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职信私人化
如果你静下来想一想,所有的简历都基本类似。图书馆管理员的简历大致相同,会计师的简历也有雷同这处,等等;为了让雇主能选中“纸上的你”,你必须巧妙地将你从人群中凸现出来。所以就要写一封吸引HR求职信!附信提供了额外的相关信息,再次强调了符合雇主要求的资质。作为你的“私人大使”,它展现了你的独到之处,表现了你通过纸和笔表达自己的能力,并且反映出你的个性。由于是专门写给真实的个人,“尊敬的约翰逊先生“或“尊敬的温特女士“,附信就成为私人交流。这至少向阅读者证明,你运用才智付出了努力,去查明他和她的姓名与职务。
一封附信使你与阅读者的关系私人化,这是在没有与阅读者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你所能建立的最亲近的关系。这对于得到面试以及最终的工作至关重要。附信应当简洁明了,简洁的求职信,充满活力和趣味盎然。润色过的附信应该能够准确迅速地回答下列问题:
1、你为什么写信给我以及我为什么应当把你列为候选人?
2、你拥有什么资质或价值能够使我从中受益?
3、你还准备做什么来进一步推销自己?
求职信集介绍,自我推销和下一步行动建议于一身,它总结归纳了履历表,并重点突出你的背景材料中与未来雇主最有关系的内容。一份好的求职信能体现你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换句话说,它体现了你的沟通交际能力和你的性格特征。
第二篇:自荐书别私人化
1)强调你的优势,但不要重复你的 简历。
Reiterate your strength but don’t repeat your CV.一封完整的 自荐书应包含以下要点:你所申请的职位;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候选人;以及你的职业技能和优势是如何匹配 招聘 要求的。请记住,你是在“诠释”你的简历,而非重复其中内容。
Your cover letter should include information on what position you are applying for, why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and how your skills and strengths match the criteria listed in the job posting.Remember, you are interpreting your resume, not repeating it.2)个性化,但切勿过于私人化。
Get personal but never be too personal.自荐书 是雇主对你增进了解的有效工具,包括你的职场个性、业务强项和工作激情。然而,在信中暴露过多个人信息却是大忌。这也许让你看起来不够职业,还可能影响雇主对你的能力做出客观判断。
Cover letter is an effective networking tool for the employer to learn more about you, including your business-related personality, strength and passion for the job.However, disclosing too much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cover letter is a taboo.It would make you look unprofessional, and may distract the employer from making an objective judgment on you.
第三篇:毛明超·写作:超越阅读的私人化体验
写作:超越阅读的私人化体验
自我介绍:
全名毛明超,地地道道的杭州男生,和西湖一起住了15年。喜欢慢跑,在城西小和山边的英特外国语学校慢悠悠地跑了三年,却在中考的时候一不小心绊倒了,硬生生地比别人早一点撞线,跌跌撞撞地冲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自己写的文章鲜有发表,倒是在网上遭到的欢迎比较多一点。从小不幸,被&;书&;操纵了好多年,以至钱包屡屡遭遇不明损失;等到发现,脚地又一滑,继续向前跑着了。现在还在小和山,绕着杭外的校园跑,背着一只叫高一(3)的包。
作文秘籍:
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而其中足以令你的作品出众的是文字的内涵。提高文字内涵和吸引力,丰富自己的思想是比较基本而有效的办法。通过阅读,在阅读之中寻求对作品的独到解读是我最喜欢的方法。把这种分析的缜密和创造力扩大到人和事,再加上比较好的心态,写作就真的如此而已了。
经验之谈:
私人化的写作
我读初中三年,写过的随笔只有八十余篇,拿得出手的又只剩下一半;学识并非渊博,成绩并非夺目,因而假装专家,侃侃而谈,似乎不太可能。而将此文写成一部&;阿甘正传&;式的奋斗史,又有违我所愿;再者就连萝卜青菜都各有所爱,我也并不指望此文能给所有人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了。想来想去只好倚仗自己稍微丰富一点的阅历为认同我的方法的人略略给些参考了。
我觉得,写作,至少有质量的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各位应当先分清写作与仿写之间的差别。仿写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锻炼人的创造才能,而主要是在意分析能力。你首先辨别例句所用的修辞,然后考虑作者手法或遣词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且对句或结构作出判断;如果是诗歌,还需要讲究格律。等你把一切分析得差不多了,即使你还是用花比喻美人这样的落入俗套,仿写还是成功的。
然而写作却并非如此。因为他是私人化的,所以他很在意属于每一个人的特点。我记得王尔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蠢才。&;我觉得这句话是以支持我的观点,那么接下来就是个问题,该如何发现属于自己的特点?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由于修辞,尤其是比喻的应用是如此广泛,以致于所有我们身边较为美好的东西全被比喻牢牢地控制住了。大家只要翻开诸如《好词好句》这样的书,准保可以找上一箩筐。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修辞太多了;就像病毒一样把我们全给放倒了。也许时不时地从你的嘴里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灯,你像太阳一般明亮„„
于是我们很轻易也发现,要想光凭文字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特点真得很难,就连顺口溜、口头禅传播速度也快得无法想象。我就曾经经历过城东和城西的同学争执一首打油诗的版权
