资本和政权携手共舞的时代,个人和小团体想要做些什么事情,实在是很困难。在将来,要么产生一场新的思想运动来创造社会条件——政论片是大有可为的,要么,就只能专注于个人道德和生活的发展。

如果说,一切以意识形态先行是不对的,那么,离开意识形态来谈论艺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错误。一切的艺术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都是一定的。而从《河殇》到《大国崛起》,我们更是清楚的看到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邓力群:《邓力群自述:十二个春秋》

《王震传》编写组:王震晚年怒批《河殇》

凯迪社区:《河殇》何以成绝唱 华夏知青:《河殇》与《大国崛起》 新浪博客:请看《河殇》

新浪博客:从《河殇》到《大国崛起》 百度百科:《大国崛起》 维基百科:《河殇》

第三篇: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儒家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不仅如此,部分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例如儒家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等,至今仍是华人的基本教育方法。

然而,从春秋末期孔子创建儒家文化,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到程朱理学,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儒家文化已经不能再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文化已经不再是最适合现代的文化了,无法有效地带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际上,从春秋末期始到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主流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本身一直都在不断演变中,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至今。这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儒家文化始终是适用于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发展至末期,已逐渐僵化,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学术、文化、科技的发展,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其次,儒家文化过分讲求纲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绳索。这一点使同样倡导对自由的追求的儒家文化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封建君主统治的思想范畴。最后,儒家文化的一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思想与社会制度相悖,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与法制制度相矛盾,然而利用现有文化也无法将此类问题一并解决,人们需要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清末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内有思想闭塞的国民,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解放思想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文化作为思想的产物,亦是要随着时代所更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然而儒家文化的根源,却要追溯到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等等重要因素。这一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文化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主流文化的可能。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虽无法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但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儒家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产物。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适用于我国当今的国情,更加适合作为我国主流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领导我国赢得文化竞争的胜利,从而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的胜利。

第四篇: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导语:在南京大屠杀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知道反抗,任日本人屠杀?造成了三十万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惨案?我常常在想,这么多人明知道自己是死亡的命运,为什么不去反抗一下呢?就是踩过去,也会踩死很多日本人啊。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XX年11月1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创办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举办中华大讲堂,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金一南教授主讲“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金一南教授细说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衰败,从东亚病夫走到民族复兴。金教授分析,近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民的国家意识淡薄,极度不团结、一盘散沙。听者动容,令人深省。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以前,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深重的灾难史。内部军阀混战,国土分崩离析,向列强割地赔款,国人任人屠宰。

但是,心中一个疑问始终没有解开,为何大多数战役或战斗在人数数倍于敌人的情况下,却一溃千里。如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才一万九千人,东北军十九万,但是三天就丢了沈阳,一周丢了辽宁,两个多月东三省沦陷?七七事变时,日本华北驻屯军我们统计为八千四百人,日本自己统计为五千八百人,而宋哲元一个军十万人,但是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华北就沦陷?

还有,在南京大屠杀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知道反抗,任日本人屠杀?造成了三十万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惨案?我常常在想,这么多人明知道自己是死亡的命运,为什么不去反抗一下呢?就是踩过去,也会踩死很多日本人啊。

今天,观看了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没有国家认同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不爱国。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上万民众居然在旁边麻木观战,觉得外国人是跟皇帝打仗,这事跟自己无关。见联军久攻不下,居然有人向敌人告密,说护城河下没有设防,引导联军从此路攻入北京城;三元里战争中,民众居然向敌人提供粮食、蔬菜。没有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御敌,却甘当看客,甘做汉奸走狗。国人如此麻木不仁,如此没有凝聚力,国焉将不亡!

