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庙乡肖家坝村发展变化
文县中庙乡肖家坝典型材料
中庙乡肖家坝村辖肖家坝和漩滩两个村民小组共236户、908人,属麒麟寺电站移民搬迁村。县上将肖家坝村列为市级科学发展示范点,及时制定了《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科学发展示范点实施方案》,集中实施了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增收工程、公共事业覆盖工程、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民主管理保障工程五大工程,该村各项事业发展快速。
一、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成人饮、管饮工程各一处,硬化村内道路4.3公里,完成“一池三改” 236座,投放太阳灶250台套,修建护村护田堤坝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公里。新修文化设施1处、村学1所、村卫生所1处。同时,聘请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漩滩景观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按照川北民居风格完成了村内房屋围墙粉刷,加快了公用设施建设进度,建成了村口标示牌、花园围栏、凉亭、垃圾池,安装了灯笼、健身器材、花篮,不断夯实了基础条件,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实施了产业开发增收工程,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立足实际,发展优势产业,依托肖家坝、漩滩两村后山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茶叶、枇杷、樱桃,新发展核桃600亩、枇杷1000亩,并进行深加工;依托麒麟寺库区资源优势,市县发改委已对麒麟寺库区进行了 1
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业;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两大交通,大力发展运输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靠肖家坝村良好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212国道穿境而过的区位条件,发展龙井43#茶叶种植和新农村建设旅游;发挥矿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碳化硅厂建设,带动群众致富。
三、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以村风、民俗、习惯为重点,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了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以“关爱、互助、诚信”为主题,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广大农民群众争当“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户,形成和睦友善的新关系;同时,加大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新秩序。
第二篇:堡子坝乡堡子坝村发展变化情况简介
堡子坝乡堡子坝村典型材料
堡子坝村辖5个村民小组312户1124人,耕地面积1356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收入。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双联”领导、“双联”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堡子坝村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呈现出经济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气象。
双联行动开展中,联村单位和干部通过大量的走访活动,确立了“完善基础、提升服务、改善民居、壮大产业、综合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和《联村工作规划》,并逐户制定了《贫困户致富计划》,为加快该村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联村领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后完成了文化广场、村级组织活动室、村内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和小景点打造等建设工程。同时,严格按照《联村工作规划》要求,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户增收,加快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一、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新修人畜饮水1600米、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200平方米,实现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5
盏,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修建绿化带400平方米、小景点打造200平方米、小花园2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维修房屋312户,新修大门7座、翻新大门20多座、翻新维修圈舍40间、拆除圈舍10间、翻新圈门30个、新修屋脊1500米、新建围墙300平方米。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三化”工程建设,梨树坝村环境优雅,村容村貌得到良好的改善。
二、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堡子坝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气候、土壤资源,发展高效农林业,建成油菜种植基800亩、油橄榄示范点3000多亩;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输转外出务工人员185人。
三、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了文化生活。修建了1000平方米群众文体休闲广场,建成了集技能培训、图书阅览、文化宣传、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村民之家”,使其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成为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
四、培育了文明村风,树立了良好形象。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村民学习文化、科技、法律,遵守村规民约和法律法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户房前屋后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第三篇:肖庙村
肖庙村综治工作简介
肖庙村曾被评为“全省优秀交通安全村”、“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区级文明村”、“全区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00年因修建中华电厂水库搬迁至此,现有192户,592人,耕地面积530亩。2007年—201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平安东昌建设先进村”。
我村两委会始终把综治工作放在首位,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平安创建专班,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治安巡逻、消防安全、防范邪教、帮教、普法等工作小组。
我村建立了“联调、联防、联治”三联组织,形成“纵到底横底边”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网络,实行了每周一排查调解工作制度,“谁排查、谁负责”的工作方法。做到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打击”,把问题解决在当时,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了“无一例治安刑事案件发生,无一例矛盾激化,无一例纠纷上访”,全村到处是一片祥和的气氛。
我村以普法工作为基点,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村民遵纪守法的能力,预防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及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依靠“三级防范”网络,做到了群防群治,形成了点、片、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特别在农忙中有效的预防了火灾、水灾等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杜绝了盗窃、邪教组织非法活动等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制定了“村规民约”,树立了新风尚,倡导新文化,落实“平安家庭”、“平安村庄”的创建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村内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四篇:堡子坝乡寺陡坪村发展变化简介(精选)
堡子坝乡寺陡坪村典型材料
