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XX县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近年来,XX市XX县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被省政府评为文化先进县,先后产生了省级文化先进乡镇12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个。但是,农村文化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采取措施加以规范,确保全县文化事业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确保“文化先进县”工作再创新高。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文化事业管理力度削弱
一是管理机构力量薄弱。2001年机构改革后,原镇“文化体育办公室”整体转制为自收自支的“文化服务中心”,人员三年后与财政脱钩,人、财、物的管理由原来的县级主管部门和镇政府双重管理转换为由镇政府管理,对文化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而“社事办”无专职人员具体抓文化工作,特别是无执法权,对基层文化市场缺乏管理力度。县级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可谓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工作队伍不稳定。目前各镇社事办只有1名兼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原文化服务中心的50名文化专干很不稳定,其中有10人提前退休,4人辞职,2人竞选为村支部书记,1人考入镇财会服务中心,2人外出打工,流失人员占文化专干总数的38,余下的人员除少数协助社事办工作外,大多处于观望和游离状态,等待即将与财政“断奶”的结局,工作不安心。
(二)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引导扶持
一是文化阵地缺乏生气。全县已建镇文化中心(站)41个,影剧院23个,村文化活动室292个,但有些阵地已被挪用挤占,没有很好地发挥文化功能作用。农村41个电影队状况不容乐观,放映人员几乎是兼职,主要为农村红白喜事放映,每个队年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偶尔组织学生专场,每队收入500元/学期左右不等,电影放映场次大为滑坡。二是文化活动由部门组织转向民间自发。由于镇财政越来越显紧张,人少事多,抓文化活动力不从心,很难再大规模地组织和精心指导。而“清吹”队等民间剧团已发展到70余个,每年在农村演出3500场次左右,虽然也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低级趣味、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三)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性差
一是市场规模小,质量层次低。许多经营者只是结合商业摊点搭配文化项目,主要是茶座、音像、清吹演出、文艺书刊、电子游戏、台(桌)球等,只能满足低消费和低层次人的需求,且发展规模小,运作欠规范,谈不上产业化、专业化。形式高雅、文化品位高的大众化娱乐项目鲜。二是门类品种不齐,结构不合理。礼仪服务、科技服务等项目无人兴办,卡拉OK、洗脚按摩等却动不动就追风,一哄而上,发展过快、过多、过滥,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三是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往往违规经营,提供低档次、低水平的文化服务。四是经营理念落后。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局限于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企图依靠小本经营赚取高额利润,往往不惜铤而走险。五是文化消费市场畸形发展。由于受腐朽的封建愚昧观念影响,一些文化消费者误入歧途,崇尚赌博,追求感官刺激;少数经营者投其所好,致使个别地方违法违规经营屡禁不止,黄、赌之风沉渣泛起,损坏了文化市场形象。
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创新观念
不断推进观念的创新,反对一些错误观点和倾向。一是“经济发展万能论”,认为农村经济搞上去了,农村文化事业自然就会繁荣。如果人为、机械地把经济与文化割裂开来对待,必将造成文化事业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物质进步而精神倒退、外表富裕而内心空虚的畸形社会现象。二是“市场化论”。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统统推向市场,任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自生自灭,政府不要干预。这种观点,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因为文化功能不仅只限在娱乐方面,还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那些腐蚀人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则根本不允许进入市场;某一项目盲目发展得过多过滥,不但会造成重复建设,还会滋生这样那样的违法违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法制、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使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保证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健全工作机构,创新管理机制
改革全县基层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工作网络。一是健全基层文化管理机构。可在每个镇设置宣传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比较懂行的专职人员,具体管理宣传和文化工作。恢复或用好原文化中心阵地,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城镇建设规划,建立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使“文化进社区”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二是加强文化部门管理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将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规划、抓项目发展、抓面上指导、抓典型示范上来,建立健全县上主管、镇上协管、行业自律的梯度管理机制。主管部门适当放权给各镇管理机构,加大基层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三是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图书室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引导文化企业单位建立健全有效运作机制以及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大力推行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文化营销服务。
(三)加强队伍建设,创优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资本
一是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全县原乡镇文体办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比较懂行的,既有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素质,也有从事这行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因此,在全县新一轮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中,可通过考核,优先聘用这些人中思想文化素质较好、业务熟悉的中青年人。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逐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农村文化队伍。定期组织文化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考核,建立文化从业资格制度。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于符合有关规定退下来的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安置,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全员培训工作,重视发展各类艺术教育,培养各类文艺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视培养和引进文艺创作、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文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坚持以城市社区、农村集镇为示范,积极发展各类群众文化,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二是大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开展“三下乡”活动。应坚持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针对性地把封建迷信活动的场所变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把那些以棋牌为主的茶馆变成名副其实的信息茶园,把那些简单经营棋牌茶的村活动室变成农民学科技、学致富的教室,让文明、科学取代愚昧落后,让文化下乡活动取代封建迷信活动。三是实施特色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积极开展特色文化镇、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明星创评活动;重视发现、认真总结基层文化建设的经验,组织基层文化建设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特色艺术。
(五)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兴办文化产业
