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

时间:2019-05-15 14:4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

第一篇: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

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

第一章:河渠

常言道:有农田的地方有会有河渠。不过在今日的农村,农田依然清晰,不过河渠却渐渐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图一中河渠干涸的沟底凌乱散部的石头早没有了清润的水气。仅仅贴留着一些新鲜潮湿的苔藓。只有浑圆无棱角的石身还向人们展示着曾经水流的冲击。而图二、三中茂密的水草和繁盛的浮萍在衰败的水脉中更显的生机勃勃。它们昭示着河渠已经很久被人清理过了。

曾经清澈灵活的渠水现在已经深深的被禁锢在沟底的几只凹地间。无法流动,水面也没有起伏。站在这一弯死水面前,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水渠它过去奔腾汹涌,泛滥恣肆的时期。

就构造而言,河渠十分简单甚至于有些简陋。仅仅是在两山丘陵之间的平坦选取低矮较易积水的一侧。挖条一米左右宽余,二米左右深的水沟而已。也因此它的作用分外单一:就是为了排水。

由于图中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中央丘陵。海拔670米左右,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夏季集中的降水更会给该地区红壤的土质造成冲刷。使的该地去地形起伏平缓,偏又沟壑纵横,在地表形成一大片低矮的丘陵地区。

山丘坡地便成为红苕、小麦、玉米的种植地。丘间平坦水田则成为水稻田地,而无论水稻、小麦都要求良好的排水系统。山间有沙渠,田间有河渠。所有的雨水在人工引导下最终又将全部汇入河渠。并一直向下延伸,最终和所有的河渠一样,注入嘉陵江。

而至于图中这条河渠拥有多长的历史。虽然其貌不扬。平平凡凡。却没人能够将这个问题说清楚。只可以模糊的证明解放前就有了,或者说从人们记忆开始时就有了。更或者说,农田有的时候它就有了,而这里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呢。图中地区实在偏僻,没有任何一页可供参考的文字资料。

而距我们现在所知,1965年以前,山坡上仍是林木丛生。群莺乱飞。雨水下来只能贴着草皮汇入沙渠,再汇入河渠。集体化生产关系下的人们也有充分的体力和精力整理好山间地头的每一条水道。不让它们带走本已贫瘠的土地。所以,这个时段的河渠除了让人们引水灌溉之外。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更不能造成什么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可到了1978年。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落后的劳动生产率带来的生产危机已迫使人们不得不将林木砍伐干净以作为燃料。

这个时期,举目望去,一片黄山赤土。每当暴雨时至。泥沙俱下。冲积到地里,田里。在坡间便会将沙渠填平,堵塞水道。田间则会在水田和河渠的接口处,汇成一块高出周围水

面的沙地。同时,由于这块沙地是由土壤被雨水冲散成的细小粉末组成,并没有有机物及矿物养分。因此是不能够进行耕种的。所以,那个年代的集体劳动便多了一项别具特色的任务——打沙包。简而言之就是疏通水道当水道堙拥时。人们便挖开沙渠堆积的泥土堆到地垄上,再将田里高高叠起的“沙包”挖起抛到河渠。当下次暴雨骤降,沙渠涌水。河渠涨水,汹涌澎湃,一往无前。将抛下的泥沙冲的干干净净。然后又是一轮循环。

图一二三的景象已是现在。1984年。国家解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命令后,大量青壮年离家务工,曾经被束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的躁动的力量被突然释放出来,在战栗的同时猛力推动中国前进。

同时,当外出务工的产值已远远超过农业产值时。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也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尴尬境地。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极大减轻了农村各个方面的负担。使其需要直接供养的人口大幅度减少。良种的推广与化肥的普及也使农产品单位面面积的产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村目前剩余的劳动力也因此大大减轻了农活负担,他们不用也无力再如曾经般对土地殚精竭虑也能很好的养活自己。

于是,当雨水再度注下。农民则是直接将“沙包”抛入沙渠,水田里的“沙包”随便推到河渠里。更有甚者,干脆荒废不管。在这样情况下,沙渠当然更得不到良好的护理疏浚了。山坡上的雨水没了水道。四处乱流。河渠因此也汇不了以前的大水。河渠没了汹涌的洪水。冲刷能力大为降低,带不走推进去的泥沙。因此,河渠变窄。河水变浅。沙渠自然更是不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流变弱,河道变浅,变窄的河渠冲刷力更为下降。冲刷力大为下降的河渠又更迅速的变浅、变窄。。。。

终于到了现在这个模样。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里便平坦,什么也不会留下,正如已经消失的就农村一样。

第二章:林木

以后消失了的河渠会不会再出现,无法预计!不过林草是确实重新长出来了,图四山崖上的郁郁苍苍与图五竹林下层层叠叠的枯叶败叶已经让我们联系起父辈们曾经没有燃料的日子了。

20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了“人多就是力量”的宣传口号,虽然在60年代便已迅速刹车,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可是,50年代增产增收的这一大部分人口仍然在70年代对农村的生态、粮食包括燃料供应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庞大压力。

首先是过量人口的供养不足。而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更加剧了本已人多地少的四川盆地的紧张局面,其次是距东部遥远,无法享受到山西、河北一带的煤炭补给。最后则是

滞后的土灶打造技术和焚烧农作物、秸秆、林木枯草的燃烧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当地的燃料危机。

在这诸多因素的逼迫之下,为了能够生火做饭。人们不得不竭泽而渔。往往将树剃的由根到顶笔直通透。光秃秃好像旗杆。至于草皮则是连着草根刨出。

另一个方面。树被砍光了枝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多久便枯死。

又因为在集体化劳动的生产关系下,一棵枯树也是要一个生产队进行均分的。人们生活资料实在是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

