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读《荷马史诗》心得笔记
欧洲文学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荷马史诗则是这一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它启迪着后世诗人丰富的灵感,促成了无数杰作的诞生。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又译《奥德赛》),相传为公元前9 世纪左右由一个盲诗人荷马所作,但诗人的生平已不可考。
荷马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20 世纪特洛亚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在公元前9 世纪至前8 世纪由荷马整理加工成演唱本史诗形式,在公元前6 世纪被正式写成文学。到了公元前3 世纪至前2 世纪,经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后便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堪称人类社会童年的百科全书。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占据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8 世纪开始,就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楷模。2000 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马克思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荷马史诗的成就是巨大的。掩卷之余,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骄横傲慢的阿伽门农,轻薄无能的帕里斯,水性杨花的海伦,钟情痴心的卡吕普索。当然,最让读者难以忘却的还是三位英雄人物,阿喀琉斯血气方刚,单纯执著,是力量的化身;赫克托耳是一个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为保卫家园,战死沙场;俄底修斯则是个大智大勇,百折不挠的英雄。在描写这些人物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写俄底修斯假扮成乞丐回家,众人都认不出他,只有一只老狗摇尾欢迎他,这种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令人拍案叫绝。史诗结构精美,剪裁巧妙,布局完整。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 年,但诗人只截取了几十天发生的事,而又重点写了某几天,都是一个情节,一个主要人物,一个中心。这种以点带面的结构,使得史诗繁而不乱。史诗的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神奇、悠远的古希腊时代。朴实、流畅的语言,有如一股清新的海风,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原始时代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特别是那些新鲜、奇特而又不失贴切生动的比喻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总之,荷马史诗以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气势雄伟的高昂基调,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在欧洲文学史上竖起了第一座光辉灿烂的纪念碑。
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两部史诗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希腊神话。这些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家们创作的题材。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说自己的作品是荷马盛宴的残渣。维吉尔、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们都从史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到了20 世纪,人们痛感现代文明的堕落,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悠远纯真的神话时代,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直接借用了《奥德修记》的故事。而今,特洛亚的木马,不和的金苹果,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阿波罗计划这些史诗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在艺术上达到了几乎难以企及的高峰。同时,史诗具备某种超越个别文化,超越个别时代地域的普遍意义,使任何读者都更容易产生共鸣,发生兴趣,它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永远让人迷醉。
第二篇:读《荷马史诗》后感
故乡情
——《奥德赛》的依托
【摘要】根据记载《奥德赛》是在《伊利亚特》之后产生的,《伊利亚特》主要讲述的是特洛亚战争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奥德赛》叙述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后回家的故事,这就不妨说是以英雄们的思乡情促成的一部著作。
【关键字】奥德修斯;故乡情;英雄