问题。我想除了余华,估计很难找出能把汉语写到怪诞得令人&;发指&;的样子;也许各位读过《十八岁出门远行》就能更好地体会了。就我的阅读史来看,敢用汉语这么写小说的,除了余华不作第二人想。但是更关键的事实在于,评论家在关注余华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将相对较多的目光放在具有某种荒诞特征的情节冲突以及也许存在的影射上了。
长篇累牍地写了那么多,我只想说一点:对于私人化的写作,追求文字上的标新立异,困难之至,并且很容易使文章流于对词藻的堆砌。更好的办法应当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内涵当中。如果只让我说一点经验,写完这段话我就可以无憾了。
格外关注思想内涵的作家并不占少数,他们中的极小一部分人就是以列出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单。(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字就足够分量,但或许我们还可以加上托马斯•曼和詹姆斯•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对思想的关注程度远甚对完美文体的在意。&;这句话或许可以为我撑腰。当然,没有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作基础,再优秀的思想也不会摆脱冬眠的命运,但使文章闪出你的光芒的却只有内涵。
以上这两段话将牵扯到很多问题。我想也许会有人问:如何使文章的内涵丰富起来? 再次重申的是,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为文章丰富内涵提供保障的只有你丰富的内涵,或者说是自己的修养。我只尝试过阅读这种方法,并且觉得它非常管用。如果总结性地加上一句,我愿意说:好的写作必须超越阅读。
应当是高尔基说过:&;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对话。&;这个对话过程将使我和绝大多数人受益非浅。阅读的好处在于,它将许多具有高贵修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们的思索过程用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我们。因为对于真正思想闪光的人们来说,文字忠于他们的大脑和精神。一本日记或对话是极好的例子,它将给你一个完全真实的人物,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小小的癖好。
然而,并非所有的阅读都如此方便;对于小说诗歌的阅读则无异于一段险恶的旅途,这样的阅读要伴随着分析与思考,你将要探索作家未知的心灵禁地,你要讨论&;为什么他这样想?&;;因为我们懂得&;距离产生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思想发出的光芒更为耀眼。
这样的阅读无疑是痛苦的。可是我觉得阅读应当更进一步。诚然,若你按照上面的阅读,那你将收获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或许是一个警句,一段发人深省的分析;或一些在你看来非常出众的世界观)但那些还都只是别人的东西。如果说之前的阅读是消化,那么你现在需要的则是吸收。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问题就是你喜不喜欢这段话(或这个观点或这样的一个人)。我并不认为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和讨厌,因此我更希望各位举出一些原因。千万不要小看,也许你的原因微不足道,但是每一个原因都是文章的特点所在。
分析阅读法
如果说要给我的阅读方法取个名字的话,我愿意叫它&;分析阅读法&;。自从上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后我就开始摸索这样一套办法,起因只是我的恩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艰深难懂。
现在,我对这样的阅读的痛苦已经习惯,倒是可以从容地给各位整理一些技巧来了。首先是怀着足够的尊敬去阅读,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它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需要向它学习的。诚然,有很多作家写的作品并不能令人满意。
第二是阅读的时候手边放支铅笔,并稍微写一些什么,这是留下阅读的印迹的极好办法。不要一味追求数量,只是要有感而发。(其实所谓的摘抄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话说回来,如果你真的迫切地写下了第一点,就不用担心数量的问题,思维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缺口一般地泉涌出来——除非你不乐意再写下去。第三是要有足够的勇气质疑。正如前面所说,有很多作家的作品不能令人满意,而有一些评价并非特别公正。你需要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当然前提条件是质疑的理直气壮,找得出证据。这样的怀疑如果能被解决,那么你的理解和思考就可以更加深入;如果不能被解决,那么这是你的成功。
这样的分析阅读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它使阅读有深度;第二,它使阅读有质量。这两点曾对我的写作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帮助。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将会使你的思维方式发生你无法预计的改变;它将使你的思维更加敏锐,因为你曾从细小的突破,尝试去与作者的思想接轨;它将使你的思维更加成熟,因为你曾思考过自己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你曾举出它的优点、缺点(也许哲学管这个叫辨证思维);它还会使你的思维富有创造力(当然你需要运用得法),这是因为你创造了一种方式来解决读这个故事,并且赋予这文字一种特定的内涵;毕竟&;读者是文章的唯一终审官。&;
我的书目
说了这么多关于阅读的东西,再来讲讲我自己。我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只有从初中开始才算做真正的看书;而如果不是恩师的指导,入&;阅读&;之门恐怕就要浪费掉我初中三年的青春。我想如果能够重现恩师给曾经的我们的某些指点,或许会对各位产生些帮助。
