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写作在生活中放飞
让写作在生活中放飞
【内容提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孩子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 认识社会。古人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本源,也是学生活动的全部时空展现。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 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新的突破,笔者阅读了多位教育理论家的专题和许多著名教师的论文, 以此为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了以下三个板块的尝试:〈1〉扩大生活外延,拓宽生活内容;〈2〉扩大阅读范围,加强阅读积累;〈3〉扩大写作范围,激励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运用手中的笔把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描绘下来?如何把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记叙下来?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够,作文教学远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有些文章即使文字流畅、构思巧妙,但无法反映现实的生活血肉。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就缺乏主动性。试想,对一个整天关在教室里或家里,面对着一大堆作业的孩子,何时去体验生活,寻找玩的快乐?枯燥乏味的两点一线生活,只能写一些早已过时的作文,抄搬别人的佳作来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这也算是个好学生了,这个问题的存在,除了社会家庭等因素外,学校的应试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背景,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成功写作来源于生活,参加实践活动,既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又为成功写作提供了素材。
生活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及活动的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主要是指学校的群体生活和家庭的特定生活。小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里度过的,那是个群体生存的环境。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竞争,而放学回家,孩子们又进入了一个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孩子为中心,在家中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从学校里的奴隶一下子转变为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什么事也做不好,家庭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拓宽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现代生活教育和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先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素质为宗旨,以学校生活为依托,并拓展到小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探索和研究生活创新教育实施的思路、目标、途径和系统操作方式,从而优化学生的生活过程,塑造其创造性生活品格,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协调,个性化发展教育。
实践出真知,实践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外,还有许多教育科学理论的依据。
1、开放教育理论
开放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体验生活和参与活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想结合,旨在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让小学生更贴近生活,多接触大自然,把学、做、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在玩中获取知识,获得本领,又在玩中获取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丰富的生活是成功写作的必要条件。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根据旧中国教育的情况,借鉴吸收了杜威生活教育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时间的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性。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尤其强调一个“做”字,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也是实践第一的观点。真实的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作文教学要倡导放飞想象,走“面向生活,自由表达”之路。作文要展示个性化和创造才能教育的本身就是实践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就构成了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去写真实的生活经历。作文内容是五花八门的,而现在的问题是教师根据课本上的要求,范围来确定写作内容,这样孩子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材、作文。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只有几种近似公式的范文可写,如果没有,只好依赖于编造。如:拾金不昧是好题材,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拾到钱包的,那就假想一件吧!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假、大、空,丝毫不能打动人的。
真实来自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才是写作成功的本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认识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活动的全部时空展现。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新的突破,作文教学是否在“拓宽生活内容,加强阅读积累,激励写作兴趣”这三大模块入手。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扩大生活外延,拓宽生活内容。
拓宽生活,就是把课堂教学的范围扩大到校园、家庭和整个社会。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敢于冲破课本的束缚,敢于打破阻碍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实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在体验生活,感受经历,积累素材,充实教学内容等方面下功夫。
1、体验生活
三年级第五册第三单元中有一次习作——《洗手帕》。我想洗手帕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了,我在辅导本课时,尝试着,先来一个“闭门造屋”要孩子们看题目写。谁知,49位学生除6、7名好学生乖乖地写作外,大部分咬着笔杆,冥思苦想,怎么也写不出来。10分钟过去了,我又来一个“突然袭击”,让学生停笔观看,老师操作洗手帕,孩子们便仔细地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我又让大家说一说刚才老师洗手帕的情景,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说了一下洗手帕的经过。而且说的千篇一律,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相同的过程。为了让孩子写出自己的亲身体验,我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洗手帕,这下教室沸腾起来了,有手帕的掏出手帕,没有手帕的寻找抹布。有的甚至连红领巾都解下来……飞一般地涌向水龙头……10分钟后,孩子们满怀喜悦地回到教室,把刚才的活动真实地记了下来。写出来的文章各不相同。虽然大家都是围绕同一个题材《洗…》,但洗的方法不一样。有的用洗衣粉,有的用肥皂,有的用洗洁精……漂洗也也不相同,有的直接在水龙头上冲洗,有的打来一脸盆水漂洗,有的在水槽里漂清……看着孩子们五花八门的作文,我不由得感叹:生活才是写作的生命之源!
