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画笔记
读画笔记
何溶
2012-10-9 10:19:10来源:美术
在总结三十年来的创作经验和教训时,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巡迴展览画派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从我们的一些油画创作可以看得出,确从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那里学到了好的东西。今后也还值得对那些大师们的艺术成就进行研究探讨。但是,从贯彻外为中用这一方针来看,我们却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似乎只有巡迴展览画派才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它是“最现实主义的”。其他,什么米勒、戈雅、伦布朗、委拉斯贵支„„,则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至于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则“谈虎色变”,若提到马蒂斯简直如洪水猛兽,根本不敢接触。这种借鉴上的狭隘,造成我们油画创作上的画路单一。这种片面性遍及全国油画界,至今还明显可见。
最近看到斐文昆的油画《人民音乐家——聂耳》(见本期画页),觉得它是一个新的画路。人物性格刻画生动、深刻,手法较新。画的背景用的是象征的手法——长城内外,遍地是抗日的烽火,这背景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聂耳的革命的歌声。这也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浪漫主义!这种手法,过去也有人用过,闻立鹏的《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杜健的《激流中勇进》,都有类似之处,可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这是个创作的新课题;因为新,人们一下子不知如何表现才好,于是大量地出现了以原子核结构为代表符号从手掌升起的宣传画。这,不能说不好;但是,不能成为新公式。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生活出发进行构思。布依族画家王大同的油画《雨过天晴》,我看它的题材和主题都与表现和歌颂四个现代化有关,但不是公式化的,是很有生活味儿的。不过,有些人首先看到的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油画技巧,觉得它在色彩运用上有点“印象派”的味道,因此有点儿犯忌,不敢肯定它是现实主义的,好象现实主义与印象派色彩是绝缘的。这是一种“恐惧病”,似乎技法上的不写实,就是“资产阶级的玩艺儿”。
现在,在油画技法、技巧上的各种探索多起来了,我以为这是克服外为中用上片面性的开端,值得提倡、鼓励。《雨过天晴》的好,更好在作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关系上做了非片面的追求。
蒋铁峰、陈之川的《金色的童年》,是一组非常优美的少年儿童读物组画。有的同志称赞它的装饰趣味,有道理。而我读这套组画的时候(不是全部,只看到十幅),使我惊叹的确是画家的想象力,或者用列宁的话说,是画家的那种非常优美的、变化多样的,而又有生活情趣的“幻想”,用生动的绘画语言画出来的“幻想”!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有了生活而没有“幻想”,也产生不出艺术来,否则,对生活的自然主义的模写不也成了艺术了吗?《蝴蝶》这张画(见本期封画),跪在花草丛中的孩子在写什么?画家没有说明,我也说不出;但飞绕在孩子周围的蝴蝶却在说明:孩子的脑海里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吴凡的《蒲公英》意在表现孩子的美好生活和情趣,用的是“简笔”,而《蝴蝶》用的是“繁笔”,各有妙处。希望画家们的艺术想象中有更好的蒲公英的花籽和变化万千的蝴蝶。
第二篇:读画有感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书的封面有一幅图,上面画着查理一家和旺卡先生在大玻璃升降机里飘浮的样子。画上侧,小男孩查理“趴”在空中,两手放平,小脑袋歪向大玻璃,正在看太空;约瑟芬奶奶已多年没离开床了,在空中浮起来很不可思议,嘴巴张得好大,她踩在一张床上,床的垫子飞出来了,只剩下了床板。和约瑟芬奶奶挨着的是约瑟夫爷爷,他有着大大的鼻子,瘦瘦的脸,一脸的皱纹,像是此起彼伏的海浪,从老爷爷的表情来看,他很不舒服,眉头微微皱着,嘴闭得紧紧的;旺卡先生两手举着,似乎在投降。
这幅真有趣!
