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解读感想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解读感想
数学学院10级基地班 刘玲玲 20100509006
5罗曼罗兰说:一个民族的改头换面需要一百年。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已经不知道改头换面过多少次,每次巨大的政治变革都有其核心的内容,可能每个朝代每段历史都不一样,但是其精髓却深入到中国历史的骨髓里,生生不息,当我们今天回头去看的时候,依然会赞叹历史,赞叹为历史前进所创造这些政治思想的人们。
我想提起政治思想变革,提起传统思想文化,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人是孔子,他被誉为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创始人的代表。他一生中,作为教育家,兴办私学,作为思想家,整理典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创立学派。他主张:变无道为有道,提出身份等级原则和礼的规范,主张德治天下。正名以治官,教化以治民,修习以治身。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做暂时或局部的变通、调节,甚而一度背离原则。孔子的文化理念,在好多朝代被采用,以致成为后来传统思想文化的表率。
继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二个代表孟子,同样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注重民生,仁政治国。首先,他提出性善论,从仁心到仁政;然后,提出制民以恒产;其次,重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最后,道高于君,体现出他较强的政治理性。
后来,有荀子,有庄子,有老子,有黄老学派,有申韩,有商鞅,有李斯等等。中国历史发展的稳固离不开一大批强有力的政治理论家,他们继承精华,推陈出新,总会为当时的社会制定出一系列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政治理论体系,被君王采纳,被世人传颂。
当然,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套政治理论体系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瑕疵,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会觉得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弊端,但是我深信对于当时,统治者采用他们的政治理论并奉为治国根本,一定是比较合理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
作为一个中华子女,我们应该骄傲我们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惊叹我们的祖先能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找到最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治国政策,不应该抓住一点毛病不放,毕竟,当时的社会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统治者有当时最想解决的困难,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于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政策,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汲取教训,根据现阶段最想解决的问题,找到一套最适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理论体系,推动时代进步。
第二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 珍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为一体,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紧密。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范畴,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可以说,文化乃国家之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 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全面、深入的进展,人们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逐步确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表现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与频繁。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凡是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一种“人化形式”,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经验与知识,是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判 定及其表达。因此文化是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有的文化发展了,有的文化消失了,这就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历史学家汤比因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罗列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种文明,而今其中很多已经绝迹。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的功能和能力。而当它们作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能力,来自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全面的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与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势中来考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还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我们党尤其是新一代政治家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文化创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联系、影响的社会活动进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相互的渗透和补充、交相融合,不断地突破民族本土文化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民族本土文化固有的疆域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地将各民族本土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文化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以来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共性,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而由于资本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与交流得到空前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因而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显而易见,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 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国内畅饮着可口可乐饮料、品味着麦当劳快餐、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在同一时间内惊诧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时,当我们在国外穿行在唐人街上、走过洋大夫们所开设的中医针灸与按摩诊所、看到外国人认真地练习太极拳及国外电影中潇洒飘逸的“中国功夫”时,都会体验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悄无声息的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在信息时代,许多经济产品、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如图书出版、影视、音乐作品、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直至餐饮、旅游等。的确,经济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只是当人们再度回眸时才发现,原来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人们更为直接、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的还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它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关注一些具有全球化或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和课题;它促进了我们同其它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它也给我们提 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无法消除伴随着文化交往和融合而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相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反而使这种冲突与矛盾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事实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全球化本身既是客观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西方强势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在这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与其他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得到扩张,文化主体性得到张扬,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优势,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其文化明显处于守势和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和生存空间的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我们就有武器。”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但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还不仅仅在于这种“警惕”,而 在于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的文化创新的能力。
由上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也有可能电闪雷鸣。但不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激烈的冲突,中国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中国文化的创新,就是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创新的维度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臶。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讲文化创新,根本目标是建设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一)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功能和凝聚作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迎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首先源于观念、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的实践中变挑战为机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
