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9]3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地矿厅(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当前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部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总结各地土地开发整理经验的基础上,现就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做到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
为使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补平衡,必须实行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的制度。在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经过论证审查,确定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按不同规模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各层次的项目库。制定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方案时,可在项目库里筛选。有条件的地区,运用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可以先行组织实施开发整理项目,储备补充的耕地。
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时,建设单位确定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可以购买储备的耕地补偿指标,实现先补后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增加的耕地相应核减,并反映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收取的耕地开垦费用于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形成从项目组织实施到补充耕地储备,向建设项目提供补充耕地,资金回收后再投入新项目滚动开发整理的循环运行机制。
二、实行土地置换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
各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要求,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凡有条件的地方、要促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在向中心村、集镇和乡镇工业小区集中时,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内选址。新址占地面积应少于旧址面积,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有其他耕地的,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和批准,可以与腾出来的旧址整理后增加的耕地进行置换,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并力争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实行这种方式置换的,其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为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并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有工矿企业可以用复垦原有国有废弃地增加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置换因生产破坏的农村集体耕地,原土地权属相应转移。置换后,被破坏的集体耕地属国家所有,不再征用,也不占当年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但需纳入土地复垦计划。
三、执行好“百分之六十折抵”政策,鼓励投资者整理土地。
各地要正确理解和执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关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的规定和《关于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土资厅发[1999]97号)精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的折抵”,必须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下,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进行。
地方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也可在上级分配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内,预留少量的指标,统一掌握,用于奖励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多的地区。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指标,向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一定数量的预留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用于本地区必须的非农建设。但必须按规划用地,并要严格检查,适当控制。
四、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各地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争取筹集更多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要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综字[1999]117号)的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地方留成部分具体使用管理办法,保证上述资金专款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要制定本地区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建设项目补充耕地资金落实;要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国际合作;同时可利用信贷资金,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
各地政府机构改革中,按照职能转变、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可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组织实施。鼓励土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多方筹集资金,实行企业化经营,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调动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对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积级性,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可采取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开发整理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包括国有企业及下岗分流人员)使用、新增耕地减免有关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整理土地。国家允许在县(市)或市(地)之间,进行易地开发整理土地,但必须依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在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下进行。
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和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禁止开发不宜开发的土地资源。农业综合开发、“四荒”资源开发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涉及的土地开发,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以及地方土地管理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上级批准。通过招标、协议等方式委托土地开发整理专门机构或单位具体实施的项目,必须签订土地开发整理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整理、复垦中的土地置换和耕地补偿指标的有偿转让,均需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增耕地面积和质量进行验收确认,以防止弄虚作假。要做好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界址、面积的界定和开发整理后土地权属的调整、变更调查登记等工作,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产生土地权属纠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深入探索,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在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可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但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使其具有生命力,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防止一哄而起,对于国土资源部设立的示范区和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有关地区要经常给予指导,重点增加投入,搞好基础建设,确保预期效益,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八日
第二篇: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乐荣斌
旬阳县境地貌以低山为主,兼有中山、河谷地貌形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8.7964万亩。工业强县战略部署的提出,各类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耕地占用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西康高速、襄渝复线、十天高速、蜀河电站、工矿企业等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大量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越来越重。为此,旬阳县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做为全局的工作重点,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保证了各项工程建设的用地。
一、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54个,建设总规模7882余亩,总投资2050.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吕河镇敖院村土地复垦项目”建设规模1500亩,项目投资330万元;省级投资“城关镇刘湾村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420亩,项目投资135.72万元;市级补助投资项目13个,建设总规模1523亩,总投资275万元;2006年组织申报的国家级投资项目“旬阳县蜀河等5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8000亩,总投资1986.68万元,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完成,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在全力抓好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同时,我县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后备资源实际情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85.92万元,先后完成了39个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成效
1、补充耕地数量,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从2004年—2009年全县因建设占用耕地减少3138.7亩,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累计补充耕地4484.5亩,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的目标,并有节余被市局收购为易地占补平衡指标。
