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东华大学研究生复试环境科学笔试试题
2014年东华大学研究生复试环境科学笔试试题(回忆)
1,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为什么能在净化污水中起重要作用?
2,污染物对蛋白质损伤的生物学效应。
3,微生物为什么对环境中的物质具有强大的降解与转化能力?
4,水样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方法有,试举例说明。
5,何为空白试验?有何目的?
6,何为第一类污染物,第二类污染物,有何区别?采样时采样口的设置有何区别? 7,土壤样品的制备及注意事项。
8,简述土壤修复中的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
9,PCBs,POPs,PCDD,PAHs,TOC,pE解释。
10,结合无机氮的几种形态,简述氮在水环境中微生物生化转化的过程,并要求说明其属于好氧还是厌氧过程,其碱度产生及消耗情况。
11,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的区别,从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成分,污染现象,烟雾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阐述。
12,结合现在的雾霾情况,提出你对其治理的意见。
第二篇:2013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复试说明
学校复试说明
复试时间4月8日——12日,学校复试方案、体检及听力安排,详见东华大学研招网公告,复试笔试、面试具体见各学院安排。
复试总分:250
学科复试说明
机械工程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
一、复试内容(250分)专业笔试(100分)、外语听力(30分)、综合面试(120分)。其中,①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笔试科目可以下列科目中选考1门:《机械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导论》、《控制工程基础》、《材料成型技术基础》。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研究生专业笔试科目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笔试科目为《产品设计》。
二、综合面试分组及时间参照报考方向或复试笔试科目分组面试,每位考生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三、综合面试内容
1、专业素质和能力(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2)对学术型考生,考核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的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专业外语;对专业学位考生:考核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倾向,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特长和就业意向等。(3)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2)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3)事业心、责任心、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精神、道德水准、人格特征等。(4)人文素质、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四、录取原则(1)学术型硕士生:依据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统一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方向单列,依据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2)专业学位研究生:按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分别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3)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综合面试平均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⑷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其他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机械工程学院 2013年3月19日
学科复试安排
项目时间地点注意事项
资格审查 4月8日9:00—11:30 机械学院4007室所带材料见学校研招网通知
复试笔试 4月9日9:00—11:00 松江校区第2教学楼2338、2129、2342室具体安排资格审核时通知
外语听力 4月9日下午综合实验楼具体裁安排由研究生部通知
综合面试 4月10日9:00开始机械学院楼具体安排见面试当日通知
综合面试(专硕)4月11日9:00开始机械学院具体安排当天通知
体检 4月11日体育馆 4月11日9:00--14:30,中间11:30--12:30吃饭上午最后一批10:30,下午12:30开始
注意:
各学院复试听力及体检安排,以东华大学研招网通知为准。
第三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生专业试题
2010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综合回忆版
一. 选择题,单选,20题,每题2分
牵扯到各个方面,非常细致,看大家平时积累了
二. 简述题,共8题。每题10分水处理中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基本原理好氧活性污泥法中,F/M(食微比)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能控制F/M,是否F/M越大越好anaerobic,anoxic,Aerobic三者各代表什么,举例说明其应用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5 空气中O3的形成机制,降低空气中NOx的两会不会减少O3的量?简述空气中NOx对环境的影响简述SO2的迁移转化及去除过程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的途径及资源化的技术
三 计算题 共2题,每题10分一医院,有500张病床,每张病床排污水量为1200L/d,初沉池出水BOD5=500mg/l,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曝气池长10m,宽10m,有效水深4.5m。
MLVSS=200mg/l,MLSS=1.2MLVSS,SV30=200mg/l。
求:⑴HRT,F/M,SVI,回流污泥浓度
⑵画出处理过程的简图,并简要说明各个处理单元一种燃料,含C:84% H:16%,燃烧后干烟气量中O2占1.5%,CO 600×10-6(体积分数),求过量空气系数。
第四篇:东北大学环境科学复试
初试计算占的比例较大,好好看那本书就没问题。复试笔试也是书上的,内容比较浅,但是不完全是书上的哦,考了一个八大公害都是什么,很简单的问题,可是我还是没全部想起来。题型分为三部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我只记得大部分,不好意思)名词解释有环境要素、生态平衡、噪声级、生物质能、温室效应、COD简答有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八大公害、氧垂曲线,固废资源化的方法,能源的分类、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利用能源(这个记不清了)论述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世界环境问题 现在回忆一下复试面试吧,我的是这样,不知道其他人先汉语自我介绍,然后开始提问学过什么专业课研究生阶段想研究什么方向COD和BOD的区别,如何测定COD、BOD、TSP、PM2.5都表示什么意思 水的净化机理是什么都做过哪些实验然后翻译了一篇专业英语的短文再用英语问了两个问题,好像是用英语说一下你们学过的课程名称,我国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公众应该做些什么之后接着汉语问都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姓名:姜涛 性别:男
中共党员 出生年月: 1973.02 政治面貌
职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
办公电话: 024-83687719
E-mail:Jiangt@smm.ne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1、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
2、冶金工艺理论及新工艺
