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学多能 厚德笃行
九江职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导 师:户才鸿 院 系:师范学院 专 业:语文教育 学 号:07314 姓 名:严新苗
题
目: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博
目录
一、唐边塞诗的特点——-------------------3
二、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的影响——-4
1、文中的积极思想--------------5
2、基本地域文化特色------------6
3、发展旅游--------------------7
三、参考文献——-----------------8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内容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功,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那么唐边塞诗的成就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从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成就两方面来阐述了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塞诗 西部开发 兴盛 影响 【正文】
一、唐边塞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一部壮丽的交响曲,那么唐代的边塞诗一定是最慷慨激昂那一部分。古代边塞诗在表现各民族的交往及融合时, 现实的内容和历史的回顾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的感受往往采用古典式的包装.在此过程中, 既有对历史的模仿感, 又有超越感.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其兴起的原因,由於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盛唐边塞诗来说,它在情调上既可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的英雄气概,但也不排斥儿女心肠的描写,不过这种儿女心肠的描写无损于英雄形象的塑造,相反能使其形象更丰满、更真实。王昌龄在《闺怨》诗中写到后方的女子“悔教夫婿觅封侯”,但那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并不代表她正常时候的情感;当她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相信她仍然会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是盼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的
盛唐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斗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面严峻现实的勇气与真诚。
二、唐边塞诗对后世的影响
1、文中的积极思想
唐边塞诗对于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采的描绘,成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中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
进取精神等等,值得珍视。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诗》其三十五)、“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其三)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其六)、“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于濆《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同情士卒、泪尽泣血的人道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词》其三)、“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此外,边塞诗中还出色地描写了祖国边疆的壮伟风光和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无数优秀作品中所表现的这些积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资我们借鉴、继承。唐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首标“征戍”。明代李攀龙、王世懋、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丛奇葩,十分引人瞩目。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滥觞,唐以后亦赓续未断,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恢宏局面的,却只有唐代。从这点说,唐边塞诗又是卓然独立的。
古代的边塞诗,写尽了流离人生的情态: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塞外荒景……虽然诗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并非如此,可是命运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愿望不能满足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分展现生命力的渴望,其实与这种人生图景一脉相通,浑然一体。从《诗经》那个时代起流离人生的咏唱不绝如缕,这咏唱消解了千百代人心中的块垒。一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就使心有戚戚者感到直逼灵魂的感动,淋漓的痛快。不论他是文人还是武夫,不论他是否深入地体察过离情别绪,不论他生活的年代离少妇与征人有多远。
盛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浩瀚无边的沙漠上,直直地竖起一道沙尘,如同烟柱一样直冲云霄,横亘千里的长河边,一轮将落的夕阳火红浑圆。这句诗中的“直”、“长”、“圆”都用得十分的精妙:一个“直”字给人以劲拔有力的印象;一个“长”字把奔流不息的大河概括得很有纵横千里之势;一个“圆”字恰好消除了夕阳往往会带来的萧瑟之感,只令人感到无比的壮美。这两句诗用字十分简洁,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成了描写沙漠景色的千古名句。描写塞外民族的风土人情。
如《凉州赛神》: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这首诗也是写于作者河西节度使幕府任上,描写了边塞地区人民为农事祈神祭祀的场面。诗的前两句写边塞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之景。但诗的后两句格调一转,写边塞人民祭祀的场面,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欢快,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风格。
又如《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分屡舞,罗袜自生尘。
这首诗是诗人在河西的时候所写的,诗中描写了村民祭祀赛神的场面,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诗人一开始两句“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偏僻辽远、人烟稀少的边塞画面。但后面几句,诗的格调也是一转,写了村民每年祭神活动的宏观场面,为荒凉的边塞增添了不少生机
2、基本地域文化特色
从地域角度看,自西安、兰州一路西行,沿着漫长的河西走廊,越祁连山,走嘉峪关,西出玉门阳关,右有蒙古高原,左有青藏高原,更西是新疆的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天山南北,西北这片阔大辽远的地区,就是自古至今边塞诗绵延生长的主要地方。这里有高山的雄浑,大漠的壮阔,冰川的冷酷,戈壁的荒凉,生死的无常;也有草原的苍茫,绿洲的旖旎,传说的神秘,民俗的斑斓,人情的豪爽;更有敦煌佛窟千古的辉煌,三危山上不灭的佛光,逶迤绵亘的关楼边墙,戍边流放者的故事遗迹,历经岁月沧桑未被沙海湮没的高昌、交河、楼兰古城,还有丝绸之路所沟通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往。这一切,为古今边塞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成为古今边塞诗表现出的基本地域文化特色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
