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规划考试重点
一、绪论
1地球上水的总体.2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微咸水.3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天然河川净流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水资源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按照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可将全国划分5地带(多雨-丰水带,湿润-多水带,半湿润-过渡带,半干旱-少水带,干旱-干涸带)③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不相匹配.在外流区域中,水资源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人均,单位水资源量差别很大,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多,单位耕地水资源量大,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极少,单位耕地水资源量少.④年内年际变化大,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降水和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是造成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也给水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带来困难,需要兴建大量水库对河川径流量进行年内调节和多年调节.4我国水资源问题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威胁表现在:大部分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未达到规划标准,尤其是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河流众多,大量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防洪危险极大;局部性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台风所造成的灾害难以防御.②水资源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③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而且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牧区草原沙化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大量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水源涵养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水生态失衡呈加重趋势.④水污染严重.部分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江河湖海遭受严重污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2评价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恢复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3河川径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或全部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主题.4在多年平均情况下,一个封闭流域的河川年径流量R是区域年降水量P扣除区域年总蒸散发量E后的产水量。
5降水量分析计算步骤:⑴资料收集⑵资料审查⑶资料的插补延长⑷降水量参数等值线的绘制⑸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年降水量计算⑹区域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6蒸发量分析计算步骤:⑴⑵⑶⑷资料的还原⑸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及年径流变差系数等值线图的绘制⑹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⑺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
7年径流的还原计算:将受人类活动调蓄和消耗的这部分径流量回加到实测值中。
8年径流还原计算原则:⑴有观测资料的应采用观测资料计算还原水量⑵无观测资料的可通过调查分析进行估算⑶尽可能按资料系列逐月,逐年还原⑷还原计算应按照河系自上而下,按水文站控制断面分段进行,然后累积计算⑸引用河水和地下水应分开,还原时只计算河川径流部分.9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为正确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通常按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计算分区,主要分为山丘区,平原区.10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以排泄量计算)Wg山=Rg山+C潜+C侧山+C泉+Eg山+g山;Wg山: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Rg山:河川基流量;C潜:河床潜流量;C侧山:山前侧向流出量;C泉: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山前泉水出露量;Eg山:山间盆地潜水蒸发量;g山: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净消耗量.式中各项均为多年平均值.11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对河道的排泄量(地表水和河川基流量)
1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因此可以直接计算各项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计算总排泄量进行校核.(1)以补给量估算.Wg平=Up+Us+U侧山+U越补;Wg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Up:降水入渗补给量;Us:地表水体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U侧山: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U越补:越流补给量.式中各项为多年平均值.(2)以排泄量估算.平原区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人工开采净消耗量等.Wg平=ER+Ug平+U侧平+U越排.14气候特征评价指标:⑴多年平均降水量P⑵多年平均蒸发能力E0反应气候干湿程度的综合指标,采用年水面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r>1,蒸发能力大于降水量,越大气候越干燥;r<1,降水量超过蒸发能力,越小气候越湿润.15水资源构成评价指标::当地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其定量特征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但不包含区外流入本区的径流量.⑵地下水资源量: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给或排泄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即参与现代水循环而且可以不断更新的地下水量.⑶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山前泉水流量,山前侧向排泄量等.⑷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可用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与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之和表示.⑸多年平均客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域外产流流入本区的多年平均地表水年径流量.1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17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三、水资源需求预测
1生活需水:城镇生活与农村生活所需水量.2生产需水:有经济产出的各类生产活动所需的水量,包括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第二产业的高用水工业,一般工业,火(核)电工业和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商饮业,其他服务业等.3生态环境需水: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⑴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流)量,按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和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计算.⑵河道外: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按城镇生态环境需水,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环境补水,林草植被建设需水和地下水回灌补水分别计算.4工业需水分类(按需水过程分):总需水;取用水;排放水;重复用水.5工业需水指标:η=Q重/Q总100%=1-Q补/Q总重复用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比重⑵排水率P=Q排/Q总:排出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有的百分比数⑶耗水率r=Q耗/Q总:耗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数.η+P+r=100%
