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
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我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素养培训等基本文化权益。根据《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乡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架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石桥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担任;设校长1名,由乡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置教员2名,由乡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某一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
乡农文网培学校在各行政村设立分校。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由村文化活动室或党员活动室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等工作。
四、培训对象
本乡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乡村干部等。
五、教学方式
(一)根据“三农”工作的需要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三)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六、教材来源
(一)服务器点播资源;
(二)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类光盘;
(三)“三农”电子图书及期刊;
(四)共享工程的各类专题信息资源。
七、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用电脑6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检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1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装有不低于2MB带宽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音箱、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左右;
2、黑板、教具等;
(三)图书室的基本配置
1、图书2000册以上;
2、阅览桌5张左右;
3、书柜5个左右。
八、教学环境
教师场地布置要协调大方,方便实用,通过粘贴宣传画,制作字符标语,提升教室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九、标牌制作
1、材质:采用银灰色底的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制作。
2、规格:宽600mm,高400mm。
3、文化共享工程标识颜色:蓝色90 M 10 Y50 K20;橙色Y100 M60;
4、字体:文字使用红色。第一排为“宋黑”字体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二排为“隶书”字体分别为“XX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各州市文化局、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
第二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云办发〔〕1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190号)精神和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我镇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及双政办发〔〕19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建立“农文网培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通过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扩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社会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和覆盖到村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流动教学等形式,创新农民素质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根据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供农民群众所需的各类知识信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二、办学宗旨和目标任务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镇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通过建立“农文网培学校”,从而推动文化设施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建共享,实现站点向学校的转换,全面扩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功能,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利用水平,使之能够开展文化科普教育、知识信息服务、图书借阅、文化鉴赏、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公益文化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机构
勐勐镇“农文网培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聘请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镇长担任);设校长1名(由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教员2名(由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具体人员如下:
名誉校长:李应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校长:代云红(镇文化站站长)
教员:潘卫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辅导员:董华兰(勐勐镇党校校长)
李本应(镇农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镇农业
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翁志涛(镇林业站副站长)
郑万勇(镇畜牧兽医站站长)
李文锦(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
“农文网培学校”下设办公室在镇文化站,办公室主任由代云红担任,工作人员为潘卫华。各行政村设立分校,聘请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村文化活动室或农村党员活动室管理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四、培训对象和教学方式
(一)培训对象
1、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组长、农民群众。
2、本镇辖区内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等。
(二)教学方式
1、根据“三农”工作的需求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2、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3、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五、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电脑5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搜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一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安装有不低于2mb宽带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配置:音箱设备、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
2、黑板、教具等相关用品。
第三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娜姑镇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娜姑镇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综合文体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乡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办学意义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拓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我镇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共享优秀的文化成果。
(二)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贯彻落实1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将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设施设备,进一步整合我省农村文化服务的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有力地推动我镇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拓展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不仅拓展了共享工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而且有助于推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数字服务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文化信息服务、图书借阅、公共文化鉴赏、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影视放映、公益文化讲座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共同发展。
(四)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将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社会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和覆盖到村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流动教学等多种方式,创新农民素质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根据农民群众不同的科学文化需求,提供农民群众所需的各类知识信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第四篇:灵武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精选)
灵武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灵武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自自治区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重要作用,积极通过移动硬盘服务、光盘服务等模式,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新渠道,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开辟了新的阵地。截止目前,我市共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一个,配置电脑终端服务器40台;乡镇分中心8个,各配置电脑终端服务器4台;村级服务点7个,配置电脑终端服务器各1台。