二、集团性精神沦陷和人格沉沦。在国民政府中,不泛一大批有识之士和精英,但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等叛国大汉奸。在台儿庄战役中对日取得大胜的某将军,转眼却投敌成了汉奸。杨靖宇将军接连被身边最亲密的得力干将出卖,最后落入敌手,壮烈牺牲。在当时的时局中,仿佛所有的人都没有了精神,没有了人格,有奶便是娘,整个中国大地仿佛成了盛产汉奸的土壤。

三、懦弱的国民性格和麻木不仁的国民思想。进入近代以来,国人逐渐重文轻武,在性格上便没有剽悍的精气神,一个个成了文绉绉的书生,以如此精神怎能抵挡住嗜血成性、如豺狼虎豹帝国主义的进攻呢?!在很多屠杀中,刽子手指定杀谁,中国老百姓便引颈待宰,而且很多还是让中国人把中国人绑住杀死,民族精神沦陷、国家气节尽亡到如此地步。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14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把蒋家皇朝赶到台湾岛上,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力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出兵鸭绿江,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联军,终于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了中国不再是百年前那个虚弱的中国了。

今天的中国,我们的GDP达到1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战略导弹、航空母舰、歼20等一大批高、精、尖武器井喷出现;钓鱼岛、南海巡航硬碰硬美日,壮我国威军威。所以,中国这头巨龙早已经苏醒,正在伸展已经强大的四肢,傲视全球。

虽然,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中华民族早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东方之林。

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以做一名中国人而倍感骄傲自豪。

元宵佳节日,谨以此文纪念之。

作者(选择性失忆12)

第五篇:从“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写写帮整理)

从“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

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业已成为当下基层群文工作的重要命题。何谓“文化养老”?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可见,当下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老人提供“精神”上的需求和帮助,以满足老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如何继续享受生命的快乐与愉悦,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品位,实现生命的完善、完整与完美。

其实,对于当下中国式的“文化养老”,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地方文化的差异性,还存在着诸多“非文化”的现象。一是普及面狭仄,表现为“文化养老”的对象还仅仅拘囿在退休有工资、家庭较富裕、生活有保障的“老干部”群体上,并没有辐射到低保人群及广大农村老人群体上。二是推广度肤浅,表现在“文化养老”的方式还仅仅停留在逢年过节的慰问及季度性的例会上,缺少系列化的构建,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三是文化味儿不浓,表现在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过于单调甚至有低俗化的趋势,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文化养老”的内涵,着力于将“文化养老”形成一种“养老文化”,以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明晰文化养老内涵,提升文化养老理念

对“文化养老”内涵的认识到不到位、深刻不深刻,将直接影响到文化养老事业的开展。所以,在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前,我们必须对“文化养老”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明晰文化养老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刻的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养老的理念,为使“文化养老”到“养老文化”的形成做好铺垫。

应该说,作为中国孝文化的传统,“养老”的概念在当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除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外,更加强调精神生活的满足。其涉及的范围不再局限在部分老人群体,更多应指向于全社会。其关注的区域不仅局限于城区、镇区,更多应关注全区域或全社会。可以这样说,现代的文化养老,不仅仅指向于物质养老或者是待遇养老,更多应该指向于全民养老,指向于有文化的养老模式。因此,文化养老的目标直接指向于“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

张扬个性,即在社会道德文化的框架内,适合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人,符合每一个老人的性格特点,满足于每一个老人的生命需求。崇尚独立,即消除老人过于依赖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的放飞。享受快乐,即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人,会因为活动的开展,丢掉影响其不快的人和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愉悦精神,即文化养老活动要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让老人们在活动中精神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生命更加丰盈。

因此,文化养老应该是一种让老年人休闲、惬意、愉悦、高尚的养老方式。

发掘地域文化资源,适应文化养老特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受制于地域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考虑到,老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其生活常态空间里的文化存在,他们也只对已存在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比较认同并易于接受。因此,在实施“文化养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为老人们的文化养老提供适合的资源。

专家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耕文化;闻鸡起舞,品茶赏月,这是绝大多数城区特有的雅士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伴随着不同区域的老人们数十年,能够被老人们认同并接受。当然,上面列举的仅是些浅层次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区域范围内的文化传统正在被新兴的文化所代替。因此,对于文化养老而言,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传统文化在文化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发适合老人们的养老内容。

南通,依江傍海,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数百年来形成的江海文化,已经成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南通市通州区,作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通州西部的“板鹞文化”、南部地区的“家织文化”及遍及全区的戏剧小品。这些文化资源已然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更是当地老人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存在。因此,在文化养老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老人群体,将这些充满地域特色因子的文化进行整理、传承和保护,纳入文化养老的范畴。

