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时间:2019-05-12 19: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第一篇: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

项目内容摘要

本研究在对河北省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创新体系应包含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两方面内容,研究了河北农业创新体系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农业组织和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创新动力的关系,以及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河北农业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动力机制 发展模式

立项背景和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经济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加入WTO后,我省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河北农业要想在世界农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应通过农业创新发挥本省的资源禀赋优势,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借助世界市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经济学家统计分析,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尚不足20%,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到现在这一份额已高达70%以上,技术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增长的源泉,且发达国家农业组织程度高达80%以上,这更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当前,我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和农业组织化程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省农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系统研究农业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创新环境,提高农业创新率,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相关部门被机械分割,再生产过程各环节内在的有机联系被人为割裂,致使农业长期处于外部规模不经济状态,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呈紧密的关联状态,只有各部门紧密联系,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现在,我国对农业实行多部门分割管理,把属于农业的产后加工环节划分给工业部门,把农产品流通归于商业部门,农业生产的购买——生产——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严重脱节,农业产业利润转移给其他产业,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长期停滞或增长缓慢。第二,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技术进步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采用新技术成本大,农民收入与土地关联度低等因素,导致了新技术潜在利益不高,致使作为新技术最终使用者的农户对技术创新缺乏迫切需求。且农户没有能力承担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致使农业技术创新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第三,小规模家庭生产的盲目性及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造成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市场经济下农业发展目标不适应。由于分散小规模家庭经营,获取信息渠道不畅,且缺乏对信息的分析、过滤、判断、选择能力,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单打独斗的农户进入市场的成本高,为了抵御市场风险,急于买掉其产品,造成农户间的无序竞争。这不利于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农业投资数量和结构

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投资数量看,我国政府对农业投资偏低,对农业科研投资经费仅为农业总产值的0.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比率仅为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从投资结构看,按市场经济规律,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应该承担技术需求主体和投资主体,但由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和农业组织发展特点决定了政府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投资结构影响了农业适用技术的创新。

系统深入的研究上述的四个不适应状态,其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寻求农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本研究从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两个焦点入手,力图找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组织创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模式,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即“四个不适应”。因此,本研究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系统观点来分析,农业创新体系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目的,具有改变农业生物要素、农业技术要素、农业经济要素、农业环境要素结构,使其趋于建立新的平衡的功能。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组织创新是农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以获得收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农业技术性变革,它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收益性。农业组织创新是指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业产业的关联特性,对农业各生产主体整合、重组,以提高组织效率,促使农业产业高效持续发展为目的。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从此创新便成为西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重点。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热门研究问题,并得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技术推动说(包括熊彼得的创新理论)、需求拉动说、“推———拉”综合作用模式(D.Mowery,N.Rosenberg)、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G.Dosi,1982)、“社会需要———资源”关系模式(斋藤优,1984)等动力机制模式。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效益明显低于工业技术创新,因此,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比较欠缺,这可能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公益性和复杂性特点有关。综观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农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政府供给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需求→供需平衡。其特点是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投资者、管理者,并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技术成果。第二种是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农产品需求→农业技术需求→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供给。而对农业技术创新需求不足、活力不高缺乏系统的研究。

世界上对组织研究与创新研究一样很早就被广大学者所重视。研究者从组织理论基础、组织形态、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对组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了许多成功的组织形态和运

行模式。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农业经济组织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华桂宏通过对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特征的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仍处在初始阶段,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可获得“第二层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分散独立的农业经济主体的联结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率。夏英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构造与原则上考察分析了三类农业经济组织模式,即公司企业模式,合作模式和合同生产模式。袁秀华从农业产业一体化链条中经营主体联结方式不同,分析了市场买卖型,合同契约型,共同资产型三种组织模式。而曹利群根据联结方式不同,分析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这些学者都对农业经济组织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停留在考察分析农业经济组织模式的特征这一层次上,没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因此,对我国采用那种农业经济组织模式来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缺乏理论上指导。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组合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80年代末期以来,加拿大国际增长研究中心的Feeny等人坚持认为: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必须采用“包容企业的环境要素”的体系与框架。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深入研究,从组织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本质上也是企业制度化结构的转换。一般说来,制度是对组织、文化的规范,而组织,文化是制度的具体存在。因此,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来的研究也表明(Saleh,1993),企业技术创新的频度与规模依赖于企业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对农业技术研究也表明,对农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的关键便是进行制度创新。所以,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农业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体细化为研究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关系,将会对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组织创新相互促进协调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以此推动我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项目主要实施内容与创新点

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一、河北省农业创新体系的现状与特点

1.农业创新体系的界定

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2.河北省农业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