3、先进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所在团队情况:资源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团队(薛向欣教授团队)成员
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91,09 1995,07 东北大学 钢铁冶金专业 工学学士
1998,09 2001,03 东北大学 钢铁冶金专业 工学硕士
2001,09 2006,03 东北大学 材料学专业 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5,07 2000,06 辽宁科技学院冶金工程系 助教
2000,07 2005,06 辽宁科技学院冶金工程系 讲师
2005,07 2006,06 辽宁科技学院冶金工程系 副教授
2006,07 至今 东北大学冶金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讲授课程:
1、《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本科生)
2、《冶金工艺学》(本科生)
3、《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研究生)
人才培养情况:
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和本科生8名,协助本方向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和硕士研究生2名。所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成绩优良,1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东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称号。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及辽宁省硼行业高新技术研发项目2项;参加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参加企业合作项目2项。
论文及著作情况: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余篇。
获奖情况:
教学奖励:
1、2008年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
2.、2008年东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奖励: 1、2010年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
2、200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3、2009年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
其它奖励:
1、2010年材料与冶金学院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
2、2010年被材料与冶金学院2010届毕业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社会兼职: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个人寄语:成功来自于坚定的信念
第五篇: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工作总结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工作总结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点工作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学院现有各专业将实现“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进行学科梯队研究方向凝练。
进行了“两本”学科点申报:“给水排水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承办全国环境学科工程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参加上海气象局召开的“长三角气候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并成为参与机构之一,为申报“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硕士点做前期宣传和准备工作。
2)学科梯队建设工作
按学科点申报和建设要求的方向进行队伍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科研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梯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
空气污染控制;
绿色化学与废物资源化;
环境监测分析与规划。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工业暖通空调;
空调热湿传递与舒适性;
室内空气品质IAQ;
建筑能源与节能。
围绕学科研究方向,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目前确定兼职教授3人(美国1人,加拿大2人),达成引进意向1人,正在联系3人。学科梯队增加学科骨干4人(博士,其中副教授1人)。
3)学科基地建设工作
进行学院学科基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投入经费25万(完成论证),四个研究生学科点投入建设经费48万(正在实施)。
申请国家环保局纺织环保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前期准备工作。
4)师资队伍变化
目前全院在编人员58人,净增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人,净增4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11人。
其中:
专业教师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其中:环境工程系17人,博士13人;环境科学系10人,博士7人;建筑环境系15人,博士1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5人,出国进修1人。
教辅教师、其他人员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7人。其中:辅办教师4人;实验室7人;院办5人。在职博士研究生6人。
外聘教师18人。其中:研究生指导教师11人,顾问教授3人,兼职教授6人。科研工作
5)科研项目、专利
科研项目进款经费数778.1万元,比2005年增长41.14%。其中:
纵向项目17项,经费250.2万元,达到32.15%,比2005年增长43.63%。其中:
国家级课题4项,经费90.2万,36.05%;
上海市课题8项,经费134.0万,53.56%;
其他课题5项,经费28.0万,11.19%。
横向课题525.9万。
注:学院十一五计划2006年目标:科研经费 600万,其中纵向经费100万;
6)科研论文、专著
各类论文154篇,其中源刊或核心期刊87 篇,国际会议论文12 篇。
学校表彰3I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8篇,EI论文7篇,ISTP论文3篇。
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注:(1)学院十一五计划2006年目标:论文150篇,其中3I论文10篇;专著或教材 2本;获省部级奖1项。
(2)2005年各类论文121 篇,其中源刊 50 篇,国际会议论文16 篇。其中:学校表彰SCI论文3篇,EI论文14篇,科研奖2项教学与学生工作
7)招生
A 本科生招生人数17892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招生86人。
B 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9947人,暖通空调30人,环境科学14人,热能工程8人。
C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
8)就业
本科生就业率97.7%,比2005年上升2.4%。研究生就业率仍保持100%。
9)教学评估
A 完成全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任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按时进入校园网。
B 做好学校教学评估的各项工作,按要求做好各专业各类教学文件、资料的归档整理,完善教学实验设施、建立学院成果展示室。
C 本科教学工作得到教育部本科评估组组长的好评,为学校争得荣誉。
D 及时做好本科评估总结、研讨和整改工作,使本科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10)教改工作
A 新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教改项目立项4项,院级教改项目立项9项。
B 立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建设部规划教材3本。
