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潘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浦北县六硍中学潘泳梅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
一、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1
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今天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数学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
一般来说,中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
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然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数学教学的这种双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学校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发展;学校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要求。在国外,中小学数学教学也曾面临过类似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更多的数学。在众多的数学课程方案中,尤为引起关注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学校数学方案。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大众数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日
常生活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须的数学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教师该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
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语言要精练,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最多不能超过25分钟,其他的时间一概要交给学生自己。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
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的联系,让我们的工作不再是个人的劳动,它可以让个人的智慧集体化。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第二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定稿)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自课改以来,为了让数学课堂落到实处,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作了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我们教数学是教会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鼓励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到底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吗?老师们又能着实引导孩子们解决问题吗?这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说过“数学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因此,我们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地设计教学,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 的问题,逐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认为数学教学离开生活就不会精彩,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就失去了生命,应尽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灵活的应用新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生活中的数学去贴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谈谈我对这方面的体会:
一、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其实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蕴藏着生动的元素。只要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学生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新世纪商场图片,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超市)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过)老师想买一瓶橙汁、笔记本应分别到哪个柜台去买?接下来我们就到文具柜台去瞧瞧,售货员阿姨正在摆柜台,阿姨发现漏掉了一支铅笔,应该放到哪一层?说说你的理由?(把同样的东西分在一起)像阿姨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干净整齐)这样的设计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直观形象,他们会初步感受到超市摆放物品、整理书包等这些生活中的事都用到数学知识了,而且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我以超市摆放物品作为引入,同时强调从寻找分类的好处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搭配”时,我从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动物园入手引入,今天小红要去动物园玩,你能帮她搭配一套漂亮的衣服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找出各种搭配的方法,这样安排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机让学生讨论讨论搭配不遗漏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方法,这节课的难点很轻松的就突破了。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的时,我给学生出示一幅布置得乱糟糟的教室挂图.让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帮他重新布置一下.学生用已有经验干净整洁地布置着.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认识和会数100以内的数,也应该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例如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得数,十个十个得数等或者其他一些实际生活中引发的数数问题.我在本节课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我们学校这么多老师,你能帮忙很快的数出来吗?生:等老师开会的时候,我一排一排的数.每排10人,有几排就是几个十.生:我想去每个办公室统计,再合起来.生:我可以去问每科的组长,有多少人,再加起来,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数的方法.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妇女节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存的1角硬币和纸币都拿出来,数了数有20个,外婆看见了说,这样拿着不方便,便收了他的钱,又给了他2张1元纸币.,小红很不高兴,觉得自己吃了亏.你们觉得小红亏不亏?为什么呢?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将30个一角一个个的数,每10个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大家这10个一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一角和3远是相等的.第二,让学生观察并从中找规律”元和角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三、运用数学知识,切实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长写写帮文秘助手、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家后测量自己的或者妈妈、爸爸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冰箱、洗衣机、饭桌等的高度,测量床、衣柜桌子、铅笔、文具盒、数学书、一步等的长度、测量教室门、讲台、教室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巧花10元钱的活动,第二天学生给我做了汇报.生:我买了我买了一瓶水花了2元,一袋饼干3元,买了2袋,一盒跳跳糖2元,10-2-2-2×3=0(元)我一共花了10元,没有剩的了。生:我买了10本作业本,每本5角,一盒彩色笔5元,一共用了10元.师:10元钱这么不经花呀!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真应该珍惜!生: 我以后不乱花钱了.当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第三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努力让思想品德课变得有滋有味。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上《我和父母》一课时,出示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中秋节、妈妈的生日、爸爸的生日等这几个节日,然后问学生想在哪个特别的日子里向爸爸妈妈献上一份爱的礼物?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含义呢?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要求学生以爱和孝敬来回报。这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可以化解“爱的冲突”,从而拉近亲子关系。这样,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如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音乐、漫画、小品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比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将男女生分成两队,举行一场辩论赛——男生女生谁更聪明?正方观点:男生谁更聪明,反方观点:女生谁更聪明。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性别都有其存在的优缺点,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学生自编自演小品:一颗钉、一根针。男生衣服破了不会缝,女生櫈子烂了不会修,然后男生帮女生修凳子,女生帮男生缝衣服,做到男生女生优势互补。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将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释疑,可谓“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以《融入新集体》一课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七年级2班在本年级的军训汇演中荣获第一名),让学生去调查七年级2班的同学对集体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怎样?同学们在准备活动中表现如何?在集体活动中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教师从中点拨,学生从而得出七年级2班获得第一名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班同学在这些方面做得怎样,以后应该怎么做?最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调查结果和结论。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社会考察;也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应该是单调的、沉闷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更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第四篇: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
