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一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文库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一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文库.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本文由xiaziliao00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一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 在初中升高中的过渡时期,高一新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和矛盾困 惑。本文通过分析高一新生梁某适应不良的表现以及内心矛盾困惑,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思维方式有 所认识, 逐步引导求助者实施自我行为训练,缓解消沉、焦虑的情绪, 帮助梁某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新生活,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 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求助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关键词: 关键词: 高一新生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基本情况 梁某,男,汉族,高一学生,16 岁,独子。体态正常,无重大 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机关公务员,文化程度较高,事业都小有成就。父母感情很好,但在如何教育求助者的问题上有分歧。家族无精神病 史,无家庭遗传病史。个人成长史 自小,父亲对梁某要求就严格,对儿子期望值很高;母亲对梁某 要求宽松,觉得儿子能人格健全、快乐成长就行,在学习上没有过高 期望。小学时,梁某成绩不错。初中阶段,梁某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 的初中部就读,同学间竞争激烈,梁某成绩大不如从前,开始出现厌 学情绪,为了上网而逃学,抽烟、喝酒、与同学打架,带头扰乱学校 正常教学秩序,经常被老师请家长。初三第二学期,父母告诉梁某要 好好学习,会想办法通过关系让他到内地高中班就读,为此梁某开始 感到学习的压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敛,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相对原有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两三个月的努力想达到内高班的 分数线不现实,梁某的中考成绩远远达不到内高班上线的最低要求。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梁某受到很大打击,情绪低落、消沉。父母通过关系仍使其进入我市 一所重点高中的平行班就读,并承诺会继续想办法使其插班进内高 班。由于没考上理想的高中,又觉得自己只是暂时借读在我市很快就 能去内地上学,梁某不愿与老师和班里的同学交流,常常独来独往; 彻底放松了学习,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中倒数。这种现状让梁 某感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内心的期望值相差悬殊,非常无 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由于对高一新的学习环境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情况远远没有达 到理想状态,二者之间形成明显落差而情绪低落,苦闷,造成了对高 中生活的适应不良。个人陈述 我初中在一所自治区重点中学初中部就读,以前跟我一起的朋友 现在都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而我内高班没去成,却在这所不出名 的学校里借读,高不成低不就的。每次听他们说学习有多紧张,高中 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我就很难过。我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去内高班,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高中里学习,也不会比别人差,不知道怎么就 来到了这样一所破学校,还在平行班。我不喜欢现在的班,不喜欢带课的老师,我觉得班里的同学都太 幼稚,我也懒得跟他们玩。刚开学时,我觉得自己随时都会转走,上 课基本上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根本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期中考试都 完了我还是走不成,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在这里继续呆下去了。我落下了很多知识,成绩很差,觉得上课跟不上老师,很吃力,我知 道高中课程很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来的,我很苦恼。因为学习,我和爸爸关系很僵,我们可以一个星期不说话,他对 我很失望。爸爸总觉得为了让我上内高班,到处托关系到处求人很丢 人,总是骂我不争气。我很崇拜我妈妈,她的事业很成功,我和她无 话不说。我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大半个学期了,觉得很难受,希望可以
得到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求助者母亲: 我和他爸爸在各自的工作方面都有自己的成绩,我们的感情非常 好,家庭条件也不错。他爸爸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儿子在初中时成绩 大不如从前,上网、打游戏、打架、违反课堂纪律成为家常便饭,我 们经常被老师请去谈话,感到非常头疼,他爸爸对孩子非常失望,总 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儿子,这让他们父子俩的关系非常僵,经常好几天 不说话。我和他爸爸想的不一样,我觉得儿子能有个正确的价值观,不坏,健康成长就行了。现在想想,我们不应该告诉他有办法让他上 内高班。儿子根本无心学习,整天惦记着到了内高班再好好学习。这 事到现在我们还没办成,开学都两三个月了,现在他的状态时是走没 走成,学又没学好,在学校的平行班成绩都垫底,孩子很受打击,我 们很着急,很后悔。求助者的班主任: 梁某不论上什么课都趴在桌子上,学习成绩在班里比较靠后,与 班里同学关系一般,经常独来独往,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找他谈过 几次话效果都不明显。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来咨询时,穿着校服,里面的衣服很时尚。身体和智力均 发育正常,讲话声音不够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 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和与 父亲的关系时,情绪明显消沉和低落。说到现在的成绩时情绪很低落,语速缓慢; 讲到与父亲的关系时,情绪起伏很大,需要调整后才能继续陈述,讲到母亲的成就和与母亲 的关系时,很自豪;反复说明自己不应该待在现在的学校,如果认真 学习了会很快赶上来,觉得在这个班里完全有能力当班长老师却没发 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评价好于实际。
