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气候预测中心岗位职责
中心气候预测中心岗位职责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yaya 发布时间:2009-4-17 阅读:419次
中心气候预测中心岗位职责:
1、从事延伸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在校内和网站上发布延伸期天气预报;
2、参加全国延伸期(旬、月)天气会商、参加全国冷暖、旱涝气候预测会商会;
3、承担大气科学类各专业天气分析预报综合实习和其它教学培训工作;
4、参加气象业务与预报技术研究室的研究工作,从事重大气候事件的分析总结工作,研发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5、维护和扩展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库和资料库)工作;
6、承担大气科学学院的教学工作;
7、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承担国内外来访者的接待工作;
8、承担上级安排的其它工作。
区域级:
参与气候模式研究开发,负责运行区域气候数值模式,建立区域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平台,组织区域短期气候预测会商,提供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指导产品;
负责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开展气候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为省级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指导产品和技术支持;
组织协调区域内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论证和气候保障服务。
市级:
承担本市气候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价等常规气候业务;提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
承担本市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服务,提供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和生态气 象预测评估服务,进行生态与农业气象科技支撑研究
四川省气候中心职责
2011年4月2日
四川省气候中心是四川省气象局领导下,承担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估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其主要任务是:
1.制作发布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和本省短期气候预测,向全省基层台站提供短期气候预测的指导产品和技术指导;
2.承担西南区域气象中心气候预测业务和技术指导工作;
3.开展气候资源调查分析,承担本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评估及气候资料鉴审工作;
4.承担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及本省气候变化情况和各种气候事件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影响的监测、诊断、预估,编制气候监测和气候影响评价报告;
5.负责生态领域气象监测评价、预测、预估与预警;承担重大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以及生态工程效果评价、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气象可行性论证;
6.承担本省气候灾害的收集、整理、上报以及重大灾情的影响评估工作;
7.负责本单位人事、经费、装备物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8.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7章 气候业务、资料、档案、图书 1 气候中心
http:// 新疆兴农网 2011-03-09 10:40:09 浏览次数: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第7章 气候业务、资料、档案、图书气候中心
1.1 气候中心概况
2004年新疆气候中心下设三科两馆,即:气候预测分析科,信息档案科和信息审核科以及新疆气象图书馆和新疆气象档案馆。气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监测诊断、气候变化研究、气象资料审核、档案管理和服务,编纂气象史志、气象灾害年鉴和图书、期刊借阅等业务和科研工作。
1.2 短期气候预测与决策气象服务
气候中心常规业务主要是:月、季、年度气候趋势预测及年气候公报、半年气候影响评价、各季气候影响评价、气象月报等预报服务产品的制作和对外服务。2005年新增月气候影响评价、干旱监测预警等服务产品,并开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常规业务的基础上,气候中心着重开展和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把棉花生产的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作为重点。形成主动及时、内容丰富的系列化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成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和有关生产部门的气象参谋。
在定期提供全疆农牧业气象年景分析预测、南北疆棉花适播期预测、夏秋季热量条件预测和汛期预测等服务产品的同时,根据天气气候的变化,进行滚动订正预报,不定期地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这已成为决策气象服务的一大亮点。
1.3 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产品
月预报:分别选择北疆八个代表站(阿勒泰、塔城、伊宁、精河、乌苏、石河子、乌鲁木齐、奇台)和南疆八个代表站(喀什、阿克苏、轮台、库尔勒、和田、且末、吐鲁番、哈密)制作北疆和南疆的月温度和降水趋势预测,以及主要天气过程的时间、强度预测。温度趋势主要分特高(异常偏高)、偏高、略高、略低、偏低、特低(异常偏低)六个等级;降水等级主要分特多(异常偏多)、偏多、略多、略少、偏少、特少(异常偏少)六个等级。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月份,还要增加霜冻(初、终霜)、开春期、最大积雪深度等要素的预报。打印此页
季度预报:选择站点同上,制作北疆和南疆的6~8月温度和降水趋势预测,重点是预测降水趋势和主要降水时段。
年度预报:选择站点同上,制作北疆和南疆的当年11月份~来年10月份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和降水趋势预测及开春、终霜、初霜、入冬4个关键日预测,重点是预测气候背景下的农业气象年景“丰欠”情况。
1.4 气候监测诊断的主要产品
⑴ 气象月报:每个月南北疆月气温、月降水特点评述及天气过程概述。
⑵ 两月天气栏目:综述过去两个月天气气候及分析其对农牧业的影响,是《新疆气象》杂志的固定栏目。⑶ 月、季、年气候影响评价:① 气候概况与主要气候特点:降水、温度、积雪。②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③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④ 下月(季、年)预评估。
⑷ 干旱监测月报:① 干旱生态环境监测:干旱气候监测;重大气候事件监测;积雪监测;水体监测植被监测。② 气候展望 :下月温度预测;下月降水预测; 气候影响建议。
⑸ 重大气候事件公报:不定期对一年中出现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进行描述、公布。
1.5 科研工作
科研是气候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动了气候业务的发展。气候中心完成的科研成果:⑴ 2002年完成了《决策气象服务查询系统》的研制开发,代替了DOS环境下的《长期业务系统》中资料查询的功能,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了新疆104个气象站旬、月气温、降水历史资料的信息化,使资料(包括实时气象旬、月报)查询更为方便、快捷。
⑵ 作为主要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完成了自治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和重点科技项目《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综合系统研究》,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包括: ① 出版《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一书;② 自主研制开发了新一代《短期气候预测综合业务系统》,该系统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新疆短期气候预测的特点,把最新研制的气候预测方法与预测工作流程综合起来,使之业务化、系统化,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和科研环境。提高了新疆短期气候预测,尤其是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的监测、诊断分析和预测的能力。该系统已在多个地区气象台推广应用。
