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0: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腾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石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动力能源,是经济赖以运转的血液。在世界各国当中石油石化产业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石油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反,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滞后又会拖缓国民经济的进程。但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石油资源总数的有限性,随着石油产业的深度开采和资源枯竭的预期,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石油产业竞争力加剧的严峻考验下,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实现我国石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石油经济发展关键所在。

关键词:动力能源;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the world economy took off rapidly,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il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rimary power energy, to the running of the economy is blood.Among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Proved oil economy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machinery, electronics or related industry;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On the contrary, the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lag and will slow the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But oil irrefragable decided the limitation of the total oil resources, with the depth of the oil industry and mining resources, seriously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th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oil industry Key words: Power energy;Oil resourc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

第1章、绪论......................................................................................................................5 第2章、制约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6

1、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6 2石油产业链过窄导致产业整体带动力不强...........................................................7

3、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7

4、国际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加剧................................................................................8

5、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8 第3章、中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9

1、合理优化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产业转型..........................................................10

2、节约能源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0

3、扩大购油渠道,加大石油储备..........................................................................11

4、着力发展生物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

5、调整发展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12

6、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12

7、加大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提高国内石油资源开采率..................................13 结论....................................................................................................................................13 参 考 文 献......................................................................................................................14

第1章、绪论

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工业化进程的迅速稳步发展对中国经济持续腾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原油供求平衡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原油开采未经限制致使国内原油储备量正在逐年递减,现在已经无法满足自身供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需求激增,国内石油产量已经达到顶峰。据统计,1993年中国从原本每年三千万吨的石油出口国,已摇身变为石油进口大国;而2004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8.1%;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1700亿吨,净进口1.3600亿吨。有专家预 5

测,估计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至1150万桶。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缺口将达到两亿多吨。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才6%,现在已经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依赖进口。

第2章、制约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

由于全球原油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原油消费国都在加强对资源的控制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外大公司强手如林、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的新形势,中国石油石化产业面临严峻的竞争考验,分析制约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分布的不一致,各国对石油的争夺十分激烈,据美国《油气杂质》2006年的数据显示,先在世界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804.9亿吨,而其中中东地区约占1012.7亿吨,是世界总储量的2/3,并且数据显示在世界原油储量前十名中,“欧佩克”成员国净占了五个席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缺口将

越来越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逼近50%的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剩余的油气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海域、沙漠、沼泽、高原和山地等开采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并且油气资源品位低,难开采资源的比重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我国油气资源匮乏的问题将会日益严重,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

2石油产业链过窄导致产业整体带动力不强

目前,我国石油产业的链条还较为简单,大多数区域内石油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整,尤其是下游的区域集聚程度很低。石油资源利用只是处在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链,资源的附加值低,利用率不足,使得石油资源优势经济的带动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3、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国内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一直缺乏共同利益驱动,也缺乏一种好的共赢机制设计,形成各自为战局面;战略上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频发,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得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加大;具体体现在:(1)不同开发主体之间的技术研发资源共享难度大;(2)石油产业内部开发主体之间以及与地方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难度大;(3)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难度大。(4)同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存在抢夺资 7

源,重复建设、重复开发,资源整合难度大。

4、国际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国际石油巨头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不断增强,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产油国的石化产能迅速增加,而且多以中国为目标市场。我们就从亚太地区来分析:亚太在世界石油化工工业中的地位呈进一步上升态势,区域竞争加剧,该地区五大通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产量已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该地区自身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失衡问题在世界各大地区中最为突出,目前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中的5个、20个大炼油国家中的7个、世界十大乙烯生产国中的4个都集中在我国周边,这使该地区石油化工业围绕资源、市场、投资的竞争十分激烈。另外,同为亚洲消费市场大国之一的印度,其石油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使亚洲市场空间进一步减小,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也使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困难加大。

5、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石油化工领域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入。经过新一轮战略性结构调整,国外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科技开发实力不断增强,并不断开发先进技术,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在技术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强势地位,对我国石油化工公司形成竞争压力。国外跨国公司不仅以技术为先导,在全球范围建设生产装置,而且通过收取昂贵的技术转让 8

费来抬高其他企业进入该项业务的门槛。同时,他们不断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开发的最前沿,加强对高附加值、高功能化产品和高技术的垄断。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授权专利进一步覆盖了国际技术市场,对先进技术的控制更加严格。目前,这些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使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面临技术上的激烈竞争。

第3章、中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均年石油需求会迅速增长,而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现在全球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而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复苏速度,时左右石油需求和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我国现今的增长方式对资源需求的依赖性较大,开源节流扭转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了必须的战略选择。所幸,我国在九五期间就提出了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现在我国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调整升级,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

