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工作调研几点建议
关于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工作调研几点建议
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
呼兰县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于1993年,按照水资源管理“五统一一加强”的原则,从“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质水量,全面加强为用水企业单位服务”出发,在全县的行政区域内较全面地开展了以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为龙头,以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为内容,以贯彻《水法》等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证,以全面征收水资源费为财力物质基础,以涵养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水利工作的部署与要求,在新的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开展有特点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前题下,也暴露出了些不足,这即有机制中的原因,也有管理过程中职责不协同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一、重管理,轻执法。一谈水资源管理,一般的 水资源管理人员可以说出几条,对开展水资源的具体管理工作项目也相对顺手,路数较熟,但对于管理不到位,进行不下去,遇到阻力时,运用起执法手段来
1却感觉力水从心,不敢应用,回避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管理人员执法活动接触的少,执法实践经验不足,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程度不如管理文件熟知;其次还存在一个执行效果保证问题,“单子”如下了,执行较难,取得预定的效果就更难,一但水行政处罚起不到强制作用,其危害还不如不进行处罚。解决的办法,我们认为:一要加强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执法所必顺的知识要熟知。二要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三要加大培训的力度,督促推动执法人员的自学与集中辅导。四要与法院搞好关系、求得支持。五要加大对执法所必须的基础装备、经费的投入,解决水行政执法没有专项财政科目的状况,即使是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列支,也应明确项目,基本基数,取得各级财政的认可。
二、重管理,轻保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以来,较好地从源头,从宏观上控制了水资源的无序、盲目开采状况。在水量与水质的管理上,相对而言,水量管理比较到位,从水资源的开发、取水许可的申请审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水量的考核,水资源费的征收下的力气较大,管理起来有形,有抓头;但在水质的管理上,一是法律法规不到位,部门职能交叉,说白了是个协同的部门。二是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水质检测、初检,简分析或是当地一些超标的重点控制项目的检查,都要到市里的专职检测单位,费时、费力、费钱,时效差,因此我们建议:由省水利厅与省环保局进一步协调好关系,起码在全省范围内能明确环保管水质与水资源机构管理水质的职责,便于基层单位开展工作;是否省厅集中组织一下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化验人员的培训,适当地建立县级的水质初检监测点(站),一般项目的检测不出县,发现问题了再到国家的专业水质检测机构进行全面的检测,这样即起到了时效作用,又解省了资金,使得县级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在水质管理上从定性到定量,从“直”观到科学。
三、重职能,轻体制。各地的水资源实现城乡一 体化管理都有一翻曲折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一般的主观意识为只要是职责划过来了,事管起来了,对于水资源管理机构本身就无所谓了,因而造成县县不一样,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行政单位,有的是内设,有的是法人实体,有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管理人员,干部也有,工人也有,全民的也有,招聘的也有。
造成了因体制的问题,影响各地工作的同步开展。特别是机关改革后,一些原本在机关任职的同志被派到的水资源机构,由于体制的问题,公务员靠不上,事业单位的职称又不让晋,两头都靠不上,机关工作人员拿卡每月到银行开支,无后顾之忧,可水资源管理人员工作较重,收不来费没人给开支,人心不稳,人员思动,不安心工作。全省的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绝大多数为股级单位,但管理的范围却遍布全县(市),级别相对偏低造成工作的不便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制约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理顺各基层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体制,提升基础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位次,也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再登新高度的重要一环,希望省水利厅在此方面有突破。
四、重收费,轻投入。水资源费的征收,各县的 水资源机构可为尽职尽责,可以说能收的都全力去收。收回的水资源费不管是收支两条线,还是自收自支,除去人员开支和正常支出外,剩余的部分一是无力回投水资源的涵养与保护,二是有剩余能力的,钱也掌握在县财政手里,做为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很难控制,往往管理机构想的与县领导总体平衡的要求相矛盾,从目前的状况来说,大多数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所征
收的水资源费只是用来养活人,说起来涵养与保护水资源还是一句空话。建议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在省
[1995]90号文件的水资源费的五项用途的基础上细化项目科目,杜绝征收的水资源费用于县财政平衡预算。
五、凿井资质管理应当进一步细化。省水利厅颁 布《黑龙江省凿井管理暂行规定》以来,对规范凿井行为起到了良好作用。但近一段时间以来,从凿井队伍上来说,呈现出多元化、小型化。一是从事凿井的个企增多,由于工商执照办理的越来越容易,申请凿井工商部门不征求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具不具备资质都可领到工商执照,有执照后来办理资质审核,如按照《办法要求》审核,差距太大,不批准,又有发展经济环境不宽松之疑。二是凿井设备小型化,生产凿井设备的小厂家增多,一些简易的凿井机械也可打大井,这部分凿井队伍按现有的分级标准,那级都不够,但他们都实实在在地从事农业凿井。三是省水利厅下拨的抗旱人畜饮水井,从下拨到审批不让水资源管理机构参与,而且他们对凿井的验收另有一套标准,这部份井不在取水许可的管理之内,事后管理,资料收集困难,此事希望厅内部处之间协调好,在他们的资料中给水资源管理机构备份一份,做为全县地
下水资源开发的资料存档。
六、建议省水利厅,要加强对基层水资源管理人 员的培训,可结合不同工作的开展,举办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专业技术技能与基础素质的培训,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
呼兰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二OO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抄报:呼兰县水务局
第二篇:水资源利用现状调研建议范文
