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把水利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水利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
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最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全国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8万公里,兴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防洪保护区内5.6亿人口、600多座城市、6.9亿亩耕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200立方米增加到458立方米。特别是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占全国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累计解决农村2.8亿人饮水困难和1.04亿人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兑现,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利支撑。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46,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实现零增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10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受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利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水资源条件更加复杂。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资源分布格局更加突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主要江河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有一半多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三是人民群众对水利功能的需求更加多样。水利不但要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但要发挥工程的基础设施作用,还要发挥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四是一些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湿地减少、河道断流,局部引发了严重生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重的国家。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总结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和现代化方向,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伤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抑制粗放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既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更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实践证明,这个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成功治水之路。
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转化为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五个转变”:防洪工作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实现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要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保持要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要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水行政管理要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
第二篇:西吉县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与思考.
西吉县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与思考
核心提示:1 基本情况
西吉县地处宁南山区,隶属宁夏固原市,县域南北长74km,东西宽67km。全县土地总面积3 143.85km2,农耕地面积11.60万hm2。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达到48.50万人...基本情况
西吉县地处宁南山区,隶属宁夏固原市,县域南北长74km,东西宽67km。全县土地总面积3 143.85km2,农耕地面积11.60万hm2。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达到48.5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4.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30%;回族25.85万人,占总人口的53.30%。行政区划16个乡、3个镇,308个行政村。该区地处内陆,属大陆性气候带的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27.90mm,虽高于全区平均值,但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量呈南多北少、东丰西欠的趋势。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以上,并多以暴雨、冰雹等灾害的形式出现,农业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 490mm。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在4~7 ℃,大于10 ℃的有效积温为2 080.80 ℃,最高温出现在夏季7月份,最低温出现在冬季1月份。年日照时数2 322.30h,无霜期短,平均100~150d,冻土层深68~106cm,全年多风,年平均风速2.20m/s。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2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干旱少雨,无客水过境,干旱缺水给全县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建国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据2008年统计,全县共建有水库自流灌区20处,扬水灌区12处,机井灌区13处,高效节水补灌区2处。设计灌溉面积1.35万hm2,其中水库自流灌区7 053 hm2,扬水灌区1 620 hm2,机井灌区4 573 hm2,高效补灌面积287 hm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3.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做法 多年来,西吉县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3.1.1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制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切实搞好项目管理,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县上成立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同时还成立了招标组、施工组、技术组和财务组,实行责任到人、明确分工,确保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3.1.2 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设期管理 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行“三制”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质检人员常驻工地监督工程质量,并聘请乡村代表参与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对建设资金设立专用账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工程建设实行财务审计制度。在资金拨付方面,按工程进度、质量拨款,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3.1.3 积极探索和加大项目区的运营与管理力度 为了使全县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营管理方面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西吉县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建立了一套政府扶持、指导,用水户参与、自主经营,经济上良性运行的运营机制,鼓励农村集体、农户、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与经营水利设施,变单纯行政管理为行政、经济、企业综合管理,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扩大工程管理单位的自主权,把工程管理单位建成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3.2 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西吉县已建有库、坝(库坝扬水站)灌区32处,机井灌区13处,高效节水补灌区2处,实灌面积为8 407 hm2,其中水库自流灌区4 451 hm2;扬水灌区1 380 hm2;机井灌区2 287 hm2;高效补灌面积287 hm2。