⑶ 完成了《新疆新一代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系统》项目中,综合历史数据库、短期气候预测服务系统、新疆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3个子项目的开发。
1.6 气象业务综合历史数据库
这是新一代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建设的基础:历史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为新一代业务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数据流向;实现服务产品自动分发,为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和公益服务提供支持。数据库分为8个子库:地面资料数据库、高空资料数据库、农业气象资料数据库、遥感资料数据库、环境资料数据库、历史天气图库、气象灾情数据库、预报服务产品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统计处理,数据库实时续补和维护、备份,加工产品自动分发管理。通过气象信息网络,收集国家中心、地州台站上传的观测资料和经过整理的预报服务产品等信息,并分类存放在历史数据库中。实现对地面、高空、农气和环境气象资料、气象灾情、预报服务产品、气象卫星遥感等资料的数据库管理;实现其它产品的加工、分发。数据库查询系统建立在任意条件的客户端数据库访问查询系统,通过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式、ADO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对Internet应用的全面支持,为天气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和有关专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地查询平台。
1.7 短期气候预测服务系统
这是符合新疆特点的现代化气候业务系统。它能定期制作发布月、季、年际气候趋势和气候异常的预测和服务产品,有效地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当地政府制订规划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还能调用中心数据服务器和气候预报服务器上的基本数据,经过统计计算、分析,提取气候预测的基本内容,在规定的流程下按照优化的模式进行交互预报、产品包装和产品分发,使预测业务和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1.8 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系统为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向政府发布重要气象情报提供业务技术支持。包括异常气候事件的分析查询、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建议、防汛、抗旱服务对策建议和农牧业系列化服务对策建议的查询等。
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信息流程可分为信息处理、决策气象服务知识提取、信息加工和决策气象服务分发四个阶段。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包括六个结构模块:周年决策气象服务、决策气象资料查询、对策建议查询、各种气象预测查询、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和系统设置管理。
第二篇:分析制作天津气候中心预测科
分析制作:天津气候中心预测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100号 邮编:30007
4电话:022-23333560
E-mail:tjqh2004@yahoo.com.cn
短期气候预测
CLIMATE PREDICTION
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
天津市气候中心
TIANJIN CLIMATE CENTER
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本市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气温略偏高。北部地区降水量为200~240毫米(北部多年平均248.9毫米);中南部150~190毫米(中南部多年平均198.0毫米);东部160~200毫米(东部多年平均207.2毫米)。
预计7月11日~8月10日平均气温北部地区为26~27℃(多年平均为26.3℃);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27℃左右(中南部多年平均为26.5℃、东部多年平均为26.9℃)。极端最高气温为37℃左右。
预计主要天气过程为:7月11-12日小-中雨;16-17日中到大雨;21日前后中雨;24日前后中到大雨;27日前后中到大雨;8月5日前后雷阵雨,9日前后大雨。
26~27℃
27℃左右
图1天津市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气温趋势预测
200~240mm
160~200mm
150~190mm
图2天津市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降水量趋势预测
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气候变化,及时发布滚动气候趋势预测。
下期预报发布时间为2010年7月19日
主班:宋瑞艳签发:郭军2010年7月9日
第三篇:论文题目-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07学术年会日程
(2008年2月25-27日)
2月24日下午 16:30-18:3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 2月25日上午 08:30-09:0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
主持人:罗
勇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
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
李维京
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
主持人:罗
勇 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2008年冷冬的启示
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12:00-13:30 午餐午休
2月25日下午
分会报告
专题讨论
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
分会报告
专题讨论
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
闭幕式
主持人:罗 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
参观活动(京外代表)
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 专题讨论:20-30分钟
第一分会 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2月25日下午13:30-17:45 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
主持人:封国林
李栋梁
宋 燕
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 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 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 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 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 王遵娅
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梁 萍,上海市气候中心
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
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 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副热带高压与降水和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 万仕全,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 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2007年梅雨期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罗连升
徐敏,安徽省气候中心
(专题讨论)
2月26日08:30-12:0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
主持人:王永光
吴统文
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 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
吴统文
王兰宁
王在志
李伟平
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
刚
曾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开放课题)曾 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孙 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
