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

时间:2019-05-15 13:5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

第一篇: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

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年度计划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二篇: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 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全球有8.84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源,每年有5万多亿立方米水体被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旱灾 害事件呈突发频发并发重发趋势。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 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 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 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 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各流域、各省区、各市 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需水管理的重要依据,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各行政区要严格计划用水管理,严格 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同时,要积极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不断健全水权制度,充 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 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 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抓好钢铁、火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 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减少跑冒滴漏。三是强化水功能区达 标管理,有效保护水资源。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各流域、各省区不同功能区的达标率要求,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按 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依法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监控。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 测,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

四是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 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 湖库水网体系。

五是加强工程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针对我国高坝大库日益增多,调蓄功能不断增强的新情况,加强水库调度和梯级水库联 合调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正确处理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与发电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保障水库中下游地区生 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蓄水时间,向洪水要资源,确保蓄水过程必需的下泄流量,统筹解决蓄水过程与下游用水矛盾。

六是抓好水域岸线管理,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制定流域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合理确定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用水标准,加强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保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编制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河道分级管理责任。加 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禁围垦、挤占水域和河道。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乱采滥挖。推进重点江河湖库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七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 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八是夯实行业管理基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搞好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 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加强实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条件。

第三篇:强化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强化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解读

刘景伟 岳海涛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256616)

摘要:为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1月1日《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采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贯彻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领域,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省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了实质性的步伐,对加快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 持续 发展

一、用水总量的界定是根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办法》第三条对用水总量进行了明确界定,“用水总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期限内可以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区域外调入水量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对用水总量的明确界定从根本上对需水进行了约束,言外之意,凡是在超出可用水总量范围以外的需水是禁止的。《办法》第八条对用水总量的界定用两个指标进行了细化:“用水总量控制实行规划期用水控制指标和用水控制指标相结合的制度。用水指标不得超过规划期用水指标”。用水总量的定义及其量化指标的界定,从根本上实现了水资源管理的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理,管理的内容更加具体化,管理的手段更具操作性;二是由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第四条中明确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应当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可以说,用水总量的界定,是严格 “三条红线”的根本,是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是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

二、用水总量的管理控制是基础

众所周知,用水控制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归根结底都是从事水事活动的自然人或组织、团体,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短期效益等矛盾和冲突决定了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办法》能否真正落实,用水总量的管理控制是重要的基础。

《办法》中用很多条文对用水总量的控制管理进行了规定,明确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管理的机构和职责分工,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工作负总责,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控制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时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工作负总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用水总量控制相关的工作。这一规定,充分树立了水资源管理控制性指标的权威性、基础性和重要性,为控制管理奠定了基础。《办法》对控制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作了明确指导性的规定。通过对水量分配方案的报批和核准,在源头上对用水量作了控制;通过对超用水量、用水效率低下或水污染严重超标的惩处以及对节水的奖励,彰显了《办法》对水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通过对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说明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是重要的基础工程;对违反本办法的惩罚规定,为《办法》施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办法》中对用水总量的控制管理原则、规定、方法要求,充分说明,在用水总量确定的前提下,对水量的控制管理是贯彻落实《办法》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配套制度是关键 《办法》出台依据是《中华人民国和国水法》,背景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供应的紧缺产生的矛盾冲突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尽管《办法》已经颁布实施,但是全面的贯彻落实确实任重道远,尤其是《办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亟待提高。各级政府根据本区域的社会、自然、经济发展状况尽快出台针对《办法》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特别是地表水、地下水和区域外调入水开发利用量的具体监测办法、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站建设、水量水质监测设施建设都很急切。现在我们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也有很多套,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迁,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健全、更新、完善。特别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深化水价改革、强化水行政执法建设、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监督等制度方面的建设一样应当提到重要的位置,只有配套制度和设施完善了、健全了才能确保《办法》的实施。

四、改革和创新理念是支撑

《办法》的出台和实施,都充满了改革和创新的理念。首先,《办法》第五条规定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控制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将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大变革。其次,《办法》明确:鼓励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允许区域之间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易。这是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制度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首次运用,也是对水权制度在用水总量控制中的明确应用。第三,《办法》明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应当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这一规定打破了以往以需定供的传统观念,引导需水方改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从而引导各地发展节水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办法》突出了维护生态,统筹兼顾的理念,把保护水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水资源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在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协调生态环境用水,合理规划经济社会用水,确定工业、城市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了充分应用和阐释。这些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无不为《办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团结协作,形成社会合力是保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办法》的施行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主体,关系到社会的上上下下,牵扯到各单位、个人利益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使《办法》的实施流于形式,形成空壳。如果将《办法》规定逐一落到实处,必须要社会各行各业、各单位职能部门、社会公民个人等团结协作,形成共识。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办法》的及时性,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工作思想深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广度,时时处处把节水和用水效能统一在在工作、生活中,达到贯彻落实《办法》的目标。其次,《办法》之外各项配套制度和设施建设也要求各有关部门统一协作,形成合力,特别是发展改革、环保、财政、城乡建设等部门更要戮力同心,把握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才能为《办法》的施行提供保障。

结语:《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它是山东省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将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办法》还需要一段历程,但是《办法》的出台施行足以证明我省在水利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期待《办法》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俊;文俊;;节水型社会及其评价指标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2]黄继文;张保祥;党永良;刁希全;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3]2007年刘树森;李春雨;曹树民;;水权管理与水法在节水中的体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4]何余;我国城市节水法律制度运行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作者简介:

姓名:

1、刘景伟,男,大学学历,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工程师,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2、岳海涛,男,大学学历,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工程师,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联系方式:0543-3365092,手机***

第四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概况

随着对水资源各方面属性的全面了解和重视,我国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已逐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发展到如今的多方面统筹管理。鉴于我国水资源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水利部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其基本原则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

