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时间:2019-05-13 09: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第一篇: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老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后来又专门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段成式《酉阳杂俎》)

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官邸或官署。这些权贵或长官手下的属官、属吏便以自己官位之卑,反过来敬称阁中之人为“阁下”。不过,“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也没有严格的限制。除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之外,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这个敬称。

“殿下”所指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主殿。皇太子常在此殿接见臣僚,处理父皇交办的事务。由于该殿的规格形制在皇宫里仅次于皇帝的主殿,因此“殿下”便作为对皇太子的敬称。同时,也用于敬称皇室的其他成员,诸如亲王和其他皇子、公主等。

麾,是古代军队在出征、作战、演练时,用于指挥行动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麾下”因此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随着历史的发展,“陛下”、“阁下”、“殿下”3个敬称词在使用上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化。时至今日,在外事活动中,凡对方是国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称为“陛下”;对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均敬称为“阁下”;如对方是皇太子或王储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员,则均敬称为“殿下”。

“足下”一词是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给骊姬所生儿子奚齐,遂设计逼死长子、已立为世子的申生。申生弟重耳深感自身亦难逃厄运,便与幕僚介子推等人出逃,在外流亡19年之久。期间,他们历经艰险、困苦。一次,重耳等流落荒野,数日无食。重耳饥饿难忍,不欲活命。介子推见状,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直到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等人才返回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对曾随从自己在外流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却唯独遗忘了忠心耿耿的夼子推。介子推十分郁闷,深知与重耳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遂背上自己年迈的母亲,来到绵上(今山西介休境内)乡间隐居。晋文公得知后,十分后悔、内疚,即派人赴绵上,请介子推回官。但介子推因重耳的富贵忘义,不愿再与他共事。见此情景,晋文公只得亲自前往,请他能宽恕自己。待他来到介子推庐舍前,已是人去屋空。晋文公推想介子推可能背老母躲入山中,便令士兵进山寻找。有臣僚献计,称茫茫大山,何处去寻介子推?介子推是位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负其母出山。普文公以为此计可行,就下令烧山。但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整座山变成一片焦土,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率群臣进山,才见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干,早已死去。晋文公拍打着介子推死前抱着的焦树干,哀痛不已。随后,他命手下伐倒这棵焦树,制成一双屐,穿在自己的脚上。此后,晋文公每天穿着它,经常低头凝视,痛心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责。遂有了“足下”一词。

“足下”之称,最初是对品德高尚、品学超群者的敬称,后也用于同辈或同仁之间的敬称。

与这些敬称词意思相同的,还有“在下”、“门下”等,这些称谓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假借、转注等语法关系,以自己之卑微,转指对方的尊贵,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的敬重、尊敬、仰慕之情,故而成为一种特定的教称词。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为谦称词。“ “家。专指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公,母亲为家母、家慈,兄、嫂为家兄、家嫂等。“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合弟、舍妹、舍侄、舍婿等。

“先”和“亡”,含有哀痛、怀念之意,专指已经故去的亲属,且也有辈分、年龄的区分。先”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家人,如先祖指巳欹的祖父,先父、先考、先人则指已故的父亲,先母、先妣同指已故的母亲。“亡”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儿、亡友等。

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敬重之称。“令”,含有善、美之意。在使用时,不受对方辈分和年龄的限制,可通用于对方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父母时,可称作令尊、令翁、令公和令母、令堂、令慈;称对方的妻子为令妻、令正;称对方的儿女为令子、令郎和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弟、令姊(姐)、令妹;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令坦等。

“尊”和“贤”在用于称呼对方亲属时,则有严格的辈分和年龄区分。“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风操》)。即“尊”用于称呼对方叔父以上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父亲为尊父、尊翁、尊公、尊大人,母亲为尊堂、尊上、尊夫人。“贤”则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姐妹为贤兄、贤弟、贤姊(姐)、贤妹,还有贤侄、贤婿、贤友等;称对方的妻子为贤阁、贤内助。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第二篇: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最终版)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

