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城县北港镇“五个坚持”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城县北港镇“五个坚持”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通城县北港镇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立足北港实际,从“工业兴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法治强镇”四个方面着力,真抓实干,努力打造宜居北港、宜商北港、幸福北港。
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突出发展工业经济。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扬优造势,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壮大纺织、建材、矿石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四个支柱产业,每年新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1家、过百万元的建设项目1个以上。完善北港工业园区,规划仙姑工业园区,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北港工业园企业达到5家,仙姑工业园企业达到3家,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大对招商引资等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真正让北港成为项目引得来,企业稳得住的投资宝地。
二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谋划特色农业。围绕“山上种油茶,地里种红薯,田里种香稻,圈里养畜禽”的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思路。坚定发展油茶产业,举全镇之力办好我镇第一个县级油茶示范基地“青庄岭油茶基地”,继续做好横冲、枫树、桂家、方段、雁门等油茶基地的抚育管理,加快沉山、大界等新增面积的落实,确保三年后取得实效。以玉蓉食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薯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后劲动力,形成以横冲、庄前为中心的3000
亩红薯生产基地,并迅速覆盖到全镇,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在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优质稻、西瓜、玉米、生姜等高质高效的规模农业,凸显我镇农业特色。大力推广生猪“150”、“550”模式,每年新增3户生猪养殖大户。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方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借南大线改造的契机,高标准建设好新集镇,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将其建成一个对外展示通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充分发挥口子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贸经济,积极开展村容镇貌等专项整治,以庄前、长青为示范,逐步做好枫树、大界、雁门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宜居村庄”工程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在基础建设上要结合灾后重建三年规划,特别是要抓住水利建设全省投入4个亿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夯实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以依法治镇为载体,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牢固树立“扩大基层民主推动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发展、增强文明意识促进发展”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发挥我镇基层民调网络覆盖广、战斗力强的优势,进一步调动基层民调员的积极性,实行绩效和制度双重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继续深
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户评选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和特色文化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五是坚持为民服务宗旨,以抓好落实为保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民本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之风,严控行政开支,降低公务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实行治庸问责,提高镇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树立正气,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形成人人创优、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坚持“五个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
落实“五个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永新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永新,地处赣西边境,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25个乡镇(场),241个行政村,2339村民小组,人口50万人。面对区位偏僻,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四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突出亮点等手段和办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均衡协调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百里三带”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开展百里党建示范带、百里产业发展带、百里村容整治示范带的“三带”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衡发展。四年来,我县共有426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农户19955户,人口86490人,共完成改厕18919户,完成改水19955户;试点村所有主干道和巷道得到了整修和硬化,共硬化主干道370公里,硬化巷道612.3公里,绿化植树7.5万棵,实现了试点村群众“走平坦路,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的目标。同时,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帮助试点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一批蚕桑、蔬菜、苗木、油茶、鱼苗等特色产业,围绕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原料基地,促进试点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一幅幅风格各异、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农村的动人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由衷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坚持领导到位,层层建立责任制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及县直单位抓新农村建设责任机制,在全县形成共识,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 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几年来,始终坚持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做到挂一个乡镇,抓好一个点。在机构建设上,县、乡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都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班子成员包片抓,一般干部驻村抓的工作格局。每个村点均做到了由乡镇班子成员驻村抓建设,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帮扶建设的指导帮扶机制。配备了县新村办专职领导,强化了乡镇新村办的组织力量。在制度建设上,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抓手,编写了《永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具体制定了乡镇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和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每年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十年为民办实事之首,纳入到全县重点项目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县、乡两级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内容,从而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安排上,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多次深入试点村调研,四套班子领导都坚持定期到自己所挂乡镇召开调度会,统筹协调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工作督查作用,推行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指导制度。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带队督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督查通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坚持县乡两级高位推动的同时,注重发挥村组两级基层组织作用。试点村所在行政村党支部成立了试点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党支部书记现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注重发挥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作用,要求试点村都要成立理事会,民主选好村理事长,试点工作做到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高位推动与发挥基层作用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在组织领导上确保新农村 建设整体推进。