涉及全县的14个乡(镇)113个行政村,总人口20.44万人,农业人口20.19万人。2008年灌区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260kg增加到465kg,增长78.80%;人均油料由10kg增加到17.80kg,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2.14元增加到2 500元,增长47.95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近年来,西吉县在学习借鉴区内外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推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县共成立乡级农民用水协会26个,其中注册农民用水协会7个,成立村级农民用水协会96个,用水小组226个,入会农户2.74万户,实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886处,回收资金10.675万元,受益人口21.52万人。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农田水利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西吉县农田水利发展状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4.1 土地资源丰富,水利设施不配套 灌区土地资源丰富,库坝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8 673 hm2,现状灌溉面积5 833 hm2;机井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 573 hm2,现状灌溉面积2 287 hm2。灌溉效益没有达到设计目标,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
4.2 工程建设标准低,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国家投入少,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坏严重。
4.3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灌区田块面积大且不平整,达不到畦田灌溉面积规格,加之,灌区群众对小畦灌溉技术了解甚少、灌水技术粗放等原因,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76~0.85,低于节水灌溉标准体系规定的0.90的要求。
4.4 节水意识淡薄,不利于节约用水 灌区群众节水意识淡薄,认为灌水越多,作物产量就越高,导致灌水粗放与水资源浪费。
4.5 管理方式粗放,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不明确,多年来,水利设施由国家、集体投资,群众投劳建设,这样使得其产权、管理权不明晰,工程所有者和使用者权责不明显、利益不直接。二是管理制度、方式粗放,责、权、利不统一,造成管理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管理的现象。三是工程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管护、维修责任不能具体化,人为破坏严重,有的老化失修,使工程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国家负担重,群众不满意。5 几点思考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分区治水思路,为使西吉县的农田水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5.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做好农田水利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工作。
5.2 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使西吉县的农田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稳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项目招标、施工、技术和财务等小组,细化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分工,将绩效与考核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起有奖有罚的有效工作机制。
5.3 着眼未来,做好科学规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做了“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农田水利项目的科学规划,做到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5.4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四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发挥,工程建设中要全面落实 “四制”管理:一是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二是完善工程建设招标制;三是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制;四要进一步完善合同制,将工程建设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5 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为使工程建成后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受益主体成为管理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对灌区进行宏观调控和加强政策引导的轨道上来。
5.6 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 新形势下,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不仅要求工程管理者和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既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又要掌握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技术。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科技培训的实施方案,举办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董海雄
(西吉县水利局,宁夏固原 756200)
第三篇:柏祥镇水利建设调查与思考
柏祥镇水利建设调查与思考
柏祥镇地处岳阳县东南部丘岗地带,共有山林面积61550亩,耕地面积37389亩,其中水田30246亩,旱地7143亩,由于水利基础薄弱,旱情一直是影响柏祥镇农业生产的最大的镇情。
一、概况
全镇农田主要依赖铁山、岳坊、大坳三大水系灌溉,此外还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6座,各类山塘2210口,其中骨干山塘208口。全镇共有铁山水系(崩山分干、付宝支渠、张坪支渠、兴冲支渠、顺流渠)、岳坊水系(岳坊南干、岳坊北干)和大坳渠道等主干渠道82公里;各类引水支渠200公里。
二、水利设施现状
1、灌溉渠道损毁、淤积严重。全镇82公里的主干渠道,因自然淤塞和人为损毁的有15公里,约占全镇排灌干渠总长度的18.3%。其中以大坳水库和岳坊水库灌渠情况尤为突出。在大坳水系中,到我镇金咀、文付两村渠道总长近11公里,除从杨林乡到金咀村杨渭段能基本放水外,从喻家到文付村托塘、杨五显、钟家近7公里都有较大程度的毁坏和淤积。在岳坊水系中,柏祥镇境内岳坊北干渠原来受益9个村,但由于渠道淤积损毁,能放到水的村仅7个,下游柏祥村和刘民居委会两个村已整整11年没有放到过一滴水。铁山水系状况相对较好,但也有谢全中干渠、付宝支渠、崩山分干、刘桂支渠存在放水难题,因抗旱抢水引发纠纷不时存在。另外,田间灌溉渠道毁坏淤积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断面不规则,杂草丛生,渠底淤积,人为损坏等情况,灌排水十分困难,有的根本灌不进,排不出。
2、机埠设施老化,盗窃破坏严重。全镇原有中型灌溉机埠2处,分别位于铁山南干渠的大姚村大荆塘段和万寿村的毛山段,装机容量300KW,小型机埠12处,用作干旱时节补水作用,总灌溉面积1.2万亩。但由于养护不够,设备普遍存在锈蚀、老化的问题。有的机埠房屋破损、残缺不全,有的变压器、电动机零部件损坏,有的线路老化,有的设备被盗窃或者破坏。时至目前,如遇干旱,两处大型机埠起码要有一个月时间才能补充完整恢复供水。
3、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病险工程多,潜在问题大。据水利部门鉴定:截止2010年12月,全镇共有病险水库11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0座,病险骨干山塘堰坝117座。近年来除维修42
