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沿江经济 加快江安新跨越
发展沿江经济 加快江安新跨越
中共江安县委书记曾 勇
江安县地处宜宾东大门,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码头城市,38 公里长江穿境而过,依托天然的长江岸线资源,大力发展沿江经济,是推进江安经济强势崛起的战略抉择。
一、发展沿江经济的基本内容
发展江安沿江经济,其基本内容是以沿长江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为支撑、大区域经济基础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而形成开放性带状经济集中区。从整体上讲,包含距离长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经济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向开放型、优先型转变。从与港口紧密程度上,沿江经济产业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临港直接产业,指港口的主业部门,即物资装卸业。二是临港关联产业,指与港口主业有前后联系的产业部门,如江运业、集疏运业、仓储物流业等。三是临港依存产业,指以港口存在为主要依托而设立的产业部门,如造船业、贸易业、化工业、石化业等。四是临港派生产业,指与港口直接产业、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的经济活动有关的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服务业及其他产业。
二、发展沿江经济的战略机遇
(一)战略机遇。当前,江安正进入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有机结合的战略机遇期,主要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央确定成、渝两市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宜宾作为两个经济极点的中间区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泛珠三角经济区沿长江中上游延伸形成长江经济带的辐射效应,给地处长江上游的沿江地区带来的巨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机遇;以三峡公司由宜昌向宜宾的战略性转移、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提前启动为标志的金沙江水电资源滚动开发机遇;宜宾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蜀南竹海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的发展机遇;宜宾加速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速向县域外迁市区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现实机遇,特别是阳春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即将列为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宜宾天原化工新区入驻江安的机遇。这些机遇表明,江安发展沿江经济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战略视野。江安地处宜宾、自贡、泸洲三市结合部,位于宜宾经济融入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结合点,便捷的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产生强大的引力,江安正成为宜宾经济东延西引的区域性门户和进出大通道。同时,长江疏浚、宜泸(渝)高速路规划建设、江长路修建、宜南沿江快速通道等建设,使江安作为经济要素集散的枢纽性区域成为可能。
三、发展沿江经济的战略策划
综合分析江安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地域区位和发展机遇等因素,发展江安沿江经济应以长江为经济要素流动的中轴,县城为经济运行的轴点,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的依托,沿江产业为经济支撑的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统筹推进,使江安成为成渝经济区内“背靠成都、立足川南、对接重庆”的重要经济结合点。
(一)作为宜宾东部的开放性门户和经济口岸规划。宜宾经济的战略发展,沿长江实施东引西延与长江经济带快速对接,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那么,江安则是行政建制下的区域性门户,其产生经济集散的区域性枢纽作用日益显现。
在宜宾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江安是其经济圈的最外层,具有宜宾区域经济开放性门户的特殊地位。江安除追求自身经济的发展外,还应主动融入宜泸两地,上联南溪下接纳溪乃至放在更广区域内发展。当前,要尽可能争取列入市打造开放性门户发展规划和市发展沿江经济的经济口岸规划,使江安获得更大的发展支持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沿江城市建设对沿江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江安县城背靠南屏山脉,北临长江冲积平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城市品位较高,现代气息浓郁,是江安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对沿江经济发展起着核心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但是,随着城乡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县城的规模和功能都需要有大幅的提升,对城市环境风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江安长江大桥的建成,将县城南北两岸连成了一体,打开了城市建设的滨江屏障。但进一步破除城市发展的项目、用地、环保等制约因素,则需要在自身努力的前提下,做好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定位,争取列入市以上沿江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获得更多支持。
(三)境内沿江港口建设规划。境内38 公里长江岸线资源是江安发展沿江经济最直接的基础条件,开发利用好优越的岸线资源,发挥好港口码头的作用,将对发展沿江经济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目前,对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较差,港口码头的管理较为混乱,但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应抓紧做好港口码头规划,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岸线资源,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沿江经济快速发展。而这个规划,绝不仅仅是服务于工业园区或煤炭运输等几个港口码头规划,至少应该是服务沿江各类产业的科学分工布局的整体性规划。
(四)产业发展规划。从江安现有的沿江经济基础看,既有种、养、渔等第一产业,又有化工、轻工、重工等第二产业,也有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且三次产业分配较为均衡,各有特色。而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经济要做强,产业须升级,这就需要调整发展沿江经济的战略方向,尽快向二三产业升级转型,在原有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演进二三产业。因此,做好沿江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布局和调整,就成为了发展沿江经济的龙头性工作,其中,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又是重中之重。
四、发展沿江经济的战略举措
(一)抓发展机遇。在众多的发展机遇中,当务之急是抢抓宜宾正在开展的“发展沿江经济”调研和规划编制工作机遇,尽可能强化江安在宜宾发展沿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宜宾规划编制中争取到更多有利于江安沿江经济发展的因素。特别是突出江安作为“成渝经济区”内背靠成都、立足川南、对接重庆的重要经济结合点,强化江安在市规划编制沿江经济发展中的开放性门户和经济口岸规划、江安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江安长江港口码头规划和江安沿江产业发展规划。