学者杨宪益在《奥德修纪》译本的序中这样描述过:在史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食物的描写是与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合的,这已经被德国学者谢里曼和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所发现的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证实。但是,史诗中描写又有许多与迈锡尼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例如,从考古发现的壁画来看,古代克里特或迈锡尼人都是黑色的短发,而史诗中描写的阿凯人确实黄色的长发;克里特或迈锡尼人战斗时用的盾牌是长形的,史诗中的却是圆的等等,这些带有根本性质的矛盾说明诗人所描述的又不完全就是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这也可以证明在他的时代迈锡尼文化已经衰亡,不过他还“去古未远”,所以还可以描绘一些过去文化的繁荣景象。而且荷马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人至今并没有很确切的答案,学者们只是划定了一个大概属于他所居住的范围,这就使我联想到了《奥德赛》的创作中包含了诗人的故乡情,诗人有意将以前故乡的繁荣景象在诗歌中体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思乡情寄托给英雄们作为《奥德赛》的创作依托。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典型的英雄形象,如此机智刚毅的一位智者,也不免为思乡而落泪,在王焕生《奥德赛》译本卷五里,神女卡吕普斯接到宙斯的旨意出去寻找奥德修斯时看见“奥德修斯坐在辽阔的海岸边,两眼泪流不断,消磨着美好的生命,怀念归返,神女不能使他心宽舒„„白天里他坐在巨岩顶上海岸滩头,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着自己的心灵,眼望苍茫喧嚣的大海,泪流不止。”奥德修斯对自己的故乡和部落集体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故乡故乡和父母那么亲密,即使我身在富饶之邦,也不能不怀念自己的祖国”,当面对神女卡吕普斯的质问时,“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这样回答说:‘尊敬的神女,请不要因此对我恼怒。这些我全都清楚,审慎的佩涅洛佩无论是容貌或身材都不能和你相比,因为她是凡人,你却是长生不衰老。不过我仍然每天怀念我的故土,渴望返回家园,见到归返那一天。’”(《奥德赛》卷五)面对身材美貌都胜过他的妻子的神女,在答应让他长生不死时,他毅然拒绝,决心要活到家乡,回到妻子和儿子的身边。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神女卡吕普斯和海神琉科特埃的帮助下,来到了费埃克斯人卜居的国土和城市,当面对阿尔基诺奥斯的儿子拉奥达马斯的挑战时,奥德修斯却说:“拉奥达马斯,你们为何挑战嘲弄我?我心中充满忧愁,无心参加竞技,因为我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那么多折磨,而今我身在竞技场,心却把归程思虑,请求国王和全体属民帮助我返乡里。”(《奥德赛》卷八)而出现在《奥德赛》中的其他英雄形象也携带着强烈的故乡情。
例如在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因寻父远行访询墨涅拉奥斯时,在墨涅拉奥斯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能够归乡,他和他的伙伴们在老海神的女儿埃伊多特娅的帮助下历经艰险终得回到故乡。
所以,《奥德赛》整个故事都是以一种情愫——故乡情贯穿着,从战后到回
到家乡英雄们的心中总有这样一种情愫牵引着自己,鼓励着自己。
第三篇:读《荷马史诗》有感
《荷马史诗》读后感
《荷马史诗》有两部分《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前者写了为荣誉而战斗的英雄众多形象,后者写奥德修斯战后归家路途艰辛,以及归家后维护家庭而战斗事迹。在古代,部落的战争本就是为了掠夺财富、奴隶和家畜而引起的。《伊利昂纪》第一卷开篇就是阿基琉斯的愤怒,王者阿伽门农触怒了太阳神,祭司的女儿被阿伽门农霸占,为了消除灾难奉还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却又将阿基琉斯战利品、床伴抢夺,阿基琉斯感到这是耻辱拒绝参战。导致了联军的节节败退,原因阿基琉斯退出来战争。
在战场上冲锋在前,表现最为勇敢,起到了表率作用的英雄们自然就能分到更多的战利品。另一方面,古希腊的基调是人本主义,重视个体生命,珍视个人价值,英雄主义盛行。特洛伊战争就为这些英雄们赢得荣誉提供绝妙的舞台,为了荣誉能,够分到物质财富,展现自己的勇力和智慧,赢得不朽的名声。阿基琉斯明知自己在战场上将死的命运,但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战争。当他的挚友帕特罗可洛斯在战场上被赫克托尔杀了时,听到噩耗的他似发怒的狮子悲痛交加,他乞求母亲赐予战甲,他要重登战场,他要把赫克托尔撕裂,要让特洛伊城变成坟墓,就这样由于战场勇者出现,形势迅速转变,万军之中他才是王者、霸者,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高涨的复仇情绪,却也将这位英雄拖入战争深渊,几无退路。
赫克托尔父亲的眼泪,读到此处不由使我叹息。我叹息特洛伊的勇者,军队的统帅战死在阿基琉斯的枪下,转瞬间战争形势大逆转,无数的生命横死沙场。他的尸体是在老国王向阿基琉斯的乞求下返还的。当赫克托尔与希腊联军交战,他预感到特洛伊将要毁灭,对妻儿所面临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心情沉重,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悲哀,毅然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史诗中他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历经十年的海上漂泊和重重困难之后,他终于征服了自然,赢得了胜利,回归家园。在他以“无人”之名与独眼巨人较量之时,人的力量和化解危机空难的机智得到了最好的展现。当他在自己家中看到求婚者们无耻的侵犯他的财产,并贪恋他的妻子,奥德修斯便设计,让求婚者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赢回自己的尊严。
在《奥德修纪》中,虽然更多的内容是描写诸神的安排,奥德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但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写。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英雄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归家途中,总是全力以赴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在与苦难的对抗中使人生最大程度地闪现出光和热。
第四篇:《荷马史诗》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