1、合理优化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产业转型

合理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依靠我国多个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经验,着力推动石油资源产业由依赖石油开采初级炼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索石油产业调整、升级道路。如以石油经济为支柱的克拉玛依市就以依靠现有石油资源优势,以延长石油石化产业链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思路,引进利用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油气资源,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最终形成庞大的石油化工产业群。这种虽然依赖石油资源,但确改变了发展的约束条件,也可作为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调整、升级的路径。

2、节约能源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很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们的资源消耗却仍在超速增长。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我国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发展战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取,必须走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当前形势,我国已制定了“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能源发展战略,对节能产品也制定了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能源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是出在哪个阶段的资源型产业,都应该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遏 10

制浪费资源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资源服务年限。要积极改造提升石油石化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结构,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石油石化项目,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3、扩大购油渠道,加大石油储备

首先,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石油外交,积极开拓所有的石油供给渠道,并设法保障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要积极与“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及非“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有产油国建立互惠互利、友好的联系,坚决维护我国原油运输线路的权益与安全,保证我国原油供给稳步繁荣。其次,要加大我国石油储备。我国目前已经逐步详查并拟定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目前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经投入使用。我国必须有战略性的对原油进行储存保护,以避免未来无油可用,同时也为石油产业转型争取较宽裕的时间。

4、着力发展生物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对于替代化石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十五”期间我国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燃料乙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迫切需要加快实施石油替代战略,积极有序地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2006年就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下发了的 11

实施意见,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生物能源产品发展。

5、调整发展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石化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全方位竞争,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形势,石油石化企业首先应该调整战略思想,变对国际跨国公司的被动防御为对国际跨国公司的主动进攻。主动进攻以研发为基础,应着眼于发展石化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三大石油集团通过重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巨头,如今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发挥行业一体化优势,注重全行业综合求强。要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总体方针,实现创新求强的战略。

6、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我国石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石油石化工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同时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才能生存。因此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石化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的唯一之路。

7、加大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提高国内石油资源开采率

事实证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能源产生了巨大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油气开发勘探程度不高,勘探量只占资源储量的百分之十七点六和百分之十一点九,因此急需加大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扩大和加快分享国际油气资源的规模和节奏。近期在东海、伊拉克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和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和石油资源国共享油气资源,争取近期内有更大的突破。

结论

在复杂的国际石油产业形势下,中国石油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考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以坚持将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应把“走出去”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纳入到国家能源战略中,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调动开发海外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我国石油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余际从,石云龙,雷涯邻;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石油天然气安全战略[J];资源.产业;2002年06期

2,单华生,姚光庆;非常规油藏开发与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J];特种油气藏;2004年03期

3,卢庆华,孔凡克,丁言强;山东省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探讨[J];经济师;2005年01期

4,赵媛;郝丽莎;;江苏省电力工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5,刘刚;沈镭;;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6,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7,吴东垠,李吉武,许晖;水煤浆燃烧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J];工业锅炉;2005年03期

8,吴琪;加快中小水电开发的战略意义与措施[J];湖南水利水电;2003年03期 9,赵燕娜,朝霞,孙育强;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年10期

10,申振东,杨保建;基于我国基本经济地域单元的省区能源问题研究现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8期

第二篇: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腾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石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动力能源,是经济赖以运转的血液。在世界各国当中石油石化产业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石油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反,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滞后又会拖缓国民经济的进程。但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石油资源总数的有限性,随着石油产业的深度开采和资源枯竭的预期,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石油产业竞争力加剧的严峻考验下,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实现我国石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石油经济发展关键所在。

一、我国石油供应现状

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工业化进程的迅速稳步发展对中国经济持续腾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原油供求平衡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原油开采未经限制致使国内原油储备量正在逐年递减,现在已经无法满足自身供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需求激增,国内石油产量已经达到顶峰。据统计,1993年中国从原本每年三千万吨的石油出口国,已摇身变为石油进口大国;而2004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8.1%;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1700亿吨,净进口1.3600亿吨。有专家预测,估计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至1150万桶。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缺口将达到两亿多吨。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才6%,现在已经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依赖进口。

二、制约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

由于全球原油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原油消费国都在加强对资源的控制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外大公司强手如林、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的新形势,中国石油石化产业面临严峻的竞争考验,分析制约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我国

1石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分布的不一致,各国对石油的争夺

十分激烈,据美国《油气杂质》2006年的数据显示,先在世界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804.9亿吨,而其中中东地区约占1012.7亿吨,是世界总储量的2/3,并且数据显示在世界原油储量前十名中,“欧佩克”成员国净占了五个席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缺口将越来越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逼近50%的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剩余的油气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海域、沙漠、沼泽、高原和山地等开采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并且油气资源品位低,难开采资源的比重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我国油气资源匮乏的问题将会日益严重,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