2、感受经历 学生一提起搞活动,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但如果活动前,老师提出要求,是为了作文才搞活动的,这下孩子们就象泻了气的皮球,没劲了,其实孩子最怕写作文无话可说,一旦经历了亲身感受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记得有一天放学时,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等待着我布臵家庭作业,谁知,我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让大家回家玩,要求玩得有意义,有水平。明天向大家汇报。到了第二天,同学们有的说下象棋,有的说踢足球,有的说玩智力游戏……唯独班上的差学生小强说玩电磁铁。电磁铁怎么玩呢?大家感到非常好奇,请他上台表演一下,小强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玩意儿,上台操作。他一边玩一边解释,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还成功地写下了一篇作文《奇怪的魔力》,从中揭示了科学的奥秘。我发现,把游戏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后,孩子们不害怕写作文了,他们是那样兴致盎然,全身心投入。因为游戏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孩子们有了写作的内容,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搜索资料了;而且,游戏活动能够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减轻了他们对作文的害怕心理。这让我想到了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名言:“小孩子是最喜欢游戏的,如果把学习设计成一种游戏的形式,孩子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且丝毫也不觉得是一种负担。”
3、寻找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也是一样,如果觉得无话可写,提到作文就会愁眉苦脸,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我告诉学生,素材来自生活:在课堂,在课间,在学校,在家里,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位名人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很多发现。为了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尝试着每天抽5—10分钟,让同学们说说,你眼里看到了什么事?每次叫2—4人说,每人2分钟,好事坏事都可以。日积月累,老师几乎成了新闻收集站。长期坚持,既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事物,又为大家提供了写作素材,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呀!
4、充实教学内容
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起来的。阅读教学是为作文教学服务的,作文教学依赖于阅读教学,好的阅读文章是提供课外写作的好材料。仿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从低年级的一句话到中年级的一段话,再到高年级的几段话。例如,仿句: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春天来了。
()夏天来了。
仿段: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
浙江省杭州市有个美丽的西湖,西湖边一年四季景色优美,三月……
只要对阅读文章仔细研究,大部分课文都可以仿写,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学句学段学文的习惯。老师没有说,他们就告诉我可以写什么了。再如续写,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要求产生想象,编写故事的后面部分。这种训练最能体现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例如,在习作训练《纸团疑云》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情节。这无疑与孩子的生活是分不开的。班上有个女同学,最近爸爸妈妈闹离婚,使得她成绩一落千丈。本次习作,她以奇特的构思,成功地完成了想象。她想象:王力手中的纸团是爸爸妈妈的离婚协议书。协议书上没有一个要孩子, 他将成为没爹没娘的孩子,非常伤心。当她念习作时, 我们深受感动。所以说, 高水平的习作来自真实的生活经历。
(二)扩大阅读范围,加强阅读积累。
读和写是一对“双胞胎”,读是吸收,是积蓄,吸收各方面的知识,积蓄各方面的经验;写是支出,是倾吐,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对等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多读。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读中学方法,在学中练技巧,实行读写结合,这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研究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组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读写如何结合?关键是结合,即把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要研究阅读为写作打下了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条件,这些教材中都有体现。如低年级,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培养兴趣,多听多说,抓好词句,连贯通顺的训练。说话学话是作文的起步,为了抓好这个基础,一年来,笔者通过种种方法对一、二年级进行训练。看阅读说话,听录音说话,提问式说话,看实物想象说话。根据几个词语加以组合说话,有一次,我把拖把、抹布、纸篓三样卫生工具一齐拿在手里,让二年级学生看着编故事,孩子们经过五分钟的准备,就一个个地举起手,讲出了动人的故事。有的选择帮同学做值日工作,有的选择说一次大扫除的经过,有的叙说了同学们捐款给班级买了三样卫生工具的情景。听着孩子们自编的故事,我不禁赞叹道: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中年级的阅读要放在文章的段落训练上,训练时,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按观察的顺序写片段。就拿三年级为例来说一说吧,这个阶段着重进行句段训练。训练的方式采用以下几种:
1、整理句子,为学好一段话打基础。有的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有的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有的是按方位顺序排列。训练的材料有的来自课文,有的来自课外读物中,还有的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景,要求加以整理。
2、描写一个场景。《上课了》是描写老师走进教师开始上课的情景。尽管学生对这一情景非常熟悉,但真的要他们写下来就感到有点困难了。为了让学生有话好写,我精心地设计了这一瞬间的表演,左手拿着学生的作业本,自己的教本和备课本,右手拿了地球仪。听到上课的预备铃就快步来到教室门口,站着向教室四周环视一下,便点点头,微笑着走到讲台前,轻轻地放下教课本和教具,亲切地说“上课”!看到同学们站得很整齐,又亲切地向大家问好。等学生坐下后,就开始上课。学生亲眼看到老师的特别表演,也就有话可说了。能说就为写打下了基础。
3、写好开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更讲究个开头。好的开头能吸引读者。万事开头难,针对学生写作文开头难的毛病,我采用套用法与仿写法,从而降低难度。如学《家乡的秋白梨》学着仿写《家乡的龙井茶》,读《少年闰土》开头,学写《我的…》。
4、采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习作前,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总分结构段式。如《山里的孩子》第一段,《课间十分钟》第二段,这些都是总分结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找出特点, 然后仿写,。可以是一次大扫除, 也可以是一个游戏活动。
5、补充一个段落。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编故事。如学完了《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在下课时观察同学们的活动情景,等待会儿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上课了后老师第一个讲:“在操场东南面的花坛旁,有三个五年级的学生,手拿竖笛,在吹奏《新年好》的曲子。悠扬的笛子声响起来,传遍了整个校园。一曲吹好了,他们在笑着,说着,好象在交流吹奏的经验……”还没等我说完,聪明的学生就大胆地举起了手,“老师,我也来补一段:六年级同学跳长绳的情景。”“我也来补一个,我看到了三年级的小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在学做着《雏鹰起飞》新广播操的情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叙述着课间十分钟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孩子们的留心观察为补写课文段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正当学生兴趣昂然时,我就提出:让孩子们也来写一篇课间十分钟的作文,与课文中的小作者比一比高低。要求:文笔稍差的学生补一个段落,笔力好的学生可多补几个段落。有了生活的体验,孩子们就不怕写不好了。
6、看图写话。由静到动,由课本中现成的画面到光盘中的动画故事,再由传统故事到孩子们真实活动场景。我利用摄象机,随时摄下孩子们的生活情景,让大家看,看后发表意见,然后再写。这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孩子们对此有一种新鲜感。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孩子们产生写作灵感,从而写出最真实,最优秀的作文。
(三)扩大写作范围,激励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并不一定要按课文中的每次习作要求照搬照套。如果是为了应试而勉强求全,让学生硬搬死套,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枯燥乏味了,这样失去生命力的作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只有充满活力,且有真实生活写照的作文,才会受人欢迎。如何寻找真实生活题材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写作
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一角》,教材上提供的只是电器商店一角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激发不起写作激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学生这一愿望后,带学生看校园的一角和街心公园的一角,回家后还要学生看自己家院子的一角。多种题材让他们选择,这样突破性的习作,拓宽了习作范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选材与习作。