第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实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成为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的精神武器,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实践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 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要积极进行教育和科技创新。坚持教育创新,必须把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运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夺取和保持优势地位。
(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必须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发展虽由经济的发展所决定,但它又有滋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 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异质文化之间才具有交流、融合、更新发展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人们生活和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入国际市场。认清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西方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和娱乐业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市场窥伺已久,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民族文化的创新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文化产品的短缺,遏制音像制品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出笼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禁资本主义文化垃圾的传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高,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落后的传统,也有优秀的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终级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等级观念、保守封闭心态、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迷信成分,对国民习性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需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弊端,也无论对传统文化持怎样的批判态度,我们都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密码。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和负面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但一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和抨击,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戕行为。它不仅将使传统文化自身无法更新,而且也将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方可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以 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过现代的诠释,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失的一面,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民族如果能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改变消极方面,该文化则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则应予以革除。目前,在世界诸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的冲击,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冲击和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所谓立足本国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搞文化封闭。近代中 国和世界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智慧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行动的源泉就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我们在肯定民族文化意义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主动迎战,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宏大的气魄,敢于正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权衡,去取得 当,促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保障,其底线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说过:“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进攻的威力远比经济进攻的威力要猛烈得多,涉及的领域要广泛得多,采取的手段要隐蔽得多,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极力推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摧毁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瓦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战而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和警惕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从内部构成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足”和“不强”,成为在全球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地”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危险的“接口”。“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在我国的客观存在所构成的文化威胁,普遍地存在于从观念形态到产业形态的各个文化层面。在这种文化生态状况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产品怎样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拥有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又怎样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自觉抵制“西方大片”的文化诱惑?又怎样在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形 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从而在根本上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坝是最容易从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被摧毁的。因此,要全面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创新能力建设,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和理论的创造,克服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依赖,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独立之精神,全面寻回对中华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自信。其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的建设,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渗透和挑战,中国文化才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文化才能获得安全发展的全面保障。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迂腐不化,一味奉传统爱国主义为圭臬。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提醒我们,爱国主义的内涵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全球化,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着,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所以,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其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而非单调的。
由此看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变,落到实处。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科学的爱国主义,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使其具有丰富政治内涵和鲜明伦理特征。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秉承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全民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尤应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就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主义的全民教育显得迫在眉睫。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他们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将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大学生来,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认识到:
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也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在长河中逐渐形成和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14亿中国人,更需要这样一种凝聚力。当今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尊严,认真贯彻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