6灌溉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农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对农田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一种制度.7灌溉定额: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灌水深度,是作物各次灌水量之和.8渠系水利用系数η: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值η=W净/W毛.9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方法:湿周法:根据河道的水力特性参数,如湿周,水力半径,平均水深等,由实测的河道断面湿周与断面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流量-湿周关系图,由图中找
出突变点或影响点,与该点对应的流量值即为河道生态流量推荐值.适用条件:⑴小型河流或者是流量很小且相对稳定的河流;⑵泥沙含量少,水环境污染不明显的河流;⑶推荐的流量是主要为了满足某些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特殊物种保护的要求.四、水资源供需分析
1水资源供需分析:在特定的水资源条件和需水要求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通过水利工程的调节计算,可得到水利工程需水与供水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水资源供需分析.2引水工程:从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能够自流取水的水利工程.3工程供水能力:工程措施充分发挥作用时可提供的水量.4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在给定的来水条件下,考虑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通过水利工程可以提供的水量.5计算可供水量的方法:⑴一用户情形⑵两用户情形.属地优先权原则:先尽量满足第一用户要求,然后再进行第二用户的分析计算;均衡受益原则:如果在资源紧缺的条件下,两用户供水量与需水量之比应相等;考虑用户重要性不同原则.6大、中型水库调节计算
7复蓄指数:水库,塘坝年可供水量与有效库容之比值.小型蓄水工程用来估算可供水量.8水资源系统: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系统,这个系统是指处在一定范围或环境下,为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水源,调蓄工程,输配水系统,用水户,排水系统等)
10可供水量计算程序: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逐单元计算.11供水次序通常的调节计算原则:先用自流水,后用蓄水和提水: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先用本流域的水(包括过境水),后用外流域调水;水质优的水用于生活等用户,其他水用于水质要求较低的农业或部分工业用户.12用水次序:先尽量满足生活需水,再依次是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工业和第三产业需水,农业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等.13水平年:能够反映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社会经济达到的水平,相应的需水水平和水资源开发水平的代表年.14一次供需分析:是初步摸一摸供需情况的底,并不要求供需平衡和提出实现平衡的方案计划.若一次供需分析有缺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供需分析.15二次供需分析:即考虑进一步新建工程,强化节水,治污与污水处理再利用,挖潜等工程措施以及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需求的不合理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要求努力平衡和提出实现平衡的方案计划.若二次供需分析仍有较大缺口,应进一步加大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力度,当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时,应增加外流域调水并进行三次水资源供需分析.16三次供需分析:是在二次供需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跨流域调水解决当地缺水问题,将当地水与外调水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调配.五、水资源优化配置
1目标: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即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衡量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实验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上,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态上,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总体上达到既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又能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目标.2原则:公平性原则,高效性,可持续.3手段:,输送和分配,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时间调配工程包括水库,湖泊,塘坝,地下水等蓄水工程,用于调整水资源的时程分布;空间调配工程包括河道,渠道,运河,管道,泵站等输水,引水,提水,扬水和调水工程,用于改变水资源的地
域分布;质量调配工程包括自来水厂,污水治理厂,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程,用于调整水资源的质量.⑵科技手段: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准确及时地掌握各水源单元和用水单元的水信息.⑶行政手段:利用法律约束机制和行政管理职能,直接通过行政措施进行水资源配置,调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调节地区,部门等各用水单位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⑷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合理的水使用权分配和转让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以及以保障市场运作为目的的,以法律为基础的水管理机制.4定义:根据特定区域或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管理体制,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对有限的,不同形式额水资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5投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6产出: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7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经济意义:生产一个单位的第j种产品所消耗的地i种产品的产品量或服务的价值量aij=xij/Xj
9水资源配置模式:⑴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⑵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⑶供需结合的水资源配置⑷基于经济效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⑸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六、水资源综合规划
1目标:查清水资源的现状,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七、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
1定义:在保证系统内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依据水利工程的运用规则,以尽可能满足用水需求为目标,制定水利工程对各用户的供水策略的一种控制运用技术.2确定性模拟模型:以概化的网络图为基础,通过规划的方式描述各基本元素的运行调度方式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系统的模拟.3确定性优化模型:在已知需水量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各项水资源供水工程的调节能力,确定各项工程对各类用户的供水量,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各用户水需求.八、水资源综合管理
1定义: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2我国水资源管理组织体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3新《水法》规定:⑴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⑵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⑶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4水价:水利工程供水的价格.(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
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涵义:在维持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代内与代际人生存与发展的用水需要.2评价:以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对不同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过程,经济结构,社会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揭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评判过程.3水资源承载力: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某地区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持该地区在保证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口数量.
