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5 14: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

第一篇: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

**年以来,市政园林管理系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实施纲要,全体干部职工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市容环境卫生向好发展不断巩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全区市政园林管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年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做出了积极努力。结合区人大评议市政工作,我局对**年至

**年的市政园林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过去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过去三年,全区市政园林系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纵深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各界普遍称赞,市民群众广泛受益,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市政园林管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连续三年获得市城管目标责任制优秀奖、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等奖、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工作先进单位等。市民满意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全市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我区的市容环境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制度,确保行业发展建章立制、常态长效。

一是积极推进法治市政建设。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清理整治城区户外广告的通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摊区摊点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城区车辆乱停乱放管理的通告》、《关于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的通告》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区市政园林局出台了《永川区市政园林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永川区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制度》、《永川区市政行政执法礼仪规范》、《永川区市政行政执法人员工作守则》、《行政执法相对人承诺书》等规章制度。

二是加快市政行业的标准推广。编制完成了《永川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总体方案》、《永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普查技术规程》、《永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规定》等行业标准,完成了《永川区市政行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永川区森林城市规划》、《永川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永川区城市夜景灯饰照明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修改和完善了《永川区绿地系统建设规划》,制定了《永川区绿线管理制度》等,推动市政园林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抓养护,确保市政设施运转正常、配套完善。

加强城市道路改造及日常维护管理。完成了环北路、汇龙大道片区、下街子片区、华竹片区、西外老街片区等15条城市道路“白改黑”及南大街、官井路、荫山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全区改造城市车行道65.2万㎡、人行道34.82万㎡,维护车行道11万㎡、人行道8.2万㎡,封闭电大支路等城市土路1.6万㎡,城区主次干道黑化率达到100%,提高了道路通行舒适度和便捷度。加强桥梁等结构设施检测及加固维修。全区城市桥梁等结构设施做到应检必检,有病必治,完成了永川桥等31座城市桥梁检测,维修加固毛家坡、玉屏人行天桥等城市桥梁6座。严格城市道路挖掘、占用审批管理。办理临时占道挖掘许可及各类审批48件,加强后续监管,做到文明挖掘、及时恢复、保证质量。强化城市停车场规范管理工作。新增机动车临时占道停车泊位5000余个、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60余处,审批年检停车场(点)83件,基本解决了停车难问题。扎实推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新建和改造城镇二、三级污水管网103.7公里,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抓环卫,确保城区环境干净整洁、品质优化。

一是理顺环卫体制。原各街道办事处一环路以内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管理由区市政园林局负责,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的化粪池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城乡结合部及居民楼院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二是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下水道、化粪池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安装监控终端1700个,实现了远程双向实时监测,城市安全更加有力;完成了黄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整治及抢险排危、城市垃圾处理场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购置大型垃圾箱体16个,城区31座自管公厕免费开放,新建公厕30座、改造公厕21座,维修公厕58座次、垃圾站73座次,清掏、整治问题化粪池410座。三是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新增高压冲洗车、后装式压缩车、洗扫车等环卫车辆34台,道路机扫率和冲洗率分别达到86%、88%。四是强化道路清扫保洁。着重抓好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晨前普扫、全天候保洁,坚持和完善了“两道合一”的清扫保洁制度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四定”(即定员、定岗、定路段、定奖惩)岗位责任制,对清扫保洁质量坚持每天“早、中、晚”检查,确保了城区街道干净整洁。五是强化垃圾处理运行监管与收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作业规范,雨污分流设施完善,处理城镇生活垃圾36万余吨,无害化

处理率为98%,累计完成垃圾处置费征收1735万元,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征收任务。六是强化水域环境卫生管理。打捞、转运长江干流永川段及次级河流水域漂浮物5100余吨,确保了长江水环境安全;加强城区河道管理,排查雨水口集雨系统管道420余公里,清漂河道垃圾260余吨。七是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初步实现一体化。完善了7个中心镇的垃

圾收运设施建设,南大街、卫星湖等6个镇街开展了环卫连片整治,购买垃圾收集车7辆、电瓶摩托车45辆、3m3移动垃圾箱60个,修建垃圾池(房)700多个,全区23个镇街的生活垃圾(除永荣、金龙镇外),已全部进入区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镇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

(四)抓整治,确保城市市容规范有序、舒适靓丽。

一是城市空间更加通透。实施风貌整治,对城区主街道沿线房屋立面及店招店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装修,临街建(构)筑物立面整洁靓丽,更富地方特色;实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拆除城区65条主干道户外广告牌3620块,面积达13万㎡;坚持“一街一景、独具匠心、风格统一”的设计理念,做到“一店一牌”皆文化、“一街一段”显品质,确保“有个性、有特色、有记忆”,规范设置店招店牌5000余个1.5万㎡,使其成为展示永川魅力、体现城市水平、彰显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名片。对临时性户外广告依法审批、严格管理,确保不影响市容景观。

