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津成就和措施2010年
江津打造“千亿工业强区” 2015年GDP将达700亿元
2010-12-24 15:04:50
过去3年,江津GDP年均增长16.8%,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12年将达到450亿元,2015年达到700亿元。
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江津发展的定位,江津区确定了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打造千亿工业强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此统揽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过去3年,江津GDP年均增长16.8%,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12年将达到450亿元,2015年达到700亿元。
一、新形势下看江津
江津1950年至1960年,为江津专署所在地,1992年撤县设市。2003年,被确定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撤市设区。这些重大部署,是市委、市政府对江津的厚望,赋予了江津加快发展新的重大机遇,开启了江津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 总体部署、国发3号文件,以及重庆设立“两江新区”,掀起直辖十年后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江津具备以下优势:
(一)半小时江津。江津扼渝泸,接滇黔,城区距重庆主城42公里、江北国际机场70公里。江津迎宾长江大桥、重庆外环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后,到重庆主城车程不到30分钟。距离重庆最近的双福新区地处重庆外环与内环之间,距重庆主城只有15分钟车程。长江黄金水道在境内有127公里,成渝、渝黔铁路135公里过境,紧邻成渝高速、渝黔高速,重庆外环、渝滇高速交汇于此,水、公、铁联运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半小时江津”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津的区位条件,为我们承接重庆这个特大城市的拉动和辐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我们深入研究江苏昆山、上海松江发展模式,将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与江津“半小时江津”优势结合起来,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沿外环高速布局城市,靠近主城、融入主城,建设重庆市卫星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人文江津。江津建县1500多年的历史和万里长江第一要津的特殊地理环境,赋予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一是帅乡。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在江津生活了19年,并在此走上探索革命真理的道路。二是院士之乡。在江津学习、生活过的全国“两院”院士9名,江津籍“两院”院士5名,分别占重庆总数的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三是陈独秀寓居之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晚年寓居江津并在江津逝世。四是联圣之乡。江津群众楹联创作异常活跃,清朝文人钟云舫创作了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被称为“联圣”,与诗圣杜甫、书圣王曦之、画圣吴道子并称为“中国文坛四圣”。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楹联文化等特色文化,赋予了江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大城市江津。江津城区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半岛型山水园林城市。万里长江呈“几”字型绕城而过,江城、江水、江景赋予了江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优势。境内拥有2万多公顷的森林氧吧——四面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江津滨江路被评为中国人居范例奖。按照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至2020年,江津将建设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具有卫星城特点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撤市设区以来,全区干部群众高昂激情,团结奋斗,扎实工作,通过三年来的实干苦干,江津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三年来GDP年均增长16.8%,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的2009年仍然达到249.3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区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分别达到12.9亿、18.8亿、25.4亿,增速分别达到59%、46.4%、34.6%;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07.3亿、145.2亿、197亿,增速分别达到32.9%、35.3%、35.7%,其中工业投资分别达到55.9亿、59亿、84.4亿,增速分别为31.4%、5.6%、43.1%,今年工业投资将达到120亿,四年内增长了3倍。
今年1-9月,全区GDP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工业总产值383.9亿元,增速38.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增长38.9%;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GDP的4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增长35.8%;工业投资74.3亿元,增长2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50.6%,全年财政收入可望超过40亿元,四年增长了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6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161元,增长17%。数据表明,江津已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和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江津的GDP增速都会保持这个速度,2012年将达到450亿元,2015年达到700亿元。
二、江津加快发展的“三大战略”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江津发展的定位,江津确定了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打造千亿工业强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此统揽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
(一)突围半岛,跨江北上,建设“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千年以来,江津困居江南一隅的几江半岛,面积不过10余平方公里,离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差距甚大。市委赋予江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什么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须拉开大城市框架。一是突围半岛,走出几江,跨江北上。城市走向何去何从,一直困扰着江津。向南、向东发展,虽相对容易拓展,无法实现就近连接高速公路的意图,无法发挥“半小时江津”的区位优势,不利于靠近重庆主城发展。江津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突围半岛,走出几江,跨江北上,在规划观念上实现从建设中小城市(县城)向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转变,从偏居江南一隅的县城向“一江两岸”城市布局转变。因此,我们发挥“江城、江水、江景”的天然优势,进一步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由过去组团式分散发展调整为集中成片发展,凸显了“融入主城、一江两岸、江城江景、森林城市”的城市特色,将江津城市规模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70万人。为了把新城区规划好,投资近2000万元,通过国际招标规划滨江新城和双福新区,塑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二是抓好骨架工程建设,拉开“一江两岸”大城市框架。着力实施一批推动城市拓展的骨架工程,启动一批连接主城和周边的重点交通项目,迅速拉开“一江两岸”大城市框架。目前,九(龙坡)江(津)大道、外环高速、渝泸高速江津至白沙段、先锋连接线已建成通车,迎宾长江大桥、西(彭)江(津)大道、滨江新城南北大道已开工建设。重庆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北部新区鸳鸯-江津)将提前规划建设。我们还将加快建设预留轻轨通道的几江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开工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所有的框架性工程都已启动。三是“城市建设大干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全面发力”的要求,我们把2010年作为“城市建设大干年”,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推
