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

时间:2019-05-15 14:5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

第一篇: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

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考

试,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

广大考生在浙江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省考渐渐的近了。虽然每年大量考生报考省考,但绝大多数小伙伴无缘面试,在笔试即遭淘汰,而考生们最为头疼的其实就是行

测。行测顾名思义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云流水、高深莫测”,说的就是

它。有的人对它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或者逐题死磕,或者题海战术,各种小技

巧也学了不少,然而分数却依然进展不大。对于这类考生,虽然把行测进行了拆

分理解,但从没把行测整合起来探求其原则,其对行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入门的层次。这里专家将行测三大基本原则罗列如下,以飨读者。

一、做不完题是正常的。省考行测120分钟120道题,除去涂机读卡的时间,平均算下来每道题只有50多秒。为什么命题者希望考生在这么紧迫的时间内去

回答这么多道有难度的题目呢?因为行测其实是高级版的智力测试,出题者希望

考生用直觉、第一反应和真实能力去回答,而不是依靠培训过的、临时养成的能

力,实际上通过前者是能够准确测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的。再者,行测也是让考

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反应的,处在压力的情况下,考生能不能做到思维清晰,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也是公务人员需要面对的一种现实工作环境的真实模拟。

因为时间紧迫、题目有难度,所以一般很少有人能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在120

分钟内做完120道题。对于我们考生而言,应当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把能做、会

做、好做的题都做好,保证正确率。正确率永远是我们关注的第一对象,如果保

证不了正确率,那么做得快、做得多也只是无稽之谈,正如做120道题正确70

道题比不上做100道题正确80道题。这个原则给我们的一大启示就是,做题的时候没必要按着考卷顺序去做题,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先易后难地做题,把自

己觉得简单好做的板块或者题目优先做。如果最后考卷未答完,那也是正常的,不要以为行测一科自己就考砸了,从而使自己接下来的考试受到不良的心理影

响。

二、有的题目放弃更划算。在行测中,有这样一类题,它们或者题目本身很

难,考生找不到突破口、打不开局面,或者在你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之前,题干本

身很绕、做起来很繁琐复杂,我们知道做这道题大致方向应该如何,不过即使我们细心做题,最终能得到正确答案,但由于耗时过久,时间耗费与分值获得不成正比,放弃它而去做其他题目反倒更划算。当然,最悲剧的就是对于一道数学运

算题目,考生花了3-5分钟计算后终于得到答案了,结果一看ABCD四个选项中,无一与自己答案相符,此时心里异常慌张,此时又得回过头去寻找自己计算是否

存在问题,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对于上面提到的这类题目而言,该放弃

时就应果断放弃,通过猜题技巧进行有根据的选择,最大程度保证正确率,同时

要确保心情不受其影响,继续自信乐观地面对下一道题,相信这一点对于那些完

美主义者而言,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

三、列式计算不是真本事。我们一直说数学运算是高手拼死的主要战场。对

于考霸而言,数学运算正是其拉开与其他考生差距的重要板块,而对于普通考生

而尤其是文科女而言,数学运算无异于梦魇。他们面对数学运算时,第一反应就

是去设方程式、设未知数X。但凡有这种数学思维的考生,一方面是中学阶段让

自己的数学思维僵化了,很多人由于常年的应试教育锻炼,导致做数学题“本能”

地想起用方程解题,这其实是思维死板、自限其能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则是考

生没有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数学运算题目,如果仅仅是通过方程法的思路就能解

题的话,这类题型就难以起到拉开分数差距的作用,毕竟众多考生都是经历中学

数学洗礼成长起来的,方程法对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方法。因此

列方程不能算是真本事,真真正正的本事在于,应对数学运算题目,我们做到不

动笔就能知其套路和解题方向,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当然,数学运算中有很

多模型和技巧,需要进行系统学习才能有所突破,这里篇幅问题,不再赘述。

2014年全国两会必定以特殊的时间节点标定在时代坐标上。

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走过65年风雨历程。这一年,中国又将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会,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两会实践: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2013年的金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两会就是这两个制度的最集中体现。