二是城市秩序更加规范。开展了“六无街区”创建和“次干道、背街小巷占道经营规范管理”活动;实施摊区摊点乱摆设整治,按照“主干道严禁、支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原则,清理整治各类摊1.7万个,设置便民摊点380个,华创步行街夜市摊区已试运行;实施车辆乱停乱放整治,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5734辆、非机动车4800余辆,托移违章车辆700余台;实施建筑施工工地专项整治,规范设置施工围档或围墙,查处违章案件138件;实施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建立扬尘控制台帐,中山路、胜利路、南大街街道创建“扬尘控制示范街道”;实施城区“牛皮癣”整治,配合区公安局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0余名,清理主次干道“牛皮癣”50万余处,对城区2796栋楼169万平方米的“牛皮癣”进行集中治理,城区主次干道、居民社区、楼院乱张贴、乱刻画、乱涂写的现状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背街小巷及开敞社区更加清爽。强化开敞社区建设,对胜利社区、萱花新苑、熊家院子小区、家电批发市场等老旧小区,实施立面整治、市政基础设施、绿化景观等综合改造,整治城区背街小巷11条,改造面积3.8万平方米,修建小绿园10个,安装各类健康休闲娱乐设施35套,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实现了靓丽蝶变。

四是市容创建更加到位。重庆市“市容三创”得到巩固和发展,区人社局、枫叶国际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红河大道、人民大道成功创建重庆市市容整洁街道,红河枫景、萱花新苑、胜利小区成功创建重庆市市容整洁小区。同时,兴龙大道、人民大道被市里评为最美大道,文曲路被市里评为最美街区,棠城公园步行街被评为最美小巷入围奖。

(五)抓维护,确保城市照明适宜适度、增光添彩。

加快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改造建设,改造城市路灯340余盏。开展了高效节能灯具、电器、光源等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推广工作,积极推进LED照明产品在道路照明中的应用,完成了植物园至景通驾校路段130盏LED大功率节能灯安装,并将植物园至景通驾校路段作为永川市政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全力推进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在重庆市率先实现城市路灯管理智能、节能及防盗一体化,完成了城区51个站点240个远程控制终端安装工程,平均节电达到27%,年节约标煤消耗上千吨,年节电收益达150余万元。同时,采用间隔亮灯、半夜灯等方式,强化市政行业节能减排。加强背街小巷、居民社区等区域照明设施新建改建工作,新安装168条背街小巷路灯938盏;稳步推进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道路照明设施,指导朱沱镇、来苏镇等中心镇新建路灯890盏。严格落实照明设施维护管理和巡查巡修制度,确保城市照明设施亮灯率、设施设备完好率均达到98%以上。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体现品味”的要求,扎实抓好新城区“三湖”、广场、商圈、重要窗口地区夜景灯饰建设,打造了一批夜景灯饰精品,进一步提升了永川夜景灯饰整体水平。

(六)抓创建,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美化、生态宜居。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坚持“绿化为本、文化为魂”理念,制定了《永川区创建生态园林城区实施方案》,加快道路绿化、滨河绿化、公园绿化、山头绿化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山水相融”的城市绿化景观,并按照服务半径,在高速公路永川新匝道口、兴龙大道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小绿点、游园,以满足市民生态、游憩、娱乐的需要。

二是突出重点、建管并重、整体推进。强化“三湖”绿化景观打造。实施了兴龙湖、凤凰湖、神女湖绿化景观工程,集山、水、林、石、亭、廊等园林元素于一园,突出休闲性、生态性、亲水性,开启了永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纪元。强化道路及滨河绿化建设和管护。实施了城区道路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对汇龙大道、红河大道等道路进行了绿化补栽,完成了成渝高速公路永川匝道口、兴龙大道及永川河滨河绿廊、“二环”(一环路、环城北路)绿化景观工程。打造山头绿化。完成了黄桷坡、更棚坡、毛家坡等七个山头绿化改造,修建人行步道等设施,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搞好城市绿化日常管护,集中开展植物病虫害防治、修剪行道树,强化施肥和抗旱保绿。加强公园绿化建设和管理。建成望贤公园、望城公园、北山公园、观音山公园,桃花山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改造桂山公园、文曲公园及渝西广场,形成了乔、灌、藤、草合理搭配、季相明显、层次分明的良好生态植物群落;强化公园日常管理,棠城公园、水体公园、望城公园创重庆市规范管理二级达标公园,为市民创造了一批整洁、优美的城市开敞空间。