《荷马史诗》读后感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 9 世纪至 8 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 9―8 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 6 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 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 10 年,但前者只描写了 4 天的战斗、21 天的埋葬仪式和 26 天的空闲时间共计 51 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 41 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 , 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第五篇:笔记心得
如何写读书笔记
网络
引用
这是近来许多同学都在问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即使是在我自己写了一些笔记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如何写读书笔记。所以,当许多同学都在问我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也许我们为同学选择了一个不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直到一个去中山大学读行政管理的同学也专门发短信过来问起同样的问题,这向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大学文科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我在学校读书时也要完成导师要求的读书笔记;其二,本科阶段学习文科的同学也许同样面临这一困惑。我才重新坚信我们的做法是通用的,可能同学们开始不习惯,但这确实是文科学习最好的方法,我们别无选择。
我把自己以前写的笔记找出来,想要总结一下自己写笔记时的方法,但是我是心虚的,就象前文说到的那样,我从来没认真想过该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但是当我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是很激动的,其中有许多的想法打动了自己――当时真是文思泉涌、灵感如潮啊。幸亏自己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样说,并无意于标榜自己天生就写得好,不用思考方法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写读书笔记本来就没有定式。所以我当时从来没想过章法的问题,却在现在看来逻辑且很有价值(在自己看来是这样的,^_^),那是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章法在于每个人自我对著作的理解合乎常理,而这种“合乎常理”其实本来已经“天成”,只要你把它们写出来就是了。(没看懂?多读几遍。)
换句话说,书中所要反映的理念、观点、价值取向是确定的,它们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跟随着作者自己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时,你想到了什么(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了)?书中哪些地方十分经典,让你读来痛快淋漓?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写下来的。其实,就象写信一样,不管是一封抵得万金的家信,还是缠绵悱恻的情书,情感生于格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前几天听广播说有人做了一个测试,发现成都市80%以上的小学生不会准确地写信件地址,有人写*街*号爸爸收,可是邮递员如何知道谁是写信人的爸爸呢?于是有人担忧,说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如何。我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现在写信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读小学时要专门学习如何写电报,考试经常考,现在邮政已经取消这项服务了。在韦伯的官僚制之外,格式没有意义。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当然,如果有些章法可以改进你笔记的效率,那么就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些习惯或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第一,等到第二遍看书时做笔记
一本书的思想在整体上应该是一体的,比如该书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当时理论的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代表的理论流派,作者的价值立场,作者的理论创新,与本书相矛盾(一致)的观点有哪些。从整体上认识一本书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或者“盲人摸象”。如果拿到一本书就认真地深入读下去,往往会被带入某个具体的问题深入进去,用了很多时间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几个具体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但却不知道这本书整体的思想。而没有一个完整思想背景认识作为基础,如何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具体问题呢?写下的笔记也只是就是论事,支离破碎。
建议大家对新书先快速看一遍,把握大概框架,然后再细致读下去,认真作笔记。当然,第二遍一定是很用时间的,知识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第二,笔记应该有自己的习惯
笔记当然是留待以后用来查阅的,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好的读书笔记是学习过程中从“学”到“问”的转变,从吸收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的过渡,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者的成长。我们要求同学们手工写笔记,目的有二:其一,杜绝网络抄袭;其二,手写过程更符合十多年来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打字的时候影响读者思考的注意力。于是,手工笔记不能象电子文档一样更便于修改或格式的调整,所以参议大家从一开始先思考一个写作习惯。