2、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项目占用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目前我县土地开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领导对土地整理工作认识不足。乡(镇)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协调工作是土地整理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前期,部分乡(镇)领导希望从项目运作中获得一定工作经费,因此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到了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有限及对项目资金使用上的严格监控,加之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难以处理和协调的矛盾,部分乡(镇)领导产生失望心理。期望值达不到,工作量却成陪增加,导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顺利施工难以保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2、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3、土地平整与施工工期存在冲突。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工期一般为1年,若遇阴雨天,无法施工,导致延期。特别是我县位于陕西东南部,阴雨较多,土地平整任务大的项目在计划施工工期内难以完成。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惜地意识增强,种田积极性提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不希望土地平整时间太长,影响种植农作物时机,因而有时产生了对土地整理工作的抵制情绪。
4、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问题。由于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因自然灾害损毁农田,农民自救恢复耕种,尽管耕地质量不好,但还能长庄稼。还有的原来就是好田好地,现在需要按项目规划重新整理,这一施工,必然要毁坏青苗,还要影响种植一到两季农作物,加上一些零星的果树,经济树,林木等地上附着物的毁坏以及清理费用,这些资金在项目预算上都没有,不予补偿。若不给补偿,农民就不让施工,甚至发生冲突,引起群体上访事件。
5、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有待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有效的后期管护。但目前我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所有者缺位,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
四、今后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
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我们必须理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核心,以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动力,强力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科学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县土地后备资源实际状况,科学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坚持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为指导原则。以规划为“龙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把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2、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力度的加大,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弥补因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从而缓解耕地减少的趋势,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动态平衡。
3、集约利用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可以通过对荒草地、滩涂的开发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把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改善农业生条件;可以通过实施农田林网、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的标准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通过改造“空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从而改变农民居住环境,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全民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土地管理法》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几个人的行为,需要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牵扯到农村千家万户,许多工作如旧宅基地复垦,树木青苗补偿、权属调整等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只有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管护机制,加强项目工程后期管护,防止“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
五、解决我县土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学安排,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我县的土地开发整理施工工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施工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一方面要求各乡(镇)及村组两委会,竭力做好施工环境,群众的思想工作,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施工;另一方面,必须科学安排施工,力求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我县今后将着力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涉农部门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资金、人力、物力捆绑使用,实行项目投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民筹一点(包括投工投劳),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同时建议县政府出台社会力量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鼓励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我县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设施竣工后使用受益情况,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并完善多种形式的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者主体,落实管理者职责。例如渠道、田间道路等多数农民受益的工程,必须由村委会牵头,在所涉及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工程管护组织,明确工程管护组织职责,共同解决工程设施维修投工,投资事宜。
5、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计划挂钩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县有组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以“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整合资源、治理环境、整理农田、整理村容的有机统一,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村建设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以形成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从而全面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流程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流程
一、申请立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承担人在论证基础上,提交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计划;土地开发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情况;土地开发限制因素分析和适宜性评价;开发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土地开发后利用方式;效益分析;组织实施措施等。
土地开发项目,还要提出开发用地申请。
二、审查核实
县国土局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并到实地核实有关情况,指导开发整理项目承担人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绘出项目区,对符合要求的,则填写开发整理项目呈报表,报县政府,再根据规定,对需上报的逐级上报。
土地开发项目,符合要求的,可先行按规定报批开发用地手续。
三、批准立项
根据申报项目的面积、资金筹措方式等不同,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批准立项。
四、项目规划设计、投资计划与预算建议
根据批准项目建设与投资控制规模、新增耕地率等编制(中央承担的项目由国土部土地整理中心编制,地方承担的项目由省国土部门编制)。
五、项目实施
制定实施方案(要包括权属问题)、公告,同时对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
六、竣工验收
项目承担人竣工后要写出自查报告及初验申请交初验部门,初验合格的由初验部门写出申请交终验部门,终验合格的,颁发验收合格证或下发批准文件。
七、成果管理
按有关规定对权属、地类等进行划分、登记,对开发整理的土地及时加以利用。
八、项目运行管理及评价
写出项目运行管理情况及评价报告,将资料整理归档。
第四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流程
贵州玉屏土地整理工作流程
一、申请立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承担人在论证基础上,提交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计划;土地开发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情况;土地开发限制因素分析和适宜性评价;开发规划方案与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土地开发后利用方式;效益分析;组织实施等。
二、审查核实
采煤塌陷地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并到实地核实有关情况,指导开发整理项目承担人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会出项目区,对符合要求的,则填写开发整理项目呈报表报市政府,再根据规定,对需要上报的逐级上报。
三、批准立项
根据申报项目的面积,资金筹措方式等不同,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批准立项。
四、项目规划设计、投资计划与预算建议
根据批准项目建设与投资控制规模、新增耕地率等编制(中央承担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编制,地方承担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编制)
五、项目实施
制定实施方案(要包括权属问题)、公告、同时对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
六、竣工验收
项目承担人竣工后要写出自查报告及初验申请交初验部门,初验合格的由初验部门写出申请交终验部门,终验合格的,颁发验收合格证或下发批准文件。
七、成果管理
按有关规定对权属、地类等进行划分、登记,对开发整理的土地及时加以利用。
八、项目运行管理及评价
写出项目运行管理情况及评价报告,将资料整理归档。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2008-09-09 来源: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作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及有关直属事业单位:
十多年来,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还存在目标单
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部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手段,推进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既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补充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补充耕地计划,切实组织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低于规划规定的保有量任务。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补充完成。对于后备资源少确实难以完成的,可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域内统筹安排,严禁跨省(区、市)补充耕地。各地要抓紧扩大补充耕地储备规模,从2009年起,除国家重大工程可以暂缓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先补后占”。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一般要在一年内恢复利用,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