一是抓好繁荣。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普及新时期先进文化。积极繁荣文化产品经营和演出市场,倡导娱乐业大众化经营,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特点的娱乐项目,提高大众的参与度。二是抓好管理。按文化市场管理法规,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打击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坚持“扫黄打非”,进一步加强电子游戏室和网吧等娱乐市场的管理,对那些毒害群众、毒化社会空气(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精神垃圾,坚决取缔。同时搞好对行政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全县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鼓励社会法人、自然人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新格局。兴办那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服务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项目,做到经济与文化互相推动,共同促进。注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新兴的地区性节庆文化与经贸活动的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率。如进一步做大做新玉蟾春会、玉龙湖放生节、元宵节等活动,适时组织商品展销会、订货会,桂圆、甜橙品尝会等活动,营造“文化搭台,商贸唱戏”的格局,以繁荣城镇商贸,助推旅游业和工农业发展。
(六)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导
一是从改革的背景下观察、分析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要开阔思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考虑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解决基层文化建设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文化部门应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加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有所不为”就是相信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能力,对群众文化自身发展不过多干预,不以政府行为替代群众行为;不以政府组织多少文化活动,获得多少奖项作为评价各镇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好坏的惟一标准,而是要看文化活动的健康水平,看群众的参与率和受教育情况,看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第二篇: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安作为三袁故里,自古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袁文化是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公安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填补了我县大型品牌文化活动的空白。极大地增强了公安人的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了公安人的精神风貌,大力激活了公安的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了公安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公安在外的知名度,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今年6月,县文化局按照县委办公室调研组要求,对如何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全部均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建新建工程。由此,公安县文化局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也实现了全覆盖。“镇有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专业文化精品迭出。一是创作的一些优秀剧目陆续走上了舞台。二是一些文化精品出版发行。如《花开的梦想》、《傍水而居》以及楹联协会的《中国楹联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等作品。三是积极筹建了公安县共享工程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图书馆的评估验收;筹建成立“三袁文学艺术档案馆”,目前收集三袁文献238册,有关研究三袁的文献近400册;组织参加了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开展的“祝福祖国”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荆州市第十一届“小太阳”读书节活动,征集各类征文198篇,美术、摄影作品9幅。其中31篇征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4幅摄影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县图书馆分别获得省、市知识工程领导小颁发的组织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四是积极帮助县剧院今年共接待文艺团体32个,演出场90多场(次),观众8万人。特别是引进的花鼓戏,连续演出4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反响大,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为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年共接待大小型会议20多场。
(三)群众文化异彩纷呈。近年来,我县文化活动发展迅速,各类群众文化、校园文化、机关企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群众文艺舞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全县春节联欢晚会、社区消夏活动月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品牌。全县春节联欢晚会到2010年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已成为我县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春节文化大餐。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公安县社区消夏文化活动月活动暨斗湖堤地区社区天天唱活动已成为县城斗湖堤以及全县的文化盛事。2009年,“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首场演出暨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班竹当镇隆重举行。以广场为阵地,层层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反响好。公安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独特风景。以大型庆典活动为抓手,与消夏晚会、送戏下乡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县文艺调演活动,较好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是我县首次自主举办的一次文化艺术盛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与之广,在我县尚属首次,筹备过程历时近5个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向全县人民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壮丽交响,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熏陶。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
(四)遗产保护成效显著。近来来,我县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开发获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被誉为“人类文明起源见证”的史前古城遗址“鸡鸣城”和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等2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南平文庙)、三袁墓、王家岗遗址等3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千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35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2007年,《公安说鼓》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安道情》、《公安地花鼓》被荆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公安说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基本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复查文物点80余处;完成了三袁墓维修工程第三期绿化工程,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环境整治工程 ;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检查验收工作;建立了全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网络;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9年11月,公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公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安说鼓、公安道情、三袁的传说等6个项目入选。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近年来,我县文化市场蓬勃发展,逐步由初期的单
一、分散的格局向多元、集中的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网络、艺术培训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至2009年底,全县已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0余家,不断推陈出新的多元文化产品让百姓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文化市场管理也由单一的行政执法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初步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正在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轨道上运行。