三是依法审批、绿化执法、品质提升。强化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管理,坚持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狠把指标关与资质关,审查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方案20余件,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备案8件,办理移植、砍伐、临时占用绿地审批42件。加大对占绿、毁绿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城市绿地功能正常发挥,查处违法案件50余件。加大“园林三创”工作力度。创建重庆市园林式市街4条、园林式单位3个、园林式小区2个、最佳绿化市街2条、最佳绿化小区1个,汇龙大道、棠城公园、永川高速路出口生态林分别被重庆市评为优秀林荫步道、优秀社区公园、优秀城市生态林。

2012年底,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32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77公顷。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04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四维特色城市景观系统。

(七)抓科技,确保数字城管先进智能、高效快速。

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城市管理基本单位,以城市管理信息库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水平。一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永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创造性地整合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信息资源,运用空间网格、地理编码、工作流程等技术,受理服务热线电话、城管监督员和其他渠道反映的城市部件和事件问题信息,通过对城市管理问题处理过程实时、动态的监控和督办,实现城市管理多部门的协同、全程的跟踪和扁平化管理,使我区的城市管理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二是完善数字化运行管理模式。依托管理平台设立相互独立的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监管分离的两个“轴心”;采用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7个环节,完成城市管理业务流程。三是完成数字化二期普查工作。二期部件普查包含永川区建成区50平方公里区域,其中老城区30平方公里,新城区建管委10平方公里,凤凰湖工业园10平方公里;综合普查部件228423个、单元网格3005个、责任网格20个、兴趣点2386个、门(楼)牌3657个;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二期建设项目系统支撑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和无线、有线网络平台及100台城管通软硬件升级服务等相关工作。截止2012年底,受理城市案件11735件,已办结案件11732件,办结率约为99%。其中,“12319”投诉件155件,结案率98.6%;城管通上报案件11580件,结案率100%。

(八)抓队伍,确保市政系统依法行政、健康稳定。

切实加强市政园林系统干部队伍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狠抓市政管理系统作风建设,“三风热线”获得全区上线单位第三名;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推行“一窗受理、同步踏勘、并联审批、集中收费、限时办结”的办件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强化审批责任,截止2012年底,办理各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579件,办结率100%,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干部队伍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建立适应市政园林管理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竞争上岗机制,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强化市政执法队伍教育与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开展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形象”等专项教育活动,探索市政监察与交巡警联动执法模式,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前置式执法”、“首违不罚”的执法理念,全面推行“一亮证、二劝导、三取证、四处理”的文明执法工作方针,市政行政执法更加规范,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的水平不断提高,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发生,市政监察支队连续三年被市政执法总队命名为重庆市市政管理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过去三年,城市坏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市政园林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分管领导重心下移、靠前指挥,得益于有关部门及单位通力合作、倾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也得益于市政园林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宝贵经验,那就是:服务民生、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围绕中心、强化管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抓好市政园林工作的不竭动力;提升素质、营造氛围,是市政园林管理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三年来,市政园林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市政园林发展还很不平衡,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一)保障科学发展的市政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受市政园林管理体制机制基本框架的限制,我区市政园林管理体制机制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不适应的地方。一是执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政执法管理与服务民生的课题研究不够,摊区摊点缺乏科学规划,设置办法不多,既要关注民生又要维护市容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致使骑门摊、游摊等占道经营现象依然存在;执法设施设备落后,执法力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二是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处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最末端,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工程方案审查、竣工验收、异地绿化费收取、园林执法等都难以落实。三是环卫长效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监督约束力度不强等因素,导致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等环境卫生管理与市民的要求还有差距。四是城镇管理目标考核缺乏激励机制。各镇、街及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促进科学发展的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0年以来,虽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道路破损严重,垃圾收集运输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造成市民行路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公厕、占道停车场、车行道、人行道等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12345”区长公开热线和“12319”城管热线开通以来,群众期望值高,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比较多,一时难以全面有效解决,与“美丽永川”建设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

(三)体现科学发展成果的生态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年来,我区新增了兴龙大道、一环路等30余处绿化,但新增绿量分布不均,绿化精品工程不多,未能体现永川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增绿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新区,新、老城区公园建设反差较大,市民反映强烈;老城区公共绿地不足,还存在宜绿未绿空间,社会单位、居住区也存在宜绿未绿的现状。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分为国家级和市级两类,我区创建重庆市级生态园林城区,考核指标由基础指标和分级考核指标组成,共有9大类87项,经过初步评估,其中基础指标中有32项能达成重庆市生态园林城区要求,剩余29项与我区实际情况差距甚大;分级考核指标中有 13项能初步达到要求,剩余13项差距较大。

(四)实现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专业人才匮乏。道桥、路灯、环卫、广告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急需提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客观地制约了市政园林管理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作风建设有待加强。这些年来,市政系统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但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有的干部不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实现新跨越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有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找不到市政园林管理发展新的突破点;有的干部缺乏主动性和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存在“本领恐慌”现象,不能适应现代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做好市政管理的主要思路