在两会这个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殿堂,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表达心

声,各政党、界别、人民团体通过选出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透过两会窗口,可以观察到中国民主与法治不断进步的轨迹,也展现了国家

治理现代化的历程。

2014年的初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带来了一件件议案提案,审议、讨论

一份份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两会主旋律。

“今年我准备了13份议案和建议,从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到规范民间借贷,大部分与改革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律师秦希燕从自身

实践中感受到这种传递的力量: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积

极参与其中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人大代表身后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将真实的声音带来是我们的责任。”秦

希燕代表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抽3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基层调研,来自百姓“热

乎乎的意见”就是他每一份建议形成的基础。

在多年履职经历中,2011年力推刑法修正案“恶意欠薪”入罪是最让秦希

燕代表感到自豪的“得意之笔”。“今年,我还将继续关注农民工群体,使他们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秦希燕说。

人大代表通过审议报告、提交议案建议等方式依法履职,来自不同界别的政

协委员则将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声音集中上来。在全国政协委员郭瓦·加毛吉

看来,协商民主就意味着要充分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这样,治国理政才能更加

科学。

收入分配、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平中国„„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直指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治理暴

露管理纰漏,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秦希燕代表从法律角度作出自己的分析: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违法成本低,是制约环境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建真言、献诤言,敢言、善言,让人感到人大和政协制度的活力。

3月9日12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以代

表团名义和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达到460多件。从初步分析的情况看,今年的代表议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

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国家各方面

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截至7日14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截止时间,会议共收到提案

5875件。这些提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聚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聚

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相当数量提

案关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打击和预防腐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不同,但同样都是反映人民意愿,凝聚社会共识,都为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着智慧。”曾担任十一届全

国政协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不仅如此,街头巷尾、互联网上、电视机旁,老百姓关注两会、热议两会,在两会之外形成了一个更广阔的“会场”。两个“会场”上,代表委员与人民群

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绘成一道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靓丽风景线。即使是最挑

剔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两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

治理的重要平台,已越来越成熟与完善。

两会见证:民主法治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升

站在2014年的两会回望历史,代表委员们认为,两会的历程,就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

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

点„„新中国每一次的历史跨越,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民主法

治的“保驾护航”。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民主法治保障越是有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越顺利;民主法治一

旦遭破坏,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

村党支部副书记毛丰美说。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的进步,越发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从首次实行城

乡按相同人口比例“同票同权”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十二届全国政协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召开“双

周协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到进一步发扬;从立法机关

完善科学立法,到执法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为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揽子修改了19部法律,授权国务

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实现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了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对此评价说:“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应有之义是,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

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李晖说。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总书记用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一个国家选

择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必须符合国情和人民意愿。

在中国,两会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

治理的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建设国家、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保持政治定力。”全

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更需要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更需要科学决策、于法有据。这为充分发挥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国家治理现

代化开创更为美好的前景。

两会标杆:让制度优势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搞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那一套,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广泛的代

表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正如来自湘西偏远山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所言,通过两会形成共识、凝

聚力量,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最广泛、最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有利于集中

力量办大事。

新形势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更需要充分发扬民主,统筹

兼顾,把提高基层治理的效力落实到实践当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涉及不同群体

利益的决策发动群众参与,实行听证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还有地方在重大项目启动前

引入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这些新的改革举措,背后体现的是由“管理”到“治理”的国家治理

模式的深刻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善用法治

思维,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用好两会这一民主政治平台,不断推进法治进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修改预算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

法、安全生产法、证券法等;制定资产评估法、航道法、期货法„„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列出了一份详细的立法清单,立法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保障”“先

行”作用跃然纸上。

“在立法计划基础上,应根据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需要立法或修法时,常委会应事先

介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效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发

挥立法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说。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放眼未来,发扬民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将为完善国

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二篇: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4年全国两会必定以特殊的时间节点标定在时代坐标上。

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走过65年风雨历程。这一年,中国又将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会,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国人关注,世界瞩目。

