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好四大课题
走好新的赶考路,答好四大课题
周本顺在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我们现在的一切事业和美好生活,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人民敬仰毛泽东,世界人民敬仰毛泽东。燕赵儿女对毛泽东有着特殊的感情,河北人民纪念毛泽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曾30多次来河北,为河北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河北人民引以为豪,并将永远铭刻在心。
周本顺指出,执政之路就是赶考之路,这是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永恒课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命题出自河北,总书记就“两个务必”阐述的“四个包含”也讲在河北。河北的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回答好这一重大历史命题中更应牢记使命、答好考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同志对河北的美好期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现在,中央对我省的工作非常关心,十八大后总书记3次到河北视察
指导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何不辜负总书记、党中央的厚望,使7200多万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需要回答好的总考题。我们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断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考好,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在燕赵大地的考场上交出优异的答卷。
周本顺指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求我们必须答好坚定方向的政治课题。复兴之路是新的赶考之路,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强调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重视抓好思想武装,继续深入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持“革命理想大于天”,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经常在精神上补“钙”强“骨”,永不动摇信仰。“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战争年代如此,建设年代如此,改革时代更是如此。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为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提供有力保证。
得民心的历史课题。“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的实质,就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不解决就寝食难安;一定要把群众的权益期盼时刻装在心中,不遗余力去实现。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人民,我们必须关乎情、溶于理、尽于为,万事民为本,万事民为先。周本顺指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求我们必须答好改革创新的时代课题。我们党是最富改革创新意识的党,毛泽东同志是最具改革创新精神的领袖。纪念毛泽东同志,就要继承和发扬他改革创新的宝贵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下集结起来、行动起来,做到发展实践推进到哪里,改革创新就与时俱进地跟进到哪里。改革创新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差距,更是我们未来最大的红利。我们必须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标杆,在改革上对标,在创新上对标,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我们各级干部,都必须成为改革创新的干将闯将。
苦奋斗的永恒课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历久弥新。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我们的“传家宝”。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共产党人的境界追求不能降低,政治本色不能丢掉。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河北人民的幸福,时刻做到艰苦奋斗、夙夜在公,自己清、家属清、亲属清、身边清,为全省的各级干部作出表率。
周本顺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个务必”,薪火相传;“赶考”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以“两个务必”精神卓有成效地做好河北各项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考”中取得更大成绩、交出优异答卷。这就是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
第二篇:中国烟草的四大难题和三大课题
行业四大难题:
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谋划“三大课题”】 改革的红利在哪里?
---新利润增长点、空间、新的增长点、营利模式、商业模式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烟草专卖制度。在计划安排上,努力向市场配置资源要红利;
在卷烟营销上,努力向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红利; 在品牌规格上,努力向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要红利; 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努力向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要红利;
在人事制度上,努力向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要红利;
在审批制度上,努力向简政放权、高效运转要红利。
发展的潜力在哪里?
---在哪里,有多少,如何实现?解决方案
结构调整的潜力、国际市场的潜力、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
追赶的目标在哪里?
---我们学习、实践、实现标杆,以实现价值卓越
追赶跨国烟草公司前三名;追赶烟机制造公司的排头兵;追赶原辅材料生产的大集团;追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注:烟草工、商业应如何思考,针对本企业特点竞争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烟草集团、卷烟生产厂该如何抓住行业思考发展的机遇,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谋发展;
烟草商业、供应链企业、物流配套企业该如何定位,提升服务能力、深化改革、挖潜增效,实现流通领域的最大红利!
第三篇:快速答好阅读分析题之我见
快速答好阅读分析题之我见
随着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率,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我认为,快速答好阅读分析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阅读选文是基础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另外,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
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二是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三是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2.抓住文体是关键
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
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3.区别题型有技巧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一是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二是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三是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四是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篇:怎样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2
怎样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在历次考试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它直接影响着优生分值的高低,它同时也是一般成绩的同学容易失分的地方。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因此,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从课堂教学入手,加强学生对史料分析题的审题和答题训练,提高学生由教材内向教材外的史料题的解答能力和答题技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用好所学知识解答史料题。那么怎样进行史料题的教学呢?