2石油产业链过窄导致产业整体带动力不强

目前,我国石油产业的链条还较为简单,大多数区域内石油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整,尤其是下游的区域集聚程度很低。石油资源利用只是处在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链,资源的附加值低,利用率不足,使得石油资源优势经济的带动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3、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国内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一直缺乏共同利益驱动,也缺乏一种好的共赢机制设计,形成各自为战局面;战略上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频发,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得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加大;具体体现在:(1)不同开发主体之间的技术研发资源共享难度大;(2)石油产业内部开发主体之间以及与地方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难度大;(3)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难度大。(4)同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存在抢夺资源,重复建设、重复开发,资源整合难度大。

4、国际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国际石油巨头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不断增强,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产油国的石化产能迅速增加,而且多

以中国为目标市场。我们就从亚太地区来分析:亚太在世界石油化工工业中的地位呈进一步上升态势,区域竞争加剧,该地区五大通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产量已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该地区自身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失衡问题在世界各大地区中最为突出,目前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中的5个、20个大炼油国家中的7个、世界十大乙烯生产国中的4个都集中在我国周边,这使该地区石油化工业围绕资源、市场、投资的竞争十分激烈。另外,同为亚洲消费市场大国之一的印度,其石油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使亚洲市场空间进一步减小,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也使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困难加大。

5、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石油化工领域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入。经过新一轮战略性结构调整,国外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科技开发实力不断增强,并不断开发先进技术,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在技术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强势地位,对我国石油化工公司形成竞争压力。国外跨国公司不仅以技术为先导,在全球范围建设生产装置,而且通过收取昂贵的技术转让费来抬高其他企业进入该项业务的门槛。同时,他们不断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使自己始终走在科技开发的最前沿,加强对高附加值、高功能化产品和高技术的垄断。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授权专利进一步覆盖了国际技术市场,对先进技术的控制更加严格。目前,这些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使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面临技术上的激烈竞争。

三、中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均年石油需求会迅速增长,而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现在全球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而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复苏速度,时左右石油需求和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我国现今的增长方式对资源需求的依赖性较大,开源节流扭转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了必须的战略选择。所幸,我国在九五期间就提出了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

结构,作为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现在我国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调整升级,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

1、合理优化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产业转型

合理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依靠我国多个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经验,着力推动石油资源产业由依赖石油开采初级炼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索石油产业调整、升级道路。如以石油经济为支柱的克拉玛依市就以依靠现有石油资源优势,以延长石油石化产业链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思路,引进利用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油气资源,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最终形成庞大的石油化工产业群。这种虽然依赖石油资源,但确改变了发展的约束条件,也可作为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调整、升级的路径。

2、节约能源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很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们的资源消耗却仍在超速增长。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我国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发展战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取,必须走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当前形势,我国已制定了“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能源发展战略,对节能产品也制定了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能源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无论是出在哪个阶段的资源型产业,都应该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遏制浪费资源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资源服务年限。要积极改造提升石油石化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结构,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石油石化项目,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3、扩大购油渠道,加大石油储备

首先,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石油外交,积极开拓所有的石油供给渠道,并设法保障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要积极与“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及非“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有产油

国建立互惠互利、友好的联系,坚决维护我国原油运输线路的权益与安全,保证我国原油供给稳步繁荣。其次,要加大我国石油储备。我国目前已经逐步详查并拟定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目前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已经投入使用。我国必须有战略性的对原油进行储存保护,以避免未来无油可用,同时也为石油产业转型争取较宽裕的时间。

4、着力发展生物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对于替代化石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十五”期间我国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燃料乙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迫切需要加快实施石油替代战略,积极有序地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2006年就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下发了的实施意见,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生物能源产品发展。

5、调整发展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石化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全方位竞争,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形势,石油石化企业首先应该调整战略思想,变对国际跨国公司的被动防御为对国际跨国公司的主动进攻。主动进攻以研发为基础,应着眼于发展石化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三大石油集团通过重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巨头,如今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发挥行业一体化优势,注重全行业综合求强。要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总体方针,实现创新求强的战略。

6、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我国石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石油石化工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同时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才能生存。因此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石化企业发

展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的唯一之路。

7、加大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提高国内石油资源开采率

事实证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能源产生了巨大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油气开发勘探程度不高,勘探量只占资源储量的百分之十七点六和百分之十一点九,因此急需加大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扩大和加快分享国际油气资源的规模和节奏。近期在东海、伊拉克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和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和石油资源国共享油气资源,争取近期内有更大的突破。

