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

时间:2019-05-12 19:2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

第一篇: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

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

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二篇:2012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为加速推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各项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理念,扎实推进项目落地,突出建设“绿色农畜生产加工基地”,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化发展乡村,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推进顺利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喜人

2012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预计为26.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2万亩,占82.1%,经济作物4.8万亩,占17.9%。其中粮食作物中玉米12万亩、谷子2.4万亩、马铃薯3.3万亩、豆类

2.2万亩、荞麦1.5万亩、莜麦0.6万亩。经济作物中油料1万亩、中药材0.5万亩、蔬菜3.3万亩。除荞麦、莜麦等小杂粮外其余作物全部播种、移栽完毕,目前大秋作物苗情较好长势喜人,小杂粮全部处于待播状态。

农业生产资料总用量共需11000吨,其中化肥9200吨,包括碳酸5000吨、磷肥2200吨、复合肥3000吨,地膜290吨,种子和农药610吨。春季农业生产投资达到2400多万元。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全县农业方面续建项目9个当年完成投资6996万元、新建项目5个完成投资5670万元、正在申报项目9个预计投资1954.27万元,综合规类为10大项目,具体情况为:

1、马坊万亩杂粮基地建设(新建)

马坊万亩杂粮基地建设是省级、市级和县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重点项目,首期规划面积1.3万亩,到“十二”达到5万亩,涉及马坊、义兴、牛川三个乡镇,总投资1600多万元。今年基地以建设万亩优质荞麦基地为核心,在马坊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200亩,高产、优质、高效示范方800亩;在牛川乡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示范方500亩,总试验、示范规模达到1500亩。目前基地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积极准备所需各种生产资料,完成投资210万元。

2、设施蔬菜建设(续建)

今年全县设施蔬菜建设重点是以双孢菇为主的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建设规模12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大友、禾牧、德牧、宇蕻四个龙头企业,现在已建成7万多平方米。突出打造两个示范园区,一个是李阳镇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规划在温泊坪完成设施蔬菜建设2000亩,一个是松烟镇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规模1000亩。2012年设施蔬菜及现代观光农业建设总投资预计6000多万元。

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新建)

今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举全县之力推进项目建设”,在确定的十大转型跨越标杆项目中,由天凯集团建设的《和顺县

马连曲现代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是其中的一项。项目总投资1亿元,年内投资4520万元,完成示范核心区建设。现在土地流转已经达成协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项目于四月初可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土地整理接近尾声,园区主体工程准备开工建设。

4、“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新建)

2012年全县确定建设7个专业乡镇(马坊杂粮、横岭肉牛、阳光占肉牛是、松烟核桃、青城玉米、李阳蔬菜、平松中药材)、100个专业村(41个畜牧养殖专业村、15个核桃经济林专业村、44个种植业专业村),其中重点建设20个专业村。3月初全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荐情况已经上报市里等待批复。各专业村种植计划已经全部落实,近日我们正在组织完善2012年“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业村、专业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新建)

项目已经被省市批复,总投资300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中央投资260万元,县级配套40万元。现在我们正在协调建设场所,准备招标,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6、农田整理与培肥项目(续建)

坡耕地整治与增肥项目:项目规划在青城、马坊两个乡镇、9个村实施,建设规模4000亩,总投资1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0万元,县级配套16万元。现在工程建设基本竣工,正在进行资料整理,等待省级验收。

沟川地整治与增肥项目:项目规划在平松、横岭两个乡镇、11村实施,建设规模5000亩,总投资1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50万元,县级配套40万元。现在工程建设基本竣工,正在进行资料整理,等待省级验收。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项目是2010年省级批复的连续性建设项目,今年是最后一年。我们已经组织人员采集土样500个,目前正在开展化验分析。

7、玉米丰产方建设(新建)