四、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较 强,有些暴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低落。综合分析所获 得的临床资料,梁某的问题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与现实密切相关,没有产生泛化,整个心理状态属于正常范围,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梁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可以排 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 梁某的心理问题与其现实的生活密切有关,并且含有道德色彩,属于常型冲突,虽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的表现,但不是主要症状,而且有想改变现状的情感要求,可排除抑郁症。(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梁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对新环境的期望值太高与实际情况之间 的明显落差造成的适应不良所引起,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未发生泛 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1)求助者 16 岁,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对所处状况感到无 能为力和迷茫无助。(2)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1)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使其有些无所适从,由于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形成了错误的认知。(2)经历了对梁某来说剌激 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3、心理原因(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在现在的学校里上学,之所 以造成现在的结果,都怪自己的父母给了自己一个很高的希望。(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学习就一定不会好,不会考上什么好大学,会没有出息。(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没有上成內高班的事件一直困扰着 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学会与父母特别是父亲进行积极交流,与同学友好相处; 进行积 极的自我对话,修正错误认知,消减不良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掌握 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 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
挫折都要积极进取,健康成 长。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的咨询问题,采用“家庭疗法”和 “认知行为疗法”。以“家庭”为单位,指出父母在教育求助者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改善父母对“求助者”的教养方式,强调互相关爱、尊重与鼓励,信 任与支持的家庭氛围。对求助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在认知上,让求助者了解自己行为与目前状况的联系, 确 定改变愿望,提高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没有上成內高班,完
全是父母的责任吗?就算是暂时在现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就可以不努 力吗?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吗?大家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都不理想吗?(2)探寻改变愿望 : 既然对目前状况不满意,怎样做才会改变 现状,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3)设想具体情境,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既然上不了内高班,自己的学习成绩已落后于班中同学,应该怎么办?(4)模拟演练,分析后果,选择最佳应对方式:想象如果一开始 进入现在的学校就认真努力学习,然后得知不能去内高班,会发生怎 样的结果;比较各种可能,确定最佳的应对方式。其次,在行为上,给予可行的建议、指导与训练,包括学习方法、自控能力的培养。制定行为目标及评价监督方法,循序渐进,逐日改 善。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原理;(3)有权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 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 者。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 50 分钟。进行三次后视咨询效果做 进一步安排。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 2010 年 12 月 3 日
过程:(1)经求助者同意,建立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向母亲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向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 的表现。(3)确定咨询主要问题(4)与求助者交谈,探寻其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布置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求助者重新讨论关于没有上成內高班 的事件,着重让其表达“当时知道了这个消息怎么想,半个学期过去 了还没有走成又怎么想,感觉如何 ”。目的:让求助者宣泄,让父母 学习与求助者沟通。(2)让求助者找出班里学习上的榜样,思考为什么他的学习成 绩名列前茅。第2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模仿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求助者交流了关于是 否上内高班的想法,承认不应该给求助者一个不能确定的承诺,使其 不能安心学习。明确:打消可能上内高班这个念头,静下