我的阅读是从《张爱玲散文》和《苏东坡传》(林语堂)开始的,等到入了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和《傅雷家书》(前者我读了好几遍,一直很喜欢丰的某种淡雅而朴实,后者应该和父母一起阅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应该去看英文原著,感受一下不能再普通的语言);
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如果能够找到残雪写的《解读博尔赫斯》或者《艺术复仇》收获会更加大;不过这两册书只能作为欣赏,千万不要肆意模仿);
杨绛的《我们仨》(制作非常精美,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恬淡,有机会还可以阅读《洗澡》,虽然情节上要复杂一些;杨绛的翻译也很出色,例如她译的《斐多》);
格非写的《塞壬的歌声》(这是我读得最好的一本书了——书上都是笔记,而且沿着格非的写作你可以找到更多好的作家和作品,我就是从里面找到了废名,现在还一直喜欢;听说马原的《阅读大师》也一样的出色,可惜没有机会找来阅读);
鲁迅,余华,苏童的作品也很出色,不再一一列举;
里尔克的诗(我最喜爱的作家,虽然一直到现在还不能理解他的诗句。不过有可能的话《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将对人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另外诸如四大名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家之作,建议开设阅读欣赏课;若是想要仔细地分析,难度太大了。
其实这样的阅读方式虽然痛苦,但是等到重新从架子上取下某些书随便翻翻,我总是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快乐。接下去就是把你所吸收的运用到写作中去了。我试着用这种自己的方法阅读了一些书,在写书评的时候觉得顺手多了。这是眼下最方便有效的办法了。其实写书评的时候只要回忆起看书的时候思索的痕迹,略略把它们梳理志通顺的文字就好了。由于之前有了那么多辛苦的阅读,写书评的时候文字就有份量,站得稳脚跟,话就掷地有声了。我现在回想过去经历的时候,觉得不光是书评,影评也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电影当中的很多不适合青少年的镜头,所以还是多看书吧。
天下不单单书评一种文体,那是不是分析阅读的好处就涉及不到呢?就我而言,这无非是把阅读的对象换成山、水、人或事。写人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人比书更加有条理,他的言行举止和他的精神是密切相关。外套就是书的封面,行为是情节,思想是主题,习惯是你解读他的暗号。只要语言不是太过呆板,慢慢地写他的一举一动,浅浅地写他所想(因为这个很难捉摸),调侃他的习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就跃然纸上。每个人眼界不同,看山水心情不同,所想所得也不会相同。所以这样的的文章我也没什么值得分享。但是我还有个小小的提示:若不是写书评和影评,就不要让你的思想过分炫耀,要不然文章就会生硬的令人丧失阅读的举趣。
再把话题扯回到我自己身上来。我认真读书作文只有三年,又幸而遇到良师益友,他们不能不说是我最美好的记忆的一部分。但即使是他们,也会对我的写作的某些文章存有误读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我想,写作是自己的东西,闪光的是文章和你自己的内涵;就像人也会被误解一样,依托在你思想之上的文字同样也会被误解和轻视。写作本身十分重要,可是对待写作的态度又何尝不是重要得一如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呢?给你的笔留下足够长的时间,回想起你阅读收获的点滴,发掘属于你的思想的光芒,写作,真的如此而已。
问卷调查:毛明超卷
你的性格:随时间改变,早晚不太一样。不过总体来说比较活泼开朗。
你的爱好:看书,运动(尤其是篮球和慢跑),听音乐,玩游戏,睡大觉
你最崇拜的人:有很多啊,说不上来,不过比较崇拜自己
你最尴尬的一件事:被别人认错,尤其是当成他(她)的好友
你最喜欢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和自己的生日
你喜欢和别人交往吗?喜欢,白天的时候喜欢和一大群人一起玩啊聊天啊,晚上的时候更愿意和几个比较好的朋友交谈。
你的课余时间安排在哪一方面最多:运动和阅读
你每天的运动时间:平常住在学校里面的话,一天应该有一个小时吧?周末在家里的话不下雨,总是要去打两个小时的篮球。
你每天的娱乐时间:很少吧,我自己也不是太需要娱乐,整个人老是很轻松的。你常用计算机做什么事:聊天和找资料,现在游戏也玩得少了„„
在业余时间,你比较喜欢读哪一类的书:短篇小说和诗歌,有时候读些书信。没有充足的时间我一般不读长篇小说。当然了,寒暑假的时候不读长篇那就浪费了。
一到周末,你最想做的事情:好好地睡一觉。
目前,你的最大心愿:说不上啊,觉得什么都很好诶。那么最好就让时间永远停留在我15岁的时候吧„„
考试之后,你喜欢怎么样放松自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现在,你对自己较满意的地方:做什么事情都有激情,很少放弃。
现在,你对自己比较不满意的地方:做事情的时候没条理„„
你最喜欢成为什么样的人:渊博,安逸,平和的好人;有很多朋友,总是很快乐。你最不喜欢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私的人。
你最喜欢的职业:国际经济类的职业,不过如果日子能比较好的话,我比较喜欢自由职业者。你认为目前的高中生活怎么样:比初中要自由很多,但是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摸索。初中给你的最大收益:很多老师和朋友,还有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暑假一般怎么过:很不好说,因为每年基本都差不多一个样:出门旅游,和同学出去玩,看看书做些作业„„应该没有什么新鲜的。
你初中遇到过的最大挫折:初一的时候上语文课发言被全班同学否决„„我对这件事情的记忆特别深刻。
你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享受生活。
你一生最大的梦想:暂时还不明朗。
假如你有一根魔棒,你最先想用它改变你什么:帮我把眼镜摘掉„„
第四篇:人化自然与人的本质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
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人化自然是主体进步的表现;人化自然是对物化自然的扬弃;自然人化的实现方式;人化自然的现实基础;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而统一的关键在于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类活动。在马克思文化自然思想中,表达了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人类直接影响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的人工自然物。