没有办法!人们便免不了铤而走险的打些枯树的主意。到现在他们讲述的因偷树而被生产队长搜查躲避的故事听来也分外惊心动魄。某人半夜偷伐一颗小树回家,不幸惊动野狗,吠声引来队长的挨户搜查。某人万般无奈之下,紧急将树干分成几段。硬生生的藏在褥子下面,再嘱咐其子女睡在上面,才险险的避过一劫。

相对于偷树的胆战心惊。出去捡柴的经历就有趣多了。小孩子年龄下,尚无法通过体力活挣工分。便三五成群上山捡柴打草。这可是一项高精尖的技术活。需要眼力、臂力、胆力综合运用。眼力好,才能百步开外,遥见枯枝半截。臂力好才能爬山树折断树枝。胆力好才能上山下海,捡旁人所不能捡所不敢捡。沿途偶尔的蘑菇、野菜则是额外的收获。

不过以上所述都是曾经的记忆了。

现在农村由于务工人员增多,留守人口减少。自然煮饭少了,烧柴也少了。而对炉灶的改良和蜂窝煤的运用也使农村经受了一次新的燃料革命。人们再也不用靠着破坏植被来满足自身需要了。

正如笔者在调查中一位乡民所说:好柴都烧不完,谁管那些叶子!

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四川盆地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巫山、大巴山环绕。地势很低。在全国是光照总值最低的地方,光照因此成为拥有丰富水热资源的四川盆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而新生的林木便遮蔽了本已缺乏的光照。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

图七中的沙土本来是最适合花生种植的。可正如图中所示,上面长满了高高的荒草——它们已经被废弃了。这也是曾经的中国农民所不能想象的。毕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土地作为维系风景通知的限制农民的最重要的手段足足延续了两千年。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农民近乎一生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大量青壮年人口的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农村的现有

剩余人口再无力支撑原来充分运转的农村机器。相形之下,人少地多,只有最好的土地才有机会继续得到人们的料理。

其次,国家今年来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真正贯彻使原先开辟的一批坡度大,土层薄的耕地也得到保护。据该乡政府的统计数据,因政策层面而还原的耕地占到该乡总耕地面积的20%有余。

最后,正如前文指出。目前漫山遍野的林木阻碍了原本一些农田的正常种植。如果不对田垄地头边的林木进行合理规划,种植。这一批土地又多会面临收不顶种的局面。可真要砍伐,又悖于政府育林的政策。在这样的风险下,反正地又有的是,人们便再不用权衡。

图中这块地面积不大,坡度不小,产量巨大。但维护难度也不小。以前荒山野岭无树无草。现在柏树丛生,常年阴凉。虽然是种植花生的最好土地,现在也只能种草了。

第三章:道路

耕地的减少没有让粮食供应受到威胁,反倒祸害了看似不相干的道路。

农村的道路都是给劳作的人们生生走出来的,除了陡峭的石面需要刻意的敲凿几下之外,都不怎么会有工具的痕迹。现在,相当面积的土地被荒废还林了。人们没有必须要上山的理由,走的也少了。加之农村常住人口也少了,同时便利的公路也已经盘旋着修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了。

没了耕作的必要,同时也有更加方便宽阔的公路。以前的路正如图中所示,渐渐布满了野草。草一多,难免有露水草籽的阻碍,走的人便更少。走的人越少,零星农民的耕作步伐再无法使顽强的杂草屈服了,于是,路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宽的正是不断修建的公路。

以前的公路修建必须过三关。由于公路必定要占用沿线农民的田地菜园。主人多半会因土地赔偿与政府闹的不可开交。最后,路还没开工往往就在路线的选定上不了了之了。其二村级公路修建资金历来都是靠政府补贴和农民集资修建。人均三四百元的集资款对以农业产值为主要收入的山村农民还是很大的一笔开支。纵使万事妥当。政府审批过关,路线选定,钱款收清,真要修起来,又是一大麻烦。炸药加人工的传统作业方式无形间会将工期拉的很长很长。因此,过去一条村级公路,从修建到完工,拖延个十几二十年实在是很常见的。

如图所示,变化已经明显的发生了,农村土地的富余使人们再不用为几丈宽的土地闹的面红耳赤。而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也使人们再不必因集资捉襟见肘,踌躇不决了。而大型施工机械的调配与更人性化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极大的缩短了工期。

人们在一切问题都得到克服滞后,也很乐意走在宽阔的公路上。毕竟,通过家门口的公

路也让他们不用再背着化肥走上十几公里路了。于是,一条公路就这样迅速的修好了。

因此,不同于过去修房主要考虑的耕地区位。更多的贴瓷砖小楼房点缀在公路两旁。它们大都市2000年以来才修建的。又普遍以二层楼房,一层顶面的建筑结构为主。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还是修楼资金绝大部分都是务工收入所得。

后话:关于农民工和农村教育投入。

打心底来讲,他们都是打算以后人老体衰能力不足继续打工后便回老家养老的。当然,新房子也是他们回家相亲与成亲的一个重要筹码。作为知识构成与能力架构都相对不足的廉价体力劳动者。他们很少有能得到培训和升职的机会。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四十余岁。家中老人需要照顾,自身体力也有所限制。不得不回到家乡耕作,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毛入学率几乎是达到100%的。但是至初中便会有大约30%的孩子辍学。剩下的70%中,该镇中心小学,每年能考上高中的仅占7%。加上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能继续接受教育的最多仍只能达到30%。因此,大约十成中,七成农村孩子没有办法接受更高一等教育的)等待他们的除却外出务工别无出路。

这简直是一个悲剧性的恶性循环。打工者的儿子继续打工,并缓慢的向城市人口集聚。用他们的剩余价值支撑祖国繁荣进步。

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河渠还是道路还是其他农村的种种变化,都和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劳动力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我们清晰的知道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机会。而这个改革开放对农村究竟有利还是有弊的呢?