2013年,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城区为契机,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以“12345”为工作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发挥两个作用、强化三项整治、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项工作),促进市政园林管理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主要工作路径:

(一)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中心,加快完善综合承载基础,提升城市载体服务功能。

(二)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创新环卫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环卫市场化作业模式,推行“干管分离”,充分发挥环卫部门监督管理作用;二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推进数字城管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拓展数字城管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事件,充分发挥数字城管作用。

(三)强化三项整治。一是强化背街小巷整治,完成背街小巷综合整治9条,着力提升老城区居住品质;二是强化扬尘污染整治,深入开展扬尘控制示范街道创建工作;三是强化户外广告整治,依法审批和及时整治违法户外广告,强化主次干道店招店牌设置管理。

(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净化工程”。购置一批垃圾清运车、冲洗车等环卫作业机具,增设压缩中转站生产线,新建改建一批城市公厕,提高公厕设施配置和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市民入厕难问题;出台《城区洗车场管理办法》,推进入城洗车场试点建设。二是实施“绿化工程”。积极开展“重庆市生态园林城区”创建工作,加快裸土绿化、道路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创建一批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小区)、市街,建成郊野公园3个。三是实施“亮化工程”。推广绿色照明产品运用,安装建成区77条背街小巷路灯240组;加快城市商圈和主干道夜景灯饰建设,建成永川独特的夜景灯饰景观。四是实施“序化工程”。坚持“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原则,规范设置便民商摊、季节性摊点、特色夜市等,切实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加强乱停乱放管理,在城市干道增设物理隔离设施,改造一批公交站亭、站牌,确保市民出行方便、安全、畅通;继续开展“市容三创”工作,创建一批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街道、小区。

(五)推进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市政设施管理。抓好市政设施日常维护,整修毛家坡大桥、玉屏人行天桥,全力推进化粪池、下水道预警系统全覆盖,为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市政设施安全运行。二是推进城区河道管理。加大沿河市政设施管护、沿河污染的巡查与整改力度,强化沿河道路清扫保洁及河道清漂工作。三是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行“首违不罚”原则,坚持“一劝导、二教育、三处理”的文明执法理念,推进执法前移、管理前置、监督前靠;加强执法队伍教育培训,认真落实执法行为规范。四是推进自身建设。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队伍的履职能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切实转变作风,不断夯实组织人才保障。五是推进宣传教育。结合“六五”普法要求,加大市政园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主体意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几点建议意见

(一)市政园林管护经费方面。老城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公园)、城市照明、市容环卫、河道等管护经费严重不足,建议增加财政预算。如市政设施:老城区车行道为74万余平方米,人行道45万余平方米,水蓖5735个,护栏4430米,检查井1865座,花岗石花台14912米等,2012年区财政预算管护经费为200万元,根据住建部《城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规定,全年需管护经费1250余万元,缺口相差太大。又如河道管理:一是河道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掏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城区河道整治完成后,沿河两岸需清扫保洁的面积约36万平方米,清漂水域面积76万平方米,清扫保洁及清漂经费严重不足;三是河道范围内路灯电费及维护管理费严重不足;四是沿河1期、2期绿化共25100余平方米,依据重庆公园绿地管护标准最低标准计算,沿河绿化维护费严重不足;2013年河道需管护费375万元,实际预算140万元,相差235万元。

(二)人才建设方面。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园林管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全面竣工,需管理的河道长达40余公里,而市政管理河道分局现有编制15人(均为系统内调剂),无法满足河道管理的需要。一是建议公招道桥、园林、环卫等专业技术人员5—8人;二是恳请增加河道分局编制5—10人。

(三)市政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方面。建议区政府出台对镇村垃圾收运的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建设“户集、村收、镇运输、区处理”的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城、镇、村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

第二篇:儿童事业发展工作报告(最终版)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前提和条件,从县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培养造就21世纪“四有”新人。在卫生保健、健康水平、生存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提出了《县儿童发展规划(~年)》。今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年,在各级领导重视支持下,在广大统计监测人员齐心努力、认真组织实施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数指标已经达标,部分指标接近或提前达到年发展规划,但个别指标还不尽人意,达标尚有一些难度。总的来说,年统计监测结果和数据表明,县儿童事业发展良好。其特点有:

(一)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年,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379元,比上年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9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5691元,比上年增长2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1.48万人,年人口出生率控制11‰,死亡率为6.4‰,自然增长率4.6‰,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二)儿童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83亿元,比年增加0.95亿元,增长50.5%。儿童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对全县儿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儿童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近年来,县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强化“六种”意识,切实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有效地保障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六年巩固率达100%,适龄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7%,高中阶段在校女生数与男生数基本持平。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蓬勃发展,充分保障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四)儿童卫生、保健和健康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监测报告显示: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年,全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43‰、和7.81‰,均未超过规划目标范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到3.36%。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继续提高,四苗免疫接种率为99.7%,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率均在99.5%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6.51%。全县各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保障制度,近年来全县儿童健康状况显蓍提高。