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如:‚窃闻‛‚窃思‛‚窃以为‛。‚窃‛显然不是盗窃义,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窃‛本义为盗贼。引申为偷盗,又引申为私下和私自。《辞海》对‚窃‛这一义项的解释是‚犹言私,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窃闻‛即‚我私下里听说‛,‚窃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窃以为‛则可以理解为‚我个人认为‛。与‚盗窃‛的‚窃‛没有关系。

‚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续貂‛,也叫‚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讽刺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恐给予璧而不得城,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辞‚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协助‛。‚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鼎‛,本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同时也是古代社会很重要的礼器,象征着王位和权力。由此‚鼎‛字引申出重大、重要等义项,含有明显的褒扬色彩,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场合常用的一个敬辞是‚阁下‛,如‚总统阁下‛‚主席阁下‛。‚阁下‛之称由来已久,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为了表达对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转呼其侍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尊称别人的妻子,最常见的称呼是‚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诸侯的妻子称作‚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后来用‚夫人‛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别人的言论、教诲使自己获益匪浅,有一种说法叫‚如聆梵音‛。‚梵‛来自古印度的梵语,对应的词是brahma,意为清净。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为‚梵音‛,亦泛指佛、菩萨的声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由‚佛‛入‚俗‛,俗语中把别人的言论、教诲等比作‚梵音‛,是一种美誉。

在祝贺别人搬家或者官职升迁时,常常会用到‚乔迁‛一词。‚乔迁‛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义为高大的树木。后因以‚乔迁‛‚迁乔‛贺人迁居或升迁。

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时,有一种礼貌的说法叫‚垂青‛。‚垂青‛一词中的敬意,来自‚垂‛字。垂,本谓挂下、悬挂,引申为伏、俯;用‚垂‛来称说对方的动作(比如‚垂青‛‚垂问‛‚垂察‛等),就隐含着对方的品德、学问等比自己高,对方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是‚上‛对‚下‛的行为。‚垂青‛的‚青‛即青眼,与白眼相对而言。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现出眼白,表示轻蔑或憎恶。

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用敬辞‚识荆‛。‚识荆‛的‚识‛,义为认识;‚荆‛,指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荆州长史。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文章《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礼貌用语。

某一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常被人们尊称为‚鼻祖‛,指某一事业或学问的首创者。‚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创始人。那么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这里的‚鼻‛和‚祖‛是同义语素。‚鼻‛,本指呼吸及嗅觉的器官,不过在汉语方言中,至少在汉代就有将其当作‚创始、开端‛义的用法。扬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敬辞,‚尊兄‛‚尊亲‛‚尊夫人‛等即是。‚尊‛的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酒席上,辈分、身份低的人向辈分、身份高的人敬酒,必定要举‚尊‛。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旧时社交场合或书信往来,常会用到‚台甫‛‚台驾‛‚台鉴‛等词语。敬辞‚台‛,来源于星宿名。《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古代喜以星官象征人事,朝廷的最高官吏三公因而被称为‚三台‛。通过借代引申,中央政府的官署也有被称为‚台‛的,比如御史台。由称呼官署进而引申,用来指称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如‚抚台‛‚藩台‛等。再后来,对没有官职的人也称其为‚台‛,如‚兄台‛‚台端‛等,是有意抬高对方身份的一种尊敬说法,这时‚台‛就虚化成了一个敬辞。

‚斧正‛是用于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意谓对方动笔删改,有如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这一词语的出现,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有关。‚斧正‛出自《庄子〃徐无鬼》:楚国郢都有个人在自己的鼻尖抹了一层白粉,让一个名叫石的巧匠用斧把粉削去。石便挥动斧呼呼生风,削掉了白粉,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无损伤。后来用‚斧正‛喻指请人修改诗文,隐含着对方有匠石一样高超技艺的意思。

中国古代常用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拜读:读对方作品;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它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恭候:用于等待对方;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家‛字族: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10、‚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代的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归还物品说‚奉还‛,未及迎接说‚失迎‛,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接受好意说‚领情‛。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 自己住家说‚寒舍‛;女士年龄称‚芳龄‛;称人女儿为‚千金‛; 送礼给人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协助说‚费心‛;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麻烦别人说‚打扰‛;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请人决定说‚钧裁‛;接受教益说‚领教‛;谢人爱意说‚错爱‛; 受人夸奖说‚过奖‛;交友结亲说‚高攀‛;祝人健康说‚保重‛; 书信结尾说‚敬礼‛;问候教师说‚教祺‛;致意编辑说‚编安‛。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住址说‚府上‛;初次见面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 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称人夫妇为‚伉俪‛;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人‚高足‛;平辈年龄问‚贵庚‛;

