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资讯服务业景气趋势调查报告--摘要版
2005年資訊服務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摘要版
一、2004年綜合回顧
200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遠離SARS疫情與恐怖事件的衝擊而逐漸擺脫景氣衰退的窘境開始出現成長,根據Gartner的調查,2003年全球資訊科技支出約為9,883億美元,較2002年成長4.1%,2004年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確立以及網際網路、WLAN的蓬勃發展帶動下,估計全球各項資訊支出將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511億美元,仍將持續成長6.4%。若進一步觀察各細項資訊科技支出,由於企業在資訊服務的支出多半是因為受到應用軟體的導入、整合與客製化的影響,因此資訊服務可謂為企業軟體的衍生利益,加上近年來企業多利用軟體服務來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2004年全球軟體與IT服務的需求均持續成長,其中以軟體支出成長7.7%,IT服務成長7.1%,遠高於電腦硬體的4.6%,並且預估兩者之支出成長率未來在數位趨勢的帶動下將呈現逐年成長之情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資訊科技超過六成集中在IT服務,軟體支出不到一成,而前段定義之資訊服務業即係指此兩類,根據Gartner之估計值,2004年兩者佔全球資訊科技支出之比重將近七成,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在國內市場方面,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公佈的資料顯示,2003年由於受到SARS疫情及恐怖事件的衝擊,資訊服務業成長率趨緩,不過由於資訊系統整合服務業已由企業內部往企業間延伸,大型廠商已能整合與應用企業核心應用軟體如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商業智慧(BI)及資料倉儲(DW)等,整體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仍呈現成長的狀況,2003年營業額為197.74億元,較2002年成長6.80%。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以及政府持續推動數位內容的政策帶動,在企業e化工作的持續發展下,資訊服務業將成為企業成長的關鍵所在,加上2003年上半年基期較低,因此2004上半年各細項產業均呈現大幅度的成長,資訊服務業營業額為937.74億元,較2003年同期大幅成長29.09%,而各細項產業也都大幅 1
成長,2004年在政府數位台灣政策持續推動、寬頻上網人口持續成長帶動網路服務市場成長、數位學習帶動數位產業的興起、線上遊戲發展及線上購物的逐漸興起,估計將呈現較往年大幅度的成長。
此外,近年來網路使用量大幅增加,資訊安全問題逐漸浮現,面對各種混合式病毒肆虐、駭客手法更新快速、攻擊手法日新月異的資安事件,近年來頻頻發生,使得資安防護架構更為複雜,因此企業對於專業資安服務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資訊安全的重要性已無庸置疑。根據資安會報技術服務中心公布的資料,2003年我國資訊安全市場規模為73.2億元,較2002年新台幣57.9億元成長了26.5%。隨著資安事件的發生,估計2004年在資訊安全管理與防護需求帶動下,我國資訊安全市場規模將維持持續成長趨勢,預期資安市場規模將成長26.7%,達92.7億元,並逐漸走向整合式產品和服務。
二、2005年景氣展望分析
1.有利因素
(1)政府政策的持續推動:近年來政府持續推動資訊服務業之相關政策不遺
餘力,包括「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兩兆雙星」之數位內容產業,期望我國2006年產值能達3,700億元,主要包含內容軟體、數位遊戲、電腦動畫、出版典藏、數位音樂及網路服務等領域,其中之「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路多媒體產業推動計畫」、「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以及延續之「科技人才培
訓及運用方案」與「加強資訊軟體人才培訓方案」等均有助於健全台灣整體數位內容之發展環境。另外,將於2004年完成之「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2006年預計完成之「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方案(NICI)」以及未來四年將執行之「擴大推動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式(CMMI)計畫」等,也皆可帶動資訊服務業之發展。
(2)寬頻網路的普及:根據資策會MIC「2004年台灣網際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報
告」資料顯示,若以總家庭用戶數為計算基礎,2004年台灣寬頻普及率為51.15%,預計2005年將達到70~75%,因此可見台灣的寬頻網路已日漸普及,隨之而起將帶動線上音樂、線上購物、線上學習、線上廣告及線上金融等相關資訊服務業的逐漸興起,預估將帶動網路服務業持續大幅成長。