心来抓紧补 上当前落下的功课更加重要。(2)与求助者讨论班里学习尖子的学习方法,找出差距,促进 自我认知,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控制,保证 尽量不在课堂上趴着,努力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做笔记,并在咨询室 演练。布置咨询作业:(1)父亲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尝试发现求助者身上的的8
2010 年 12 月 10 日
优点,尤其是在其学习努力的时候,即使做作业很慢,只要是在坚持,就给与及时鼓励。母亲在求助者坚持学习的时候,不去打扰,“很 不说 心疼”之类的话。(2)求助者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上课不趴在桌子上,尽量记全笔记和作业,尽最大努力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3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3)提高学习的自觉性(4)初步增强信心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 “行为契约” 完成基本顺利: 这一周的课,只有两次趴在桌子上; 学习笔记记得还不够全面,但求助者愿意借同学的笔记补全;求助者 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2)深入分析 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 求助者对自己高一学习生活的现状进行合理评价,认识到:即使明天 就要去内高班,今天仍应该努力学习;既然现在去不了,就正视自己 与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差距,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补上落下的课程,赢得家长、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布置咨询作业:(1)继续按“行为契约”行事。请同桌帮忙,杜绝上课趴在桌 子上的行为,提高笔记和作业质量,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付诸 实施,争取在第二次年级月考中取得进步。第4次 2010 年 12 月 24 日
2010 年 12 月 17 日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激发学习的信心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
(1)反馈作业:基本完成目标,在第二次月考中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理科成绩,消灭了不及格的科目。(2)与求助者深入交谈,探讨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后的感受。布置咨询作业:
(1)选一门最头疼的功课:语文,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 付出实施。(2)收集班里同学们与他的友好互动瞬间,通过日记记录自己 的内心感受,尝试主动与大家交流。第5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1)反馈作业: 能够按语文老师要求完成最头痛的文言文作业,觉得文言文也不 是那么难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很有成就感。前一天班里进行了欢庆元旦的活动,恰巧是求助者的生日,班主 任老师和同学们专门为他合唱了生日歌,求助者很感动,觉得自己真 正是班级中的一份子了。(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加强自我监督与控制,持之以恒的 刻苦学习。(3)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系。(4)基本结束咨询,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并在父母老师的 监督下坚持完成。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求助者自述通过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觉得很自 豪,心情好了很多,与父亲关系明显改善,与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 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认识到以前的许多想法有些幼稚不成熟,再 提到没上成内高班的事已不会觉得特别沮丧,能正确对待了,现在感 觉轻松了很多。
(二)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 消沉、焦燥的情绪,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周围人的评估 班主任肯定了求助者精神状态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进步。回访得知,在学期末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模块考试中,求助
者 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从班中倒数,提升到班级中等偏下水平,大 大增强了求助者对自己的信心。
参考文献(1)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一版。(2)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一版.第一章、第二章相关内容。(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一版.86-97.11
第二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文章题目:一例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姓名: 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
