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问题(定稿)

时间:2019-05-15 14: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合问题(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合问题(定稿)》。

第一篇:融合问题(定稿)

民族 融 合 问题

所谓汉族实际是多个民族或者部族的混合体,因为实际在前汉武帝宣帝之前,并没有汉族这种称呼,那时对中国地方居民的称呼有叫夏的,有叫诸华的,有叫秦人的,还有叫犬戎,东夷,苗蛮、百越的。直到汉朝显赫的武功和强大,特别是武帝时代对匈奴连续不断的征服,才让世人对中国地方的人统称为汉人。也就是说,这个民族来源于一个朝代的称呼,当然也可以叫秦族,宋族,明族甚至清族(假如当时刘邦不被封为汉王,而是其他什么王)。这本来是对这个王朝当时居住所有人的称呼,不管你当时居住的是华族,秦人,还是犬戎,东夷。后来才足见演化成对民族的称呼,成为汉族。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汉以前姑且不论,因为那时都没有这个称呼。东汉以后,就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的融合,后面还有元清两次小点的。没有这些融合,是不可能有今天如此规模庞大的汉族的。严格说来,汉族并不象其他民族那样有单一的血统和划分,比如大和族,藏族,因纽特人,其民族组成非常简单,上千年传乘单一,并没有其他民族的侵入。汉族应该是个多种民族多种血统的大混合体,既有北方匈奴、乌丸、氐、羌等血统,又有南方百越,蛮、俚、僚,甚至有白种人突撅,鲜卑、丁零等。历史上有很多曾经显赫一世的民族,比如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为什么突然间全部或部分销声匿迹?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都灭亡了,而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这种情况实际现在还在发生,象满族,壮族,高山族,甚至藏族,还有许多其他的民族,都正在被汉族同化,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汉族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如此多的民族和人民加入汉族,那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汉族绝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

所以说汉族这个称呼真的是不太恰当,因为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而是一个国家居民的代称。汉族的地位有点象英语,其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的岛国发展到现在的世界语言,完全是因为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而象法语那样的排外和保守,就只能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了。

我们看汉族的发展,在遭遇外敌之初,虽竭力抵挡,但一旦抵挡不住,马上就以极大的柔韧和转变来适应变化,而不是顽抗到底拒绝变通。比如面对蒙古人,面对满人,不论是做四等公民还是剪掉头发,这在许多民族看来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是宁可灭族也不可妥协的。象拒绝投降的古埃及人,巴比伦人,最后都被灭族。而汉族变通了,妥协了,接受了,也生存延续了,最后反而把征服我们的人征服同化了。假想如果当初炎黄部族的那点人(汉族最古老的祖先)拒绝融合变通,恐怕早就在历次战乱和动荡中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汉族了。

最后想说,汉族这个称呼似乎不太恰当和准确,也许中华民族这个称呼更有代表性。这样说起来,不管是蒙古人主导建立的元朝还是满人主导建立的清朝,实际都是中华大家族的一员,也是汉民族融合发展的一次契机,所以我们今天对于外来政权本土政权的争论是狭隘和完全没有必要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也许不是很对,但至少对于统治过中国的满人和蒙古人是对的,在他们统治期间,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是统治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希望民族融合、团结,我本人也很希望如此,毕竟全球都在一体化,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毕竟不是美国,美国成立只有短短3百年,而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期间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摩擦不断,积怨已深,就算现在是一个国家的人,但也不可能同心同德。

但是,目前国家的政策是相当失败的,一方面,大肆谴责日本在华期间的侵略行径;另一方面,为了不刺激满族等少数民族,对他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闭口不谈,讳莫如深。这样,的确蒙蔽了一部分不懂历史的人,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都会招致他们的口诛笔伐,而对以前发生过的更大更惨烈的侵略暴行一无所知。我想知道,如果元清时期满人、蒙古人屠杀几亿中国人的事实都可以忘却、原谅,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比起蒙古人、满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难道就是因为:“现在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人了,这样做会引起民族矛盾的”而已??这就好像,有2个人把你的全家杀光了,过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和你搬到一起住了,因为他现在是你的“室友”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所以他就是可以原谅的了,他的罪行也不能追究了;而另一个人没有和你住在一起,所以他就是不可原谅的,反正对他怎样都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是不是很荒谬呢?

