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和研究他们的互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组成调查组,对常宁民间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现状作了专题调研。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常宁文艺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宁的民间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文艺人才386人,一个国办图书馆和一个文化馆,14个文艺创作小组,一个专业剧团,21个民间业余剧团,25个皮影剧团、48个电影放映队,3个国办电影院,74个铜管乐队,155家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常宁的洞腔闻名全省,剪纸花灯闻名全国,版画饮誉东南亚。常宁民间文艺形成六大特点:
(一)历史源远流长。民间花灯、马灯、皮影戏已相传几百年,新兴版画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流传到常宁是5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剪纸艺术是明末清初流传到常宁的,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二)群众参与广泛。全市23个乡镇、706个村、76个居委会都有群众参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创作、表演活动。
(三)内容丰富多彩。有表现地方特色的人龙、棉花龙、板凳龙、花灯,有以洞腔为基调的山歌。有表现瑶乡风土人情的歌谣、长鼓舞和服饰,有瑶族特有的曲艺谈笑,有表现农民战天斗地致富奔小康的版画、剪纸艺术等。
(四)文艺形式多样。有民间歌曲、舞蹈、器乐、曲艺、戏曲、歌谣、故事等。
(五)成果丰硕。戏剧《那山那水》进京演出,舂陵河畔的舂陵剧团赴省城参加全省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获奖,常宁版画有100余件作品先后在全国获金、银、铜奖,《版画乡情》获中国电视短片一等奖,在美国熊猫电视台播放。常宁板桥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庙前镇被省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
(六)影响深远。民间文艺对常宁的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提高了常宁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报导了常宁版画、剪纸;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经常举办展览、演出活动和研讨会,互相切磋技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③培养了一批乡村艺术人才。不少青少年慕名到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学艺;④形成了一种文化力。推动了两个文明的发展。通过艺术形式,塑造了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常宁精神。
综上所述,常宁的优秀民间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常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常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二、常宁民间文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艺事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思想观念滞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艺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之二,文艺载体滞后。
文艺载体是文艺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常宁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市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唯一的一个国办剧院建于50年代,3个电影院除市院进行多轮修修补补,停停打打放几场电影外,松柏、柏坊两个电影院都成危房,只派1—2人守着摊子,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唯一的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不是屋顶漏水,就是危房,各乡镇文化设施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设施也被挪作他用,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之三,文化产业滞后。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常宁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其摆到全
撬动农业
常宁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湘南鱼米之乡”的盛誉。油茶、粮食、生猪、茶叶、用材林生产均被列为湖南省基地市。1988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常宁油茶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位居全国第一。塔山的“山岚茶”早在宋代就列为贡品,产品一直畅销海内外,常宁的塔山瑶族文化,大义山的祭祀文化,天堂山的民间传统文化、芦竹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将这些文化引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巧包装上,提升常宁农副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农副产品的副加值,促进常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二篇: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和研究他们的互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组
成调查组,对常宁民间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现状作了专题调研。
一、常宁文艺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宁的民间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文艺人才386人,一个国办图书馆和一个文化馆,14个文艺创作小组,一个专业剧团,21个民间业余剧团,25个皮影剧团、48个电影放映队,3个国办电影院,74个铜管乐队,155家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常宁的洞腔闻名全省,剪纸花灯闻名全国,版画饮誉东南亚。常宁民间文艺形成六大特点:
(一)历史源远流长。民间花灯、马灯、皮影戏已相传几百年,新兴版画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流传到常宁是5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剪纸艺术是明末清初流传到常宁的,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二)群众参与广泛。全市23个乡镇、706个村、76个居委会都有群众参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创作、表演活动。
(三)内容丰富多彩。有表现地方特色的人龙、棉花龙、板凳龙、花灯,有以洞腔为基调的山歌。有表现瑶乡风土人情的歌谣、长鼓舞和服饰,有瑶族特有的曲艺谈笑,有表现农民战天斗地致富奔小康的版画、剪纸艺术等。
(四)文艺形式多样。有民间歌曲、舞蹈、器乐、曲艺、戏曲、歌谣、故事等。
(五)成果丰硕。戏剧《那山那水》进京演出,舂陵河畔的舂陵剧团赴省城参加全省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获奖,常宁版画有100余件作品先后在全国获金、银、铜奖,《版画乡情》获中国电视短片一等奖,在美国熊猫电视台播放。常宁板桥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庙前镇被省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
(六)影响深远。民间文艺对常宁的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提高了常宁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报导了常宁版画、剪纸;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经常举办展览、演出活动和研讨会,互相切磋技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③培养了一批乡村艺术人才。不少青少年慕名到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学艺;④形成了一种文化力。推动了两个文明的发展。通过艺术形式,塑造了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常宁精神。
综上所述,常宁的优秀民间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常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常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二、常宁民间文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艺事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思想观念滞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艺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之二,文艺载体滞后。
文艺载体是文艺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常宁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市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唯一的一个国办剧院建于50年代,3个电影院除市院进行多轮修修补补,停停打打放几场电影外,松柏、柏坊两个电影院都成危房,只派1—2人守着摊子,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唯一的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不是屋顶漏水,就是危房,各乡镇文化设施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设施也被挪作他用,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之