(2)摄下活动的画面,记录点点滴滴。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一个大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身边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孩子的眼睛是最好的摄象机。我要求每人每天摄下一件,然后写下来,每周“播放”这些真人真事。播放时邀请小记者前来观看,并及时记下来,写成报道稿,送红领巾广播,表扬好的,批评差的。(3)贴近日常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真实,首先就要求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不瞎编。比如,写一次劳动,就必须真实记录劳动的过程,千万不能凭想象去写。有的同学没有做过饭,凭想象,以为米加上水就是做成饭了,结果写成“把米放进锅里,再放上水,不一会就煮熟了。”这就不对了,必须先放水,不然就成炒米了。应把米淘干净再放进水中,放水多少也有讲究,水放得多就煮成粥了。有一位同学详细描写了做饭的过程:先烧火,然后在奶奶的指导下往锅里撒玉米面。但由于是第一次做饭,很不成功,把玉米粥做成了“疙瘩汤”,中间还穿插了哥哥的“幸灾乐祸”。吃饭的时候,又写了大家的鼓励和期望,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真实具体。(4)开展各项活动,激励竞争机制
少先队活动的经常开展,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更让学生保持了高昂的情绪。每周一星的评比活动,让孩子们公平竞争积极参与;参加红领巾植物园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生活,促使他们随时记下观察日记和实验报告;国庆节人人参加歌咏比赛,个个登台表演,五、六年级同学还参加上级举办的“八荣八耻”知识抢答赛,并获得一等奖;四年级中队自己组织的中队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获最佳中队活动,每周两次的红领巾广播,及时播出了学生的来稿;宣传橱窗展出了学生的优秀作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孩子们搭设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真实的生活给孩子们带来愉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话语。”我想,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共舞,才能“情动而辞发”,快乐地写出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习作来。
总之,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才会有源头。只有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做到课内外并重,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我为生活写作文,生活因作文而精彩”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用习作正确、生动地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并真正学会写作。
【参考文献】
《向生活开放》 作者 李吉林 选自《情境教学》第207页 本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怎样找素材》 作者 徐润福 选自《小学作文一点通》第27页 本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杨启平选自《探索》第116页 本书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谈作文教育的“新概念”》 作者 柴向阳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1期第70页 本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在生活中学写作范文
在生活中学写作
我一直信奉“语文无处不在”,所以也就觉得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学习生活。
我在看书时,最关心的并非作者表达了什么,而是体味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的,这样,我才能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我厌恶刻意地背诵和套用中外名篇中的语句。但对于那些真正与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字词句,我也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活感悟的一部分。正因为感受生活,我读名著,大报小报的副刊,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只要它的某些东西能打动我,启发我,我是决不会排斥的。
我把与朋友聊天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喜欢在独处“胡思乱想”。前者,使我听到形形色色的故事,了解各种各样的心态;后者则给我深入思考的自由空间。我还乐于对那些引起争论的事物作一些换角度、换立场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也时常觉得有话可写。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
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其感受也是一言难尽的。
(1)填空。(本题共3小题,第①题2分,第②③题各4分,共10分)
①“我”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②我”看书时,关心------------------------------③“我”从四个方面来写从生活中学写作,分别是-----------
(2)文中的“胡思乱想”指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
(3)读文中画“------”的句子,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事”,请从文中找出最恰当的语句回答其中的原因。
------------
(5)文中说“语文无处不在”。你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语文?