座外,大部分从发现病险至今尚未完全整治好,时间最长的17年,最短的2年。这些病险工程集中为三大问题:一是大坝散浸严重。桂林小Ⅰ型水库,自2001年来出现险情,到2010年始争得上级处险计划,在今年开始动工处险。三是溢洪道断面开挖未达到设计标准,有些水库山塘在修建溢洪道时,遇到地质坚硬难以挖掘时就放弃挖掘,使溢洪道宽度和深度均未达到要求,当洪水来临时,溢洪道排洪不及,造成库内塘水位猛涨,甚至漫过堤顶。2009年周庆村新堰水库、2010年敖家村乔公水库发生的险情就是典型例子,所幸的是因处置得当才未发生过漫堤现象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农业发展,影响到农民增产增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是灌溉面积减少。到2010年,全镇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有3000多亩只能纯靠天收。二是农民负担加重,收入大受影响。一方面由于渠道不畅,渗水严重,田间急需用水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引水保水。2001年,在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面前,为安装机埠提水抗旱保苗,我镇共移动土石方15000多方,安装了4台机组共300千瓦的两台提灌机埠,同时调动各村劳力引水保水,镇财政支付两台机埠架架设费用60多万元,提水电费近10万元,受益15个村平均每村用于抗旱费用近4000元。另一方面,由于要水没有水、远水解不了近渴,大片良田只好双季改单季,水稻作物改旱地作物。2004年夏旱连秋旱期间,双季稻栽种面积只有总面积的80%,少部干旱田根本没有开秧苗门。三是纠纷频繁,影响邻里、干群关系。据因田间灌溉用水发生纠纷械斗几乎每年都有出现。2009年周庆村一群众抢水被四知村群众打伤,用去医药费0.8万元。2010年我镇大湖村与筻口村刘桂村又因放水发生争斗,造成刘桂村高荣春被打伤,事件至今尚未完全平息。每年干旱期间田间用水受阻时,不仅有的村与村、组与组、农户与农户,为争水反目为仇大动干戈,而且对乡镇干部也怨声载道,造成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1、认识上有偏差,大办水利的观念淡化。首先表现在领导层重防汛轻抗旱。防汛抗旱其工作要求固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在为农民分忧方面却是同等重要。认识上的偏差,究其根源,一方面取决于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令铁板一块,丝毫不能怠慢;另一方也取决危害的后果承受的对象不同。防汛出了问题,虽然危害的是老百姓,但承受处罚打板子是打在各级领导身上,搞不好是要摘掉乌纱帽的。而抗旱
出了问题,无非就是减产、农民减少收入,后果分散在农民身上承担,而且又是潜在的不那么明显,因而各级领导也打不了板子、受不到追究。正因为这种东西作祟,使一些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对待防汛抗旱的问题上思想认识、具体行动判若两人。其次,认识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对待工作困难的态度上。毫无疑问,农村实行田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难度确实增大了许多,比如,组织上就不像过去那样一呼百应,筹措资金也因财政困难和集体经济削弱而难上加难。面对困难,在调查走访中我们感觉抱怨的多、埋怨情绪大。农户埋怨干部不管事,遇到问题绕道走,干部埋怨农民不听话、上面不给钱,水利管理单位埋怨水费收不到、人员压力大、无钱搞维护。各种利益群体,在对待困难上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基调,站在全局分析形势,寻求新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都做得不够好。例如在资金筹措上等、靠、要的思想就比较突出,在组织形式上,基本处于放任自流,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几乎销声匿迹。即使按惯例每年的冬修,村组、农户是“桐油灯拨下亮一下”,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再次还表现在对待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有偏差。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业是没落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而且受资源、需求、价格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像有些产业那样立竿见影成效显著。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导致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每年都在搞,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2、投入少、资金使用分散,劳务投入不到位。一般来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分国家投入和乡村农户投入,既包括资金投入也包括劳务投入。从资金投入的情况看:一是缺口较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近几年国家把水利建设的投资重点放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减少。镇本级财政由于是吃饭财政,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也是微乎其微。二是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力度。在有限的争取资金中,投入不是经专家论证后,按工程需要量分轻重缓急,一次性拨足,一次性彻底整险,而是撒胡椒面、零打细敲分散使用。所造成的后果,一方面使有的工程要开工不行,不开工也不行,只好修修补补。另一方面,整治不彻底,一遇山洪就旧病复发,不仅少量投入的成效毁于一旦,有的甚至雪上加霜,病情加重。一进入汛期,则需要抽调大量人力、物力严防死守,累计浪费的资金要比一次性投放将其整险好的资金多出好几倍。尤其是出于政治性的考虑,“病险水库在汛期只能蓄一半水的政令”,就得将水放掉。
同时,从村组投入的情况看,历年来以资金形式的投入只是象征性的,而投入主体农户投劳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呈减少趋势。
3、管理严重失控、不到位。俗话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或者说“建管并重”。管理不好,即使再好的设施,一流的工程也会积劳成疾、百病缠身。要管理好,一靠完善的管理体制,二靠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田水利管理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一是管理移位,责任落空。本应由水库承担的管理责任因人满为患资金匮乏管理不到位。比如岳坊水库,蓄水一半以上要用来发电增收入发工资。同时,由村、组负责管理的渠道,因受益情况不同和投入量的影响,形成要水时就管,不要水时就不管,上段没人管、下段更不管,尤其是受利益驱动,不少水库承包给养鱼专业户,承包人为了不影响蓄水养鱼,擅自将水库涵管堵死,使水库在抗旱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汛期也无法保证安全度汛。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明。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经历了下放重组、改革、再改革的历史过程,管理权一会儿在县水利局,一会儿在乡镇政府,改来改去至今仍未达到责权明确、服务高效的目的。仍然是该乡镇管的乡镇未管,该县局管的县管难到位,其水管站的运行仍然是有职责无权利、任务多报酬少,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集中精力干水利的事业心、责任感受到影响。同时水利部门一方面人满为患,经领导写条子、政策安置进水利部门的人年年增加,另一方面水利建设的急需人才又相当匮缺,出点子、想办法,真抓实干的行家里手少得可怜。
四、改善水利设施现状,提高灌溉能力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性与长期性的认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农田水利灌溉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察看渠道排灌现状,掌握全面情况,了解农民意愿,在此基础上召集有关部门和水利专家研究整治方案,确定整治时间,并以此为契机,像防汛一样建立地段清楚、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责任制并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二是要在全镇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针对存在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该整险的整险,该清淤的清淤,该恢复的恢复、该更新的更新。尤其是对损毁灌渠的业主单位,要强行责令其恢复原貌。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
关心水利、大办水利的良好氛围
2、争取项目,扩大投入。一方面县、镇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做好水利项目包装,对接中央扶农惠农政策和“十二五规划”,以农业项目建设为平台,作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加大水利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本级财政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对水利的投入比例。同时要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农户投工投劳,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3、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一是要进一步理顺乡镇水管站的管理体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义务,该县管的要管好,该乡镇管的要管到位。同时要切实关心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生活困难,工资要有着落,最基本的工作条件要有保障。二是农田灌溉渠道管理移位失控的问题要根治。重点解决水库管理所人员包袱和水资源管理的“两难纠结”。乡镇要承担水费收取的任务并保证足额交纳。人员应由水利主管部门在人事改革中创新机制逐步分流。三是对不同水利设施实行分类管理,推广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对山塘堰坝的管理采用“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中型水库支渠和小型水库灌区的管理,按照“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把锄头管水,即由协会代表负责该灌区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统一负责水利工程的调水、配水、用水、节水和收费管理,这种“灌区+协会+农户”的用水管理模式,可以保证农田的正常用水,有利于水利设施的保养和维护