进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大干快干。同时,实施几江旧城区上档升级,完善几江东部新城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建设,切实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聚集人气和商气,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打造“千亿工业强区”,增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工业总产值应达到1000亿以上,才能具有吸引辐射力。但是,江津在撤市设区之初,工业总产值仅有164亿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2007年我们提出打造千亿工业强区的目标,通过三年来的不懈奋斗,工业高速增长,现已成为支撑江津加快发展的第一经济。一是狠抓三大工业园。以德感、双福、珞璜三大工业园组成的江津工业园区,不仅是江津打造千亿工业的载体,也是江津经济的增长极。近几年,我们投资了53.8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460户,已投产262户,连续四年实现经济指标翻番,连续七年跻身重庆十强特色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津打造千亿工业强区的主战场。二是狠抓“4个300亿”。存量企业产值300亿:重齿、潍柴、珞璜电厂;新投产企业产值300亿:玖龙纸业、龙煜铜管、润通动力;即将投产企业产值300亿:渝安汽车、重庆建工、益海嘉里;在建企业产值300亿:东方光大、中粮集团、光伏电池、铁马汽车。三是狠抓工业投资拉动。2007年以来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每年均在50%左右,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三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15.5亿、302.2亿、410亿,增速分别达到31.4%、40.2%、35.8%,今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550亿,2011年将达到750亿,预计2012年将达到1000亿,2015年将达到2000亿。四是狠抓规模企业扩张。2007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增加14家、88家、50家,今年可望增加10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基本达到百强县的发展水平。
(三)城市资金下乡,农村人口进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江津现有农村人口108万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还比较大。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认为,江津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土地,突破是农民变市民。为此,我区重点从“引导农村人口进城、促进城市资金下乡”这两方面入手,努力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突破。一是建立重庆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把25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美国熙可、美国瀚阳、德国亨嘉、香港瑞恩、澳门恒河、中国铁牛等农业龙头企业30家,合同引资超过260亿。2008、2009连续两年在“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成为签约金额最多、签约项目最大的区县,签约金额占全市总额的50%以上。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土地规模经营超过了2万亩,实现投资超过4亿元。二是产生了全国第一张“地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创新了“地票”制度。我们把加快农村宅基地复垦置换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引导和鼓励农户走出大山,推进集中居住。全区复垦农村建设用地8000余亩,不仅新增了耕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而且还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有效用活了农村闲置土地。2008年12月重庆农村土地交易第一张地票出自江津。截至目前,江津区复垦农村建设用地部分上市交易后,获地票收益2.9亿元,用于补偿农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农民转户入城步伐。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江津实际,加快城市资金下乡、农民进城的联动改革。出台了“1+3+X”配套措施,加快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宅基地复垦置换农户、征地拆迁户的转户步伐。今年的目标是转户10万人,明年转户10万人,目前已转户3380户1万余人,位居全市前列。
三、江津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
(一)科学布局加快发展的十大主战场,四大班子都是加快发展的火车头。我们确定了双福城市副中心、江津滨江新城、城市商圈建设、工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东部新城建设、旧城上档升级工程、四面山旅游产业发展、镇街经济社会发展、白沙职教园和支坪组团建设等江津加快发展的十大主战场。明确经济发展的十大主战场分别有一位常委或副区长挂帅指挥,每个战场均明确了近期远期目标、不同的工作责任制、考核奖励办法和政策机制,分线作战,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投资项目有载体,干事创业有平台,加快发展有支撑。明确四大班子都是推进江津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四大班子成员都要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共同承担加快发展的责任,形成党委加强领导,四大班子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二)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切实践行“江津精神”,提振加快发展的精气神。薄书记说过,勇气有时比智慧还重要。在当前江津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我们始终把凝聚精神、统一思想、昂扬斗志、提振干劲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通过举办“聚奎大讲堂”、白沙“万人红歌会”,评选“江津发展功臣奖”、“抗震救灾英雄”等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唱读讲传”的热潮,提振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精气神。二是培育“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结合江津经济高速增长、各方面工作都要全面加强的实际,秉承聂帅精神,深入开展江津精神大讨论,培育“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鼓励全区干群争当加快发展的英雄、干事创业的英雄,鼓励大家事事争第一,人人当先进,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建万亩公园,万人捐资绿化长江,着力建设“森林江津”。按照薄书记的要求,要通过建设“森林重庆”改变重庆的小气候,让重庆由“大火炉”变成“大氧吧”。江津的气候和重庆一样,今年甚至创造了全国第一高温。因此,我们大力实施“森林江津”建设,决心把江津由“大火炉”变成“大氧吧”。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建万亩公园、栽万棵大树、万人捐资绿化长江。一是万亩公园。“两山公园”:篆山坪公园5000亩、艾坪山公园6000亩;“两湖公园”:圣泉湖公园1000亩、大岭湖公园2000亩,公园面积超过1.4万亩。二是万人捐资绿化长江。积极响应“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开展“万人捐资”活动,向全社会筹集资金1.6亿元,绿化127公里长江,占全市的1/5。
(四)建设“两桥”,拉通干道,引进轻轨,加快构建“畅通江津”。围绕几江半岛、滨江新城、双福新区三大板块,着力实施一批推动城市拓展的骨架工程。一是加快建设城市跨江北上的迎宾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目前,投资25亿元的迎宾长江大桥已进入主桥墩水上施工阶段,投资20亿元的几江长江大桥也将于于今年年底前开始施工。二是拉通干道,搭建“一江两岸”大城市骨架。连接主的九江大道、绕城高速、渝泸高速,连接绕城高速、渝泸高速的江津先锋连接线已建成通车;投资5亿元的西(彭)江(津)大道、投资5.5亿的滨江新城南北大道、投资1.5亿元的滨江新城滨洲路、投资2.2亿元的圣泉路等主骨架道路相继开工。三是引进轻轨,加快融入重庆主城的步伐。积极争取轻轨提前进入江津,并在迎宾长江大桥和几江长江大桥上预留了轻轨通道。届时,“一江两岸”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框架全面搭建,“畅通江津”的目标全面实现,“半小时江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五)建公租房,抓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宜居江津”建设。薄书记指出,建设“宜居重庆”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建设“宜居重庆”首先是要解决广大群众有房居住的问题。按照薄书记的要求,我们大力实施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建设,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宜居江津”。一是“四个一批”,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住“蜗居”、成“房奴”的问题。通过“公租房解决一批、廉租房保障一批、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一批、商品房提供一批”的办法,三年建设公租房130万平方米,廉租房44万平方米,集中建设巴渝新居1.5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5万户,建中小户型占70%以上的普通商品
住房500万平方米。今年50万平方米公租房已全面启动,其中南华新居公租房就达45万平方米,13.7万平方米廉租房已全面动工建设,开工建设巴渝新居80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近1300户。二是实施“一周不擦皮鞋”工程。投入3亿多元,开展旧城上档升级,实施道路“白改黑”,加强城区扬尘、污染治理,努力实现“一周不擦皮鞋”目标。三是打造重庆最美街道。发挥“半城抱山、一水绕城、十里滨江”的城市特色,实施江津滨江路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把滨江路打造成“十里长堤、十里风情”的绿色风景带。
(六)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阳光警务,加快建设“平安江津”。集中力量处置“一特三大”等信访突出问题,信访稳定工作被评为全市党政“大下访活动”目标考核一等奖,今年已化解市级交办信访积案息诉息访率达70%以上。深入开展破案攻坚行动,2009年共打击涉黑涉恶案件23件71人,现行命案全破,破历年案全市第一。实施阳光警务建设,打造雷锋式警察队伍。推广交巡警制度,设立7个交巡警平台,提高群众见警率。建立一系列校警联动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了校园安全。
