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txt一个人 一盒烟 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 一瓶酒 一盘蚕豆过一宿。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 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公安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些年,公安民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公安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及其影响,提出增进警察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原因;对策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 发展 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具体来说,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七要”标准:要有正常的心理过程和积极的情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要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警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①导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民警一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要疲于应付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②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③导致行为偏差。心理问题易导致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行为偏差会波及民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公安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2.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
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 科学 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2.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 自然 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 教育 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 政治 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
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3.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 经济 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 体育 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 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 理学 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 科学 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 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 文献
[1]公安部 政治 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朱起清.警察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4]徐玉明,张旭东.心理应激反应与警察身心健康探微[J].公安研究,2002,(2).[5]舒莹著.试论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公安研究,2002,(4).[6]包晓波,包延桥.怎样进行警察心理健康干预[J].人民公安,2002,(24).
第二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尚蓉
高二(12)班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厌学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对策诱发因素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正文: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加剧,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加普遍。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90后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差异大,有的父母有好的工作,有车,有的还是离异或者低保.而且父母自身就对社会存在价值观的矛盾,自然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教师不再向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我在一线工作多年经历和经验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出现问题引发心理不健康: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迷恋网络,睡眠不足。有的是有补课班,讲过的东西,没兴趣再听。有的是面对激烈的学习压力,开头没有开好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对某科目老师的不喜欢,或者说讨厌,而导致该科目厌听,厌学。2.智力因素差异有上升:现在孩子智商差异并不向有的人说的所谓“谁都不傻,智商都差不多”等等,由于饮食结构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到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导致智商也产生差异性。说普通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吃过多的含防腐剂等小食品,街头烧烤等含铅苯食物,长期积累导致智商不增反降。所以面对我国现在中小学和高中的课程难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太难了,跟不上.否则也就不用开智障学校了。而其实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不被检测出,或者家长不送智障学校。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经常被教育者用做鞭策教师的教育名言只能是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才适用。3.大多数人不快乐地学习:在初中八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统计班级快乐的人数的一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内都是不快乐的,学习压力,家长教师压力,因为引体向上一个做不出来的心理压力,等等一直压着这些学生,有的学生居然说“考试成绩好点,能多活几天”之类的话。学习没有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现在在学校的真实状况.怎么树立学生的兴趣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这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知识体系改革的问题了。
(二)受到不良教育引发心理不健康:一个人,上学来,要学知识。但是不要忘记,他最先要学做人。而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长教育做的不够好,尤其对90后的学生,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好。学
校教育偏于知识灌输,一直叫喊的素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仍旧是空谈。学生自己寻求的教育良莠不齐。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会形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的有校园暴力,打老师,打家长,离家出走等,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命运的注定。1.社会对孩子的不良教育:社会提供教育环境少,教育场所少,个别地方人情社会的蔓延对孩子成长很不利。有些个别的黑社会势力和小团伙经常代替正常的正义的社会教育而导致孩子从小就有阴暗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打架事件,家长找人打架,即使找到派出所,只要“认识人”,不管对错,都两字“没事”。那就是对“胜利”一方孩子的最糟糕教育,而对“失败”方的孩子不是产生憎恨心理就是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类似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2.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无不是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在中小学阶段是要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的。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比以前多得多。尤其90后的孩子,能在口袋里掏出上百的“零花钱”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钱,才是孩子不良身体素质和不良习惯产生的病根。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钱,没有他不能干的,只有你不能想到的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一个都不说,各位也能明白的。另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对教师的态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一个学生打了老师,原因是这个老师因为一些事情拉了一下这个学生衣服,家长来到学校后,当着学生和校长的面就对老师说:“那你拉我衣服我也打你啊!”姑且不论老师对,即便是老师错,由着家长这句话,那一切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理念在这个孩子的心理都荡然无存了。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