(3)行動網路市場的盛行:隨著行動電話費的逐漸下降,我國行動電話普及
率已超越100%,加上行動通訊逐漸往3G發展,此將使得行動上網與行動資料傳輸等使用量增加,因此將帶動相關軟體與服務需求大幅提昇。
(4)數位內容與應用普及:數位內容與應用普及將引發數位權利管理(DRM)
議題,而DRM係指一種以加密、認證、取得管理者同意及設定存取權限等方式,以確保版權資訊的安全傳佈或防止非法傳遞,因此預估將使得資訊安全市場持續擴充。
(5)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隨著電子商務及網際網路的持續盛行,資訊服務業
發展重心正由硬體逐漸發展至軟體工業,進一步使軟體產業朝向整合型服
務及與網際網路相結合之趨勢,以進行「軟體產品網路化」,因此過去以軟體開發技術為核心,強調客製化服務將逐漸轉移為以套裝軟體為核心,強調流程改造與軟體修改能力的服務,並能提高服務附加價值,以建立優勢,預期未來電腦軟體服務業及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將因此發展。
2.不利因素
(1)公司規模多數不大,整體發展較受限制:整體而言,本產業上市上櫃廠商
約只佔5%,產業集中度不高,其餘95%中小型廠商只能仰賴自有資金或私人借貸,在資本額有限甚至不足下,面臨錯失市場擴張機會並喪失市場競爭力,因此較難吸引人才,也不易在資金後盾支援下,進行國際性品牌行銷。由於國內資服業業者規模較小,且產業上下游關係與產業龍頭群帶效應皆不明顯,整體產業效益之推動較為有限。
(2)產業核心價值的提升不足:本產業具有開發成本高但複製成本低的特殊特
性,因此部分廠商會因成本考量而忽略累積核心技術,此舉不利於本產業規模建立及知識的蓄積與擴散,例如,對產業前瞻性之應用,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多為外國廠商,本國業者難以並駕齊驅。又例如我國線上遊戲多為代理韓國遊戲,自製遊戲比例目前仍然偏低,根據資策會MIC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約有75%線上遊戲營收來自代理韓國遊戲,如仙境傳說RO、天堂、天翼之鍊等,預估2005年本產業仍維持此態勢。
(3)國內市場開發不易,仍有待加強:雖然台灣資訊化基礎與先進國家並駕齊
驅,但資訊應用深度明顯不足,且本產業業者大多未與基礎雄厚的硬體廠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未能充分利用硬體外銷優勢,促成軟體外銷,因此國內市場開發明顯不足,仍待政府與業者間的努力。
3.綜合分析
隨著網際網路的盛行與寬頻的普及,資訊服務業的重要性愈見明顯,也因此帶動多項產業的興起,如線上遊戲、線上音樂、線上學習、線上購物等網路服務將逐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垃圾郵件、防毒防駭等資訊安全問題,因此企業應用軟體大廠開始在既有軟體產品增加資訊安全功能,以及資訊硬體與通訊硬體增加資訊安全功能,使得資訊安全問題已脫離產品的層次,轉變為與流程、制度做結合。另外,911事件已讓資訊安全從企業層次提升至國家層次,美國即提出國土資訊安全,此皆讓資訊安全成為焦點議題,預測將衍生出莫大的商機且造成產業結構的改變。
寬頻的普及驅動數位娛樂化商品的興起,將造成市場結構性的改變,並衍生出包括商品內涵、計費方式、社群經營與虛實整合等議題。如線上音樂,展望整體線上音樂服務,在Apple iTunes成功開啟線上音樂市場,帶動下載服務的熱絡,將有助於加速播放機設備如數位隨身聽市場的成長,進而帶動下載服務市場的再擴大,形成一正向回饋,甚至未來音樂的銷售通路,也開始由實體轉向虛擬。
在系統整合方面,我國已漸漸朝向服務業的體系邁進,其中金融公司的整
合,更推動了顧客關係與行銷系統的建立,預期CRM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將逐漸擴大,另外,隨著ERP應用的逐漸普及,企業內部資訊應用程度將達到一定的水準,未來e化的重心將逐漸從企業內部的生產力觀點延伸至企業外部的滿意度觀點,即是從利用資訊科技支援員工提高生產力,轉變為利用資訊科技支援客戶或事業伙伴,以提升滿意度或合作程度。
整體而言,在全球經濟持續復甦,網際網路的盛行、寬頻的普及與行動生活的興起,使得資訊服務業由「產品」特性轉向「服務」發展,加上觀察政府在行動服務、行動生活與行動學習等相關政策的後續發展,對於擁有良好資通訊基礎建設的台灣而言,具有很強的推波助瀾效果,將帶動網路服務及系統整合產業的成長,因此未來台灣資訊服務業之發展,除了依靠政府政策扶植外,一方面必須從市場、政府法規等方面,來建立外在的規範力量,另一方面也必須從廠商、產業的自律角度,來建立市場規範。藉以擴大資訊服務業市場的規模,以及舒緩競爭的壓力,對於市場環境將有正面的幫助,預估2005年本產業仍將維持成長趨勢。
(曾俊洲)
第二篇: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
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
请于2007年3、6、9、12月20日报出
由企业厂长(总经理)或其委托的企业其他主要负责人填报
表 号:H D N 2 3 6 表 制表机关:海淀区统计 备案机关:北京市统计局
备案文号:京统办发[2007]37号
2007年 季度 有效期至:2008年
一、企业名称及代码
01 法人单位名称
02 法人单位代码 □□□□□□□□-□ 企业编号 □□□□□□ 请于下列各选项后的□中打“√”