(五)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规划制定以来全县认真建立、完善保护儿童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真履行《儿童权利公约》,有效保障了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纪律、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加其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年全县成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5个,使到越来越多的妇幼儿童得到法律援助。近年来公安部门下大力气,严厉打击拐卖和残害儿童的刑事犯罪活动,使得此类案件发案数明显降低,拐卖儿童、拐卖妇女在全县没有案件发生,成效显著。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几年来,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内法制辅导员”制度,由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社区民警担任校内法制辅导员,每月2次走访相关学校,了解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现状及治安“热点”问题,并定期对学校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介绍周边地区治安动态,剖析典型案例,提出防范建议,指导学校及师生落实预防措施,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先后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摒弃陋习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涌现出了泾干中学、姚家巷中学、县前小学等一批文明校园。

(六)儿童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全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年,全县国家财政用于改水、改厕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农村改水受益率为80.1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有所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地)覆盖率为27%,比上年有所提高。县城社区服务得到很大改善。年,全县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为29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达到143个。规划表明:全县儿童发展环境有效改善。

县儿童事业虽然在发展环境,卫生保健、教育权利、健康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还没达到要求。从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可见,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不太理想,没有彻底遏制,任其发展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未来婚姻家庭的建立和稳固,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

2、全面开展《妇女儿童规划》监测面临困难。一是监测经费落实难。监测经费没有纳入正规的计划拨款,致使全面开展《妇女儿童规划》监测有一定困难。二是数据来源难以保障。一些重要监测指标由于现有的统计制度中没有分性别统计或者没有相应指标,或者有指标但无数据,或者有数据但数据质量不高,都影响了监测统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部门配合程度还不够高。一些成员单位对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提供本部门的资料信息,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开展。

为了进一步实施好县儿童发展规划,使各项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目标。结合实际,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实行分类指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可行措施,促进全县儿童事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其措施如下:

1、结合当前我县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消除性别歧视。要广泛宣传目前性别比偏高的严峻不利因素,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实施“关爱女孩行动”项目活动,宣传性别平衡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性别人为选择的社会危害,尤其要在农村大力宣传,改变重男轻女旧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一样的新观念。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及非法接生、残害、遗弃、贩卖女婴等不法行为,为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创造有利的条件。

2、继续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改善儿童生存环境条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原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活环境要认真做好治理规划,统筹安排。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要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力度,迅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加强改水改厕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

3、努力把《妇女儿童规划》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各级妇儿工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争取各级政府领导和各级部门对《妇女儿童规划》监测工作的最大支持,落实必要的监测经费,并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将按时提供监测资料信息工作制度化。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缺口数据的调研力度,及时、准确地反映本部门相关指标的实际达标情况,以便全面、定量地监测评估《妇女儿童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实施进程。

第三篇: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省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三年发展赶超战略。为动员和组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全市质监系统的实力,三年内实现“西北一流、全国先进”的目标,特制定本规

划。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有效性。

二、发展目标

×年至××年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

主要业务工作质量要上一流,能够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上一流,工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要上一流,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使全市质监工作达到西北一流,整体上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

一主要业务工作

⒈尽快向市政府提出“质量兴市”实施方案,争取早日将“质量兴市”战略列入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落实“质量兴市”为主线,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督、计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以及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全民质量意识的全面提高。

⒉到××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市得到初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稳定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的重点大中型企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属于国家实施安全认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电工产品全面获得安全认证。全民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⒊每两年有个的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以上的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到××年,产(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的基础上增长,达到左右;重要定量包装商品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列入国家工业产品目录内的种工业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以上,其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

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显著改善。全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所有生产企业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使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全面落实打假责任制,建立全市质监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与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的打假联合行动工作机制,利用信息网络,监控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实行不合格产品市场退出机制。

⒌所有工业产品按照标准生产,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达到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使用采标标志数到××年达到个以上;初步建立起地方特色产品和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⒍在用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检验合格率及检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到××年,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和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完好率达到。计量基准、标准的国际化等效性加强。计量检测网络体系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基本完善,中小型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要求。

⒎实现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检验检测方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在用设备注册登记发证率达到,定检率达到以上,确保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对锅容管特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法规教育,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加强规范化工作,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企业第一安全责任制,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内部安全保证体系。

⒏全市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能覆盖产品安全、健康项目的以上。产品质量、计量检验(测)体系以及特种设备检验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被授权的检验项目及这些机构实际承担的检验工作量能基本满足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计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行政业务素质,执法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全系统办理案件差错率达到‰以下,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率达到。

(二)主要经济指标

⒈预算外收入。年平均递增,从××年的人,人均万元增加到××年的人,人均万元,预算外收入从××年的万元达到××年的万元。其中市局(含检测中心)年平均递增,锅检所年平均递增

