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19-05-15 14: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篇: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外向化农业是沿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是迅速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兴边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沿边县(市)同全国一样面临着在国际市场重新定位的问题。我省具有农业优势,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就应以这些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农业。

(一)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农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竞争。沿边各县(市)必须瞄准市场需求,从资源、区位等优势出发,抓紧培育一个或几个品质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专业化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因时制宜,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沿边县(市)开发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要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全省最具特色、最有规模的优势产品;沿边县(市)多草原、饲料来源广,适宜发展畜牧业,要把畜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传统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开发“盘踞半壁江山”的优势产业;沿边县(市)多地处寒带,森林覆盖率高、山区半山区面积大,林产品、山产品种类繁多,要充分挖掘珍稀野生动植物及药材养殖和加工潜力,构建独具冷凉特色的优势经济格局;沿边县(市)与俄罗斯接壤,全省有3045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和20多个边境口岸,要加快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旺盛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扩张出口创汇的优势群体,特别是要根据俄方市场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调整和扩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绿色大米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从而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

(二)找准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广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提升外向化农业竞争力

##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属于黑龙江流域地区,该地区开发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国家关系友好,经济要素互补,并且是东北亚区域中自然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后劲最强的地区。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未来几年也将加入世贸。入世后,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定位的问题。把我省与远东地区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中考察,加速、加强我省与远东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振兴两国经济,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崛起。中俄双方在农业、牧业、林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农业,俄远东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可垦土地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粮食、果菜、食品的市场需求,每年谷物缺口80万吨以上、饲料缺口3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肉产品缺口均在40万吨左右。而我方则有发展种植业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大量的商品粮需要寻找销路,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这就要求沿边县(市)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通过区域合作逐步融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加大对优良种苗、珍稀品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有特色的优良种苗培育中心。大力鼓励外商带项目、资金、技术、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产品仓储、运输和贸易等龙头企业,借助外力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农民、民营企业家开展种植业、林业采伐合作,开发绿色食品、自然药品,实现集约经营,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全方位增强区域农业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三)兴建产地市场,开辟境外市场,全力构筑辐射性强、开放度高的外向化农业市场体系

##省的邻国俄罗斯消费品市场进口商品占60%,大都是轻工产品、生活日用品和各种副食品,这种互补性经济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其对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边境贸易。沿边县(市)必须紧紧抓住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强这一关键,及时获取国际市场特别是俄远东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建立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构建外联市场、内结农户的区域性营销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整体升级。要转变观念,引导农民走进市场和适应市场,搞好服务,用更多的精力抓流通,使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钱,实现增产增收。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加强粮、果、菜、食用菌、畜牧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并向跨区域、远辐射、大规模、高档次方向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在巩固俄罗斯远东市场的同时,迅速向西伯利亚及俄罗斯腹地推进。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订货会、贸易洽谈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把当地农产品更多地推向区内外、国内外市场。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完善检测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发展大生产、大流通,通过市场来推动规模经济发展,通过扩大规模适应市场。在品种质量、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使沿边口岸县(市)蔬菜、水果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十分重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提供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育强育大龙头企业,延伸外向化产业链条

当前,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

第二篇: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上饶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应当根据上饶市的农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十二五为契机,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上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上饶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4-0059-02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3)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通过现有的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种苗、种畜)经营部门以及农业龙头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扩大我市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

(4)物资服务体系。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供销合作社,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

第三篇:发展循环农业壮大农村经济

发展循环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郑中华

2009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沙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完成农业增加值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规划引动,引领循环农业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水产、畜牧大县的资源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三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即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水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模式。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抓住荆门市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思路,制定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区十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垢冢秸秆综合利用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沈集、曾集、高阳、十里铺、李市等5个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板块联动,夯实循环农业物质基础。今年上半年,我们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优质稻板块建设。按照“建立一个基地、联系一个龙头、签订一份订单、建设一个高产示范区、成立一

个协会、建立一个合作社、人均增收一百元”的“七个一”目标,抓好优质稻板块基地扩规上档,全县优质稻种植规模达到7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以凯丝仓储、彭岭棉花公司为依托,建设了11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大力推广彩棉种植,使全县彩棉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彩棉生产基地。三是抓好林业板块建设。今年,我县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围绕“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了全年的林业生产任务。四是抓好蔬菜原料基地建设。以纪山郭店食品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藜蒿、金针菇、双孢菇、荸荠等绿色蔬菜食品原料基地。