(六)文化产业稳中有升。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抓手。2009年,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臵,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实力在稳步提升,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新投资建成的“中华情”高档娱乐场所的,宏泰广场大型电玩城等。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如压缩网吧总量,鼓励网吧通过联营、兼并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网吧规模,提升服务档次,规范行业布局,以幸福网城为代表的3家大型合并后网吧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多年来文化建设积弊甚多,我县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
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在争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的同时,都要求县、乡有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但这些配套资金都难以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对很多乡镇来说,中央下拨的12万建设资金如烫手的山芋,拿又拿不起,甩又甩不得,县文化局只是业务主管局,建设的速度完全决定乡镇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设施项目的推进。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总量不足、功能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仅从我县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看,已自建的65家可全部达到标准。但从共建的120家来看,有30%的“农家书屋”配放的书还放在仓库里和支部书记家里,由于县财政没配套,无法上柜,更不用说发挥作用。无独有偶,文化共享工程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缓慢,发展很不平衡;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技术平台尚不完善。这与中央要求的2010年实现“村村通”的要求、与中央提出的把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体制不顺,文化干部处境困难。乡镇文体中心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县文体局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不好过问,也不便过问,而乡镇的工作中心是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上级对乡镇干部的考核指标侧重于经济、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轻视、忽视文化事业方面的指标,导致乡镇文体中心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尴尬境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对事业干部实行统筹安排,乡镇文体中心就一人兼多职,主要精力没有也不可能放在文化工作上。还有,多数乡镇文体中心缺乏活动经费,全靠“化缘”开展活动,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四是认识不深,文化工作开展乏力。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出现了许多误区。认为文化工作只关系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投入大、见效慢、难有作为,甚至有的认为文化工作只不过是增点欢笑、搞点娱乐,不足轻重,无关大局。因此,造成文化工作基本上局限于“三下乡”等“送”文化活动,很少对群众自办的文化热情和潜力加以引导和扶持,很少关注真正的农村基层(自然村)的文化建设。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大多还处在试点摸索阶段。
(二)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人才面临断层的危机。文化系统现面临着各二级单位一批领导班子成员及一批具备高、中级职称、学术造诣较深、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专业人士中在三至五年内将达到离退休年龄,而近几年由于受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文化系统现有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况且新的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一个应届毕业生,要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独挡一面的艺术骨干,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人才成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成功。除此之外,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文化系统面临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是“专业不专”的问题。目前文化系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导致许多主导业务工作无法开展。县文化馆按国家规定要设臵10个业务岗位,即音乐、舞蹈、群文调研等,每个岗位至少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而目前多个岗位皆虚位以待,文化辅导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县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多件,目前文物考古、文物修复、文物陈列、解说员等岗位皆没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主体业务如考古发掘、文物鉴定、古建筑测绘、维修等专业,都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难以开展;县图书馆属国家二级图书馆,专业人才基本上是老模式,近些年从未进过新的业务人员;虽然目前全馆10名工作人员中获中级职称的有6人,初级职称的有4人,但“专业不专”,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职称。且由于人才局限,本应开放的多个窗口目前只设2个综合窗口对外服务。随着资源共享工程公安支中心建立及各乡镇、村级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专业人员及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与广电执法大队合并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仅有16名在编持证执法人员,虽与之前相比增加了6个编制,行使的职责更多,肩上的担子更重,要管理城区及16个乡镇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广电市场,而且由于行业特殊性,全年专项整治活动不断,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时,涉及到法律法规、执法程序等要求非常严格,却无1名法律专业技术人才。“小队伍”却要面临“大市场”,这与其肩负的监管责任相比,与对同一市场有监管职能的公安、工商部门数十上百人的执法队伍相比,显得极其薄弱。此外,交通工具,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更加凸显。
三是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科班出身的较少,人才学历结构偏低,本科学历的人才少,多数是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的文凭,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缺乏发展后劲。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且大多数身兼数职,工作有时处于应付状态,在精力上不能有效保证工作质量。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年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现代化的电视、网络等传媒载体的冲击很大,演出团体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出现亏损,运转面临严重困难。县歌舞剧团于2005年停演后,所有干部职工均有岗无位(无事),许多专业人员在家等岗,甚至离开公安去自谋生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农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缺乏年轻人的参与。一些城镇和社区的文艺骨干奉行市场意识,追求经济效益,讲究劳动报酬,也缺乏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性。业余文艺骨干弱化。
(三)文化遗产保护有待加强。
一是宣传认识不足。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
二是保护前景堪忧。县文化馆、博物馆虽然是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专门机构,但经费有限,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力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搜救保护工作。一般群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能主动参与保护,而且随意损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我县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的状况,加上不少青年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有的项目传承人数量和年龄都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进行抢救保护,将面临消失的境地。