(二)抓载体和平台。江安正在开展的“思想真解放,工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是抓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坚持深入进行。阳春工业园区是抓发展竞争力和积聚力的“硬件平台”,作为企业,招商引资和服务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如投资硬件服务来得直观和实在,而目前除天原新区外,几乎还是一片沃野的“原生态”。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园区规划布局,下硬功夫做好项目进驻必备的土地、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扭转项目来了还需“现打箩筐现起底”的被动局面,这是企业入驻的前提,是实现招商引资突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三)抓投资服务。招商引资服务,从根本上说不存在一定要政府(或部门)鞍前马后跟上跟下地“跑”,应着力研究企业(或项目)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出“三张单子”和“一张联系卡”、“一条龙服务”。“三张单子”,就是符合投资者需求的地方性情况介绍单、投资兴企指南(投资项目、手续程序、收费价目、政务服务承诺等)、优惠政策清单;“一张联系卡”,就是相对固定的招商队伍人员的联系卡;“一条龙服务”,就是对每一个项目实行固定人员服务,赋予其特定的职权抓落实。总之,就是要尽量做到简捷、效率,特别是方便投资者操作。
(四)抓发展引擎。一是谋求工业拉动。必须牢牢扭住工业园区这个“牛鼻子”,打造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全力保障天原新区二三期工程建设的推进,不断延伸氯碱化工产业链。同时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长食品加工、竹加工产业链。二是研究政策撬动。重点是制定出台发展沿江临港产业的具体举措和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码头的吸纳吞吐能力,快速发展临港经济。三是借力城建推动。以建设长江上游二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借助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助推沿江经济向二三产业快速升级。
第二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加快兴文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加快兴文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平
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最近五年,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强化发展“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这表明对县域经济内涵的五年“明确探索期”已经完成;宏观经济部署也走出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这些转折性信号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加快兴文发展的机遇
当前兴文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全国产业布局调整转移,外资西进,东商西移,台资内移以及东南沿海发展空间相对缩小,资本向内扩张,使我们拥有承接产业转移实施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富集而配套的矿产资源。兴文拥有煤储量11亿吨,硫铁矿储量13.8亿吨,盐储量48亿吨,石灰石100余亿吨,以及大量未开采的矿产资源,为我们发展矿业经济,构筑工业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是四川重点产煤大县,硫铁矿储备占全省的70%,盐和石灰石储量十分可观,在全球、全国能源危机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物以稀为贵”,将丰富的矿产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已水到渠成,兴文是一个“聚宝盆”,老天没有亏待我们,关键是我们有无独特的开发眼光和加快发展的意志力。
(三)独特的旅游资源。兴文是天赐的“风水宝地”,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知名品牌,为我们加快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打造“城市名片”,搭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平台,构筑“产业联动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06年第四届四川旅发大会在宜宾召开,兴文作为重要的分会场,全县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四)厚重的人文资源。兴文是骠悍的古民族——僰族最后的消亡地。留下一个个不解之谜,千古悲剧饱含了无穷追思和神秘色彩,这恰恰是打造僰文化吸引游人的最佳基因;兴文是四川苗族聚居最多的县,色彩斑斓的苗族习俗和浓郁的苗族风情,特色鲜明。兴文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和川南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场地,是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也积淀丰富,这些都是我们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载体。另外,申报“民族比照县”待遇工作有胜算希望,如果尘埃落定,这又为加快发展增添一大优势。
(五)良好的生态资源。差异明显的立体生态环境,丰富的竹木资源和宜人的湿润性气候,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六)不断改写的地缘优势。我县地处川滇黔结合部,是川滇黔三省的重要“节点”,2006年借旅发会东风实施宜长路延伸石海黑色路面改造,已使全县可进入条件得以彻底改善,地缘优势得以改写。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西南交通大枢纽和区域性经济中心,规划建设的西南交通枢纽呈“丫”字形,其中,成贵铁路和高速公路出川南通道,极有可能经过兴文,渝贵铁路也可能经过兴文,且与成贵铁路交汇点很大可能性落在兴文。不管怎么说,纳黔高速公路从江门设连接线直达兴文,已很快会变为现实的事。兴文内地山区的封闭劣势将逐步转变为开放强势和招商引资优势,为我县加速融入“三圈”经济圈(即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攀西-六盘水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学关于增长极拓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经济增长在各个地区不可能有相同的速度。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部门,其增长速度往往比较快,这些行业或部门聚集的地区常常是城市中心,这些城市中心就成为“增长极”,对与它关联的地区发挥着扩散效应的作用。因此,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是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优先发展这些特定地区的目的。市委、市政府把共乐—古宋确定为宜宾的次区域中心,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这必将为我县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县城、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更大空间。
二、加快兴文发展面临的挑战
优势使我们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问题和挑战我们更要理性地分析,胸有成竹地应对。
(一)思想观念落后是我们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我每次外出考察,对我的震动很大,启示很深,真正感到思维定式害死人。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能做,而在我们这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什么先进地区经实践证明完全行之有效的东西,到我们这里就难以推行?如果跳不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势,缺乏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气魄,兴文绝对会丧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抓住一次机遇,就赢得一次跨越,错过一次机遇,就落后一个时代。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正当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来临时,全县上下准备好了吗?
(二)县域经济总量小。2007年,全县GDP25.2亿元,在全省181个县(区)中位居119位(2006年),全市十区县倒数第9,人均GDP更是少得可怜,全国为18174元,全省为12893元,而我县为6652元,只是全国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4.3亿元,居全市倒数第9,仅比屏山略多,但屏山已奠定了基础,短期就有可能超过兴文。我县去年工业经济综合考核名列全市倒数第2。实力才能决定魅力,加快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要用数据说话,空喊口号无济于事,如果不努力实施追赶,我们连在宜宾都说不起话,怎样去与世界接轨?