第四篇: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模版)

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省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三年发展赶超战略。为动员和组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全市质监系统的实力,三年内实现“西北一流、全国先进”的目标,特制定本规

划。文秘114版权所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有效性。

二、发展目标

×年至××年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

主要业务工作质量要上一流,能够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上一流,工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要上一流,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使全市质监工作达到西北一流,整体上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

一主要业务工作

⒈尽快向市政府提出“质量兴市”实施方案,争取早日将“质量兴市”战略列入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落实“质量兴市”为主线,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督、计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以及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全民质量意识的全面提高。⒉到××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市得到初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稳定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的重点大中型企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属于国家实施安全认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电工产品全面获得安全认证。全民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⒊每两年有个的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以上的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到××年,产(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的基础上增长,达到左右;重要定量包装商品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列入国家工业产品目录内的种工业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以上,其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

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显著改善。全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所有生产企业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使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全面落实打假责任制,建立全市质监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与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的打假联合行动工作机制,利用信息网络,监控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实行不合格产品市场退出机制。

⒌所有工业产品按照标准生产,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达到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使用采标标志数到××年达到个以上;初步建立起地方特色产品和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⒍在用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检验合格率及检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到××年,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和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完好率达到。计量基准、标准的国际化等效性加强。计量检测网络体系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基本完善,中小型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要求。

⒎实现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检验检测方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在用设备注册登记发证率达到,定检率达到以上,确保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对锅容管特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法规教育,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加强规范化工作,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企业第一安全责任制,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内部安全保证体系。

⒏全市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能覆盖产品安全、健康项目的以上。产品质量、计量检验(测)体系以及特种设备检验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被授权的检验项目及这些机构实际承担的检验工作量能基本满足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计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行政业务素质,执法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全系统办理案件差错率达到‰以下,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率达到。

(二)主要经济指标

⒈预算外收入。年平均递增,从××年的人,人均万元增加到××年的人,人均万元,预算外收入从××年的万元达到××年的万元。其中市局(含检测中心)年平均递增,锅检所年平均递增,永昌县局年平均递增,河西堡分局年平均递增。

⒉三年内固定资产年平均递增。从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其中市局递增,检测中心、锅检所分别递增,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

⒊三年内设备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到××年全系统设备固定资产达到万元。其中检测中心、锅检所年均递增,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条件

⒈业务办公用房面积:人均业务用房面积平米左右。各县级局、事业单位办公、实验用房建设计划为:××年前要解决永昌县局、锅检所的办公用房建设,××年完成河西堡分局的业务办公用房建设。

⒉交通工具:市局机关(含稽查队)拥有汽车辆,检测中心、锅检所各拥有汽车辆,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拥有汽车辆。

⒊信息自动化和打假办案取证、宣传工具:局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配置计算机台,达到人均一台,打印机台,传真机台,摄像机台;稽查队配备电脑台,打印机台,摄像机台;检测中心、锅检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笔记本电脑台,打印机台;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计算机台,打印机台,摄像机台。

(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网络,拥有一批相关专业数据库,××年实现与省局联网,同时实现全市质监系统联网。要以信息化推动全系统事业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力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上网公开,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服务的开发利用,加快检验机构、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代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标准等数据库的建设,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完成建设触摸屏查询系统。

(五)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

⒈技术机构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同类实验室水平,其中农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质量检验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燃油、食品质检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具体目标为:使检测中心检验项目增加到项(增加项),使计量检测能够实施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项目达项种,(增加项种),标准与信息具备对全市各种标准的收集、整理、检索、查询等服务能力。⒉创造条件,建立有色金属省级质检站,把镍、铜、铁等重要工业产品纳入监管视线,利用金昌的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服务甘肃、辐射西北的检验能力。

(六)领导班子与职工队伍素质

⒈把市县局和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建成坚强有力、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领导集体。市、县两级局及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岁左右,县级局、技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岁左右。⒉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勇于开拓创新干实事的年轻优秀干部,逐步配备到各级领导岗位。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坚持“逢进必考”,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一律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引进;实行优胜劣汰,对干部的提拔使用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队伍,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

⒊全系统能够完全做到依法行政,基本杜绝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行政机关以上的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水平,技术机构中级职称技术人员达以上。

⒋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努力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素质。通过举办岗位培训、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各类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熟悉业务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员队伍,一支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行政执法队伍,一支熟悉现代高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文秘114版权所有!

