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工商所是工商系统的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重视与加强基层工商所的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举措,对于营造工商系统“廉洁、公平、公正、高效”的廉政环境,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促进工商职能到位,打造诚信工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基层,廉政文化已渐入人心,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还仅处于初始阶段,所开展的一些工作仅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不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缺位,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当前工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着“单边突进”的问题,未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统筹安排考虑,而是过于缩小廉政文化功能,把应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变成了负责承担,造成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位。这种主体的缺位,一方面导致了纪检监察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单个作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片面理解: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认为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因此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机制不活,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基层工商所,发展廉政文化,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会上强调的多,会后抓落实的少;突击性开展工作的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的少;认为是临时性工作的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少;可用资源多,真正占领的阵地少。加之自身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健全,得不到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往往陷入 “推一下,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处于一种无序地发展状态,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3、形式单一,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
工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主要呈现为分局推动型,基层工商所的主动性不够。在活动的形式上,缺乏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形式。从实践中看,其表现形式、宣传载体、文化阵地,往往是记在纸上、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会议上;外加标语和口号;再不够,就把廉政教育片搬上荧屏凑数,就这么简单的“老三套”。忽略了文化的渗透性,使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同基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网络信息等现代传媒割裂开来,让其缺少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无形中步入简单化、说教性的怪圈。
二、存在问题的现实根源
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落后,在主观上影响了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现阶段廉政文化工作留于表面,基层工商所热情不高,原因固然
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多数人没有把廉政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心中,忽略了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忽视了让自己积极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能形成一种让治理腐败机制良好运行的人文氛围。
2、群众基础薄弱,在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业务工作是基层的第一要务。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基层的实情。廉政文化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好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业务工作的进步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基层工商所没有全面辩证把握这一关系,把主要精力放业务工作上的同时,忽视了廉政文化建设,即使抓廉政文化建设也过多考虑政治需要,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和味道,造成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的缺位和弱化,这种主体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的繁育和成长。
三、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深化基层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普通党员干部的要求,把握重点,大胆创新,注重实效,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深深扎根群众,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和深化,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帮助基层工商干部群众及时消除“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形式主义论”等模糊认识,克服“图形式、走过场”的表面现象,摆正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明晰主体,形成合力。
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变“软任务”为“硬任务”。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变“要我抓”为“我要抓”。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协调配合,不折不扣地完成廉政文化建设中应该承担的目标任务。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部门是基础,监督是保证,领导是关键,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3、创新路径,丰富形式。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追赶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时代特色。只有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使廉政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基层工商所应当致力于提高基层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淮海中路工商所为例,该所结合部门实际,深入开展一些规模小,效果佳的廉政教育活动,根据部门特色和辖区特点,拓展“五进、五上”范畴,“五上”即上墙面、上桌面,上讲台、上舞台、上网络。“上墙面”,就是要在办公场所内适当布置上墙廉政标语并利用接待大厅液晶电视等现代设备设置廉政警句,并在合适放置了廉政教育读本。“上桌面”,就是在岗位台牌上印制廉政“座右铭”,并在工作电脑上
设置了廉政屏保。“上讲台”,就是要把勤政廉洁的要求纳入到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结合业务培训,加入廉政学习的内容,定期学习。“上舞台”,就是在联欢会等场合表演的节目中积极宣传廉政等思想。“上网络”,就是要利用系统局域网信息平台开展廉政读书征文,廉政教育片观看等活动。此外,该所计划中的培育干部高雅艺术情操、廉政短信共勉等方式也将是廉政文化建设新载体、新途径,力求能够互动常新,既丰富广大基层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帮助他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而促进全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在体现效果上做文章。工商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能搞成曲高和寡,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扩大覆盖面和辐射面,让工商廉政文化的软性控制功能得以全面、长效发挥。因此,该所还利用座谈会、公示栏、宣传画(册)等形式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干部家属延伸,向楼宇、商场、放心街延伸,向社区延伸。并在“五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外部监督,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监督员、辖区企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的作用,以外部监督促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工商执法的廉洁性。
第二篇: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
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管中心 2008年5月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打造清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基层,廉政文化已渐入人心,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所开展的一些工作仅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缺位,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廉政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廉政状况与水平,体现政治文明的程度,基层党委和政府理应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担负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职。纪检监察部门主要应承担组织协调职能。但事实上,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单边突进”的问题。多数地方未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考虑,而是过于缩小廉政文化功能,把应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变成了负责承担,造成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位。这种主体的缺位,一方面导致了纪检监察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单个作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上片面理解为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认为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因此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由于认识不统一,组织协调不够,致使廉政文化建设无法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找到纪检、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职能的交互点,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对象偏颇,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广泛。
文化的力量必须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廉政文化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前,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普遍把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强调的是,党政领导干部要如何抓,如何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文化建设,仅仅注重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应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人民群众也应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不能失之偏颇。现在采取的廉政文化建设措施,如推行“一把手”讲廉政教育课、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警示教育、开展“三廉工程”等,都是从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而针对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廉政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农村、学校、社区、企业中的庞大群体,远离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小范围内转圈圈,使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坚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3、制度滞后,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