三,文化产业滞后。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常宁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
其摆到全国发达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常宁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无不显得非常滞后和孱弱。这种滞后和孱弱,并不是乡镇领导无方,文化专干无能,而是属地理位置、文化素质、市场信息、科技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在作坊式生产、粗放型经营、墟场式贸易等传统模式中,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无生机活力,不能很好地围绕市域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和促进作用。
三、繁荣民间文艺事业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更新观念,打造经济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一是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许多事实证明,凡哪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哪里的文艺事业就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艺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而,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一些文化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福利型事业”,无论创作、演出、展览等一切文艺活动都依靠政府投入。这种福利型观念必须改变,我们要放下架子,放下“包袱”,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文艺服务和文艺生产,在市场搏击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效益。三是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目前,常宁的文艺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配合中心工作,绘制街头宣传画、制作宣传广告和乡村文化室的专刊、专栏,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开辟一些小规模、零散的艺术品经营店。这些小文化、小产业、只能是小发展。我们要转变这一观念,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开辟大型的文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加大投入,提供软硬环境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就不能为文艺繁荣提供硬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那么繁荣文艺事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投资体制、加强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采取发展文化产业挣一点、依靠社会力量筹一点,政府财政拨一点的“三点”式滚动发展方式增加投入;二是借鸡下蛋,出场地、出技术引资扩展设施、扩大规模;三是要发挥个体投资,股份合作投资和发达地区联姻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设施发展态势,解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繁荣文艺经济和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第三、发挥优势,搞活文化经济
民间文艺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文艺的这一优势,开展全方位服务,搞活文化经济。以市歌舞剧团、市文化馆、市电影公司和各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好全市民间文艺团体和艺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承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展览、剪彩、竣工庆典等开展文艺活动。开辟旅游景点文贸文经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杯会”等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成立秧歌队、“树新风”文艺演出队,“星期五大家来欢乐”文艺演出队、民间文艺协会和老年文艺活动中心等文艺团体和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艺、公园文艺、广场文艺等大规模的文艺活动。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培训等各门类的文艺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艺人才,以服务搞活文化经济。形成民间文艺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繁荣文艺,撬动市域经济
被誉为“版画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常宁,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很好地发掘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撬动市域经济发展。
——以文艺特色撬动文化产业
常宁有着丰厚的艺术品资源。常宁庙前镇的花灯艺术,从扎圈的大小、圈子的组合、色彩的调配、灯身的制作都非常精细,游于蓝天之下的夜幕中,宛若璀璨的星星。流传历史悠久的板桥民间艺术剪纸“龙头龙尾”、“八角宫灯”等工艺品都已声誉传外。还有常宁版画、根雕、盆景等工艺品,在省市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要把这些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推向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重要的是要把高新技术引入花灯、剪纸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加大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生产出有影响、有声誉,既能体现本地,又能体现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市场中形成有常宁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牌,带动常宁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以文艺活动撬动旅游业
要把创建常宁旅游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发挥文艺的优势,大力宣传塔山、天堂山、天堂湖、大义山、庙前溶洞、乌龙岩等旅游景点,广泛开展旅游景点的文艺服务活动,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同时开发利用好泉峰公园、东风公园,砚山公园和市体育场等共公场所,不断推进群众文化与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撬动常宁的旅游业。
——以文艺包装撬动农业
常宁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湘南鱼米之乡”的盛誉。油茶、粮食、生猪、茶叶、用材林生产均被列为湖南省基地市。1988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常宁油茶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位居全国第一。塔山的“山岚茶”早在宋代就列为贡品,产品一直畅销海内外,常宁的塔山瑶族文化,大义山的祭祀文化,天堂山的民间传统文化、芦竹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将这些文化引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巧包装上,提升常宁农副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农副产品的副加值,促进常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新兴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新兴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之一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构建唐山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产业支撑区”为总定位、以“两点一线、两区一园”为总布局的发展战略,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新兴产业支撑项目,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我区有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1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9.7%,较2008年只有5家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大幅增长。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周边京津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规模、产品技术含量、企业发展梯度等方面有着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融资存在较大障碍,新兴产业项目资本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传统企业的孵化和裂变,促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一、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意义及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需求收缩,很多企业面临着对产品进行升级,对不同的市场要做适应性调整,对于这些企业就直接面临生存门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着力发展新兴产业。虽然我区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融资难项目资金缺乏,因此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 1