(七)行业作风与精神文明建设

⒈创新反腐倡廉机制,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部门形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审批的审、核分离,行政执法的查、审、执行分离,监督抽查的抽、检分离等具体程序和办法,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监督,使干部职工“不能腐败”。对“十条禁令”的执行进行细化,严厉处罚各法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不对腐败行为搞“下不为例”使干部职工“不敢腐败”。

⒉争创文明单位,到××年,市县分局都要进入本地的行风评比先进行列,或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

实现“西北一流、全国先进”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局、省局在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甘肃质监工作的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步骤,也给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全市的质监工作要实现“全国先进、西北一流”的目标存在很多困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全市的产品质量检验、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检验、标准化研究、计量技术及装备水平、执法装备配置等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不适应。全系统必须紧急动员起来,团结一致,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局和省局的要求上来,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目标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二)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核定的编制,科学合理地定岗定编,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形式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技术机构内部竞聘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度;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把工作责任、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成绩以及贡献大小与分配紧密挂钩,建立科学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短、平、快”项目,大幅度提高预算外收入,同时要保证业务收入的以上用于事业发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改进预算管理,强化审计监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篇: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

沪府办发〔2010〕27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卫生局、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制订的《上海市进一步加快

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卫生局、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制订的《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中医药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大力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积极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符合科学规律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道路,构建与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中医药事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1.完善网络,满足需求。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社区和郊区农村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2.继承创新,发挥特色。坚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继承传统、发扬特色、提高疗效为目标,以理论创新、学术发展、技术进步为抓手,促进中医药发展。

3.培育人才,提升能力。完善中医药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制定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探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模式,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4.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建立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以医促药和以药辅医共同发展的工作局面,推动本市中药产业的发展。

5.加强管理,落实政策。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制定并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

(三)总体目标

围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确定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起好步、开好局,通过三年的努力,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进一步提高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中医药服务、继承和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1.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符合中医医疗特点,由综合性中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专科诊所、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等组成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本市城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2.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规划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为标准,高质量、按计划完成龙华医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目标。制定体现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有利于发挥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中医门诊部建设规划。落实《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在崇明、金山、闵行等地设立由政府举办的中医院。完成颜德馨中医院建设工程并投入运行。启动岳阳医院扩建工程、市中医院门诊部建设工程、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程。推进中医坐堂诊所项目计划,鼓励社会资本开设民办中医专科诊所。

3.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整合。探索建立1~2个以三级甲等中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个市、区县两级中医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与综合医院中医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服务、梯度支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下辐射,加强人才和技术对口支持,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二)中医药特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各级中医院急诊科建设。巩固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中14家中医院急诊科、感染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落实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中医药建设项目,完成2所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

2.加强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继续开展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建设。在各级传染病医院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流感等疾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制定中医药干预相关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或方案,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参与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中医药标准和考核标准。在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基础上,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预、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色服务,纳入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工作为基础,再创建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体现上海中医药学术先进水平的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在肿瘤、慢性肝病和肝纤维化、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重大临床科技成果。

2.由各区县卫生部门制订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政策,建立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结合的中医药服务管理规范和评估考核标准。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12项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和中医康复技术等相关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3.全市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规范达标,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的达标建设。

4.各级综合医院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加强中医科建设和中医药工作的管理。综合医院要设置专(兼)职分管中医药工作的院长,统筹规划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协调发展,注重中医药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扶持中医学科建设和中医临床及中医康复特色专科(专病)的建设。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达标单位建设项目。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的要求,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中西医结合)病房和中药房。根据中医优

质医疗资源均衡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市级中医院的学科和人才资源,加强郊区“5+3+1”三级医院的中医科建设,建成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中医学科,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郊区覆盖。

(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建设

1.在各级中医院推行“传统型临床学科”建设。各级中医院要开设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符合“传统型临床学科”要求的综合或专科病房。

2.进一步推进海派中医流派学术研究和临床传承工作。完成对建立三年以上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的阶段性检查。建设10个以传统流派为特点的市级中医专科流派研究中心,加强和完善名中医工作室建设。

3.初步建成具有中医理论学习、学术思想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继承、适宜技术推广和中药研究开发的综合性交互式的中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4.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整合各方资源,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初步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已有的中医药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新建若干个中医药研究机构,形成以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中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为主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

5.完成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阶段性计划;结合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进研究型中医医院部市共建项目。按照计划完成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规划和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规划。

6.结合国际传统医学标准化建设计划,依托本市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开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中医疾病分类标准及中医药行业其他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的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要求,协调各国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7.建立以国家药物(中药)临床试验机构为基础,以符合中医药临床评价要求的实时电子化临床数据管理及其配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的中药、中医诊疗技术临床研究平台。开展以肿瘤、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脏器纤维化等重大、疑难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初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一流,以现代临床药理技术为基础,可以承接各类中药、中医诊疗技术临床研究并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

8.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为探索创建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新医学作出贡献。以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本市优势学科,包括肿瘤、糖尿病、骨关节和骨代谢性疾病、老年医学、心脑血管疾病和针刺麻醉等学科,发挥现代医学在疾病诊断等领域的技术所长,开展中西医结合的联合攻关,提高临床疗效。结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发挥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特色,开展中西医结合生殖领域的临床和应用研究。