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第三篇: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发布者:whr 查看:[64] 次
在当前社会治安日趋复杂、公安保卫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全面认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运用有效措施使民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影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一、影响民警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
1、基层任务重,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引发“疲惫心理”。公安工作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基层民警长期得不到休息,打疲劳战,身心得不到调整,又无法实行“补休”,造成身心疲惫,影响了身心健康,无暇照顾家人、关心子女,久而久之工作的效率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强度较大。据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我国则不足1‰,应城市现有警力为0.69‰。警力严重失衡,造成基层民警长期处于待命和警惕状态。以城中派出所为例,该所民警36人,人均年接处警为162起、执法办案是79起。遇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二是内部考核繁杂。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过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名目繁多的专项行动和评比检查都要实行考核排名、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让一线公安民警无所适从,科所队长不堪重负。三是安全保卫工作跃增。一线的民警承担着破案、追逃、突发事件处置,还要完成繁重的阶段性工作,民警们总是处于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的状态中,正常上班外,还要节假日值班、备勤、加班,每人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20个工作日以上,一线民警高达400个工作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随机性,民警必须24小时手机开机,形成了一个随时有任务的心理暗示,每天处在高压状态,昼夜处于备战中,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基层建设有欠账,长期艰苦环境易诱发“病痛心理”。近年来,基层所队经过三基工程建设,办公环境和条件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所队建设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工作规划,基础建设要挤占办公经费和办案经费,部分所队仍靠租赁办公,有的所队在危房办公。偏远派出所大多只有一部警车,仅能保证出警,下农村走访、排查、巡逻,多靠摩托车、自行车,遇到雨雪天徒步一、二十里是常有的事。基层民警工作生活无规律,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直接影响和损害身体健康,导致许多职业病的发生。如交巡警民警在高污染、高噪音、高粉尘环境中执勤,患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人员较普遍,刑侦民警大多患消化系统疾病及肝胆系统疾病,派出所民警中多数人患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从对应城市公安局全体民警身体健康状况统计来看,因工作环境造成身体疾病的占33%,有90%以上的民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基层待遇低,长期不合理待遇易形成“失衡心理”。目前,民警经济待遇虽有了加大改善,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与其他公务员付出的劳动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些警察为此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警察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公安机关人员流动慢,晋职晋级难,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自感“我不如人”而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
4、基层责任大,长期过重压力易产生“不安心理”。基层民警处于执法工作第一线,精神高度集中,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是执法责任压力。随着法制的健全和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公安执法标准越来越高,执法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导致基层民警产生“怕上案子、怕执法出错、怕接听电话”的心理。二是执法投诉压力。当前,社会发展中产生大量矛盾冲突,有些地方往往把民警推向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时常发生民警被投诉、被媒体炒作等情况,容易导致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障碍。近三年来,全市公安民警因执法工作被群众投诉达300余起,查证属实的仅6起,占投诉总量的2%。三是执法风险压力。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日趋猖獗、凶残,不仅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且为逃避打击而暴力拒捕、暴力阻扰民警执行公务,致使民警在公务活动中被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的情况日益增多,从而警察职业风险加大。近三年,应城市发生35起撕扯衣服、推搡阻扰、谩骂殴打执法民警等袭击事件,民警受伤的有8人。
二、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原因
同样是公安民警,一样受到以上四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有的公安民警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甚至产生抑郁症?笔者认为,公安民警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弱化,导致有些民警习惯冷眼看世界,觉得一切都不如意,遇到失意、困难、挫折、失败,精神就垮下来,灰心、失落、抑郁、倦怠等不良情绪自然就会接踵而至。
2、认识上形而上学。公安民警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与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当处在有利的社会环境或顺境时,得意忘形;当处于不利的社会环境或逆境时,悲观失望。而一旦悲观失望,便把逆境看成不可改变的,把自己一时的挫折当成了一生的挫折,把暂时的无望看成一生永无前途,不懂得人生总是伴随着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败等等戏剧性的变化。
3、政绩观的偏差。有些民警把政绩简单地理解为像服务员那样使所有上级、每个服务对象都满意。有了这种心态,往往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期待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乐于得到表扬和赞誉。否则,情绪低落,失败感油然而生。因此,公安民警应该多学一点哲学,讲一点辩证法,既要虚怀若谷,认真听取那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也要树立自信,不为各种不负责任的议论声所左右。
4、盲目攀比。充满私心和贪欲的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只会造成心理失衡、平添烦恼。有些公安民警不能保持一颗健康平和的心态,在职务、待遇、名利方面盲目与人攀比,不是与职位低、待遇差、收入少、条件艰苦的比,而是与职务高、待遇好的人攀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
5、学习不够。基层民警学习的氛围不浓厚,不重视学习,个人的能力积累明显滞后,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了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患上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的民警,面对上级下派的任务,自然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三、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1、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