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正视历史,公布历史事实,取消所有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改民族扶持为地区扶持,取消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或者中国所有公民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做到真正的民族平等!如果有一天,国家真的实行了这些政策,并且那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少数民族的子孙们不再为他们的祖先的丑恶行径歌功颂德、歪曲历史,承认他们祖先的罪行,并为此忏悔。从古至今,汉民族都是最宽容的民族,绝对不会揪着以前的事不依不饶的。那时,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的日子一定会来临的。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民族融合的动力

民族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利益。是利益的需求导致了民族融合。一般是强势民族,融合弱势民族,主体民族融合次要民族。融合就是折中,留存谁的成分大,我们就可以说,成分大的民族融合了成分小的民族。

民族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利益,建立在被融合民族的利益需求基本上。是各种利益需求,迫使或诱导被融合民族,主动的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变成与融合民族一样的风俗习惯。

民族融合的速度,与被融合民族受到的压力大小,以及利益需求的强度有关。

民族融合的典范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反反复复,北方汉族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当时汉族有相对先进的文化习俗,但是,由于地位不高,自然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吸引非汉族人的加入。反而还处于反向融合,汉族的某些人,被非汉族融合了。到了隋朝,汉族人当家作主,此时汉族变成强势民族,加上先进的文化习俗,迅速的融合了当时的非汉族人。当时民族融合的动力,是汉族的强势。因为成为汉族人有好处,没有坏处。究竟有什么好处,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也许是可以避免被杀。因为,得到权利的汉族人,要为自己以前遭到的欺压,报复。既有私人之间的报复,也有群 体之间的报复。当时,民族融合的另一小动力,是汉族先进,文明的文化习俗。

美国前期,白种族群的融合,就是靠利益需求来实现的。比如大家为了相互交往,需要统一语言,而早期美国,英语人口比较多,英语人口交往的范围比较广,对象比较多。相对于其它语言是一个优势。而非英语人口,为了拉平这个优势,学习英

语是非常必要的,英语在美国这样的推广了。英国人的习俗自然保留的比较多。

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存在民族融合现象。南北朝前期,恰恰使,在西晋已经与汉族半融合的非汉族人,又与汉族产生了分化。民族分化加强了民族对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相互欺压,屠杀的时期。真正的民族融合时期,是隋朝时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这短短几十内,基本使北方的非汉族人,融入了汉族。

民族融合的动力,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利益需求动力。次要是文化吸引动力。民族融合的动力,基本就这两个动力。

中国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民族融合条件。因为,汉族不是中国的强势民族,成为汉族人,无利可图。脱离汉族,甚至有利可图。这样就出现了,反融合现象,汉族发生分化现象。一些汉族人,被融合入非汉族人群。但是,汉语是强势语言,汉语人口,暂时看来没有出现萎缩。民族融合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分化有利于增加民族矛盾。

现代大陆,汉族对外族的吸引力,已经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类似。只有汉族语言,具有优势,其它的没有什么优势。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的状况。那时的胡人,估计会汉语。南北朝时期的汉语是交际语言,汉族是弱势民族。当时的非汉族人,不认同汉族,虽然也许说着汉语,会写汉字。心里想的,也许是怎样欺压,屠杀汉族。因为,当时的非汉族人,有权利,自然就有力量乱来。乱来,就能获利,又怎能不乱来呢?