这里的习惯主要在格式安排上,格式本身没有意义,但符合个人习惯的、统一的格式,可以提高笔记的利用效率。在内容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书的主旨,背景,核心观点;
2、每一章的主要观点,与全书整体思想的关联,具体的理论创新;
3、一段话中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地方,自己的灵感;
4、重点的、经典的、简洁的、格言式的语句,以特殊格式或位置单独记下,包括页码和上下文背景,以便日后引用。
第三,写笔记要眼疾手快
原因是在看书时(特别是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思路异常活跃,大脑运转飞速,而且整修思维被调动起来投入逻辑分析,记忆功能暂时休眠(这只是经验,不是生理学的理论),时不时有一个新的想法跳出来,然后自己可能沿着这一想法继续相下去一段,此时应当赶快将这些想法记下来。完整的想法可以列出一个论文框架,要尽可能是详细,否则,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过些天可能自己就看不懂了。如果想法并不完整,也可以先记下来,用标记标出,留待日后查证。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也许在看书时看得很累人却总是没有激起自己的灵感,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没什么奇怪的。原因有三:其一,基础不够扎实,而所选书籍起点太高,造成读者大部分时间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最多看到一个个句子,而看不到全段,因为过一一段又要停下来理解基本概念,更看不到全章可全篇,当然没有自己思考。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没看懂”;其二,作者表达习惯与读者思维习惯不同,没有沟通,这在翻译本中常见,特别是译者水平较差时尤为突出;其三,自己看书方法有问题,闭门造车,生吞活剥,不求甚解,都有可能造成看了与没看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交流笔记或心得,与志同道合者讨论,讨论的功能太强大了,远远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帮你的思路大大拓展,有些观点,在你说出它们的前一秒钟你都没想到,它们可能是脱口而出的,甚至还有可能是你一边说一边想到的、完善的。
第五,有感而发,不可牵强
写笔记的目的是记述所思所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所以,我们首先是确定学习――思考的基本路径,有所思想,然后才是记笔记,我们这样做是希望通过笔记克服大脑思考与记忆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持续记忆的不足。笔记的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了写笔记而搜肠刮肚实不可取。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平衡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读书去吧。
第六,笔记写完了怎么办
笔记是自己看书过程中的思想精华以及原著最有价值的部分引文,如果将原著认真读过几遍,不断推敲基础上才写下笔记,那么就可以不要原著了,只留下我的笔记就可以了。所以笔记的意义在于集中反映该书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那么笔记自然应该是时时温习的。
以上是个人在读书过程中有一点体会,虽然抱着无知者无畏的“摔礶心理”,但是学无止境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实在不敢妄称经验之谈,所以另附关于钱钟书先生与读书笔记的两则短文,在这里与热爱读书的朋友一起分享。
二
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劄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底色
——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窦桂梅
封面浅灰和浅粉各占一半。粉色中,朦胧显出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情景。封底全是粉色,书名是《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莫非,“爱的底色”就是这淡淡、柔柔、暖暖的粉色?
“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
初见在十几年前。
吉林市教研室邀请姚尚志和李烈讲学。作为年轻教师代表,我有幸陪专家吃饭——就坐在李烈老师身边。我们的过于热烈,与她的冷静相遇——就好像强大的热流一下子被制冷了,顿时感觉言谈拘谨,心情紧张。我们不知怎么做才是合适。那一刻的“不自然”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5月底,包头市教委邀请李烈和我前往讲学。十多年过去,感觉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自然、平静。和她在一起晚餐,夜寝,午宴„„一切那么和谐,那么舒服。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她的文字。“我常常注意:话不能太多„„”就是这句给我留下印象的话,如今在我眼中,“冷淡”、“无语”,变成了一种“淡然”。她不像大多小学教师过于外向和活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课如人。记得在吉林市,她讲数学“通分”,犹如刀削斧砍一样的干净利落——没有几句话,动作幅度几乎没有,就连表情也是平和,没有半点夸张,没有半点渲染和造作,只有看不见的数学的思维和运算在行走„„我呆了。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约!如果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懈怠,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和学生的交流还有好多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种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原来如此!
