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危机及解决对策研究
水资源危机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水是世界上最贵的一种资源宝。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我们的对策,希望从这三个方面让大家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对策
1.前言: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是全球变化三大主题“碳循环、水循环、食物纤维”中的核心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已将水资源列为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我国,水的问题应概括成“水少了,水多了,水脏了”。我国当前突出的水与生态问题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地水循环时空机理更加复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水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水循环的变化和水资源需求矛盾的加剧,导致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生态用水被挤占,致使河道、湖泊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沙漠化加剧,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沙尘暴频繁,生态系统恶化问题突出。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的严重水生态与环境危机。
2.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个非常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尤为严重.这是2007年我国水资源情况:200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8.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013亿立方米,即地下水资源量的86.7%与地表水重复。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少6.4%;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少9.4%。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7%。我国的北方尤其缺水,存在着巨大的供不应求的危机,所以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出现,最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前完工,对北京的用水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淡水如此稀少,然而,这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0.26%的淡水资源也并不能被人类有效的利用,原因主要有两个:1.污染;2.浪费。
有人说我们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缺”,一个是“脏”。的确,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工业和科技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工厂纷纷建立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难以处理的工业污染物,再加上农业中用的农药和肥料、大量的生活污水、堆积成山的固体废弃物还有空气中的各种尘埃和有毒悬浮物,这些污染源严重的污染了本来就不多的淡水。
污染严重是一个方面,更不幸的是污水的处理很困难,要想处理得干净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现在虽然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虽然有很多处理污水的方法,但要想处理的比较干净成本依然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工厂不愿意对污水进行处理而偷偷直接排放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使工厂愿意下大力气去处理污水,它也再不可能恢复到原先干净的状态了,大多数污水也只是能做到“达标排放”,所以其实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原来就要严格防控污染。3.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
3.1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
3.2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
3.3我国人口众多,发展速度又很快;
3.4污染、浪费的现象严重。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两类。
(1)就表面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从
空间上看,中国水资源南北相差悬殊,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仅2002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偏低。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
常开支的0.3%左右。水价偏低很难使人们形成节水意识。3.水资源污染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成倍增长,所以废污水的排入量也随之急剧增加,200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31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1.5%,生活污水占38.5%。在全国调查评价的七百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4.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但同时却又规定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对流域管理没有明确规定。
(2)就深层的原因而言,关键是对水资源的属性认识不清,只是把水资源看
做一种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忽略了它的公有私益物品属性。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人们依然习惯于把水资源只视为一种公共物品,进而对水资源管理主要实行以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制,而实际上水资源并非纯粹的公益物品,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I.水资源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意味着只要供给该物品或服务,任何人均可享用,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对该物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不必为此付出代价。
4.我们的对策
4.1防治水污染。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就要彻底扭转类似“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这种极不负责任的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对待水污染的态度。我们提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对不允许光顾发展经济不顾保护环境的行为出现,一定要在防止新的污染出现的同时大力治理已有的污染。具体来说就要坚决贯彻执行我国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坚决执行现有的工厂污水、废气达标排放制度,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防患于未然并努力治理现有污染,防治水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保证工农业用水,只有做好水污染的防治我们才能保护好本来已经很少的淡水资源,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有大量的可用水变成废水,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4.2开辟新水源。
介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身较少而且在人类大量的使用下也已濒临枯竭,开辟新水源就显得必要起来。开辟新水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找还存在着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还没有利用的淡水资源,二是彻底的从淡水以外的其他资源中寻找淡水。这点主要是要把本来不是淡水的水(主要是海水)净化成淡水。海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5%之多,要把它们变成我们能饮用的水的关键是要净化和淡化,现在世界上并不是没有海水淡化处理厂,那为什么还担心水资源枯竭呢?主要是由于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成本很高,普通人是无法承受那么高的水价的,这种技术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要实行海水批量的淡化,关键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海水淡化的效率,降低淡化成本,让普通民众也能用得起淡化的水。另外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可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去利用两极冰川所储存的大量淡水资源,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4.3科学用水。
这点主要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每一滴水的利用率。比如现在的滴灌技术,它是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头,在低压下向土壤经常缓慢地滴水,是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它化学剂等的一种灌溉系统。它没有喷水或沟渠流水,只让水慢慢滴出,并在重力和毛细管的作用下进入土壤直接作用于根部,使植物根部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优的含水量下,既不过量也不缺水,这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滴灌是一个农业中科学用水的例子,在普通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科学用水,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用水的小技巧和注重循环用水上。在刷牙时改掉不间断放水的坏习惯而用杯子接水漱口;洗衣服时洗衣机不要采用不间断冲洗、边排水的洗衣方式,而改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的方式;另外提倡衣服集中洗涤,小件衣物和少量衣物用手洗,不要放太多的洗衣粉(会大大提高用水量);在洗澡的时候要避免长时间的不间断的淋浴,而应该搓洗时就关掉水龙头,这些都可以为家庭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水。还有就是循环用水,如用淘米水、洗衣水、洗碗水、刷牙水、洗脸水及洗澡水等清水来浇花、洗车,及擦洗地板、冲厕所,这些都可以极大的提高水的利用率,让水成倍的发挥它的作用,这相当于发现了新的水源!