第二篇:旅游规划考试重点
一,选择 每小题1分 共20题
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 共5题
三,简答题每题7分 共5题
四,论述题 每题10分 共2题
五,看图分析题 每题10分 共1题
名词解释:
1旅游规划:(1)核心定义;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供需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2)性质定位: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未来计划。指导纲领和设计蓝图,是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指在确定一国或一区或旅游景点旅游发展的方向、规模、目标、速度和类型。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是解释地区因素如何决定并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是寻找最优区位以满足地域因素约束而获得最有经济发展的决策方法,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
3旅游开发:在一定国土范围内,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社会与技术经济活动。
4PPT旅游:即扶贫旅游,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其开发目标是使得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限度,并且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开发。
5旅游市场定位:是指旅游企业在对本企业旅游产品与市场上的竞争者进行深入分析和对目标市场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确定本企业旅游产品与众不同的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目标市场旅游者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并将其传达给目标市场的动态过程。
6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与文化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7环城游憩带:是针对城市居民的户外休闲游憩需求,充分利用郊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通过开发各具特色的户外休闲游憩中心地,并由景观道路有机串联而成的环城游憩系统。8旅游系统论:旅游系统论的观点要求研究者把旅游视为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系统平衡推进、协调发展的综合体,而该综合体又成了对旅游业进行系统论改造的对象
9旅游市场细分:是根据消费者需求、购买行为及购买习惯的差异性,把具有异质性需求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大体相同的消费者群的同质小市场,它是一个辨别不同需求和不同需求消费者并加以分类组合的过程。
10全球化战略:是具有世界品级旅游资源或市场区位的旅游目的地,针对开发全球客源市场而在规划中策划并计划实施的一种常用战略规划。
11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
旅游需求角度的总体旅游产品概念: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 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项经历。”
旅游目的地角度的组合旅游产品概念:即旅游产品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与物质实体的总和。
旅游市场营销角度的整体旅游产品概念:旅游产品是指“通过交换以满足某种需求和利益的有形物体和非物质的无形服务。”
简答题:
1什么是旅游产品?它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答: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
分类:
(一)按旅游产品特点进行的分类
1‘观光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以观赏和游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为目的的最基本的、最普及的初级旅游产品,它构成了世界旅游产品的主要部分。(1)传统观光旅游产品(2)、城市风光旅游产品(3)名胜古迹旅游产品(4)升级观光旅游产品
2、度假旅游产品
3、文化旅游产品
4、商务旅游产品
5、生态旅游产品
(二)按旅游产品功能进行分类
1、康体旅游产品
2、次级旅游产品
3、业务旅游产品
4、享受旅游产品
(三)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进行的分类
1、全新型旅游产品
2、换代型旅游产品
3、改进型旅游产品
2简要说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答:概念:是旅游学界借助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研究而产生出来的新应用性理论。
主要内容:
1、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介入期、探索期、发展期、稳定器、滞长期和衰弱期(或复兴期)等六个不同时期。
2、旅游吸引物并不是无线和永久的,而应将其视为一类有限的并可能是不可更新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它们需被加以仔细保护和保留。
3、旅游区的开发应保持在某个预先决定的容量的限制范围内,使其潜在的竞争力能得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3旅游资源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答:分类原则:1.、属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分类应在确定旅游资源分类的范围和内容的前提下,以旅游资源属性作为主要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
2、特征原则:旅游资源分类还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成因、形态、年代等基本特征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划分。
3、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分类应尽可能寻找共同性,区别差异性,所划分出的同一级同一类型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做大旅游资源分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防治所划分旅游资源类型出现相互包容和重叠的情况。
4、对应性原则。所划分出的次一级类型内容,必须完全对应于上一级类型的内容。分类方法:
1、“两分法”分类系统,是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旅游资源。