这次在包头的课,如此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思想没有痕迹地渗透于课堂。然而看似平静的课堂里面却是如波涛汹涌的思维大海。“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专家评价真是恰当不过。一遍听课,一边链接着书中的教学故事——“对学生的40岁负责”,“来自课堂的愉悦”,“言行都是教育”,“亲师才能信道”,“老师被夸是好事”,“巧用学生的话”,“让学生们总结”,“ 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摔倒’的地方恰恰是教学的重点”„„一个个信手拈来,既真实又有可读性的案例,就是这位“话不多”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上课总要努力做到实实在在,又不呆板;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角度思考,同时每个教学环节又十分有序;注意从认知的结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引导从易到难的探索„„”
我把这句话打印下来,不仅仅是给数学老师看,也要和语文教师探讨,怎样更好地把“话”腾出来,多给学生留“地儿”。
“ 女人就是女人,永远不要太男性化。”
这是李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作嘉宾时被邀而写的一句话,着实令记者吃了一惊。的确,这决不是镜头前的作秀。她给自己生活中的定位就是如此——做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并期望所爱的男人能够多给一点呵护,给爱的小舟构筑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爱美,爱生活是女人的天性。她告诉我,自己很喜欢森林的深沉,草地的宁静。书中的插图还真有几幅李老师置身大自然的照片。的确,“自然”最美。尤其是,封底中掩映在粉色中的李烈也成了粉色。粉色的她恬静、文雅、安逸,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品头儿的女人。这次亲密接触,更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女人。从衣着到发型到化妆品„„就连睡衣也是那么有女人味儿。爱打扮的她庄重而不媚俗,时尚而不浮夸。
我见过好多成功的女士,那是用自己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时间和条件换来的——疲惫不堪,甚至蓬头垢面。家庭顾不了,丈夫和孩子感受不到妻子的体贴和母亲的爱抚。我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也许这点和我相同吧。所以,我特别喜欢她的这种生命状态。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生活。因此,女人就是女人,可以具有男人的气魄和胸怀,但绝对不是男人化。
爱美,也爱丈夫和爱孩子——“在生活中,我不仅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且要做一个能用‘爱的眼光’选择伴侣的人,并且要在相互激励中享受爱情的温暖和快乐。”
丈夫大她八岁。在许多场合只要条件允许,她绝对不掩饰对丈夫的感情和深深的依恋。《在情感上做出爱的选择》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丈夫的爱。我相信,一个值得女人爱的一定是优秀的男人。曾经两人在一个单位工作,这就自然而然理解支持李老师的事业。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看似不求上进,外表冷漠却有善良美好的心。曾救过落水的孩子,操场的跑道硬是他用小推车一点一点垫起来的。走在学校楼道突然停下脚步,走进厕所拧紧水龙头的也是他。那辆“风雨无阻的‘永久’自行车”,在学校和家宅的距离中丈量了三年。李老师白天听老师的课,做课堂笔记,给孩子讲课,批改作业,还要家访、备课。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忙到很晚,托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校园时,都能看到校园那棵最粗的大树下停靠的一辆自行车。这就是丈夫三年坚持不断接她回家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李老师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数学教学大赛的桂冠的时候,当她回到北京,一眼便发现站台上的他,那位手里捧着大捧玫瑰花的他,一只大手把她拥入怀中的他„„面对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有痛苦,有烦恼,有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静静听她的苦恼,让她伏在肩上流泪的,还是他„„真情永远不变的他!因《海的沉默》而相识。对于他们,而《海的沉默》已经不仅仅是书。“爱,就要同时爱她(他)的缺点。这样,双方才能在充满宽松气氛的温馨家庭中轻松、愉悦、幸福地生活。”不是吗,我们这些当小学老师的,如果稍微敬业一些的话,丈夫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婚姻家庭的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面。读了李老师的话,我明白了,要让自己的丈夫有所成,也要让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丈夫的爱更有所成——要爱自己的丈夫,也要爱他的缺点。
当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来到身边的时候。作为母亲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正如她所说的:“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人,未必是一个对社会富有爱心的人;但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人,就一定是缺少爱心的人。”
从父母之恩到夫妻之爱,到亲子之情,爱是一个人生命情愫的自然流淌。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棵树,那么,来自家庭的浓浓的爱便是滋养李老师生命之树的水。由此,李老师事业的阳光因有了雨露的滋润变得更加柔和温暖。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常态,这才是生命的平衡。试想一个脱离了家庭、脱离了性别的人,追求的事业之树一定是干枯的、坚硬的,缺乏那种如粉色柔软与细腻,一定是脆弱的、空洞的,甚至是可怕的。
“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
我是一名教学干部。要当好战斗员和教练员。但评判员、指挥员的“管”与“理”必然 要面对。说心里话,在我眼里,宁可天天和教材、课堂打交道也不愿意和人群打交道。有的时候,脑子里光想着把事情做好,没有考虑过多个体的心理复杂性。这就会造成你许多的“麻烦”,有时候心里还觉得委屈。每天,我也算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虽工作头绪杂乱但也很投入。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有时候不能很平和地、又相对超脱地对待那些困惑,同时又超脱不了自己的脾气和心态导致的“计较”或“较真儿”。有时候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常被“乌云”笼罩。
读罢此书——心头豁然开朗。“疙瘩”解开了许多。“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能让人读出一种心态。看来,很多问题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自己要心中装满爱。教师不是神。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优点有缺点。尽管有些教师是很“气人”。当然,理解而后的方法必须像李烈校长一样,要想取得“当面锣对面鼓”的积极沟通效果,必须以“真诚”为基础,以正气为旗帜。这份“真诚”就意味着要卸掉防身的“盔甲”,要以柔软真实的血肉之躯去面对,包括可能的伤害。正气呢,就意味敢于说“是”,定“非”;敢于“认可”,更敢于“否定”;敢于“接纳”,更敢于“拒绝”。一句话,还是一个“度”。
喜欢她的“不卑不亢”——“有话公开说”、“有话好好讲”、“没事不乱说”。你看,“说”与“不说”还是一个度;“说什么”与“为什么说”更是一种适度。你想啊,“好好先生”与“好好干部”必然缺乏责任。这就绝对没有真诚,绝对谈不上“正气”,有的只是虚与委蛇地“迁就”。而管理者的“真诚”和“正气”需要勇气,需要开放的勇气,需要面对的勇气,需要坚持的勇气。书中那个喊着“我要辞职,我不干了”的故事,以及老教师、同龄人的“挖苦”甚至“冷观”的态度,让我更深体会了两个成语的别样含义——“玉树临风”与“临危不惧”。