法规和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作保障。目前,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形式更多的侧重于文化层面,而对制度、体制上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系统性,刚性约束不强,超前性研究不够,制度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廉政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存在明显缺陷。这样,导致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缺少了应有的制度保障。
4、机制不活,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基层,发展廉政文化,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会上强调的多,会后抓落实的少;突击性开展工作的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的少;认为是临时性工作的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少;可用资源多,真正占领的阵地少。加之自身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健全,得不到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往往陷入 “推一下,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处于一种无序地发展状态,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5、形式单一,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
目前,基层各地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主要呈现为政府推动型,单位和部门的主动性不够。在活动的形式上,缺乏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形式。从实践中看,其表现形式、宣传载体、文化阵地,往往是记在纸上、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会议上;外加标语和口号;再不够,就把廉政教育片搬上荧屏凑数,就这么简单的“老三套”。忽略了文化的渗透性,使基层廉政文化同地方传统、民族风情,干群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网络信息等现代传媒割裂开来,让其缺少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无形中步入简单化、说教性的怪圈。
二、存在问题的现实根源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落后,在主观上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遏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多数人没有把廉政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心中,忽略了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忽视了让自己积极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能形成一种让治理腐败机制良好运行的人文氛围。另外,“官本位”文化始终占据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廉政建设中过分强调“官德”,而忽视民众的参与,这种传统落后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有了这样的人文氛围,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重领导干部,轻一般党员干部和群众,也就不足为怪。
2、经济基础薄弱,在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目前,基层的经济目前还处于一种欠发达的发展阶段,这在现实上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基层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基层的实情。廉政文化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好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基层各地没有全面辩证把握这一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忽视了廉政文化建设,即使抓廉政文化建设也过多考虑政治需要,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和味道,造成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缺位和弱化,这种主体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基层廉政文化的繁育和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基层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到保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廉政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民主政治不健全,也影响着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由于基层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基层民主进程不快,适应廉政文化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较为脆弱,这种社会自主意识的弱化,必然导致廉政文化建设参与力量的单薄,阻滞了基层廉政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目前,在建设的手段上往往偏重于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为主,在机制的构建中,过分强调政治伦理,而忽视政治制度建设,这无疑也减缓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
三、今后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深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普通党员干部的要求,把握重点,大胆创新,注重实效,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深深扎根群众,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倡廉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和深化,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帮助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消除“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形式主义论”等模糊认识,克服“图形式、走过场”的表面现象,摆正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明晰主体,形成合力。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基层党委、政府必须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变“软任务”为“硬任务”。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变“要我抓”为“我要抓”。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协调配合,不折不扣地完成廉政文化建设中应该承担的目标任务。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部门是基础,监督是保证,领导是关键,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给予相应党政纪和组织处理。
3、植根于民,扩大基础。
当前,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千方百计消除政府部门“热”、普通群众“冷”;行政推动“多”,老百姓参与“少”的现象。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一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要运用一切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把农村变成先进文化的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只生力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丰富活动载体,运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调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整合基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育发展的良好条件,使廉政文化之根深扎于基层。
4、创新路径,丰富形式。
基层廉政文化的主要对象应是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此,必须在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上有所创新。一是内容力求体现通俗性。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形式力求体现生动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在机关,应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着力开展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三廉工程”、发送廉政短信等;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可举办廉政文化节、开展廉政征文、书画作品展览、征集廉政警句、格言、谚语、对联、讲廉政故事、唱廉政歌曲、探索网上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在校园,可举办廉政图片展、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演讲等等;在农村,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居住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管理体制相对疏散的特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三是载体力求体现融合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树立大宣教观念,形成大合唱格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四是制度建设力求体现长效性。廉政文化不能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和图表面、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建立健全廉政文化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成果。
第三篇:街道办事处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街道办事处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街道办事处立足自身实际,以“六进”为为载体,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现述如下:
一、我办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由纪委书记担任组长,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年初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机关站所干部职工与党工委签订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书”,党工委与各党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二是围绕学习教育,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构造风清气正环境。市纪委全会召开以后,办事处党工委及时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全面传达了市纪委会议精神,按照 “标本兼治,强化监督,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的要求,不断强化宣传学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自觉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营造廉政工作氛围作为深化反腐倡廉学习教育,不断扩大反腐倡廉教育覆盖面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在学习内容上,以各级纪委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
