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文章来源:中国电影报 复习发布时间:2014-08-06 17:28:33
2006年年初,农村电影“2131工程”正式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落实中央的部署,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思路,农村电影发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建立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财政保障体系
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 38号)等文件精神,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和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措施。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项经费,坚持 “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支持等方式,向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东部少部分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919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7952套。2007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资金对中西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进行补贴。2011年,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财政部根据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实际成本测算,将原每场 100元的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并对东部6省3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实施奖励。2013年,财政部对东部地区农村放映在奖励的基础上,新增中央财政补助20% 的标准。各级财政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扶持资金比例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农村电影工作者,保障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普及开展。
(二)培育了一大批农村电影新型市场主体
按照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政府购买”的前提必须是以公司制、股份制为特征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在实践中,各地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与推动原有的市、县国有电影公司改革结合起来,纷纷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有效地减少了发行环节。院线公司以招标方式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招聘农村放映员,他们平时务农务工,晚上承担放映任务,履行合同完成任务后,由政府按场次给予其相应补贴。按照规划,各院线在行政村设立放映点,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到村的发行放映网络。新体制还明确了政府、院线、放映队各自的职责,政府宏观指导,制定政策,强化监管;院线公司负责经营、服务和管理;放映队承担公益放映任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9条,经营这些院线的公司大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三)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服务和供片体系
农村电影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电影界大力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电影加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广发影字[2004]257 号)、《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0.8K)》(GD/J013-2007 广发[2007]53号)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规范了数字放映设备市场准入标准,推动数字放映设备升级改造。为加快农村数字电影全面升级,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专门研发建设了农村电影服务技术平台,承担流动数字电影的节目制作、加密、传输、授权放映、网上交易等服务和管理。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质检所为农村数字放映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十余种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数百次的技术检测。中国电影器材公司负责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人员培训,承担放映设备集成、维修等各项中介服务,为全国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提供集成服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农村电影数字院线有注册放映设备 53676台,放映队50148支,卫星数字接收站205个,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新格局。
为确保公益版权数字影片的供应,成立了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由政府委托承担全国农村数字影片公益版权的集中采购和发行工作,建立起片源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市场调节,鼓励制片方、发行方将更多影片通过数字中心平台给农村提供片源。为进一步增加影片数量、提高影片质量,解决群众反映最多的片源问题,2011 年起,探索实行新的农村放映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提高片方在农村市场的收益,鼓励制片方把最新最好的影片送到农村发行放映。一是改变过去对公益影片收购价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影片在城市市场上的票房,给予不同的收购价,城市票房越高收购价也越高;二是由过去的固定价格收购,改为固定保底价格收购加分账收入,每订购一场,片方还能获得7 元的分账收入,影片订购越多、越受农民欢迎,片方的分账收入也越高;三是改变过去政府推荐影片目录下放之后才开始联系片方的被动局面,随时关注国内电影市场的动态,推荐市场关注又适合农村的影片,提前洽谈农村版权。从2011 年到2013年6月,片方从农村市场共计收益1.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5年间收益总和的6.6倍。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订购平台的影片数量,由“十一五”时期的1199部,增加到目前的3027 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基本满足了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需求。
(四)拓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覆盖范围
实践中,有三个标准来衡量 “十六字方针”是否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是否成功:一是农民是否能真正看上电影、看好电影,二是放映补贴是否能够真正发放到放映员手中,三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否能够持续发展。2013 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达800万场,观众约15亿人次。电影公共服务已大大超越“十一五”时期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基本目标,成为广大农村群众集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不断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放映活动的覆盖范围,公益放映已经从覆盖农村扩大到工厂、社区、学校,使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到电影公共服务。电影行政部门每年定期为全国青少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各地积极做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工作,每学期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浙江省根据农村地区人口集聚度和群众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放映点布局和放映场次,将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等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广东省鼓励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用工量大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场地,将固定放映点设在企业,院线公司定期进行服务。这些活动通过群众实实在在的得益和媒体报道,极大提高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实践证明,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电影事业、产业如鸟之两翼,协调发展。在电影产业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短短几年时间,农村电影事业从胶片放映时代跌入低谷到今天全面恢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思路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明确了现阶段农村电影发展既不能单纯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单纯靠市场自由发育;明确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明确了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发行放映中的主体作用和经营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电影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村电影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认识有待提高,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有待完善
尽管农村电影工作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但仍有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管理职责不到位,工作开展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导致存在放映计划落实不到位、补贴资金配套不足,存在放映空白点等问题。此外,存在放映场次监管困难,瞒报、虚报场次时有发生的现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资金大多集中到县级财政,一些地方出现了补贴资金发放周期长,场次补贴发放不及时,补贴资金使用不合理,甚至个别地方有截留、挪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放映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放映场次的完成。
(二)城镇化加速的同时,农村观影人次快速下降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3.7%,并持续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行政村的减少、撤并,加上大范围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空巢化”现象日益普遍,客观上减少了农村电影观众的保有量。同时,伴随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群众在家至少能收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下载和在线观看电影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对农村电影需求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冲击。
(三)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日益提升,放映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发行体制的革新,中影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片方的积极性已大大提高,订购平台上可供选择的影片3000部左右,绝大部分城市院线影片当年都能进入农村市场,但许多地方群众依然反映片源陈旧。由于整个市场机制发育尚不成熟,缺乏放映质量方面的市场驱动和绩效考核,院线和放映员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搜集、整理和满足观众需求,订购场次往往以简单、方便、节省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有的地方一线放映员甚至没有选片的机会。