一例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周某,在校实习期间大学生,因为和同班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周某,女,19岁,湖北人,护理专业实习生。自述母亲性格争强好胜父亲软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因外遇致离婚,离婚后跟随父亲。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周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家境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选择了录取率较高的护理专业,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与母亲关系疏离,在家里时常听到父亲对生活的抱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最近有男生向她示好,自己却因为家庭原因拒绝了对方,觉得爱情根本就离自己很远没有信心拥有美好的爱情,又感到很烦闷。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寝室里几个女生都很虚伪,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想一个人呆着。自学考试有一门挂科,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候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她们也不怎么学习了,只顾玩,上网看小说,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本地女孩,最近喜欢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出去玩,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末她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我让她小点声,她还是弄出很大噪音影响了我休息,我和她就大吵起来了,借过我的笔记弄不见了也不帮我找回来,一定是在报复我。她肯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就是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看到我进来就立马都住嘴,肯定是在说我坏话,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同学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同学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那个本地女孩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弄出很大噪音影响了我休息,我就和她就大吵起来了,借过我的笔记弄不见了也不帮我找回来,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偶尔的与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会说话。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同学搞丢了我的笔记,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同学弄丢了我的课堂笔记也觉得很抱歉,已经尽力找了但是没找到,不好意思马上告诉我,这件事与我跟她因晚归吵架那件事没有直接联系,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可能喜欢也擅于结交爱玩的朋友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说错话,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同学的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说错话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同学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范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某同学,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同学,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
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阅读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开始看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同学反映周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比以前善于沟通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范文
某女,36岁,已婚,有一女,10岁.自述性格内向.不会反抗.生气时,只好往肚里吞.丈夫脾气比较暴躁。3月前因做“美人K”丢失了一辆摩托车,直销产品“美人K”货积压,导致心境低落,再加上和公公婆婆不和,与丈夫争吵,出现兴趣减低,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活着没有意思.半月前,经朋友介绍来到本咨询室求助。
初次印象:客人面容憔悴,衣服不整,虽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从穿着打扮上来看,似农村女性,但又没有农村女性因劳累所致的肤色苍老感。开始的时候,欲哭无泪。
初次咨询客人谈及公公和婆婆的关系,在家里公公脾气比较暴躁,说一不二,并爱管闲事,客人在家里感到不自在.刚开始结婚时,自己还会做饭,来到公公家以后,公公做饭比较好吃,女儿和丈夫也比较喜欢。所以自己由于做不好,长期下来饭就不会做了。现在虽然看不惯公公和婆婆,但由于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不敢提出来单独生活,尽管没有住在一起,但吃饭和孩子上学是公公和婆婆照顾的。所以目前离不开他们生活。
本次治疗主要解决客人的抑郁情绪,改善客人的 心境。因客人有自杀的念头,在咨询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自杀的危害及对家人的影响,自杀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客人表示理解,最后嘱三天后来诊。
第二次咨询,客人如约再次来到咨询门诊,述说心情好了许多,但仍然有想死的念头。再次来诊。
这次咨询客人仍有疑问,特别是针对咨询师的信任,客人来诊之前,曾在本地某医院精神科治疗,诊断为抑郁症,给予“百优解”治疗,客人因害怕服药未尊医嘱。回家后,找到一些小报,得知该病需心理和药物同时治疗最有效。并说出了初次来咨询的动机。
根据咨询师和客人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本次咨询除继续收集相关的发病资料之外,着重探讨了家庭的关系模式,找出客人抑郁的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以及个体内在的情结。在这次咨询中,使用了沙盘游戏治疗技术。首先了解客人幼年的家庭模式,在童年客人兄妹四人,二兄一妹,父母经常地吵架,从小就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从不敢大声的说话,感觉父母比较疼爱妹妹,妹妹健康活泼。小时侯每当父亲打哥哥的时候,非常地害怕,不敢说话,在家里无论对错,都会逆来顺受。目前在公婆家,公公比自己的父亲脾气不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感觉到他吹毛求疵,所以在公婆家更不敢说话。后来感觉就连丈夫的弟弟也欺负自己。自己很没有地位。其实自己也感觉到公婆更喜欢自己自强起来。
这次咨询继续纠正情绪障碍,改善心境。
第三次咨询,五天后,客人再次来咨询,述说仍有自杀念头,但情绪有很大改善,面容不在象先前那样憔悴。衣着打扮有了讲究,并主动上街买了一件新上衣,感觉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这次咨询仍然是用沙盘游戏了解客人的情况,在家里,在丈夫面前,客人象一个孩子,不会