1在学习对象上,以科级领导干部、站所长和村干部为重点。在学习制度上,突出核心层,坚持党工委中心组每周1次的学习制度,抓住重点层,制定了干部学习制度,在开展《廉政准则》学习活动中,做到了学习计划、内容、时间、笔记“四统一”。通过采取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广播宣传、岗位培训、辅导讲座、党课教育、知识测试、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内容丰富多彩的经常性反腐倡廉教育,同时,在各村、社区、机关单位、学校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制作廉政文化宣传板,写书永久性廉政标语,时刻提醒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起到了经常性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逐步形成崇尚廉洁、自觉自律、心系群众、奉献社会、清白做事、老实做人的人文环境。通过学习教育,注重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劳务输转、住宅建设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廉洁自律、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办事处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政治局面,有力地促进了街道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2010年4月,组织办事处部分党员干部到贵阳沙子哨监狱参加了经济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组织了领导干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慎独慎微》。组织部分领导和教师到市法院观看了原教育局局长徐晓忠受贿案审判过程。通过开展警示教育,营造了领导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廉政文化氛围,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办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偏差。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没有硬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有甚者,认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会让群众误会干部不廉洁,有违纪违法的嫌疑,干部脸上无光,工作不好开展;
二是观念模糊。部分单位党员干部不清楚廉政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有个别同志认为当前工作的重心是抓发展、抓经济,而不需要花钱费力去搞“务虚不务实”的廉政文化。
三是资金缺乏。由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不足,致使活动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的发展,加之缺少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始终是上面热、下面冷。
四是机制不健全。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格局僵化,仍然套用纪委牵头、部门齐抓共管模式,纪委的组织协调缺乏刚性机制保障,显得苍白无力,部门的职责任务缺乏具体规范约束,往往名存实亡。很多情况下处于纪委“唱独角戏”的尴尬状态;
五是方式缺新。当前仍习惯于开大会、作报告、树典型等老载体、老套路,存在“运动式”、“阵热式”倾向。要么上头风声紧了抓一阵,要么为创特色抓一阵,要么为造声势抓一阵,兴奋期一过,又复归平静。这种方式很难得到群众的支持。
六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廉政文化开展难。有的村因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造成了农村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漠不关心的现状,再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工作力量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只有真正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才
能让廉政文化鲜活起来。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廉政文化,首先必须要高度统一思想。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真正认识到建设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把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当作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二是加强宣传,深化理解。古人云,要使人知其然,首先必须让人知其所以然。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首先要让党员干部群众明白什么是廉政文化,理解廉政文化开展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先进的廉政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是保障经费,加大投入。要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来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充足的人员力量,各部门、单位都要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班子抓。
四是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基层群众文化水平有限,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因此,要分别开展“导向式”的信仰教育、“针对式”的预防教育、“灌输式”的条规教育、“剖析式”的典型教育、“家庭式”的情感教育、“启发式”的疏导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和易于接受。
五是长效管理,常抓不懈。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光靠纪检监察部门孤军奋战不行。因此,要实施“一
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民政、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分工合作责任机制、工作汇报、情况通报等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加强宏观指导,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向纵深发展,真正让廉政文化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篇: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2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6789 次
雨花台区司法局 张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 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 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
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
1、地方党委和政府干预司法、执法现象突出。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和人大客观依附性导致司法权的地方化。特别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因此挺不起腰杆, 造成地方党委政府经常干预司法。在行政执法上, 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是对法治的践踏。
2、司法执法问题严重。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突出, 滥用职权, 违法乱纪、侵犯人权现象层出不穷, 贪赃枉法、拘私枉法、权钱交易屡见不鲜, 地方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且时有发生。
(三)守法方面
立法的目的是守法, 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 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 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 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 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②, 主要表为:
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 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义务观念极强, 权利思想十分淡薄, 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 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 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 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 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 忽视自我主体身份, 在态度上回避法律.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 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厌诉意识极其浓厚。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 没有法律至上观念, 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 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 祟拜权力, 敬权畏官, 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 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来, 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 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群众集体上访, 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
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从目前来看, 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 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人多职, 工作压力大, 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基层法治的对策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 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③。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 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 改进决策机制, 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 实行居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村。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 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居民思想,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④。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 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 依法办事, 做到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避免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加强对司法、执法人员教育, 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维护社会安定, 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 规范监督行为, 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 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 进行曝光。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 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从根本意义上而论, 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 要实现社会法治, 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 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 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现代法律意识⑤。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 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
第五篇:浅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翠屏区市容管理局纪委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基层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多,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相当于人体的“毛细血管”,起着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搞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推进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抓紧决基层组织中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