2012年省级批复我县实施5万亩,总投资150万元。全县建立3个万亩玉米丰产方——在松烟镇的雷庄—小董坪一带和青城镇的大窑底—百备一带各建立1万亩亩产850公斤以上的高产、优质、高效专用玉米丰产方(其中每点重点培育1000亩亩产吨粮的示范田),在横岭镇和阳光乡的仪村—寒湖一带重点培育1万亩优质饲用玉米丰产方。

8、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续建):目前在我县组织实施的大型沼气项目共有5个,总投资1300多万元。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今年要全面加快建设进度,强化检查、监督力度,力争在年底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2012年项目申报: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联合下发的晋农财发【2012】79号《关于申报2012年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我县从建设新农村、推进新产业、发展新项目、创造新环境出发,申报了400户高效低排放户用生物质炉、200盏太阳能路灯、2000铺省柴节能炕连灶、1个“三沼”综合利用试点、2个大型沼气建设项目,总投资额1204.27万元,上级批复下达后我们立即组织开展建设。

9、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建设项目

项目以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实施与配套设备为主,每个乡镇投资30万元,总投资300万元。项目已上报省市,等待批复。

10、山西省和顺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45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75.00万元,地方配套7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扩建检测检验室、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场、建设5个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点、购臵观测及监测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绿色防控专用等仪器设备四项。目前项目正在申报中。

(三)农民现金收入增幅明显

据统计部门统计,截至到2012年4月底,全县农民现金收入为1246元,同比增长17.6%。农民在今年现金收入上增幅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方面,今年平均676.52元/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42%,其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今年为385.32元/人,比去年同期增长7.45%。

二、存在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1—5月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开局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场地较为短缺。近年来国家用于基层农业部门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越来越多,且投资重点放在了分析化验监察场所、定点观察记载基地、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上,因此必须有符合上级要求条件的建设场地,但从去年我县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到目前申报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及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存在的最大制约是没有建设场地。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虽然每年全县农业方面县级支持资金较大,但是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很少很少。三是农民期望阶段性劳动力转移收入与实际给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就是在家闲着也不赚自己认为低微的收入,从而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闲臵而劳务市场缺乏劳动力的畸形现象。

和顺县农业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日

第三篇: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 4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中共中央决定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的消息和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件依法复查的结果公布后,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普遍认为,中央的决定依据事实尊重法治,顺应党心符合民意,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的宗旨信念。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维护党的纯洁性、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强信心。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发展稳定凝聚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释放巨大活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爱护、不断巩固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央决定的重大意义,自觉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尤其需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本职真抓实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改革创新促进事业发展,认真负责维护和谐稳定,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统一思想,就是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我们的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满怀信心、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四篇:发展循环农业壮大农村经济

发展循环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郑中华

2009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沙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完成农业增加值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规划引动,引领循环农业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水产、畜牧大县的资源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三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即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水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模式。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抓住荆门市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思路,制定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区十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垢冢秸秆综合利用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沈集、曾集、高阳、十里铺、李市等5个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板块联动,夯实循环农业物质基础。今年上半年,我们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优质稻板块建设。按照“建立一个基地、联系一个龙头、签订一份订单、建设一个高产示范区、成立一

个协会、建立一个合作社、人均增收一百元”的“七个一”目标,抓好优质稻板块基地扩规上档,全县优质稻种植规模达到7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以凯丝仓储、彭岭棉花公司为依托,建设了11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大力推广彩棉种植,使全县彩棉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彩棉生产基地。三是抓好林业板块建设。今年,我县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围绕“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了全年的林业生产任务。四是抓好蔬菜原料基地建设。以纪山郭店食品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藜蒿、金针菇、双孢菇、荸荠等绿色蔬菜食品原料基地。