——产业拉动,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我们按照标准化生产、健康生态养殖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和水产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实现畜牧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8.18%;水产品产量57954吨,同比增长8.22%。一是肉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以高阳镇为核心,以科牧公司、青禾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李市、马良、沈集、曾集、五里铺、十里铺等6个镇,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主体的秸杆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带。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5个,肉牛出栏2.95万头,同比净增1.28万头。二是生猪、家禽养殖板块建设力度加大。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29.43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生产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家禽出笼541.09万只、禽蛋产量15830吨,同比分别增长12.8%、34.4%。三是水产养殖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紧紧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推广了“鱼鸭共育”、“猪——沼——鱼”、“猪——沼——鱼——鸭”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了以后港、毛李、官当、拾回桥等镇为重点,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带。

——龙头带动,提升循环农业发展层次。龙头企业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撑。近年来,我们重点建设以“汉宜线”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形成了粮油、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一是精心培育粮油加工产业群。以官当为中心,支持洪森、凤池、龙池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逐步整合全县粮油加工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粮油产业集群,使全县年粮食加工能力突破了7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突破了35万吨。二是精心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群。以后港和沙洋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壮大水产品加工业。支持“楚玉”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扶持“东湖”规模化生产,使全县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三是精心培育优质畜禽加工产业群。积极扶持“仙羽”、“楚小鸭”、“蛟龙”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它们由小作坊变成了大龙头。目前,我们正抓住正邦集团投资沙洋的机遇,对肉牛、生猪、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力争实现大的突破。

——品牌促动,增强循环农业竞争能力。我们按照“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包装一批新生品牌,整合一批老品牌,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的思路,立足全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帮助龙头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申报、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洪森”、“楚玉”、“龙池桥”、“蛟龙”、“东湖”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目前,全县已拥有湖北省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10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科技推动,促进循环农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有力促进了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充分发挥民办科技实体的作用,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壮大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业试验示范,加

大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全县共发展科技示范户3550户,建设科技示范片20万亩,充分利用国家提高农机补贴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70%。■

(作者系中共沙洋县委书记)

第四篇:试论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试论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上饶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应当根据上饶市的农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十二五为契机,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上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上饶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着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

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第五篇:打造区域性商贸基地 促进沿边地区开放发展

一、商贸基地的内涵与外延

“商贸基地”这一概念只是近年来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由我国地方政府和一些学者提出并使用的,其目的是改变多年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重制造,轻市场”等传统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商贸产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发挥商贸产业在区域经济里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迄今为止,在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学科范畴内,还没有关于“商贸基地”的专门界定和阐释,而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中也没有这一术语。

如果把“商贸基地”当作一个既定的概念体系加以探究,可以发现它更多地与相对新兴的区域经济学、地缘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关系密切;如果把“商贸基地”视为一个行业标准术语,它与一些物流术语或业态术语更相近。由于“商贸基地”是这样一种新事物,因此其内涵与外延比较模糊,与它近似或有交叉重叠的概念群包括商贸物流基地、商贸园区、商贸中心、流通中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只有物流中心,但没有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商贸基地等。商务部新近公布的《流通标准十一五规划》也没有提及与商贸基地相关的标准规划。

“商贸基地”作为当前使用较为频繁、且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概念,理应引起相应的重视和更深人的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文对商贸基地做出如下定义:商贸基地是隶属区域经济、地缘经济范畴的一个非正式概念,系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个或若干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按照职能分工,集中形成相对优势的商贸产业和流通能力,为整个区域提供达成交易、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

商贸基地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集聚,其中商流是核心,物流(物体的空间位移)是商流的实现形式,也占据重要位置,信息流则是附着和服务于物流和商流的手段(恰如电子商务:商务是“体”,是核心,电子只是“用”,是手段)。商贸基地虚实结合,物理特征与逻辑特征兼备,既包括有形的设备设施、商品交易市场,也涵盖无形的交换和服务体系;基地产业门类丰富、结构完整、功能完备。

商贸基地具有多重功能,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固依托和强有力杠杆。这是由商贸产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商贸产业在引导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拉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牵引、协调和统领作用就越明显。商贸基地可按辐射半径、服务对象、范围和运作机制分为不同层次:(城)市级、地区性或国际区域型等。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的“规格”相对较高,它立足一个以上城市,面向所在省区和周边国家、地区,服务特定的经济圈或经济体,强辐射、多功能、国际化特征比较明显。目前,我国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以外,其他沿边地区也有建设和发展这类商贸基地的必要性和基础条件。