其实,当时的非汉族人,与汉族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差别主要是非汉族人群,拥有着权利。拥有着共同的利益,可以剥削当时汉族人的利益。是利益需求,导致了它们与汉族人的巨大差别。也就是说,不需要有多大的,文化语言差别,只需要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就可以产生致命的民族矛盾了。现在的弱化汉族意识,强化非汉族群 体意识的状况,使非汉族人,形成一个个可以获利的集团。其潜在危害令人担忧。

民族问题是牵涉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以及边疆稳定的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问题。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应该:淡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调整有关政策,把党对少数民族的照顾落到实处。

淡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逐步取消在种表格填写民族成份的做法,填写民族成份弊端很多,它会把已经融合成一体的人群分成若干部分,一位少数民族朋友告诉我:“不到填表格的时候,我就想不到自己是少数民族”表格上填写民族强化了民族差异,不利于民族融合。另外宪法中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一律平等。既然不分民族,为何又在各类表格中填写民族成份呢?岂不多此一举,如果表格中不再填写民族成份,公安部门再也不为民族成份的判定而劳神,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就不存在申报子女民族成份的问题。不填民族以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也要相应调整,原来按民族成份的不同进行照顾,现在可以按居住区域的贫富不同进行照顾。按区域照顾少数民族有三大好处:

1、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让真正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2、那些已经融合了的“表格少数民族”不再去抢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取

消了他们和汉族的唯一差异——表格上的民族成份不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3、以前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杂居的汉族,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祖祖辈辈和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开发边疆,守卫边疆,但却享受不到和少数民族一样的待遇。如果按地区执行国家的照顾性政策,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延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社会,解决好民族问题,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少数民族称谓消亡的日子,也就是汉族称谓消亡的日子,也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日子,那时的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紧密团结的钢铁长城,任何人都不能分裂我们。

第二篇: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10年11月15日 15时05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传祥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确定为 7个领域,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根据各领域与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之间的关联程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应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地理信息、智能终端等产业。国外有关数据表明,军事信息技术与民用信息技术关联度非常高,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有70%—80%来自民用信息技术。军事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的军事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大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息息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地理信息、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信息技术在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加强军民融合的工作重点。例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军队后勤物资保障、国防交通战备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智能武器制导、战场智能指挥决策、无人飞行器等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军事微电子技术、军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生物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生物产业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产业与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例如,利用生物技术可以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生物人工器官制造(如生物人工皮肤、人造血浆、人造骨)等,可以为战时垂危伤员的救治提供帮助;利用遗传工程及基因技术,可以研究新型抗生素以有效应对军人伤口感染;通过开展针对生化武器袭击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对生化武器的防御能力,等等。国家将出台《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进一步明确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必将为生物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3.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新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新能源领域的许多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国防和国防建设之中,如高效电池技术、节能技术等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民用核技术可以推进核武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等。同时,通过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军用核工业企业可以由单一军工产业向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为主导产业转变,为推动民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发挥作用。新能源领域的军民融合,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成本,提高装备采购和使用效益,还可以为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内容。

4.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军民融合。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航空航天是军民两用特别明显的产业。上世纪垄断国际航空市场的波音707飞机,其90%的技术由军用飞机技术转移而来。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比如我国民用大飞机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从而提高军用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航天领域,我国将在 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开拓新的空间。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军民融合的装备开发体系,整合军民两方面的产业资源,突破海洋开发和军队远洋装备建设中所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保障瓶颈。高端智能装备涵盖智能仪表、传感器、智能化软件、系统集成等诸多领域,是促进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工具,也是提高武器装备及其制造水平的基础保障。