‚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 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

中国古代其他谦词敬词雅语: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

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稽迟:拖延、不及时;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如潭第多福;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悉:恭敬地知道;谨启:恭敬地陈述;

兹有:现在有;顷按、顷奉:刚刚接到;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迳与:直接地同;赓即:接着立即;

不日:不久,不多天;不时:随时;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

孔殷:十分急切;售罄:卖完;

鉴宥:请原谅;不克:不能;

瑕疵:微小的弱点;迭函:屡次发信;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

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惠纳、笑纳:接受;卓夺:高明的决断;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

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高堂:(书)指父母;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更衣:婉辞,上厕所;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合卺(jǐn):成婚;

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归省:(书)回家省亲;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

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增长年岁;

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更衣:婉辞,上厕所;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晋见:即进见。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

觐见:(书)朝见(君主);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外舅:(书)岳父。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父执:父亲的朋友;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桂冠:光荣的称号

第三篇:古代人物性格总结

古代人物性格总结20110527

恪守孝道、为官清正、为民分忧.、不与俗俯仰、沉着冷静、英勇果敢、当机立断、诙谐善辩、不计前嫌、宽容大量、不因小失大、豪爽不羁、不慕权贵、性情聪敏、勤于束职、恭而进礼、廉洁自奉、不修边幅、勤于政务、珍时惜物、综理微密、忠孝双全、慷慨激烈、、清廉嫉恶、举动率情、率性直爽、勇敢正直、敦厚周慎、俭约节俭

豪侠好义、清雅闲淡、恪尽职守、不徇私情、忠诚不

二、诚实不欺、以诚相待、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轻财重义、不图回报、淡泊名利、克己为人、刚正不阿、不贪私利、不慕权贵、宽厚仁爱、心胸坦荡、善于计略、唯贤是举、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廉洁爱民正直睿智

第四篇:古代赋税与户籍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史赋税与户籍制度总结

2017-06-24历史学考研和就业赋税与户籍制度 三代时期

特点:劳役地租→井田制下公田、私田的区分,先公后私的耕作顺序。

有亡荒阅:周文王时期,为稳定社会秩序制定了“有亡荒阅” 的法律。荒:大;阅:搜捕,是用以保证追捕逃亡奴隶,交还原主的共同规约。说明了周文王时期已经有了使用奴隶和奴隶逃亡的现象。

不籍千亩:周宣王时期,井田制难以为继,被迫废除借助民力耕作公田的制度,改将公田予以农民耕种,收取一定的田租,此即“不籍千亩”。由此,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起来。

料民于太原:是西周晚期一项旨在补充兵员、开拓财源的政策,以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料民,即调查核实户口。这一举措遭到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地亩纳税,实物地租。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作丘甲:前592年,鲁国在初税亩的基础上,实行“作丘甲”,以16井为1丘,按丘出军赋,增加了国人的军赋负担。

用田赋:前483年,鲁国季康子实行“用田赋”的政策,进一步增加赋税。

蒍掩书土田:前548年,楚国实行“蒍掩书土田”,即将土地分为9等,按照土地的面积、质量量入修赋,以增加军赋收入。

作封洫:前543年,郑国子产实行“田有封洫,庐井有伍”的改革,将井田上的居民按照什伍制编制,以便于履亩而税。

初租禾:前408年,秦国实施“初租禾”,大体上与鲁国初税亩相似。

上计制:上计制度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在每年的年终向中央汇报地方各项情况的制度。战国时期,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长官每年将自己辖区的户口、垦田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劵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劵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劵,臣下持左劵。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处报核,国君持右劵亲自考核,或由由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员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秦汉时期