2、旅游系统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将旅游资源分别做属性上和分类和等级上的分类,使旅游资源普查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3、旅游资源认定国家标准的分类系统。4如何对一个旅游地进行市场预测
答:
一、确定预测目标,是进行预测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预测结果。
二、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源,是旅游市场预测的基础。
三、选择预测方法,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是提高预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四、实施预测。预测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预测方法,相互之间进行印证,以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分析、评价和修订预测结果。是在得出初步的结果后,分析、检验和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确定预测值、撰写预测报告。以供决策时使用。5试论跨越式旅游发展战略
答:定义:也称超常规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战略计划。
旅游跨越式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性,旅游跨越式发展是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于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素质。二是创新的前提性。旅游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全面创新,谋求先发效应。在观念创新上赶超流行,在体制创新上打破旧体制,在机制创新上高效先行,在科技创新上有前瞻性,集中力量解决具有全局战略性重大问题。三是非均衡性,旅游跨越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特殊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跨越式发展最适用于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落后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也有重要地位。
6试述生态旅游内涵
答:概念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强调保护性开发纯天然自然资源旅游的产品,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保护大自然的要求,另一类是强调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达到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创造就业就会,增加地方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
综合表述为: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可以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旅游区的原生态文化,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旅游区的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
7简要说明大唐芙蓉园旅游项目规划的基本内容
答: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开发区,与大雁塔遥遥相望。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建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一千亩,其中水域面积三百亩,总投资十三亿元人民币。园内建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杏园、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唐市等许多仿古建筑,是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建筑是由中国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大师设计的。园内有全球最大的户外香化工程,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阵阵幽香;有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及水景表演,集声、光、电、水、火为一体;是首个将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五感主题公园;全国最大的仿唐宴开发基地——御宴宫;园内还有全国最大的展现唐代诗歌文化的雕塑群以及全方位再现唐长安城贸易活动的场所——大唐集市。园内分帝王文化、女性文化、诗歌文化、科举文化、茶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外交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儿童娱乐、大门景观文化、水秀表演十四个景观文化区,集中展示了唐王朝辉耀四方的精神风貌,璀璨多姿、无以伦比的文化艺术,大唐芙蓉园于2005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正式对外开放,开园之初即迎来了台湾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一批重要人物。
8旅游资源的评价计分和等级划分
答:评价计分:根据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评价等级得分值域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其得分不高于29分
9旅游市场定位的策略有哪些
答:
1、抢占或填补市场定位策略;优势是能够迅速的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更好地发挥旅游地的竞争优势,并在旅游者心中尽快树立起一定形象,2、与竞争者并存和对峙的市场定位策略;一般,当旅游地发现旅游目标市场上竞争者充斥,市场没有空白处时,如果该市场旅游需求的潜力还很大,就采取提供与竞争者相类似的旅游产品,与竞争者进行直接的对抗竞争,适用于一些实力不太雄厚的中小旅游企业。
3、取代竞争者的市场定位策略;要实施这一策略,必须比竞争者有明显的优势,提供比竞争者更加优越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做好大量的推广宣传工作,提高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冲淡旅游者对竞争着产品的印象和好感。
10大旅游产业观
答:
11景观生态学主要原理应用于旅游规划时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答、1、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旅游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规划者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规律。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性,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环境、美学等各方面效益