3.河北省农业创新体系的特点

二、河北省农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1.农业组织与农业创新动力的分析

分析农业组织形态、农业组织供需状况、农业组织的管理结构对农

业创新动力的影响。

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创新动力分析

分析农业技术创新需求、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农业技术创新投资数

量与结构对农业创新动力的影响。

3.农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

4.农业创新的动力机制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

三、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模式

1.农业组织创新的发展模式

2.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3.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综合模式

四、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与相关配套措施

本研究的创新点

1.首次明确了农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

2.从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农业创新体系。

3.提出农业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

预期目标及成果水平

前期研究成果:

1.河北省农业创新体系的现状与特点。

2.河北省农业组织创新的发展模式。

3.河北省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模式选择。

前期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争取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

最终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及模式研究

预期该研究成果首先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指导地方经济发展中采用,得到政府领导批示。

研究进度安排

2003年8-9月实地调查、录入数据

2003年10-12月分析资料、专题研究

2004年1—3月系统分析、综合研究

2004年4-6月打印报告、成果鉴定

现有工作基础及优势

课题主持人孙世芳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政府特聘专家。在科研能力上,课题申请人具有多次主持大型课题的经历和能力,其中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级研究课题6项,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论文和研究报告60多篇。累计120多万字。有9篇研究报告得到河北省有关领导的肯定,并批转有关部门参考实施。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5次。1997年、2000年分别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列桥农业研究中心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就旱作农业和农业资源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两名,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时间上,目前课题申请人未承担其他重大科研项目,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在科研手段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拥有微机8台,并已经联网。能通过河北社科消息中心检索并获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拥有近万册有关农村发展的统计和其他资料,同时本研究所一致承担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形势分析课题,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能确保本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使用性。

现有相关成果

1.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河北省经济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公司+农户”流通模式创新思路领导参考.2002年第一期。

3.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省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省主要领导批示.2001.10。

4.WTO框架下河北农业发展研究.著作.共产党员杂志社.2000年3、4期。

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国际会议论文.2001.10。

6.河北省农业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河北省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新时期河北农业发展研究.著作.河北科技出版社.4月底出版。

经费预算

经费项目金额(万元)

资料费

打印费

调研费

会议费

计算机使用费

总计

第二篇: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河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拓展了产业空间,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对河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河北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河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条件和巨大的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河北毗邻京津两大国际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两地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游作为自驾游、自助游的首选,越来越受游客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自然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河北是我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高原的省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秀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特产之乡115个,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武安小米、平泉香菇、坝上口蘑等具有特定人文历史的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些独有的山水风光和农业条件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历史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易水古砚以及永年太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散落分布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对广大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

二、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特有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加快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运用旅游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使用农业资源做大现代旅游业,推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健康、快速发展。

1.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三农”空间,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农村开放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承德县新杖子乡坚持休闲农业与发展果品产业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在全乡建设精品采摘园20余处,休闲采摘区达到1.2万亩,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地一景、一村一品”旅游之乡新面貌,成为“山区特色生态型新民居”示范乡。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集生产、加工、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多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现代综合产业,农民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还可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使农业功能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产品创造出了更多的附加值,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善。

4.带动了农民就业致富增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离土不离乡”、就业乘数大的优势。目前河北有400个乡镇和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日接待游客能力4000余人,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

三、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河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势头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北京、四川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一是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市场规模小、龙头少,经营项目单一,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较差,建筑风格单调,行业标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河北相邻的京津等地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其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远高于河北省,对河北省形成了竞争性抑制和区域性屏蔽。

三是游客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没有与临近区域形成错位发展,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四、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的战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培育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50个特色旅游专业村,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创意产业、乡村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1.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科学发展。结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北制定了《环首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7大乡村旅游聚集区,9个主题汽车度假营地和30个乡村旅游节点,对环首都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出了总体布局安排。各市、县应围绕落实和衔接这个规划,在深入调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布局、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2.突出乡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一是突出乡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特别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展示当地文化内涵,让旅客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2011年迁西县实施了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形成了“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特色品牌,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三是办好特色活动。当前河北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特色、缺乏品位。张北县在原有草原节的基础上,创意引入摇滚音乐等时尚元素,成功举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草原摇滚音乐节,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节成名。2011年,草原音乐节3天共有20余万人观看了演出,旅游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地也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省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品牌体系。

3.加强规范管理,提升产业品质。管理和服务是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两个短板。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潜力也在管理。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点推进庭院改造、美化绿化,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和《乡村农家酒店评定》等行业标准,确保规范发展。三是加强示范引导。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星级酒店创建评定工作,对进入“国家队”、“省级队”的示范县、示范点给予奖励,对起不到示范作用的,坚决取缔,取消资格。