作 者:著名国学专家 段俊平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跨国公司不能进行文化的整合,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多种文化中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业绩。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企业文化也要进行中国化改造,同样中国企业融入世界,也要在自身文化上嫁接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文化基因,只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强调跨文化管理,必须进行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当企业走出国界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就面临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往往采取并购的方式,但实践证明,并购的成功率是极低的,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问题没有妥当的解决。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TCL公司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这次并购从开始到解体总共只有八个月的时间,结果是失败的结局。其失败原因主要是TCL在并购前对文化的整合考虑不足,并购之后,TCL又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阿尔卡特员工的身上,造成很多员工自行离职,使公司失去了这些有专长的员工。没有了骨干员工,企业肯定是经营不下去的。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是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联想集团并购IBM的 PC业务。刚开始这个并购并不为外界看好,被称为是“蛇吞象”的行动,并且在并购初期,确实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柳传志在后来的演讲中说:“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冲突就是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具体讲是指从高层管理人到项目管理人,特别是高层之间如何互相配合工作,这是决定一个公司能不能好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最根本原因。在金融危机出现时,联想就出现了大幅度亏损,表面原因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冲击,但从根本上讲,是部门管理问题,是文化冲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联想董事会下定决心进行了改组,形成了优秀的中西合并的领导班子。建立了中西方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既有IBM的优秀文化基因,还保留了联想集团的优秀文化基因。此后半年,联想集团在团队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业务也成功扭亏,取得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强劲增长。(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传统、生活环境、物质与精神追求等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文化融合是一个课题,全球化文化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司文化层面的融合,另一个则是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而公司文化的融合必须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下来进行融合。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门必做的一门课程,也是全球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首要部分。信誉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入世之初,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先生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入世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提诚信是非常有意义的。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百年不衰,靠的便是诚信。诚信会给企业带来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从而为企业赢得顾客,赢得市场赢得利益。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都很重视诚信**。比如,IBM把“诚实”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松下公司把“赢得人们的信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观;诺基亚把“科技以人为本”作为自己诚信的实质。反之,一个不守信用的企业,不管它的技术力量多雄厚,广告力度多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不可能创出好的信誉和品牌,不可能发展壮大,必将最终面临着被揭穿、被淘汰的可悲结局。近年来,我国已
经发生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三鹿奶粉事件”、重庆火锅底料掺假以及“紫砂锅”事件等一系列的悲剧,无一不说明诚信的缺失。因为一些企业失信,还可能造成整个地区、整个行业都受到打击。像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使当年全国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在重庆火锅底料掺假被媒体曝光后,重庆火锅业遭受了巨大信誉危机和惨重经济损失。(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诚信,这一经济活动的首要准则,历来被世界各大知名企业视若生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境内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不仅有来自国内的竞争,还有国际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诚信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信用积累与升华形成的商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要让诚实守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层;要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管理模式都不同于原来仅限于国内市场低层次的竞争,因为塑造企业文化的参照背景发生了变化,企业文化内涵和机制的创新也就势在必行。
企业文化的创新,第一个方面是理念的创新。必须创造一种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总体上讲,这种理念的创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基于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建立学习型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第二种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的第二个方面是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文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以生产过程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中的人的因素,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企业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也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创新的第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个性方面的创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雷同化和形式化,缺乏个性。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该包含一种独特的理念,特殊的经营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气氛。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跨国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总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要想成功的走出去,中国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的跨文化管理、诚信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任何企业的兼并成功与否,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文化融合是主要因素,企业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化特点又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企业文化系统。
作者: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爱维龙媒咨询集团董事长
第五篇: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带来的冲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到中国既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融入国际社会,又能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培养、调动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保障。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一些内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精神
导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扬或者说诠释爱国主义精神问题,我想说两个例子来引出我的正文。
第一个例子是老师曾经在课堂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天津的一家网络游戏软件开发公司,这是一家日本商人独资的企业,老板自然是小日本,老板对三个中国年轻人说:“只要你们开发一项关于二战的游戏,结局是日本获胜的话,我会给你们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充满了诱惑力的条件,但是这几个年轻人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中,勇敢地站在了民族的角度,依然舍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且也愤然提出了辞职。我想这三个年轻人的行为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他们绝对是我们的骄傲。这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吧。外商不断的进入,他们甚至不考虑我们的民族感受,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包括这种极其不合理的要求。我想只要我们站在民族的角度,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话我想我们也已经真正地做到了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了吧。
我还想起一个事例,虽然这个事例老师讲的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为了说明民法之类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也可以拿来为爱国主义所用。故事是这样的北京的一家涉外饭店,几位中国顾客在里面用餐,用完餐之后,其中一位顾客看饭店的环境不错,后面还自带了后花园,于是准备去后花园散散步,但是在后花园守候的保安就是不让这位顾客进入,并且指指边上的指示牌。顾客