5.新材料领域的军民融合。新材料领域,主要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入、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等方面。新材料技术是其他高技术赖以发展的“食粮”,在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领域则是发展高性能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化学物质或不同结构的物质组合而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非常适用于制造各类军用飞机;功能陶瓷材料可用于生产多种高性能电子产品,结构陶瓷材料适用于制造燃气轮机、柴油机等热机的高温部件;高分子材料,亦即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电绝缘和绝热性好,耗能低、易加工成型等优点,适于制造机枪零件、飞机机身、火箭导弹部件等;非晶体材料比晶体材料强度高10倍、抗腐蚀性强、韧性大、电磁性能好、电阻率高,军事用途也十分广泛。因此,发挥国防军工领域新材料技术优势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利用民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机遇促进我军高性能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一个工作重点。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重视推进规划计划层面上的相互衔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立足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着眼长远抢占世界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军队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战略层面的沟通协调,做好军队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国防动员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衔接工作,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产业区域布局和重大政策措施中能够充分体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是指以科技含量高、军民关联度大的主体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等高度军民融合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及以具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完备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体系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全新产业体系。其核心是一个既能为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服务,又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加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前沿技术开发中,应充分贯彻国防要求,形成军民融合的高新科技基础支持体系。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对高风险投入、军事价值大和军队急需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布局与建设。据了解,近年来陕西省在西安等地建立了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具有军民融合特点的产业基地。2010年4月河北省宣布正式在曹妃甸建立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为全面构建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不断拓展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宽度”和“深度”。所谓“宽度”是指产业的种类,就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7个领域进行全面覆盖。所谓“深度”,是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整个流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不仅要涉及生产环节,还要延伸到科研、设计、销售和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3.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根据国防和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结合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选择一批具有军民融合特点的重大专项工程,如航空航天关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监测预警平台等,予以重点扶持。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以切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步伐。

4.制定完善推进军民融合的相关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综合。建立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的产业政策,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推进军民融合的必然要求。重点应当加紧制定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环保政策、布局政策等来规范约束各相关企业的行为,实现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国防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政策。要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现状,按照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演进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军民融合产业选择政策、扶植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军民融合工作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三是制定完善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打破军工企业的垄断局面,广泛吸纳有资质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竞争,在市场作用下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辐射、相互促进、扶优汰劣的良性发展机制。

第三篇: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跨文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纽带。企业没有文化,企业就缺乏价值观、方向和意志。企业缺乏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在充满各种风险且变化多端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同时,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创新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企业并购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实践

青啤厦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集团下属单位的子公司,在集团企业文化框架内如何创新性地建设子公司企业文化,是众多国内企业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通过分析青岛啤酒集团(以下简称青啤公司)企业文化,达到系统认识企业文化的目的,避免以狭隘的视角研究企业文化。本文对青啤企业文化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分别作了概述,三个层次以精神层为核心,以制度层为途径,以物质层为表现形式,体现了青啤公司企业文化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作为青岛啤酒的子公司,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实践和创新,青岛啤酒(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公司)在青啤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完整而创新性地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子公司企业文化,完整性体现在将企业文化作为体系来建设,从精神层、制

度层、物质层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中文名】 王玥;

王玥;

曾长秋;

中南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200

2硕士

中南大学

2002-07-22

知识经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英文关键词】 Knowledge-based Economy,Enterprise Culture,Corporation Identity,Innovation,Enterprise Culture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国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年代,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发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所面临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我国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构建的总体思想,即:以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人为本、借鉴外来优秀企业文化、并具体运作于企业形象策划。从实践的角度,指出在总体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企业文化应按照调查分析现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目标、采取措施培育新型企业文化、评价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等步骤,分期实现。

【英文摘要】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culture that is emerged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rial theories.The thesis is mainly abort the necessity and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by discuss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umstances that our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long-time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more, the article has discussed abou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enter...【DOI】 CNKI:CDMD:2.2002.080698

企业文化评估研究

【英文题名】 Research on Corporate Culture Assessment

【作者中文名】 江翱;

【导师】 李军波;

【学位授予单位】 湘潭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企业管理

【学位】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湘潭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4-0

1【关键词】 企业文化评估;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能力成熟度模型;

【英文关键词】 Corporate Culture Assessment;Management of Corporate Culture;Corporate Cultu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中文摘要】 在现代管理中,无论是为保证各种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而理清“管理情境”,还是为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实效化而找到方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而全面的描绘出企业文化的状况,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因此如何通过对企业文化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估,不仅是国际管理学界不断努力的方向和企业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企业来说,更有着其重要的意义。要想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状况并使评估具有指导意义的话,就必须既从“文”——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来评估,又从“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来评估。如果说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的话,那么文化则是土壤,其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很多企业在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之前,恰恰忽略了企业自身状况的问题。不看到真正的需求和差距,不针对具体的需要进行建设,又如何使土壤更肥沃?另外,根据美国过程学派的核心概念——即只要过程上正确及构成过程的解决方法正确,其结果就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不乏出...【英文摘要】 In modern management, whether to understand“management situation”for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or to find the direction for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precise and effective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Therefore, how to assess this complicated system scientifically not only is corporate culture research topics at the forefront or th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DOI】 CNKI:CDMD:2.2007.2157