(三)“三产”结构不协调。2007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5:35.1:30.4,基本呈“三分天下”格局。第一产业的比重,全市为20.3%,全省为19.9%,全国为11.7%,我县占了三分之一强。第二产业,全市52.3%,全省43.7%,全国49.2%,我县不足三分之一,并以采掘业为主,产业链条不长,产品深加工少,初级产品多,经营粗放,发展提速慢,经济效益差。
(四)缺少重大项目支撑。有一个龙头企业就可能拯救一方区域经济。而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仅40 家,2007年产值仅9.3亿元。这40家中,产值上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家,500万元以上企业仅5家,中型企业仅2家。整个工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没有重大项目支撑,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五)发展环境不优。在硬环境上,县域通达力差,造成物流成本过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造成发展瓶颈和“怪圈”,在软环境建设上,也亟待改善,长期计划经济的惯性和惰性的驱动,加之封闭的“山地意识”的影响,政府办事效率、产业配套能力、市场秩序、社会信用以及融资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制约着我们发展的速度和效能。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应对,用全新的理念代替旧的思维定式,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千载难逢,如何敏锐地捕捉?拼一拼就会追赶上去,松一松就会败下阵来。是成就胜利之师,还是败军之卒。这需要全县人民必须作出决断的选择。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力促兴文跨越发展,是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三、加快兴文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阶段,加大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产业承载是核心。纵观国家在“十一五”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导向,结合我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县今后“十一五”时期要以投资拉动为突破口,重点应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大对“工业强县”项目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兴文经济发展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围绕“三个背靠”(即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构筑“四大支撑体系”(即巩固提升采掘业,大力发展化工业、稳步发展建材业、积极发展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个园区”(即太平工业园区AB区)。今年县政府重点调度和全力推进和工作是突出抓好“12121”工程,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规划启动好一个园子(即太平工业园区AB区)。工业发展需要项目承载,工业项目将是“十一五”期间投资的重中之重。我县矿产资源富集,依托资源优势,以“抓安全促工业、抓环保促硫业、抓基础促盐业”的务实开发思路,依靠招商引资把矿产优势转换成优势工业是我县加快发展的关键,成都地奥、攀钢集团、粤华机械等进驻我县投资以来,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进驻兴文参与投资建设,这是兴文走向振兴的强烈信号。要强化对所有入驻企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变(JQK为“九十钩”),培植投资“洼地效应”,使兴文真正成为投资热土,创业摇篮。
(二)加大对“旅游兴县”项目的投资力度。兴文的旅游品牌和旅游资源优势可以转换为特色产业优势,我县依托这一大资源优势提出了“旅游兴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要实现这一转换,靠什么?投资,对项目的投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搞好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实现世界地质公园主景区整体开发或合作开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景区内联公路和旅游公路建设;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开发我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参与我县规划的星级宾馆建设,完善“六要素”功能配套。
(三)加大对现代农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掀起热潮,我县提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以产业发展为关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培育以“四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从全国的政策取向来看,农村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将迎来投资高峰。“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的投资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农村通达工程项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项目,土地石漠化治理项目,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东桑西移”、“北烟南移”基地建设项目,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广播等社会事业项目,都有望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在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投资经营方面,这是我们走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走产业化经运路子的良好开端,我县在烤烟、蚕桑发展,乌骨鸡、生态肉猪加工,竹木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上都独具优势,是企业投资的极具潜力的优势项目,可以断定:“十一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些领域。
(四)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力度。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一领域的投资必将成为投资的重点领域。如果我们成功列入“循环经济试点县”,那国家投资将是巨大的。目前我县尚属资源开发型经济,效益差、浪费大、污染严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不符合我们建设旅游大县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工业板块,加大煤、硫化工方面的研究,鼓励引进企业发展我县的煤硫化工业,延伸煤硫产业链,把太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我县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实现在二硫化碳、汽用酒精、高密度碳酸钙、合成铵、烧碱等煤、硫、盐化工领域的新突破。在农业板块,充分利用我县在烤烟、蚕桑、生态肉猪、乌骨鸡、竹木方面的优势,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种+养+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节能、降耗、少污染、高效的农业经济。
(五)引导房地产和城镇建设项目投资有序发展。我县过去几年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主要是旧城改造为主,房地产投资从1996开始启动至2007年累计投资4459万元,“十五”期间的五年中累计投资达3.3亿元,分别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9%、19.2%、15.6%、19.2%、10.7%,同比为下降63.2 %、增长16倍、40.7 %、25.9%和下降45.5%,尽管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因此我县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总体保持了适度增长。“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五年,城镇化率每年至少要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这就要求我县每年的房地产投资的竣工住房套数至少在1000套以上,才能满足新增城镇人口住房的需求。按照我县的中长远发展战略和城镇规划,我县将实施“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城市发展战略,全面完成旧城改造,加快光明坝组团开发,不断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通过一大批市政工程的实施来提升城镇形象,完善城镇功能。