4、个性与特殊性保护原则。景观各有各自的特色和个性,规划设计不能以简单套用。沿袭旧式来掩盖。剥离景观原有的特殊性。
论述题:
1结合区位理论的知识分析旅游规划中的几种典型空间分布模式
答:
1、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布局
是在旅游区中心布局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外围分散形成一批旅游吸引物综合体,在服务中心和吸引物综合体之间有交通连接。
2、三区结构布局
核心区是受到严密保护的自然区,限制乃至禁止游客进入,围绕它的是娱乐区,在规划娱乐区里配置了野营、划船、越野、观景点等服务设施。最外层是服务区,位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有饭店、餐厅、商店或高密度的娱乐设施等。
3、双核布局
为游客需求和自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一种商业纽带,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服务功能集中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4、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自然风景去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是娱乐,其次是住宿。
5、环旅馆布局
缺乏明显的核心自然景点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使豪华(或特色)旅馆成为核心,布局的重点是旅馆的建筑风格和综合服务设施体系。
6、野营式布局
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适合建立大型设施的旅游区,这种模式是以对整个旅游区恰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亚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布局。
7、组团式布局
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功能加以分散,使得空间功能和结构得以优化。其主要标志是旅游区用地由集中布局逐步发展到分散布局,旅游区的中心功能分散到多个中心去,共同形成一个“合力”,起到“大中心”的作用。
8、多组团式布局
实际上是组团式布局模式的一种复合形式,一个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是由多个组团构成。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旅游地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一半多见于旅游城市中。
2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试列出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容 答:
3试述旅游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和典型模式
答:基本原则
1、突出主题形象。这是旅游空间规划的中心原则,在开发规划中心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园林设计、服务方式、节庆事件等来塑造与强化旅游区的形象。
2、集中功能原则。1)在开发方面,能是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而且随着旅游开发深入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新的旅游后勤服务部门更易生存。2)在经济方面,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还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从而增加地方经济中旅游服务部门的收入,从而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3)在社会方面,有利于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和沟通,利于社会风俗的优化,进而可将其开发成一种新的旅游吸引物。4)在环境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控制,对污染物的处理更为有效,敏感区能得到有效保护。
3、协调功能分区,协调表现在处理好旅游区域周围环境的关系,功能分区与管理中心的关系,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景观结构与功能小区的关系。
4、合理规划交通线,应充分考虑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心理特性,以实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有效地动线规划
5、保护旅游环境。其目的是保障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a/保护旅游区内特殊的环境特色b、使旅游区的游客接待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协调演进,保证旅游区的土地合理利用。
典型分区模式
1、游览区。是旅游区的核心部分,是旅游景物集中分布区,主要供游人游览、休憩。
2、休、疗养区,分布在游览区边缘,一般为环境质量高的林地、湖畔、河旁、海滨、温泉等交通方便地区。
3、旅游接待区。一般分布在旅游区进口处,行驶接待功能,是酒店、餐馆、购物等集中分布区。
4、旅游加工工业区,是旅游区食品、副食、土特产、工艺品、纪念品、宣传品等加工区、5、居民区。是旅游区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集中分布区。
看图分析题
绘制SWOT战略选择图,并分析SWOT模型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
由稳定型向发展型发展性战略
劣势ⅡⅠ优势
ⅢⅣ
紧缩型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风险
主要内容: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具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性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可采用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内部状况又不佳,应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第三篇:双滦区水资源规划
双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
双滦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7o42′-117o52′,北纬40o54′--41o11′。东接承德市双桥区,北部与隆化县相邻,西部南部与滦平县接壤,是以冶金和电力为龙头的工业型城区。
区域内基本地形为北高南低,山峦叠嶂,沟谷纵横,海拔360-1300m,相对高度50-150m,山地坡面坡度一般在15-40度。流域地貌类型为中山、低山、沟谷和川平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沟谷川平地面积占20%。