二、本行业景气状况判断 您对当前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是 ①乐观 □ ②一般 □ ③不乐观 □ 17您对下期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是 ①乐观 □ ②一般 □ ③不乐观 □ 18第二部分问卷计算机平衡项选择 选择①共 □ 选择②共 □ 选择③共 □
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判断
服务预订(没有服务预订的估计业务需求情况)19 本期本企业服务(业务)预订比上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20 下期本企业服务(业务)预订预计比本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竞争能力 本期本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 ①较强 □
②一般 □
③较差 □ 22 下期本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预计
①增强 □
②不变 □
③下降 □ 旅游客源(限旅行社填报)23 本期本企业接待游客人数比上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24 下期本企业接待游客人数预计比本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收费(服务)价格 本期本企业业务收费(服务)价格比上期
①上升 □
②持平□
③下降 □ 26 下期本企业业务收费(服务)价格预计比本期
①上升 □
②持平□
③下降 □ 业务量 本期本企业业务量(提供服务)比上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28 下期本企业业务量(提供服务)预计比本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营业成本 本期本企业营业成本比上期
①下降 □
②持平□
③上升 □ 30 下期本企业营业成本预计比本期
①下降 □
②持平□
③上升 □ 盈利(亏损)变化
本期本企业盈利(亏损)比上期 ①增盈/减亏□ ②盈亏不变□ ③增亏/减盈□ 32 下期本企业盈利(亏损)预计比本期 ①增盈/减亏□ ②盈亏不变□ ③增亏/减盈□
1月底止
局
文 号:海统报[2007]2号 续表:
流动资金
本期本企业流动资金
①充足 □
②一般 □
③紧张 □ 34 下期本企业流动资金预计
①充足 □
②一般 □
③紧张 □ 企业融资
本期本企业融资情况 ①容易 □ ②一般 □ ③困难 □ 36 下期本企业融资情况预计 ①容易 □ ②一般 □ ③困难 □ 货款拖欠
本期本企业应收未收的到期货款比上期
①减少 □
②持平□
③增加 □ 38 下期本企业应收未收的到期货款预计比本期
①减少 □
②持平□
③增加 □ 劳动力需求
本期本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上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40 下期本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预计比本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固定资产投资
本期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42 下期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本期
①增加 □
②持平□
③减少 □ 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
本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
①良好 □
②一般 □
③不佳 □ 44 预计下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
①良好 □
②一般 □
③不佳 □ 45 第三部分问卷计算机平衡项选择 选择①共 □ 选择②共 □ 选择③共 □
四、企业当前对人员的需求情况
目前本企业急需哪方面人员(按影响程度选3个)1.推销展销人员 6.餐饮服务人员 11.中、西餐厨师 16.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 2.营业员、收银员 7.饭店、旅游服务人员 12.广告设计人员 17.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 3.治安保卫和环卫人员 8.一般管理人员 13.机动车驾驶人员 18.电力设备安装运行检修人员 4.秘书 9.高级管理人员 14.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19.生产工人、运输工人、施工工人 5.财会人员 10.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15.机械加工装配修理人员 20.技师或高级技师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如果上述人员均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员,请具体列出企业需要的人员:
五、企业生产经营问题判断与建议
您认为目前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下一步有何打算?有何建议与意见?