一、读--解题的基础
读材料,大体把握材料内容和需答问题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是不是一定要读懂了材料才能答题?不一定 ,因为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主要是通过材料考查所学的知识点,而主要不是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情况怎样。所以不一定要完全读懂了材料才能回答问题。对于任意一道材料分析题,不能熟悉与否,应当初读材料,重读问题。初读材料,大体把握材料内容,对后面回答作一铺垫,而且费时不多。重读问题,知晓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初步确定有哪些是学生有把握作答的问题,哪些是学生还拿不准的问题,便于考生制定下一步的解题计划。有的学生喜欢读懂材料才作答,特别是生疏的材料,难懂的古文,这首先给学生造成一种畏惧心理,而且读懂读透材料才看问题,盲目性大,效率不高。所以重读材料轻读问题是不好的习惯。
二、注意提示性句子
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如“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再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
能掉以轻心。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下面这段话节选自 1935年12月16日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声明:”中“ 1935年”和“埃塞俄比亚”就是提示性词语,对后面的问题有暗示作用,圈定了要考查的知识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不明白就再读
材料中没有提示性句子或词语,看问题中能不能界定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果材料首尾无提示性句子,问题中也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时就要重点读材料了,注意抓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管材料多新,不论材料文字多少,不管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只要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四、找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五、小心答题,争取完美。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四个注意”:
1.注意问题的多少。材料解析题中一个小题问了多个问题,有的同学以为问题简单,题未读完就开始作答,结果出现漏答或文不对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考英国的《权利法案》时就有一个问题“这是哪一年由什么组织颁布的什么文件?”。一个问题中考查三个知识点。
2.注意分值多少。分值多少与考点多少成正比的。分值多,考点也多,分值小,考点也少。综合性强一些的问题,也要看分值答题。分值大,要多答,尽其要点,逐一列举,做到条理清晰,要点全面。分值小的,要简略回答,答就一语中的,不铺张浪费,不故意发挥。
3.注意问法,选择答法。在材料解析题中,要注意问题的问法,选择相应的答法。如“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材料中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遇到大雨,他们会起义吗?为什么?”,此类问题不仅要给予肯定或否定,还要答出理由。有的同学肯定的回答却答出了否定的理由,或者否定的结论却答出了肯定的理由,严格说不能得一点分。还有的同学只给一种结论,却答出了两种结论的理由,显然也不能得分。这里只要求学生二者只能选其一,回答相应的理由,而不能模棱两可或画蛇添足,答出两种理由来。这是历史老师在教学时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学生容易误解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能回答理由,也要作出相应的判断,获得第一问的分值。有的学生答不出第二问,第一问干脆也不答,这就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还有的问题可以简略回答尽量从简。比如“美国《独立宣言》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可以回答成“1776年”,也可回答成“1776年7月4日”,建议学生都回答成“ 1776年”。因为简略的回答出错率要小一些。
4.注意书写格式。一忌潦草,二忌涂改,三忌格式混乱,四忌套话连篇。书写直接影响着阅卷人员的心情,不规范的书写可能会使阅卷人员漏阅或错阅,影响着阅卷人员的给分。所以美观的书写格式也是少失分的一大法宝。
总之,平时有效的训练和考试时沉着细心的应战 ,考好史料分析题也不是一件难事。
第五篇:应对中考,答好诗歌赏析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应对中考,答好诗歌赏析题‘ 教学过程: 复习:
一、内容及背景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于景物独取
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结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二、[译诗、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三、【评析】
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将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中景中,情景交融。第二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从中表现诗人对朋友的关切挂念之情。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与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告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当堂训练 【练习一】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我寄愁心与明月
3、赏析句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二】
一、选择。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按要求默写。
1、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是: 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托月送友”的诗句是: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3、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李白的《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写景叙事中隐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4、根据语境,写出诗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面对明月,李白:深情地写道:“,面对明月,苏轼感慨地写道:“ ______________”,给亲人美好的祝福;
面对明月,李煜伤感地写道:“”,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心情。
三、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的手法,抒发了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首句中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又含有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5、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6、末句“随风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