一看都是英文,没有一个汉语。幸好顾客的英语水平还比较不错,看懂了上面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能入内。于是那位顾客就把这家饭店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允许了他的要求饭店道歉的请求,但是还有一个关于这是对这伤害民族自尊心的说法驳回了。虽然法官是出于法律方面的考虑驳回了那位顾客的说法,但是我认为,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对于那位顾客的行为是值得宣扬的,这个牌子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另外的一个牌子,在老上海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难道不是对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有了巨大的伤害吗?况且还在北京,还用全英语表达。我想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达吧。在全球化背景下,当年的列国主义又开始提着手提包回来了,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对中国人有平等的对待,我们不禁很愤怒,像那位顾客一样,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的民族不受或者是少受伤害,也是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吧。
正文: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问题,自然我们也不可避免的要庸俗一回——解释一些关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全球化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建立在资本、市场、技术、生产和通讯的一体化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
当然如果只有经济的全球化的话,那么这个全球化就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没有资格称为全球化的,真正的全球化有赖于全球各种价值的确立,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內涵,又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又指一种经济现象”。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
江泽民曾指出:“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精神支柱”。
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
而爱国主义是从各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以及人民群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世代相传的丰富和连续不断的发展而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反过来积极、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我们龙的传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思想力量,它过去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现在和今后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巨大推动力。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特点
爱国主义仍旧是爱国主义,但是不得不说,由于是在了全球化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由于时代的要求等一系列原因使爱国主义精神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我个人而言是很赞同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熊大辉先生的一篇名叫《试析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新特点》的文章中所说的几个观点:(1)全球化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统一。我们既要看到全球的共同利益,毕竟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是绝对存在着互利的东西,更要看到我们自己本国的利益,不能使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其它国家毫无道理的损害。做到全球化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并存,并行不悖。
(2)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统一。对外开放不仅是强国之道,也是爱国之道。对外开放开阔了爱国者的视野,决定了爱国主义的开放性。要善于将爱国之情的培养与开放意识的培养相融合。(3)爱国主义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统一。全球化也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民族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在继续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和特色的情况下,与外国的优秀文化做交流,显示出华夏文化的大气。
另外的还有一些特点我稍稍做了一些概括可能是这样的:发展、和平成为爱国主义的共同要求、经济成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开放和交流成为沟通的主要渠道。发展成为各国家和民族的共识,没有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爱国主义将只是一句空话。同时无意识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作用将更加明显和声势浩大。比方在北京奥运会之时的范围涉及全中国的爱国主义游行等就是一次次从内心深处都可以受到感染的宣传。
(四)用小例子(正反)来阐述我理解的全球化的爱国主义
说的太理论的东西部容易理解,我来举两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吧。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来到合肥,我上网的时候,网上的有很多关于去年合肥的“家乐福事件”,去年4月18日的合肥发生了抵制家乐福的活动,原因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捐资给**,支持**的大西藏计划,而且萨科奇还抵制来中国奥运会观看开幕式。于是声势浩大的抵制便自发的集结了,先是通过网络的力量集结,然后就是到了家乐福门口抵制,主要以学生为主,我们安徽大学的许多同学也是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甚至还出现了打砸抢的事件。我想这就是一个不理性的爱国的表现了,难道你这样做就能改变什么吗?我想效果就算有也并不是很大,而且这种行为真的是很欠考虑的。不得不承认,确实家乐福赚了中国很多的钱,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果,这么一闹可能家乐福的老板是有点紧张,毕竟这里的市场也是很大啊。但是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家乐福刚来的时候大家以为是大品牌,于是都默许了它的存在,家乐福也已经在合肥扎下了根,很多人也已经习惯了到家乐福购物,那么我们就要吸收它了,我们要把这里的家乐福看做我们的企业了一样了,而且这里面的工作人员试问哪个不是我们的同胞。所以就算是他们的股东有问题,我们也不应该闹自己的企业了,这也是一种不理性的,其实说实话这到底属不属于爱国行为还真的有待商榷,因为我们要的不是“家乐福事件”这样的后果,这只会使中国在国际上威望下降。我还有一个例子,我不知道是不是适合,姑且拿来看看吧。家乐福和沃尔玛在合肥,我曾经去购过物,超市的老板一定赚的很多,人络绎不绝。但是你如果到了浙江的话,你会很惊讶的发现,有许多浙江人是不怎么看得上什么家乐福沃尔玛的,在浙江,只有杭州,宁波和绍兴有家乐福,而且生意即使不能说惨淡,也算比较差的了。比方在杭州,最受欢迎的绝对是银泰,虽然真正起步才11年时间,但是以销售额计算,公司在浙江省已连续9年稳居浙江百货业第一。公司六大管理指标(坪效收入、坪效利润、坪效税收、人均收入、人均利润、人均税收)均居全国第一。因为我是海宁人,说一点嘉兴和海宁的情况,在嘉兴市没有一家家乐福,只有沃尔玛,可是沃尔玛几乎是撑不下去的。江南大厦是我们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购物的地方。而在海宁家乐福曾经租了很大的店面做过一段时间,但是结果是家乐福的老板连房租都没有付清就卷铺盖走人了。沃尔玛的也曾野心勃勃进驻海宁,可是结果是还在建造中的房子成了烂尾楼,原因很简单,我们是上海华联江南总部,我们真的不怎么相信你这个所谓的国际大品牌。
我说了那么多到底为了说什么呢,看上去的表象就是家乐福和沃尔玛是进不了浙江的市场。更加深层次的是我们的抵制,我们始终认为那些所谓的国际品牌是没有什么真的可信度的,家乐福曾经在宁波被爆料出卖过期产品开始他们原本就“多踹的命运”上再加上了“死期”。在我们看来,他们所谓的先进理念随着我们本土企业家的学习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他们所谓的优质产品还不是中国产的啊。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放着我们自己本土的零售企业不支持而来支持你一个舶来品。我想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吧。在浙江,我们从来都没有接受过家乐福包括沃尔玛,我们也不会因为他们支持藏独就去它们门口闹,这一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我们本土的品牌和它们所谓的国际大品牌可以做的一样好的时候,我们还是愿意支持自己的东西。
我不知道这两个例子是不是合适,但是我想运用这两个家乐福的抵制事件,来表现完全不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合肥的抵制是比较不理性的,是看到了远在法国的老板对于藏独的支持,然后在中国大陆闹,对于身在法国的老板其实影响并不大,那几天辛苦的是在家乐福里面工作的中国同胞,况且这种抵制时间短,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的销售额等。但是我们反观浙江的抵制,是一种长期的,人们心目中的抵制,不会因为远在法国的老板的任何行为而来对在中国的家乐福做更加激烈的抵制。这样的长期结果就是成就了银泰,江南大厦等一批本土零售商的发展。我想这才是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的爱国主义吧。我想这也不属于排外吧,而是一种正常的保护本土的意识吧。
(四):秉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普惠的大同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在接纳和遵守普遍的国际准则时,始终不能忘记本国的传统与国情,要将国际准则本土化。我想秉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这么几点:
首先,要创新,要在观念上创新,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的民族排外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要在内容上创新,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追求进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有大国思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我们的历史骄傲,为我们的未来要充满希望。也要在不伤害我们国家原则的情况下,也要学会大度,大气。也要善于学习,有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
4.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要与“三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而且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点认识,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更好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魂,无论是在以前相对隔绝还是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精神支柱,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
当然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与时代感、现实性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先要做的还是我们更多地学习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的心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