3、发展旅游
西部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深厚,自然环境亦是如此的幽美,壮阔,我们可以把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作为今天的旅游业是很吸引人的,让更多的人理解西部,发展西部的文化,为西部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西部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新时尚。人们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实的旅游资源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指西部民族地区各类文献的总称。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情况,再现了西部民族地方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形式上划分,它可分为资料性文献和实物性文献:前者以文字或图籍形式留住了西部各民族的历史;后者则以实物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西部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于眼前。通过旅游满足其对文化信息的需要。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考证依据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真实地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民族地方志、州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开发,已成功地发掘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为地方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始建于唐垂琪2年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始建于明代的凤凰南方长城、乾嘉苗民起义遗址,通过对这些记载史料的开发利用,打造出了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保靖商周文化遗址,修建
于南宋现保存完整的土司王朝故都的永顺老司城及草创于元朝的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清嘉庆十年为纪念唐代“诗家王子”五昌龄而建的黔城芙蓉城等,这些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址开发都得益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记载与考证。所以说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开发旅游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保存、揭示和传递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知识信息,包含着巨大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无限商机。
西部的经济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富饶的贫困”这一矛盾现象。因此,如何把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增长过程,是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如今是提倡科教兴国,国家的进步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我们要加强对西部的科学教育,政策向西部倾斜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如:牧业、农业形成从生产加工、宣传、销售一系列的营销网络方式!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链,唐朝边塞诗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样也为西部的发展添加了深厚的文化特色,西部将会更加的发达,更加的辉煌,美好!
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在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地名和风物,有不少是在今甘肃境内。如今甘肃诗歌的成就,与甘肃诗人对它的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我们还注意到,盛唐时期对于西部的开拓和同西域的交流带来了边塞诗的繁荣,而上个世纪50年代的支援大西北和90年代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同样带来了以甘肃、新疆、青海为代表的新边塞诗(或者叫西部诗)的兴起。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愿当代的盛世趋势直逼古代的盛唐气象,让思想开放、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诗歌繁荣一路同行。
参考文献
1、《唐诗探胜》 霍松林 林从龙 选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河南第1版
2、《唐诗丛考》 王达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上海第1版
3、《走向盛唐》 尚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第二篇: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概况 《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 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 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 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 盛唐边塞诗派 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 原因 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 时代精神的鼓舞 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 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 盛唐边塞诗内容 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 《雁门太守行》 中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玉龙宝剑名 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胡天八月即飞雪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 ···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奇崛的语言 夸张的手法 丰富的想像 新奇赞叹的情绪 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 雄浑壮美的意境 中唐边塞风光 李端《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边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成影外万里共胡霜 写实倾向明显 浓厚的感伤色彩 苍凉凄清黯淡萧瑟 三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思乡的忧愁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nuò 无奈无限情不自禁 《长生殿》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 中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盛唐 壮阔的画面 激越悲凉的情感 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中唐 