上计制:秦汉时期,由县令将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数、财政收支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或者国相再加以汇编,送报中央。负责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被称为“上计使”。编户齐民:两汉时期对全国人口管理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编户齐民。为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保证赋役征派,两汉政府推行编户制度,以户籍作为政府收取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但不准无故迁移,对国家的负担主要是土地税(田租)、人口税(算赋口赋)、代役税(更赋)。由于西汉田赋较轻而人口税和更赋较重,这一制度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是不利的。

案户比民(案比制):案户比民,简称案比,是两汉时期户口登记和核查制度。案比是户籍管理的基础,在案比的基础上,政府编造户籍,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貌特征﹑土地 财产﹑社会关系等,每年例行检查。

算赋口赋:算赋和口赋是两汉时期按人口为标准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是政府的税收。汉制,民15至56岁,无论男女,每人每年缴纳一算(120钱)的赋税以充军费,奴婢、商人加倍征收。口赋是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为皇室收入。口赋起初为3至14岁缴纳,后元帝时期改为7至14岁;税额最初为每人每年20钱,武帝时期改为23钱,沿用至东汉。算赋、口赋是封建国家最大的一项财源,在两汉赋税中居重要地位。人头税的负担者主要是农民,而封建官吏和地主则有免税的特权。

更赋:更赋,即代役钱。汉制,民20岁(昭帝时期改23岁)至56岁须服兵役、徭役。兵役分正卒(戍守地方)、戍卒(戍守京师或边境),各一年,不愿亲自服役的,每月出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徭役称更卒,每人每年到政府服役1个月,不愿亲自服役者,出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称“过更”。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租调制: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在人口流散,货币几近废弃的情况下,对汉代赋税制度进行改革,推行新的赋税制度,是为租调制。规定:每亩地征收田租四升,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废除其余杂税。这一改革,以定额田租代替两汉时期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两汉时期的人头税。租调制下,田租较低,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这一赋税方法也被孙吴所采用。租调制的实施,免去了以物易钱交税的中间损失,符合当时军队的需要和经济条件,使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西晋户调制:西晋沿用曹魏的租调制,并有所发展。晋制:①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子或次丁男户减半;边郡征收额则为2/3或1/3;少数民族视距离远近则征收布匹一匹或一丈,米三斛或五斗或折钱28文。②另有课田制,即田租制。丁男无论占地多少,须纳50亩课田的田租共4斛。因此,西晋的课田制实际是以丁为对象的丁租,不利于小农而有利于地主。③缴纳赋税实行“九品相通”,即按照资产评定户等,按户等高低征收。东晋和南朝时期的租调制:①330年(咸和五年),东晋度田收税,即丁租和亩税并举,遭到了豪族地主的反对和抵制;362年(隆和元年),被迫降低亩税;376年(太元元年),取消度田收税制,实行口税制度,彻底向地主让步。②南朝宋、齐沿用东晋制度,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租调折钱缴纳的现象,反映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梁、陈的租调制,不仅亩税、田租并存,还增加禄米;户调则变为丁调,加征禄绵,对小农剥削日趋加重。④同一时期的北方,在十六国时期后,基本沿用了租调制,但是滥征滥发现象十分严重。⑤这一时期的租调制,虽然看似公平(计赀定课),但由于官吏和地主富户相勾结,使得大部分的赋税压力转嫁到小农身上,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加重了农民的困苦。

黄白籍、却籍:东晋、南朝时期①称政府的正式户籍为“黄籍”。②称南渡侨民的户籍为“白籍”。“土断”即是将白籍的侨民编入政府的正式户籍(“黄籍”)中。③对户籍的审查称为“却籍”。

北魏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魏制,每户平均纳帛一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实际操作中,则按照北魏政府的规定,由县令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三等指的是将赋税按等级送到不同的地区,而九品指的就是赋税的等级,上三品的进入京师,中三品的进入别的州的重要粮仓,下三品的留在本州,这就是所谓的九品混通。隋唐时期