主动关心丈夫和女儿,更不会主动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用丈夫的话说,客人和女儿不象是母女,更象是姐妹。自己和丈夫的关系更象是父女的关系,自己只想从他们那里得到爱,而不会奉献自己的爱。再者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丈夫和家庭,只知道工作,自己的心一直在外面的世界,并感觉在单位也不会和同事相处,通过这次咨询客人了解了自己的一些性格的弱点,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后并有了改善这些性格弱点的意向。
第四次咨询,客人述说心情大好,谈及伤心之处,也没有了先前的过度悲伤和痛苦,但客人仍心急,并述说自杀的念头,再次担心心理咨询的效果。
在这次咨询中逐步了解到客人的情感空虚,虽然自己很爱自己的丈夫,但对丈夫的暴躁脾气不能容忍,但又不敢或没有反抗的欲望,长期以来,受到了压抑。曾在2001~2003年单位与土耳其一家公司合作,有一土耳其人长的很象丈夫,又比丈夫温柔、体贴,内心生爱慕之情,这种心情只是保留在内心,情感并没有出轨,客人说出了这些话,内心就轻松了许多,在治疗中,客人感觉如坐云雾里,通过治疗师的协助,改善了客人的意象,并加以整理,客人最后感觉清醒,头脑不在晕胀,心情改善。
第五次治疗,这次治疗,直接把客人带入到了治疗的场景,客人突然说出了难以启齿的经历(客人的信任提高了)在儿时,大约4~6岁,感觉已经记事了,那时自己穿的 是 开裆裤,有一天,一位邻居家的大男孩子,比自己大5~6岁,想背着自己,在他背自己后,用手摸着了自己的私处,顿时疼痛难忍,由于胆小,不敢述说,也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这件事就被压抑了二十多年,从没有被想起来,在前些日子,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中念头老是挥之不去,又不敢告诉丈夫或其他人,用客人的话说,打死我也不敢说。目前的困惑是感觉这件事对不起丈夫,感觉自己对丈夫不应该有任何的隐私,又想告诉他又怕告诉他,所以这种想法就老是纠缠在脑海里,这次治疗通过宣泄客人的情绪,彻底地改变并有了转机,两天后客人打电话来,说出了内心对咨询师的想法,有一种很想见咨询师的念头,并说现在开始对咨询师信任了。
第五次治疗仍然是用的情景重现技术:先引导客人出现意象,然后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景,用现实的感受重新评价,并教育客人改善原来的看法。
第六次治疗:
这次治疗仍然使用心理分析,采用意象对话。客人无意识里已经有了 反抗能力,心理开始成长,只是处理问题 的方式方法还不当。
开始看房子,客人找不到门,有丈夫在挡着,首先处理丈夫的情结,客人感觉丈夫不同意自己有心理问题,自己的父母兄妹以及妹妹的小叔子,公公婆婆都觉得自己没有病,感觉都不理解自己,所以在意象对话中,他们都依次出现,处理好了这个情结,客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房子的门,并走了进去。房间比较小,窄而尖,走进去,灰尘比较多,灰暗。开始整理这个房间,首先搬动梯子,打扫房间,客人开始感觉不敢上梯子,有些担心,得到鼓励后,去梯子,然后帮她拿到了扫,开始打扫,打开窗帘,光线射近来,然后客人的意象是墙壁、桌子、椅子、条饥等,最后是毛主席像,做完后,客人的心境改善,比较愉快,出现在外面的一条小河,河水很浅,有鱼嬉戏,一会变成了人-----自己的丈夫-----变成了儿童,俩人骑在牛背上。
第七次咨询:
来访者诉说出了自己出次恋爱的经历,上中学的时候,自己只有16岁,朦朦胧胧地爱上了自己的一位初中的同学,后来两人就进入了恋爱,感情也不错,但由于对方家庭的阻扰,两人的感情被迫中断,但自己并没有后悔,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找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但对于这次恋爱经历,始终不敢告诉自己丈夫。也就成了自己的心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自己害怕告诉丈夫是受同年创伤的经历的影响,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模式,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第八次咨询:
这次咨询来访者提前来到了咨询室,来访者感觉还是有一些想死的念头,但不如以前强烈了,还有些心烦,但心烦的时间没有了先前的时间长了,比较短。仍然有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并感觉自己对不良想法有放大和缩小的习惯。
咨询师分析了来访者与人际交流的关系模式是:来访者不会和别人交流,特别是自己对情感的表达,这种模式是在儿童时期同父亲交往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在小时侯很惧怕父亲,总感觉自己没有错,别人找自己的错,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己的原则是自己不找别人的错,别人也别找自己的错。但往往生活毕竟就是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和矛盾,所以当有摩擦的时候就会感觉是别人的错,是别人找自己的错。因为自己不会主动找别人的错。比如:在家里,感觉公公很唠叨,问这问那,自己很烦,不愿回答他,而他又什么都问,很烦,再者自己在长时期的生活中习惯了压抑自己,有什么话不会说,也不愿意说,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比如:这几天心情好些了,丈夫说自己胖了,心情好了,自己就想把咨询的事情告诉他,又担心丈夫不理解,会不会发脾气,随不敢说出来。
第九次咨询:
这次咨询首先分析上次咨询来访者出现的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分析人际关系的障碍的内在原因,与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和改善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第十次咨询:
这次咨询时由于咨询师对冷空气过敏(室内有空调),有些咳嗽,来访者很细心的,很关切地询问,咨询师给予了解释,咨询师感觉到了来访者已经产生了移情,知道这是咨询产生的效果,但未给于行动,只给于解释。
这次咨询主要是巩固前几次咨询的结果,分析来访者的行为模式,并加以改善。比如:来访者不会做饭,感觉在公婆家里,公公做的饭虽然好吃,但不是自己做的,自己吃起来很不开心,在治疗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自己不会做饭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在结婚后,一直不敢尝试做饭造成的,当初自己是做饭的,但自己做的不好吃,而公公做的比较好吃,以后就不在敢做饭了。通过给予来访者的解释和比喻,来访者突然得到了领悟,出现了强烈的改善的意愿。本次治疗结束给予来访者SCL-90的测量。并告诉她下次分析测量和治疗的结果。
第十一次治疗
来访者如约前来咨询,感觉自己心情完全好了,家庭也比较和睦了,与丈夫及家人的关系相处也比较和谐了。自己也非常地高兴。寒暄时非常地感谢咨询师。
本次治疗之前,给予来访者上次心理测量的结果的解释。SCL-90结果如下:躯体化:2.08 强迫:2.2 人际关系:2 抑郁:1.76 焦虑:2 敌对:1.16 恐怖:1.71 偏执:1.66 精神病:1.9