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警营内部民生,转变作风,走近民警、了解民警,关心民警心理健康。同时,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民警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素质强警。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民警教育培训中设置心理训练科目,采取模拟、交谈、训导、疏通等方法,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训练,培养民警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性格。鼓励民警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从中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学会自我减压,既能适当宣泄,又不放纵自己。进而,不断提高民警的基础心理品质,进一步增强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2、坚持科技强警,从优待警
由于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警力上的不足,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走科技强警之路,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决策、执行三者高度集成,拓展民警的思维空间和业务处理能力,有效整合警力,防止搞“拉锯战、人海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智能化,切实降低民警工作强度和“劳动成本”,缓解警力不足给民警造成的压力问题。同时,要从优待警,积极培养民警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健康心理,切实把握民警思想脉搏,了解基层民警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困,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工作。在思想上不仅要教育、引导、鼓舞、鞭策民警,而且在行动上要不断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维护民警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还要为民警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宣传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对优秀的民警及时予以表彰,激励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各项公安工作中。
3、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合力
一是建立民警思想心理定期研判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民警的政治思想、大局观念、敬业精神、心理压力、心理需求、工作生活困难等事项进行广泛调查;每月开展一次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研判工作,及时了解队伍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形成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二是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基层所队领导要经常与民警进行谈心,在民警立功受奖、晋职晋衔、岗位交流和受到批评处分、与群众或同事发生矛盾、发生预警苗头时,必须及时进行谈心;在民警生病伤残、直系亲属患病或病故、本人或子女婚恋变故、家庭出现严重纠纷时,必须及时上门慰问、家访、谈心。三是完善民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措施。依托公安网络,设立民警健康网站,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民警心理咨询工作。逐级开办民警心理服务网站,开设民警心理服务热线,帮助民警祛除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四是对遭遇严重暴力袭警、参加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和事业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民警及时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其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矫治,帮助民警及时恢复心理健康,及时缓解心理压力,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对日常工作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民警,要在保护民警隐私的情况下,妥善安排心理治疗,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健康。五是建立和完善民警信访申诉机制。政工部门要建立民警接待制度,认真倾听民警的诉求和意见、建议,认真记录民警反映的情况,积极主动帮助民警解决思想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民警反映的重大或复杂问题及时报告单位主要领导和上级部门,并及时给予答复说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初始阶段。
4、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树立警威
要将人民警察所担负的职责、使命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不间断宣传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知晓人民警察所担负的光荣、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同时,将民警在执法中的感人事迹以及维护民警正当权益的执法案例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宣扬出去,以取得广大市民的知晓、理解和支持,引导市民牢固树立民警执法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观念,树立警威。
第四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厌学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对策诱发因素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正文: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分化加剧,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加普遍。升学这个压在学生身上的巨石始终不可摆脱,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90后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差异大,有的父母有好的工作,有车,有的还是离异或者低保.而且父母自身就对社会存在价值观的矛盾,自然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校园暴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教师不再向以前那样敢“动”学生一根毫毛了,(老教师常说以前打过的学生现在见了都还感激得很呢,那的确是真的。)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叫体罚,因为人家会“维权”,弄不好,本来教育者一片好心全成驴肝肺不说还要遭遇社会不理解,上头的批评处分,和家长的敌对,以至于搭上命也有例子。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我在一线工作多年经历和经验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出现问题引发心理不健康: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迷恋网络,睡眠不足。有的是有补课班,讲过的东西,没兴趣再听。有的是面对激烈的学习压力,开头没有开好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对某科目老师的不喜欢,或者说讨厌,而导致该科目厌听,厌学。2.智力因素差异有上升:现在孩子智商差异并不向有的人说的所谓“谁都不傻,智商都差不多”等等,由于饮食结构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到正在生长发育期间的中小学生,导致智商也产生差异性。说普通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吃过多的含防腐剂等小食品,街头烧烤等含铅苯食物,长期积累导致智商不增反降。所以面对我国现在中小学和高中的课程难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太难了,跟不上.否则也就不用开智障学校了。而其实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不被检测出,或者家长不送智障学校。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经常被教育者用做鞭策教师的教育名言只能是排除智力因素之外才适用。3.大多数人不快乐地学习:在初中八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统计班级快乐的人数的一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一周内都是不快乐的,学习压力,家长教师压力,因为引体向上一个做不出来的心理压力,等等一直压着这些学生,有的学生居然说“考试成绩好点,能多活几天”之类的话。学习没有兴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现在在学校的真实状况.怎么树立学生的兴趣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这是教育体制和教材知识体系改革的问题了。