作为中国画家,我个人喜爱走进自然去写生。人化自然,在风景绘画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画家在写生时与自然亲近、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绘画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画家们在创作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首先我们要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只有真正了解到了人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认识到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要通过具体的人性表现出来,研究人的本质首先要认识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生成的人类特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人性,即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的一般特性。二是具体人性,即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一般特性。没一个人的人性都是一般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辨证统一。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一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总的来说,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所以要确定一中物一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例如生物的本质是相对于无生物而言的,它必须以无生物为对象,与无生物作比较,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所以关于本质的规定性,不仅来自人类具体地考察各别事物的需要,也来自人类整体地认识世界的需要。孤立的、单独的事物是没有本质的。孤立的、单独的个人也是没有本质的。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叫“无对象的本质是非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怎样超越出动物界,人就怎样进入历史,而形成自己的本质。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而人的本质概念是对人性进一步抽象的结果是人对自身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
由于人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之中,所以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个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也不具备人的价值、意义和丰富性。孤独的个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也不具备人的价值、意义和丰富性。孤独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动物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一旦人和历史、社会脱节,一旦人和“人的世界”疏远了,一旦人的族类由于内在的矛盾而自我分裂,孤独的、不自由的、在历史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个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空虚、生活没有意义;就会被异化为“非人”的事物,精神生活找不到出路。
而人的本质力量,并非是指人身上的一切社会性因素,它是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力量,这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它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凡是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智慧、才能,在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前进的力量,也是为一切从事自由创造的进步人类所共有的力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里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它是就整个人类来说的,因而,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应是人类本质力量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淀成果。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概括,它揭示了美是人类自由创造劳动实践的产物。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一词在美学界极为流行。但是在笔者看来,流行的理解存在许多混乱。我们有必要结合进化论,对“对象化”作合乎自然科学的解释。美学界许多人对马克思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解,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反映论:红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红的物性的反映,美的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物性的反映。