4.4节约用水。
这是治根治本的内容,社会要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节约用水的观念真正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关好身边的每一个水龙头,绝不浪费一滴水,上面说的科学用水实际上也就是节约用水的具体表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用水量,使我们的用水量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再利用地球上水体的循环补水作用实现水资源总量的保持,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最困难的也莫属让节水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国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民众懂得节水的紧迫性,各种媒体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民众真正做到了节约用水,我们就有信心打赢与水资源危机的这场仗。综上所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水资源形势都是非常严峻的,只有我们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节约用水,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我们的水环境才能得到彻底改善,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把保护水资源作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后代才能有生存的潜力和机会。最后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到这简单而容易被忽略的事:珍惜身边每一滴水。
参考文献:
(1)程声通。水污染防治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林盛群, 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张永波, 时红, 王玉和。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房地产企业危机的解决对策
房地产企业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要注重房地产企业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亦称为无缺点管理或末日管理,是一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树立危机意识,注意有效地交流、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和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它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为研究起点,分析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探讨预防企业危机的手段和解决对策。房地产企业危机管理,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运营恢复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是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或存在的各种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处理,做这些行为时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专项管理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兼顾多方面,才能综合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着眼于房地产企业危机的预防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1)房地产企业决策者树立危机意识
决策者在做出任何一项决定的时候,需要分析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关注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紧盯“威胁”。确定给企业带来的伤害是暂时的还是潜在的。做到心中明明白白,尽量清楚威胁点,不要含糊的只知道有威胁,但是不明白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威胁。
(2)房地产企业员工树立危机意识
构建团队危机意识,也许某个危机的隐藏存在,但是决策者、管理者没有发现,但是企业的某个员工却能及时的发现。要提倡员工敢于将企业内存在的危机大胆的讲出来,哪怕他讲的严重违反了老板的意愿,哪怕是错误的,都必须认真的倾听,并加以鼓励,树立团队的危机意识。企业的全体员工,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一般的员工,都应“居安思危”,要教育员工认清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行为都与企业形象密切相关,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机产生。即使产生了危机,也会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及时解决危机的意识
在发现危机以后必须及时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危机解决,处理掉。不能采取拖的方式,让其自由发展逐渐扩大。企业的有些危机的出现不是因为发现危机没有及时解决,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是危机,而是企业放自己因为利润或者其他的原因,自己创造的危机。比如向有些的开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来盲目的降低建造成本,但是最后给企业带来的却是致命的伤害,多年的品牌经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朝尽失。
2、建立危机预警监测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成立危机项目小组、明确危机处理责任人、搜集危机信息、诊断危机、确认决策方案、执行处理策略、重点处理、寻求援助、控制危机进一步蔓延、切实掌握全局处理危机。由企业的领导人、公关部、安全、生产、后勤、人事、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其职责有:①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②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策略和计划;③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④在危机实际发生时,对全面工作做指导和咨询。
4、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事先拟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应包括:①任命危机控制和检查专案小组;②确定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③为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建立有效传播的渠道;④在制定危机应急计划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⑤把有关计划落实成文字;⑥对有关计划进行不断演习;⑦为确保处理危机有一群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人员进行特殊训练等。
5、做好危机传播方案
公关专家帕金森认为,危机中传播失误所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的流言所占据,“无可奉告”的答复尤其会产生此类问题。过时的消息会引起人们猜疑,并导致不正确的报道,使公众怀疑企业对某些信息采取了掩盖手段。因此,有效的传播管理是有效危机管理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旦发生危机后,消费者必然产生担心和不合作心理,特别是在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多样化的时候,他们将非常地敏感。因此让公众和消费者重拾信心,对于房地产企业能够摆脱危机非常重要。
6、建立处理危机的联络网
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与处理危机的有关单位建立联系,形成网络,以便危机出现后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这些单位包括:新闻媒介、医院、消防、公安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保险公司、兄弟单位等。事先让他们了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以及可能寻求的帮助。
(三)危机发生后处理时遵守的程序
1.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并视情况设置危机控制中心。
2.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
3.了解公众的情绪和舆论的反应,要尽可能多的、全面的掌握有关信息。
4.分析信息,确定对策。在掌握危机第一手的情况下,了解公众和舆论的反应基础上,深入研究和确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这是危机管理一大关键。对策不仅要考虑危机本身的处理,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危机涉及的各方面的关系,如:组织和员工、受害者、受害者家属、新闻媒介、消费者、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等关系。
5.组织力量,落实措施。这是危机管理中心环节,公众和舆论不仅要看企业的宣言,更要看企业的行动。
6.总结检查,公布于众。这是危机管理结束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危机管理小组应危机处理情况全面检查、评估,并将检查结果向董事会和股东公布。有些重大事故也可采取谢罪广告的形式在报上刊登,表明企业敢于承担责任,一切从公众利益出发,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房地产企业危机的善后工作