(四)市场运作仍处探索阶段,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村电影放映就只能停留在基本的公共文化保障基础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标准、个性化需求。虽然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但始终处于探索、试验阶段,运营很不稳定、极不成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使是在相同地域条件下,都难以规模化复制和推广,更何况中国各地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巨大,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模式推广的困难。
(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观影条件亟待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东部很多地方,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农村的观念,走上了小康之路的农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和站着观看,他们希望能够坐在乡镇影院和城里观众一样看电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西部地区、北方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也对看好电影有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农村群众集中,却因正值冬季,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室外难以放映,本来是观影需求最旺盛的季节,却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淡季,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漫长的冬季没有电影看的现状。
三、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电影主管部门在做好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为拓展电影市场夯实基础。2013年11月中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浙江成为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围绕浙江试点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探索,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主要有以下思路。
(一)加强管理,完善公益场次补贴资金发放机制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资金是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的专项资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为了适应农村电影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08]135号),使补贴资金的发放更合理,拨付方式更有可操作性。同时,各省(区、市)广电行政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做到 “先放后补、公开透明、及时到位、足额发放”,真正管理和使用好这笔钱,使这笔资金的使用经得起群众监督,经得起审计。
(二)加强监管,确保放映场次真实有效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惠民工程,必须保证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当前需要调整思路,合理布局,重点解决一些大的自然村、偏远地区农牧民“看到电影”的问题。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通过制度管理、舆论监督和技术监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督,确保放映活动真实有效,确保政府补贴不出差错。各地应利用数据回传系统和建立GPS/GPRS技术放映监管平台,在实现监控放映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农村放映能够成为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广告平台和媒体平台。
(三)培育主体,继续完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机制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政府购买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受惠是根本目的,而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有效的运行手段。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积极培育、完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发挥各类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村电影从业者和院线公司的积极性,在抓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开展商业放映,通过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方式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供片机制
为提高广大农村观众对电影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调动电影制片方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农村电影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影片供给能力,丰富影片节目,满足农民需求。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制片方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效益,带动其更加重视影片在农村的发行;另一方面,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也将从满足农民群众个性需求、满足影企联姻活动中企业的需求出发,订购更多好看的节目,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五)改善条件,着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政策,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品质。要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电影就是露天电影的传统观念,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乡镇礼堂、文化活动站(室)建立室内固定放映点,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观影条件。与此同时,抓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县城及有条件的乡镇影院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固定放映为基础、流动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公益兼顾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电影向市场的过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的问题,实现农村电影服务的繁荣发展。
(六)因地制宜,努力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电影强国十年规划明确要求,要重视农民工的观影需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近年来,浙江、广东等省为满足农民工观影需求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下一步,应总结经验,根据农民工流动状况,将农民工集聚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科学规划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特点,合理确定放映场次,出台补助政策,稳妥有效地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第二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推荐)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2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19.8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o.2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00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04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1.3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04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1.4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1.38亿公斤,销售额1.11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1.5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00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2.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6.3:3.8调整为2002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2.2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4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2.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e9q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
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e9q
第三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
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2007-12-12 17:40: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2)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
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2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00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04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
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04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工作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亿公斤,销售额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00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