----------------------(1)①学习生活
②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的
③用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我把与朋友聊天作为人生一大乐事;喜欢在独处“胡思乱想”;对那些引起争论的事物作一些换角度、换立场的思考
(2)我喜欢一个人进行深入思考,想我所想,思我所思。
(3)能写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也时常觉得有话可写。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
在看书的时候,听音乐的时候,将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东西记在脑中,决不要排斥。
第三篇:在生活中学写作
在生活中学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我认为,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我一直信奉“语文无处不在”,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涉及到了语言的应用。可眼前的一周两次小练笔与时常袭来的作文犹如飞沙走石般滚滚袭击我的脑细胞。我所有的闲暇时光犹如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但我对小练笔和作文仍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于是这成了我痛苦的煎熬,每次的语文练笔,我的五脏六腑被无数根绣花针翻来覆去地针刺一般。三万六千个毛孔像被皮塞子堵住了一般。拖拖拉拉,反反复复,憋憋屈屈,一篇文章总算是被憋出来了。慢慢地,我就觉得学习写作的根本方法是学习生活。
例如拿《红楼梦》来举例。以前的我看书时。最关心的是大观园中那热热闹南的情节。现在的我已经慢慢用眼睛和脑袋去观察和感受情节。书中的香菱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反复背诵和套用各种名篇大的佳句。最后竟然在梦中得诗一首。这说明了那些经典名句通过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究会学有所获,必须得在生活中有强烈的共鸣,而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作品肯定是失败的。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在生活中学写作时一门大窍门,需要慢慢地领悟。愿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第四篇: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青云小学张亚秋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缺憾是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只会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已感知的事物,而对事物的提炼、创造、升华却往往不考虑,写出来的都是一些不着调的东西。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
关键词:作文素材生活
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在教学实践,我们的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面对作文题目望而兴叹,写什么呢?感觉没什么可写,感觉无从写起,不知道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学生选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视角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活视角,学生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学生才敢于说真话。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孩子无比丰富的感受与想象,用优良等级去惩罚孩子的幼稚与纯真。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这样孩子的习作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才能体现真实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流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切,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触和无限的遐想。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奇心也是强的,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他们还不善于认真观察、留心体验。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并随时做好记录。如为了感受石榴,我允许学生上课观察石榴,吃石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看,用口尝,用鼻嗅,用手触,自由自在地去感受,无拘无束地倾吐。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乡村生活事件是指在儿童的乡村学习历史和生活历史中发生过的大事。“真实的生活”就是儿童最好的课程,新世纪的课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非抽象的学科和教科书。那么,真实的乡村生活也理当是最好的习作课程。因此,乡村习作课程必须关注和构建儿童的生活事件体系,使他们的习作能够和实际生活相互融通。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活、获得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讨论,回忆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就觉得一吐为快,写出来的文章生动,不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而且用词恰当,感情真挚。通过作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只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就一定能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作文。
例如教学习作钓鱼,引导学生自己回忆钓鱼的过程,是怎样准备的、钓的过程中有什么趣事、乐事、难事,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交流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二、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习作是小学生真情实感的反映。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后悔;自己不经意间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别自在,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一定会回味悠长。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因为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1、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活动。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拉ok比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2、写自己的熟悉的动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老舍的《猫》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3、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之后,试着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因为喜欢图画,也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还可以让学生把一幅漫画写成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成一篇文章。
4、可以续写一些经典课文。
比如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效果都很好。
5、写读、观后感。
读书一直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经常的活动,但读完之后的感受,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当然,你的读后感可多可少。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感想一定很多,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习作。
三、阅读是寻找写作素材的又一途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证明多读书的益处。《新大纲》提出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连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把阅读中学到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由此看来,阅读在作文中占主要地位,同时作文又能促进阅读,可见,阅读与作文是分不开的,虽然阅读与作文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训练。所谓的作文就是要多功能地进行训练。因此,训练、阅读、写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班级设置了图书角,每天中午他们回来我都要求他们借阅图书角的图书。还让他
们拿一个本子把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然后在作文上合理运用。而平时我看到一些有意义的文章或新闻都会跟他们说,增长他们的知识面,也为他们提供可用的写作素材。我认为课外阅读应以课内阅读为前提,学生只有把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贯穿于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来巩固课内阅读,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所以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给学生分析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重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生动。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学描写翠鸟外形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告诉我这段写什么,然后告诉我作者怎样具体描写翠鸟的外形,最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熟悉的动物外形。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段话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学生掌握了描写动物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再碰到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不感到陌生了。
四、鼓励个性化的生活写实
学生体验了生活,积累了习作素材后,我们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出来。那么每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对生活的感悟是各不相同的,所迸射出来的火花,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如此等等。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命题开放,每一个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范围内,根据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