总得来说,纵横观改革开放。它对农村的发展是积极的,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解放,是顺利历史趋势的决策,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生产关系的变化,农村也出现了不同于过去的弊端,比如说关于农村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我想,这不仅仅是农民的个人素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教育资源的分布实在是有着密不可分的的关系。而如何扬利摒弊。笔者相信拥有60年执政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有能力有经验,也有责任拿出一个权衡各方、综合发展,切实让农民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享受到对等,附和其贡献利益的规划与政策。

第二篇:赴农村考察报告

___村位于黑龙江省___县,是_年由革命老区山东省_移民过来创立的新村。全村幅员面积_万亩,其中耕地_万亩,林地_万亩,有_户,总人口_人。

48年的沧桑巨变

___村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至1971年是特殊困难时期,属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72年到1994年

是创业时期,___人民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农业生产机械化,走上了富裕发展之路;1995年至今是飞速发展时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民住房别墅化,成为了拥有15多亿元固定资产,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的省内首富村。今年,村里下属的富华集团产值达到6亿多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新建三星级宾馆一座。修建16个标准公厕,18个垃圾站。村内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房前屋后栽上了樟子松。投资80万元,对原有的文化宫进行了重新修缮。宫内设有会议室、图书馆、娱乐室等。投资50万元建起了村卫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村民实行退休制,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80元的生活补贴。建成了展览馆和村民休闲活动广场。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如今的___街道整齐,绿树成荫,青砖铺地,红瓦盖顶,庭院宽敞,优雅安静。白天空气清新,夜晚华灯齐放,让许多城里人都感到羡慕。村民的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时尚,而且普及了电脑。___为世人展示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画卷。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集体、国家级文明村。

成功经验的总结

经验之一是___村有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抱着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愿望,坚定不移地带领全村群众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是以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因为村里穷,买农机具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可当时拖拉机控制供应,没指标有钱也买不到。付华廷就想了个办法:自己组装。他们四处买零件,小件背,大件邮,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6000余亩荒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9年,农机具不配套,他就自己研制,先后研制出机引耕耙、割草机、滚垅机、扬场机等多种农机具,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在,___村已有大型拖拉机26台,各种农机具400多台套。

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发展。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眼井。近几年,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___村的粮食年产量以每年1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___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30多年以来,累计造林1.13万亩,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___村的林木储值已超过两亿元。

三是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种地不如种工厂,70年代末,付华廷领着大家先在村子里办了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他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几十万元。集体有了钱,开始反哺农业。依托万亩草原,建起了两个集体牧场,全村养起了奶牛、生猪,每年可为耕地提供有机肥2万多吨。

四是工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大发展。80年代初,___村农民生活已有很大改善和提高。然而,多年的实践使___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须立大志,办大企业,才能挣到大钱。付华廷和支委们经过多次商量,决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产业化。充分发挥和利用周边村群众养奶牛,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1988年,他得知国内生产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就背起大煎饼去省城考察,到大连、山东去学习。几经周折,终于签下了共建甜蜜素厂的协议。工厂虽然建起来了,然而市场没有回应。1990年3月,付华廷到北京国际饭店,拿出10万元在那里召开了食品甜蜜素的产品发布会。首都20多家新闻单位,全国100多家媒体发表了会议消息,终于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年甜蜜素销售2000多吨。1996年,___村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拥有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五是产业园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推进

___村和富华集团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2005年,付华廷创办了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5万亩,园内划分为7个区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产品深加工区、林业旅游区、仓储和物流配送区、居住和行政办公区,并在此基础上,在周边村屯建立畜牧养殖加工区及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制药、高科技农业、林业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要项目,形成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条。

成功经验之二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

___村党总支成员已经连选连任30多年,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威信,就是因为他们“说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难也不变”,一心为百姓办实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群众做表率。班子成员坚持做到“五个不准”:不准接受村民吃请,不准超范围陪客,不准超标准种地,不准超规格住房,不准私自安排子女和亲戚就业。坚持实行民主决策,村党总支成员集体研究决定事情,不搞个人说了算。凡涉及全村发展的重大事情,请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决定。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每月向村民公开一次。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集体利益而忘我地工作着。党总支书记付华廷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糖尿病,忍着病痛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实现心中的蓝图,他透支着健康、透支着生命,为___村的那块土地奉献着他的全部。

成功经验之三是没有人才搞不了企业

___村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1994年初,付华廷想用玉米生产柠檬酸项目,这在我国和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付华廷到上海“三顾茅庐”,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对老教授说:“只要你来,我就把你当爹一样伺候!”在朱教授的指导下,柠檬酸厂只用5个月就建成投产。富华集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多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现在,富华集团已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80多人。

成功经验之四是有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

___的发展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是最早关注___村的领导人。当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曾在1976年至1978年两次到___村蹲点。1983年,实行分田到户时,在杨易辰的支持下,___没有分田到户,而是因地制宜,发挥农业机械化力量雄厚优势,实行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专业承包,指标到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致富之路。村里建乳品厂也是在他的支持下建成的。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后,他还惦记着___村的发展,经常写信询问。国务委员陈俊生、黑龙江几任省委书记、省长等等,都对___的发展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支持。

___村富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们没有停止脚步,正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认真谋划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蓝图,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学习___的启迪

在___短短两天时间里,我们深深被付华廷精神所震撼,被___精神所鼓舞。正是靠着这两种精神,___走上了发展腾飞之路。学习___,我们怎么做,学习付华廷我该怎么办,这道课题迫切地摆在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现结合呼玛实际谈几点启示。

一、发扬付华廷精神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___的发展离不开付华廷,这是___的灵魂。我县的广大干部要向付华廷学习。一是学习他一心为民的情怀;二是学习他顽强拼搏的意志;三是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品格;四是学习他与时俱进的精神;五是学习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付华廷的这五种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那些思想解放,有热情,有能力,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其发挥聪明才智,带领农民致富。