四、结束语

在复杂的国际石油产业形势下,中国石油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考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以坚持将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应把“走出去”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纳入到国家能源战略中,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调动开发海外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我国石油经济的稳步发展。

第三篇: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4] 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9(7)

第四篇: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为了摸清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县三级联创办公室对我县村级经济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数据整理,现将村级经济建设调研情况及相关对策思考报告如下:

一、我县村级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村级经营性收入集中在少数乡镇。经过调查,截止2004年底,我县村级组织经营性收入5668万,平均农民经营性收入283元。其中延庆镇农村的经营性收入4130万,占全县农村经营性总收入的72%,八达岭镇农村的经营性收入1313万,占全县农村经营性总收入23%,两个镇的经营性收入就占全县95%以上。

2、村级资产积累不均衡,村级组织贫富差距加大。我县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高收入掩盖下的是整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以延庆镇为例,2004年东关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1905万元,占全镇农村经营性收入的46%;全镇经营性收入在100万以上的村共8个,占全镇农村的17.8%,而经营性收入累计3732万元,占全镇农村经营性总收入的90.3%。全镇没有经营性收入的村14个,占全镇农村的31.1%。八达岭镇岔道村2004年经营性收入523.6,占全镇经营性收入的39.9%,其中收入在100万左右4个村,占全镇农村的26%,而经营性累计1007万元,占总收入的76.7%。

3、村级负债普遍存在,少数村资不抵债。全县农村累计负债2.53亿元。经济发达的农村负债经营情况正常。延庆镇农村总负债9923万,其中负债在1000万以上的村5个,占全镇农村的11%,而负债8044万元,占总负债的81.1%。而这五个负债村的经营性收入3126万元,占总经营性收入的75.6%。统计表明,我县村级负债经营情况良好。此外,全县共有14个村资不抵债占全县农村的10.9%。

二、近年来我县村级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基层政权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截止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72.6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劳动所得7058元,同比增长12.2%。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在10万之间的村111个,占全县总数的29.5%;11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村69个,占18.1%;100万元以上的村11个,占2.9%。

(一)发挥优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县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立足本村实际,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增加集体收入,为富裕农民、服务农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立足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使土地等资源增值,集体增收。如延庆镇的东关村、解放街等村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经营的新路子,采取了土地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八达岭镇的村级组织利用这一优势,使集体得到了收入,农民得到了实惠。

(二)坚持以财务公开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制度,为村级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县自2003年,在逐步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的同时,实行了村帐乡(镇)管,对村级事务形成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审核财务收支,凡不合理支出坚决不准入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确保了村级财务支出透明、合理、真实。目前,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坚持了村务公开制度,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已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村级党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县5000名5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村党员全部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全县有农村党员示范户1200户,带动辐射农户5000多户;全县为无职务党员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市场服务等设置岗位1593个,上岗党员5800名,占无职党员的82%。在我县个体私营企业和合作组织负责人中有党员1408名,经济能人中有党员450名,为带动农民致富起到了模范作用。

(四)包村工作工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给予有力支持。每年从县直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包村工作队,以实现低收入村增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目标,加大对全县108个低收入村的帮扶工作力度。2004年,包村工作累计协调和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办实事300多件,硬化路面63公里,帮助成立专业合作组织11个,铺设管线3000多延长米。通过包村工作给予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想混乱,认识程度不高。部分群众和村干部对新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少数基层干部提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滔滔不绝,讲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却无话可说;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集体经济发展不发展无关大局;有的虽然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发展,但面临无资金投入、无发展路子等实际困难,畏难发愁,迈不开步子;还有不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已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主观因素,导致在少数村出现了无人关心集体经济发展、无人负责抓集体经济的局面。

二是整体发展速度缓慢,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仍十分薄弱,据统计,全县376个行政村中,经过调查,2004年,全县没有经营性收入的村172个,占全县农村的70%。没有从统计数字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县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一部分村由于地理环境制约、缺乏能人引路等因素,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还有少数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空壳村”,这些“空壳村”为保证村级工作的正常运转,只得借债,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三是因为土地政策等原因,限制了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除了部分村具备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相当一部分村除财政转移支付外,无任何集体经营收入。因为土地承包期川区30年不变,山区50年不变,致使农村集体发展无处落脚。在我县,有个村因为一户村民的抵制,致使100亩稻田养蟹示范园无法落户,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好机遇。