2、表达方式自由,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
3、自由交流,教师并非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鼓励学生将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每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供同学欣赏评点。
4、自主评议,评改作文并非是老师的特权,引导学生会用欣赏的目光去读同学的习作,诚恳地与同伴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
5、合作编写作文报或作文集,人人参与,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自编自赏,共建精神家园。
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用慧眼去洞察、思考,就会有写不完、记不完的写作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了,要写作文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第五篇: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青云小学 张亚秋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缺憾是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只会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已感知的事物,而对事物的提炼、创造、升华却往往不考虑,写出来的都是一些不着调的东西。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 关键词:作文 素材 生活
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在教学实践,我们的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面对作文题目望而兴叹,写什么呢?感觉没什么可写,感觉无从写起,不知道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学生选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视角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活视角,学生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学生才敢于说真话。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孩子无比丰富的感受与想象,用优良等级去惩罚孩子的幼稚与纯真。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这样孩子的习作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才能体现真实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流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切,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触和无限的遐想。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奇心也是强的,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他们还不善于认真观察、留心体验。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并随时做好记录。如为了感受石榴,我允许学生上课观察石榴,吃石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看,用口尝,用鼻嗅,用手触,自由自在地去感受,无拘无束地倾吐。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乡村生活事件是指在儿童的乡村学习历史和生活历史中发生过的大事。“真实的生活”就是儿童最好的课程,新世纪的课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非抽象的学科和教科书。那么,真实的乡村生活也理当是最好的习作课程。因此,乡村习作课程必须关注和构建儿童的生活事件体系,使他们的习作能够和实际生活相互融通。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活、获得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讨论,回忆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就觉得一吐为快,写出来的文章生动,不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而且用词恰当,感情真挚。通过作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只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就一定能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作文。
例如教学习作钓鱼,引导学生自己回忆钓鱼的过程,是怎样准备的、钓的过程中有什么趣事、乐事、难事,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交流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二、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习作是小学生真情实感的反映。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后悔;自己不经意间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别自在,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一定会回味悠长。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因为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1、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活动。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拉ok比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2、写自己的熟悉的动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老舍的《猫》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3、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之后,试着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因为喜欢图画,也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还可以让学生把一幅漫画写成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成一篇文章。
4、可以续写一些经典课文。
比如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效果都很好。
5、写读、观后感。
读书一直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经常的活动,但读完之后的感受,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当然,你的读后感可多可少。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感想一定很多,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习作。
三、阅读是寻找写作素材的又一途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证明多读书的益处。《新大纲》提出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连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把阅读中学到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由此看来,阅读在作文中占主要地位,同时作文又能促进阅读,可见,阅读与作文是分不开的,虽然阅读与作文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训练。所谓的作文就是要多功能地进行训练。因此,训练、阅读、写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班级设置了图书角,每天中午他们回来我都要求他们借阅图书角的图书。还让他们拿一个本子把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然后在作文上合理运用。而平时我看到一些有意义的文章或新闻都会跟他们说,增长他们的知识面,也为他们提供可用的写作素材。我认为课外阅读应以课内阅读为前提,学生只有把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贯穿于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来巩固课内阅读,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所以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给学生分析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重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生动。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学描写翠鸟外形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告诉我这段写什么,然后告诉我作者怎样具体描写翠鸟的外形,最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熟悉的动物外形。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段话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学生掌握了描写动物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再碰到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不感到陌生了。
四、鼓励个性化的生活写实
学生体验了生活,积累了习作素材后,我们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出来。那么每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对生活的感悟是各不相同的,所迸射出来的火花,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如此等等。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命题开放,每一个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范围内,根据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
2、表达方式自由,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
3、自由交流,教师并非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鼓励学生将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每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供同学欣赏评点。
4、自主评议,评改作文并非是老师的特权,引导学生会用欣赏的目光去读同学的习作,诚恳地与同伴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
5、合作编写作文报或作文集,人人参与,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自编自赏,共建精神家园。
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用慧眼去洞察、思考,就会有写不完、记不完的写作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了,要写作文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