危机的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经过分清责任、经济赔偿等善后工作后,还会有心理上的影响和企业形象的影响。这些危机滞后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可肃清的,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影响,如果危机善后工作处理得好,可以广泛建立企业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获得相关公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借助危机处理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企业的美誉度。
五、结论
危机管理是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或存在的各种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和处理,做这些行为时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专项管理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兼顾多方面,才能综合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通过讨论房地产业危机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及预防工作的研究,能为房地产企业解决相应存在的危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同时为那些现在没有存在危机但隐藏危机的房地产企业提供参考,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工作。
第三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munity wide concer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Key word】: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
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苏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外来人口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较大。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流动儿童少年能否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市未来人口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我们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依法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所衍生的子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根据苏州市流管办2013年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653.84万,流动人口653.85万,达到1:1的状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的已占66%。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且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一同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面临着教育、生活习俗、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 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因为现行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无法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有悖于宪法的相关精神,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学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且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儿童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0%和10%。
流动人口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到了入学年龄或正在读书,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否使他们按时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能否拥有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享受与居住地儿童同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学生心理相对消极
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由此带来流动人口与政府社会的组织关系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大多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文明素质较差,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这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对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现象,“当被问及子女是否被老师或同学歧视时,约 73% 的调查对象回答经常或偶尔被歧视”。这是流动少年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家长自身素质较低。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教方法,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也不能依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单凭简单的说理、口头表扬、暗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智力开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培养,而对于体育、美育的培养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写个信、记个帐就行;更有甚者只顾眼前利益,或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或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迫使孩子失学。第三,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和挫折教育。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盲目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或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养成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面对矛盾和挫折时,变得焦虑和恐惧,一旦脱离家庭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三)学校在管理和教学上存在的困难
第一,学籍管理上的困难。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有很多学生因证件手续不全,就没有学籍;有的学校通过建立临时学籍进行动态管理,但效果不好;有的学校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第三,对教师的评估、激励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给予补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依然与城市的孩子有差距。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的教师一样,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第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没有太大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学龄期入学后,就把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交给了学校,希望学校承担起其子女的全部教育职责。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经常落空,农民工在校子女缺乏家庭教育或无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大了压力,而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应对和帮助那些没有或缺少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第五,对本地学生的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的涌入,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之流动儿童各方面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其本人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日常行为、校纪班规、知识、认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易对本地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引起本地学生家长的不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我们仍需要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切实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保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探索与实践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富民强市”的基础工程。(1)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依法就学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专题发展规划之中,对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预测,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校网布局调整相结合,整体考虑并综合编制教育发展规划。