依照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本人也积极投身于全县紧张有序的学习活动之中,先后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培训、封闭、讲座、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时间虽短但深受教育和启发。近期根据“走访”、“调研”阶段性安排要求,就全县水资源利用情况这个选题,专门深入到相关业务部门、部分乡镇、村、组、队走访了老水利专家、老水利职工、乡镇领导、支书、村长以及农民朋友,广泛听取了他们对破解**县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意见想法,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启发,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气候干旱,降雨量逐年递减,大旱持续大旱的形势非常严峻。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带,特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这方土地干旱少雨,水源奇缺的境况,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受地球变暧和荒漠化大气候的影响,降雨量逐年递减,有气象统计资料显示,五六十年代**全年平均降雨量为320-350mm左右,七八十年代为300mm左右,90年代到2000年以来不足260mm左右,未来**越来越旱形势非常严俊。
2、全县水资源现状
全县水资源总量约1.1亿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3500万立方米,地下水2100万立方米,引黄河水近5000万立方米。
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7300万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500万立方米,地下水1800万立方米,提引黄河水近5000万立方米。全县已利用水资源总量约6500万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400万立方米,地下水1600万立方米,提引黄河水4500万立方米。
3、未来10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预测
(1)人畜饮水量需水量:(20万人、250万羊、牛、猪)600万立方米。
(2)农业灌溉需水量:(水浇地28万亩,旱作节水10万亩)6500万立方米。
(3)各类工矿企业需水量:500万立方米。
(4)生态灌溉需水量900万立方米。
以上各项社会经济发展年总需水量约8500万立方米。
二、突出问题
1、未来10年全县各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年缺水1200万立方米左右。
2、伴随着大旱,持续大旱的延续,中北部地下水补给将严重失衡,水量锐减的现象非常严俊,水质变坏的现象将加剧。
3、县城居民生活水源地(骆驼井地区)还存在污染不达标的问题。
三、分析建议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的**县来说更是主要“瓶颈”和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对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发展观的路子。基本思路是科学合理利用“三水”,做好“南、北、中”三篇水文章,确保全县各项经济建设用水安全。
1、做好南部山区雨洪径流的拦蓄利用文章。
大力推广符合南部山区实际的水窖砼集水场工程措施,以农户、村、组为主体,在现有水窖1.4万眼,砼集雨场0.9万处的基础上,再兴建水窖0.6万眼,砼集雨场0.6万处,使水窖总数达到2万眼,砼集雨场总数达到1.5万处,年可拦蓄雨洪径流总量达到600万立方米。使户均有水量达到100立方米,60立方米用于解决家庭中人和畜的饮水问题,40立方米发展节水庭院经果林或节水补灌农业,户均发展节水补灌农田2亩,南部山区6000余户农民将打造一个具有山区特色的万亩节水补灌示范基地。
2、做好中部扬黄工程扩建改造的文章。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扬黄二期续建工程建设的机遇,全面改造维修泵站、渠道、给水管网,沿渠道“长滕结瓜”,新建萌城、杜窖沟、石山子等四处水库,最大限度扩大供水能力,使年提引黄河水量达到6500万立方米。
二是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再扩展灌溉面积2万亩左右,使扬黄灌溉面积达到22万亩。
三是实施扬黄干渠百里生态综合治理建设,使这条天然河道成为高标准的生命源泉,永远造福全县人民。
3、做好北部地下水保护利用的文章
一是针对北部地下水补给条件十分有限的实际,走保护性利用的路子,严格控制乱打井、盲目开采地下水,年最大开采量应控制在1800万立方米以下,确保采补基本平衡,永续长久利用。
二是对现有(710眼机井、600余眼土园井、60余座塘坝小高抽)5万亩水地,实施高效节水改造,推广花马池杨记圈微滴灌技术模式,在不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的前提下,使北部地下水灌溉面积翻一番达到10万亩。
三是对县城居民生活水源地(骆驼井)划定保护区,实施围栏封育管护,保护区内所有村庄人畜应逐年限期迁出,还原一个生态卫生洁净的水源地,确保县城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上“南、中、北”三
篇水文章做好后,全县水资源基本达到一个安全保障的境况,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3万亩(南部窖灌1万亩,中部扬黄灌溉22万亩,北部井坝灌溉1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2.5万的目标,将有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
内容预览: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5月2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
第四篇: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
内容预览: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述职报告《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5月2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
第五篇:山东省水利厅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山东省水利厅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精神,山东省水利厅应急工作办公室成立于2007年12月,设在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全省水利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处置,人员编制在防办内部调剂。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的通知》,现将我厅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防汛抗旱形势特殊而严峻,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在应急体系建设上,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实用,建立健全预案体系。按照应急预案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全省17市、140个县(市、区)均制定印发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89座大中型水库、15条骨干河道和绝大部分小型水库都修订完善了防汛预案。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从总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线及点的整体预案体系,预案也从最初的粗糙、不实用逐步转向全面、细致、科学。特别是去年,我们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精神和实施三年来的工作实际,并结合省政府机构改革后机 1
构调整情况,对省防指成员行业防汛职责、分包防汛职责、预警预报职责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完善,并于2009年7月29日经省政府并印发实施。同时,省政府对省管骨干河道防洪预案一并做出批复印发。