受集体经济状况的制约,影响了构建农村

和谐社会进程,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导致了村级组织没钱兴办村级公益事业。在发展经济上,受村级组织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对发展经济的项目投入乏力,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扶植村民搞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职能的发挥,降低了村级组织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澄清模糊观念,切实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乡镇党委要结合乡镇和村工作实际,澄清那些只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了,集体发展不发展无关大局等错误观点,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只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发展集体经济是保证农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重要途径;明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明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从而不断深化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明确目标,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深入实际搞好调研,制定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财政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建立和发展“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尤其要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县直、乡镇各涉农部门要深入开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对口帮扶活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帮助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提升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优势,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盘活存量,引进增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发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专业中介组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采取创办集体企业、建设商品基地、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城镇建设带动、招商引资带动、扶贫开发带动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四)发展集体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镇和城乡结合部、京冀交界、靠近公路沿线地区,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引资建造厂房、市场、商贸房和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载体,发展配套服务业。二是川区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蔬菜、花卉、畜牧、水产等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山区、半山区,要通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生态农业和旅游园区、股份合作制林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采取野生资源采集地有偿利用等办法,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药材、野生果品和野生菌类等特色产品。四是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不断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条件成熟的村开展旧村改造工作,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五)增加投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各综合部门要结合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投入力度,区别不同情况,逐年适度增加建设项目和经费,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各项专项资金直接支付到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监督使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和村

工作正常运转。同时,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兑现工作的督查力度。同时,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集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国债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用于发展。对有条件的农村集体企业,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支持其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全面清理乡村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化解。一是对村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各级财政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偿还。二是积极清收历史欠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把经营情况列入公开的范围,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管好、用好资产,防止流失并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和企业要量力而行,村集体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不得举债建设新项目、新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

四、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制保护。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村级集体积累不断增长。一是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和各项服务,在立项、办证、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要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规范农村执法行为。二是监察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查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集体资产,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消除集体企业的事故隐患。

第五篇: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对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统计局 2004-09-21 11:00:33 改革开放以来,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永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形势偏紧、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增收难等矛盾长期困扰着 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显著改变,加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尚远未发挥。

一、县域经济是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 永州市的前身为原零陵地区,1995年撤地建市,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2个市辖区。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570.56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6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全市国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85.7%。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全市县域GDP为96.1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8.8%;2003年全市县域GDP为19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0.5%,8年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4%。1995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7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3%;2003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17亿元,占全市的69.6%,比199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9.5%。2003年,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祁阳、东安、道县、宁远,其中祁阳县生产总值达44.34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8个;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有4个,分别是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其中最高的道县人均GDP为6200元,比1995年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1.4%。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5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0.4:25.7:23.9,农业比重超过一半,全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9.6%,为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从各县域情况看,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祁阳、江永、宁远、江华4个县,其中最高的江华县达59.9%,超出全市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比重最低的江华县仅为40.1%,比最高的蓝山县低19.1个百分点。到2003年时,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已演进为36.1:27.0:36.9,8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1.3、13.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六成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其中,江华县农业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祁阳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宁远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5.4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5.1%,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只有祁阳县,为12431万元;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7.96亿元,比1995年增加2.49亿元,增长45.5%,年均增长4.8%,占全市的比重为57.0%,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已增加到3个,分别是祁阳(16558万元)、道县(10519万元)、宁远(10095万元)。其次,县域可支配财力也明显增强。2003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6.74亿元,比1995年增加3.13亿元,增长86.7%,年均增长8.1%;同期县域人均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82元增加到2003年的164元,年均增长9.1%。

(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1995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70.44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3.3%;到2003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GDP完成149.3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为79.1%,8年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9.9%,较地方生产总值增幅快了近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超过80%的县有蓝山、新田、道县、双牌四个县,其中最高的蓝山县民营经济比重达82.5%,比199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最低的祁阳县民营经济比重为77.4%,也比199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7元,最高的蓝山县为1342元,超过平均水平113元,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66.4%;到2003年,全市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019元,增长了66.6%,年均增长6.4%;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6%,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2003年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为2497元,比1995年增长88.6%,年均增长8.3%;同期反映该县农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0.6%,较1995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六)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域既是重要的生产场所,更是重要的消费场所,有着巨大的消费群体。1995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3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2.5%;2003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56.2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4.1%,8年间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9.4%。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市县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2%,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又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据调查,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0:39.8,全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192元/人,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43%。农村这种较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永州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和困难