4.坚持人才强旅,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各地通过组织业务培训、进修深造、参与专项科技研发活动等,对于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创业明星、带头人重点培训,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用送教上门、联合办班等方式,有计划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创建一批省级实践培训基地,将教学、培训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观摩。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措施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引导,特别在发展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各自资源,找准切合点,实现政策、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各地要把涉农、涉旅的金融政策用足用活,积极与信贷部门协调,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开发金融产品,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结合河北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扶持30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

第三篇:创新模式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局面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

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

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四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强化自身素质 创新服务能力

创新是指在掌握和创造新的管理知识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的技能,有效的配置、整合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变化和新组合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于我而言,学习领会浦发银行“新思维、心服务”的企业文化,就是自身服务创新的起点。

首先,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就要积极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自己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识,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作用方面,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21世界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一个企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可能团结一致,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另外,企业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和企业努力的方向,比如美国通用汽车设立了“无边界、远大、快速”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激励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无比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只有对“新思维、心服务”有了更好的了解,才能了解其中的新,就是创新服务,创新业务,而心则是指我们在工作中要用心服务。

其次,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不断的学习。这就要加强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业务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在业务办理中的疏导和业务预处理作用,不断发挥自身疏导、引导客户现场服务的职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创新自身的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技能,着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与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现代银行的对外服务中,客户满意度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有两种含义:即行为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和经济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而我们员工应该做的就是在行为上让客户满意,所以平时要注意处理好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要知道细节的力量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如东山宾馆的数据库记载的只是一些有关顾客生日,宗教,国籍,少数过敏情况,过往投诉事件等常规信息,其它能够触及客人内心的细节爱好或习惯信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保证了客户在入住期间能对这次体验感到满意而并不能真正打动客户,让客户对东山宾馆产生好感进而变得忠诚。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给予客户更多的支持。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细微热情的服务更能拨动顾客的心弦,可以说换位思考是对标准化服务的延伸和超越,是顾客一般需求以外更迫切的,更具人情味的需求,正是这种为顾客着想的细微热情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预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潜在的特殊需求,并及时满足顾客的这些合理需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动顾客,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对客服务中自然的流露。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有意见,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双方沟通不够,比如我们员工没有清楚地把产品、服务要素向客户讲清楚,或介绍得很简单,造成误解而产生投诉。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换位的形式构建自身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依据。因为我们都知道,情绪是可以传染人的。快乐、阳光的情绪,可以驱逐忧愁、烦恼,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果我们能够热情的与顾客沟通,那么与顾客交流的过程就会十分顺利。这就要求我们每次面对客户,都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遇到每一位客户都要在心里说:“我喜欢他”,把客户当作亲人一样。

由此可见,我们自身创新服务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文化、专业的服务和业务的创新基础上的。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的提高自身,才能更好实现创新服务。

第五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初干中考时,各校上交中考档案有6000份之多,我先是按号排序;后又变成分号段再排序,足足用了两天时间才做完。

次年又遇到交档案,想到去年辛苦,觉得不是办法,便让领导抽派了四、五个人来帮忙,一人念号接档,其它人听号找档,速度快了一半。

第三年在安排交档时,又想到了上一年整档,思想是否有比之更好的办法呢?否定之否定,想到了以第一家先交者为基础,以后各家按序进去。如此办法,省了抽人麻烦,还解决了重号问题。因为后边各学校在插档时发现同号会及时查对并随时进行纠正。

由此得出:工作遇到难题时,不要埋怨,不要自责,不要泄气,要想方设法,不凡脱开旧的思维束缚去创新。对我们来说往往缺少的不是条件,而是缺少创新,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主观能动性。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死事可以把活人逼死,因为逼死的人本来就是死人,活人也可以把死事做活,因为人是有思维有头脑的人。

活人可以战胜一切。

骑车途中想到这些,记录下来以做前言。

下载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农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动力与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

    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加快函件业务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函件业务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1、函件业务是中国邮政的专营业务、主营业务,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邮政发展水......

    评博兴《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凝聚跨越发展动力》[合集]

    评博兴《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凝聚跨越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博兴县在实现党建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效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启动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即“百名干部包企业......

    长安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纪实.doc成稿贾婷(合集)

    合理布局 重点发展 全面促进——长安区农业局用市场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游蜂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这是去长安区踏青的西安某企业白领小钟引用古人诗句对长安......

    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5篇)

    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 近年来,宁海县农林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县委“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在浙江东海岸打造了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在农......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的概念 从产业集群实践和已有的理论研究看,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相邻的,......

    河北农合公司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第6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12年为“国际合作社年”。 自2007年以来,河北农合公司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合作社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经验,结合国情、民情,经过几上几下的和专家学......

    关于旅行社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关于旅行社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21世纪以来,旅行社的服务模式一直由于服务质量等问题而饱受诟病。基于目前旅行社的行业现状,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旅行社服务模式创新与......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第一财经日报 李秀中 2014-05-28 核心提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