凄凉的景物凄清的情感哀感悱恻的艺术效果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域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深沉压抑凄惨绝望 四民族和睦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三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代表诗人1高适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历史背景 开元26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26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庐军节度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 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以古体见长尤擅七言歌行与五古 吸收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越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气骨遒上磊落奇俊 多叙述议论直抒胸臆激昂斩截 代表诗人2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以真实而新奇的物象入诗描写细致淋漓神奇瑰丽 擅长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用韵节奏上不拘一格韵位繁密频频换韵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代表诗人3王昌龄 字少伯曾任江宁丞龙标尉 七绝绪密而思清深婉而隽永 七绝圣手 王世贞称盛唐七绝唯李白与王昌龄为神品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惟少伯诸绝近之 《诗薮》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写景壮阔 深沉的历史感对一代一代重演的民族战争的历史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 意脉细密曲折风格雄浑激越 哈萨克族五岁行骑马礼 尚武精神与北方血统边塞战争不断 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 有气势誓死报国的决心压抑隐喻战争失利《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 燕脂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九岁常居洛以一首《雁门太守行》谒见韩愈得到赏识和举荐 有微讽也有赞叹有忧郁感伤但更多的是雄迈高亢尤其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爱好和平不是穷兵黩武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北方人游幕经历李颀未曾游边地王翰经历不详王昌龄年轻时中进士前曾游历边塞到过泾州萧关宁夏固原临洮一带崔颢一窥塞垣说尽戎旅风骨凛然王之涣遭诬构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 艺术概括力强不着眼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边塞诗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 高适《燕歌行》 诗家夫子 性格豪迈长于七言思致缜密宜于短章构思精巧新奇手法婉曲多变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诗镜总论》
第三篇: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盛唐(713—765),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唐诗达到空前繁荣的高度。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一、边塞诗的概念与历史
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
二、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之一,凡较有声誉的诗人,莫不涉笔;
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
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1.国家强盛,边功卓著。
李白《塞下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辽阔万里的疆域,是盛唐彰显实力的最佳场所。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盛唐气象”的真实展现。
2.盛唐文人的阳刚气质和尚武精神。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盛唐诗人共同的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3.朝廷鼓励边功的国策。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岑参《感旧赋》:圣主赏勋业,边城最光辉。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朝廷鼓励边功的政策,激发诗人关心边事,赴边从军的热情,为诗歌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4.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盛唐边塞诗昂扬积极的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浪漫主义 人道主义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崔颢《赠王威古》: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誓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王维《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1.盛唐边塞诗通过描写边疆艰苦的生活、边塞残酷的战争,抒写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
跃马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 积极报国、无惧牺牲的勇气; 一往无前、克敌必胜的气魄; 彪炳青史、流芳百世的自信。
王瀚《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林庚《唐诗综论》:
如果“没有生活中无往不在的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
2.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 4 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3.盛唐边塞诗通过抒写征人思归,思妇念远的幽怨之情;批判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谴责不恤士兵、指挥无能的将领等,表现了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4.盛唐边塞诗描写边塞苍茫辽远、奇异瑰丽的景色和异域的风土人情,壮景奇情,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
5.盛唐边塞诗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情调激昂,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崇高之感和阳刚之美的美学风貌。
四、盛唐边塞诗名家
(一)雄浑悲壮的高适边塞诗
高适于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730— 733)间,北上蓟门,从军燕地。天宝十二载(752),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高适是盛唐由边功求进取的普遍风尚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从军边塞而终获成功的唯一盛唐诗人。
《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描绘了盛唐边塞生活的全景图:
东北战事的紧张;
塞外风光的荒凉;
守边战斗的艰苦;
将士苦乐的不均;
征夫思妇的相思;
战士爱国的精神。