大索貌阅:自两晋南北朝以来,由于赋役沉重,户口隐漏情况很严重,大大减少了国家赋税的来源。隋建立后,严厉检查户口。583年(开皇3年),隋文帝下令各州县“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体貌来核查户口,以防丁壮诈老诈小逃避租役,以彻底清查户口。结果得44万余丁,164万余口,使大量逃避租役的丁壮和隐匿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输籍定样:是隋朝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方法。为了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税方面营私舞弊,585年(开皇五年),隋文帝采纳高颎的建议,在全国实行输籍之法,即由政府规定各界民户所应负担的赋税徭役数目,并从轻定额,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于依附农民的剥削,再由政府规定划分户等的标准,作为定样,颁发各州县,使依样划分户等。这一办法颁布以后,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隋租调力役制:隋朝的赋役制度包括租、调和力役三部分。隋制,18岁至60岁的男子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租为田租,丁男一床(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三石;调为户调,每年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麻田者,输调布一端,麻三斤,无妻室的单丁与奴婢纳一半租调;每丁每年服役一月。583年,隋文帝规定丁男年龄由18岁提到21岁,受田年龄(18岁)不变;调绢输一匹减为输二丈;力役每年一个月减为20天;590年,规定年50以上者,可以纳布帛代替力役,是为“输庸代役”。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租庸调制:唐代的租庸调是按丁征收的。均田制下,农民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叫做“租”;每年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叫做“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若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三尺七寸五分,是为“输庸代役”)称为“庸”。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与隋相比,唐代“庸”确立并制度化,同时,隋制50岁以上的人才能输庸代役,唐制则不再受年龄的限制。唐中期赋税制度改革:两税法。

计账:为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代政府每年一造计账,作为户籍的底稿,三年一造户籍,作为推行的依据。

手实:是唐代在基层官吏的监督下,由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的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是制订计账和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申报一次。因其是按照一定的格式,由户主亲自据实填报,故称“手实”。手实制度在宋代熙宁年间也一度推行。

社邑:社邑是一种沿传很久的民间互助团体组织。社邑除了组织春秋两次社祭外,平时还起着基层政权结构的辅助组织作用,与乡村中的里正、乡长一起催督耕作,团练防盗,应付官差。除了官府控制的社邑外,唐代私社更为兴盛。其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从事佛寺活动的佛社,一种是从事经济活动和生活互助的民间社团。私社在乡间、城镇皆有,也有跨地区的职业性组织。这时期的社邑早已脱离了早期血缘关系的束缚,演进成为了从事共同事业的社会组织。

乡里组织:隋初沿用北朝旧制:三长制。开皇九年(589)改党为里,每里125家;500户为乡,设乡正管理;成为保里乡三级制。唐沿隋制,保里乡分别为5家、100家、500家,主体是乡里,故称之为“乡里制”。唐时整编户口主要以乡为单位,即一乡一册。这时的乡已经是自然村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组织。户口稽查、田地授受、赋役征发都要依据乡里编制。辽宋金元时期

五等户籍: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五等户籍制度经宋初三朝逐步完备。主户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土地)的多少,分为五等,每逢闰年更造一次,第一、第二、第三等户称上三等户[1],其中第一等户是大地主阶层,第二、第三等户属于中、小地主。第四、第五等户和客户属于农民阶级,其中第三等户中的一部分和第四等户属于自耕农阶层,第五等户多数属于半自耕农。客户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但也是国家编户。主户和佃户的关系是由契约形成的地主和佃户的关系,表明了佃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支移:为了移有余补不足,宋制,纳税人需要改变送交的地点,移此输彼,移近输远,称“支 移”。由于北宋边境战事频仍,税物大多规定送至周边地区,运输费用则由纳税者负担。不愿意支移的人,则须按照货物的数量,每斗交一定数额的钱,称“纳脚钱”。沿纳:是两宋时期在两税之外,形形色色的杂变之税的统称。

折变:宋代对交纳政府的税物类型有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官府按照实际所需,改变纳税 物品,或者以钱折麦、以麦折钱,或者以麦折绢、以绢折钱,是为“折变”。这样一折再折 后,农民负担愈发加重。

通检推排:金朝实行的对民户家庭资产总额“物力”进行评估核实的制度。始于世宗大定四年(1164),以后大体上十年一次。官方根据“物力”征收一定的“物力钱”,并结合户等划分上中下三等。金朝赋税之制,猛安谋克户缴纳定额牛头税,汉民根据地亩数缴纳两税。同时所有人都要缴纳物力钱。其余杂税与差役,再照物力钱多少与户口等级摊派,钱多多担,钱少少担。然而后期出现官吏为求速度而不究实情的情况。尽管其有种种负面影响,但其平均赋役的思想值得肯定。