——产业拉动,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我们按照标准化生产、健康生态养殖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和水产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实现畜牧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8.18%;水产品产量57954吨,同比增长8.22%。一是肉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以高阳镇为核心,以科牧公司、青禾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李市、马良、沈集、曾集、五里铺、十里铺等6个镇,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主体的秸杆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带。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5个,肉牛出栏2.95万头,同比净增1.28万头。二是生猪、家禽养殖板块建设力度加大。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29.43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生产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家禽出笼541.09万只、禽蛋产量15830吨,同比分别增长12.8%、34.4%。三是水产养殖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紧紧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推广了“鱼鸭共育”、“猪——沼——鱼”、“猪——沼——鱼——鸭”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了以后港、毛李、官当、拾回桥等镇为重点,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带。

——龙头带动,提升循环农业发展层次。龙头企业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撑。近年来,我们重点建设以“汉宜线”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形成了粮油、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一是精心培育粮油加工产业群。以官当为中心,支持洪森、凤池、龙池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逐步整合全县粮油加工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粮油产业集群,使全县年粮食加工能力突破了7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突破了35万吨。二是精心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群。以后港和沙洋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壮大水产品加工业。支持“楚玉”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扶持“东湖”规模化生产,使全县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三是精心培育优质畜禽加工产业群。积极扶持“仙羽”、“楚小鸭”、“蛟龙”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它们由小作坊变成了大龙头。目前,我们正抓住正邦集团投资沙洋的机遇,对肉牛、生猪、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力争实现大的突破。

——品牌促动,增强循环农业竞争能力。我们按照“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包装一批新生品牌,整合一批老品牌,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的思路,立足全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帮助龙头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申报、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洪森”、“楚玉”、“龙池桥”、“蛟龙”、“东湖”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目前,全县已拥有湖北省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10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科技推动,促进循环农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有力促进了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充分发挥民办科技实体的作用,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壮大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业试验示范,加

大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全县共发展科技示范户3550户,建设科技示范片20万亩,充分利用国家提高农机补贴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70%。■

(作者系中共沙洋县委书记)

第五篇: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师宗县农业农村经济十年发展回眸

1997年曲靖撤地设市以来,师宗县把加强“三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发展基础,全县农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1亿元,为1997年6.9亿元的1.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216元增加到2006年的2061元,10年农民收入翻了0.8番。十年弹指一挥间,历史真实地记载了师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

一、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师宗是一个欠发达山区农业县,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总人口38.78万人,总耕地面积69万亩,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1997年以来,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依托资源、气候和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经比例由1997年59.3:40.7调整为2007年的50.4:49.6。

(一)以粮油、烤烟、畜牧、林业、蔬菜、黑山羊、花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稳定播种面积,2006年总产量1.47亿公斤,比1997年的1.23亿公斤增19.51%;油菜扩大“双低”种植面积,2007年全县种植“双低”油菜20万亩,比1997年的1.9万亩增9.5倍;烤烟生产优化种植布局,2006年完成36.7万担指令性收购任务、收购总值2.17亿元,分别比1997年的48.6万担减24.49%、2.97亿元减26.94%;畜牧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和黑山羊产业,2006年全县肉类总产量3.92万吨、产值4.33亿元,分别比1997年的1.59万吨增146.54%、1.43亿元增202.8%;林产业以发展速生林为主,发展优质商品林75万亩,建成滇东北最大的木材加工和交易市场,年可实现产值2亿元;蔬菜产业实现了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行政推动型向群众自愿型转变,2007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12万亩,年创产值1.5亿元;黑山羊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建成黑山羊养殖小区20个,1000只以上养殖规模的大户达17户,2006年存栏16万只,出栏8.5万只,产值达7000余万元;花卉产业形成以企业和个体生产为主、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共引进花卉企业7户,发展花卉1.3万亩(含万寿菊)。年种植高良小黄姜4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年种植冬早洋芋3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年种植优质稻4000亩,实现产值600万元;建成1.5万亩苡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以振华食品、上好花卉、双禾黑山羊养殖等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以来,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先后引进和培育了振华食品公司、上好花卉、双禾黑山羊养殖等20余户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其中,振华食品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青刀豆罐头加工企业”,年设计生产优质食品罐头1.8万吨、产值1.3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3万余户,促进种植青刀豆的农户年均增加收入500元。