第三篇:读画诗稿(四)
读画诗稿
(四)2012 年之一 文/王淼琛
七绝·读张流源《丹鱼图》 国色从来世上珍,丹青点染倍传神。沉鱼灵慧闻香动,出水翩翩来闹春。
七绝·读任伯年国画《梅妻鹤子》(步如水凡心《雪梅情》韵)骚人墨客赞梅花,最是林郎梅作家; 厚雪坚冰偕鹤醉,一襟清气浩无涯。注:林郎,即宋 林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 鹤子”。(图片:任伯年国画《梅妻鹤子》)
七绝·读《巫山云雨图》 是烟是雾散还萦,行雨行云阴又晴。心事千千愁绪结,流连巫峡数峰青。
七绝·读国画《竹梅迎春》(和如水凡心)梅竹相将踏雪来,月明疏影映池台。已知春信东风近,呼唤山花绚烂开。
七绝·欣赏张保军《绞胎陶艺黄河畅想曲》 眼前陶罐波澜起,九曲黄河万里东。浩浩汤汤金色梦,文明繁衍中华龙。注:“中华龙”,后三平,出律,就不改了。(
五绝·读“垂钓图” 不求鱼上钩,不羡遇王侯。无限春光好,悠然不系舟。
五绝·读国画《优游》 翩翩自在游,白眼饵藏钩。淘尽英雄去,江河万古流。
七绝·读刘飞国画《兰香泉清》 峭壁飞流响震空,幽兰崖上自从容。温文尔雅豪雄志,欲借风雷一荡胸。
五绝·读白云乡国画《老松阅世卧云壑》有感 老松云壑卧,风雨警钟声。海上方多事,谁无报国情!
七绝·读张大千《柳下相思图》 千家楼宇亮华灯,柳下相思待月升。难禁更深风料峭,恼伊薄幸负前盟。
五律·读爱新觉罗·恒祺《松鹤长青图》 松树危崖上,风雷百炼身。凌空承雨露,修德禀乾坤。柯老栖祥鹤,叶荣亲瑞云。高标诚可仰,秀出不矜尊!
七绝·读清 沈宗骞《竹林听泉图》 大暑天读沈宗骞《竹林听泉图》,真羡慕茅舍中人也。一片琅玕青欲滴,山悬瀑布洒清涟。茅舍听泉观翠竹,怜他画外暑熬煎。七绝·读清 髡残《苍翠凌天图》 叠叠峰峦绵亘去,阴阴古木翠凌天。巍峨楼阁连山径,草舍观云品落泉。五绝·读元 庄麟《翠雨轩图》
林幽嘉木翠,茅屋对江天。桥下潺潺水,行吟策杖还。七绝·读清 袁耀《阿房宫图》 楼阁嵯峨云树低,秦皇淫逸国啼饥。可怜一炬成焦土,展读丹青有所思!七绝·读明 项圣谟《大树风号图》 读项圣谟《大树风号图》,反其意步韵其自题诗。参天老树吟风立,霞绮青山意不孤。策杖何悲日已暮,胸怀坦荡望新蒲。七绝·读 清 邹喆《云峦水村图》 云涌峦峰峰入云,江边渔舍间青林。汤汤碧水无污染,定格丹青世不侵。
七绝·读画 常住城中不见山,寻山只在画图间。家藏全集闲时读,眼底青山耳际泉。注:家中藏有《中国传世名
画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七绝·读元 朱德润《浑沦图》 古松斜出绕青藤,叶利线柔无重轻。一片浑沦谁解得,渊渊大道在冥冥。
七绝·读清 袁江《松亭纳凉图》 造物无言却有情,高松耸立荫凉亭。不作栋梁撑殿宇,惠留百姓谱清声。
七绝·读明 沈颢《闭户著书图》 读沈颢《闭户著书图》,续其自题“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成一绝。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欲将正道传千古,不让雌黄乱假真!
七绝·读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缥缈仙山江雾开,丰姿绰约宓妃来。风流文采陈王占,赋入丹青莫剪裁。
七绝·读清 袁耀《山雨欲来图》 黑云滚滚过江飞,舟遁树倾楼欲摧。唯有危峰浑不动,静对飙风听疾雷。
五绝·读明 陶成《松林策骞图》 松林笼晓雾,石濑出潺湲。寂寂无人迹,长途策骞前。
七绝·读清 戴熙《云岚烟翠图》 烟翠云岚有草庐,天生泉韵鸟相呼。但愁此地高房价,怎赁一楹闲读书?