两会实践: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2013年的金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两会就是这两个制度的最集中体现。

在两会这个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殿堂,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民代表表达心

声,各政党、界别、人民团体通过选出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透过两会窗口,可以观察到中国民主与法治不断进步的轨迹,也展现了国家

治理现代化的历程。

2014年的初春,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带来了一件件议案提案,审议、讨论

一份份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两会主旋律。

“今年我准备了13份议案和建议,从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到规范民间借贷,大部分与改革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律师秦希燕从自身

实践中感受到这种传递的力量: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积

极参与其中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人大代表身后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将真实的声音带来是我们的责任。”秦

希燕代表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抽3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基层调研,来自百姓“热

乎乎的意见”就是他每一份建议形成的基础。

在多年履职经历中,2011年力推刑法修正案“恶意欠薪”入罪是最让秦希

燕代表感到自豪的“得意之笔”。“今年,我还将继续关注农民工群体,使他们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秦希燕说。

人大代表通过审议报告、提交议案建议等方式依法履职,来自不同界别的政

协委员则将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声音集中上来。在全国政协委员郭瓦·加毛吉

看来,协商民主就意味着要充分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这样,治国理政才能更加

科学。

收入分配、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公平中国„„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直指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治理暴

露管理纰漏,企业唯利是图、藐视法律,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秦希燕代表从法律角度作出自己的分析: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违法成本低,是制约环境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建真言、献诤言,敢言、善言,让人感到人大和政协制度的活力。

3月9日12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以代

表团名义和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达到460多件。从初步分析的情况看,今年的代表议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

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国家各方面

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截至7日14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截止时间,会议共收到提案

5875件。这些提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聚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聚

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相当数量提

案关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打击和预防腐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不同,但同样都是反映人民意愿,凝聚社会共识,都为推进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着智慧。”曾担任十一届全

国政协委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不仅如此,街头巷尾、互联网上、电视机旁,老百姓关注两会、热议两会,在两会之外形成了一个更广阔的“会场”。两个“会场”上,代表委员与人民群

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绘成一道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靓丽风景线。即使是最挑

剔的观察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两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

治理的重要平台,已越来越成熟与完善。

两会见证:民主法治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升

站在2014年的两会回望历史,代表委员们认为,两会的历程,就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

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如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

点„„新中国每一次的历史跨越,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都离不开民主法

治的“保驾护航”。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民主法治保障越是有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越顺利;民主法治一

旦遭破坏,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

村党支部副书记毛丰美说。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的进步,越发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从首次实行城

乡按相同人口比例“同票同权”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十二届全国政协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召开“双

周协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到进一步发扬;从立法机关

完善科学立法,到执法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为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揽子修改了19部法律,授权国务

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实现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了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对此评价说:“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应有之义是,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

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李晖说。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总书记用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一个国家选

择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必须符合国情和人民意愿。

在中国,两会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

治理的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建设国家、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一定要有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保持政治定力。”全

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更需要倾听民意、凝聚共识,更需要科学决策、于法有据。这为充分发挥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国家治理现

代化开创更为美好的前景。

两会标杆:让制度优势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搞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那一套,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广泛的代

表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正如来自湘西偏远山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平华所言,通过两会形成共识、凝

聚力量,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最广泛、最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有利于集中

力量办大事。

新形势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更需要充分发扬民主,统筹

兼顾,把提高基层治理的效力落实到实践当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涉及不同群体

利益的决策发动群众参与,实行听证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还有地方在重大项目启动前

引入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这些新的改革举措,背后体现的是由“管理”到“治理”的国家治理

模式的深刻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善用法治

思维,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要求用好两会这一民主政治平台,不断推进法治进步,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修改预算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立法法、食品安全

法、安全生产法、证券法等;制定资产评估法、航道法、期货法„„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列出了一份详细的立法清单,立法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成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保障”“先

行”作用跃然纸上。

“在立法计划基础上,应根据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需要立法或修法时,常委会应事先

介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效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发

挥立法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说。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放眼未来,发扬民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将为完善国

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三篇:中公看两会之二: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报告摘要】