二、商贸基地建设是促进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新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战略。相对于沿海开放和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启动较晚,力度和影响明显滞后。我国沿边有九个省区,拥有广阔的国内外经贸合作空间,如何将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资本、技术、人才方面的后发优势转化为切实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谋划新思路。在当前不断升温提速的多类型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框架内,在纷纷酝酿规划中的国内外各种经济圈、经济体范围内,内引外联,倾力打造区域性商贸基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相对落后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国务院2008年1月16日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正式确定为“建成面向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

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种“三基地、一中心”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令人耳目一新,既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瞻性和大气魄,也贯穿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同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路;既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与国内外产业转移走向衔接和呼应;特别是综合考虑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使得经济区的开放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非常有利于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因而特别值得其他沿边城市和地区学习借鉴。从一些沿边省区的相关区域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文件中可以看出,谋划中的“吉林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将建设立足长(春)吉(林)图(门江),面向吉林全省和整个东北地区,服务和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商贸基地;新疆区域性商贸基地将立足新疆,面向大西北和全中国,辐射中亚和西亚,影响欧亚。

与我国沿边地区毗邻的东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都比较落后,绝大多数都属于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沿边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但由于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资本、技术、人才方面的转移支持,又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所以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超前意识领跑所属国际经济合作区内商贸产业的发展,汲取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商贸产业发展的经验,建设高水准、标杆性的区域性商贸基地。

三、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

沿边城市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发展环境差别较大,但区域性商贸基地的建设发展思路基本相同,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提高对商贸产业在新时期沿边开放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努力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区域性商贸基地,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商贸基地建设布局,协调传统商贸与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商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拉动一二次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沿边地区产业竞争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在西南、东北、西北三大沿边地带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打造便捷高效的国际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实现无障碍流通。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沿边城市和地区是连接国内外的大通道,具备发展“通道经济”的天然优势。通过构建区域性商贸基地,打造便捷高效的国际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加速通关便利化和物流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货畅其流,满足工农业产品大批量、高频度、多向性的大流通和大循环需要。

随着全球性的粮食、能源、大宗工业原材料日趋紧缺和我国经济发展对这些商品需求的不断扩大,能源、原料资源丰富的东盟、中亚、东北亚国家对我国经济战略的意义更加突出,沿边近邻运输是此类商品最经济、最安全的流通方式。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开放开发沿边地区,构建物流大通道和货物贸易走廊的重要意义。

(二)打造现代商贸城市群,构筑无缝隙产业对接平台,创造高水准商务和生活环境。强辐射、多功能、国际性的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必须依托一个有纵深的合作区或经济体,由若干城市组成城市圈和现代商贸城市群,拥有较大的人口、经济和需求规模,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并率先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区域性商贸基地将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介代理、会展、研发设计、培训、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并与一系列国际标准、规则、协议衔接和兼容运作,成为对本区域产业经济起底盘化支撑作用的真正的“大本营、神经中枢”,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向沿边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成为我国新时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和前沿阵地。

区域性商贸基地既要满足区域内大量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也要提供高质量的消费性服务,大力发展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民生服务业业态,提高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方式的市场覆盖率。不少沿边地区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此外,国内外经贸交流合作不仅为沿边地区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商机,同时也对消费性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的商务人口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更加细化,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别差异。因此,沿边城市的消费性服务业也要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三)打造区域流通产业集群,夯实做强商贸基地。

流通产业集群是指以商贸产业为主体的关联性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规模聚集,区域内企业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流通产业集群包括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汇集,物流园区和商贸园区的拓展,住宿和餐饮、休闲旅游等消费性设施体系的规模化与产业化集中,以及会展、法律、金融、广告、信息等商务服务企业的街区性驻扎(指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等)。隶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东兴市热带水果流通产业集群、钦州港工业原材料流通产业集群、北海市商务型旅游产业集群、隶属新疆伊犁大合作区(包括伊犁河谷八县一市)的特色农畜果流通产业集群等,通过进一步做强做大,都将对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关键作用。

四、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

能够纳入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的首先是具有公益性、开放性、规模经济性、先进性等特征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它们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职能范围很广,直接对沿边较大区域以至全国和周边邻国流通的环境、条件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枢纽型、中继性、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交易、集散和发现价格功能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宗能源物资、商品专用储备库;大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易网络(如广西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新疆的“中亚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保税港区和现代化海陆空口岸等。