七绝·读元 赵原《陆羽烹茶图》 山林泉石隐仙居,水沸炉红见草庐。茶圣声名称陆羽,吾人能品一杯无?
七绝·读清 邹喆《松林僧话图》 松翠枫红得自然,溪流清浅玉娟娟。草堂一日聆僧语,架起心桥悟佛禅。
七绝·读王雪涛《红蔷薇映绿芭蕉》 天运无私不寂寥,红蔷薇映绿芭蕉。蜘蛛劳作黄蜂闹,四季生机野外饶。
七绝·读关良国画《晴雯补裘》 读关良国画《晴雯补裘》,次韵画中题诗。针针线线用心神,率性丫鬟自可人。无奈大观园里黑,无情风雨葬天真。
七绝·读肖大平国画《闲亭秋雨》(和星月观云)秋雨绵绵淡似烟,娟娟林木各怡然。闲亭静寂禅思远,山水清音胸次间。
七绝·读李苦禅《八哥蕉石图》 芭蕉叶大梅枝老,盛夏时光日正长。小八哥回眸底事?似招同伴共清凉。
七绝·读齐白石国画《墨虾》 晶莹剔透戏空明,追逐腾挪自在行。自笑幸逢齐白石,虾兵潇洒上丹青。
七绝·读张大千《米颠拜石图》 衣冠膜拜岂痴颠?为仰石兄曾补天。君看崚嶒奇丑貌,赢来秀竹意缠绵!注: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日: ‘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五律·读徐燕孙国画《岳飞》图 烟尘笼战地,坡石矗苍松。元帅雷霆令,将兵枪剑鸣。迎风旗指路,奋鬣马腾空。完璧金瓯固,长驱奏伟功。
五绝·读李可染《倪迂洗桐图》 清嗤洁癖翁,呼仆洗孤桐。净水今难觅,后迂何所从? 注: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一生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不愿为官。“屏虑 释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
人称“倪高士”,加之个性迂癖,怪癖多,以“倪迂”的 形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洁癖,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癖,“洗桐”即其一。据明人王繠 《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洁病,自古所无。晚年避地光福徐氏„„云林归,徐 往谒,慕其清嗤阁,恳之得入。偶出一睡,云林命仆胄阁觅其睡处,不得,因自觅,得于桐 树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树不己。徐大惭而出。”(国画:李可染《倪迂洗桐图》)
七绝·读(明)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竹林坦腹享清风,一出茅庐便不同。食少事烦忧国是,隆中高卧梦难逢!注: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 务。《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 ‘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七绝·读(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古木森森崖岸幽,粼粼秋水白鳞游。庄生出世知鱼乐,惠子事功风马牛。注:《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 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五绝·读(南宋)佚名《白头丛竹图》 偕老莫云难,白头丛竹间。红尘多欲望,淡泊两神仙。注:曾见论者云:当今婚姻多变,要白头偕老难。
第四篇:读画诗稿(三)
读画诗稿
(三)2011年
文/王淼琛
七绝·贺《中国钓鱼岛》国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首展 钓鱼岛器宇轩昂!海碧天蓝白鸟翔。
一曲和平交响乐,岂容走调乱宫商?
七绝·读清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和一点香)梅
独立冰岩发浩歌,朔风凛凛剑横磨。
可怜万卉昏昏睡,欲斡春回舍我何!
兰
清颜素玉胜浓妆,淡淡幽香逸韵长。
笑彼名花迷市井,何如云壑是仙乡!
竹
怪杰鬼才青眼看,清高谁似玉琅玕!
独怜摩诘琴声杳,且拂流泉入管弦。
菊
一句东篱笑姓陶,濂溪无意点孤标。
山村隐逸留清气,不与黄生去逐潮。
七绝·读“清溪梅雪图”(和大藏獒)
一望皑皑雪满天,红梅熠熠竞争妍。
楼中歌舞人酣醉,谁个清溪一棹闲!