C 国内外专家、教授,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开放各类技术讲座22次。
D 举办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教材会议1次。
11)学生工作
A 及早动手进行2007年的学生就业准备工作,收集信息,安排就业指导座谈会、请老师介绍就业形式,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发布会。
B 完成迎接2006届新生进入松江校区工作。召开了2006全院教风、学风会议,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中心,组织多种活动,活跃学生课外活动。
C2006年发展本科学生预备党员45名,学院本科学生党员人数80人,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4 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班子建设
12)班子建设
A 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重要人事安排、大额资金使用贯彻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本科评估期间,定期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布置和落实各项工作,力求良好的工作效果。
B 健全学术、学位和教学委员会,责任和职能到位,使学科建设、人才选用、公共资金使用、教学环节调整、学位评定等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C 进一步加强学院大会和系室活动制度,及时传达上级精神、通报学院情况、布置落实工作、民主推荐先进。
13)其它工作
05年12月中旬完成从延安路校区向松江校区的整体搬迁至今,全院教职员工密切配合,服从学校调配,各系室搬迁后克服困难,保证了2006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面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工会组织学院教师郊游、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主要不足及整改措施
1)学科带头人紧缺,人员缺编。
加大力度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和名校学科带头人,解决领军人物短缺这一关键问题。
继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优秀的博士作为学科骨干,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2)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本院新进青年教师、名校博士多的特点,配备指导教师,建立专用实验办公基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针对本院青年教师教学经历少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基层教研活动,以教学评估带动日常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性,建立有效措施,规范各教学环节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4)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
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6 明年工作目标
完成2007年学院目标管理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
以建立学科研究基地,申报重点学科、学位点工作为2007年的工作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促进学院各项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1)学科点申报工作:
“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申报为工作重点。
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进行“1博3硕”学科点申报准备工作:“热能工程”博士点;“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安全科学与技术”、“市政工程”硕士点。
统筹考虑扩充1~3个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智能建筑设备技术”。
2)学科建设工作:
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学科队伍建设,建立学科组考核体系,设立学科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带头人岗位,形成具有特色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科研教学学生工作协调发展的梯队。
3)本科生研究生招生
2007届本科生计划招生人数180人。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实现大类招生90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招生90人。2006届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13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人(环境工程50人;环境科学20人;暖通空调30人,热能工程10人);博士研究生20人(环境工程15人,暖通5人)。
4)教学工作
按要求做好各专业各类教学文件、资料的归档整理,完善教学实验设施、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教学改革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保证质量完成全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任务。严格要求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各类论文盲审合格率达到100%。不出现教学事故。
5)教学改革工作
申报高质量教改项目立项(各专业至少1项)。
组织编写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本硕博专业2本、本硕专业至少1本)。各专业建立示范精品课程。建立学院网上专业技术讲座专栏。
邀请校内外学者、教授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进行技术进展讲座30次。
6)全各项科研任务指标
科研经费人均10万,其中纵向经费在30%以上。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0篇,其中:中国科学引文期刊CSCD,博士类副教授、教授人均2篇及以上,讲师、其他副教授教师人均1篇及以上;国外SCI、EI期刊源论文或ISTP论文,博士、教授人均1篇及以上;其他人员人均发表会议论文、刊物论文1篇及以上。
申报专利,各学科研究方向梯队队均2项,其中有发明专利。
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各学科研究方向梯队队均1项以上。组织申报科研成果项目5项(2年内由教授领衔建立的各学科研究方向梯队队均1项)。
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工作管理。
7)进人计划
13人左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4人(博士),其中教授级人员不少2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热能动力工程学科4人(博士),其中教授级人员不少于2人;新建硕士学位学科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实验室2人(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生工作1人(干部调拨)。
8)实验室、学生工作
逐步实施院系对实验室、学生工作双向管理改革,由本科教育模式向本—硕—博人才综合培养模式的逐步转变,提高教辅工作和教学设施的办学效益。
9)岗位聘任与分配
进一步完善学院岗位聘任、人事分配制度,加强管理,调动积极性,创造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和谐气氛。
10)干部执政能力
坚持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院系干部的执政能力;坚持院系干部教师学习制度化,增强责任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上述总结与工作打算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不当之处,敬请相关大家批评指正。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