一、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各级基层党组织在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绝大数地方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势头比较健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认可。据了解,从今年某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我们的干部是好的,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基层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住了历史性考验。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党员干部形象不佳、经济不清、作风不正;一些部门财务管理混乱,有的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作风专制,未经集体研究讨论就对大额资金或重大项目擅自作出处理;一些基层干部公款吃喝玩乐现象突出,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挥霍集体公款,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的奢侈之风,成为群众信访热点,据了解,2008年某地查处的5例案件中4件是此类信访件。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事,不依章理事,对涉及基建项目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不公开招标,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以上一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
l、一些基层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单位的基层领导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畏难思想抬 头,怕招怨、怕捅漏子、怕失面子、怕丢票子,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个别基层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抓行政工作和抓党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部门虽然工作有计划、有部署,但没有从本单位本部实际出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措施,没有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工作缺少成效,也没有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形成之初、萌芽之时。
2、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在单位财务处臵、重大项目发包、重大设施购臵等职工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单位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状况。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图形式、搞花架子,对已出台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制度、规章订了不少,真正执行落实却很少,既削弱了基层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又在干部职工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3、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有待加强。有些部门尚未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的检查考核机制,对下属单位的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不少单位存在着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追究效果不理想 的现象。
4、党内监督的措施局限性。有些党员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抓不准、怕被人说出风头、怕招来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对于一些应公开的政务不公开,单位职工对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不了解,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一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不及时,不全面,有的只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不向一般党员干部汇报,群众看起来是雾里看花。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尤其是在设立有党委这一级,党员群众的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以致一些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成了无人监督的特殊干部,工作中随心所欲、违法违纪。
5、“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好与不好,关键看“一把手”。一是看是否为政清廉、廉洁自律;二是看是否模范执行单位的各项制度;三是看为人是否公道正派、工作脚踏实地。从目前看,有的“一把手”自私自利、盛气凌人、霸气势足、为所欲为,不愿自觉接受监督与约束。一是把单位的钱物当作“自家”的使用,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请朋友、设家宴、购买个人物品全由单位报销(采取便通处理),而具体经办人员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也乐于这样去做,这即拉近了与一把手的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得到实惠;二是把驾驶员作为自己 敛财的一个途径。在“一把手”眼中,副职的信任度比驾驶员差,因为副职是组织上安排的,而驾驶员是自己安排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驾驶员去处理,而副职们就没有这么听话。
二、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融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中,作为支部、党委两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来抓。从基层工作的特点来看,必须重在预防,在制度建设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上加大力度。
1、健全思想教育机制,通过教育机制感化人。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实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为此,我们把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措施来抓。在教育内容上突出重点,注重适用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重点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臵,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我们要通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明确行为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强化廉洁自律行为,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挖掘根源,使党员干部接受教训,得到警示。同时要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在干部职务变动、过年过节等特殊“关口”,或者群众对某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及时,教育防范在前。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本地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问题,突出教育的针对性,要积极探索教育的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活动,力求使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规范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制约机制规范人。腐败源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制度建设是在党纪政纪条规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基层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职权行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单位重大事项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纪委要加强监督,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和工程项目投招标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必须遵循公开原则,以防止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工程项目要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进入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对工程较小的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比选,以消除“暗箱操作”,防止权钱交易,确保工程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监督管理制约人。要创新 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风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到位。扩大基层民主,强化民主监督,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财物。在具体措施上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对在公开中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质询,要认真对待,向群众做出明确的解释。要强化党内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党内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
4、加强法纪惩处机制,通过查处机制警示人。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通过推行干部述廉考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廉政情况,建立廉政档案,有针对性地督促其加强防范,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密切关注经济转轨、体制变革等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获取预警信息,提出对策和建议。对群众的各类信访件,要及时处理,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要严肃查处。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同时,注重利用典型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5、强化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责任追究督促人。按照党 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严格责任追究。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通过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排查摸底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失职,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既要敢于运用纪律处分手段,还必须善于运用诫勉谈话、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手段,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保护主义、好人主义以及执纪不严的问题,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干部,真正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得到贯彻和落实。
6、建立“一把手”决策不参与制度。作为“一把手”,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谋要事上,抓单位发展、部门协调上,抓单位制度建设上,不应把精力用在抓日常事务上。其理由是:一是“一把手”掌握着单位的财务、人事、重大事项决策处臵大权,如果对单位的每一项事务都亲自参与、事必躬亲,不能说明你是一位好领导,只能说明你心中只有自己、容不下他人;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因为你对单位的所有事情都要亲自参与,其他人员也不好、也不便于参与意见,纵然参与了也只是起一种摆设的作用,因而发挥不了其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 作积极性,造成班子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三是不便于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管理。同级纪委受同级党委、行政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四是违背公平、公正和民主决策原则。作为“一把手”,什么事情都由你亲自操作,最后又由你决策,什么事情都是你说了算,这样做能体现公平、客观、公正的办事原则吗?能体现民主决策吗?因此,作为“一把手”,应当做到总揽不包揽,决策不参与,带头执行民主决策的办事原则,为单位、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者:李 坚 刘盛东 刘衍富)
2008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