在看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先进地区比较,以及从县域为永州经济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占我市绝大部分地域和人口的县域经济,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先进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为280.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永州市县域GDP197.65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1%。同期,郴州、衡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4.26亿元、445.46亿元,分别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0%、9.6%;两地的县域GDP分别为235.15亿元、330.80亿元,分别占全省县域GDP的8.4%和11.9%。2003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0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3466元和1947元,也比郴州、衡阳分别低1990元和1147元。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2003年我市县域GDP排位最靠前的是祁阳县,排第20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25.42亿元)的37.2%;我市县域排位最靠后的是双牌县,列倒数第8位。我市县域人均GDP排位最靠前的是道县,列第28位,仅相当于第一位长沙县(16291元)的38.1%。郴州的资兴市(11251元)排全省第三。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进展仍然不快。当前,全市及各县域单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太低的状况。200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0.6:27.0:42.4,全国、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6:52.3:33.1和19.1:38.7:42.2。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6和10.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5.3和11.7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2003年,我市工业化水平仅为20.4%,分别落后全国、全省24.9、10.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只有24.8%,分别落后全国、全省15.7、8.7个百分点。从全省14个市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市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则居全省倒数第二。从全市9个县域单位比较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全部高于全市平均30.6%的水平,最高的江永县达45.7%,最低的双牌县也有30.8%;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6个,占全部县域单位的三分之二,最低的江永县仅为16.5%,最高的双牌县也只有38.6%。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三)财政状况不佳,收支矛盾突出。地改市8年来,我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8%,比同期县域GDP年均增速慢了4.6个百分点,也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低7.2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仅占GDP的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中,我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为祁阳县(第29位),但绝对额仅为长沙县(42565万元)的31.9%,最低排名是新田县,居第7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排名是双牌县(第15名),最低排名是宁远县,居第79位。郴州资兴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30元,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我市县域财政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稳定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地方财力非常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保工资、保运转的尴尬局面,一些乡镇财政负债累累、赤字巨大、拖欠工资较为严重。

(四)农民收入偏低,贫困比重偏大。2003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长4.8%,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00元、411元;同期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较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103元。目前全市共有4个贫困县,其中新田、江华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远、双牌为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我市县域单位的44.4%,贫困县农村人口占我市农村总人口的34.5%,2003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2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720元,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617元。其次,从全省88个县域单位来看,我市县域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排名39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5元、36元,较排名第一的长沙县低1613元,较郴州资兴市、衡阳祁东县分别低1143元、490元;收入最低的是江华县(1342元),排名第75位,仅比1995年提高381元,年均增长4.3%。

(五)经济发展不平衡,活力有待增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03年,县域GDP最高的祁阳县(46.62亿元)比双牌、江华、江永、新田四县GDP总和(45.43亿元)还多;人均GDP最高的道县(6200元)是最低的宁远县(2944元)的2.11倍,高低相差3256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双牌县(335元)是最低的宁远县(123元)的2.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祁阳县(2497元)是最低的江华县(1340元)的1.86倍;人均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祁阳县比最低的江华县高出12.1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双牌县比最低的江永县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8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基本竞争力仍然不强,经济增长活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县域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十分普遍,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居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名牌产品几乎为空白,优势产品难以凝聚成优势产业。

三、制约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全省排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必须深刻剖析其原因。

(一)观念制约。永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其次,少数干部官本位意识较重,谋事不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更多为自己的升迁荣辱考虑;工作上,有的小心翼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信奉的是“平安撑得万年船”;有的急功近利,热衷做表面文章,考虑眼前多、考虑长远少,考虑政绩多、考虑实绩少。

(二)环境制约。一是硬环境的制约。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全市9个县域单位中,未通火车和高速公路的有7个。2003年,我市人口总数居全省第5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6%;而邮电业务总量则居全省第11位,占全省总量的4.8%。一些县域尤其是贫困县的山区或村落至今未通公路和电话,出入不变、信息闭塞。二是软环境的制约。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优化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动真格、下猛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发展中的“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或个人全局意识差、部门意识强,主动服务少、巧立名目多。这些现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挫伤了投资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政策制约。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是“抓大放小”政策,中小企业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相对较少,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对县域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其次,县域由于自身竞争力的不足和环保意识的缺乏,完全可能成为“两高”(高能耗、高污染)和“五小”企业发展的温床,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相当明显,如坚决抑制“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和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客观上使县域经济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市场制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加速形成,产品供需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和绝大多数工业品出现结构性过剩,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往主要靠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业出现低速增长,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尤其是原来那些在较低技术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机制老化、技术陈旧、产品竞争力弱等种种困难,生产经营步履艰难。

(五)人才制约。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生活中首要的资源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则。同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县域人才资源开发尚处于自发和原始状况,远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种自发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的劣势地位十分明显,陷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奇缺,科技人员和商务人才很少;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县、乡工作的本身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就更少,不少企业也缺乏招纳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中、小企业既缺乏管理人才,又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一些县乡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因循守旧,眼界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特别是近百万外出打工人员中,不乏历经磨练,见识广博,有胆有谋的人才,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够深入,这些人才难以得到启用。