六、未填报项说明
请您对上述各问题中未填项目的原因予以说明:
填表人姓名: 职务: 电话: 报出日期:200 年 月 日
第三篇: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
企业景气调查制度—1—
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
请于2006年3、6、9、12月13日报出
由企业厂长(总经理)或其委托的企业其他主要负责人填报
表号:N236表
制表机关:北京市统计局
文号:京统发[2005]88号
2006年季度有效期至:2006年12月底止
一、企业名称及代码
01 法人单位名称
02 法人单位代码 □□□□□□□□
请于下列各选项后的 □ 中打“√”
二、本行业景气状况判断您对当前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是①乐观 □②一般 □③不乐观 □ 17 您对下期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看法是①乐观 □②一般 □③不乐观 □ 18 第二部分问卷计算机平衡项选择选择①共 □选择②共 □选择③共 □ 服务预订(没有服务预订的估计业务需求情况)本期本企业服务(业务)预订比上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20 下期本企业服务(业务)预订预计比本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竞争能力本期本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是①较强 □②一般 □③较差 □ 22 下期本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预计是①增强 □②不变 □③下降 □ 旅游客源(限旅行社填报)本期本企业接待游客人数比上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24 下期本企业接待游客人数预计比本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收费(服务)价格本期本企业业务收费(服务)价格比上期①上升 □②持平□③下降 □ 26 下期本企业业务收费(服务)价格预计比本期①上升 □②持平□③下降 □ 业务量本期本企业业务量(提供服务)比上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28 下期本企业业务量(提供服务)预计比本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营业成本本期本企业营业成本比上期①下降 □②持平□③上升 □ 30 下期本企业营业成本预计比本期①下降 □②持平□③上升 □ 盈利(亏损)变化
本期本企业盈利(亏损)比上期①增盈/减亏□②盈亏不变□③增亏/减盈□ 32 下期本企业盈利(亏损)预计比本期①增盈/减亏□②盈亏不变□③增亏/减盈□ 流动资金
本期本企业流动资金是①充足 □②一般 □③紧张 □ 34 下期本企业流动资金预计是①充足 □②一般 □③紧张 □ 企业融资
本期本企业融资情况是①容易 □②一般 □③困难 □ 36 下期本企业融资情况预计是①容易 □②一般 □③困难 □ 货款拖欠
本期本企业应收未收的到期货款比上期①减少 □②持平□③增加 □ 38 下期本企业应收未收的到期货款预计比本期①减少 □②持平□③增加 □-□企业编号 □□□□□□
—2—企业景气调查制度
续表
劳动力需求
本期本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上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40 下期本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预计比本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固定资产投资
本期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42 下期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本期①增加 □②持平□③减少 □ 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
本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是①良好 □②一般 □③不佳 □ 44 下期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预计是①良好 □②一般 □③不佳 □ 45 第三部分问卷计算机平衡项选择选择①共 □选择②共 □选择③共 □
四、企业当前对人员的需求情况
目前本企业急需哪方面人员(按影响程度选3个)
1、推销展销人员
6、餐饮服务人员
11、中、西餐厨师
16、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
2、营业员、收银员
7、饭店、旅游服务人员
12、广告设计人员
17、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
3、治安保卫和环卫人员
8、一般管理人员
13、机动车驾驶人员
18、电力设备安装运行检修人员
4、秘书
9、高级管理人员
14、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19、生产工人、运输工人、施工工人
5、财会人员
10、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15、机械加工装配修理人员20、技师或高级技师
第一 □第二 □第三 □
五、企业生产经营问题判断与建议
您认为目前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下一步有何打算?有何建议与意见?