(三)以优质烤烟、优质商品林、无公害蔬菜、“峻王牌”黑山羊、鲜切花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初步建立。围绕振华食品公司、博浩生物科技公司、上好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发展商品林基地75万亩,建成以葵山、彩云、竹基、丹风为重点的12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青刀豆基地,以雄壁为重点的10万亩马铃薯基地,以丹凤、竹基、龙庆为重点的4万亩辣椒基地,以五龙、高良、龙庆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稻基地、4万亩生姜基地。

(四)以工农互促、村社互动、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雏形基本形成。以工农互促推进城乡共进,上好花卉公司租用农民土地,并返聘农民参与花卉生产,让农民从“靠地吃饭”到“公司”领薪;煤矿企业主高保生投资800余万元建成了上千只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100余人。以村社互动推进城乡共进,丹凤镇发挥社区的人才、资金、信息优势,采取一个社区帮扶一个村委会的办法,推进村社共同发展进步。以市场双向流通推进城乡共进,按照“超市入驻农村、农特产品进超市”物资双向流通的发展路子,通过建立加盟连锁乡村农家店,畅通物流渠道;通过农产品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让系列地方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超市,提升了农产品档次和质量。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农田水利建设。1997年至2007年,全县完成总投资22782.77万元、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6569件、累计解决了10.86万人和6.9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十年来,是全县病险水库争列国家建设规划和计划项目最多的时期,完成了溜子田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工程建设,东风、大堵、额则病险水库挤入国家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规划并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以溜子田、五洛河和石洞河三项小流域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82.3平方公里;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窖为重点的山区水利建设,全县新建小水窖30657件,新增蓄水80多万m3;争取烟草补贴资金7033万元,实施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项目93件,受益烟田面积14.6万亩。

(二)乡村公路建设。1997至2007年,全县共完成公路建设项目投资27.23亿元。完成国道324线、省道师弥线、以马线师宗段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高等级公路建设里程达78.1公里,实现全县高等级公路建设零的突破;提前3年实现“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完成乡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1090.6公里,村村通公路达90%;完成南盘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滇东南、滇东北地区最大的内河航运码头。历经多年的努力,全县基本形成了国、省道公路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乡村公路为脉络,铁路、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7年,全县通车里程2209.44公里,是1997年1162.8公里的1.9倍。

(三)农村能源建设。1997年至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14908口,占全县农村总居住户的19.42%,建设县级沼气示范村8个、乡级沼气示范村29个;完成山区节能改灶74386眼,占全县农村总居住户的96.87%。通过农村能源建设,每年可保护森林资源6.71万亩,年创收1480万元,农民户均创收1000元。(四)农机装备建设。至2007年,全县现拥有小型拖拉机3500台,小型微耕机460台,大中型耕作拖拉机135台(套),排灌机械2700台(套),其它农业机械5000余台,全县农业机械总值达到6100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

(五)电力建设。1997年至2007年,全县电网建设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1997年,全县有输电线路1504千米,变电站3座,村、户通电率均达97%,综合网损高达25.2%。2007年,全县有输电线路1440.75千米、变电站9座、110千伏主变压器5台、35千伏主变压器10台、10千伏配电变压器646台,完成83%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六)扶贫攻坚。1997年至2007年,全县组织实施了重点扶持村11个、温饱村66个、重点扶持村小组41个,启动了“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至2006年底,全县共投入无偿扶贫资金4628.5万元,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工程6973件,新建安居房2730所,解决了2730户10647人的住房困难问题。通过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解决了7.9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摘除了7个省级扶贫攻坚乡、10个市级扶贫攻坚行政村的贫困帽子。