敬佩她的“适合学说”——“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 没有‘弱势’的概念,只有‘流动’的概念;总结老年、重用中年、培养青年。”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个体价值实现,已经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正是这种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的“适合”,让这位教师不再身上长满扎人的“刺儿”。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乐、更有效的学习,思考,付诸行动的人,而不是“幸福地愚昧着”的人抑或“满腹牢骚”的人。想必,音乐组已经退休的那位男老师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是李校长的“撮合”,让他和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那位音乐老师人为地“拧”在一个学年。从“和好”到“合作”,不是管理上的简单“躲避”和“回避”。他们终于做到了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称赞她的“管理”理念——不应该是单纯的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不是只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促使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的能力:
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帮人之过;
坚持倡导正气,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主流;
面对成绩,一定要做到“分享”,而非“独享”;
多一些人文含量高,非规范,无边界的活动;
不优不特不是二小人,不爱不乐不是二小人!
„„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想想和她生活中真实接触给我的感性认识,想想在书中间接走进她的 理性升华。文与人,人与文,分不清谁是人,谁是文。文就是人,人就是文。宠辱不惊,闲庭信步。
合上书,一股“粉色”的爱的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心的深处。这粉色的河啊并不湍急也不缓慢,流淌得是那么适中、适度,成为了我情感的温度。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读书笔记
很有幸,上学期中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这本书记录了黄爱华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读后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黄爱华,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青年功勋奖章”、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他原先在江苏淮阴一所重点小学任教,卢专文老师(全国特级教师)是给他课堂教学影响最深的人。1986年认识了邱学华老师(尝试教学法创始人)。1992年,只身来到深圳,在深圳园岭小学任教。1985年从教以来,黄爱华老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并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在全国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曾先后出版了《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专著。
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不放弃学习。他从走出校门,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从教以后,他更是流连书海,如痴如醉,页页精读,行行品味,字字琢磨。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寻求新的突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他研读过数学教学法,比较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掌握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分析过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过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不断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会列出书目,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年至少读五本教育专著,读中外教育史,读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阅读札记。多年来,所做的笔记就有80多万字。书,是他最好的朋友。学无止境,生活中的万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鲜活的教科书,而他则是那一个最痴迷的读者。因为,他坚信:向书本学习,因书本而智慧;向他人学习,因他人而智慧;向万物学习,因万物而智慧;无所不学则无所不智也。
如果说,学习是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黄爱华老师说:思考,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让我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还是思考,引领着我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他主张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他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他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美妙的课堂还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便能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哈哈大笑;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结尾,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要求学号数能被2、3……整除的学生依次出教室,全场的学生都要说出谁是几的倍数。当最后剩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时,他便问:“老师出一个什么数时,我们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们大声回答:“1”……在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上,当课上到这里,全场800多名教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之,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受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启发,他上《24时记时法》时,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然后说,如果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的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的点,这个点用你学过的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呢?新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的说是0时,有的说是24时,还有的说是夜里的12时,还有的说是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2%~3%。然后引发出新的问题:(1)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位学生想到: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占世界的 15%,甚至更少,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更高。(2)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人体除大脑以外的重量占人体的百分之几?这个2%~3%重不重要呢?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听黄爱华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听过黄爱华讲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
由于本人懒惰,阅读得比较粗浅,最后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我想,这本书今后我不光要读,更要在教学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