与治疗前的SCL-90的结果相比来访者有了显著的改善,两次结果比较疗效呈现显著差异。说明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来访者的叙述,来访者与没有了抑郁的情绪,兴趣提高了,穿着也讲究了,食欲提高了,人际关系也改善了,特别是和公婆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这与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疗效是客观的。
第十二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是与来访者处理分离焦虑,来访者询问当自己再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否求助于咨询师,咨询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来咨询,来访者同意。另外,来访者在咨询师给予终止咨询的建议时,出现了一些焦虑的情绪,咨询师告诉来访者这是正常的,并给予解释其原因。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躯体症状消除,自信心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愿意和人交往了,与家人的关系也和谐了。生活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了。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SCL-90测试,相应的因子得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通过半年的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了目标:症状消除,认知改善,消除了儿童的行为模式,自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挖掘求助者的自身的潜力,增强了求助者的生活的动力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3、半年后随访,来访者心境比较好,未出现心境低落,兴趣减低,抑郁的情绪体验。感觉心境比较平和,正常地工作。同事反映也比较好。
第四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师文章
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摘要:此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一个初中女学生小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王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王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王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王,女,15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王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
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小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学校恐怖症倾向 评估依据[
1、2]:
(1)对上学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
(3)出现学校恐怖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4)对恐怖的处境——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
2、鉴别诊断[3]: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王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
(2)经历了对小王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
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王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王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和费用
经商定每周日17:00-18:00为咨询时间;由于我们是市妇联属下部门,所有咨询都是免费,没有存在缴费问题。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王的 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王尽情倾诉,与小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王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小王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王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重建:帮小王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小王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
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小王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
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15-20。„„
根据同小王的谈话,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老师提问100。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5]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小王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感觉全身肌肉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诉我。
求助者:(5分钟后伸手示意)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闭眼想象你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学,情景在脑海中出现时请食指示意。
求助者:(30秒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10。
„„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
