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9: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第一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段玮玮学号:103031101402

2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方面也随之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体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文化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1]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政治经济建设,还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呢?毛泽东早就指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又说:“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虽然在某些程度上,政治经济决定了文化,但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不同的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却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党对不同时期文化发展的要求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其内容上说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史一致的。

一、建设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1)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竞争力、聚集吸引力、提高凝聚力。我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

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只是物质上的富有或贫穷,也不是愚昧无知失去理想。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同样严峻的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放面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性。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优秀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

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3]

6)在确立了基本方针以后,就需要着手实了。那么,应该在哪些方面进

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呢?

1、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并且协调发展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表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具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它渗透于各种文化领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既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又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

2)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建设相对应的文化,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民族的素质、社会文明进程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怎样发展教育和科学

在科技方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到可以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的创新体系。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把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力争取得重要突破。教育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及义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并发展远程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意义

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所以,发展好科学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中,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坚持马

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以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地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理论创新,可以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利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建设和谐的文化可以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使人们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的宣传,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可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与当今相适应,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可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营造出优秀人才的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的繁荣,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求。要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世界优秀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辩证地统一起来,正确对待各方文化,提升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人教版。

[2]

[3]○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4页,第659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251页和253、254页。

第二篇:第十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十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文化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1.、指导思想一致马列主义

2、科学内涵一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 科学 文化

3、奋斗目标一致有文化 有纪律 有道德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来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根本。

1、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所决定

2、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社会功能所决定

3、由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所要求的(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四有”公民

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

有道德 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批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

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方针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建设

2、科学 文化 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科学教育 文化 建设

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2、坚持“百发齐放,百花斗鸣”的科学方针

3、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双效益”原则

4、坚持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

第三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也十分重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

人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公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也能翻身呢?这个道路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按照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不但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坦率地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建国以后,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通货膨胀、物价极不稳定、到处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基础很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我们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要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意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

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样,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发生两极分化。

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但是只讲这个还不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左”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搞建设关起门不行。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指对国际;一种是指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提出要发展得稍微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稍微快一点。这就要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我们首先是解决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

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

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学、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而且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搞两极分化。这样,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此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再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我们相信,这条道路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这条道路我们走了五年半,这五年半发展得不错。我们到本世纪末要翻两番,这五年半的速度超过了我们预期的目标。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注:这是邓小平同志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第四篇: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发展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按照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段社会,现在象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资本主义又走过了1个半世纪。虽然危机周而复始,但资本主义仍然存在,而且继续在发展。相反,共产主义阵营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被分化、瓦解,剩下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也多不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否过时了,这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做出的判断。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集中表现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相对稳定。新变化可以用“4个新”来描述。一是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新垄断进程提高了抗风险能力。私人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对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的运作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渡过了一次次经济危机。三是新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通过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改善劳动条件,这些措施,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四是新殖民手段增强了经济实力。战后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垄断地位,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主导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如果说当年的控制是靠枪炮,那今天的控制主要靠经济。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达国家占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贫穷国家却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上述这些变化是否说明资本主义已找到了良方,摆脱了走向灭亡的命运呢?我们不能简单的看这个问题。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规律所揭示出的科学真理,它同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定律一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定要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统一体中,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就有存在的必要,社会就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就必然被摧毁。封建社会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尽管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但我们不应被这表象而迷惑。“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是永恒的。象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但毕竟底色不足了。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以致形成垄断资本统治。他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把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果攫为已有,造福一小部分人。美国最富的1/5人占了国民财富的76%,没有财产的家庭占40%以上,约有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事实充分表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血迹斑斑的民族奋斗史。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上下求索,也曾虔诚地请教过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79页)

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还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育不良,担当不起这一历史重任。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不可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带有两重性,它是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软弱,不可能担当起建设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诞生了共产党,历史掀开了新篇章。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实践,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了。前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背弃了社会主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相差一大截。社会主义这面红旗还要扛下去吗?还能扛多久?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中国如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只能采取加重剥削工人、农民和促使小生产者分化破产的办法。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采取这种办法必然要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会答应,人民就不会选择共产党。“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中国本来是个穷国,近年来,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就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我们千万不要太天真。天上掉不下馅饼。美国等西方列强是不会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哪怕作过的承诺也是不算数的。俄罗斯等国家的教训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还得靠自己。退一万步说,既便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象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谁能帮得起。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又行不通,怎么办?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振兴中华,强国富民。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不管你承认与否,人类社会最终是朝着共产主义迈进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它不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取代奴隶社会那样,只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取代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是以崭新的公有制取代与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实践。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还不长,其间还走过相当一段弯路。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成就,足以令世人刮目相看。昔日的“东亚病夫”,如今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只要把党建设好,共产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共产党人永远保持先进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并继续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迈进。到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会更加令人信服地凸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你看,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浮云遮望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把劲使在加快杨浦发展上,使在为人民服务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第五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当时,我们国家刚刚经过拨乱反正和经过开展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百废待兴,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疑惑,诸如: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下一步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国家、人民都期待着回答。

小平同志真知灼见地告诉全国人民,“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历史的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他还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同时为我们国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今后一百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步骤,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纳入了正轨,是我们今后前进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要有点闯的精神,要勇于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邓小平南巡后,我国人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经济建设再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我们党没有照搬照套资本主义解决通货膨胀的那一套理论,而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制定了利用财政手段,紧缩银根,发展经济等多项政策,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软着陆。当亚洲金融危机肆虐而起时,我们党再次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投入,不仅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而且使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使世界为之侧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后,更加显现出它的真理性、正确性、指导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下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丁惠忠 最近,我又一次读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这次阅读使我对党的这一经典理论加深了理解。 一、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作业5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读后感

    在学校的指导下,我最近阅读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看过这个纲要之后我学习到很多东西。 一九八二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

    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谈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我们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 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来看一下,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安全文化

    认识安全文化 来自: 安全管理网() 详细出处:http:///Civil/Theory/201110/201768.shtml 安全文化有助于宜人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教育、引导、培养以及塑造人的安全......

    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推荐5篇)

    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

    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经过俩个多月的学习,老师对我们的认真指导,我对数学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学习完这门课程,更加觉得数学这门科学的深奥和应用性之强,从中真正看到了作为......

    关于旅游文化的认识

    关于旅游文化的认识 经过一学期的旅游文化的学习,我对旅游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以前认为旅游就是出去放松和玩,经过对旅游文化系统的学习,了解到其实旅游也是比较深刻,有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