二、弘扬___精神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在村两委班子中大力倡导___精神。以___“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致富争先”的精神为榜样。发扬我们呼玛“忠厚淳朴、守土爱乡、创业敬业、团结奉献”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全面推进“支部加协会”、“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等工作模式的实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带”能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三、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所在与___相比,虽然我县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我县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口岸开通在即,有十分优越的地缘优势;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知青两地情深,交往甚密,有特殊的人缘优势;“天保工程”、实施生态战略、实施生态战略、西部大开发,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为我们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这是呼玛得以快发展、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因素。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充分认识到这些发展优势,坚定发展信心。按照县委“十一五”和今年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谋划,积极探索,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变以上各项优势为经济优势,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文明村镇建设水平

要学习___的长远规划意识,使乡村建设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不失高雅品位。我县将三卡乡和沿江村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村,各乡镇也都要确定本乡镇的样板村,加大扶持力度,迅速提升各项建设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整体上台阶、上水平。要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要科学合理规划小村镇,加快农村住房砖瓦化改造步伐。加大村镇环境整治的力度,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植树绿化、种花美化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建设,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使广大农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陈规陋习得到摒弃,逐步由传统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五、调整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或者光靠市场机制解决不行。财政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饮水、用电、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实惠,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第三篇: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城隍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市委组织部: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军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军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杜克强

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

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XX年该市学生人数比XX年增加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

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

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五是代课教师不但没有清退,反而不断增多。有的市,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达3082人,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有的县为减少财政开支,有编制也不让进

人,以月薪200-300元雇请不具教师资格者代课,用一名在编教师的工资可以请2至3名代课教师,人事、财政部门觉得很合算,故乐而为之,而教学质量则得不到保证。有个只读过几年小学的代课教师教小学数学,知道三加四等于七,却说不清为什么四加三也等于七。有关部门应切实执行XX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的规定,“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人员”。

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迄未改变,仍沿袭建国初期优惠城市、克扣农村的编制标准。按照省里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城市初中师生比为1:,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折算农村初中一个班,比城市初中一个班少配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初中,农村初中比城市初中少配教师名。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农

村小学师生比为1:。折算农村小学一个班,比城市小学一个班少配名教师,同样一所18个班的小学,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少配教师11名。这样大的反差,仅用农村学校每百个教师编制上浮%的办法远不能弥补。农村中小学,成班率低,有些边远的小学教学点,两三个年级才十几二十名学生,至少也得配备一名教师。而且农村学校多有学生寄宿,早晚自习、食宿安排、安全管理等等要增加很大工作量。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但不能比城市学校少,反应比城市学校多,起码城乡教师编制应该一视同仁。省里编制、人事部门应改革编制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在国家核定的全省中小学总编制数以内,对城、乡学校编制进行均衡配置。

[1][2]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相关文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考察报告初中教育考察报告工厂考察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寒假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赴酒钢学习考察报告关于“小学教育” 的考察报告传媒出版业考察报告关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考察报告查看更多>> 考察报告

第五篇: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本报告考察了影响延安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营销环节上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社,政府要为其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缺乏资源的主要原因,一是县乡两级的事业单位体制占有了财政资源,二是村级财政缺乏农民组织治理下的公地制度,需要进行事业单位体制和政府体制的彻底改革。

2002年5月20日至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成城乡就业、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主题下到县、乡、村进行考察调研,现将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的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方式

尽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市政策研究室的精心安排和严密组织下,在延安市各有关局的大力协作下,在延安的3县7乡12村的紧密配合下,课题组的调研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本次调研时间虽短,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率调研模式。

第一,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收效,课题组明确了此次调研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并依这三个调研方向将课题组再分为三个小组,社科院的学者和延安市局工作人员依各自的研究或工作方向混合编组,形成双方密切合作的组织形式。事实证明,这种组织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干部情况熟、语言通、了解政策、沟通便捷等特点,对于帮助社科院的学者迅速进入情况、拉近与调研对象的距离、缩短主题调研的准备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鉴于延安市地广人稀,我们这次考察确定的3个县又是从北到南、纵贯全区,为了节省时间,在延安市政策调研室的帮助下,每到一县所辖区域,均按照远近顺序,沿途先进乡(镇)看点、下村、入农户访谈,再回乡镇座谈。到县城后也先看点,把听取县里全面情况介绍和座谈讨论放在该县考察的最后。这种安排方式科学计划了所有的工作时间,并使得调查过程先具体后抽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自然提升、形成概念的基本认识规律。

第三,5天调研时间一般只能走马看花,为了对于调研对象的了解尽可能深入,社科院提出,入农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珍贵和必要的。在市政策调研室的努力下,自第2天起就将下村调查的重点放到了入户调查(包括田间地头找农户调查)。每次农户调查均按照农村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内容在了解农户基本状况基础上各有所侧重。结果不仅扩大了调查面,而且有益于对三个重点调研方向加深理解。三个小组在3县5乡6个村庄共调查了30户农户,力争做到了下马看花。

二、营销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环节

延安市近年来大力开发林果、畜牧、棚栽三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开发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经比达到48:1:51.9,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1.4%,非粮作物产值年均递增11.1%.发展非粮农业的政策,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农民吃饭问题,还对于农民增收、生活有余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来,延安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这为未来林业、畜牧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给农民的长远增收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所以,农民对于新的产业格局衷心拥护并对未来的生活怀有憧憬和渴望。

延安非粮农业的三大产业——苹果、蔬菜和畜牧业,有两大产业的主要矛盾都在于营销,畜草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如形成规模后未来的主要矛盾也将集中体现在市场营销环节。