(七)提升教育,改善医疗,全民健身,全面打造“健康江津”。适应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需要,积极引进高校,重庆交通大学、能源职业学院等8所高校入驻江津。今后两年,将撤并村小160所,新建寄宿制学校25所,迁建新建中小学10所,启动20万平方米操场硬化和15块标准跑道塑胶运动场地工程建设,完成14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几江中学、体育场、妇幼保健院已竣工投入使用,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加快实施迁建工程,“一镇一中心、一社区一中心”目标基本实现。积极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力争成为我国第11个“中国长寿之乡”。
(八)围绕招大招优招强,全面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认真学习沿海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先进经验,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力强的项目。2007年以来,全区合同引资分别达到293.9亿、420亿、531.2亿,增速分别为47.2%、42.9%、26.5%;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40.9亿、64亿、101.5亿,增速分别为109.5%、56.5%、58.6%;新引进项目中100亿元以上3个,50亿元以上的7个,10亿元以上的45个。今年1-9月,全区新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169个,合同引资703亿元,同比增长73.3%,实际到位资金 108亿元,同比增长70.4%。其中,IT产业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深圳雷科电子、台湾正隆集团等9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达16亿元;与投资25亿元的台湾群光电子、投资30亿元的昆山渝榕电子等16个项目签订意向性协议;与30多个重点IT项目在谈。
(九)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一是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整合国有资产,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收储力度,组建华信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总资产125多亿元,净资产58多亿元。截止目前,该公司累计贷款融资4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良性运转。二是以改革创新方式破解土地瓶颈。用好用活江津是全国首批12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区县之一的试点优势,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新复垦指标跨区域置换管理模式,努力争取上级土地指标,三年共争取土地指标超过3万亩20平方公里,使用量在全市40个区县仅次于北部新区,土地复垦置换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制约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十)塑民生情怀,抓十件大事,全力以赴打好改善民生攻坚战。深入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召开区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民生工作,将在两年半内投入337亿元,着力解决10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预计今年将投
入8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5亿元。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资助体系,共投入7207万元,12万名学生受益。在全市首先创立了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金,累计发放资助金560万元,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近2000人,其中今年发放360万,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1100人,确保全区所有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大学。另外,还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了1000万元的困难群众帮扶基金、100万元的离退休老干部帮扶基金、100万元的党员帮扶基金。建立了重大节日期间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的长效机制,圆满组织了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活动。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向1万户贫困户赠送彩电。向小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奶。
(十一)抓干部队伍,强作风建设,在加快发展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和“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一是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选配干部。明确干部的配备向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倾斜,干部的挂职锻炼主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提拔重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业绩突出的干部。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向全国公开选拔引进适应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的高素质人才。2008年,我们面向全国公招选拔24名优秀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4人,海归人才5人,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李源潮部长和***书记对对此给予批示肯定。三是创新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办法。对 158名正处级后备干部和236名副处级后备干部实行公开面试和公开笔试,综合考量公推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比选出最佳提拔人选,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得到李源潮部长的批示肯定。四是以“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众关系。出台《区级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十条规定》、《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暂行办法》,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创新了科级干部、普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形式,建立健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根治“懒散推拖”等“机关病”。五是在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创先争优。把创先争优活动中焕发的精神和力量投入到推进江津大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全区各级党组织把谋发展、促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作为检验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为推动江津新一轮的大发展和民生大改善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
第二篇: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摘 要:自古以来,农业的命脉是水利,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之一,其对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兴修水利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水利;建设古代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水利问题,而且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我国从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水利兴则国兴,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从进入农业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农田灌溉事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是鲧所以亡,禹所以兴也”。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防治水害,兴修水利,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成就
秦汉以来,我国的灌溉事业在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其中一些已经经历了2 000多年的运用考验,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1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附近的岷江上。这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将离堆凿开,使岷江变为两股,以分水势,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可使成都大平原得到灌溉和通航之利。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经历代整治维修和解放后大规模改建,至今仍灌溉着数百万亩粮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发挥效益时间最长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2.2郑国渠,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渠长150多km,灌溉关中平原。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锺”。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a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