5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汪海群.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内化分析[D]武汉大学 , 2004.[2] 周惠.基于目标度量和预估技术的软件过程评估[D]河海大学 , 2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黎红雷.科学与人性: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两难选择[J]管理世界 , 1989,(06).[2] 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差异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J]当代财经 , 2005,(04).[3] 魏光兴.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02).[4] 陈传明,张敏.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分析与测度[J]管理世界 , 2005,(06).[5] 卢纪华,刘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支持性文化模式运行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1,(01).[6] 李军波,江翱.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一体化原则[J]山东纺织经济 , 2006,(06).[7] 李军波,江翱.企业文化评估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1] 黄楫.文化交流与越南本土文化的形成[J]东南亚之窗 , 2007,(01).[2] 茶世俊.教育政策的权力分析刍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5 条

[1] 胡光威.中国华录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2003.[2] 王慧慧.莱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3] 马昭.A公司企业文化评估与重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 2006.[4] 于天军.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 , 2006.[5] 徐姗姗.跨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新范例[D]华中师范大学 , 2006.[6] 王宁.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 , 2006.[7] 刘琳琳.基于文化的企业集团竞争力的提升[D]山东大学 , 2006.[8] 沈荣.基于战略分析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 2006.[9] 杨庆斌.中烟公司贵阳生产点原料分公司人力资本管理探讨[D]贵州大学 , 2007.[10] 隋吉平.龙发股份发展之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2.>>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 , 2001.[2] 陆玮.大亚湾核电跨文化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 2005.[3] 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山东大学 , 2005.[4] 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5.[5] 沈满洪.水权交易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 , 2004.[6] 曲延芬.所有权、规制与绩效[D]山东大学 , 2006.[7] 杨卫.高技术企业的区域产业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 2003.[8]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 , 2002.[9] 朱金瑞.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 2005.[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 , 2005.>>更多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1 条

[1] 汪晓方.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信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 , 2006,(04).[2] 姜生俊,贾丹荣.关于税务文化建设评定体系的研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21).[3] 宋联可,杨东涛,魏江茹.和谐文化对工作生活质量影响[J]管理现代化 , 2006,(05).[4] 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 , 2001,(01).[5] 冯祖贻.全面研究贵州佛教史的开拓之作——王路平教授《贵州佛教史》介绍[J]贵州社会科学 , 2002,(06).[6] 李克昌,杨发林,于钊,辛健.开发岩画资源 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J]草业科学 , 2004,(12).[7] 欧阳红兵.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 1999,(01).[8] 洪晓楠.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9] 潘维贤.结构性竞争战略在高校勘察设计单位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03,(01).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刘蕾.信息化下的传媒组织结构[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C], 2007.[2] 郇成昌.低成本战略在井下矿山企业的实施措施[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 2007.[3] 乔梁,孙玉平,陈锴,陈未杰,曾新榕.组织环境目标管理问题的研究[A]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第十四届年会暨“绿色奥运 清洁发展”主题论坛论文集 [C], 2007.[4] 王云峰,丁明磊.组织协同领导过程与领导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7.[5] 陈若.烟草信息化与企业变革管理之关联研究[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7.[6] 应博群.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增值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 [C], 2007.[7] 岑家辉.高中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的研究——以教师为主要观察点[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 2007.[8] 陈丽萍.高校管理中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分离与交错[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8.[9] 郭强华,柏恒.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控制研究——戴梦德集团公司调研报告