市场营销是延安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而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农产品推向现代化销售市场,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是产品品质差异性很大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与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矛盾;二是收购、储运、上市分散化的营销模式与集中化的公司营销模式。这两重矛盾又以市场的最后检验功能统一起来,非标准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低,售价上不去。所以,解决这双重矛盾的最佳模式,在国际社会已有公论,即规模化的农场生产与规模化的公司营销。但是,这种模式与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过剩的现实发生冲突,我国必须探索另外的道路。即在保障就业人口能够获得就业岗位——不论这类岗位是否经过结构调整的前提下,推动规模化的生产与营销。

1、规模营销的现状、经验与启示

在延安,规模化生产的矛盾相对解决的较好。目前,洛川、富县的苹果、安塞、甘泉的蔬菜规模生产都已经成形。矛盾突出表现在产量集中、保鲜周期短(蔬菜保鲜周期更短),果菜的商品转换率低,市场销售压力大。为了解决规模营销的问题,不少县份由政府机构直接成立果菜销售公司,在收获季节突击销售。还建立销售经纪人制度,协调果商和果农的矛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收获季节起到了类似销售经纪人的作用。

但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销售,尽管在市场不发达的阶段可以部分替代市场的功能,见效快,不过其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不仅占据了市场发育的空间,阻碍了市场竞争,还侵占了本应归属农民的所得。

据调查,荆尧科村所在的旧县镇,在2001年以协会与果农合作方式共修建群库5座,并且还以农民出地、果商出资的方式建成了6座果库,目前全镇的果库已经建设了二百七、八十个,总库容量占到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从解决果农销售难问题开始的农民建群库,将苹果产业的生产环节延伸到储存环节,从而造就了苹果常年销售无淡季的新的营销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苹果的销售价格,带动了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抓住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的做法,目前正在洛川县进一步推广。

再以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蔬菜协会为例。该协会是全县第一家专业协会,会员10人,均为种菜能手,有县里发的农民技术员证书。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村人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引进示范,义务服务,不收费。在蔬菜销售上,协会会员发挥中介作用,为菜商和菜农牵线搭桥,收取相当于售价5%的差价作为报酬,相当于蔬菜销售经纪人。据调查,该村蔬菜总量的约90%通过协会会员的中介作用销售。

上述两类专业协会不仅组织方式不同,一为农民自愿参与的合作组织,一为技术能手的专业组织,而且功能结构也不同,前者以营销功能为主,后者以技术指导为主。显然,以营销为主的协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能够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

政府如何在营销环节上功夫,洛川旧县镇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第一,并非只有政府才能搞规模营销,公司+农户并非等于政府+农户。协会+农户甚至是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农户完全有可能搞规模营销。第二,政府需要摆正与市场和农户的关系,抛弃以往直接干预市场和农户的经济统治模式,改换角色,实行以规范市场、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运用政策引导和发动农民自组织合作机构搞规模营销的治理模式。

2、农业产业化初期,规模营销是否必须依靠政府进行?

不搞清这个问题,就无法认识农业经济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从规模营销的农业产业的性质上看,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的目标,如粮棉油等国家调控价格的生产项目,一般需要通过政府的服务补偿市场服务的不足。此时,政府加农户的模式具有必要性。不过,延安的果菜业、畜草业产品并非属于政府调控范围之列,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在市场可以做也做得到的领域,以政府加农户的方式规模营销,后果非但达不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反而以政府帮助的名义占有了农民原本可能得到的利润,结果导致手段与目标的错位。如果政府本来能够生成利润的那部分涉农的空间也占满了,将可能生成利润的领域都垄断了,利润都进了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口袋里,农民到哪里去找增收的门径呢?

所以,在政府以行政力量大力推进行政性销售公司和农技协时,的确需要拷问一下自身,出现这种政企、政社职责不分,以政代企、以政代社的现象,到底有多大成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又有多大成分是为了自己——以突出政绩换取进阶的速率。如果真正为农民利益着想,起码需要承认对于农民增收这个目标而言,行政化手段不过是饮鸠止渴而已。更为长远性的政策应该是:由政府构建起一个市场体系;规定对这个体系施加影响和取向的社会经济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于市场进行整合与管理。

在这方面,洛川县创造了有效的经验,他们组建了苹果交易批发市场、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和苹果交易信息服务中心,还建成了一厅式办公的苹果交易信息平台,将各地的苹果交易信息以大屏幕展示出来。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由县工商局主管,县法院、植保站、苹果检疫站、苹果产业局、以及公安、技术监督局和工商局共同参与,专门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各种纷争和矛盾。

3、如何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首先是这类合作组织的定位问题。我们所言的农民合作营销组织,是前述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果农协会一类的组织。它到底属于社团还是企业,农民和干部们都存在不同看法,导致这类组织在开发各类服务和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很不明确。例如,荆尧科村的果农协会正在向着以销售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组织转变,经营和获取利润成为促进这种组织发展的动力。但是协会的组织成本目前主要依赖领导人的志愿和奉献精神化解,该会会长——一个很能干的农民告诉我们,果协需要向企业化发展,否则无法继续支持。可见,组织起来的农民已经意识到,为了适应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发育、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需求,企业化道路非走不可。