《燕歌行》包含了唐人边塞诗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热情赞扬战士英勇报国的精神;
强烈谴责边将奢靡腐败;
深切同情蒙受战争痛苦的人民;
讥讽边将用非其人。
总之,《燕歌行》是盛唐最具思想深度和概括力度的边塞诗。
《燕歌行》体现了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描写了塞外辽远荒凉的风物景观; 渲染边地的紧张艰苦的战斗气氛;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 运律入古,四句一转,声韵铿锵; 对仗整齐又有跳跃奔放的气势。
高适边塞诗既有抒发建功边塞的宏大抱负和慷慨豪情;
以写实的方式,对边塞生活、军事场面作广泛记录;
具有豪迈雄壮的情感基调与沉实浑厚的艺术风格。
(二)奇情壮采的岑参边塞诗
岑参存诗400余首,边塞题材诗歌近80首。是最杰出的盛唐边塞诗人。
1.岑参是盛唐最年轻的著名诗人。
2.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 天宝八载(749)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任幕府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府幕约三年,任节度使判官。
3.岑参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
4.岑参的边塞诗最有时代精神,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积极进取的热情
建功疆场的信心
英雄主义的色彩
浪漫主义的气息
5.岑参的边塞诗最有西北异域的情调。
真实再现西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生动展现西域的社会习尚和风俗民情。
岑参笔下描绘了过去边塞诗中所未曾描写过的奇物景观:奇热酷寒,卷石狂风,茫茫戈壁、漠漠雪原,乃至热海火山等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
西部极度苍茫壮阔的自然环境与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相融通,形成了岑诗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成为“盛唐之音”最充分饱满的体现。
6.“好奇”个性与奇异西域风光结合形成奇丽的诗风。
殷璠《河岳英灵集》: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翁方纲《石洲诗话》: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愈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意“奇”。
语“奇”。
韵“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而婉”,侧重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和诗人浪漫而乐观情怀,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而壮”,侧重表现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将士的英勇豪迈,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岑参诗歌充满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壮伟的胸襟与气度,宏大的气势与高华的情 8 调。
岑参以奇特想象、积极乐观的情绪抒发豪迈情怀,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
选择七言歌行的形式,具有激越畅达的体格风貌。
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成为元白新乐府的先河。
高岑:盛唐诗坛追求风骨之美的典型
严羽《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高岑差异:高诗重实浑厚,岑诗奇峭超逸。
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辽远旷阔的自然景观与威武雄壮的兵阵军威,诗歌注重对事件本身的完整概括,纪实性、针对性明显,尚质主理。
岑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对神奇壮观的异域风光情调的奇特感受,诗歌注重对事件过程某些细节着力描绘,尚奇主景。
盛唐边塞诗总结
盛唐边塞诗的审美主导特征是阳刚之美。它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富有崇高感。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主旋律,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境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名词术语: 盛唐气象
高岑 盛唐边塞诗
思考问题:
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盛唐边塞诗总体特征。 盛唐边塞中的时代精神。
盛唐边塞诗阳刚之美的表现。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表现。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第四篇: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内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 特点 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刘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说盛唐边塞诗反映了广阔的边塞军旅生活,具有题材的开拓性;那么,盛唐边塞诗人用七言歌行体抒写边塞战争引起的复杂生活现象,以揭示出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表达丰富深厚的思情内容,则是一种写作上的创新。高适的《燕歌行》就具体显现了这一创新特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子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云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开头八句叙写汉将辞家出征破敌,战争形势紧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八句诗写战斗的经过,主要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作战的艰苦惨烈,以及解围的失败。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力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和将帅的骄奢淫佚;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诽刺了将帅恃恩轻敌,指挥无能,表达了一种批判理念。“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簪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诗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辛以及少妇征人互相思念的幽怨之情,同时也客观反映了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边庭飘遥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进一步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斗的紧张氛围,也流露出战士的怨愤情绪。“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最后四句,写战士为国献身,沙场思念良将,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由此可见,《燕歌行》描写了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颂了戍边士兵为国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戍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能够揭露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现实,抨击将帅腐朽无能、恃恩轻敌和不恤士卒。