元代赋税制度:①“五户丝”:元制,每五户出丝二斤供给本投下,称“五户丝”。五户丝主要推行在北方地区。②在北方推行“税粮科差”制:税粮即丁税,每丁每年纳粟三石,驱丁每人每年纳粟一石;科差则包括丝料(每两户出丝二斤供于政府,与“五户丝”合称为“二五户丝”)、包银(每户每年纳银四两,其中一半折为丝绢等物)、俸钞(每户每年纳钞一两,作为所在路的诸官吏俸禄)。③南方行两税法,沿用宋代旧制,按地亩分夏秋两税收取,夏税交布帛、丝绵等物,秋税纳粮。南方另有科差,包括包银、户钞(每万户交钞百锭,以供

份地主人,相当于北方的“五户丝”)。

元代户籍制度:①以民户为主体,其中上户和次户(即“中户”)一般是地主;下户负担沉

重的赋役,一般是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占民户的大多数。②佃户分为官佃和私佃。③除民户外,元代还有军户、匠户、灶户、医户、儒户等。

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定称。色是种类之意,计是统计之意。元代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户种,常见的有十种,如民、军、站、匠、盐、儒、道等等。其中军、站、盐、匠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道、僧是通过考试或者其他方式认可的,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封建义务。他们的赋役负担各不相同,统称为诸色户计。其户籍划定后,世代沿袭,不得移易。反映出了对普通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

四等人制:元朝建立后,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与维护蒙古人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据民族被征服的先后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中亚、西夏、回回等。第三等是汉人,指金朝统治区域内的汉、契丹、女真等。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人和西南各族。四等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拥有不同的权利。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利用民族矛盾及制造等级差别,来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明清时期

赋役黄册:是明朝的户口册,每10年更造一次。明制,110户为一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最多的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编为10甲,每甲之中推一人为甲首。每年轮流由一户里长统领一甲服役。户口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资产数等,鳏寡孤独者附于册后,不派徭役。户口册由里长、县、府、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统报于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因此又称赋役黄册。黄册的编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矿监税使:是明代统治者为摆脱财政危机而派往各地开矿征税的宦官。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起,明神宗派遣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分往各地开矿征税。这些宦官无不疯狂掠夺,或借口开矿强占土地,或巧立工商税名目横征暴敛,甚至随意捕杀人民,处置地方官吏,引起了一系列城市居民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

三饷:“三饷”是明末征收的三种附加税,即辽饷、剿饷、练饷的合称。其中,辽饷是用于与后金作战的军费开支,剿饷和练饷则用于镇压农民起义。万历时期为与后金作战,每亩加赋银增至9厘,三年得银520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称为辽饷;1637 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镇压农民起义,增派田赋银280万两,称为剿饷;1639年,明政府加派练饷730万两,用以大量练兵镇压农民起义。三饷的加派,使广大人民群众深陷绝境。带征与预征:带征指历年拖欠未完的钱粮,于征收当年正额时带征若干份。预征是指应纳当年的赋税外,提前征收来年的一部分钱粮。征税时,地方官又往往趁机加派,满足私欲。赋税加征,使百姓不堪重负,被迫逃亡,走向对抗官府的道路。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清代赋税制度改革:摊丁入亩。

耗羡归公:是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1724年(雍正二年),清廷推行“耗羡归公”,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控制,一部分弥补官府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大部分分配给各级官吏做养廉银。火耗遂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改革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征火耗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唐代),户籍制度一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即统治者一直把调节土地占有、征发赋税徭役与户口联系在一起,依照人头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这使得自耕农在丧失土地以后无法依靠佃耕地主的土地过活。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出现了地主贵族化的趋势,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所以出现了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更替。而在封建社会后期(从宋至清代),统治者征发赋税的主要依据是资产状况,人头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下降到次要地位。再加上佃农地位的合法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被置于封建国家的控制之下,地主贵族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地方分裂趋势不再成为中国封建国家生存的主要威胁。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即使是在王朝交替的间隙之间,也不再出现长时期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第五篇:《古代文化与现代化》