那么,这类组织的企业化道路是否通向市场上的专业销售公司呢?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能够帮助农民方便和低成本地进入市场,获取收益,又能够保持其团体内部的自助、自保、自我监督、民主决策的社会组织的品质呢?找到这条道路,不仅是政府制定规模营销政策的需要,对农业经济实施有效治理的需要,更是农民公众进行自我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关系到延安市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们认为,这类组织的最佳模式是农业营销合作社。农业营销合作社是每个社员以劳动参与的平等的自治、自助经济联合体[1],是一种不同于专业公司的特殊企业。它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参与者个人自助、自担责任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因而与专业公司不同而与社团类似,它的运营特点是等份入股,一人一票,社员控制,按劳动量或交易额比例返利,这一点不仅与社团不同,而且与专业公司也不同。专业公司是老板雇工人,老板管决策,工人管干活老板分红利,工人得工资;合作社是人人是老板,共同决策共同劳动,不允许有只决策不劳动的社员,劳动所得为收入主题,股份所得即股息类似利息可进成本,所以它是社员控制下的自治、自助的独立组织。据史料载,这类组织早在国际社会走入工业化初期时就存在了,并且还组成了国际合作社联盟(ica)。抗战初期,中国曾成立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当时,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也曾组织过各类的合作社。根据近期的国际性研究,合作社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下岗工人的组织。在荷兰、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畜牧业、果菜业的营销合作社占据合作社总量的70%-80%.这些经验值得延安研究和借鉴

延安要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需要认清以下几点:

第一,分清协会与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有其必要性,不能统统改成合作社。

第二,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的组织,不能搞强迫,不能拔苗助长。

第三,合作社是一种社会化营销服务的组织形式,但与政府办的供销社一类组织性不同,它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未来合作社组织发展壮大了,自然会构成自己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与政府体系形成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前提是自愿和市场交易公平,不应有任何政府的授意或者其他形式的干预。

第四,关于合作社的适用法律。许多国家都将其确认为法人组织,但其实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即劳动合作性质的经济法人。所以,它常常被归类到第三部门即既非公司又非政府的社会其它组织,而且获得经营免税资格。中国目前还没有为国际通行的这类合作社量身度作其适用法律,延安市可以考虑根据本地情况先出台适用办法。

延安要造就农民营销合作社这类新型的经济组织,政府的思路和政策必须做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政府要为农民营销合作社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

第二,政府要构建市场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和交易仲裁、监督等基本秩序;

第三,对农民营销合作社实施鼓励政策,可以考虑免税以及鼓励销售,多销多奖,将

政策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

第四,摆正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推动村委会的职能变革。村委会应该成为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自治组织,而农民营销合作社是农村社区的经济自治组织,两者之间完全可能形成功能互补的形异质同的同构组织。

总之,发育农民营销合作组织,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革。它与延安的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的方向无疑是发育政府以外的机构以及社会经济的纵经横纬,使得“弱社会”逐渐强大起来。尽管目前我们对于新的结构和新的体制的框架尚不清晰,不过,基本原则就是不能由政府包打天下。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在农村,需要能够集合农民的愿望和利益的集体行动的组织。这些组织与政府之间需要结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三、农村社区公共事业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除了在安塞、洛川、甘泉三县的座谈会了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状况外,还走访了三县的3所中小学和2所乡卫生院,并在下户调查(30户)中了解农民家庭收支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费用的情况。

1、我们的主要印象

第一,近年来,延安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乡乡通路、村村通电,程控电话到乡,电讯网覆盖了80%的乡村,大多数的村通了自来水,农民的生活质量比5年前大有提高。

第二,延安市通过加大对于教育、低保、医疗卫生的投入,积极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

事业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全市农村地区的公共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比较突出的是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表现为起步早、方向明、政策对头,效果显著。特别是全市确定了“小范围、低标准、先启动、后提高”的原则,摸清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底数[2],摸索了关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资格认定方式,并创造了统一兑付时限、持证开单、信用社领取的一整套效率高、有保障的低保金领取方法。

第三,三县均很重视农民减负工作,使之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安塞县推行农民负担

第四,延安市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教育奠基、科教兴延”的发展战略。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方面,近年来实行“普九”攻坚,布局调整,质量管理、“四制”[3]改革,贯彻国务院关于“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领导和管理,强化了县政府的统筹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责任、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的办学责任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过,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明显,表现在:a、投入仍然不足。延安全市中小学目前还有14万多平方米的危漏校舍缺乏资金。b、人力资源前景堪忧。高素质的教师短缺,目前只能拔高使用。d、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校舍投资不断地追人口高峰,但是高峰期过后人去楼空,现在小学校舍已经过剩,初中校舍也将过剩。c、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与就近入学有冲突,布局调整难以两全。e、学校管理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乱收费的等现象。

2、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问题

(一)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

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主要表现为各项社会事业的经费一直严重不足,除了计生一项的经费由中央按人数直接划拨专款外,其他各项如教育、卫生、计生、低保和文化均存在重大缺口。

其次是医疗卫生。1985年国家规定卫生系统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拨付。而卫生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一直没能排上位置,致使各县级财政在造预算时压低对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的拨款。据了解,延安各县均实施差额拨款,一般只拨付工资的60%,高者为80%.而工资外的其他费用,包括房屋修缮、设备购置、医疗用具、行政开支统统得由医院和卫生院自行创收解决。医疗的市场化机制对于生活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的农民群体无疑起着社会排斥的作用。

第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部分资金也是由地方财政负责。延安市县两级财政为保障农村贫困户每年出资350万元,所保障的农户已经占农业人口的2%.但是,按照目前的测算,还有一半农村贫困人口的低保资金尚无着落。

文化方面的资金拨付就更加捉襟见肘。现有资金只够勉强维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地方

财政对县以下的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无固定拨款,只有搞活动时专项申请,才可能有少量拨款。可以说,文化事业排延安各项社会事业中的最末一位,尽管延安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但却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事业的发展趋于边缘化。

为了补偿资源的严重不足,教育、卫生、交通等各公共部门,不断提出各种创建活动的达标指标,发动各县乡作捐献。据调查,农民负担沉重,主要在于费多而不是税重,而费多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三提五统,而是在此之外的名目繁多的各部门的缴费。