三是业务知识欠缺。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业务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如何保护等只有粗浅片面的认识,业务知识缺乏,保护方式单一落后,与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保障经费不足。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相当匮乏,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近来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改造提升娱乐、演出、图书音像制品发行销售、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逐步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竞争主体。但整体上看,文化产业仍然发展缓慢。一是产业规模小,质量层次低。我县文化产业主要是网吧、音像、图书报刊、电子游戏等,只能满足低消费和低层次人的需求,且发展规模小,运作欠规范。二是门类品种不齐,结构不合理。形式高雅、文化品位高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少,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三是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往往违规经营,提供低档次、低水平的文化服务。四是经营理念落后。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局限于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企图依靠小本经营赚取高额利润,往往不惜铤而走险。
三、文化发展相关对策及建议
上述文化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固然与公安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体制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工作的成果和成效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往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首先就是一个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将弘扬三袁文化作为公安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拓展和完善公安的文化功能,提升公安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新世纪公安人精神的重塑,全面推动公安的文明进步方面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下面结合文化系统实际,就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如下建议:
(一)弘扬三袁文化,着力完善文化服务功能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新建1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每个项目计划补助200万元。我们要借好这个东风,迅速启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充分用好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加快推进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我们要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原则,创新机制,探索积极的运作模式,发挥更好作用。要在巩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正常管理运作机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今年,我们将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站长培训工作,加强对基层业余文艺爱好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的辅导培训,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各类艺术社团、文化中心户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者队伍,夯实基层文化基础。
(二)打造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县图书馆、文化馆、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6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体服务中心(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专干不专”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不熟悉,难以正常履行职责。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对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解决文艺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文化部门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为文化系统增加2-3个编制,对外引进文艺专业人才。
(三)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文化亮点。一是着力打造文艺精品。最近几年,我县的文艺创作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去年,通过举办“三袁文化艺术节”,我们推出了一批佳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但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精品。文艺精品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县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2011年大事多、喜事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庆典活动接踵而来。文艺创作人员要以此为契机,扎根公安这片厚重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土壤,依托重大活动平台,借助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现实题材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潜力,打磨精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公安地域特点、展现盛世风采、深受群众喜爱、能够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同时也为第二届三袁文化艺术节储备相关精品节目。要积极备战全省群众文化赛事。做好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的节目筹备、作品参评等有关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五届全省中小学生幼儿书法美术展,遴选优秀作品参赛。
二是着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抓活动、创特色、树形象、增动力、促和谐。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春节、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庆文化活动,“消夏活动月”、“社区天天唱”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要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去年依托红枫叶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以及荆州市艺术剧院“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送戏下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通过整合全县文化资源,整合优秀剧目的方式,组织2-3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力争送戏下乡100场以上。要组织开展公安县首届“书香三袁故里”全民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各种读书评比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引导市民爱读书、读好书,在全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全民参与文化活动。在出版《公安民歌集成》并精选5—10首民歌制作CD在社会广泛赠送的基础上,组织“唱响公安”活动,编排具有公安文化特色的健身舞蹈,在全县大街小巷广泛传播,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打响公安的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全民知晓公安文化的氛围。