4、加强教育,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建议市普法办和乡镇党委在今明两年内组织科局级干部和农户认真学习《水法》和《湖南省水法实施细则》、《湖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管理办法》、以树立广大干部和群众治水、管水、用水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盗窃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对于惯偷惯盗屡教不改,造成较大损失和重大事故的,司法部门要坚决予以严惩,决不估息迁就。
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根本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只有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重视,加大项目投入,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教育宣传,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得到实现。唐庆华
第四篇: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4] 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9(7)
第五篇: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并提出了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材料二
某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强调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水利建设为什么要坚持政府主导?
答案:①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了加强水利改革和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政府为主导,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有利于保障水利发展资金,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水利建设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简要说明该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决定的政治学依据。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②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因此要加强公益性的水利设施建设。③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该省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④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要自觉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贯彻和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3)分析搞好水利建设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搞好水利建设要坚持民生优先,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若考生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也可得分。)②主次矛盾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 盾,坚持统筹兼顾。搞好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若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回答,亦可酌情给分)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水利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材料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依据材料,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水利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存在着联系,水利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水利支撑保障作用。②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薄弱环节的存在会影响到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要突出薄弱环节建设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握重点。农田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矛盾,所以要作为重点来抓。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农业的薄弱环节和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水利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2011年2月1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以省委一号文件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迅速在全省上下兴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热潮。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请你就“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②加强国家宏观调空,注重引导社会科学用水;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民生用水。③积极研发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④公民要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
3.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决定了我国农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强的依赖性。材料一
明朝的丘濬说:“北方地经霜雪,不甚惧旱,惟水潦之是惧,十岁之间,旱者十一二,而潦恒至六七也。”在我国古代,许多农村都修有龙王庙,祈盼龙王“少生水患”。一般说来,人们是先想到如何适应水旱灾害,等到人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于是再想法把它利用到农业生产上面来,这就是兴修水利了。材料二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欠账问题,大部分农田水 利设施年久失修,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所有的配套措施完全到位之后,才能发挥整体的效能,消除或者减缓旱情的影响,要想完善水利设施,国家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投入建设。
(1)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通过增加水利设施投入,有利于增强农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有利于节约水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我国自古及今对水利与农业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从修龙王庙、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转变,体现了人类从服从自然到顺应自然再到利用自然的唯物论观点。从水利设施的抗自然灾害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以及对修建水利设施的配套措施与整体功能的认识,体现了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发展水利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答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具有发展水利设施的职责。政府通过履行经济职能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兴建水利与供水工程,推动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通过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行节水措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