[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 [C], 200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差异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J]当代财经 , 2005,(04).[2] 马力,曾昊,王南.企业文化测量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3] 刘中露.战略支持性企业文化[J]商业研究 , 1998,(07).[4] 魏光兴.企业文化竞争力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02).[5] 杨政.关于建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 1999,(11).[6] 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 , 2002,(06).[7] 李军波.企业文化理论溯源[J]经贸导刊 , 2003,(Z1).[8] 卢纪华,刘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支持性文化模式运行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1,(01).[9] 田立新,李生红,顾建荣,顾尚杰.软件过程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 , 2001,(02).[10] 张宇,贲可荣.小型软件开发单位软件过程改进模型探讨[J]计算机应用研究 , 2001,(11).【相似文献】

[1] 蔡爱萍.文化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7

[2] 顾红.攀钢企业文化探讨[D].四川大学 , 2002

[3] 张宝发.建设卓越的企业文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4] 陈东.解析山东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及现实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银有刚.保定钞票纸厂企业文化体系设计[D].清华大学 , 2004

[6] 张守宝.中国企业文化变革方向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7] 王周火.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 2005

[8] 彭巍.中铁17局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塑造[D].西南交通大学 , 2003

[9] 黄爱生.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

[10] 王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 , 2008

第四篇:联想柳传志谈文化融合问题

企业文化在联想和IBM,虽然是东西方的公司,但是有根本相同的东西。比如说求实、进取跟以人为本,他们提出像对客户的诚信,像创新,实际上这个内容是差不多的,和以人为本差不多的。因此做到文化相同,大家把相同东西是什么,我们对清楚,哪些东西认为在联想符合做,在IBM不符合做,那么我们暂时不做,把它放在外面。所以能够把相同东西寻找出来,然后用我们共同的有利的方法把它贯彻下去,这些东西都是联想以前做过的,如何贯彻这个文化。关键的问题最高层如果能够互相认可,对这个文化能够认可他就能够往下一个一个做,如果高层不行,产生分裂,这个问题就比较大。

所以我们自己认为联想跟IBM的文化,听着很多地方差得很远,比如说也许联想纪律性很强,IBM更追求自由或者怎么样。这个地方作为子文化的部分大家可以商量,开会迟到要不要罚站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但是相同的东西,根源的东西完全是可以提炼出来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城乡融合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乡融合

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将于3月11日进行,201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将在3月3日举行,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4月21日举行,今年多省公务员考试呈现提前趋势,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的专家们提醒广大参加省考的考生,要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对当下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广大考生应多积累,方能在考场上下笔有神。

【背景链接】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热点时评】

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一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所以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同时把改革放到统筹城乡的视角来考虑还没有过。二元结构的改革涉及到调整城乡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有鉴于此,要改革,又很复杂,所以应该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

二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方向和重点,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

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可以具体的从五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会逐步加快。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格局、规模、速度和城市功能、水准和质量,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最症结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按照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下载融合问题(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合问题(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融合总结

    2013学年第一学期语训小班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在“二期课改”理念不断渗透的今天,我们的融合教育工作也稳步发展,通过融合教育园本课程的培训和不断的尝试摸索,健班教师对聋儿生......

    **市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北海市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北海市旅游局镇威北海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浓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为北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2年北海......

    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模版)

    军民融合前景广阔,但问题不容回避 自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管是军队还是传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民营企业对于军民融合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许多地区还涌现出以军民融......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信息融合技术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王 洪 波1,2 (1.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合肥 23009;) (2.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09) 摘要: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传感设......

    军民融合发言稿

    军民融合发言稿 篇一: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3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

    融合教育总结

    融合教育总结 转眼间带春蕾的体育课和融合课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这段时间有过很多的想法和思考,我们的孩子要如何去融入到正常孩子中去,如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融合效果。 第一、......

    融合警民关系

    融合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石柱县公安局纪委谭烽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抓起,着重解决公安民警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指......

    融合初中作文

    融合初中作文 融合初中作文1 融合在我看来,读书是个相互融合的过程。现在回忆起来,倍感欣慰。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念给我听,并时常像我描绘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