(二)事业单位体制是衍成矛盾的主因

综上所述,延安市的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表面看来,是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机构多、人员多,人头费比例过大,占有了大量财政资源,致使人员工资以外的事业发展项目缺乏必要的资金,似乎需要在现有的财政开支42.43%的份额中进行调整。不过,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是计划体制的重要遗产之一。在这种体制下,人们习惯了一涉及事业发展,就必然铺摊子、增机构、增人员,先保证人头费,而不是先考虑项目成效,造成了事业发展的国家包揽的低效率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不仅仅在于行政和经济上的低效率,而且,对于民间社会力量的自组织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以与三农相关的县乡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为例。如农技推广站、植保站、种子站、林业站、水利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都属于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也都是按照计划体制的指导思想建构起来的。市场体制改革以来,这些机构中有一些组织例如科技协会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式有所转换,但是多数机构依旧我行我素,并未树立为农业为农民竭诚服务的思想,而是只为自己的职业和职位服务。这些机构拿着政府的工资,赚取农民的金钱,遍布农业方面所有领域,几乎将所有可能产生利润的涉农领域全部垄断起来,显然,这给农民自组织互助合作组织和自行增收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延安市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之内作改革,新增事业拨款必须以改革旧的事业体制——减机构、减人员为前提;二是打破现有事业体制框架,大力发展现行体制外的“新事业单位”即国际通行的第三部门机构,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之间的结构替代。所谓第三部门,是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社会的第三大部门,所谓第三部门机构,是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或者互益产品的非企业的生产服务机构,他们的资源来自依成本计费的社会服务收费、社会捐助以及向政府申请的社会服务项目的专项援助。因此,这些组织可以视为不拿政府工资的从事社会公益的“新事业单位”。

发展社会事业,不可能再走老路,而任何新路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彻底的事业单位改革要走第二条道路。即事业单位除了必须由国家支付工资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之外,大部分机构要撤销或自理,自理的方向一是转向企业,第二就是转为第三部门机构。政府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必须适应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实现社会事业单位结构的彻底转换,即社会事业单位结构从依赖国家支付工资的国办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主要以民办公益事业单位为主。为此,需要一面削减国办事业单位和人员,一面扶持非政府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成长。扶持的方式可以考虑建立社会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民办公益事业单位的项目,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审查委员会根据项目申请拨付专项援助资金,基金来源于从削减国办事业单位机构人员中节省下来的经费。这样做的效果,将彻底改变社会事业费的开支结构,从发放人头费为主转换为支持社会事业项目发展为主。

总之,上述社会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费财政开支结构的变化,构成了延安市事业体制的改革两大目标,这个改革不仅仅是延安市的需要,也是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改革目的——保证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发展第三部门,其中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正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

3、税费改革引发的问题

首先是乡村两级政权的运作成本主要来自农民负担,取消农民负担,等于取消乡村两级政权的公共管理费用,致使乡村两级组织无法运行。

4、村级社区的公共财政问题

(一)一般状况和范例

(二)公地制度支撑下的村公共财政

(三)农村社区发展公共服务需要改变治理方式

闫庄村的经验证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需要解决资源来源问题。即“有钱办事”的问题。农村社区的治理方式,一是政府转移支付、向小农社会提供足够大的财政补贴,另一种就是让农民组织起来自保自助,自我管理,实行社区自治。选择那种方式治理农村,前提条件是资源从何而来。既然政府没有可能做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足够的转移支付,那么,就只有走后一条路。为此,村庄“公地”显然很有必要。公地资源成为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源,由村民选举的村委会成了村公共服务集体消费的组织者和信息沟通渠道。这样的村委会由于被公地制度赋予了公共经济的组织功能,其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功能从协调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和上级政府服务的社区行政功能演变为社区公共服务。村委会的组织性质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从字面上的村民自治体实质上的基层政权组织演化为真正的社区自治组织。放手让农村社区建设一个自我协调的自治机制,是将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凝聚成团粒结构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式。

闫庄村的实践还表明,村庄公地制度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首先是公地的来源。1996年,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集体保留的机动地的总规模不得超过5%.闫庄村只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公地,是因为该村地处荒山僻野,可以发动村民继续开荒。而姚店村地处城关,公地大量为工商业用地所占,而工商业占地的收益并不稳定,姚店村曾在几年前,用土地资本化的收益分享为本村小学盖新房,但现在已经无钱继续投资公共事业。其次是公地的经营。

闫庄村的经营方式有两类,一是由村委会出工资雇村民负责集体山林,二是与32户村民合股、村民出地、村委会投资、分户管理,建成100亩干果生产基地,收益后村委会与村民按6:4的比例分成。这两种方式都保障了村委会的公共权益,即依村民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权益。姚店村则是将所有公地都统统化整为零交由村民承包,另在几年前开发第三产业,村委会盖门面房,租赁给村民作商店。对于这些公地的使用和收益,村委会缺乏管理监督,只能有钱收钱,无钱拉倒。第三是公地的收益分配。闫庄村村民监督来真格的,大家不同意的项目不能开支,村委会主任必须到村民小组一一做工作说明情况。村干部和村民小组会至少半个月一次。姚店村尽管财务开支的透明度很高,每月都在村头黑板报上公布,但是大量与村民无关的开支仍然照支不误。村民没有多少兴趣参与意见。由此可见,制度的效用来自农民的参与,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来自农民的利益,只要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收益,就能够通过社区民主的方式鼓励参与和分享,从而使制度建设成为保障农民收益的工具。

5、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和建议

近年来,延安市的卫生工作按照“整顿村级、强化乡级、提高县级”的思路,狠抓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事业单位三项改革,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碘盐配售制全面启动,地方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例如甘泉县,狠抓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把重点放在改厕改水,合作医疗和农民健康教育三个环节上,使80%的群众的饮用水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过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农民不良卫生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卫生行政部门由过去的计划管理转为宏观调控,按照“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的原则,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保本增值承包。