(2)广开渠道,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教育权利上的真正平等,要求各学校做到“四个一视同仁”: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家长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就学。
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解决。
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是建议政府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另外,“政府拨一点”也包括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因为这些流出人口虽然人在苏州,但他们的户口却在流出地,他们在流出地缴纳的各项税费中包含了其子女的教育经费,既然他们的子女不在原地就读,理应把他们的教育经费转出来。
“社会助一点”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学校让一点”,就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个人出一点”。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可采取不尽义务的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3)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下,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市财政应划拨专款,用于解决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需要在市、区县两级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教育经费补贴等措施建立起经费的合理运行和分担机制。
(4)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苏州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许多社会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有需求才会存在,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审查这些学校校长有无资质,教师合不合标准,收费是否合理,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等等。各级政府允许办学的,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因为不是什幺地方、什幺人都适宜办学校,要 把管理好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工作列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
对于已经存在的“民工子弟学校”,应当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新申办的也要达到必要的办学条件,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办学成绩显着的,要给予表扬和扶持。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5)打破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来看,根本的解决之策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防碍人们获利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规则来取代旧制度;而制度创新能否发生,能否带来制度变迁,又取决于制度创新能否使制度的主体获益。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只有从户籍这个根本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呼吁社会办学,鼓励社会援助
政府一方面要将较多承担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给予补助,另一方面更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以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
(7)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
通过多渠道,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就学资源。比较利益下流动人口的流动将会始终存在,于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将一直持续。这种情况下,规划建校很难,校舍建少了,不能满足需要;建多了,将来学生大量回到老家,又会造成校舍闲置。贵阳市政府可以在扩大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同时,根据流动儿童的流动特点,在 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建立灵活、可拆迁的简易移动校舍, 以便解决简易学校过多学生流走导致的学校闲置问题,当然,这些学校或公办、或低租金通过招标交给个人承办。政府除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扶持外,在流动儿童学校审批环节上,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教育供求状况,提高办学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动儿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适龄流动儿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8)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并不断激发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 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搭建一个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9)用理解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多关心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感到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教师要呵护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岐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本地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10)在培养自信中形成和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第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老师应根据流动人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
总之,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对于社会稳定进步,对于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篇:文县水资源的现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县水资源的现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文县水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 初步提出了发挥文县水资源丰富优势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质量、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文县;水资源;现状;问题;对策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文县是个人口大县,水资源的储备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量大,工农业用水量大,但不合理利用且浪费严重,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近年来,由于县域人口剧增,经济的发展,耗水量也随之剧增,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急需做出相应的管理与规划。以下就文县水资源的现况、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探讨。
1、文县概况
文县,古称阴平。地处甘肃省最南端,位于岷山之东,东北接武都,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与四川青川相连,西与四川九寨沟为邻,南以摩天岭与四川平武为界。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总人口25.04万人。,辖2区25个乡(镇),有汉、藏、羌、蒙、撒拉、东乡等11个民族,总人口25万人。
文县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区,地形独特,构造复杂。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素有“陇上江南”之誉,资源十分丰富。文县自东向西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间,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全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150C,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2.文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水资源现状
文县境内有白龙江和白水江两条江、8条河和360条溪流,年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白水江中游文县站降水7.4mm,下游碧口站降水12.3mm。年径流量达90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303万千瓦,分别占到全省和全市总量的20%和63%;可开发量212万千瓦,分别占全省和全市总量的
20%和79%。人均占有水量分别是全省和全国的7.4倍和4.2倍。