二、河流、水系
双滦区境内主要有三条河流,一是滦河,该河自西地乡四道河村小河南入境,至偏桥子镇小贵口村出境,境内全长32公里,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二是伊逊河,该河自西地乡孙营村田营入境,至双塔山镇大龙庙村汇入滦河,全长19公里;三是牤牛河,发源于大庙镇黑山,至双塔山镇应营子村汇入滦河,全长26公里,属区域闭合流域,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水资源量直接受天然降水量影响,三、水文、气象
(一)、水文
本区境内有滦河及其主要支流伊逊河和牤牛河,总流域面积451 km2。其中牤牛河流域面积171km2,滦河和伊逊河流域面积280 km2。
双滦区水资源总量为1.50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0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467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0363亿立方米。
(二)、气象
本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及副热带太平洋气团影响,南北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数多,日照时间长。全区气温由北向南递增,极端最低气温-35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33㎜,降雨量由北向南递增,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大,雨量集中和局部暴雨较多是本区气候的一个突出特征,降水量70%-80%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
第二章
水资源基本情况及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全球干旱、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三大问题。
双滦区位于华北北部,属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外部地区和京、津、唐等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及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水源地之一,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赋予本区与周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因此,为了促进我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双滦区林业水务局根据双滦区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现状,确定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节水的杠杆作用,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双滦区水资源总量为1.50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0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467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0363亿立方米。根据《承德市2008年水资源年鉴》,双滦区2008年实际用水量:0.64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0.150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3962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用水量:0.076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和生态环境用水量0.0189亿立方米。由于受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水资源多集中在汛期于河谷地带,又由于含水层较薄,区间地上、地下调蓄工程少,大部分水资源均以洪水或径流的形式出境,其时空分布特点是降水多、入渗少、径流多、蓄水少、入境多、自产少、地表多、地下少、汛期多、枯期少、干流多、支流少、河谷多、山地少、天然性、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水和水能资源均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第三章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⒈水资源总量逐渐衰减,连续大旱使全区出现资源型缺水态势
我区自1998年以来连续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为482.6毫米,水资源补给量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锐减,出现资源型缺水态势,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重。
⒉水资源工程少,调节能力差,大量径流出境,工程型缺水成为主要问题
我区蓄水工程有效蓄水能力低,造成大量地表水流出境内,目前我区水资源综合消耗率低,开发利用潜力大,但水利工程少,特别是骨干工程少,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总体上呈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并存,以工程型缺水为主的局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各部门对水资源的依存性不断增加,水资源对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将日趋严重。解决工程型缺水问题,已成为我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水务工作的重点。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问题
⒈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局部地区面源污染加剧
大面积较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严重损毁了水土资源,是引起沙尘暴、土地沙漠化、淤塞河道的主要原因。截止到现在,我区已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四荒治理、城市(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80 km2,有效减少了双滦区水土流失面积。
水土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已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
⒉矿山及生产建设项目环境破坏严重,点源污染加剧