2.3 芍陂(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在位年间(,楚国劳动人民在今安徽寿县南面兴建了芍陂。这是个大似湖泊的水塘,塘堤四周设有36道门,72道涵。它接引了六安山区流来的水,形成一座周围60多km的蓄水库,可以灌溉万顷农田。现在它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北宋范仲淹曾描述当年圩田的规模和技术:“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以上只是较为著名的几例,其他诸如河南南阳六门堰、湖北宜城白起渠、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新疆等地坎儿井、汉武帝时引洛河水灌溉重泉龙首渠、黄河大堤、江浙海塘等都在我国农田水利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
3.1 注重科学规律
四千年的水利建设中,我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大禹治水原始测量技术;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的都江堰无坝取水枢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政府大力推行放淤,短短几年间放淤面积达到250km2以上,并有总结性专著出现,此后放淤和淤灌在北方各省民间流传下来。
3.2 尊重自然规律
一是气候条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二是借鉴历史,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三是地形条件。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
3.3 重视制定水利法规
水利建设中,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是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年)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会造成人心惶惶,引起社会动荡。2002年下半年的粮价上涨所引起的全国性的物价上涨还令人记忆犹新。农业作为主要靠天吃饭的行业,水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涝或大旱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应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高效产出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尤其如此。政府在重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兼顾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利用水利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制定关于个体或组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修建意愿的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补助,本着“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宋朝神宗时代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神宗即位,志在富国,故以劝农为先。1068年11月,正式颁布《农田利害条约》,„„,民修水利,工料自筹,若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贷常平仓钱物给用。此令一行,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陆续兴复。”这充分说明政策在激励农户修建水利设施方面的巨大作用。农户本身要加强对水利设施在种植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极自愿地修建一些小型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尽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已有的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水利立法是必要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但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鉴于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现实,有必要制定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并结合经济手段控制水的使用量。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配以相应的奖励手段,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农业人口大比例的农业大国,搞好水利建设对我国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胡锦涛改革开放成就和原因
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胡锦涛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
回望共和国走过的这三十年,是中国人改变思想,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惊叹。中国人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在逐步向新的工业化的大国转变。这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这些年来的我们走过坎坷曲折,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构想,中国现在或许还在自我封闭的状态。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并没有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反而让我们快速的发展,迈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一个新阶段。
我们在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民百姓的生活迈上新台阶。中国不但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基本实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菲比禁锢,蹑手蹑脚到大胆去闯,大胆去干。
中国的经济格局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设立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系列历史性的改变,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中国的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度的发展。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怀疑也在中国的发展之下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与优越性。中国的改革之路虽有过艰辛,但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篇: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
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秋 石
2012年08月17日14:34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总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明确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党和国家走过的很不平坦的道路,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的10年;是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10年;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极不平凡,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进步的10年。
总起来说,我们党坚持基本路线,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并不断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标志性成就和进步。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变化新情况,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迸发。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一步破除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依法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国有经济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健康发展,补充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历史性转变。进一步消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国民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宏观调控工具和经验更加丰富,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增强,统筹兼顾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优势进一步彰显,有效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新中国缔造者们确定的赶超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