报告指出,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

【报告解读】

治理一词,缘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我们说“管理”,今天成“治理”,虽是一字之变,但这种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们不仅于思想观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于政治生态上铲除了人治隐形存在的可能,最终使那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法治无所依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系统现代化;二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的治理系统现代化,主要是指权力运行的现代化,运行有两个保证,一个保证它的纯洁性,反腐也是系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未未来五到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改革,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公平正义社会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标准表述】 [深刻内涵]

在过去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权力的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运用政治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垂直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寻求一致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当前,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极,是政府和企业之外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第三种力量。

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法治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无从谈治理。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综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政府的治理压力不断加大。就公共问题的数量而言,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所面临的问题都呈现“井喷”之势,这给政府压上了沉重的治理担子。

当前,中国的治理重点和难点逐步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完善,国家治理经济事务的很多理念、方式和手段已经渐入佳境。然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包括社会公正、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化,国家的维稳态势日趋严峻。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权威论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习近平

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习近平

[对策措施]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一是传统治理主体单一化到多样化。传统的社会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化,强调国家或政府从上至下的静态的行政管理,亟需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方式。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管理不等于“维稳”。“维稳”只是社会运行出现失序状态之后的应急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常规性的、基础性的服务和管理。这就需要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我们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过去政府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其协同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 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政府在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过程中,将一些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向社会组织招标,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改革有关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和自律诚信机制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四是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通过“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服务和管理。但是当前普遍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新载体。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的服务体系和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在当前,特别要加强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五是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六是健全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中国的社会转型目前进入到社会矛盾多发时期,矛盾多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 立化解矛盾的体制和机制。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我们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事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需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及时反映、矛盾能及时化解;同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5-10-13 来源:人民法治网 作者:文耀全 罗永胜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着力推进村级治理法治化

文/文耀全

罗永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和基础,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近年来,四川省古蔺县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地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现结合古蔺县的情况和法治实践,就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谈谈自己的见解。

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众法治观念淡薄。古蔺县属于山区贫困地区,老百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整体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权威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信访不信法,信大不信小,信闹不信理,不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热衷于“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诉求方式依然存在,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

普法教育形式落后。普法宣传还停留在发单子、搭台子、摆桌子等形式上,照搬照抄法律条文,生硬进行普法宣讲还普遍存在,缺少群众看得清、听得懂的普法宣传形式,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村民自治浮于表面。部分村(社区)没有制定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村民参事议事机制。部分村民自治组织不健全,自治机制缺乏活力,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不到位,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农村“两抢一盗”案件多发,破案率低,尤其是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犯罪活动突出。涉及毒品、赌博等违法犯罪屡禁不绝,涉毒案件数量、违法犯罪人员大幅增加,民众社会安全感缺失。矛盾纠纷量大面宽,征地拆迁、城镇建设、劳动就业、医疗纠纷、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涉稳隐患多。

推进村级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关键是要遵循法治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农村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完善基层群众例会制度,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着力更新思想观念,提升依法治理意识

一是培育村级干部依法治理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大解放,才能推动服务管理大发展。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理论和政策的教育培训,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技巧,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是加强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把提高农民尊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作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采取院坝会、大喇叭广播、农民法制夜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适用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各项政策、法律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返赃大会、巡回法庭、公开审判等方式以案说法,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推进“一村一顾问”制度,整合机关干部、全县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

三是着力打造法治示范村(社区)。围绕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着力打造古蔺镇崇文社区、箭竹乡富强村、大寨富民村、太平长征街社区等一批重点村(社区)。充分挖掘,深入提炼打造特色亮点,围绕“项目富民,法治强村”特色,打造箭竹富强法治示范新村;围绕“一线一园一点”特色,打造全省依法治村典范的大寨富民新村;围绕“一心一会一产业”特色,打造马嘶茶园法治示范新村;围绕“1个核心、2个平台、N个支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打造古蔺镇崇文法治示范社区;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法治人”德法共治特色,打造太平镇长征街社区。通过以点带面,彰显法治示范引领作用。