目前我区正在运营的铁选厂大量尾矿、污水等有害物质污染了地表与地下水,水体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如挖沙、采石、动土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山场植被大量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丧失水资源涵养调蓄功能,由点源污染扩大为面源污染,产生严重后果。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区防洪基础设施标准较低,不适应山区防灾减灾的需要,滦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河床游荡多变,局部偏流造成河床主槽摆动剧烈,冲滩塌岸严重。
(四)水资源管理与节水问题
目前我区农业灌溉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平均每亩灌溉用水量高,粮食生产率低。从城市用水情况看,城市餐饮、洗车、洗浴业浪费水现象也都很普遍。根本原因表现在水资源管理手段落后,水资源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调节手段薄弱,没有充分发挥水价和水资源费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四章
水资源规划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源利用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灌溉方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管道低压输水、喷灌、滴灌、集雨等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源利用率。加大我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涵养生态水。兴建两河拦蓄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增加水源存蓄量,作为缓解我区用水供需矛盾的储备水源。
1、规划2011-2015年在双塔山镇、偏桥子镇、大庙镇、陈栅子乡、西地乡新增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00公顷,铺设低压管道11.25万米。
2、规划2011-2015年将本区内现有5座塘坝1座水库全部维修加固使其蓄水,蓄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解决防洪和灌溉用水问题。
3、规划2011年-2015年在蔬菜产区进行喷、滴灌工程建设,配套灌溉面积50公顷。
4、规划2011-2015年在全区的重山区修建集雨工程,到2015年解决集雨灌溉面积240公顷。
5、规划2011-2015年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四荒治理、城市(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平方公里。
6、规划2011年完成滦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新建橡胶坝一座;治理滦河河道2公里,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治理伊逊河河道1.6公里,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7、规划2011-2013年修建滦河二道橡胶坝水电站,每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800KW。
8、规划2011-2015年,治理牤牛河河道1公里,新建防洪堤2公里,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理承钢旱河1.5公里,新建防洪堤3公里,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第五章
水资源管理措施
一、加快建设步伐,发展节水工业
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有计划地发展低耗水工业项目;工业企业通过节水技术和工艺设备的更新,改进工业用水循环系统,使冷却水和低污染水得到循环利用;采用污水的收集、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开展中水回用。
二、加强服务业用水管理
加强对服务业用水总量的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公共设施节水器具的普及率;加装量水设施并按阶梯水价收费;加强对服务业中特殊行业用水管理;逐步降低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
三、加大宣传、提高节水意识
提高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器具,逐步推行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分离制度,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建设城市分质供水系统,优质水作为生活供水资源,经处理后达标的中水作为工业和园林绿化,卫生用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步伐,减少管网漏损率。建设社区集雨利用率技术试点,并大力推广;到2020年,城区逐步完成并完善雨污分流制,城区大部分的生活社区设有集雨利用设施。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水资源统管力度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高效、协调的统一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改革现有水价,提高污水处理费(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促使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杜绝企业违法取用水和水资源浪费现象;逐步推进水商品化进程,合理界定水权,开展水权交易试点;要针对不同取水用途,实行阶梯水价;加大水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
二0一0年六月十五日
第四篇:《水资源规划》习题
《水资源规划》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有哪些属性,这些属性对我们进行水资源规划工作有什么启示? 1-2 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水资源规划工作。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2-1 水资源规划需要哪些资料?
2-2 水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水资源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2-3 水资源规划的程序是如何进行的?
2-4 水资源规划分为哪些类型,各包括哪些内容,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2-5 某水利企业生产A、B两种型号电子产品,已知A型产品利润为100元/台,B型为80元/台。生产每台A型产品和B型产品平均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工厂每周生产120小时,但可加班48小时,在加班时间内生产A型产品和B型产品的平均利润分别为90元/台和70元/台,设市场每周需AB两种产品各30台以上,试问:在尽量满足市场需求前提下,如何安排生产,才能使利润最大且加班时间最小?(逐步法)
第三章 宏观水资源规划