(六)投入制约。我市县、乡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没有多少财力安排事业和建设支出,收支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金融机构信贷情况看,贷款主要向大中城市、大行业和大企业倾斜,以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由于企业效益本身不佳,并且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因而较难获得银行的青睐;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为防范金融风险,纷纷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不足的县域深受“失血”之痛。在吸引外资方面,县域的比较优势本身不如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03年,我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市利用总额的39.8%,远远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70.5%),平均每个县仅为224万美元。

四、加快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永州”的宏伟目标,切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富民强市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为主要手段,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蓝山“三来一补”、江华小水电、祁阳、宁远旅游、江永、东安规模农业开发等)

(一)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上有新的突破。从GDP看,2003年,永州市生产总值完成280.3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为近六年来的新高,并达到两位数;人均GDP为5607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32元,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期县域GDP增速超过10%的有四个,超过10.6%的有三个,分别是祁阳(11.0%)、东安(10.8%)、蓝山(10.7%),均创近年来的新高;2004年上半年我市GDP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8%,县域增幅达两位数的有六个县,增幅超过10.8%的有祁阳县(11.3%)、东安县(11.4%)。从财政收入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较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五个县,最高的双牌县达21.5%,并且该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88个县域单位排名中首次进入前15位。

(二)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有新的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振兴永州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目标明确,措施得力。2003年,永州工业实现强势发展,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7.5%,创近10年来的新高,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7.9%,增幅居全省第一。同期我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10%的有6个,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的有4个,江华县在小水电工业的强力带动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6.8%;蓝山县毛织加工业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永州县域工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越发显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5075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倍;同期我市县域吸引外资2017.7万美元,同比增长61.5%,吸引县外内资15.81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小水电开发项目共105个,完成投资3.55亿元,占同期城镇投资的12.1%;其中江华县有43个,完成投资9299万元。另外,近年来蓝山县以毛织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新增毛织企业120余家,总数已达310家;新增毛织机械1200余台套,总数已超过2.5万台套,共吸纳就业人员3万余名。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底,随着永州三条交通大动脉(永连公路、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永州北段)相继竣工通车,永州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永连公路使得永州至广州的汽车运营时间缩短近一半,达到朝发夕归,由此极大改善了我市南六县的交通状况,大幅降低了南六县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运营成本,为扩大合作与交流创造了良好机遇;衡昆高速公路永州段的开通,使得永州到长沙只需三个小时左右,祁阳、东安的交通条件也因此大为改观;待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全部建成后,永州到桂林、湛江的交通状况将更加便捷,出海通道以及旅游线路将大为通畅和拓展。

其次,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中心城市的修编、规划、改造为标志,永州的城市建设更为规范、管理更为有序、道路更为宽敞、功能更加完备、卫生更加整洁。冷水滩区河东路网,河西永州火车新站以及站前广场、大道建设规模大、品位高、效果好,成为永州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显著改善了中心城市的市容市貌;东安县城的“穿衣戴帽”和“亮丽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东安县城的品位,丰富了县城居民的生活,提高了东安的知名度。

(四)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有新的突破。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增365元,增长7.0%,为近5年来增长额最大的年份;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同比增97元,增长4.8%,增长额和增幅均为近6年来的新高。同期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的有5个县,增长额超过100元的有4个县,蓝山县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5元;9个县域单位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全部低于60%,为历年来首次出现,其中祁阳县为50.6%,接近小康指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8元,同比增长11.1%,农民收入增幅近10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取得新的突破。

五、推进永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永州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大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和投资过热现象,国家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举措,本轮宏观调控深层次的内容是通过进一步改革体制弊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到了关键时期,同样亟需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来源于思想解放,来源于社会实践。

1、思想解放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振奋精神。要辩证和积极地面对贫困和落后,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身,扎扎实实地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牢记发展是硬道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一是树立争先意识。坚决克服无所作为的观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竞争中把握机遇。二是树立敢闯意识。面对困难和压力,鼓足加速追赶的劲头,激发加快发展的热情。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意识,摆正位置,转换角色,强化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四是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县外就是外”,把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浓厚氛围,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2、社会实践就是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县域经济体制创新正处在活跃期,包括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领域的体制创新,必将带来生产力的新的解放。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推广,在政策上为县域经济的体制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制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进一步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这“三化”当中,工业化是核心和关键,农业产业化是基础,城镇化是载体。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1、强力推进工业化。永州及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关键是在工业发展上滞后。必须加快强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及各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领域。一是要在结构调优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原则,重点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大的增长点。二是要在园区搞活上下功夫。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清理和压缩了一些功能差、效率低的工业园区,但也保留一些设施完善、规划合理、效率较高的工业园区,我们必须更加珍惜,切实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载体功能,真正把工业园区办成发展工业的乐园。三是要在规模做大上下功夫。要坚持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和总量水平。四是要在企业改革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放宽政策、放开手脚,大胆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化、贸工农一体化、服务市场化的“四化”方向,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条件,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实现种植规模化。要在现有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突出机制创新,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搞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实现经营组织化。要在抓好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组织创新,完善和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流通业龙头。三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充分利用我市县域农副产品资源,围绕果品、蔬菜、畜禽、粮食、木材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实现服务市场化。坚持走农业科技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让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不同方式,推广农业科技,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也让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以获得较高的科技贡献收入,实现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与受益的良性循环。