二、坚持资金到位,确保建设需要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级财政拮据的实际情况,采取用活惠农强农政策,合理捆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捐赠和群众筹资等方法,建立了“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项目衔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筹一点,镇村垫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所需,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
一是财政足额预算。四年中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1800万元(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是近几来县级财政预算配套用于社会事业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二是单位尽力帮扶。每年都组建了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做到了一个试点村安排一个工作组。同时,出台了《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视帮扶部门的经济状况明确规定每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并把它纳入到重点目标考核中,对增加帮扶资金的实行不封顶加分奖励。四年来县直单位帮扶资金达650万元,物资折价260余万元。三是合理捆绑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统一安排,用途不改,各司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形成“以试点村为中心,涉农项目围绕试点村转”的投入格局。整合农村饮水、交通、“168”工程、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医疗所建设、农村阅览室信息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合理有效投放到试点村中,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增强试点村的建设能力。四是引导镇村垫资助建。通过对乡镇重点目标考核工作实行不封顶加分的奖励政策,鼓励乡镇多安排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四年中,乡镇共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村组集体投入试点村资金162万元。如高桥楼镇莲花坪村利用拆除村中空心房后空出来的土地进行规划,打好建房基脚后拍卖给建房户,所得资金全部用 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五是激发群众筹资投劳。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改变过去上报了就定点的做法,明确提出了群众自筹资金多、“三清三改”动作快,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扶持原则。这一做法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起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的“杠杆”作用。经统计,四年中试点村农民共筹资1604万元。投工投劳51.3万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折款 3078万元。群众出了钱,出了力,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烟阁乡烟阁老居试点村所用沙石全部由群众从河滩上采运回来,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开支。烟阁乡对门村原先没有进村道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为修好主干道,全村男女老少奋斗一个月,没花一分钱就开挖出一条长700多米3米宽的进村主干道。紧接着,又奋战了一个星期自己动手把这条主干道全部硬化完。六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县委、县政府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永新网站等媒体,大造声势,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捐物,支持新农村建设。各试点村理事会也通过去信去函、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设想与做法,许多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得知自己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后,纷纷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四年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近2000万元。
三、坚持措施到位,凝聚工作合力
四年间,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件大事来抓,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发挥部门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坚持定期调度,科学安排,规范管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性的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充实县新村办,配备专职领导,调备精干力量,充分发挥了县新村办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县新村办编印发《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规范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建设简报和网站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作法及时通报表扬,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通过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县形成了“赶先进,耻落后”的争先创优氛围,推动试点村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县水务局结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把饮水资金优先配套安排到试点村;卫生部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为试点村建设医疗服务室,疾病控制部门积极配合试点村改水工作,大力支持试点村进行水质检测;农业、交通、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都把建设项目配套到试点村;文化广电部门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大力实施文化进农村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培育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农民业余文艺组织,优先在试点村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网点和图书阅览室,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坚持管理到位,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新村办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到试点村编制规划,并督促其按照规划搞好建设。在编制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对名胜古迹规划保护,做到建新村与保护古村文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很好建设了新农村,又让古村遗址、古村文化重焕光彩,再现生机。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2007年,县纪委、监察局、新村办,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和村纪检员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这一做法,一直得到了中央、省、市纪检监察部门的肯定。建立了资金测算制度。各试点村根据实际,做好项目建设计划,测算出所需建设资金,按照“已筹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安排建设项目和确 定群众自筹资金和应投工投劳量,做到资金使用有安排、有计划,量入而出。实行了建设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各试点村对项目规划、上级资金补助、群众筹资、投工投劳等做到事前和事中公示,尤其对社会捐赠资金以喜报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通过定期公布和公示,消除了群众对资金使用的猜忌和担忧,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实行了用奖补资金调度试点村进度,坚持了改厕化粪池完成90%以上才能拨付第一期资金、完成改水才能拨付第二期资金的原则,通过按工作重点和进度拨付建设资金,有力地调度了各村的建设进度,确保了建设质量。对试点村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推行了建设资金“五笔”审鉴制度,即试点村发票均由理事长、村主任、村纪检委员、各乡镇新村办主任和乡镇纪委书记五人审核、审鉴,确保了试点村资金用到实处。
三是规范建设程序。在建设中突出改厕重点,坚持先改厕,后改水,再改路的建设程序。用政策推动去确保改厕工作开展,注重发挥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改厕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改厕工作的推进,促进了改水和拆迁等工作。因为改了厕就需要改水,对此群众迫切要求在改厕的基础上尽快改好水。各试点村群众纷纷采取打井取水、引山泉水、单户供水、接自来水等形式开展了改水工作,并在改水的基础上,开展了拆迁和改路,使“三改”工作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四是强化村庄功能分区。结合“三改”工作,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生活区、产业区、休闲区三大功能分区,注重亮点打造和细节处理,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切实改善村庄环境。