填表人姓名:职务:电话:报出日期:2006年月日
第四篇:2000年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报告
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企业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继续看好。
企业景气指数小幅上扬
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3.2,在二季度创下新高的基础上又提高1.5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5.5点,表明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景气指数为118.5,比二季度提高2.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3.2点;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景气指数小幅上扬,分别比二季度提高0.7、1.7和5.5点;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景气指数则分别比二季度分别下调4.2、8.7、1.7和0.9点。
2.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居各行业之首
景气指数为127.5,比二季度略有提高,比上年同期提高17.6点;建筑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景气指数由二季度的102.0上升至111.5,上升9.5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与二季度基本持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景气指数为118.3,比二季度提高5.4点,达到今年新高;房地产业继续平稳增长,景气指数为121.0,比二季度提高2.5点;社会服务业景气指数则由二季度的112.3回调至105.8。
受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扬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运行情况良好,景气指数高达186.3,与二季度持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能源和材料批发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二季度提高12.4和17.8点。
3.大型企业景气继续在高位攀升
景气指数为146.5,比二季度提高3.7点;中型企业在二季度首次进入景气区间后,三季度小幅回调,仍在景气区间,景气指数为103.2;小型企业则继续在景气临界值下方附近徘徊。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景气差距有所扩大。
4.国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和乡镇企业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景气指数仍明显高于各类企业平均水平
景气指数分别为156.0、155.8、140.4和13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3点。其中,国家重点企业和上市公司分别比二季度上升5.0和1.9点,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和乡镇企业景气指数则分别下调5.0和2.0点。
5.东部地区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为133.4,比二季度提高2.7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4.9和107.4,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加大。
6.企业总体运行质量状况继续改善
三季度,企业生产和销售平稳,产品库存有所下降,税后利润继续提高。
(1)企业生产平稳
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25.9,虽比二季度小幅下调1.8点,但仍比上年同期提高16.5点。其中,工业生产景气指数127.6,比二季度下调4.2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17.0点;建筑业生产继续强劲增长,生产景气指数为132.9点,提高10.2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企业生产平稳上升,生产景气指数为140.2,提高2.8点。
(2)产品订货基本持平
工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08.6,比二季度回调0p;
3.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提升
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3,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4.7和34.2点;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4.9和102.7,继续在景气区间小幅调整。
4.国家重点企业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信心充足
国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乡镇企业和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6.1、142.7、134.9和131.6,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状态。
企业家信心的持续上升,也增强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心。三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升至115.9,比二季度上升4.4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1.3点。并显现出:一是国民经济六大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全部步入景气区间,并且呈现出各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上扬的良好势头;二是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上升幅度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家大都认为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上升,预计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将达118左右。
成本费用增加、流动资金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成本费用继续上升
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为82.7,比近年最低水平的二季度又下降2.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5.5点。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为87.3,比上年同期下降16.0点;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成本景气指数为71.4,比上年同期下降17.4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企业营业成本景气指数为57.3,比上年同期下降20.4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企业经营费用景气指数为88.0,比上年同期下降9.2点;社会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景气指数为72.4,比上年同期下降6.2点。
2.企业流动资金依旧不足
三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9.2,与二季度相比略有小幅提高,但依然停滞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降到今年以来的最低点,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足,景气指数仅为41.3,比二季度下降1.3点;其他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虽比二季度有所提高,但也只维持在67.0—73.0之间。
3.建筑业企业货款拖欠继续恶化
三季度,在各行业企业货款拖欠普遍好转的情况下,建筑业企业则呈继续恶化之势,44.7%的企业认为应收未收货款继续增加,11.7%的企业认为应收未收货款有所减少,建筑企业企业货款拖欠景气指数仅为67.0,比二季度又下降1点。
从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看,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小幅攀升,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景气指数也都处于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企业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行业企业税后利润普遍上升,国民经济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势头,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从预计指标上看,四季度国民经济将继续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全年经济状况明显好于上年,并将呈现出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面增长的态势。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府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快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品,大力扶
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篇:泉州服务业调查报告
泉州服务业市场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在服务业的理论演进中找寻泉州发展服务业之路,通过借鉴港韩新的国际经验,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中实现服务业的载体一厦漳泉城际群互动,谋划泉州服务业发展布局,拓宽泉州服务业发展领域,提供服务业发展保障,在海西区错位发展中,搞好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人才、法律体系的关系,整合资源,在民营经济参与中,通过做大做强中小服务业,实现泉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泉州服务业;发展经济
当今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60%。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25%以上,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额的50%左右,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既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转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在福建省服务业平均发展水平偏低的背景下,泉州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拉动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可以进一步优化泉州的城市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提升泉州的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泉州这个以交通、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物流、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服务业,振兴本地经济的背景下,作为福建经济总量第一的区域该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呢?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的演进规律