三、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改革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1997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和部署,师宗县把是否有利于解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稳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一)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多层次、多类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兴办了一批起点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示范基地。全县发展了大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各类农产品加工、营销大户500余户,尤其是师宗县花卉生产协会、五龙洋芋专业合作社、高良生姜营销专业合作社、葵山小新村蔬菜专业协会,帮助农户解决了运输难、销售难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完成11户独立核算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资产重组等工作,明确了责、权、利关系,增强了发展后劲。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县创办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4个、综合服务社45个、组建和改造7个乡级农资农家店、22个村级农资农家店、10个便民超市,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终端销售的农村网络流通服务体系。(三)推进农村科教体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进行大胆改革,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全面推行校长公开选聘制,对全县29校校长全部实行公开招聘;以“民办公助”形式新建师宗第三中学,全县民办学校达19所;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改革,免除全县所有中小学学生杂费,共有6.5万名学生享受免杂费。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1997年的30.5%提高到2007年38.8%。(四)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乡财县管”改革,实行预算统编、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集中收付,不断降低了各级的行政成本;加大对县乡财政补助力度,继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种补助收入86127万元;逐步推行部门预算,2006年全县非税收入总额达11012万元,是1997年3283万元的3.3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09万元的73.37%。通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县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5321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0464万元,增长98.8%。

(五)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村级组织改革。经过2002、2005年两轮乡镇机构改革,全县乡镇由原来的9个减少为8个,内设机构由原来的36个减少为21个,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08名减少为72名,保留各类事业单位64个,撤并各类事业单位116个,乡镇事业单位由20个精减为8个。推进村级组织体制改革,建立了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2007年第三届村级组织换届,全县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达三分之二以上。

(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7月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完成了“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一建立”和“两取消、三改革”。2003年只征收农业税及附加,2005年全县免征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改革后,共减负1709万元,人均减负53.73元,亩均减负48.86元;2006年,对8个农、林场进行了税费改革,免除类似“三提五统”收费582.4万元、养老保险及“三金”总额279.6万元,人均负担508.91元,亩均负担18.08元。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基层政权良性运转,县财政逐年增加村组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补助,到2007年共增补资金103.99万元。

(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师宗是云南省重点林区和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县有林地面积达1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8%,木材总蓄积量达747万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层次矛盾,林业资源潜能长期无法释放,林业产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2007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工作机构,投入林改经费560万元,抽调109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和327名工作人员深入各村社开展林改工作,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1997年至2007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指标实现了“四升四降”:计划生育率由95.1‰上升到99.9‰、综合节育率由88.8%上升到90.22%、农业人口独生子女领证户由40户上升到3750户、流动人口验证率由20%上升到86%,人口出生率从14.47‰下降到11.2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9.02‰下降到6.2‰、违法生育率从4.9‰下降到0.1‰、出生婴儿性别比从142:100下降到134:100。推行“奖优免补”政策,全县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办证数从1997年的40户迅速发展到3750户。2006年,师宗县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县。

(二)农村教育事业。十年来,全县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师宗二中晋升省一级三等完中、师宗职校晋升为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完成丹凤一中扩建工程。100%的初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00%的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100%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率由1997年的5.4%增加到13.02%;农村中小学危房率由1997年的30.13%减少到19.11%。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12校,比1997年的169校增加了143校;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82369人,比1997年的66836人增加了15533人。

(三)广播电视事业。1997以来,全县广播从中波发展到调频广播,电视收转网历经了电视差转、卫星电视地面收转、有线电视、微波传输和光缆建设等阶段,基本形成了城乡结合、覆盖全县的多种技术手段混合的电视传输覆盖网络体系。到2006年底,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3%,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

(四)农村公共卫生。199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63万元用于县、乡、村卫生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全县有29.915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56%,全县109个村社95%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五)农村社会救助。2006年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低保试点工作,2007年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保障制度,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使100%特困户、贫困户能够享受生活救助和大病救助、100%的“五保户”得到了有效供养,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17000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达5860人,累计救助特困群众35660人。