一、加强领导,加快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共享工程”是一项受到党中央、自治区高度重视的文化创新工程,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朋友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全市基层文化设施陈旧、文化投入不足、文 1
化资源匮乏,广播电视覆盖面小,信息转送滞后,新思想、新科技的宣传、推广受局限的现状,市委、政府深感责任重大,在自治区启动共享工程后,立刻认识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传播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丰富和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引起高度关注,决定以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把传播先进文化、转变致富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并采取有力措施,使共享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投入万元,先后为市图书馆购置了40台电脑、1台服务器,建起了面积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巩固完善了市中心阵地建设。二是加强乡镇、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完善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加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各乡镇场、社区设立1名专兼职文化干事,明确文化专干职责,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需求双向反馈工作。利用文化站现有资源、设施设备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服务。做到了人员、阵地、牌子、设备、制度“五落实”。三是构建遍布全市的基层服务网络,改善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各社区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由市图书馆向服务点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乡镇选择3-5个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行政村(京星农牧场、南梁台子各选
1个村)作为基层服务点,示教合一,现场指导。在村党员电教播放点增挂文化活动室牌子,每个服务点指定1名管理人员。并为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使共享工程真正起到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作用。目前,共建立较有影响力的基层服务点6个(乡镇5个、社区1个)。
二、整合信息资源,使共享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
由于条件所限,乡下群众不便于到市城享受优质的网络资源,将新思想、新科技用一种直观、易懂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就成了及时雨、雪中炭。为了使群众对农业新科技能够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市委、政府组织文化、农牧、卫生等部门到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搞清为群众送去什么、怎样送之后,利用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数据传输快捷方便的优势,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并将下载的共享工程资源信息刻录成VCD光盘或宣传资料,通过市、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它途径传输信息,扩大宣传面,使群众快学技术,早得实惠。一是通过协调组织、宣传、农牧、林业、卫
生和计划生育、公安等专业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业务部门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使群众受益。二是向各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服务点直接提供图书、光盘支持,由各服务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三是利用“三下乡”、宣传周、农村集市、节假日等,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在各乡镇集中向农民赠送、或以成本价向群众发放共享工程光盘和实用技术资料,并现场接受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针对种养殖户在种养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从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库中下载相关内容,刻录成实用光盘,免费赠送给种养植户或种养植集中连片的村组及文化中心户,使农业科技推广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五是在各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播放农村实用科技及生活小常识方面的科技信息240余场(次),培训农民12000余人。此外,市中心还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室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送的科技、文化、卫生、少儿科普等方面的视频资料,深受群众欢迎。市级分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共刻录发放《党员先进性教育》、《温棚蔬菜、瓜果、药材种植技术》、《鱼病防治技术》、《肉牛、肉羊养殖技术》《科学应对禽流感》等280种科教、实用技术光盘14000余张,宣传资料8000余份。共享工程的实施,为新时期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搭建了新的平台。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普及到广大农村基层,对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积极推广农业
适用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帮助村民及时了解到相关市场、技术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不少村民都反映,通过“信息共享工程”,他们的眼界更宽了,信息更灵了,增收致富的本领更强了。
三、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市财力薄弱,在共享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上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市中心电子阅览室面积需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尚无多功能展映厅。特别是乡镇、农村基层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了共享工程实用效果。二是共享工程在服务群众方式上有些单一,目前尚未建立遍布城乡的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网络,仅靠刻录光盘、发放宣传资料,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思想教育、科学文化需求。三是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四、今后打算
(一)进一步扩充文化设施网点,以市图书馆、乡文化站、基层服务点为实施主体。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点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努力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用活、用好。积极采用图书馆成熟技术,借助数字电视和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尤其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将地方影视戏曲、音乐歌舞、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纳入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共享工程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市直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使共享工程服务群众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共享工程”真正成为文化创新工程。
各位领导,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已初见成效,但目前的运行状况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希望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能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能够给予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定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群众面前,一定会成为老百姓满意的文化信息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谢谢大家!
第五篇: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我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1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素养培训等基本文化权益。根据《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乡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架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西乡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担任;设校长1名,由乡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置教员2名,由乡文化站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某一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
乡农文网培学校在各行政村设立分校。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由村文化活动室或党员活动室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等工作。
四、培训对象
本乡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乡村干部等。
五、教学方式
(一)根据“三农”工作的需要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三)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六、教材来源
(一)服务器点播资源;
(二)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类光盘;
(三)“三农”电子图书及期刊;
(四)共享工程的各类专题信息资源。
七、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用电脑6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检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1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装有不低于2MB带宽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音箱、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左右;
2、黑板、教具等;
(三)图书室的基本配置
1、图书2000册以上;
2、阅览桌5张左右;
3、书柜5个左右。
八、教学环境
教师场地布置要协调大方,方便实用,通过粘贴宣传画,制作字符标语,提升教室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