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调整为2002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4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四篇: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 农村真是越来越枯燥了,不要说农闲时,连过年过节也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以往,农闲时,人们还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下下象棋,讲讲故事,唱唱山歌;过年过节时,农民们准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民间活动,如划旱船、踩高跷、舞龙灯……搞的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平添了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可这几年,一些健康文明的活动越来越少,偶尔有镇上划旱船的下乡来,人们跟着老远看新奇。人们聚在一起,与赌博有关的事成了‘热门话题’;相反地,农事、国事、天下事怎么也吊不起人们的‘胃口’……”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位农民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关键,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而据调查截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其中,9亿多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心的重大社会话题,民生问题也是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而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收到普遍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高度关注。
乡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但又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有识之士、广大农民兄弟,都在尽力破解这道难题。
研究表明,短短四年,农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7.8%上升到2004年的12%,而且越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需求越旺盛。
建一个文化站、文化室……这些硬件指标相对容易实现,而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机制,保证设施投入和功能发挥的可持续性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所做出的重大举措,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现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包括从村规民俗到节庆礼仪在内的一整套农村的文化传承,二是形而下的内容包括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施。
意义: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文化是农村腾飞的翅膀
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加强,群众文化逐步繁荣,特色文化得到弘扬,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人口多,文化教育基础较差,真滴丧失,设施荒废,队伍不争气,职能错位,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拜金、享乐、个人主义,文化生活频繁,文化市场不健全。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千遍一律。缺乏特色。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到其应用的作用,体质不活,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民:问题:1农民没有文化意识,觉得在家种地用不到那些文化知识,种完地又要干家务,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那些所谓的文化。
2在某些地方村民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并且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文化活动不易开展。
3农民缺乏对文化的选择权,一般情况下,上面送什么,演什么,农民就得看什么,缺乏对文化内容的自主选择权。4农民的文化活动许多是同传统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农民的文化活动常常和红白喜事相结合,既投入少又博得好名声,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又比如,农民拜神上香,利用拜神上香来解决目前没有适合他们的旅游形式这个难题。
5由于过去的城乡隔阂,城乡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农民缺乏公民意识。
文化的问题:1农村文化发展在个体很不平衡,民间文化组织处于不断的生存,灭亡状态,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极度缺乏平衡。
2许多农村的文化设施非常落后,西部许多农村甚至都没有一间文化活动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桌子,两个椅子,非常落后
3新的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但一些旧的文化设施却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变成了打扑克和麻将的娱乐场所,使得这些文化设施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4农村自身的文化主题开始萎缩。
5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存在强烈反差,虽然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到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的范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明显出现滞后
6农村文化缺乏领导的高度重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7缺乏资金来源,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8文化创新的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反差,受经济、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文化管理部门的问话员文化程度有限,优秀文化人才缺乏,致文化创新作品严重匮乏。
9文化活动过于单调,文化生活娱乐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欣赏性。10地方特色相对缺乏,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民间艺术退化。
11先进文化的逐步普及与腐朽文化存在明显反差,近年来,党的政策、科技、文化等先进理念进入农村,不断普及,但一些打牌赌博等浮球现象仍然在滋长蔓延。12恩化建设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体重模式中,以政府管理为主,严重束缚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农民发展文化的积极性。
13健康的生活文化缺位,一些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的比如赌博等文化形式盛行。
14道德失范、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丧葬已经脱离了当初的本意,越来越向奢华铺张浪费靠齐。站牌文化缺失,随着道路的畅通,一些农村地方通上了公交车,但是由于农民对站牌文化的缺少了解,导致经常要求在没有站牌的地方停车等等。
15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 16村民集体意识薄弱化,监管制度脱节。问题:政府
1公共财政非常有限,没有文化活动经费投入
2浙西年,经常有文化下乡等活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长久的呆在农村,另外,农民现货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时间,才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这些东西要从比较粗糙的原生态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引导,需要与主流文化进行对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民已经有闲暇,有能力。有条件直接参与文化创造活动。
原因:1人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似乎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文化,而农民创造出来的就要被贴上贫乏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忽略了农民的创造净胜文化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对文化的内在需求的能力,农民文化活动的缺乏和空洞化实质上是由于其创造的价值被压制,其真正的意义被忽略造成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有政策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原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3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4文艺人才较为缺乏,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5文化设施缺口大,文化场地规划管理不足。,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
6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道德标准致使农村文化缺乏激情,充满锱铢必较的小农意识
7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脱节的局面,城乡二元经济体质促使出现了城乡差别,从而使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民不懂的城里人,并且一定意义上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而作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逐渐模仿学习这些主流文化,由于盲目性导致了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8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农村教育设施不健全,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导致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而偶尔飞出的一两只“金凤凰”也承载着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貌而悬在在大城市工作和发展,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不愿意下乡了,这样只能导致农村文化的流失。
9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策:农民:1农民应该成为创造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选择接受哪种文化的主体,应该改变农民的文化意识,因为只有农民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哪种形式的文化
2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产业开发,是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激发农民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因素,比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将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转变为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自娱自乐,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再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道路。
3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广大农民尽快转变为成熟现代公民 4转变观念
5让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这样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安排有限的文化资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威化活动,6农民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育民,应该努力成为新型农民 政府对策:1政府应该把落脚点放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上来
2将农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把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将各种文化功能整合在一起
3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4让公共财政进入农村,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5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做到文化富民