浅谈古代文化与现代化

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有: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并没有框架性的作用,真正建立框架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的确是文化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现代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并没有起着框架性的作用,即便有也只是局限于在非常有限的很小的某些层次的范围内。在我国也是如此。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内容。而其至今仍发挥余热的只是少数的精华。如公认的美德、神奇的文字,伟大的发明等等。这些对于激励民族追求崇高完美的人格、拥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方便民众的某些物质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其中也有所“隐藏”的落后腐朽的东西亦有如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男权主义、等级观念等,诚然,这些还存在于一些人的思想中,但相对于认可并接受了现代思想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数,此处不一一论述。

框架性的作用也即意味着支配性或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也许对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变革的思潮,曾经为社会变革先导的主张,在当时的背景符合这一说法。而对于传统文化,也即过去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显然不能和对当时的境况的作用相比,自然无法承担框架性或支配性或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的作用。须知,我国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风雨,自然不可避免的包含有积极与消极的内容,发展至现代,糟粕虽已总体抛弃,留下的精华是少量的而且是递减的。故我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在现代化中起框架性作用的。

对于此,可以从广义的文化的以下五个个方面(物态文化层此处不做分析)

加以详论:

1.政治上,原始政治、奴隶政治和封建政治与现今的民主政治相比:原始政治中的“禅让”早已不适应社会私有制发展的历史潮流,奴隶政治下的“神权王权”与“邦国宗法”也在经几次变迁后愈加无法比随之演变而来的“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更能控制不断拓展的疆域,封建政治在其建立之初起着起着强大的推动凝聚与融合发展进步的作用,而在其历经千年的不断加强与巩固的同时,也最终走向了没落,总之,前三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余下的是极其少量的政治观念如:原始政治里的“让贤”、奴隶政治里的“礼仁”、封建政治里的“中央集权”与“行省管理”等给世人借鉴,固然不只这些,但真正起着积极作用的的确是少之又少的。现今的中国政治可以说是引进西方政治并掺入中国传统政治元素的产物,具有非常明显的“西本中化”。

2.经济上,原始经济、奴隶经济和封建经济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原始经济与奴隶经济与当今经济可以说已毫无瓜葛,即便不可否认其作为历史前期经济发展中的铺垫或基础作用,对于封建经济里的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而言,前者已经完全被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农业发展模式从地域上边缘化了,只存在于一些极其偏僻和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而后者的封建性质决定了其注定被现代的商业文化所取代,当然,一些基本的经济运作形式也即政治经济学上讨论的一般经济规律下的经济形态在前三者的存在的同时,在当今也是存在并发展着的,这可以归结为前三者在经济上从文化层面对当今经济的影响,这相比于现今的经济理论对现今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3.文化(狭义的)上,原始文化、奴隶文化与封建文化和现代文化相比,原始文化因其历史的久远性及物质的消亡性,只留下十分稀少的原始遗迹和一些美丽的传说,这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起始具有重要作用,受其影响大的人的范围如:人类学家包括内的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等是小的,而其对影响范围大里的人的影响本身又是小的,因为普通民众更多的把其当做原始时代的历史知识来学习或将其作为一种业余兴趣来对待,这种影响显然是浅显的。当然,来源于原始文化的炎黄祖先与图腾崇拜等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深远,却很难再找到其他更多的类似的东西了。奴隶文化,在其时代前期,留有大量文字及器具,但文字大多难以辨识,故对于这一段历史也是模糊的,其影响更是小的,直至周时代才有较为详细的历史记载,尤其是后周时期也就是之后的东周时期,虽处乱世,在文化上却是名家辈出,百家争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该阶段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封建时代发展起来的封建文化正是继承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思想,并且不断发展前人的思想,之后便又历经了千年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在一个大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共同的文化素质、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元素如:诗歌、水墨画、书法、阴阳、春节等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根深蒂固,其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比之下,现代文化可以说只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修补,并未改变我们最为基本的文化特性。故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狭义的)这一层面可以说是具有框架性作用的。