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1、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调查发现我区主要7家新兴产业企业,总注册资本为2.05亿元,投资总额为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5亿元在其资本结构中,银行提供支持的资金为12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6%,民间借贷10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2%,企业股东融资及企业自身积累,占投资总额的95.2%,资金缺口总共约为7000万元。企业投资主要是企业自身积累,融资难是这些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鼎晨食品和金利铝业这两家企业急需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开展深加工项目;万通电缆由于陷入债务纠纷,流动资金紧张今年来一直处于停产。这些企业都急需资金但是银行贷款门槛高、难度大、手续繁杂、办理时间长,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激活我区民间资本,将有效改善我区新兴产业资金紧缺的状况,为我区新兴行业成长和价值提升加速。
2、激活民间资本,加速产业升级。我区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步伐加快,我区落后的高炉、转炉、水泥机立窑等设备面临淘汰,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影响,我区煤矿企业也面临关停。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产业民营企业已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2008年底我区共有民营企业537家,资本金39亿。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属于上述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列,引导这些企业家把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在淘汰落后
产能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注入了大量资金,使我区传统产业得到快速提升。
3、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我区新兴产业除嘉华泵业等少数企业皆为招商引资企业,本土企业投入少,造成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引导我区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健全我区新兴产业发展梯度,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发展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因素。投资主体受观念、心理、能力三大因素制约,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保守、求稳怕险意识。一怕担风险。他们担心项目不可靠、赚钱把握性不大,认为投资新兴产业要冒风险,市场变化莫测,投入的资金难以保证达到期望值,等有了可靠的信息,有了好项目再说。二怕政策变。怕准入变卦、怕中途卡壳、怕“三乱”反弹。三怕上当受骗。怕项目不成熟,怕技术人员欺骗自己这个不懂技术的门外汉,怕血本无归。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2、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体制不利民间资本投资。当前我市民间资本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民间集资、借贷和自我积累。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整顿,虽有效遏制了非正规渠道融资活动,但健康渠道却没有及时建立或打开,客观上使新兴产业企业筹资难度加大,抑制了民间投资势头。
3、无形政策性障碍,投资待遇不平等。如,政府向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投资和对民间投资项目(除少量高科技项目外)财政性的资金支持有限。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多半享受不到。政府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也是如此,激活本地民间资本注入无奖励,引进其他内外资投入却有奖励。政策上的不平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流动。
4、服务体系不健全,民间资本效率低。民营企业间开展交流合作平台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政府机构研究指导民间资本投资,为其提供向新兴产业投资导向和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不足;缺少总体规划,引导相对乏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间资本投入新兴产业不足的现状。
三、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新兴产业的建议。
目前,我区新兴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急需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面对我区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进各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投资,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高投资能力,加快投资进程,切实发挥民间资本的投资作用,促进广大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企业快速成长,促进全区新兴产业加快做强做大。
1、突破思想障碍,完善民间资本运作。在深刻领会国家有关文件和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放搞活,结合我区实际出台与“激活民间资本,吸引民间投资”相适应的文件,为民间资本“开渠”,搞好宣传和服务。一方面,在对待民间资本的认知上,要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纳税有功的时代文化,切忌另眼相看、另册相列、另类相待。另一方面,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利用上,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个人、放飞企业,真正使创业者在事业上有保证、政治上有认同、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2、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引导整合民间资本。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将民间资本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使民间投资与我区新兴产业长期发展要求衔接。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覆盖民间投资领域,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适时地从行业、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民间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倾斜。结合我区经济战略,制定适合民间企业投资的产业目录,做到定期公布,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发展导向,推进民间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避免盲目建设、重复浪费,提高投资效率,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3、完善融资体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⑴、完善民间融资体系,提高民间资本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民间资本效率的内在重要原因。首先,要推动、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把民间信用的资金引导到更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上。其次,要建立民营企业产权流转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成地方性资本市场。⑵、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增强金融、财政对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完善适应民间资本投资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金融服务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如产业投向引导、区域流向引导等。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利用民间资本的财政政策,如加强财政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为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项目提供贴息等。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以其业务为基础,建立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改善民间资本运行的信用环境。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制定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谨慎选择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应加快构建起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将风险投资本身视为一种产业来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政策,藉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13所小学为例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事关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大变迁、财政体制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农村教育的无保障化。这些种种问题和弊端,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易行成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于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在这次假期中以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的13所小学为例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的13所学校分别为:班刘小学、柴冀小学、丁赵小学、集南小学、李炳小学、马庵小学、牛庄小学、齐海小学、申赵小学、汪庄小学、魏桥小学、杨岗小学、杨庄小学、翟庄小学、朱庙小学和朱庄小学。由于本乡小学结构调整,教学点就近与各村小合并,上述13所小学均为完全小学,其中齐海小学为乡中心小学。