服务业有传统服务业与服务业或新兴服务业之分。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种服务行业,如饮食业、旅店业、商业等,大都历史悠久。服务业是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如信息咨询、汁算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此时为服务业,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但也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都有相对的稳定性。
根据著名的“配地一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将会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而服务业尤其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服务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演变的结果。传统服务业向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变动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市场需求导致产业规模扩大,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其增加导致服务业规模日趋扩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从产业组织发展上看,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以集中性、大规模竞争的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产业间关系趋向复杂化,产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紧密,企业多元化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市场需求决定经济活动,市场规模决定着服务业的发展和存在。分工和专业化促进现代服务行业产生。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的增大,企业专业化程度和全社会企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都与分工和专业化相关联。随着社会分工向着高度专业化及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种服务性劳动也从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种类繁多、层次复杂的社会服务部门,服务行业的独立化、信息化、标准化使得服务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出现。信息技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支撑,社会服务需求的不断积累,促使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与应用,又引起满足需求的手段、方式不断变化。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扩大了传统产业的服务“半径”,使服务半径不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服务业地域的限制,为服务业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
服务业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在于,从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服务业就是专门从事生产或生活服务的企业的集合。服务业中每一个行业或部门的出现都是分工发展的产物,更是专业化的结果。专业化和分工能够使企业降低成本和集中核心业务.促进了生产和交易效率的提高。需求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开始增长并发生变化,这使服务业产业结构凋整与产业的发展有了市场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竞争压力已越来越成为加快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城市化发展、人口聚集、生活方式的转变,引起了许多为消费服务的服务行业大发展,如金融服务、城市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个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生活化需求,导致消费的多样化。而?肖费者的知识水平的增长促使新兴消费服务行业不断涌现。类似行业性的服务业演进越来越多的现代消费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服务业内涵和外延。
二、泉州服务业的现状
(1)服务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在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提高,2005年泉州服务业地方税收入库32.4亿元,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52.4%,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200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7%,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07年泉州市服务业增加值为827.32亿元,增长速度为14.8%,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2%。(2)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内部结构正逐步优化。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近年来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的发展态势,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型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3年的13.5%上升到2004年的15.1%,提高了1.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也达到了41.8%,比1993年的4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商贸、旅游等传统行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占泉州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现代物流、信息、文化、中介、会展等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3)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重点行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8.7:57.0:34.3调整为2005年的6.1:57.7:36.2。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大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在产业结构演进中起主导作用。2007年,泉州服务业总产值达到827.32亿元,增长14.8%,是2000年的2.04倍,平均每年递增1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到2007年的36.2%,平均每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72.40亿元,增长18.2%。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突出。2006年泉州服务业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611亿元,同比增长23.3%,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6.2%。重点行业中,其中房地产业投资21446亿元,增长2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1140亿元,增长25.7%,住宿和餐饮业投资929亿元,增长3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666亿元,增长37%,批发零售、文化娱乐和体育等行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4)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并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06年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284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211.8亿美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外资合同项目4664个,同比增长79.3%,实际投资金额17.9亿美元,同比增长72.3%,房地产业合同项目2398个,实际投资金额8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93.9%,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地质勘查和技术服务等行业都取得较快增长的外资投入。
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泉州服务业从业人员102.29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4.52%,比2001年提高了0.27个百分点。三.泉州服务业存在问题
虽然泉总体上发展较好,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还有以下方面不尽人意。(1)传统行业比州服务业重大,新型行业比重小
从泉州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档次,这些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形成了很大的障碍。第三产业比重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物流、中心城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等行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同时阻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07年泉州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为14.8%,低于泉州制造业的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2005年泉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6.2%,2007年仍为36.2%,与2005年持平。这个水平远低于南京市的46.9%,上海的50.48%。“从全球的眼光来看,服务业产业占世界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达到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相比较而言,泉州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而泉州国内生产总值1626.3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9.01亿元。区位商(LQ)一(某地区A行业增加值/该地区全部行业增加值)/(全国A行业增加值/全国全部行业增加值)。由此计算得出泉州的第三产业区位商为0.899。低于1,相对全国来说属于弱势产业,其第三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以满足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还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其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服务业投资不足,服务业规模比重偏小。2007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3.4%,低于泉州全社会的投资增速17.2个百分点,其中对于新兴服务业投资量过少,大量的外资投向传统的服务业,导致结构越来越不平衡。泉州在“十五”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减少,从1999年的1.5%降到2005年的0.6%。