3-1 什么是宏观水资源规划?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水资源规划有什么关系? 3-3 需水量的原则是什么,需水预测包括哪些内容?各项内容如何预测? 3-5 简述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3-6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与措施通常有哪些?
3-7 如何进行水资源规划方案的制定?
3-8 某市冶金工业的黑色冶金1990年产值20亿元,用水量8000万m3,重复利用率为85%,计划到2000年产值为30亿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5%,试用分行业重复利用率提高法预测2000年黑色冶金的用水量是多少?
第五篇:物流设施与规划考试重点
一、常见设施布置形式的含义、适用范围、优缺点:
(1)产品原则布置又称流水线式布置,是指机器设备、人员及物料完全按产品的加工或装配的工艺过程顺序布置,从而形成一定的流水线。产品原则布置的优点:1.符合工艺过程,物流畅通 2.上下工序衔接,存放量少3.物料搬运工作量少 4.可做到作业专业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不高,易于培训 5.生产计划简单,易于控制6.可使用专用设备和机械化,自动化搬运方法 缺点: 1.设备发生故障时引起整个生产线中断2.产品设计变化将引起布置的重大调整3.生产线速度取决于最慢的机器 4.生产线有的机器负荷不满,造成相对投资较大5.生产线重复作业,工人易产生厌倦6.维修和保养费用高
(2)工艺原则布置又称机群式布置,是指根据工艺特点,把同种类型的一群设备和人员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一个一个机床群 工艺原则布置的优点:1.机器利用率高,可减少设备数量2.便于调整设备和人员,容易适应产品的变化,生产系统的柔性大大增加3.操作人员作业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工作兴趣和职业满足感缺点:1.工件需要经过多种设备加工,从而不得不往返与各工序之间,增加了产品搬运次数与搬运距离。
2.生产计划与控制较复杂,要求员工素质的提高3.库存量相对较大
(3)成组原则布置又称混合式布置,是指:首先对零部件进行分类,把加工工艺过程相似的零部件分为同一组,以此为一个单元。在单元内部,设备按机群式布置。同一单元内,各机群之间按工艺过程排列。优点:
1.由于产品成组,设备利用率高。2流程通畅,运输距离较短,搬运量少。3.有利于发挥班组合作精神 4.有利于扩大员工的作业技能5.兼有产品原则布置和工艺布置的其它优点 缺点:1.兼有产品原则布置和工艺原则布置的其他缺点 2.减少了使用专用设备的机会3.班组成员需掌握所有作业技能 4.需要较高的生产控制水平以平衡各单元之间的生产流程5.若单元间流程不平衡,需中间储存,增加了物料搬运
(4)产品固定式布置是指将产品固定在一个固定位置上,所需要设备、人员、物料均围绕产品布置
二、联合厂房的布置:联合厂房一般适用于冷加工车间。联合厂房在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可以辅以机械通风。联合厂房内外均须按标准设置消防通道,厂房内还应分区设立消防设施。
(6)多层厂房的布置:多层厂房占地面积少,缩短了厂区道路、管线及围墙等的长度。多层厂房不宜过大,尽可能采用两侧天然采光。多层厂房楼顶一般不设天窗,有利于保温和隔热处理。多层厂房一般为梁柱承重,柱网尺寸较小,生产工艺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
三、出入口设计原则:(1)出入口是工厂与社会联系的门户,反映了厂容厂貌,同时也影响了城市街景,所以设计时应综合考虑。(2)出入口应做到人流、物流分开,分别设置人员、货物出入口,并要符合人流及物流的需要。(3)当工厂规模较大时,应增设次出入口。(4)出入口应与厂级办公楼相邻,以便外来人员联系工作。(5)出入口前应设置人流集散和车辆暂停与回转的场地。(6)出入口位置选取应便于实现厂内外运输的衔接,其宽度应由厂区内主干道宽度确定。
四、规划:指如何将一个系统中的资产做最有效的分配、安排,使系统达到最佳的绩效表现。
五、设施规划:指在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导之下,针对企业个体中的生产或服务系统的生产或转换活动,从投入到产出的全部过程中,将人员、物料及所需的相关设备设施等,做最有效的组合与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设施协调,以期获得安全、效率与经济的操作,满足企业现有经营需求,同时更进一步能对企业长期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和效益。
六、物流系统的组成:运输子系统、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动加工、物流信息
七、设施规划的研究内容:设施位置选择、设施设计。设施设计分为设施布置设计、搬运系统设计、结构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信设计)。
八、设施布置设计:就是通过对设施内部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其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作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布置最优化。
九、作业单位:是设施的基本区划,可大至一个建筑物或一个车间,亦可小至一个出入口或一台机器。如何划分,须看规划工作所处的阶段或层次。
十、设施选址的阶段 :准备阶段、地区选择阶段、具体地点选择阶段
十、风玫瑰图:全年有一个或两个盛行风向,最小频率风向与盛行风向相反或大致垂直时:散发烟尘的建筑物应布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散发烟尘的建筑物应布置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十一、SHA的基本内容:阶段构成、程序模式、图例符号。物料搬运分析的基本内容:物料、移动、方法
十二、系统化布置设计与系统化搬运分析的相互关系:1.两者出发点都是力求物流合理化。SLP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路线最短,在布置时位置合理,尽可能减少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现象。SHA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既确定合理的搬运方法,选定合理的搬运设备,使搬运系统最优。2.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良好的设施布置和合理的物料搬运系统相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合理化。设施布置设计是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的前提,而设施布置设计只有通过完善搬运系统才能显示出其合理性。
十三、根据p-q分析判断适合的设施布置形式:I区:表示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类型,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产品原则布置形式。;IV区:表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工艺原则布置形式。; II和III区:表示的产品品种和批量均中等,生产该类产品的设备宜采用成组原则布置形式。
十四、厂区道路分类: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车间引道、人行道
十五、厂区道路布置形式:环状式道路布置、尽端式道路布置、混合式道路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