(五)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打造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上海百名名中医工程,完成本市第三批名中医遴选。制定院校教育与师承培养相结合的“现代中医师承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培养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开展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制定传承型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加快形成中医药人才高地。

2.启动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职称制度和鼓励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的成长,形成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应用和临床研究的高水平团队。

3.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计划,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全员培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人员占

全科医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8%。

4.完善与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相衔接的人事和技术职务评价制度。结合现行的中药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中药行业技能实训室建设,加大政府补贴培训力度,完善和落实重要行业有关职业工种企业内培养鉴定政策。

(六)中医药文化建设

1.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依托本市中医药文化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将上海市中医药博物馆纳入世博系列展示内容。充分利用上海中医人文学科的人才优势、研究基地优势和传播载体优势,努力建设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统筹学科资源,提升研究平台,打造优秀团队,在全国中医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多渠道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到2012年,形成以一所国内外重要的中医药博物馆、一本雅俗共赏的中医文化杂志、一份老少咸宜的科普性中医药报组成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框架。编写一本适合中小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物。筹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医药网站。

3.进一步加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院中医文化示范点建设活动。结合中药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传统中药品牌、中药老字号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宣传。继续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传承保护工作,到2012年,新增4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七)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

1.加强中医药科技、教育和医疗的对外合作交流,推进各项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依托本市中医药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培训中心,扩大国际教育规模,包括招收长期境外本科和研究生、短期培训和进修生,以及交流生等。

2.以项目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本市的两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办好各类中医药国际学术性会议,初步形成国内外传统医药学术交流重要基地。

3.积极发展中医涉外医疗保健服务,在现有基础上,与国内外保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可以为境外人士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中医诊疗和康复中心,为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八)中药和相关产业发展

1.结合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上海中药产业振兴计划,实现中药产业发展率先突破。探索中医中药协调管理、联动发展的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心脑血管治疗和清热解毒等现代中药,重点开发1-2个中药新药,或启动3-4个中医经典方和经典方新用途、名医名方开发及推进传统中药产品和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2.以现有沪产复方中药为基础,加强对年销售过亿元品种的支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在现有基础上销售额增加50%。支持企业做强其它临床有效的沪产中药品种,实现5个中成药品种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目标。

3.推进中药材种植的GAP管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为核心,完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可靠保障。

4.由卫生部门配合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对中医医疗机构医院制剂管理办法,落实国务院22号文件中关于“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的政策。

5.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按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参与中医医疗机构医药分开探索性研究。

6.力争在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适宜技术等诊疗设备的研制应用上取得突破,形成中医诊疗设备产业。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中医药发展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参照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根据领导小组的部署,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本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市、区县两级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

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负责加强中医药全行业管理,统筹推进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各区县卫生部门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并由专人负责履行本区域内中医药事业发展管理工作。

(三)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继续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投入支持政策,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在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点,向中医药事业倾斜,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扶持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政府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配置标准的大型设备,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审核后,纳入政府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管理,由政府根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

按市、区县分级管理原则,落实本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项目所需专项经费。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与政策扶持

制定《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实施细则》,保障本市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本市中医药事业有序、规范发展。

市物价、卫生、医保部门根据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辨证施治费等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并逐步提高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参保人员优先利用中医药特色服务,按照贯彻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项目和基本药物支付政策的要求,将临床诊疗必需、疗效确切、技术成熟、费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报销范围,完善有利于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各区县制订本区域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制订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和完善本市中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体系,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将与中医药相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方法向企业转移,维护各方利益,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合作联盟,推动中医药相关成果的产业化。

(六)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系列项目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本行动计划确定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提出与之配套的系列项目,经论证后组织实施,并搞好与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二○一○年六月八日

下载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园林管理事业发展三年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社会事业工作报告

    同志们:2月27xx市召开了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同时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x......

    档案事业持续发展工作报告

    本文由xiexiebang.com小编辑收集整理,这是一篇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档案科研是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

    党校事业发展

    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俗话说:学如逆......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民生之依 ——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康社会已初步建成,但是由于物价走高、收入分配失衡等......

    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省局高瞻远瞩、审时......

    村民委员会三年任期工作报告

    XX村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 (参考材料) 各位选民: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关于“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的规定,我村第九届村民委员会已任期届满。依照换届选举的程序和村选举大会......

    董事会三年工作报告5篇

    四届董事会工作报告 第四届董事会即将任期届满,三年来,公司董事会和各位董事始终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公司股东大会赋予的职责,规范运作,......

    社区党支部三年工作报告

    **社区党支部三年工作报告各位领导、居民代表:上午好!我受本**社区党支部的委托,向会议做工作报告,主要回顾三年来的支部工作,并提出今后支部的各项工作要求,请各位党员以审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