白龙江是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界于东径102o31’~106o00’,北纬31o31’~34o30’之间,主河道长535km,全流域集水面积32810km2,入口海拔465m。发源于四川省与甘肃省交界处岷山弓杆岭的白水江,属长江三级支流,是白龙江最大一条支流,干流全长157km,流域面积8316km^2,天然落差960m,河道平均比降6.1‰。
白水江是文县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四川九寨沟,流域面积2540平方公里,文县境内河流长度为127公里,地面纵坡较大,年径流量为2.75亿立方米,年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9万千瓦,有着十分理想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几年,文县已陆续在白水江上修建了汉坪嘴水电站、水沟坪水电站等3座水电站,发挥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除已建成的3座水电站外,县上还在白水江、白龙江上修建7座梯级水电站,整个工程均已动工。
文县川坝河谷区,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洪积、坡积和淤积层内有浅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是本区地下水最丰富的一种类型;基岩裂隙水泉水众多,但流量较小。文县池塘总面积551亩,碧口水库水域面积15000亩,白龙湖水域总面积1万亩.湖泊总面积2000亩,.白水江流域河滩沼泽2000亩,其中玉垒段1000亩,肖家山段500亩,中庙段500亩。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文县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均径流量90亿立方米,发电储藏量24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175千瓦,被列为西部水电开发基地,计划新建12座水电站,总装机140千瓦,总投资123.07亿元。全县有303多万千瓦的水电开发潜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电建设条件。目前,已建成汉坪咀、碧口、尚德等水电站38座,装机44.59万千瓦,总投资12.6亿元;在建麒麟寺、金口坝、柳园等电站32座,总投资18.4亿元,总装机容量47.13万千瓦。这些水电站相继建成后,全县水电站装机规模将接近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至少可实现50亿千瓦时,发电收入达10亿元,可实现税收上亿元,从而形成水电能源的区域规模,使文县成为甘肃省水电能源的新基地,将有效拉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县内有碧口、汉坪嘴两大水库和洋汤天池等优势水产养殖资源。全县淡水水面有3200多公顷。年平均水温11℃,最高水温24℃,文县的水资源极丰盛。只所以用“丰盛”表达是因为:文县水资源甲陇原,发展水电产业得天独厚。小文县拥有“两江八河”和360多条溪流.白龙江和白水江横贯全县。全县可建设大、小水电站l27座,仅白水江、白龙江两江梯级电站开发即可兴建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水电站11座。目前,已建成大小电站18座,装机33.645万千瓦,约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3.6%。县内尚有9万亩可开发水域。文县丰富的水能资源既可开发水电能源产业,又为发展灌溉农业和水产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3.文县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文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远远高于全省人均水平,人均占有量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7.4倍和4.2倍。但是,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1 是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 来水主要集中在4 月至9 月, 且大部分以洪水形式出现, 大部分水资源未能利用。自然植被遭受人为破坏, 导致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更加不均匀,给防汛与抗旱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形势。3.2 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至今尚未制定出优化配置、统筹兼顾和具有资源水利特点的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仍处于以需定供的阶段, 单一性强, 未能顾及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各方面, 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3现有水工程以引水工程居多, 蓄水工程少, 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能力差。碧口水库的建成对促进和改善仙峰溪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还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在运行实际中进一步完善调配功能。
3.4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制意识淡薄, 兴建水工程不依法办事, 违背规划, 破坏水环境;水资源管理薄弱、人才缺乏。
3.5 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不够。检查组过后,被关闭的企业和责令停产改进的企业仍然继续偷偷生产, 河道水体时常发现被选矿厂排出的废水所污染。企业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 忽视环保社会效益, 环保设施仅为应付检查而设置。
3.6 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缺乏。城区居民环境意识淡薄, 城市建筑弃土、生活垃圾倒入河道现象屡禁不止。城区居民生活污水、医院废水不能集中处理, 成为均溪河的主要污染源。文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束缚,使得人们对水资源和水资源管理内涵的认识很难统一.但对水资源及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则逐步提高.部门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以及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水资源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两发面来进行: 4.1 非工程措施
4.1.1搞好宣传教育, 提高水环境意识。广泛深入地开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提高人民群众的水环境意识。
4.1.2 加强法制管理, 控制水体污染。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水的法律法规, 积极探索有利于贯彻、执行的新办法和管理模式(如有些地方将水电局改为水务局就是管理模式上改革的尝试), 使水资源保护法律化、具体化, 依法管水、依法治水、依法保护水资源。
4.1.3 各执法部门的通力合作, 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所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的各项工作, 要从过去工程水利的观念转变到资源水利上来;其它各部门应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密切配合, 共同监督;必要时,可由县人大或县政府负责组织联合执法, 综合治理水环境。
4.1.4 充实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 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水利部门应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如对某一特定区域、时期内,结合水文、气象条件, 利用水利工程设施, 进行合理调配水资源的研究;又如对控制点面污染问题、污水资源再利用问题以及取水许可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等进行研究。
4.1.5 加强县水政水资源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在“十五”计划期间, 配备完善水质监测所需的分析仪器, 使水质监测走上正常化, 力争实现“水质监测网络化, 布点采样规范化, 测试方法标准化, 数据处理计算机化, 质量保证工作系统化”的奋斗目标。
4.1.6 加大力度征收水资源费。《水法》第三十四条、《甘肃省水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为水资源费的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加大力度开展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 对合理利用水资源、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有着重要意义。
4.1.7 制定、落实各部门行政领导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环保责任制。4.1.8 做好全县水功能区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4.2、工程措施
4.2.1 疏竣河道, 清除河道淤泥(特别是城区两条内河),拆除行洪河道上的违章建筑, 使河道流畅, 行洪安全, 恢复自净能力, 缓解水体污染。
4.2.2 加快完关家沟垃圾场工程建设。同时, 必须在城区河段下游低洼处建设一座城市弃土、弃渣场, 以防止城市废弃物倾入河道。
4.2.3 对新建企业, 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生产用水实行循环利用, 节约用水的工程措施要跟上, 力争少排或不排废水, 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及污水排放量。
4.2.4 在“一控双达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工业、矿山污染源治理力度, 投入一定资金兴建环保设施和实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
4.2.5 从目前看, 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提高人们节水意识是当务之急。每年要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进行大力宣传, 推行节水工程措施。从长远看, 对于人口、工业集中的城镇实施城区排雨、污水管网工程, 兴建污水处理厂。