(四)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氛围。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面,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种类及保护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搜遗”活动,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普查、推进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开展普查,全面摸清家底。要在先期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正摸清我县文化遗产家底。要建立机构,安排保护经费。县里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物保护库房,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保护办公室,并落实专人,开展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并根据普查情况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工作目标及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及早开展抢救保护工作。要收集实物,广泛传播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和抢救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重大节庆、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与传播。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品牌。把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相结合,大力发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豪。与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公安优势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做大做强特色品牌。要健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要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工作水平。
(五)创新机制,推进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和省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县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臵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大型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正常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体制,确保文化工作运转有序。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一把手”的责任,确保领导力量、责任和工作举措到位。文化主管部门要为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制定专门的计划和措施,帮助乡镇组建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人员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辅导、培养,建成一批经得起磨炼、业务素质优良、爱民亲民的文艺骨干,改善农村缺乏文化人才和文艺骨干的状况。乡镇政府每年要对乡镇文体中心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在机制上要尽快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机制,文化中心自身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坚持走“以文养文、服务挣钱”之路,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多渠道争取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尽快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良性运转机制。
三是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把握“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涉农会展、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这样,让群众在欢笑里求知,快乐中怡情,全面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貌。
第三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5、农村群体性聚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人员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6、由于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食物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
二、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食品营销网点多,市场监管缺位。由于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分布比较分散,加之农民居住地大多是山区、半山区,有的还不通公路,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从目前形势看,呈现出“三多,三少,四差”的现象,即: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定点屠宰差,法律意识差。
2、“办宴大篷车”游离于监管之外。“办宴大篷车”基本上都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每个“大篷车”一般由3-5人组成,主厨大多是老板,相对固定,帮厨经常变动,人员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不便于监管的问题。
3、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遵守《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忽视了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安全隐患尤为凸显。农村“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架板车沿街拖”的现象随处可见,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经营“游击队”无固定摊位,是监管中的“老大难”。
4、农村群众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想不起来索要发票或其他凭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多自认倒霉;而有些农民虽然有了维权意识,但消费维权时往往存在许多障碍,如基层消费组织缺乏,投诉路程远,到县城或基层工商所投诉要跑上一两天,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5、监管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保障食品安全,对职能部门的依赖性较大,认为只是各职能部门的事,而政府的指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发挥较差,齐抓共管、全覆盖式的监管机制还远未形成,对地处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地下小作坊,执法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但延伸到乡镇的部门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尚有较大难度。虽说是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政府的事务多,人手少,有的乡镇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领导和办事员,政府在协调本辖区内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上难度也较大,上级有安排,就抓一抓,全年也就是几个节日安排集中整治,平时多数是靠职能部门的作用,往往存在监管的空白点。
三、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工程,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上,严把许可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关,任何一环也不可缺失。
1、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整合现有监管资源。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各职能部门按照“分段监管”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3、加大监管经费投入。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环节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将经费投入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相结合,实现监管有网络支撑,监管有经费保障。
4、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基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结合公民义务普法教育活动,普及农村居(村)民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5、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6、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二0一一年元月十九日