(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997以来,全县深入开展庆香港、澳门回归、文明村创建、“四下乡”等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实施了以“创建一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套农村宣传设施、建立一个村容管理示范区、健全一套村规民约、寻求一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途径、落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内容的“六个一”工程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县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4个、文明社区3个、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委会1个,县级文明村110个、文明村镇63个。扶持发展文化联合体,全县农村演出队从20余支发展到137支,年创收450万元。(七)农村社会治安。1997年以来,全县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寨”创建活动,共命名安全文明村寨347个;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四级”治安防范体系、边际协作治安防范体系、公路和铁路护路联防体系,在全县建立了乡村110报警点17个、农户轮流值班组2429个、护村队550支、治保调解组织163个;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乡镇综治中心、村社“九位一体”综治室。1997年,师宗县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3年,师宗县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从2005年8月开始,先后启动了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环境美村有新改观。围绕“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的目标。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765万元,改造村庄道路180余公里,拆除和改造私厕3000余个、新建沼气池5500余口、美化房屋70余万平方米、绿化村庄30多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文化活动广场28个、体育场地64个、图书文化室73个,新改建村级卫生室67个。

(二)产业富村有新拓展。大力发展工矿型、城郊型、热区开发型、名特优品牌型、传统产业型“五型”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煤焦化、电力、冶金、建材、蔬菜、花卉、黑山羊、林业、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发展框架。2006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4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03元。其中,雄壁镇雨柱、雄壁、瓦鲁三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在全县率先实现“万元增收计划”的目标。

(三)科教兴村有新改善。按照市委实施“素质工程”的要求,以“三校”进村为载体,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县委党校举办培训班、涉农部门采取“菜单式”方式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和农技人员现场培训等办法,全县成规模组织培训600余场次,参训农民达4.4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四)和谐稳村有新成效。按照打造“和谐师宗”的要求,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和农村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和谐文化,各建设村达到“平安村”标准,实现无毒、无赌、无邪教、无艾滋病、无刑事犯罪、无越级和集体上访“六无”的目标,民间纠纷矛盾调处率达100%。

回眸师宗农业和农村经济走过的十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年;是市级各部门关心、服务“三农”的十年;是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十年;是师宗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爬坡上坎、负重前行,逐步迈向辉煌的十年。一个山区农业县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经验是:提高认识是前提。十年来,师宗县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村经济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加强领导是保证。师宗县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发展经济的首位,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一齐抓,上下结合、条块配合抓“三农”的格局。发挥优势是基础。师宗县有着得天独厚资源、气候区位优势,立体气候明显,有900平方公里湿热河谷槽区,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找准自身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产业基地,为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石。真抓实干是保障。全县广大干部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深入村寨,深入农户,及时调查、研究、督促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各级各部门努力把“三农”工作的政策、思路、决策转化为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把党委政府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十年回顾,步履艰难,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师宗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突破口,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开拓,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让农业更加发展、农民更加富裕、农村更加和谐。

下载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的科技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农业可持续发展学号:20094042129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 学生姓名:王瑞 授课教师:马凤才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

    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外向化农业是沿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是迅速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兴边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国加......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构建企业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构建企业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摘 要:企业工会一直以来都是职工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尤其是在当前国有企业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张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非常艰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工作做了总......

    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

    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加快函件业务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函件业务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1、函件业务是中国邮政的专营业务、主营业务,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邮政发展水......

    长安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纪实.doc成稿贾婷(合集)

    合理布局 重点发展 全面促进——长安区农业局用市场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游蜂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这是去长安区踏青的西安某企业白领小钟引用古人诗句对长安......

    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5篇)

    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 近年来,宁海县农林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县委“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在浙江东海岸打造了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在农......

    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 项目内容摘要 本研究在对河北省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创新体系应包含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