其次是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饮食于一体的商业街,以及会展、电信、金融、酒店、代理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密集的中心商务区,也是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发展的重点内容。如南宁在建的面向东盟各国的中心商务区就包括领事馆区、国际商贸区、国际酒店商务区、国际生活配套社区、休闲体育运动、主题公园等设施。

第三类重点建设内容是各种边境经济合作区。如西南方面的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中越凭祥——同登边境经济合作区,后者总体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中越双方各

8.5平方公里,区内实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开发政策,将成为中越边境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和区域性贸易中心。西北方面的是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实行全封闭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是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等。

最后,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建设内容还应包括一些“走出去”项目。一是加快商业“走出去”步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东盟、中亚、东北亚一些国家开设主要销售中国商品的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的中国商贸城,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提供通道和销售网络。二是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如中国广西——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等。

五、发展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各种国际商贸交流合作机制务实发展。

积极推进我国沿边省区与邻近国家、地区之间官方、半官方和民间性质的各种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对话和沟通。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等会展平台,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在中国一东盟

自贸区、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区域合作等框架内,编撰双边、多边流通及物流联合报告书,规划和实施各种商贸产业交流研修、人才培训项目等。

各类商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是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推动国内外各种商协会之间建立起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在沿边地区集聚。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基地建设为例,必须充分利用东盟华人经济圈、东盟各国中国商会和广大华商的实力、人脉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沿边不少地区处于多种国内外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体系内,重合、叠加现象突出,不同的区域合作主旨不同,进展不一,有的已经启动并有实质性合作内容,有的仍处于概念和构想阶段,因而必须在参与融入过程中分清层次和梯度,把握节奏和尺度;既要有长远目光和战略性思维,又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宣传上,要重合作的实效,重规划和项目的可操作性。

(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努力构建服务型和促进型政府。

探索“全流通”、“大商贸”的实施途径,以建设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为契机,努力将区域内各城市的商贸管理职能相对集中统一起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的宏观指导,协调各城市、各层次的商贸投资建设与开发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尝试建立以现代流通为主导的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进行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试验,最大限度发挥商贸流通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对工业制造业的先导作用。建立和健全沿边地区政府商务促进体系。强化市场信息和商贸法律政策服务;加强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对周边国家商贸流通技术和管理标准的跟踪与研究;加快商贸领域科技创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创新能力和流通效率;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形式多样的展览、培训、咨询活动。

(三)拓宽融资渠道,发挥企业在商贸基地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促进作用。在WTO规则体系内,以直补、贴息等形式加大政府对沿边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继性物流配送中心、重要商品储备库、口岸、海关等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加快沿边地区国有商贸企业的改组和改制;扶持中小型民营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培育大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带动当地商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国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并争取使其区域性总部和采购基地落户,以快速提升商贸基地的档次和水平;争取周边发达国家如东盟、日本、韩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投资,密切商贸基地与境外市场的联系。

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和基金。主要是边境贸易和民族贸易的优惠政策;商务部等部门实施的自主品牌战略的各项促进措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千百十”工程的支持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四)实施“人才强商”战略。提升商贸产业人力资本水平。

充分认识沿边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激励机制、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商贸产业大力倾斜支持,提升商贸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优化商贸人才配置。一是大力发展商贸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商贸教育发展基金,扶持中高等职业院校商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二是充实和提升基层商贸干部队伍。三是吸引高层次商务人才,特别是亟需的国际化商务人才。

下载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1997年曲靖撤地设市以来,师宗县把加强“三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农业农村经济考察报告

    为推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涿鹿、万全、崇礼三县就农业产业化、......

    农业的科技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农业可持续发展学号:20094042129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 学生姓名:王瑞 授课教师:马凤才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张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非常艰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工作做了总......

    海尔发展战略研究

    海尔发展战略研究 海尔跨国简介: 20年间,海尔从一个当初年营业额只有348万元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神速地发展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高达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上世纪80年代的中......

    沿海后发展地区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上)

    沿海后发展地区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以钦州市为例(上) 傅远佳 2013-1-30 9:57:17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2期 摘 要:以港口为依托走港城产联动发展之路是沿......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户籍人口716.5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全市下辖13个区、县(市)及2个开......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汇报

    XXX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汇 报 材 料今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三干会制定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