(二)着力狠抓农村基层基础,夯实平安稳定根基

一是抓好平安细胞创建。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平安网格、平安村(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创建活动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紧紧围绕创建标准,细化工作措施,打造一批治安秩序良好、防范机制健全、基层组织有力、服务管理到位、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和谐村(社区)、平安和谐网格,以基层小平安促进全县大平安。

二是全面推行群众例会制度。推广“定时间、定内容、定纪律、定主题”的群众例会工作规程,每个村社每月召开一次村民群众例会,借助群众例会平台,宣讲政策法律、公开党务村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让群众有话会上说、村级发展会上议、邻里矛盾会上调,推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通过群众例会,让群众充分运用好自己在村民自治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达到还权于民的目标。

三是深化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把预防化解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点环节来抓,做到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实现源头预防动态化,分层掌控。村两委建立完善村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每一个村要有1—2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员,每半个月定期分析研究和排查处理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落实责任人员限期调解处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探索设立县长接转热线,将一般民间纠纷从派出所接处警中分离,重点交由乡镇、村、社化解处理。认真落实“三三调解制”,立足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不推不拖,在第一时间解决,分清矛盾纠纷性质,对该属于刑事处理的,不能作为纠纷调处,不能盲目调解,要讲究调解艺术,找准问题关键,依法处理问题。

四是抓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切实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将安全、维稳、信访、调解纠纷、打非治违、重点人员管控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努力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真抓真办网格事件,常态化督查督办网格事件办理等工作,对乡镇、47个部门网格事件办理不重视、落实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实行严格问责考核,确保网格化真正服务民生、服务管理。

(三)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依法办事水平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拓宽农民民主参政的渠道,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符合本村发展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完善各项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制订村规民约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通过,必须发到每家每户,让村民了解、理解,村民做事才能有章可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上墙公开、群众例会公开,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尤其是新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实现农村社会事务阳光操作。

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村(社区)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培育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引导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矛盾调处、维护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调动农村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等充当农村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利用其在群众当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着力抓好治安防控,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农村治安防控建设。健全完善村(社区)专兼职“红袖标”队伍,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场镇,建立10人以上队伍,各村(社区)民兵连长牵头、村组干部参与,建立5人以上队伍。网格员要参与巡逻,落实“定目标、定地段、定时间、定职责”的“四定”运行模式,常态实施网格化巡防。抓好村(社区)治保会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治安巡防队、治安信息员等多种形式群防群治队伍,实行邻里守望,十户联防、三湾联防,降低盗窃摩托车、盗窃耕牛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二是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全面摸排掌握本村邪教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行为可控。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实现动态监管,密切掌握涉稳、涉群体事件、涉访等情报信息,落实管控措施,做到人员不脱管、漏管。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降低受援门槛,扩大受援范围,畅通援助渠道,针对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低保家庭、少数民族群众等,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坚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治安问题,深入排查,及时上报党委政府。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通过召开群众例会、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奖励制度等形式,发动群众举报突出治安问题,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严厉打击村霸、路霸等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破坏农村基层组织选举,侵害群众利益,欺压群众,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恶势力。加强摩托车管理,配备交通安全协管员,摸清本村摩托车及其驾驶人员基本情况,建立台账。督促摩托车驾驶人员入户办证,村组干部要亲自参与摩托车整治,形成基层联动治理的局面,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作者文耀全系古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永胜系古蔺县委政法委纪工委副书记)

(刊载于《人民法治》2015年10月号)

第五篇: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

2014年05月02日 09:00 来源:《阅江学刊》2014年2期

作者:严强

摘 要: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战略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启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标志。国家治理现代化 是在扬弃旧式现代化之后探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让改革具有了新的意义,而且赋予社会治理创新全新的性质,规定了未来中国式社 会治理的新体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创新