第四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能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解决监管效能不高的体制弊端,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所在工商分局的情况就当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无证照经营突出,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多,这些小摊、小贩大多利用赶集时间销售一些凉粉、米线、糕点、饮料等食品,它们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广大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从而,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就造成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监管成本高,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农村食品市场绝大多数地处在经济不发达而且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管理起来难度大,在日常的监管中,由于经费不足,各职能部门考虑经济成本的多,加之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管中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组织检查,但一般都是节日中进行,日常的监管没有到位,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跟不上,导致了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量不足,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三)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价格因素考虑较多,反而对商品质量不太注重,他们购买食品时大都不问食品的来源,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食品上市应具备的条件,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二、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公开投诉程序,使违法违章经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确保一方净土。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实行问责制,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食品市场监管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经常性地检查监督,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严厉追究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不作为、监管不力、失职的人员,把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评先选优、奖优罚劣,使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职责、有措施、有落实。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市场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巡查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食品市场管理责任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对地产食品,从基地、企业、农户等产品提供者加强监督,严格入市检测,防止假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外地产品要求经营者坚持索证索票,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食品达到来源清楚、手续完备、卫生、安全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责任,与他们签订“无假货”、“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一系列责任书,让他们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确定专干,采取“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统一调度,依法处罚”的形式,在执法需要时,自带执法工具,集中行动,统一执法,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化。
第五篇: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赣州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摘要:赣州市十分注重民族地区文化设施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等有效措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关键字:政策、指导、资金、困境
一、政策上倾斜
经江西省民政宗教事务局、江西省教育厅批准,2009年我省新增的11个民族村(社区),将纳入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范围。他们分别是信州区茅家岭街汪家园畲族社区,吉州区长塘乡荷洁畲族村,永丰县上固乡汉下畲族村,安福县洲湖镇北山畲族村,井冈山市睦村乡河桥畲族村,永新县三湾乡高车畲族村,泰和县中龙乡周溪畲族村,宁都县田埠乡龙下畲族村,于都县梓山乡梓山畲族村,大余县黄龙镇黄龙畲族村,武宁县新宁镇团结民族村。至此,我省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乡村共有8个民族乡,83个民族村(社区)。
少数民族高招录取优惠政策包括:省政府明确规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民族院校在规定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录取不满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可降低20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学校审核录取;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和民族班录取标准最低可在各有关高校本、专科和本科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下降低80分、60分和40分录取。
二、技术上指导
1、培植民族乡形成优质产业富民、效益工业强乡新格局,建设生态示范乡,做大、做强、做优民族经济
壮大民族乡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比重,逐步增强民族乡经济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民族乡地处山区的实际,实施科技示范带动山上新产业发展,扶持民族乡发展山上特色规模型农业。实施既优环境又富民众的战略,促进民族乡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加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毛竹林、优质油茶林和生态果业开发的科技投入。建立一定规模的特色品牌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群众成为优质、安全、绿色产业的经营主体。5年内,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延长特色产业开发链,寻找新的产品增加值,使产业、资源、生态形成互动式循环发展。用工业理念经营特色农业,留住青山绿水,养好青山绿水,营建“不失山、不荒田、不空村”和稳健、友好、祥和的发展模式。鼓励民族乡走出去兴办工业,县(市)以上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规划
用地用于民族乡招商办厂,对民族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办厂,在行政审批、激励机制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益,增强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办厂所需土地,用地当地政府实行价格优惠,实行异地办厂,属地纳税。通过园区办厂,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不断增加民族乡公共财政收入。
2、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推动民族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抓突破。根据民族地区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实现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创业领域和创业人群的投入,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在青山绿水、田间地头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能力和质量,形成竞争型的劳动力资源新优势,实现人人自主创业;通过培养提高少数民族乡村干部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连体创业的素质,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创业,带动民间资金投入民族地区农业和资源开发,同时形成快速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推动小康建设的主动力;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少数民族创业者返乡启动新的创业,形成传、帮、带、启竞相发展的创业热潮;通过工业园区吸引客商利用民族品牌为民族乡形成示范创业,形成突破区位瓶颈获得财源的新途径;确立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示范经济、集聚人口的思路,指导民族乡政府所在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创业的新社区。改变民族经济依附山水的结构单一弱点,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多元结构,解决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加速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融合。
三、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
为促进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财政厅从财政扶贫资金中下达给我市17个县(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92万元,省级资金41万元。
据了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该项基金主要用于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等。
四、困境
我市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市民宗局副局长孙强告诉记者,近5年来,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2007年开始,全市15个辖有民族行政村的县(市)都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奠定基础。但我市少数民族分布广,人员分散,地理位置偏僻,开展少数民族活动难度大,经费缺乏。光靠每年的专项资金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社会关心”的民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