中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给发展西部地区带来了公平的历史机遇,机遇稍纵即逝,若把握不住,与发达地区差距就会进一步加大。我们只有立足县域的客观实际,在时代大潮流冲击下理性地分析我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利用“错位竞争”理念和超常规的举措,聚集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资源,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坚定不移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升华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决胜千里。
第四篇: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参加首届全区边境和牧业旗市转型发展论坛,我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结合我们??旗近年来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基本情况
??旗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全旗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蒙古族占总人口的75%。全旗拥有天然草牧场2678万亩,占总面积的82%,占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的21.2%。境内有丰富的矿产、畜牧及生态、旅游、口岸资源。拥有发展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风电、有色金属及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良好条件。
二、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措施
近年来,旗委、政府带领全旗各族人民立足旗情,坚持科学崛起、绿色发展、富民强旗的发展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畜牧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是2007年2.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是2007年2.1倍,年均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4.7:38.3:37.0调整到19.7:45.4:34.9。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走工业强旗之路,坚定不移地。
套、牧民进城定居房、游牧民定居房630套、改造牧区危房226套。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小;资源开发不足,工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紧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我旗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蓄势发力、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赶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思路是否正确、路径是否对头。加快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立足旗情,从生态地区、资源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生态保护、牧业稳旗,资源转化、工业强旗”战略,打造“四大”产业,做好“五篇”文章,全面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幸福??旗。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加快打造“四大”产业。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全力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打造四大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旗实现富民强旗、希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没有工业的快速突破就不能实现??旗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要坚持实施“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力支持阜丰、中铁、华能、国华、山东枣矿、大庆石油等企业在??旗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呼伦贝经济技术开发区??旗五一煤田产业地和满东工业园区建设进程,重点建设煤基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推动白音查干煤炭开采项目年内实现投产,加快推进华能铁南矿煤炭开采项目,做好中铁资源200万吨化肥和阜丰集团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前期工作,加快多金属、石油、风光电等非煤资源的开发进程,集约发展煤炭生产、煤化工、煤电多联产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二是打造现代畜牧业基础产业。我旗有2678万亩天然草原,每年出栏80多万头只牲畜,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加快建设呼伦贝尔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大力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在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引领、合作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扶持北京东来顺一期肉类加工项目年内投产,加强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合作,积极实施“提质增效”和“品牌战略”工程,进一步提升“??旗羊肉”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发展“基地+企业+牧户”的订单模式,打造更加紧密的企业和牧户利益连接机制,努力实现以龙头带基地、连牧户、接市场、创品牌。三是打造草原旅游文化产业。??旗有着无以伦比的巴尔虎文化底蕴和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构建“巴尔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为重点,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在培育壮大旅游品牌、精品线路、牧户游上取得新成效。积极融入“海额满阿”黄金旅游圈,重点建设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道勒都景区、伊和乌拉景区,抓好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4a级晋级工作,鼓励和支持牧户游、边境游发展,打造“阳光草原、长调之乡、宗教圣地、战争遗址”四张民族文化旅游名片。四是打造口岸商贸流通产业。??旗北部的满洲里市正在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南部的兴安盟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两个地区都享受国家或自治区的优惠政策,都属于加快发展的地区。??旗西部毗邻蒙古国东方省属于资源富集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旅游等资源。当前,蒙古国正在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我们要大力实施“南联北开“和沿边开放的发展战略,借助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和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开放融入、借力发展转变,以加快构建呼伦贝尔对蒙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依托,切实加强与蒙古国、兴安盟、满洲里市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完善口岸查验区等基础设施,加快额布都格口岸常年开放,加快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程,积极推进满东工业园区建设,与兴安盟共同建设合作园区,主动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城镇发展文章。