(一)现存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延安市卫生局今年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的抽样调查,延安地区的农村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三大问题。

第一,医疗服务需求大而利用差。今年以来,为掌握全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医疗

第二,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

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人员连基本工资都拿不齐。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d、缺乏人才,后继乏力。如甘泉县几年未分配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来的多是中专学生,而且往往还不能到岗到位。主要原因是基层卫生单位效益差,待遇跟不上,多年有声望的和技术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第三,农村的公共医疗事业正趋于瓦解。表现在:a、本属政府管辖范围的预防保健,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如小儿麻痹预防疫苗,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但是据我们调查,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b、未重视农民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治为主而不是以防为主。由于对于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播不够,使明显对群众有益的盐加碘制度,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签署目标责任书,以行政方式贯彻。c、合作医疗解体。七十年代中期,合作医疗作为依附集体经济的农村福利形式,在延安地区90%的村普遍建立起来,依靠村的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初级医疗保健作用。近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合作医疗也瓦解了,尽管政府倡导恢复,但是未能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是政府要办而不是农民要办,所以各地的积极性都不高。据近年的调查,延安市村级合作医疗仅存7.8%.第三,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市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

和1%.农村合作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入户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延安出现的这种状况其实与全国大同小异。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性问题。据有关专家研究,关键的原因在于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的下降。[5]尽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增长了,但是,这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生命指标的相应改善,因为,个人收入的上升不见得会投资给公共健康,如果公共支持即政府的努力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关键因素不能随着收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加强,而是简单地放给市场,那么,个人收入的上升则不可能抵偿公共支持的下降。

由此,我们的问题转化为,在市场体制下,采用何种政策和制度设计,才能有效地强化政府对于农村卫生的公共支持。

(二)关于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设想

根据我们以往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的研究,结合延安情况,我们提出一种农村医疗保障新模式,既在保障农民健康的总目标下,建立农民医疗互助合作社(简称农医合)体系,与政府及企业长期合作,担当农民的预防保健、门诊和大病医疗,同时建立和试行为农民健康保障服务的社会化医疗管理体制。(见附件)

(三)关于能否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简要论证

首先,这种模式构想具有理论上的经济有效性。目前,全国无论城市农村,卫生事业都面临着政府的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下降的局面,农村尤甚。根据世界经验,在健康和医疗服务上,挑战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两方面的资源形成最有效的生产组合,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单方投入和单方生产。投入能否互补,如何互补,是决定能否产生经济有效的社会化协作的医疗保障模式的关键。如果投入是严格可替代的,就不存在协作的可能。孰优孰劣要由谁的生产率高、成本低来决定。我们设计的模式建构在政府部门和农医合投入互补的规律之上。政府部门投入的是农村医疗保健政策、预防保健体系的设备、人员、资金,以及对于农医合的人力资本——社区医生的全部投资;农医合投入的是用于门诊购药的资金和大病住院医疗的保险费,以及选择和监督社区医生及医院体系、政府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政府与农医合各自投入的资本均属于对方较为缺乏而自己较为富有的那一类,因此,双方的投入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从而增加产出效率。

其次,延安具有实施这种模式的相对优越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延安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战略正确,以抓生态治理为龙头,推进新型农业,农民收入增加明显。同时,财政也稳步增收,这为实施新模式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延安各县在发展非粮农业中,开发了农民自组织的潜力,已经有了一批农民自办的类似销售合作社的农民专业协会,这为实施新模式打下组织基础。第三,延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卫生局的领导人都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为矢志为农民服务的坚强决心。这是实施新模式的思想基础。第四,延安已经出现了锐意改革的乡镇卫生院。如黄陵县仓村乡卫生院,实行了由乡卫生院投资兴办的村级社区门诊、将乡卫生院的医生一对一地配给到各村的社区门诊,实行包村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医疗门诊,除药费外,不收任何费用。这种模式在社区医生方面,已经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相当类似,证明在延安市已经出现了改革现行体制的强烈需求和实际行动。这是实施新模式的制度改革的基础。第五,由于延安迄今为止并未实施其它医疗体制改革模式,因此尝试新模式不会受到其它模式的冲击,从而可以减少制度试验中的政治成本。第六,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理应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理解和支持,延安尝试这种新模式,阻力比其他地区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关于尝试新模式的风险问题。鉴于目前农民在医疗保健可及性方面已经掉到了最低谷,所以,只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有较大的把握取得比现在好的成效,即收到付费少而保障多的好成效。

参考文献:

孙志明,西部开发与延安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

1熊景明等,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杨团,医疗机构的分类制度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第3卷第4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是,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香港妇女劳工协会,走在合作社的空间,1999

-----------

*本报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农村社会发展调查组的调研成果。调查组成员为:张联瑜、刘纪新、李玫、汪学群、刘小芹、霍群英、吴兴旺、熊秋红、杨团。本报告执笔人:杨团。

[1]关于农合的各项定义参照了1995年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

[3]校长聘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

[5]杜鹰,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几点看法,中国卫生发展论坛-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2000年11月。

下载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考察报告之图文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杜克强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农......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3月3日 **县是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辖16个镇,445个村(居委),总人口128.3万人,劳动力46.5万人;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67万......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根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12月23日,我们考察组对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刘* 挂职 *镇镇长助理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

    新西兰农村社会考察报告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2008年1月22日至2月2日,以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处调研员郭正文为团长的民政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考察团一行9人对澳大利亚和......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考察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卢占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11-3-21 16:27:20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

    农村之怪现状

    农村之怪现状 九十年代,“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我村的房背和院墙,在农村刮起一阵旋风,许多孩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由于我村十六七名曾名噪一......

    农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农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惠农区回民学校 周玉玲 这次很幸运地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主要到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上海秋萍中学听......

    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精选5篇)

    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本报告考察了影响延安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