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占34.7%,而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厦门、大连、宁波这一比例都接近或达到50%以上。总体来说产业的贡献率仍偏低。2005年,泉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40.3%低4.1个百分点、比福建省平均水平38.2%低2个百分点,比福州的41.2%低5个百分点、比厦门的42.4%低6.2个百分点,在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偏小,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泉州服务业的总量仍然偏小,仅占第三产业的三成,从业人员的这个比例还不到两成。而在这一行业中,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卫生和教育等仍占了大头,比例高达85.46%,而公共服务、计算机运用服务、信息咨询业、科研等高端行业仍然发育不足,与大泉州主导产业制造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服务也明显不足。
(4)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展缓慢。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为城乡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活动提供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充分,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对内开放度小,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
(5)服务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缺少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人才不足。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协调,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服务业发展条件好、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农村服务业则相对薄弱;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沿海与山区之间服务业发展的梯度差异明显,沿海服务业发展层次较高,已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山区服务业发展层次则相对较低,仍停留在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再次是服务业企业规模小且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创新不足,服务业态和方式陈旧,服务附加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较低;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泉州还没有一家全省性的股份制银行,没有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全国性企业,没有一家国内知名的信息资源服务商,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非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专业化、社会化供给。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尤其是缺乏支撑服务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四.泉州服务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五、泉州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按照通常的分类,服务业包括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与机构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泉州在尚未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主导情况下,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物流、咨询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泉州城市聚集功能正在形成中,依据服务业发展演进的规律,泉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借鉴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三个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验作为泉州发展服务业的依据。由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的途径上有迥然不同的进化模式,其规律和经验难以直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不可生搬硬套。而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必然要经历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而政府在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导向作用。香港地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服务型经济体系,2001年其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达94.1%,就业比重为93.1%,服务贸易额全球第十,在亚洲排名仅次于日本。香港的货物运输、金融及电讯服务等产业在全球有重要的影响。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近年来,香港制造商纷纷把增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至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工作和其他生产支持服务,这种“前店后厂”式的分工模式为香港创造了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的大量需求,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为亚洲区贸易中枢和全方位服务中心的角色。香港政府一般不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许多半官方和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新加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产业政策随经济发展进行阶段性调整。新加坡大体经过了制造业,制造业和转口贸易,金融和服务,金融、服务、旅游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其产业政策的重心都有所不同。自始至终对金融行业给与大力的扶持。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的确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确立都与政策的倾斜扶持密不可分。韩国则奉行谨慎开发和行业壁垒并存。韩国政府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密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注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对小企业、小业主加以联合,以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通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其中许多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通过对出口企业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企业的困难,帮助解决问题;对中小企业出口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免费为中小企业制作网页,在海外进行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各种非关税壁垒对国内服务企业提供实际上的保护和支持。对重点行业实行政策扶持。根据这三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可以借鉴的经验为对重点发展的行业从税收、融资、硬件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注重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通过其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由于泉州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因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在管理模式上应有别于制造业的出口扶持,更多的要在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的竞争环境上下功夫。
2.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中实施服务业的载体一厦漳泉城际群互动。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各产业和各企业在中心城区的集聚。使各产业和各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带来的外部性收益,单个企业的内在规模经济收益,同类产业的簇群经济收益、不同产业间的城市化经济收益、地方性知识外溢收益等;此外,中心城区空间的集聚使经济主体还可以共享非排他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共通讯和通信网络等)外部性收益。服务业各产业和各企业在中心城区的集聚所获得的收益总和远远大于他们所支出的以租赁成本为主的各种成本之和,从而使中心城区成为服务业在此集聚的“洼地”。服务业是城市功能的“经济生态环境”。服务业的生存、发展和集聚是以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为基础和环境的,这一城市功能是由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供给的。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还要以能够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辐射并能够形成对全球经济的辐射同时能够辐射国内先进制造业,接受辐射和对外辐射的前提是城市与城市以外其他地区之间的基础没施。所以。就泉州发展服务业的需要来说,泉州的城市功能建设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域: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城市与周边地区(城郊、闽南三角带、海西经济区等)在经济上互补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泉州中心城区服务业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泉州对应厦门中心城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功能和优秀楼宇资源,这三者构成了绝无仅有的发展服务业的经济生态环境。这一“经济生态环境”导致信息、金融中心、人才、旅游的规模性集聚,这种规模性集聚形成了对中心城市群功能和现代化楼宇的巨大需求,从而拉动以城市功能区建设和楼宇为主业的房地产业的巨大发展,完善的城际功能和现代化楼宇的供给反过来又为服务业各产业在中心城际的集聚和各企业的群集创造了客观的经济发展环境。