三、我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规定,以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文件,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确定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确保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主要目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对应,每五年为一个考核期,采用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行政区域考核期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合理确定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在每年3月底前将本地区上或上一考核期的自查报告上报国务院,考核工作组对自查报告进行核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重点抽查和现场检查,划定考核等级,形成或期末考核报告。经国务院审定的和期末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的具体内容

●三条红线

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四项制度

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四是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五、青海省制定《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为推动新青海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将以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为主要任务。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7.15亿立方米以内;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7.95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47.54亿立方米以内。严格控制用水效率,加强节约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规模,加强灌区节水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到2015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9;到2030年,全省用水效率接近国内平均水平。

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纳污总量控制评价体系,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容量。到2015年和2020年,长江、黄河(湟水)、澜沧江、青海湖等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4%和88%;到2030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

第五篇: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基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又是不可缺少且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性和水需求扩张压力,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仅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淮河流域 水资源 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其中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517 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研究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对中国其他流域水资源的问题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淮河流域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它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

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省40个地级市,全长约1000km,总落差约1000m,流域面积共计26.9万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其气候特征是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828.47亿m3,但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据统计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到5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选择资源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行进行建设,目前较容易开发的水资源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利用,今后进行水资源开发配置不仅要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限制,且开发利用单方水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愈来愈多。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地下水严重超采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2、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资源性缺水形势严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还将导致用水量的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范围扩大

近几年,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均超过600亿吨,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已长期受到污染,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1986年安徽省政府办法了《关于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意见》,其中对重点污染源在必要时进行了强制性限产、停产的措施,并对沿淮14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2003年3月以来,企业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下发《关于开展遏制污染反

弹专项治理的通知》。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两方面造成的。资源性短缺造成正常年份缺水量约33.2亿m3,枯水年份缺水量约104.8亿m3,特枯水年份缺水量约223.9亿m3。

4、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水资源污染状况

淮河流域每年因污染使100~300亿m3的水丧失或降低其使用功能。其主要河流水质较差,淮河以北的支流水质劣于V类水,淮河南部水质为II类。许多超V类水的河段重要河段己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

淮河流域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纸浆生产和造纸业、酿造业等,这些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占总量的70%,生活废水的负荷占30%,污排COD, BOD平均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除了工业污染外,城市生活污水、乡镇小企业排污和农业化肥、农药等水水土流失也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流域的严重污染。

近年来,淮河水系的水质变化表现与河道流量密切相关。污染峰值总是出现在流量偏小的枯水季。在淮河水系中,淮河干流水质要比其支流水质好得多,但这些支流污染程度往往比干流要高好几倍。在众多支流中,尤以沙颖河污染最为严重。

三、建议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0年被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长久之策,也是解决我国缺水贫水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应有效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源保护和节水防污;应按照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区域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坚持以保护、节约水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发展战略;紧抓农业节水,保障城市供水;以节水保供水,以供水促节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经验表明,从人类的利益和生存出发,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节约用水是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水危机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节约水的同时,要发挥水的综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废水资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寻求水替代战略等等。

2、明晰产权,制定合理水价和排放标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宏观调控手段与经济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改革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要尽快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实行定额管理、分类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加快水价体系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

明晰产权、设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控制过量的排污对于治理水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排放标准,要在衡量淮河自净容量的基础上制定限值。排放标准对于所有的排污者应该都是一样的,绝不能激励排污者去开发更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排放标准制度,在继续执行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完善。超标排放者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3、建立统一的流域水管理机构

淮河流域是由国家环保局、地方环保局和水利部门共同管理的。各地政府、国务院也参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200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结合的体制,而这种体制被证明并没有改变各个部门共同管理流域的现状,淮河流域的治理管理效果仍然不佳。所以应成立一个产权属于国家的流域管理机构。首先,这个机构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够全权负责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应该拥有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产权,利用相关法律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最后,这个机构本身是统一性、综合性的

权威机构,它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命令以及决议的执行要得到确实保证。绝对要避免统一的机构成立后还出现管理间的不协调局面。

4、加强法制执行力度和宣传、教育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通过法制建设,构建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节水法》,并适当地增加相关新的法律法规。

此外,有些地方存在环保执法不严的现象,排污者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在利益驱动下有违规排放现象,这些都导致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进展缓慢,不能实现治理目标。因此,应该着力加强污水排放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同时,治理淮河流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应该对广大人民群众、企业主、普通职工及环保工作者等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并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使人们明白珍惜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迫切性。

以上这些对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有着根本上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水是一种资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社会。由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规模范围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类依赖水而生存,水环境亦需要人类的保护而完成循环,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水利发挥的重要作用,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可再生等优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资源。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落实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及综合治理等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请谨记: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R]。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165-168。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1,12。

5、夏军、黄国和、庞进武、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6、宋建军、张庆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8。

7、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8、陈震。水环境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9、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10、王浩。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11、宋国君、谭炳卿。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下载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资源为例剖析中国在危机中的发展道路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呈现出进一步扩散和深化的态势,全球资本市场暴跌,没过经济复苏乏力,已陷入二次探底的......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理......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 钱正英陈雷汪恕诚杨振怀发表讲话 本站讯 5月7日~8日,全国水资源工作会......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费保障方案(推荐5篇)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费保障方案 一、 水资源问题及形势分析 1.基本概况 我县所辖河段在丹河口以下,上自陈庄、下至武阁寨,桩号23+875-44+800,长度为20.925公里,平均比降为0......

    2014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自查报告(精选5篇)

    2014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自查报告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其核心是建立三条“红线”。结合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

    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011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令全社会更为关注水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八个方面、以三十条的篇......

    甘肃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甘肃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应对全省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水安全战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