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
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 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 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
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崔振雷 张华 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 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 王 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 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 刘 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 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
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冯 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
(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
主持人:张 强
姜 彤
陈正洪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 张 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候应用与服务室
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 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信 飞,上海市气候中心
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 胡雪红
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
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 周 浩,重庆市气候中心
淄博市近40年降水及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卢兆民,山东省淄博市气象局
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
海洋模式网页评述
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
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 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第二分会 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2月25日下午13:30-17:45 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
主持人:任国玉 陈 星
胡永云
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 陈 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 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 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周 兵,国家气象中心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 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 尹 红
刘洪滨 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 任 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 陈 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
王小玲
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
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刘 瑜,云南省气候中心
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
华文漪
王盘兴
吴幸毓
翁之梅
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 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近50年云南气候变化的特征 晏红明,云南省气候中心
(专题讨论)
2月26日上午 08:30-12:00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
主持人:高学杰
张 华
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 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李伟平
孙菽芬
季劲钧
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张冬峰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 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
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 张 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
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
钱 诚
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王志立
张华 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石英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专题讨论)
2月26日下午13:30-17:10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
主持人:夏 军
沈永平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与适应性管理 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 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 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 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何 勇 董文杰 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 田 展,上海市气候中心
2006年夏季特大高温干旱期间重庆城市热岛分析 何泽能,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 史 军,上海市气候中心
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 李 军,上海市气候中心
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 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 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
(专题讨论)
第三分会 气候资源评估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
2月26日上午 08:30开始
主持人:刘树华
张秀芝
朱 蓉
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 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
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 许遐祯
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
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 董 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
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 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 张容焱
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
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
李 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
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 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
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江 滢