丰富深刻的内容使《燕歌行》形成了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读盛唐边塞诗,可以感觉一些边塞诗人创作意识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倾向,即试图在一篇诗作中融入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注入更多值得读者深思回味的思情,从而使作品具有多层涵意。李颀的《古从军行》就体现了思情包孕的多重性意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河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几句叙写了战士艰苦的行军生活和他们内心殊多的哀怨。“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写塞外凄凉的景色和扩边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带来的苦难。“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这最后四句托古讽今,揭露了唐玄宗所发动的“开边”战争的实质,警辟深刻,发人深省。从高适、李颀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诗作中不是单纯地确立一种题旨;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叙写,使作品具有多重意蕴,具有一种富有多层诗意的,但又不乏统一性的容量特质,具有丰富深厚的审美特质。这的确是写作艺术的创新。
二.豪放的风格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国家强盛而逐渐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边塞生活,特别是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又鲜明的表现。盛唐边塞诗人追求从军边塞以建功立业,这种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边塞诗里,便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情调,展示出雄浑阳刚的盛唐风骨。王维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风格,他的《老将行》是写一个老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可是最后被朝廷抛弃搁置了;这个老将虽然被人遗忘了,但他不甘心衰老下去,还想要从军戍边报国立功。诗歌表达了老将欲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读之令人感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塞下曲》,它表现了诗人驰骋沙场,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它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慷慨激越,写出了戍边将士为国赴敌、奋战沙场的威武形象,表达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情怀和坚强决心。读之,让人豪情满怀,精神振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为封常清带兵出征而写的送别诗。它没有一般送别诗那种缠绵悱恻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具有军人豪迈乐观的气概。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表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和慷慨赴敌的壮志豪情,体现了飞扬蹈厉、豪迈不羁的盛唐精神。读来让人平添一腔豪气。高适的边塞诗,抒写了安边定远、立功异域的雄图大志,具有昂扬奋发的特色。他的《送李侍卿赴安西》,写得慷慨豪迈。“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是诗人祝愿“行子”于万里之外取得功名;而“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是劝勉激励李侍卿不要因离别而失意悲伤,应振作精神去建功立业,气魄豪雄劲健。他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抒发了“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体现出雄壮豪放的风格。盛唐边塞诗人李颀喜以乐府写边塞题材,发调清越,峻秀豪迈,他的《送魏万之京》的结尾:“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对朋友的诚恳劝勉,既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个性,又体现出盛唐雄健开朗的进取精神。王翰的边塞诗,豪放不羁。他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低而不悲,气格豪健。由此可见,这些经典的边塞诗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边塞诗人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情怀;我们从诗人的昂扬意气和豪迈情怀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盛唐文士立功报国的向上精神。而这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放的气度,不仅使盛唐边塞诗形成了以豪健沉雄为基调的新风格,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激越、最高亢的“盛唐之音”,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悲壮的格调
读盛唐边塞诗,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象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流溢出悲壮的情调。盛唐边塞诗人李颀的边塞诗流畅奔放,慷慨悲凉。他的《古意》写一个少年豪侠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诗风于豪壮之中略带苍凉的色调。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善于表现戍边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他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表现了勇敢赴边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彰显出雄健悲壮的诗风。而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的是唐军出征,诗人通过描写唐军白昼出师的强大声威,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精神面貌。“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徒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凌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不冻马蹄脱。”诗人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中人的精神气质,显得悲壮有力。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写了一些反映边塞生活和战斗的诗,他的《塞下曲》描写了战斗的场面:“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系?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诗中描写战斗激烈残酷,给人以英勇悲壮之感。高适的边塞诗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严酷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具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他的《燕歌行》热情歌颂了边塞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写得慷慨悲壮,既流贯阳刚之气,又具有苍凉悲壮之美。又如他的《塞上》表达了“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的政治见解;“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比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反映了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最后四句“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感慨,充满沉郁苍凉的悲壮色彩。总之,盛唐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描写了苍凉的大漠风景、慷慨的出征、艰苦的军旅生活,严酷惨烈的战斗,抒写了士卒久戍不归的怨愤、征人思妇之悲,表现出悲壮的风格。读情调悲壮的盛唐边塞诗,令人感慨系之;读格调高远、苍凉的盛唐边塞诗,让人领略到一种高远悲壮之美;读经典的盛唐边塞诗,是一次体验悲怆和壮美的航行。