寺陡坪村辖5个村民小组351户1360人,耕地面积3152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自2012年2月份甘肃省实施“双联”行动以来,寺陡坪村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从改善民生、人居生活条件入手,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探索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呈现出经济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新气象。
一、认真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在开展双联行动中,结合寺陡坪村实际,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该村近期和今后的发展和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深入参与寺陡坪村各项建设发展规划,包抓领导全程跟踪服务建设工作,协调落实具体项目,做到了小康建设有规划,具体协调有人抓。
二、健全机构,强化了组织保障。通过第八次村“两委”班子换届,优化和升级了寺陡坪村“两委”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水平高的致富带头人选进寺陡坪村“两委”班子,从而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在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同时,对村配套组织进一步完善和换届选举。
三、加大投入,完善了基础设施。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对寺陡 1
坪村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完善村级办公场所配套设施,配齐了活动室会议桌椅、文件柜等。
四、培育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围绕发展抓项目这一主线,依托核桃种植资源优势,采取支部加协会的形式,组建了寺陡坪村核桃种植协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业。实施了3个产业示范园的建设,2013年户均核桃产业收入达到15000元。已发展核桃13000多亩。2012年以来,不断加强对核桃等经济林果树的综合管护,寺陡坪率先开展经济林综合管护,每年都要对13000多亩核桃树进行综合管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结合县委政府安排的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文件及会议精神,目前,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进展良好,在有效的季节时限内保证完成核桃高接换优工作任务。
五、提升素质,培育了良好民风。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文化长廊建设、集中法制宣传教育、“四新”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和“3+5”工作法,全村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从落实村规民约入手,以培民风、树新风的大局出发,制定完善了《寺陡坪村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并建立激励机制,将评选活动与享受相关政策相挂钩,在群众中形成“环境关系你我他,村容整洁靠大家”的意识,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整洁,群众思想道德良好,法制意识增强,公共服务配套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小康发展目标。
第五篇:庙坝下派帮乡工作总结
驻村帮扶工作半年总结
市委下派办:
根据市委《关于下派市级单位干部帮助基层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下派到大安区庙坝镇庙坝村开展帮村工作,通过4个月来的帮扶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实效。现将下派帮扶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认识,定好位。
作为下派干部在参加了市委召开动员会和培训会后,思想上认识到下派帮扶工作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也是落实“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建设活动的具体体现。作为下派帮扶干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开展好各项工作。就是要把基层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需求传递上去,同时将国家的政策和致富的信息传达给基层。就是要做好沟通民意、体察民情的桥梁和纽带,当好建设新农村的引领者。
二、摸清情况,理思路
下来后,我首先开展的是对帮扶村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大安区庙坝镇庙坝村地处自贡市最东面的边远位置,与隆昌县接壤,离市区40公里,幅员面积3.0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408亩,农业户数635户,乡村 人口2231人,年龄内劳动力1460人,其中男810人,女650人。2006年,庙坝村粮食播种面积为1984亩,粮食总产量93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79元,年末全村农业总产值85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2万元。庙坝村有学龄儿童77人,在校生225人,小学入学率100%,文盲半文盲106人,有卫生站1所,有五保户2人,民政救济人员2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52人。在了解了帮扶村的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单位做了汇报。我们单位对帮扶工作一直很重视,专门成立由一名副局长任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驻村帮扶办公室,负责督促、指导、帮助和检查下派干部落实完成帮扶工作的情况。单位明确要求局机关的其他科室和干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帮扶村积极提供政策、信息、项目的支持,坚持帮扶要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支持发展生产,使村民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富民之路。
三、多头并举,抓帮扶
一是帮促发展生产。根据庙坝村有一定的种植、养殖业基础的情况,我局加大了对庙坝村养殖业的帮扶力度,引导种植、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在庙坝村主要扶持的是肉牛养殖的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帮助庙坝村养殖肉牛户解决贷款困难。对达到年出栏100头规模的养殖户,市药监局将给予1.2万元的贴息奖励。二是落实惠民举措。在今年的春旱中,为庙坝村送去了2800余元的抗旱捐款,帮助庙坝村修缮了1.4公里水渠,使周边的三个村均受益,保证了春耕生产,使干旱中的600亩水稻能顺利栽种,为群众带来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实惠。
三将帮扶与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结合开展工作。为了真正了解乡村群体宴席的安全情况,和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同亲自到庙坝村体验农村群体宴席,调查农村群体宴席检查落实情况,通过亲自感受,建议修订出台了《自贡市农村群体宴席检查指导意见》。
四是积极参加村委会的各项活动。参加了每月村委会成员会议,共同商议村务工作;参加了全村党员大会,根据自贡市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实施意见,结合庙坝村的实际,向党员们宣传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内容;参加村党支部对困难党员的慰问活动,在与村组干部的共同工作中,切实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对政策、资金支持的渴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拟定的规划,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拟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新村民观念。介绍村组干部和养殖大户到先进地方参观学习,引荐种植、养殖专家向村民现场辅导授课,让村民在观念上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重种粮 轻副业的思想,生产形式上由分散向集中,逐步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模式,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促使村民自觉接受现代农业技术。
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种植、养殖业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在养殖肉牛方面扩大规模、创立品牌。逐步使散养、散种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既提高产品的可控度,又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优化生活环境。利用金土地的惠民政策,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变烟熏火燎的生活环境和人畜共居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