对策文化:1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成立农民演艺协会服务农村,实现文化乐民,开设网络培训学校,服务农民,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服务农业,建设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将各种文化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2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农村文化,在看到他们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重新绅士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不能相当然的把传统文化划归为不科学不进步的那类,从而满腔热情自以为是的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殊不知,我们给予农民所谓的有用的好东西,都很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最终只能导致不伦不类,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改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逐步新建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报栏,建立个人农村书屋等,4对文化管理队伍的改善,配备合理齐全的文化管理人员,壮大文化队伍 5改善文化管理,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6创新文化思路,在发展布局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将文化建设深入到几层,建立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出台一系列的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营造出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密切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文化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促使农民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加强群众的就业技能,开启科学致富的道路,鼓励农民自己创造文化,融入市场机制。使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改变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现象,增大投入的力度,解决配套陈旧,资料匮乏,资金不足,主体单一的问题。
7创新文化举措,完善运行机制,解决管理不活的问题,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文化经营活动反哺农村公益文化,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单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远远不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吸引社会集资,营造优良的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用人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新鲜的理念,进行竞争上岗,人员聘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先进理念对农村文化发展事业的作用。
8创新文化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科技工具,把党的方针政策和现先进科学文化理念输送到农村,更好的直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更多的能够激发群众积极性的文艺作品。结合本地的实际地域情况和文化习俗,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值得利用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从而让农民更加容易更加快速的接受文化活动。
对策政府:1要发现农民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去需求,并且做适当的提升,应该避免成为面子工程,避免急功近利,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针对农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提供。保障农民的文化体验权。
2政府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应该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多予表现在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配置文化大篷车,把文艺演出具体到农村,彻底解决问题,把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减缓社会矛盾。
3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实效,政府不能放任日益活跃的民间组织不管,应该加管理上的引导和经济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应该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与民间剧团互相切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让农民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变。
4政府应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的从公益到公共的转变,用公共搭建公益的平台,应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
5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大包大揽,因为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了解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现在的为农村送文化转变为向农村种文化,帮助农民培育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着,还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
6政府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政策,保证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过度开发,不被轻易复制,政府应该组织各种属于农民的文化艺术节,展示农民的文化成果,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个人的建议:1应该转变地方领导的观念,①实现由轻文化到重文化的转变,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建立好农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类文化特色场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发掘乡镇企事业单位、此昂村等有文化的有专长的人才辅导、组织和策划活动,送戏下乡,满足农民的需求丰富生活,远离不健康的游戏,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实现科学致富,送法下乡,让农民真正的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大力推行广播电视进村进户,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提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对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②实现由守旧观念到创新观念的转变,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工作,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采取有效方式和多种形式在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发挥民间文化的作用,提高农民对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比如以赵本山为主要演员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乡村爱情》。
③由无所作为到大有可为的转变,政府应该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让其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得农民文化由零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把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鼓励和组织文化工作者辅导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捐助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农村文化的开展工作,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利用和发展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制度,采取岗位目标责任制、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改制,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资格的认定,价格的调节以及财政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市场。,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和新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场所,共同营建设施的共享局面。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大知法监督力度,整顿市场只需,规范管理体系,扶持健康文化,摒弃和抵制不良文化,确保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编后:乡村的文化管理关系到文化民生和农民福祉,作为净胜财富,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作为提倡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双赢的执政党来说,提高物质生活相对简单,而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却极为困难,看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光看城市,还要看农村,农村文化是否繁荣,是否丰富才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现状更为可靠的衡量指标,总而言之,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想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想要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繁荣大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2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19.8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o.2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00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04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1.3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04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1.4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工作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1.38亿公斤,销售额1.11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1.5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00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2.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6.3:3.8调整为2002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2.2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4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2.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业
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
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总结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