高质量抓好村庄生活区整治建设,突出整治效果,实现村庄美化净化。在狠抓改厕率的同时,提升对卫生间的建设档次,高标准打造卫生间,以乡镇为单位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统 一安装,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档次,也节约了成本。此外,我县还结合改厕工作,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在确保改水率的同时,积极实施自来水“进厨入厕”工程建设,将自来水安装到农户厨房、卫生间、方便群众使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热水器,对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统一补助500元,推进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在改路工作中,按照平基、开沟、垫层、硬化“四步法”扎实推进,保洁了道路质量。各村点在平整路基时,在房前屋后道路边开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和三面硬化,杜绝了村内污水雨水乱流,确保排水通畅,提升了村庄环境自净能力。加大对试点村整治建设力度,大力整治村民居住区环境,改变有“脏乱差”现象,加大茅厕、猪牛栏和破旧房屋的拆迁力度,做到村中不留茅厕和猪牛栏;对破旧房屋不能整修的,均给予拆除。在拆迁的基础上,抢抓时机,见缝插绿超前做好村庄绿化工作。试点村还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内的围墙、菜园围栏进行整修装点,提升了村庄建设品位。按照“户有桶、庄有炉、运有车、村有保洁员”的要求,加强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聘了保洁员,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村民家庭保洁制度和分类分拣制度,使村庄长期保持干净、卫生、整治。
多形式打造产业区,充分挖掘各试点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根据镇村的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等因素把试点村分为城郊型、农区型、山区型、集镇型等4种类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城郊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着力培育“两栖农民”,农忙下田,农闲进城务工。农区型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我县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建立农业基地。山区型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集镇型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规范整治集镇农贸市场,引导农民从事工商产业,增强农村市场活力。根据各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需要,对村庄内部的猪牛栏进 行拆除,加大了人畜分离力度,促进村庄干净整洁,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促进了试点村养殖业的发展。
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群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增设各项娱乐建设设施,集文化、宣传、娱乐、健身于一体,高品位打造休闲区。各试点村都建有露天休闲场所,场所内建有凉亭楼阁、有石台石凳,花草遍地,有健身器材,供村民茶余饭后消遗游玩。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祠堂,对其精心整修、包装,打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内设置农民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等文化娱乐设施,让农民群众闲时到活动中心读书看报、打球娱乐。共建设露天场所371处,各类室内活动室289个,安装健身器材278套,修建宣传栏5922平方米。在文化基础好文艺人才较多的村庄组建农民文艺队,通过文艺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知识,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培训,指导开展文艺活动,深入开展送书送科技、送法律进村活动,同时组织各乡镇、各行政村利用农闲节假日,以村组文艺队为骨干,采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新农村社区为平台,组织群众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卫生户”等群众创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文明信用户、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创业标兵”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公德。
五、坚持督查到位,促进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形成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机制。一是建立县新村办经常督查制。县新村办成立了两个指导组,负责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全方位常年跟踪督查,做到每月一通报;乡镇新村办主任,负责本乡镇所有试点村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督查,督查情况每月20日前书面报县新村 办。同时,县新村办工作人员负责自身工范围内试点村的指导督查工作,并向县委、县政府书面汇报督查情况。二是建立新村办主任会议例会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重点报告各乡镇建设进度、主要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和困难。三是督查结果通报制。县新村办根据收集情况,采取会议、简报或文件等不同形式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四是县委县政府做到定期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和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五是半年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小结,由县新村办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现场评分排名,并形成通报,评比结果纳入到考评。对工作进度慢,质量较差的村点实行重点整改,年终由县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带队对试点村进驻以总考评,实行试点村和乡镇排名,并评选出6名先进乡镇,8个先进试点村,8名优秀理事长,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争先创优态势,推动全县试点村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篇:五个坚持积极推进班组安全建设(精选)
五个坚持积极推进班组安全建设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特别是煤炭企业,越来越重视加强班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抓好企业班组安全建设。要抓好班组安全建设,就必须要强化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理念引领、安全意识培育为根本。推进和深化班组安全建设工作,要树立和强化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安全管理要重现场、打基础、抓班组的理念。任何安全管理规程、规定和措施,都要着眼于现场,立足于现场落实,实际安全管理的重点也在现场。重现场就要打基础,认真抓好安全基础教育和培训、文明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打基础就要着重抓班组,因为基础管理工作要通过班组来落实。二是所有事故都与管理者有关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安全责任事故都可以在管理者那里找到原因。因此,推进班组安全建设,要首先抓好各级管理者的引导教育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实现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要坚持针对不同工种、岗位的实际情况,加大安全技术业务培训的力度,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提高班组员工的安全素质。
第二,坚持以构建班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重点。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抓好班组安全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机制建设最重要。要通过组织系统大力推进工作落实,构建安全思
想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制度管理、重点人员包保、班组长管理、利益考核驱动“六位一体”的班组安全建设完整管理体系。要坚持在这一完整体系下,有计划地展开班组安全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推动班组安全建设的实施,激发班组安全建设的活力。
第三,坚持以具体有形的活动载体为抓手。运用好多种活动载体,不仅是推进班组安全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且是推进深化创新、求得实效的内在要求。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三优”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深入开展“一创两争”活动,即在基层区队开展“安全信得过班组”创建活动,在全体班组长中开展争当优秀安全把关人竞赛活动,在班组“两员”中开展争当安全监督检查优秀群监员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实际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推进班组安全建设不断深化,取得更大成效。