四.新奇壮丽的美感
盛唐边塞诗人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来描写边塞风光,读这些描写边地风光的佳作,有一种新奇壮丽的美感展现在眼前,让人称奇叹妙。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刻画了祖国大西北雄奇壮丽的美好景致,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高远,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给人以明朗雄壮的审美感知。王之涣擅长抒写塞外独特的风光,他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读之,有一种奇特的感觉。祖咏的《望蓟门》描写了壮观的边塞风光:“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生拥蓟城。”这四句诗写望中所见的景色,诗人描写蓟门风云壮阔的景色,凸现了边塞的奇异壮美。高适的边塞诗描写了塞上风光,有一种奇异壮伟的美感。“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这是诗人在《金城北望》中描写的塞上特有的景色;诗人描写西北边城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他的《塞上听吹笛》也是描写塞外风光的绝妙好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吹笛戍楼间”,这两句诗描写胡天雪净、明月高照,戍楼上羌笛悠扬,勾勒出一幅清幽空旷苍凉的异城风光,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在盛唐边塞诗人中,最擅长描写边塞风物的,当推岑参。他常常以雄健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奇异而又壮伟的塞外图景,让人大开眼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他写的狂风;“天山云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这是他写的雪山;“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这是他写的无际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是他写的严寒;凡此无不给人以奇异壮伟之感。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善于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陲的奇异景象,岑参能把边塞的奇异风光表现得具体可感,把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得栩栩如生。他的《火山云歌送别》,堪称描写边塞景物的杰作,“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这八句诗写出了火山云的壮观、奇热。诗人描写火山云的酷热,给人以奇特的感受;诗人描写火山云的雄奇壮丽,使人领略到塞外的奇异景象。岑参还善于以夸张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去刻画边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给人以劲健、奇崛的美感;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有一种清新奇丽之美。于此可见,盛唐边塞诗人善于敏锐捕捉塞外独特的风光,善于以火热的情怀感受边塞的奇异壮美,且以遒劲的笔力、优美的笔调抒写了雄奇壮丽的边塞诗章;而这些充满奇情壮采的边塞诗章,既为盛唐诗歌注入了强健的阳刚之气,也为唐代诗坛增添了璀璨、绚丽的色彩。
盛唐边塞诗人继承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承传六朝、初唐的流风遗韵,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章;这些优秀的边塞诗章描写了丰富多姿的边塞生活图景,描写了边塞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了战争状态下的人文景观,为唐诗构建了另一道风景。盛唐边塞诗人以豪放的风格,抒写了豪迈刚健的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的诗作成为时代精神的诠释。盛唐边塞诗人努力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并成功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从而使盛唐边塞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刘荣俊,彭天瑞,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教师。
第五篇: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赏析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于是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耸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作为生命力极其充沛的盛唐诗人们,他们的诗歌需要一种相契合的主题来抒发与表达,而边塞主题就是这么一个容器,边塞诗也成为了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以及其他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等皆为内地人,而有或长或短的从军漫游塞上的生活经历。由此领略了边塞壮阔苍茫的风光,健儿骁勇尚武的风采,闻见了边塞将士征战杀伐的雄姿,也了解到军中生活的许多黑暗和不平。陶冶了诗人豪壮的心胸,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材。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如: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这个诗人群体统一表现出的一种雄浑磅礴、浪漫恣意的情感特征,以至于这种附着于盛唐诗人群体上的情感特征本身就上升成为了诗学意象。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盛唐边塞题材广阔:一方面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边塞风光荒凉磅礴,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景观风情与盛唐的恢弘气度相一致,主要是以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为主要题材;意象丰富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多用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七言句子较五言为长,在节奏上更为流转、迭宕。七古一体不仅每句字数较五言为多,而且篇无定句,篇幅一般较大,便于铺排驱遣,自由开合,驰骤腾挪。
不难看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多把边塞的奇异景物视作单纯的风景意象摄入诗中,或以之渲染烘托背景氛围;盛唐边塞诗人作为边地的外来者、异乡人,面对边地独有的景物,怀有一份内地人初来乍见的新鲜惊奇,在审美直觉的错愕中,一幅幅内地绝无、边塞特有的风光画卷,被他们手中多彩的诗笔形神毕肖地摹画而出。盛唐边塞诗的景物描写更多是作为背景存在,为渲染烘托穷塞绝域、征战杀伐的悲凉惨烈的气氛服务的,个别篇章在景物描写中亦寓有比兴寄托之意。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可见,边塞诗的美学本质特征其实与盛唐诗文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与边塞这个特殊主题结合后产生出了一种基于恢弘的盛唐气度的雄壮磅礴的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