4.道德上,原始道德、奴隶道德与封建道德和现代道德相比,原始道德中最为本性的掠夺与野蛮,礼让与崇敬,二者相悖,却同时延续到了现代,其中也有自强与集体和追求安稳的品质等优秀的传给了现代。奴隶道德中,前期只记载有更多的野蛮与人性的欠发觉,后期逐步发展来的“礼”则极大地完备了道德,尽管其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些奴隶时代的礼制几经波折,再后来脱颖而出的就是“仁”的这一大体系。这可以说是后来封建道德的雏形。在封建道德中,典型的发展便是儒家道德的主流发展,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之后便是程朱理学提出的“纲常名教”。最终的发展结果概括地说,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勇。这些道德如果放回封建时代,以现代的视角观察显得不尽合理。但这些道德从本质讲确实是美德,作为印记已经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内化为民族基本的气质与气节。尽管,如“孝”在家庭民主、人人平等等观念的冲击下已不是先前的内容,但其最为本质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忠”也在社会民主、国家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改造下不再是尽忠于私,更多的是忠于身处其内的集体,归根到底仍是一种“忠”的品质,仍然是好的东西。因此,在道德上,其发展一脉相承,我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层面起到的是一种框架性的作用。

5.科学上,原始时代、奴隶时代与封建时代和现代相比,原始时代与奴隶时代的科学的含量是少的,大多是生活科学,前者的 “钻木取火”、“以泥制陶”、“神农尝百草”、“仓吉造字”等,这些美丽传说传诵的均是为了生存而探索出来的简单科学,尽管当时的人们也许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一个奇迹;而奴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创造出了越来越丰富的生产生活工具,典型的前期的便是青铜器与纺织技术等,前者是为战争及贵族生活享用,后者则是穿衣需求使然,后期的铁犁牛耕,则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凸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性;在封建时代,天文历法、算术、医药、农学等许多方面虽然也有

卓越的成就如:《甘石星经》、《守时历》、《梦溪笔谈》、《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农政全书》等,但这些成就基本是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研究得到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众多科技成就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并加以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大多是泛化论证,缺乏量化分析与研究深藏其中的根本的逻辑推理,这与很多时候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如:束缚创新思维的社会主流思想,本质上排斥科学的小农经济,功利与学术追求的不对称等等不无关系。因此,古代科学技术对于农业文明时代是可行的,而面对如今要求具有严密逻辑论证与系统的理论支撑的近现代科学下的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就注定要落后了许多。因此,传统文化在科学上缺乏内在的本质逻辑研究的这一内在特性和很多其身处其中并对其较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外在因素,或多或少决定了其后来的命运。也即,我国传统文化在科学上,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展示出来的最多是曾经的骄傲,真正起框架性作用的是来自西方的近现代科学。由其创造的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世界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综合上述论证,知:传统文化在文化(狭义的)上、道德上是具有框架性作用的,而在政治上、经济上、科学上只是起着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决定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显然,政治、经济与科学在作用中的比例比文化(狭义的)、道德要大,因此,总体上说,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起着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只是在某些层面有框架性的作用。这正是由文化的时代性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以区别。

下载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西南北与古代礼仪

    东西南北与古代礼仪 何路政先生《东西南北与古诗文教学》(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2期上)一文,指出“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并“传达了丰富复杂的汉民族传统文学的气息”,可......

    古代名诗与庐山(定稿)

    古代名诗与庐山 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

    古代爱情与现代爱情

    课题名称 古代爱情与现代爱情的区别 指导老师: 课题组长:郑凯健 课题组成员:余凤易、王嘉钰、刘鑫宇、李子潇 正文 【内容摘要】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又现代的话题,爱情的出......

    古代诗词意象总结

    17.红豆——爱情、相思 1. 月——思乡,怀人、思亲、思人、乡愁、18.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无奈、圆满、缺憾,边愁 19.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在我国......

    古代小说与戏曲专题.doc(1-4)范文合集

    古代小说与戏曲作业一 一、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班级:网传082姓名:王紫薇 内容摘要: 2008年是属于中国的,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不论喜悦或悲伤,我们都没有让世界失望。回想中华五千年浩浩汤汤的历......

    与古代作品相关的歇后语(精选)

    与古代作品相关的歇后语 《三国演义》: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的江山——白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古代大学与小学之别(★)

    大学 古∶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