一、调查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实地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①实地观察法:我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对13所学校的校舍、上课状况、教师办公状况、孩子们的课间娱乐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
②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不仅认真阅读和分析了部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还阅读了国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最新范例,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次调查活动。
③访谈法:调查中我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孩子们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法责任进行了交谈,向他们详细的了解了各学校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他们请 1
教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①破旧房、危房较多,校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除乡中心小学以外,各村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旧房、危房存在。例如,杨庄小学,只有两个教室是新建的平房,其余的都是破旧的砖瓦房和土坯房,且墙体存在较大面积的裂痕,门窗玻璃大都破旧不堪,也没有必要的遮风挡雨设施。夏天天降大雨时,老师和孩子们只能够拥挤在教师的中间部分以防雨淋;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房窗上的玻璃早已不见踪影,老师和孩子们只好从家里拿来塑料袋、编织袋用钉子钉在窗子上暂时的挡着北风寒雪。
②教学设备极为简陋,难以满足老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调查的这13所小学中没有一个学校有完整的操场,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多是在没有硬化的校园里撵着玩,这些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校的操场就是一个或几个坟头,孩子们课间时间就在那上那个面跑上去跑下来。其次,老师拥有的教学设备只能是最劣质的那种粉笔,连必须的圆规、直尺都没有,工作环境较差,以至于很多老师积久成病。
③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较差,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对初中教育埋下断层的阴影。所调查的13所小学,中老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协调。这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普遍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的要求。(注:调查中,很多老年教师说他们已经到退休的年龄,但是由于没有新的老师补充,只能够继续呆在学校。)而另一方面,新加入的年轻教师有些是因为其父母亲戚在学校教书或在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而进入学校工作,但其本身并没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一费制推行以后,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得到有效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氛围的消退,很多教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怠慢思想草草的应付教学任务,更加不会注意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教师调动问题,由于这13所小学所在地经济条件普遍
较差、教学环境不好,所以很多年轻的教师都努力调动出去,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面向社会招收农村教师都效果不佳。
④村小生源日益短缺,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利用。近年来,随着私立中小学的不断成长和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私立小学去就读。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中学可以在城里就读很多已经转学,这样不但使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搁臵,也造成本乡初级中学生源的断层。
⑤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为姓刘家长这样说:“让娃去读书,还不如早长身体去外边打工呢。就你们现在毕业了不也是要跑着打工吗,国家也不分配,还要受苦的。再说,万一上那么多年,大学也没有捞上,不是耽误好几年挣钱的时间嘛。”和这种想法不同的是一位姓王的家长,她这样说:“我就很支持我那孩子去读书,还把他送到咱们县城里,他们家人丁不旺,就盼着他能别后当个官什么的,不但我和他爸有面子,在村子里腰杆也硬了,谁也不敢给我们气受。”这两位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可能一棒子打死,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那种朴素的环境中,虽然有时我们感觉那种想法是如此的土气,但那却是大多数农村父母的真实想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看到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在21世纪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整体水平提升的决定作用。或许,我们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说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父母所负有的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不可以推卸的。
三.调查后的思考:
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实施多年,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资源配臵和保障措施两部法律都予以明确的规范,但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有几点想法:
①国家应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学设施配臵,同时要不断扩大校园绿化和校园建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去关心、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允许并规范私立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把私立学校纳入到教学评估中,形成一个良好而和谐的竞争氛围,以此促进公私学校的共同发展,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让每一位老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教研中。教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指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能力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以此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的提高。
③以乡(镇)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方案一:把现在的各村小的五六年级统一集中到乡中心小学,并在乡中心小学修建食堂、宿舍等以满足远距离孩子的需要。方案二:把现在的五六年级并入到乡镇的初中,取消小学、初中的建制划分。因为现在的小学初中分割形式,造成从六年级到初一常常是农村孩子辍学的高峰,而并入后的这种新型结构,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控制并减少了生源流失和生源断层。上述两种方案对于目前的生源流失导致的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利用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臵和从分利用。
④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父母认识到对于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他们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要让老师们认识到对于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负有重要的责任;要让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实现义务教育的顺利和高效开展他们肩挑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心的希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能够继续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让农村基础教育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好的改观与发展,使教育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
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
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钱相当有限,如果将有限的钱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联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是小学到高中的完全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