在中国近几年的社会科学界,新的理论和潮流不断涌现。新公共管理浪潮之后,治理理论开始流行。虽然在中国传统的官方话语中,早已出现作为管控、统治意义上 的治理概念,但现在流行的“治理”,则与多元共治、民主、法治等理念联系在一起。这一新的治理理论已经迅速扩展和延伸,并超出了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概 念。[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国梦的真正内容和全新理念,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战略,启动了新一轮 的思想解放运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使中国改革具有了新的意义,而且赋予社会治理创新全新的性质,构建了未来中国式社会治理的新体系。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解放作用

积极赶超现代化是中国近35 年来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目标之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执政党、如何建设新型的执政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 现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追求怎样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如何实现?这一直是执政党的顶层思考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思考过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一直是老一辈革命家们日 夜思索并致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文革的浩劫使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努力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内改革派在启动实践标准大讨 论、推动思想解放、破除“两个凡是”的保守僵化思维之后,将中国带入改革、开放和赶超现代化的道路。最初10 年,中国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革,在恢复了商品生产、激发了经济活力以后,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执政的共产党做出艰难的决断:在告别无效的计划经济体制以 后,要不要选择以往一直反对并努力消灭的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认为改革不能停,“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于是兴起。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让中国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工业、国 防、科技以及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代化建设的赶超延续了西方曾经走过的道路,甚至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标准作 为评估和衡量的尺度。

但是,经过30 多年高速度的赶超,我们终于发现,始于西方国家、由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启动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其弊端渐渐暴露出来。这种现代化带来的现代性是片面 的、不可持续的,是一种旧式的现代性。“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协调、社会与个人不和谐,社会和自然付出双重代 价的现代性。”[3]

这种旧式现代化及其导致的旧式现代性不仅阻碍着中国的发展,纵观全球,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这种旧式现代化时,同样徘徊不前。世界经济的动荡,美国华尔街 的金融风暴,以及欧洲主要国家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等等事件都和这种片面的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有密切的关联。而且,以旧式现代化带动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毒 品泛滥、全球环境污染、全球武器买卖、全球恐怖活动种种恶果,问题显然不是出在全球化上,而是出在旧式的现代化上。

整个20 世纪和21 世纪的前10 年,由于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式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倒行逆施,招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即将发生重大转折的种种迹 象。因而在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向。“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赢、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 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从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和付出的种种社会代价中,我们都能从正反两方面,亲身 体会到新型现代性的深刻意涵。”[4]

新型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人民参与推动的现代化,是一种协同治理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强调器物的现代性、人类消费领域的现代 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新型现代化与旧式现代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维护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体 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模式。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下,改革和开放获得了新的意义。改革决不仅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遭受挫折后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不仅仅是单 纯地解构旧的体制、建构新的体制,改革是中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增强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的法宝。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创新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是公共权力机构实现其政治和社会功能的基本工具,是获得主导性权威的前提。制度决定了技术力量发挥的空 间和可能产生的活力。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制度建设,他主张对于总体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作进一步的研究。研究时可能 还要接触到别的体制问题。”[5]邓小平同志对制度内涵的概括,既涉及结构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程序方面的规定,还涵盖一系列规范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 各领域已进入深水区的改革要强化制度信心,逐步树立结构意识、规范意识、程序意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关键就是要看能否在重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中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社会治理全新性质

中国式的社会治理是在社会转型中为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协同改革而逐步提出来的。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执政党中的改革派将经济建设确定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决定了改革、开放一开始的定位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这和当时最 高领导层首先从经济上来定位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支撑条件越来越多,而且单兵独进的经济体制改革策略也开始暴露出不合理性。民间不时涌出呼唤政治 体制改革的声浪,但令执政党和政府的高层更为担忧的则是因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权益结构失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失序所导致的日趋激烈的利益矛盾和冲 突,以及不时危及到国家安定的重大生产事故、恶性交通事故和食品安全危机。

此外,文化领域不时出现混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所有这些问题,让执政党和政府的上层开始思考中国社会正在分化的事实,需要统筹几大领域的改革、建设与 管理问题。其中,尤为急迫的是社会领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领域建设的议题,十七大进一步将四大领域的改革、建设 和管理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之中。