罗 勇
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
柳艳香
江 滢
张秀芝
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
张 德
朱 蓉
罗 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赵 东
罗 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孙川永
陶树旺
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
周荣卫
何晓凤
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能预报研究进展
柳艳香 陶树旺 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邢台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惠欣,河北省邢台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
第四篇:呼叫中心岗位职责
呼叫中心岗位职责
1.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制定呼叫中心运营计划并报主管领导审批
2.负责呼叫中心的全面运营管理确保运营计划的完成3.负责呼叫中心团队建设、岗位设置及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4.负责呼叫中心人员业绩评估工作确保服务质量
5.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完善服务流程与服务规范
6.负责呼叫中心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
7.负责组织呼叫中心服务信息、客户档案的整理工作
8.负责呼叫中心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
9.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
篇2:呼叫中心岗位职责
1、呼叫中心主管对呼叫中心的案件审批质量、服务水平及日常管理工作负总责。
2、对上级部门通知、交办案件,做到的上传下达,认真落实。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3、根据案件数量、结案情况及时做好人员的调度工作。收集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学习考核制度,保障中心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4、做好现场检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5、负责做好现场接待演示工作。
5、开展好团队建设,合理分解落实中心工作,作到人尽其能,共同提高。建立定期的工作例会制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使呼叫中心成员在业务、技能及业务上不断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6、月底对人员工作纪律情况、思想动态、工作需求及建议等进行总结并交至上级部门。
篇3:呼叫中心岗位职责
1、对城市管理监督员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受理,并把符合要求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立案。
2、将不符合系统要求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相应处理或通知监督员重新上报。
3、处理信访等举报案卷(包括市容局信访举报、市长信箱督办案件,区长督办案件及其它部门转来的相关案件等),呼叫相应辖区监督员核实举报现场情况,登记好受理时间、受理案件号、办理监督员交值班长保存。
4、负责通知监督员对专业部门处理完的问题结果现场核查并按期回复。对核查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结案标准的结案请求电话求证并要求监督员进行整改。
5、坚守岗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工作区域整洁,保持良好工作形象;使用文明规范的服务用语,及时接听监督员发送信息和群众热线电话,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主动请示汇报。
6、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及业务操作流程,认真填写各类工作表、单。
7、自觉加强相关立结案标准学习、自觉加强与工作有关的电脑操作学习,为提高本职工作水平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
8、协助部门主管做好演示接待工作,协助部门主管及值班长完成中心的其它工作。
第五篇:研发中心岗位职责
研发中心岗位职责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而成立的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是负责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和教育科研工作为一体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有:
一、课程资源建设
1.负责组织编制、实施学校课程研发发展规划与计划,制定、实施课程研发工作的各项政策和管理办法。
2.探索并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符合学校实际的初、高中课程体系。
3.建立健全创新教育团队,做好创新实验班教与学的研究、管理及保障工作,探索并引领重庆基础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探索并深化以研究性学习为学习方式,以环境教育、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教育模式,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学生社会生活进一步整合。
5.进一步完善初中“2+___项目”、分层教学实施及管理模式。
6.做好学校校本课程(初中选修课、高中选修课Ⅱ、附中大讲堂)管理及建设。
7.会同信息中心,进一步完善基于网络实施的课程平台建设及管理。
二、教育科研
1.指导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认真审订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和总结,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学科课程研发工作。
___组织教科研论坛,校内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引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指导教师学习新课标、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改革试验。
3.负责学校教师申报的国家级、市、大学科研课题信息的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申报课题的各项工作,做好学校微型课题的申报、立项、监督、评价、结题等管理工作,做好学校微型课题成果推广工作。
___组织好教师优秀论文的评选及编辑成册工作。负责做好科技成果、论文、著作、获奖成果等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负责学校《科研信息》的编辑,印制等。
___组建团队以教育科研形式研究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供校长决策参考。
三、师资建设
1.制定、实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成才——成名——成家”的成长、发展机制。
___组织开展各教研组课程研发活动,实施教研组考核。
3.开展教师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教师交流等制度建设及相关工作。
4.会同教务处规范备课、听课、评课、反思课制度,参与组织新教师汇报课、教研组长示范课和青年教师优质课等工作。
5.定期举办“教师教育沙龙”。
四、其他工作
1.校史建设。
2.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乡统筹、学校帮扶等工程及项目。
篇2:研发中心岗位职责
1、全面负责集团技术研发工作的开展。
2、负责总部及分子公司研发项目的论证、决策。
3、负责总部研发试验的筹备、开展及报告撰写。
4、负责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5、负责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
6、负责和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及项目合作。
篇3:研发中心岗位职责
1、根据公司总体战略规划及经营目标;
2、围绕商品部制订的产品计划,制订公司各产品的产品开发计划;3、对公司现有产品与市场部沟通,进行销售跟踪;
4、根据市场反馈情报资料,及时在设计上进行改良,调整不理想因素,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增加竞争力;
5、负责组织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评审,技术验证和技术确认;
6、负责相关技术、工艺文件、标准样品件的制定、审批、归档和保管;
7、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8、负责与设计开发有关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