二是着眼管用,认真搞好预案演练。为使防汛预案更能发挥效益,在省防办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每年均举办多次防汛抗旱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预案实施能力,而且通过演练,大大提高了社会重视程度,为防汛抗旱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省防指也连续举办大规模的防汛抗旱演习,演习科目多,实战性、针对性、技术性强,各市均派防汛队伍参加演习,实施联合抢险、救灾,为各地应对防汛紧急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今年为调动各市预案演练的主动性,我们创新思路,实行省防指统一场景,统一参数设置,各市申报演习方案,批准后自行组织演练,省防指择机观摩,目前已有部分市举行了防汛演练,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是力求够用,打牢应急工作基础。为适应我省防汛抗旱应急工作需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省防办组织成立了17支防汛抗旱专业机动队,拥有大型机械设备1000多台套,总价值1亿多元,市县落实了500万人的防汛抢险后备队伍,各级抗旱服务队1500支,基本覆盖全省。此外,全省还储备了总值近1.6亿元的防汛物资,其中省级防汛物资3000万元左右,采购了包含水下机器人、移动指
挥车、抛投式救生衣等一批新设备,使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以“两网、三库、四大应用系统”为平台,建设了防汛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具有的防汛信息查询检索、工程定位、预警预报、图形化会商、移动终端查询等功能,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时查询雨情、水情、工情、气象信息、预警信息等,方便了应急指挥决策。
二、应急处置事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先后三次启动省级防汛应急响应,派专家组赴一线指导,组织省级抢险队伍,调配防汛物资。参与济南银座地下广场排涝、柴汶河抢险、莱阳群众转移、烟台河道抢险、济宁泗河抢险。在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抢结合,将工作环节前移,因时因势采取对策,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有关工作。同时,强化依法调度,充分发挥各类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抗旱工作按照抗旱预案,不等不靠,全面算清水帐,迅速发动,多措并举,保障缺水城乡的供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据统计,近3年来全省防汛抗旱直接经济效益达600多亿元。在应急管理中,我们的主要体会在三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应急工作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历来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对每年的防汛工作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防汛抗旱工作,关键时刻做出指示,莅临一线视察指导。为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姜大明省长亲自担任省防指指挥。省政府对防汛工作实行省长分工负责制,每一片安排一位副省长督导调度。分管副省长更是靠上抓防汛,台风暴雨期间坚持坐镇省防办,昼夜指挥调度。为强化防汛工作的组织保障,省防指狠抓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层级责任制、包工程责任制、行业防汛责任制等各项防汛责任制的落实,从责任制的种类、范围、深度等都得到了强化,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备是应急工作的保障。今年是三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最后一年,其中列入全国规划的15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已完成投资计划的82.6%,列入省规划的小型水库累计完成除险加固2819座,今年计划除险加固的1190座全部开工,有525座完成了主体工程。列入省规划的重点河道治理项目已开工25条,完成6条。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4084处,加高加固堤防1214公里,疏浚河道3533公里,清淤渠道12583公里。随着大量的病险工程得到彻底整治,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得到大大恢复和强化,为近几年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人为本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个应急防范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
产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转移、海上作业安全、城市防汛等工作重点,兼顾面上防风、防雨、防潮,强化措施落实。在应对2007局部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我省转移26万余人,疏散群众40多万人;在应对13号台风时,全省沿海各市4.3万余艘海上捕捞渔船、养殖船和运输船舶进港避风,各市采取督导和检查结合的方式,重点落实,确保人员安全。
三、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建议
尽管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取得一点成绩,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防汛抗旱信息平台建设、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还不能完全适应应急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应急预案在科学、管用、演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公众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单位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及人员也亟需组建和充实。
在下步工作中,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物资储备。结合防汛抢险实际需要,对已消耗和急需的物资及时补充更新,并对仓库设施进行适当改善和提高,尽量增加仓库库容和物资的储备量。同时增加必要的抗旱物资储备。另外,结合科技发展,增加现代化物资比重,应用信息科技强化防汛物资管理。
二是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按照抢险救灾实用性、高效率的要求,重点加强现代化、机械化设备的配备,以切实
满足抢险队伍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要求。重点加强抢险队伍的培训和防汛抢险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应急抢险救灾能力。
三是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我省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
四是强化宣传。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群众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着力增强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日常管理中,注重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使应急管理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切实培养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保自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