泉州中心城区服务业是辐射海西所需的基础设施。由于泉州在闽南三角洲、海峡地区及沿经济带等地区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上的客观地位,泉州城区的服务业客观上必然要与该地区的先进制造构成相互联系的产业循环圈。依托泉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旧新楼宇优势等发展起来的各类服务业能够为该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强化品牌效应、辐射全国市场提供一流的服务。而泉州中心城区服务业和该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就会更加突出泉州在海西金融、经济、贸易、航运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簇群。在这个产业簇群内部,各产业之问形成互相依赖、相互服务、前后一贯、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和企业网络。与此同时,服务业还要与其他产业发生联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构成产业循环圈,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对先进制造业服务,通过服务贸易走向国际化,正是这些先进化了的服务业,在全球星罗棋布的制造业之间以及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的消费者之间架起了纵横交织的网络。这个网络,和其他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一道,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流、人流、货币流、信息流、技术流在区域范围内流动,使区域的经济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向前发展。服务业的先进化是城市郊区和其他相关地区先进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前提。一方面制造业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了的服务业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来实现。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所需要的先进人才队伍,也需要信息化的服务业来提供。
3.找准切入点,谋划泉州服务业发展布局。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泉州市已进人工业化转型期和城市化加速期,服务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抓住关键环节,尤其是要认真执行《泉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项目的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的建设性详规,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泉州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产业结构合理化、行业服务现代化、区域服务中心化、经济实力领先化”的发展思路,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拓展服务空间,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质量增进、结构升级和现代化进程,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新体系,成为辐射闽南、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服务业发展中心。泉州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比重提升,结构更优,领域延伸。比重提升,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增强;结构更优,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行业,使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提升;领域延伸。即扩大覆盖面,让服务业在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渗透。4.选准着力点,打造泉州服务业发展特色。谋划泉州服务业的未来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关键环节。利用中央的鼓励台商投资先行区和海峡两岸三通效应条件下,选准着力点,在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5.立足着眼点,拓宽泉州服务业发展领域。把握泉州服务业的立足点,明确着泉州服务业的着眼点,是“兴业”的根本保证。发达国家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教育等重点服务业领域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因此,泉州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业态,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1)放宽准入标准。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改革,放宽教育、卫生、文化、中介服务等资格限制,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人制度。探索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可以实行外包的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实现社会化服务。
(2)注重引进。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急需发展的基础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重点瞄准国内外先进业态、先进管理技术和知名品牌,有步骤地进一步开放文化、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中介咨询,国际货运代理等服务领域,主动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跨国采购中心、市场中介机构等来鲤城设立分支机构。依托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提高知名企业和商品品牌集聚度,增强泉州服务业的区域竞争力。
(3)扩大出口。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突出泉州中心城区的核心作用,扶持发展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特色产品、对外工程承包等行业,形成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服务贸易逆差。鼓励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企业直接在境外设立采购中心、分销巾心和物流中心。
6.强化支撑点,提供服务业发展保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促进泉州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将服务业列入政府扶持项目,以组织、政策、人才为支撑点,提供强有力的综合保障,促其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1)组织保障。成立发展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强化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反映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和服务业统计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监测工作,把服务业发展各级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2)政策保障。在税收优惠上,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服务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对重点领域的服务企业,按税收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税收减免和投资抵免;对小型服务行业适当降低纳税人税负。在用地保障上,对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优先办理各项手续,为项目建设提供最便捷条件。在资金支持上,可以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3)人才保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体,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人才队伍建设。因此一是引进急需人才。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博士服务站为载体,积极引进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每年举办服务业人才交流专场,通过该平台吸引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来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另外还可由政府牵头会同企业走出去引进泉州急需的国内外高级人才。二是培养实用人才。加强与高校、职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首先可以与仰恩大学、黎明大学、中营学院等民办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有步骤地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扩大紧缺专业学生规模,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培养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其次建立健全泉州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育体系,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开展各类进修班、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引进职业认证教育等方式拓宽培养途径;另一方面,围绕泉州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建设,与市劳动保障部门等部门合作,推出泉州试点的服务业从业资格体系及相应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各类在职教育培训;最后放宽户籍以及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大力引进国内外服务业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充分利用泉州地区以及国内外其它城市的教育资源,建立金融、物流、会展和中介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
六、结论
政府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中心,提升泉州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动泉州生产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通过加快垄断性服务业改革进程,引入竞争,促进消费;推动服务企业改革和管理科学化,提升消费性服务供给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的整体升级和服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强服务业监管和中介机构建设。完善行业标准,规范经营秩序,让老百姓放心;合理降低服务业税负,促进消费;大力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为扩大服务消费搭建更好的平台;加快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培训,促进消费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为扩大服务性消费提供渠道;大力培育通信、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通过培育通信、旅游、健身等消费热点,带动整个服务性消费的发展,提高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构筑人才高地,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定服务业总体政策,完善宏观管理统筹服务业的方式和途径,利用市场机制和通过资本市场促进服务企业的重组、兼并,壮大龙头企业,政府和民间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发展环境。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泉州服务业一定会成为海西区的经济推动力。参考文献:
[1] 泉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www.xiexiebang.comki.net.[10]中国泉州政府在线报告总结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2007年、2008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