3、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突出中心,形成辐射。加速区域中心、次中心城市建设,具体就是要加快以市委、市政府所在为中心和以各县城为次中心的城市建设步伐,使这些区域中心尽快形成生产要素聚集、经贸活动频繁、服务功能完备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局面,并对周围城镇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认真搞好规划,形成以县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农村中心城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发展。三是分门别类,注重特色。各城镇因其地理区位、风土人情、交通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城镇所在地的位置和特点,着力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推动型、旅游开发型、生态经济型等城镇,避免“千篇一律”。四是积极引导,政策配套。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相应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城镇化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民营战略,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保持稳定的重要支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放宽政策、放开经营、放手发展。一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县一级的所有领域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县域所有投资和经营首先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并且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模式。二是进一步放开经营。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张规模和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份额和实力,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放手发展。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制订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变管理为服务,把主要精力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坚持“治乱”用重典,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县域经济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财政收支矛盾普遍较大,资金短缺制约经济发展普遍较重。与此同时,当前县域金融弱化状况更加突出,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双赢”,我们认为:

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预期。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合,提高其社会信用度和向银行融资的能力。各级政府要支持银行维护金融债权,以诚心和信用赢得银行的信任,使银行能够放心地对当地经济增加贷款支持。着力解决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操作不规范和收费过高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开办各种抵押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努力建设诚信社会和守信企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引导和促进当地社会的诚信建设,宣传诚信典型,奖励诚信模范,争做诚信公民;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三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今年3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十分符合永州当前实际情况的。去年底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信贷、产业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各地招商引资的难度有所加大,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但我们的比较优势并未减少,必须坚定信心、扎实工作。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密度,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包装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洽谈会”和“商品交易会”的机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热情服务、讲求实效;第三要狠抓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到“趁热打铁”。

四是大力启动民间投资。根据各地的条件和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性引导,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江华、道县、双牌等县可通过入股方式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加入到小水电项目开发上来;祁阳、东安、新田可在引导民间资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大做文章,等等。

(五)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各类人才,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

一是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和民办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的用人环境。对于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在工作上要委以重任,放心、放胆、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待遇上可以特殊安排;对于科技人才,可以实行科技推广个人收益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感情上加强沟通和联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

三是要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要改革企业家产生机制,变由政府直接任免为企业董事会依法定程序聘任企业管理人员,确定新的用人标准和选拔方式,把重点放在企业家的表现、能力和业绩上,形成能者上、劣者下的优胜劣汰型企业家选拔机制。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企业家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竞争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充实企业领导岗位。

(六)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劳务输出是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举。多年来,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永州外出务工人数一直处于全省较高水平,总数达110万人左右,占全省外出务工总人数的近两成,每年获得的劳务收入超过70亿元。近6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一直缓慢增长,年均增长仅为2.2%,但同期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为7.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在70%以上。因此,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首先要广开联系渠道。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优势,与劳务输入发达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劳务信息沟通渠道,并在新闻媒体上建立劳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降低输出成本,增加就业率。其次要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县一级政府可根据需要在劳务输入发达地区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一方面可以常年搜集劳务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为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办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服务。第三要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纯体力劳动市场会越来越窄。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充分照顾农村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活动;另一方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真正懂得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入到技能培训的行列中来。

下载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惠州学院旅游系地理科学) 摘 要: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珠三角地区向外辐射第二圈层——环珠三角地区,具 有直接承担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本......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 The Case Study 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f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O案例分析 -- --- 一、中国石油基本情况简介及上市背景 中国......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中石油集团向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注入了与勘探和生产、炼制和营销......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王春(1989) ,男,江西南昌人,编审,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 体制改革研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王 春1 ,胡启南2 (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农村经济发展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

    信访工作分析与思考

    信访工作分析与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旧观念的对撞,公私利益的冲突引发一系列上访事件,进京访、集体访、重复访......

    中国石油海外员工培训与派遣计划分析

    中文版:目前中国石油的培训派遣费用处于中国跨国企业中的中上游,相比于国内员工,国外员工拥有更好的薪酬待遇和培训课程,并且在归国与在国外任职期间具有较好的上升通道。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