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打造草原民族风情魅力小城镇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统一修编完善各苏木镇总体规划,努力打造市政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的阿木古郎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打造嵯岗自治区级“城乡一体化”新牧区建设典范、苏木所在地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提升县域经济带动作用。要大力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快城镇扩容提质,重点抓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统筹推进镇区外环路和新区道路、供热扩容、自来水扩建、保障性住房发等工程。要加快建立城镇块状、带状经济点,积极培育建材、手工艺品、畜产品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三)围绕改善发展条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
第五篇: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李志刚
2008年07月13日14:14来源:《广西日报》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桂林市为例,2006年、200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半壁江山,年均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但必须看到,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还受到诸如机制体制等瓶颈的制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部门行为“缺位”“错位”、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重新审视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在破解难题上取得新进展。一是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确保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平等、发展机会均等、政策享受公平;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体制,充分发挥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强化和优化服务;三是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机制和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和辅导机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技术升级和对外合作交流等;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公共技术开发、服务、转让交易等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目前我区民营企业介入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不高的领域,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设备落后, 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和联合发展的方针,围绕把大企业做强开展体制创新,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航空母舰”。围绕把小企业搞活开展体制创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理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二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充分依托高新区和科研院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民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具有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三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财务和质量的管理,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活跃、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是帮助民营企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培养、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二是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利用高校科教优势,为民营企业培养和输送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以县乡党校和职业学校为龙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培训,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四是积极引进人才。建立科学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构建多层
次的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区民营企业品牌少、品牌意识不强。要抓住品牌这个牵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放,在创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制定扶持品牌政策。建立品牌发展专项经费,对品牌产品企业实行奖励;在技改投入上重点向品牌产品企业倾斜,对品牌产品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市重点技改、国家贴息和市重点技改贴息计划。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突出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和企业,突出行业优势产品和企业,突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和企业,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上下功夫,奠定品牌基础。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创造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综合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园区是加速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资源配置困难和企业发展受地域局限。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平台。一是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引导。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组织民营企业与园区开展互动交流,引导民营资本向产业集中、区域集中,激活园区存量、提高增量,形成民营企业聚集区和块状经济。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新工业园区的机遇,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群体。三是加大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以“路、水、电、房、校、所”为重点的园区基础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和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能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探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采取“飞地经济”等新形式;创新园区招商模式,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民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作者系桂林市市长)
(责任编辑: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