各省(区、市)要积极按照科学论证、分步实施、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思路,大力推进具有区域特点的省级重大工程建设。有关省份要围绕重点工程,积极开展“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工作,努力在全国建成一批有影响、成效大、引导作用明显的示范工程。
要切实加强生产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强化源头控制,把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七部委有关土地复垦规定,编制好复垦方案,完善责任机制, 落实复垦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组织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挖掘补充耕地的潜力。
二、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大力加强土地整理,重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中东部粮食主产区,按流域或水系,将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等多目标有机结合,统一规划,实施高产基本农田示范工程,打造粮食产能核心区;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以保证耕地总量和国家粮食结构安全为主要目的,实施土地整理开发重大工程,打造粮食战略后备产区;西部要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按基本农田予以特殊保护。
要大力加强基本农田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切实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并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建立全国基本农田数据库,结合每年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及时更新,实现基本农田的科学化管理。
三、积极拓展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用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改变以往项目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土地整理”,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
各地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推进缓坡丘陵地、盐碱地、荒草地等未利用地开发,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积极拓展土地利用空间。
四、修订专项规划,统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
当前,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按照既突出补充耕地,又充分体现多功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抓紧组织修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切实作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专项规划的修订,要认真做好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论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同步研究,争取同步实施。各省(区、市)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编制中,要突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这个特点,为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供依据。
五、加大工作力度,做好资金征收使用监管
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州)批准农用地转用、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要严格按照《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要求执行。要依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研究制订土地复垦费的征收办法和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办法,足额计提,确保各项费用足额征收,按照规定用途专项使用。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制订的新增费分配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抓紧制订本省(区、市)新增费分配使用办法,明确分配使用方式、范围和管理规范,并报两部备案。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统筹使用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各类专项资金。资金滞留较多、使用不畅的地方,要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疏通使用渠道,确保资金足额使用。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暂行办法》(财建[2008]30号)的要求,做好
本地区新增费稽查办法的制订和备案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至少集中一次,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和验收进行监督检查,通报检查结果,并抄报国土资源部。
进一步加强2006年底前实施的国家投资项目的实施管理。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负责,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合理使用,切实做好项目实施和验收工作。全部项目原则上应于2009年底前竣工验收。涉及项目设计变更的,按照《关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检查情况的通报》(国土资通[2007]7号)有关要求,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对由于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实施而拟申请撤销的项目,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商请财政部门对项目进行清算,撤销的项目和清算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经两部审核同意后取消项目,取消的项目资金由两部在中央所得新增费分配时扣减。
六、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共同责任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纵向上实行部级监管、省级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管理制度;横向上实行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农民参与的管理制度,落实共同责任。
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本省(区、市)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管理工作,督促土地复垦责任人履行复垦义务。重点强化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标准,编制实施专项规划,组织实施省级重大工程,指导市、县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统筹组织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市、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落实部和省(区、市)的有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落实规划,组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和权属调整,组织群众对项目的听证,组织项目实施和群众参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开展绩效评价等工作。
各地要加强专门机构和队伍建设,探索从业机构特别是设计、监理机构的资质管理等行业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大专院校或
科研单位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研究基地,开展学科和专项课题研究。
七、制订完善政策,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部每年年底前对各省(区、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达到或超出计划任务的,给予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倾斜;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不落实的,扣减相应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报批建设用地时,把好专项资金征收关,在依法足额缴纳相关费用后,方可办理用地批准文件;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后,经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完成补充耕地计划的,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应优先用于增加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应纳入建设用地计划,优先用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公司、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增加的耕地可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下有偿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基金,扩大资金渠道。
八、建立备案制度,全面实施信息化网络监管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行统一备案制度。各省(区、市)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均需向部动态备案,不备案的,其增加耕地不能计入完成的补充耕地任务,不能用于占补平衡,不予核定和下拨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部统一开发和应用网络化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系统,全面实施网络监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备案制度和系统建设要求,落实政策措施,推动系统使用,及时报备项目、资金等相关信息。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报备系统审查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情况,定期分析项目建设、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实施绩效评价和动态监管,落实奖惩措施。同时要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与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使用等信息整合联动,为土地管理全方位的
监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管好用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系统,与项目资金稽查、监督检查、动态巡查等有机结合,加强对项目实施、资金征收使用和相关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规范管理,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管理效能。
九、加大舆论宣传,扩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社会影响
各地要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平台和手段,宣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在系统总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成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组织策划系列活动,宣传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扩大社会影响面,提高社会认知度。要按照部关于设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标志的规定,在各项目区设立标志牌,扩大宣传效果。
二OO八年八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