当然,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关注新兴文化现象,针对老人群体的特点,遴选积极向上的文化项目,满足不同老人群体的需求,以此繁荣文化养老的内容。

加强文化基地建设。满足文化养老需求

文化以阵地为载体,并通过阵地得以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因此,加强文化基地建设,为老人们提供休闲愉悦的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平台,是满足文化养老的必备条件。

文化基地,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特点的集休闲、娱乐、健身及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场所,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广泛性,即文化基地的建设必须要适合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求,而不是针对部分老人群体;群体性,即文化活动的形式必须指向于群体,以群体活动为主要特征;互动性,即文化设施必须有利于老人之间的交流;共享性,即文化设施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使用的普及面。这四个性质昭示我们,文化基地建设必须考虑到区域范围内的均衡分布,以及文化设施的平民化与易操作化,消除农村与城市间、退休老人与一般老人之间的差别,既考虑到不同经济群体老人的需求,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老人群体的需求。

当前,受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征的养老文化,束缚了文化养老的进程。因此,在加强文化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从思想上引领广大老人接受新兴的养老方式,特别是要主动加入文化基地的活动当中,不断壮大养老队伍。需要提醒的是,在加强文化养老的同时,要引领他们摒弃落后的、庸俗的甚至是低极趣味的娱乐方式,以一种“崭新的”、“充满朝气”的姿态,既提高自己老年生活的品位,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特色文化活动常态化,形成文化养老传统

文化是一种经久的、深刻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高度统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要使当前的文化养老成为一种文化生态,必须恒常业已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亦或准备形成的文化活动,将这些文化活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让文化养老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传统。

特色文化活动,主要是指区域范围内适合老人们开展的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又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传统文化活动,比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又包括地域文化活动,放风筝、养花草、地方戏曲等。因为既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区域文化的元素,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因此,对于这些文化活动形式,要形成定期、定点的组织格局,建立常态的活动模式,让老人们沉浸于其间、愉悦于其间。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态势,必须借助于政府机构对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倾力投入,借助于全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关爱和对文化养老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并能够适时地调整并完善文化养老的活动内容,在全社会形成系列化的全方位的文化养老体系。如通州常年开设的基于地域文化,针对老年人的地方戏曲联欢,每年展评的老人广场舞,都成为通州文化养老的品牌,形成为通州的养老文化。

同时,在特色文化活动的培植中,还必须时常关注与时代同步的文化话题和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养老的内涵。如引导老人群体及时关注时政事件,特别要发挥他们在时政事件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文化养老是当下中国转型期的一个时代命题,各地在实践过程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势必会推动文化养老的深入开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文化。这一点是永远值得期待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

下载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经济腾飞到文化崛起(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已读)

    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 作者: 蔡骐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关键词: 《大国崛起》 《走向和谐》 语境 叙事模式 话语策略┊阅读:154次┊ [摘要]:......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范文1 XX年11月18日,由全......

    大国崛起=文化崛起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表现,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尊贵名片,这些“名片”介绍着国家的特点,民风民俗。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地在幕后牵引这市场经济。——......

    [图文]化妆品民族企业从一花独秀到群体崛起

    [图文]化妆品民族企业从一花独秀到群体崛起 隆力奇总裁徐之伟(中)在美博会现场与客商洽谈20世纪80年代末,宝洁、联合利华两大全球日化巨头进入中国,随后雅芳、欧莱雅等跨国公......

    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关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列举韩寒代言了凡客、雀巢和斯巴鲁,文中说韩寒代表了“80后”群体的一种文化信仰......

    执行文化:从造势到落地(5篇材料)

    执行文化:从造势到落地 上世纪末,一场企业文化运动在我国企业勃然兴起,人们开始看到它对在市场中拼命挣扎的企业意味着什么!文化造势是这个时期的特色。尽管企业文化已被我们越......

    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从文化创意到文创经济 将文创交由学术机构来发展,很容易发生与市场现实存在落差的情形。这些问题多数人都有所意识,但僵局很难被打破。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研究和现实经营在基本......

    《复兴河洛文化辉煌 促进中原经济腾飞》

    复兴河洛文化辉煌 促进中原经济腾飞 洛阳市龙门第一实验学校 申卓琦 辅导教师 申红伟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经济的倍增计划——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