(二)受到不良教育引发心理不健康:一个人,上学来,要学知识。但是不要忘记,他最先要学做人。而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我认为社会教育和家长教育做的不够好,尤其对90后的学生,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好。学校教育偏于知识灌输,一直叫喊的素质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仍旧是空谈。学生自己寻求的教育良莠不齐。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会形成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导致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的有校园暴力,打老师,打家长,离家出走等,从而导致这个学生命运的注
很不利。有些个别的黑社会势力和小团伙经常代替正常的正义的社会教育而导致孩子从小就有阴暗的心理问题.比如,产生打架事件,家长找人打架,即使找到派出所,只要“认识人”,不管对错,都两字“没事”。那就是对“胜利”一方孩子的最糟糕教育,而对“失败”方的孩子不是产生憎恨心理就是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类似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2.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无不是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在中小学阶段是要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的。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比以前多得多。尤其90后的孩子,能在口袋里掏出上百的“零花钱”不在少数,就是这个钱,才是孩子不良身体素质和不良习惯产生的病根。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这么多钱,没有他不能干的,只有你不能想到的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一个都不说,各位也能明白的。另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面前,对教师的态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一个学生打了老师,原因是这个老师因为一些事情拉了一下这个学生衣服,家长来到学校后,当着学生和校长的面就对老师说:“那你拉我衣服我也打你啊!”姑且不论老师对,即便是老师错,由着家长这句话,那一切良好的教育和做人理念在这个孩子的心理都荡然无存了。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
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测试说明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4.经常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5.学习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11.老师讲课,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东西忘记拿,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31.站在沟边、楼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掉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38.有依赖止痛或镇静药的习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心情应保持愉快、乐观。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第五篇: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民警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不仅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同时也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民警个体的接受能力差或自我调节不当,心理疾病就因此而产生。据调查显示:全国180万民警中,80%的民警心理压力过大,43%的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这一状况在基层民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为确保民警心理健康,公安部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意见》(公发[2005]15号),正式将民警心理健康这一内容纳入公安队伍建设范畴,起到了良好的机制性保障作用。在此,笔者就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一粗略探讨。
一、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来自工作的压力。
1、高度的职业风险带来的“紧张症”。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特别是处于一线的基层民警要时常面对打架斗殴、酗酒滋事、凶杀现场等等,长期处在高度危险、高度戒备的紧张状态之中,随时都有负伤或牺牲的可能。近年来,犯罪分子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导致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据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就高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可以说我们的民警是“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
2、繁重的工作负担带来的“忧虑症”。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三十左右,而我国则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十。由于现有警力不足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警察只能超负荷的工作。以我局万安派出所为例,平均每名民警每三天要值一个班,一年中基层民警就有120天住在派出所值班,24小时处于戒备状态,这还不包括临时性的值班备勤任务。长期的工作紧张无序、生活毫无规律,使得民警体力透支、积劳成疾。警察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而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而警察平均寿命仅48岁,警察已成为国家机器上磨损最快的部件。
3、“明查暗访”带来的“恐惧症”。随着法制的健全与普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级部门对基层公安机关要求也越来越严,“明查暗访”日渐成为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业绩的重要方式。广大基层民警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又要时刻提防突来的“明查暗访”,基层民警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甚至还有被曝光、通报的可能,心理由此会产生挫败感。甚至一些工作出色的基层部门也担心被检查组“光顾”,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给民警造成一种“草木皆兵”的恐惧感,大部分基层民警对明查暗访既害怕又无奈。
4、频繁的考核、评比带来的“厌倦症”。适当的考核、评比可以增强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民警争先创优的意识。然而,当前考核、评比种类、名目繁多,使得一些原本警力不足的部门也需从中抽出专人负责考评工作,无疑给本就压力较大的基层民警给予了额外施压,久而久之,民警对考核、评比逐渐失去热情,呈现出应付了事的消极局面。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
警察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公安部早在1996年就向社会作出了“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郑重承诺,“有困难找警察”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模式。在这一切的背后所呈现的是人民警察全身心的奋斗,警察心理压力的超负荷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除经常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袭击外,还往往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辱骂、围攻、殴打,公安民警被误告、诽谤、诬陷等“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民警因此受到纪律处分,有的甚至被误断、错判,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给正常执法的公安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给予公安机关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却不够。如执法严格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使警察站在民众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难以侦破,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责难等等。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推波助澜,都将给警察心理上带来压力,也会严重地挫伤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三)来自生活的压力。