七绝•读清 沙馥《梨花仕女图》(步韵大漠孤烟)溶溶月色绽春宵,满树梨花香暗飘。
玉质无须施粉黛,一枝带雨更妖娆。
七绝·读“深山古寺图”(和侪石)
黄鸟啁啾入树幽,白云舒卷绕峰柔。
缘溪行到水穷处,兰若当前亮眼眸。
五绝·读曲展画竹《春山新雨后》
春山新雨后,劲节濯涓涓。
叶在烟中翠,琅玕不厌看。
七绝·读“ 王昭君出塞图”
君王固爱蛾眉好,佳丽万千谁沐恩?
不赂画工空国色,泪洒琵琶出塞门!
五绝·贺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
山居图合璧,历劫竟团圞。
两岸同根长,推心握手欢。
注:分藏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将于今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开中国山水画一代新风,对元明清三代画坛影响深远。在清朝顺治年间,《富春山居图》被火烧成两段,几经流转后,前段《剩山图》和后段《无用师卷》分藏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七绝·读胡璋《朝云暮雨图》
朝云属意自缠绵,舒卷徘徊绕翠峦。
日暮猿啼郢梦杳,丝丝行雨泪丸澜。
七绝·读“鸣蝉图”(次韵hui全)
激烈嘶吟无昼夜,忧伤焦灼动华堂。
高人不怨蝉声噪,知是天时悖有常。
五绝·读唐云《竹鸟图》
空山生劲竹,幽鸟啭清音。
见此尘烦息,流泉照素心。
七绝·读齐白石国画《牵牛花》(和馨圃)
梅澜钟爱上京华,白石丹青豪气加。
铭感名家生慧眼,宁忘草野旧篱笆!
注:
京剧大师梅兰芳,名澜,字畹华。梅兰芳生平最爱牵牛花。1916年梅兰芳迁居北京北芦草园后,居处宽敞,曾种植牵牛花百来种。其种植的牵牛或藤蔓攀于篱间,或援绳爬上屋檐,煞是美观。每年盛花季节,他还邀请梨园好友及文人墨客来品赏,观者无不惊叹,牵牛花一时享誉京华。梅兰芳也曾从对牵牛花色彩的欣赏与研究中得到配色启示,将其运用于演出穿戴的配色,以使自已的服装更为和谐而美韵流宕。
齐白石在其自述中曾称:“我跟梅兰芳认识,就在那一年(1920)的下半年。那时他住在前门外北芦草园,他书斋名‘缀玉轩’,布置得很讲究。他家里种了不少的花木,光是牵牛花就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也画上了此花。” 自此,牵牛花成了齐白石常画的题材,后来令其蜚声中外的不二法门的“红花墨叶”之法,当应肇端于此。
七绝·读宋苏东坡《偃松图》
浮沉蹭蹬气难平,笔下苍松翻转行。
形似莫绳苏子画,写神更是写人生。
注:
(1)苏东坡在《偃松图》上自题:“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
(2)对于苏东坡的绘画,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他固然画出了一种精神,却画得不像,自然界中哪有这样奇怪的松树呢?对此,苏东坡专门做诗回应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七绝·欣赏《结晶二号矿椭圆章·鱼水欢》(用东北虎韵)
石印晶莹藏爱河,妇随夫唱浴清波。
谁人不羡双鱼乐,方寸之中甜蜜多。
七绝·读如水凡心临摹侪石线描《残荷》(并步其韵)
褪去红妆余淡香,丰姿曾伴碧波长。
一年又是秋萧瑟,呵护莲根生意藏。
七绝·读国画《月上柳梢窥见侬》
晚日西沉淡淡风,亭亭玉立小园东。
黛眉忽展心花放,月上柳梢窥见侬。
注:侬,方言,你。(图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
七绝·读suxing夙星《花鸟争春》
花鸟争春乐满堂,花怜鸟意鸟惊香。
雍容华羽同辉艳,一曲和谐奏吉祥。
七绝·读“琵琶妇”图
枫叶荻花江浸月,琵琶一曲不胜悲。
五陵年少今何在?老嫁商人久不归。
五绝·读“芦雁情”图
摇曳秋风里,芦花对月明。
殷勤柔弱质,夜伴雁声声。
五绝·读刘仑国画《鹰击长空》(步韵宛若清扬)
碧落云飘絮,霜枫丹欲流。
危崖歌一曲,鹰隼搏高秋。
七绝·读《云游四海图》有感
红尘污染几时休?已是沉疴不易瘳!