一、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现代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然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数学教学的这种双重功能没有 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学校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发展;学校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要求。在国外,中小学数学教学也曾面临过类似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更多的数学。在众多的数学课程方案中,尤为引起关注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学校数学方案。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大众数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须的数学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对零的性质的教学,我曾在李毓佩老师写的一篇童话,叫《梦游0王国》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0王国里所有的床铺都是上下铺,但下铺 都没有人住。主人公小毅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人住啊?0王国公民解释说,因为0不能躺在分数下。小毅不懂。大家就帮他设想,如果分数线上的数是2,而存在2/0这个数,比如说a吧,那么2=0×a,可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不可能存在a这个数。如果分数线是0,那么这个等式就变成0=0×a,同样的道理,a就是个不能确定的数,所以0就不能呆在分数线下面。在0王国里,没有男人和女人,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外人只能和0王国的人握手,却不能拥抱,因为握手相当于加法,拥抱却是乘法,和0一拥抱,自己也变成了0,回不去了;0王国的居民都很轻,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没有重量,但是只要往其他数字身后一站,就可以让他们重上10倍,如果站在小数点后面,又能让这个数轻上10倍„„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语言要精练,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其他的时间一概要交给学生自己。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的联系,让我们的工作不在是个人的劳动,它可以让个人的智慧集体化。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第五篇: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它既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依靠平时积累。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的形成。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感受数学的形成过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的:先让学生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这个1毫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小格,可以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小格,初步建立这样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教师用尺子量出1分硬币厚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分硬币感知它的厚度,再抽出硬币,告知这俩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然后反复多次捏住硬币—-抽出硬币让学生体验1毫米的长度,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有的说很细,有的说很薄,有的说很浅。最后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的物体,有的找出电话磁卡厚1毫米,有的说光盘厚1毫米,有的说3张扑克牌厚是1毫米。这样通过指一指、捏一捏、说一说、找一找使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概念。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2、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因此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经验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信息,另外
第2/6页
被利用的原有知识结构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被重新建构。如在学习了0~10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后出示: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一开始学生没人能回答。老师说:“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中。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学生在热烈讨论后觉得更像跷跷板。老师说:“我们就把‘=’看作跷跷板吧,那么题中不同的数看作什么?”学生:“轻重不同的人。”重量不同的人怎样坐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轻重搭配成一样?”“题中大小不同的数跟轻重不同的人一样,你们怎样搭配才能相等呢?”得到:0+9=1+8=2+7=3+6=4+5。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强,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把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学习的困难就较容易克服。教学中,让学生设想-讨论—再设想,多次反复,并体会数的大小关系,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通过教师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与掌握。因此,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
第3/6页
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方老师带了一些钱去帮同学买一套上下册的书,她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她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实践探究,发展数学能力
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学生自己去探究,就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自身的积极体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让学生大胆猜想:什么情况下商不变?甲学生说:“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不变。”乙学生猜测:“被除数和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丙学生猜想:“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师问:“能否确定?”学生普遍认为不能确定,从而很自然地想到进行验证。小组合作选择加、减、乘、除一种或两种进行研究。
学生分小组实践活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最后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教师将信将疑地反问学生:“这个结论真的成立吗?老师还是有点不相信,请你们再一次写算式验证。”其中一个学生写下(0÷0)×(1÷0)=0,教师在投影仪上反馈,让学生发表看法,马上有学生指出
第4/6页
除数不能为0,那对刚才的结论有什么建议?学生认为还要加上“0除外”。通过猜想验证不仅获得了知识规律,而且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即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到结论,为以后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方法。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语)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时,教师可以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动手实践,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挖去多少立方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体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讲座都会自己一一解决。
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
1、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学生证号码。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是***,其中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33代表浙江省;第3、4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城市,如06表示绍兴市;第5、6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县(区),如25表示诸暨;第7-12位上的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如1966年6月1日出生的,则表示为660601;第13、14位的两个数字表示居住地所在的派出所;最后一位表示某人的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你能学着编身份证的
第5/6页
方法,为自己学校的学生设计一份学生证。要求能从中看出该生的入学年月,出生年月日,现在就读班级,男女性别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号码的真实含义,又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创造出不同的证件号码,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2、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作文能让学生把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东西写下来,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在当升旗手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篇数学作文: 当一名合格的升旗手可真不简单,在升国旗时,国歌演奏完了,可往往国旗还没升到杆顶;或是国歌还没演奏完,国旗却早升到杆顶。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于是,我做了一次测量。学校里的旗杆约有18米高,国歌演奏的时间约是50秒,那么按照这么来算,当国歌响起时,我们的手就要开始拉绳子,一秒拉一下,每秒拉过的距离约是0.36米,这样,当国歌演奏完时,国旗也往往就到了杆顶。要让国旗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升到杆顶,我就是用了距离、时间、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测算的。
总之,与其它学科知识一样,数学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应该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关注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应用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数学,在体验过程中感悟领会,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升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切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探究数学问题,锻炼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