4.2.6 充分发挥均碧口水库枯水期间的调节作用, 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4.2.7 对沿河两岸一重山实行封山育林工程, 禁止采伐,防治水土流失。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文县拥有全省最为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因而要立足于现状,针对问题,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充分发挥优势,并且力求把水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 林洪孝.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水资源价值论[M].姜文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3] 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王恕诚.科学出版社.2008.6 [4] 水资源开发利用.扬州大学水利学院陈梦玉主编 第一版。
[5]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2 [6] 文县县志 2006.5
第五篇: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一、学生合理负担的界定
学生负担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负担、心里负担、经济负担。减负的确切内涵是减掉学生负担中那些不合理的部分,并非指学生读书求知、健康发展可以不要负担,也不意味着减掉学生的全部负担,关键是学生的负担是否合理和科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对中小生负担过重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减负不减质,减负不等于不做作业,也不是不考试,它减掉的是频繁的考试和机械、盲目的作业,减负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宽松的,属于自我的支配空间里生活、学习,接受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进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我们真心希望孩子的书包从此不再沉重,孩子的心灵不再沉重,孩子的一切不再沉重。
三、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做了科学、精辟的阐述,进一步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而减负是民心所向、人心所思。是让中小学生脱离书山题海的良好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研究中小学生的减负策略,正确处理好减负与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系,对于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减负虽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却不尽人意,且有越减越重越演越烈之势。而且由于对“减负”的概念不真正理解,对“减负”的目的不真正明确造成了很多减负误区及危害。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即教育观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问题。要想真正减负就必须以素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为准绳,在观念上更新,在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上创新,真正减到点子上。弄清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减负的目的,从而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研究目标
1.调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对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增强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
3.通过课题研究,激起家长的参与意识,与教师、学生一同成长。
五、研究内容
1.借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其它学校有关做法和经验,应用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学生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⒉利用现行教学材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的案例研究。
⒊应用新课程理念,通过设计教学模式并实践,探索能够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内驱力的途径。
⒋通过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设计,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科研骨干。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中小学生一方面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要素和负担;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的各种课业要素和负担又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在一起,加重了学生对课业要素和负担过重的体验和感受。
七、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思路是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通过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等环节,积极探索新型的学生作业布置的内容、方法、途径及操作方式,利用作业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概念、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每届的三、四、五年级学生、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后的所有问卷及时做好统计对比、分析工作,撰写调查报告。
2、行为研究法
主要采用边实践、边总结的办法,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阳光作业减负情况的评价及所需制定计划,根据计划逐步实施,及时调整阳光作业减负策略和方法,并通过经常性的学生座谈、撰写学习心得等方法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及时调整计划内容、改进方法、增强实效。
3、网络反馈法
通过网络QQ、视频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进行问题答疑,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
九、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1、4—2011、6),前测与分析,主要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等。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目前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情况,在学生中运用谈话法进行调查了解,设计一份表格,了解现状。重点学习阳光作业观,通过收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确定研究课题《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并制定研究计划,组织申报。
2、第二阶段(2011、7—2011、9),通过行动研究法,课题成员分工合作,在部分年级和学科试点后,再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推广。重点利用现行小学教学材料,应用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进行案例研究。
3、第三阶段(2011、10—2012、4),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重点研究能够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内驱力的途径。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再学习、研讨、展示等,使广大教师深入地投入到阳光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4、第四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经过讨论、交流、研讨,将研究步骤适当调整后,继续进行课题实践研究,群策群力,力求探索、整理出小学生阳光作业的布置和操作的系统方法和策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参与阳光作业阳光与设计,在研究活动中不断地研究教材、讨论并合作,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且重点做好总结、鉴定、结题工作。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王筱玉在《河南教育》上发表《关于“减负”问题的分析》,在《教育时报》上发表《减负提质 任重道远》
陶玉江在《教研通讯》上发表《浅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有学校校长室、教研室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2.本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具体主持过省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所研究的课题获得过省市级优秀课题奖。
3.课题组成员由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科研工作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强,同时也为课题调查研究和课题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4.学校提供专门研究场所和相关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