按照这种观点来理解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论只能是:被人改造过的对象,比如梯田,才能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被改造过的对象,象原始森林,星空,月亮就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坚持实践美学的人说,对象化是一个深刻命题,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而要从人和对象的关系变化来理解。关系变了,对象就变了? 如何变的,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 坚持实践美学观点的人就是不敢承认,或有意回避这样一个是事实: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本意是感觉构成的表象对象化,自然人化是指表象世界人化丰富。表象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是相对的,和人的感觉功能有关。客观对象变化,表象也会变化,但是反过来不一定。虽然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有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意思,但是原来的基本含义并没有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出了美的特点,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俩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上述的对人的本质和力量的理解使得我们要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核心内容,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首先,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其次,规定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就一般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或束缚。
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追求自由和争取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人本身得到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经历一系列历史阶段,逐步趋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人的本质力量。
第五篇:“少人化”生产应对用工荒
“少人化”生产应对用工荒
2013-08-27
少人化生产是指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改变,经过详细的产能分析评估后,并绘制人机配合作业组合图,依此分配适当人数的作业员,用来从事所需要数量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目的是让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发挥出100%的工作效率,杜绝“闲人、闲时、闲事、闲设备”等各项浪费的发生。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制造业密集区都面临严重的用工荒,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企业采取“少人化”生产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少人化生产是指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改变,经过详细的产能分析评估后,并绘制人机配合作业组合图,依此分配适当人数的作业员,用来从事所需要数量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目的是让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发挥出100%的工作效率,杜绝“闲人、闲时、闲事、闲设备”等各项浪费的发生。
要通过少人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应对用工荒,精益生产咨询认为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概念。
1、设备改善与作业改善的区别
“少人化”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善来实现,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彻底进行作业改善,下一步才应该是设备改善。如果为了节省人工,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购买自动化设备或进行设备改善的话,其结果将不仅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反而会由此增加成本或招致生产资金的无效使用
2、人工与人数的区别
在人工的计算上,有时会出现0.1,0.2,0.3,……,样的小数,但实际上,即使是0.1个人工的工作,也需要1个人,而不可能是0.1个人来完成。因此,即使工作量从1个人工减少到了0.1个人工,其结果也带不来所需人数的减少,达不到降低人工费用的目的。所以,只有将“人数”而不是“人工”降低下来,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3、“省人化”与“少人化”的区别
“省人化”是指通过调整设备与人之间的合理配合,减少人员数,但是浪费的动作并没有彻底消除。例如:通过1人看管多台机器来减少人员数。而在“少人化”概念中,除了单纯的人员减少外,更多含有根据需求变动能调整人员数的非定员制概念。因此,精益生产关注的是“少人化”,从而避免由需求的浮动带来的人力上的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
精益生产专家点评:从精益生产的角度来讲,制造型企业为了要做好“少人化”工作,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采取单元生产方式等精益生产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培养多能工,从而提高产能和利润。此外,还可以引进机械化和自动化机器设备,达到“省人化”与“少人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