党和国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重要决策事前进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写入党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确立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建设路径,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基层群众自治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丰富。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公共事务听证成为常态。进一步实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务活动越来越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社会主义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党政干部走进基层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运用网络问政于民,公民通过媒体和网络发表言论、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了一些法规的废止和出台。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保障。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物权法颁布实施。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法制根基,成为党和国家在各种风浪冲击面前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平稳前进的重要保障。
三、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正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取得突破性、历史性进展。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富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实现大跨越、大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品种和总印数、电视剧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前茅,进入了新闻出版影视大国行列。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扭转了版权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
我们党清醒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突出表现在: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极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2005年以来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增长近10倍,城乡全面实现了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正在走出一条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路子。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中央加强政策调控稳定住房价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6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和谐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中国农民结束了2600年种田交税的历史。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普遍较大幅度调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政部门开展大接访、大走访,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处置能力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五、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是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
我们党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大爱无疆的伟大民族,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突出表现在:我们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全球经济普遍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我们夺取了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得到充分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扬,创造了防灾救灾、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我们排除了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依法处置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规模空前的上海世博会,“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叹、让中国骄傲,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六、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
我们党科学研判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显著特征,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新兴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世界公认。突出表现在: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新兴市场,2003年至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加强对华关系日益成为各国政策主流,中国与各大国开启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进一步深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坚持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参与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努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在世界重大经济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引起各国关注,在反恐、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成为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要一方,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瞩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权益。倡导建立上合组织,在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上树立了典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七、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的时期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党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突出表现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概括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它们郑重写入党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保证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好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自觉经受“四个考验”、防范“四个危险”,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涌现出数十万先进党组织和数百万优秀党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推进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中央政治局带头向中央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推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继续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改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和扩大差额比例。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发挥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作用。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健全来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定修订党内重要法规制度,初步形成巡视监督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回顾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展望充满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前进道路,我们更加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