第四,坚持以班组长管理教育为关键环节。班组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班组长岗位的重要性。班组长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员,是现场安全的第一把关人。煤矿班组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流动性等特点,生产现场频繁变换,同一个工作面上人员也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班组工程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班组长的把关验收;制止和杜绝违章行为,依靠班组长的责任心;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的矛盾,依
赖班组长的安全意识。班组长长期盯在现场,对员工最了解,对现场最熟悉,说话最管用,是现场安全的直接管理者。同时,班组长本身就是员工安全生产的示范者。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强不强、执行安全规程自觉不自觉、落实“两个规范”坚定不坚定,时时刻刻都对班组员工有着重要影响。要通过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程、安全管理知识、管理方法培训、典型交流和专人帮带等方法,让班组长能管理、会管理,能把关、会把关。
第五,坚持以特色安全文化建设为动力。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安全目标及行为规范的群体意识。安全班组建设是一个随着生产经营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持续不断地有效推进,就必须及时把握动态,根据实际不断深化创新,而深化创新的动力源就是引入安全文化,坚持用安全文化打造过硬团队,培育安全班组。把安全文化引入班组安全建设,有利于培育班组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安全主体意识,有利于激发安全工作的潜能和创造性,进而形成凝聚力,为班组安全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篇: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太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陈华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如何结合太华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太华镇通过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新农村建设 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按照“1363”进行生产规划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值从原来水稻、烟叶、木薯、蔬菜的60:25:10:5调整为40:30:22:8,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50元。二是山里绿色篇。山地茶果得到长足发展,罗丰、万湖等村人均果树面积1亩以上,农户从中得到收入380元。三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四个生产基地,实现总收入4950万元以上,纯利2656万元,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932元。四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煤矿、铁矿、非矿三大支柱产业、万湖和仕坑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太华农民拥有的存款达到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太华镇村筹措资
金850万元,铺设了群团至华溪、华溪至高星、汤泉至德安、汤泉至黄沙、太华至张地、温坑至魁城、菖坑至坑头等7条水泥路,万湖至大合的水泥路面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乡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以“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以太华、小华、汤泉安全文明共建片区为依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四有”新型农民,办好村级文化图书室,利用文技校等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罗丰村还成立了“果树研究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太华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农村文化长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新农村理事章程等独具特色,卫生初级保健得到加强。获省级文明乡镇。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仕坑村“造福工程”取得实效,搬迁农户39户217人。镇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13村约6000人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中心镇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并动工实施省第八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项目“华麟小区”新村前期建设。完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集镇道路硬化,街道电力、电讯杆线改造、路灯安装、集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政府大院等公共场所美化建设。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拨出1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月考评制度,取消原来发放给镇村干部的浮动工资和月考勤奖,重新制定月考核标准,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建立了万湖、温坑、小华、罗丰、高星等五个种烟示范片1500亩和万湖村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发展华溪、黄沙村
食用菌种植45万袋;把仕坑村仙人谷工业项目区建设列入工业发展的重点。
结合太华镇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好“五个一”工程: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魁城村、汤泉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连生锻、蒋先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群团村、仕坑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陈首伟、唐丁同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魁城村党支部名成员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搞好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太华镇各
村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万湖村以反季节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黄沙村以矿业资源、矿业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走上工业兴村的道路;群团村、太华村等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活跃了乡村市场;还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各村劳务人员的劳务收入。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万湖村、魁城村等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黄沙村、汤泉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
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魁城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开展遵守《村规民约》的评比活动,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这些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魁城这样的老典型,还是万湖村、汤泉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太华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太华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业用地方面,受地形地貌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3、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老化严重。太华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太华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太华镇农资价格在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4%以上。其中尿素上涨17%,碳铵上涨%,磷肥上涨%。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地膜价格上涨了%;农用柴油上涨%,农药价格同比上涨%,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太华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太华镇有35%的村村财低于3万元。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太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
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太华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抓好新村建设,重点建设好华麟小区、汤泉新区、仕坑、西埔、泮车村等新村点,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折旧建新、以旧换新。再次,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1 2 下一页
第五篇:突出五个重点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实现农民的愿望,满足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一是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