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适应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而提出和实施的一项战略议题。但是,在本世纪初,当 社会治理作为一项广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即国家总体建设布局中的重要任务被提出来的时候,它是以社会管理的面目出现的。社会管理从宽泛的总体社会管理中分化 出来后,与专门的社会领域的社会矛盾预防和处理相关联,并且着眼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由此,社会管理一直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而被理解、规 范和设计。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最初是被国内大量负面的问题压出来的。2003 年非典型肺炎的突然侵扰,让刚刚开始运行的“胡温体制”感受到中国总体社会不平衡的发展,以及在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形成的新的社会结构所潜藏的新型风险和 不安全因素。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管理等议题被着重提出。同样,从旧式现代化向新型现代化转变的问题也被着重提出来。2003 年11 月21 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新一届领导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疾病,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城乡发 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其中,“长腿”指的是经济增长,“短腿”指的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6]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特别受到上层关注的战略议题也是基于对阿拉伯世界不少国家内部**动酿成恶果的思考。多数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实力薄弱,不少国家失业率持续攀升,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2011年1 月,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之火蔓延至埃及,爆发了一系列的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最终导致国家政权发生更迭。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强化了 中国高层领导维持社会稳定、安全和秩序的愿望。

2011 年是执政党和政府的高层密集性地研究、布置加强、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之年。2011年2 月19 日至23 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发表 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同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 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7 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9 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了理念的飞跃。11 月下旬到12 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这种主要从逆向来把握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带有强制性的治安手段,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表现、特点,寻找和实施处理 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降低社会风险的方式和机制。只要观察一下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不难发现其主流表现为在依然滞后的行政模式下机械地重复着对社 会的规制———控制式的管理,社会管理体系的创新缩小为以强制性权力更积极地干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领域,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只不过是政治体系运用旧的思 维方式维护社会稳定的意图和行动的另一种表达。[7]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政府部门更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套理念和做法,简单地把“管理”等同为“管控”,认为管理就是把人管住;甚至认为“管理”就 是“维稳”,加强社会管理就是维护社会稳定,而“维稳”依然习惯于使用行政的“硬”手段,习惯于事先“堵”和事后“灭火”。[8]社会管理的工作职能由各 级党委的政法委负责和统筹,加强社会控制、维护 社会稳定的意识非常强烈,倾向很明显。中央政法委的一位领导在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 “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70%的城市就业人口,我们把国有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经验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真正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起服务管 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劳动关系就会和谐得多;对4.57 亿网民、8.59 亿手机用户,我们在发挥好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职能作用的同时,把广大网民在净化网络环境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好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作用,虚拟社会就会健康 有序发展。”[9]显然,在政法部门看来,社会管理就是对新的社会领域(如非公有制企业、网络虚拟社会)的重新管控。有学者把这种路径的社会管理创新称为“控制导向的社会管理范式”。

作为社会管控的社会管理创新,维权与维稳必然会形成对立,维护权益被视为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冲击和对社会稳定的挑战。政府对社会矛盾的态度是能压则压、能 捂则捂,崇尚“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公民权益普遍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冲突只有在被政府认为已经影响社会稳定的时候,才能受到高度重视,从 而陷入“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怪圈。为此,有学者希望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来纠正压力维稳机制下的刚性稳定,树立科学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 为主动创稳。[10]但是,无论是刚性维稳还是柔性维稳,社会管理创新都没有摆脱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控的路径。正如皮克所言,社会管理也许会形成多 元主体共治的格局,但最终形成的依然只能是国家统合主义体制。[11]

对社会领域的管理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以后,社会管理就会被社会治理所取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架构中,社会管理显然不再局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也 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对某个领域进行的逆向式的单独管控,而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总体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社会管理将必然转化为新型的社会治 理。

在努力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系统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和治理创新获得了全新的内涵。社会治理及其创新首先从正向的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的规定性。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就是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增加社会资本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利益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产生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及其创新从逆向的合作共治中得到理论与实 践的规定性。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就是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体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共同创造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问题和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缩小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 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第一,要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 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第二,要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通过增强活力来保证有序,通过有序来保证活力。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定社会治理新体系