空有军持行海内,江河何处汲清流?
注:军持,源于梵语。澡罐或净瓶。僧人游方时携带之,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后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唐贾岛《访鉴玄师侄》诗:“我有军持凭弟子,岳阳溪里汲寒流。”(图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
七绝·读黎雄才《松泉飞鸟图》
丹青引我觅诗情,和蔼苍松识旧朋。
飞鸟高吟泉步韵,贻余满卷是清声。
五绝·读国画《渔舟唱晚》
天边月似钩,万里一江秋。
塞雁翩翩过,芦中起棹讴。
七绝·读清 朱耷《瓶菊图(和侪石)
书案粲然瓶菊开,馨香淡淡入诗来。
经霜不屈留清逸,乐与斯文赋冷斋。
五绝·读管锄非《月下白梅图》
月怜梅素洁,梅沐月晶莹。
大宅方严冷,暗香春意生。
注:大宅,指天地。《后汉书·冯衍传下》:“游精神於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 李贤注:“大宅谓天地。”
七律·读宛若清杨《画荷》并和
墨注深情彩笔酣,画图大气动云天。
风摇玉柄青葱叶,水出仙葩红白莲。
鱼戏碧波惊韵古,露莹翠盖惜珠圆。
凝眸山色湖光好,欲播芳馨万里间。
注:《乐府诗集》有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故云“鱼戏碧波惊韵古”。
五律·读漫画《请您先尝》
携手官和贾,无分主与宾。
缘因阿堵物,貉亦一丘亲。
酒色生财气,权钱奏玉音。
蜗居何呐喊,豪宅有谁闻!
第五篇:《读画》教学设计
《读画》教学设计
【课文出处】
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读画》
【文章简析】
《读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梁实秋先生的一篇小品散文,它节选自于梁老《雅舍小品》系列之《雅舍小品续集》,是梁实秋众多自然雅洁的散文中一粒璀璨耀眼的明珠。《读画》一文是作者对“诗画哲学”的一种思考,作者观点鲜明,并用清新淡雅又不失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逐层加以具体阐释,它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繁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言简义深,耐人寻味。在这不到1000字的篇幅中,作者尽情挥洒那飘逸的文采,古文、诗画、文艺理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尤其是他那幽默机智的语言,更是叫人拍手叫绝,不论你品读多少遍,都会让你畅笑抒怀,而不显得有丝毫的造作,畅笑之余,我们无不对他那渊博知识和雅致的人生艺术,产生由衷的佩服。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亮明态度:读画就是读画中诗,寻画中诗,那么画中“诗”又是什么?“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懂的”等句子,学生较难把握,本文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达到“意蕴悠长”的效果,这一点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定要加大引导的力度,另外由文本向外拓展到读画与读文的联系上来,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
【学情分析】
《读画》是一篇关于“诗画”关系的小品散文,抒写作者对这个哲学命题独特的理解感悟,观点很有见地,学生对弄清文章作者的观点难度不大,因为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的积累,粗略的弄懂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问题不大。但是学生对绘画理论、诗歌创作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因而让学生深入的把握理解“读画就是读诗”的观点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文本时多加引导,多加指导,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构思。能力目标: 品味作品淡雅、幽默、隽永的语言。
学习作者提出观点、论证观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刻体会诗画关系的内涵,发现文学作品中隐含文字背后的美,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品味作品淡雅、幽默、隽永的语言。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淡雅、幽默、隽永的语言。
学习作者提出观点、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学与老师的导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欣赏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画》,扫除阅读障碍,包括字音和词义。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关于诗画的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又称“微笑”,她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至今无法追问她为什么而笑,她笑的是什麽呢 ?大家可以猜一猜。(学生“交头接耳”、沟通交流)。
老师让学生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老师适时作出点评。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今天我们就跟着我国现代作家梁实秋一起体味读画的魅力(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读画)
方法应用:师提供激趣话题,学生发言,师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
构思解读: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引到文本中来,通过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环节串联语:《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在怀念自己的恩师梁实秋时,写道:梁实秋的贡献,无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译绩。他的水准始终在那里,梁实秋的文章与他的前额并高。当时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两句这样的大俗话:娶女要看祝英台,嫁君要选梁实秋。那么梁实秋到底何许人也?在我们学其文前先知其人。
方法应用:师串讲
构思解读:层层推进,激发兴趣,衔接自然。
二、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其文章犹如其人一样自然雅洁、旷达雅致。
方法应用: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师适时强调补充。构思解读:“读其文,必先知其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主旨,让他们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是又必要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本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非常鲜明,其观点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归纳。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读画就是读诵画中诗。总分总的结构。
方法应用: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运用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读课文。