1、家庭压力。现在的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民警,工作性质是全天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即使是休息时间也是处于备勤状态,与家人生活步调不一致,散多聚少,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导致家庭不和,轻则吵架、分居,重则离婚分手。
2、经济压力。2008年7月,公务员进行了阳光工资改革,民警的收入相对从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民警所承受的工作量和责任与其他政府机关公务员相比,则远远大于普通公务员,而各种待遇始终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这无疑会挫伤警察工作的积极性。当奉献与索取的天枰严重倾斜,警察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警察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据调查,有五分之一的民警家属下岗或无业,民警须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二、解决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如何正确疏导民警心理,调适民警心态,关系到公安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改善和推动公安工作的源头举措,是当前和谐警营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优化三个环境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警营氛围,优化工作环境
和谐警营建设是近年来公安机关着力做的一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从保护民警心理健康的角度,进一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减轻民警负担。建立科学的定编和考评机制,要根据各基层一线所队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为基层一线实战单位定编、增加警力,切实解决当前基层所队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按照岗位、职责量化考评指标,整合各类单项、专项及临时性考评标准,尽量减少和避免多头考评、重复考评,切实减轻基层民警负担。
2、加大科技强警步伐。随着科技发展,远程监控、技术跟踪等科技手段已得到充分运用,民警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但现实刑事案件的低破案率、高风险性时刻消磨着民警的意志,犹如一块“重石”深压在民警身上。因此,科研部门要注重加快研发一批公安机关实用的尖端科技设备、非杀伤性武器及防身、护身等器材,应用于公安基层一线,降低警察职业风险。同时,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警务工作“疲劳战”的弊端,积极研究探索适合社会治安管理要求的警务运作模式,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使民警能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保证正常的休息、休假,减轻民警工作压力。
3、丰富公安文化建设。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开展书画、唱歌等各种文化活动,提升民警文化素质,促进民警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展示良好的精神状态。休宁县公安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从点滴处入手,在细微处着眼,不断探索从优待警的新举措,全力构筑暖警工程。两年来严格落实民警年休假、年体检制度和民警探病慰问制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适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讲座,并组织全警轮流外出考察学习,这些暖警新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4、加强民警队伍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激励他们为人民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公安机关各级领导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愉快,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公安工作牵涉面广,受关注度高,是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理解,既是搞好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公安民警工作压力的措施。
1、注重“三导”有机结合。一是自身先导。公安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开展。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与此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主动与媒体建立畅通的链接,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积极争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党委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安工作,主导公安工作的方向和公安工作客观评价体系。对公安民警既要从严要求,更要珍爱有加。特别是在当前公安机关处在风口浪尖,公安民警处在多重社会角色难于扮演的情势下,民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党委政府更要为民警撑腰壮胆,更加增强民警的信心感、责任感。三是舆论引导。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学会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网来网去”这一有利抓手,积极引导媒体发表正面舆论,树立公安正面形象,竭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牵制力,使公安民警切实感受到社会群体对自身的尊重与认同,不断拓展警察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消除部分群众对民警的非议和偏见。
2、平衡社会价值需求。民警作为一个社会人,也有正常的社会需求,当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满足感普遍低于其他社会群体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警个体积极性或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须充分考虑公安机关工作性质,确保一些政策制度能适当向基层公安机关倾斜,惠及到基层民警身上,使民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比如在政治待遇上,要打破条框限制,不拘一格,注重解决一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使基层民警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真正使基层民警劳有所获,苦有所慰,消除基层民警迷惘和消极被动的心理。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优化生活环境
家庭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民警由于工作忙,常年照顾家庭较少,很多家庭因此出现矛盾。所以,我们要树立民警的家庭资源是第二警力、民警家庭的和谐是警营和谐的重要基础的观念,把关心民警的家庭建设作为我们公安队伍建设的内容,变家事为公事,用真心和细心去做好工作。
1、增强家属荣誉。引导民警的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民警亲属为民警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民警们的付出表示理解,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2、加强谈心交流。要在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与民警及其家属沟通交流,防止心理矛盾积压。特别是在遇到民警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遭遇挫折、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积极与民警及家属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组织和家庭两个积极因素,帮助民警解决具体问题,疏导、畅通民警思想。使民警在温馨的家庭中充分感受亲情,有快乐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分担。
3、注重个人调节。保持民警心理健康,更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用积极、理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包容他人,以理智、平和的心态处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休息、少应酬,多放松、少刺激,尽量减少引发心理压力的诱因;同时学会合理宣泄。长时间压抑、抑郁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因此,民警要学会适当进行宣泄,将自己心中烦事、症结向家人或信得过的好友及同事进行交流倾吐,宣泄不良情绪。要学会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科学计划工作,合理安排生活,善于从工作、学习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