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是一大进步,自觉认识到需要进行治理,并把社会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才是真正的社会治理创新。有学 者提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总体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社会 开始整体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总体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进而向良性运行转化的过程。从总体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 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 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一判断是否确切还有待研究,但至少表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性的环节。[12]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的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必须有基本的架构。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点在于与总体社会中的其他领域相互关联适应,进行协同式 的制度、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孤立地展开,正像经济发展不能单兵独进一样。社会治理及其创新需要与政治领域的建设和治理、经济领域的建设和治理、文 化领域的建设和治理、生态领域的建设和治理形成系统、整体和协同的机制,在五位一体的建设和治理中推进并实现社会领域的建设和治理,通过社会领域的建设和 治理促进其他领域的建设和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在各个领域制度充分供给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效的总体社会制度体系。因此,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协调、协同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

第一,在社会治理中,建设、服务、治理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在社会建设中进行社会治理,在社会服务中推进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重点在于以社会建设 为基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促进形成合理的社会权益结构和稳定的社会行为秩序为中心,构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形 成制度、体制和机制、政策的结合。在总的社会体制中,在社会体制的约束和引导下,逐步建立社会领域中具体制度网络、社会领域中具体体制网络、社会领域中具 体机制网络和社会领域中具体政策网络。

第二,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在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的前提下,采用系统、综合、合法的方式有序地展开。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创新社会治理的 关键在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 的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 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各 层次的利益诉求。

第三,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是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注重培育社会资本。[13]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新型的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只重视政府的管控 作用,在社会管理的理念中,虽然也含有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内容,但主动管控的权力必须垄断在政府手中。在社会领域治理的初期,特别是社会组织非常少、功 能尚不健全时,这也许是适合的。但是在公众个 体和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治理的背景和面对的条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态势下,这 种由政府单方面进行管控的社会管理就过时了。

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推动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个体的合作,实现协同共治,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 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能够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负责,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 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并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即可。加 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第四,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任何总体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因此,不必一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 矛盾和冲突就惊慌失措,甚至把公众和社会组织正当的维权活动也当成带有负面色彩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有些学者在进行危机管理的研究中,也把这类十分正常的公 众维权行为、对政府不作为或错误作为的合法抗争算成突发危机事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推进这项事业需要进行许多尝试,肯定会 遇到许多矛盾和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旧体制留下的矛盾、创建新体制时产生的矛盾、由于治理中缺乏经验引发的矛盾汇集起来,呈现出多种矛 盾交叉、共振、凸现的局面。

社会治理创新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有问题能反映,有矛盾能化解,合法权益有保障。改革行政 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改革 信访工作制度,推动在网上受理群众信访的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加以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 度。

第五,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是健全立体的公共安全体系。社会领域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在激发活力,并形成安全、有序的局面。在一个复杂性增加、风险 性变大的“全球风险社会”中,[14]应当将常态的风险防范和非常态的危机治理结合起来。在非常态的突发危机事件的治理中,要特别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强化 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全面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要持 之以恒地注重生产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关注灾害安全。健全防灾减灾救 灾体制。还要注意治安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在当前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环 境下,要特别关注网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 息安全。

参考文献:

[1]严强.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邓小平文选: 第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373.

[3][4][6]郑杭,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J]. 学海,2008,(4).

[5]杨百成.邓小平视野中的制度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6).

[7]孔繁斌.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J]. 行政论坛,2012,(1).

[8] 杨小军.社会管理创新:系统论视角思考[J]. 党政论坛,2012,(4).

[9]周本顺.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J]. 求是,2011,(10).

[10]崔玉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J]. 行政管理改革,2011,(1).

[11] Frank N. Pieke.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J]. China Information,2012,(2).

[12]严振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及其阶段性的认识与梳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3).

[13]严强.转型社会新资本体系结构[J]. 阅江学刊,2013,(1).

[14][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 比较视角下的发展观[M]. 苗正民,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9.

下载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浙江热点新闻—从两会民主法治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