构思解读:通过学生初读课文,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写了什么。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阐述或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提示:重点关注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作者分析问题主要从三方面阐述观点,一、比较“诗”和“画”两个不同的名称,得出诗、画虽然各有领域,但一直以来二者是相通的。
二、通过将中国画与国外画相比较,得出中国画寄托了文人的情感思想,更富有诗意。
三、列举了“大白菜”和“墨梅”两个事例从反面论证画中已有诗,不须再借助文字说明。
方法运用: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归纳答案。构思解读: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师生研读文章主体部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缩写的主要内容。由于要纵观整篇文章,逐段梳理大意,有难度,师要加大引导力度。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和“画”分别指代什么? 提示补充: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强调画中要有象外之意,画家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思想性格,强调文化素养对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画中的诗意是象外之意,是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养的产物。
明确: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指诗中包含作者所绘之景,即所谓“历历如绘”,即视觉所能触及到的有形的景物。
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指画中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包含诗人的情感、思想(如隐逸超脱)、人格、性格(如豪迈潇洒、温文婉约)、精神品格等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无形的产物。
师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中古诗:苏轼的题画诗为例分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分析示例:诗中作者描绘了6种早春之景,分别是: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涯、河豚,另外诗人从三个空间方位陆地上、江岸边、河面上加以描绘,画面立体感强,画面背后传递的信息是春天正向我们走来,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无比的生命朝气和活力。(学生讨论分析)
方法运用: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做简单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构思解读: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从文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通过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思考:为什么说读画就是读诗?
明确:
一、画无文章词句,故而不好读。
二、往往画家在作画时都融入了自己的情趣、思想等。
三、写诗和画画都是作者抒发胸怀抑郁之气,诗情就是画意,画意就是诗情
方法运用:师提出问题,学生从文中梳理答案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师适时指导 构思解读: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深度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知
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五、三读课文、品味精妙
本文语言简洁富有内涵,形象生动,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加以赏析。
指导:可以从字词入手,如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几个方面入手赏析。
方法运用:学生每人从文中选择一两句话加以赏析,并写在纸上,修改补充后,班内交流。
构思解读:语言的品味欣赏是一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应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
示例:教学内容节录: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而画的美妙之处在 于透过视觉而直接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传,它也 无法靠语言去传达清楚的。
阅读分析表述: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指出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我认为 这话是一句实在话,由于画中的诗意是象外之意,是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 养的产物,而且通过画面间接表现,因此要求读画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教养,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另外,这样交代也使文章论证的更加严密。除 此之外,诗意、诗趣、意境、本就是一种飘渺的东西,摸不着,抓不着,而且绘 画者与读画者身处两个不同的空间,不能面对面交流,读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知 识积累、文学素养来进行主观臆断,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读画者读出的内容要想与绘画者传递的信息完 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画传递给我们的朦胧美,能够激发我们去探究,去发 现美,语文学习,何不如此。另外往往“大美无言”,即:美到了极致,便无法 用语言来表述传达。
六、课堂小结
读画,应该是读画中诗,应该是寻画中诗,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寻找画中的美 挖掘画中的内涵美,意蕴美,其实我们平时读文章,不也是透过文字表面去探究 其背后的大美。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发现我们身边的美。方法运用:师总结课堂,提出希望。
构思解读: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加条理化、更加的清晰化、最后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七、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画的本身应该能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须另外再借助文字作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2、找出文中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方法应用: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并上交批改。
构思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适当的题目训练既能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又能向外拓展延伸,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得得以强化。
附注:淮安市淮阴区老张集乡初级中学 张海浪,教师,中教二级
本文获2011市教研室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