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小王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王的恐惧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坐平常所坐的公交车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颖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王的成长。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小王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躯体化1.9,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7,抑郁1.7,焦虑2.0,敌对1.4,恐怖1.9,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除焦虑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小王的学校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小王及父母说为了以后能够较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
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十一、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员与小王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小王的情况,取得了小王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小王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小王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王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小王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第五篇:高一新生环境适应心理辅导案例
高一新生环境适应心理辅导案例
摘要: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新生,他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本文就一例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辅导案例,探讨了新生在入学后出现的问题以及辅导的策略。
关键字: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
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新生,他们所遇到的第一重要问题就是要适应陌生的环境。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许多同学进入新的学校后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本文就以一例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案例,来探讨如何进行环境适应的辅导。
一、个案资料
1.事情经过
学校已经下班了,J匆匆跑来找我。那是开学后的第四周,适逢我校高一新生军训,她穿着军训服,非常着急地说:“老师,我得厌食症了?”我迅速将她上下打量一翻,J的脸微微泛红,额头上渗出些汗,嘴唇有些青。“你怎么知道你得了厌食症?”我问到,“我已经好久没有吃饭了。”我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立刻把她领到了咨询室。
2.个人基本情况
J同学,女,17岁,身材微胖,皮肤偏黑,发型是当下中学生流行的不对称型,戴着一副红边框眼镜,说话不紧不慢。
3.他人的观察和反映
与J同宿舍的同学认为J很真诚,也很大方,与宿舍同学相处很好,善于交流。J不喜欢吃食堂的饭菜,每次从家里回到学校都带来许多零食,带来的零食吃完了就去学校的商店买。开学后打扮很特别,穿衣很时髦。
与J的母亲通过电话了解到J同学周末回到家的情绪比较稳定,会主动同母亲聊学校发生的事情,在家里的饮食非常正常,并没有出现拒绝饮食的现象。
4.心理测试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
SCL-90测试是我校在开学后第2周进行的。J的总分:241分。从各个因子得分来看,J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都在3.00以上,显然,必须对J同学进行及时疏导。
(2)《学生情况调查问卷》结果
《学生情况调查问卷》是我校自行编制的一份问卷,作为新生情况调查存入心理档案中。问卷内容涉及了学生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学习情况、自我评价以及自己的烦恼等信息。
从J的问卷可以获得的信息:她目前与母亲住,但在“认为最喜欢你的人”中她将先填上去的“姑姑”划掉后写着“不知道”;在“家庭环境”一栏的四个选项“温馨、冷清、嘈杂、热闹、一般”中她选择的“一般”。但是在“在过去,你的家庭是不幸的吗”,她的答案是“否”。
J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从问卷可以看出,她目前还在学习电吉他,除此之外,她还喜欢唱歌,会些萨克斯。她的朋友很少,且年龄比自己大,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她往往是被动的参与者。关于自我评价中,J用了五个词来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拽、狂、时尚、开朗、大方。
她觉得自己的缺点是“总被情绪所困绕。”自己的最大烦恼是担心父母在今后会不理解自己以及老师不理解和悦纳自己(注:后来了解到,这里的老师不是指现在学校的老师,而是指以前的语文老师)。
二、咨询过程与策略
笔者初步判断这是一例对学校新环境适应不良,引起强烈情绪障碍的案例。
1.情绪宣泄,积极关注
第一次谈话时,我们并排坐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J脸色蜡黄,神情黯然,她低着头,将脸扭到了另一面,不直接看我,我开门见山地问她:“你不吃饭是为了减肥?”J似乎很诧异,突然将脸转向我:“没有,我不是。”“那不吃饭是为了不参加军训?”这次她没有支声,又将头低了下去。“这个办法开始起作用了,对吗?”她嘴动了动,神情放松了许多。接下来我们的谈话开始了,J谈了她的家庭,她以前的学校,她以前的好朋友,她非常想念的语文老师以及她的爱好和兴趣。在谈的过程中,她的情绪由开始的沉重变得放松。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在认真地倾听,同时在引导着谈话的方向。
J同学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在她五年级的时候离婚了。母亲跟老家的一个男人到深圳打工,当时她同爸爸、奶奶和姑姑住在老家,奶奶很疼她,但爸爸几乎不与她讲话,母亲也很少给她打电话,现在她随母亲来到深圳上学。在父母离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爱说话,有时觉得活着很没意思,初一时曾尝试自杀。她详细地谈了那次自杀经历,她做了充分的自杀准备,但等身体有了强烈的反应时,她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还要对很多人很多事负责到底,但当时她没有想到任何人。J同学在讲到自己的家庭时,哭得很伤心,但谈到要对所有的事情负责时,语气相当肯定。
她在小学六年级遇到了一位男语文老师,“他对我很凶,但我很喜欢他,我觉得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她谈到这位语文老师对她的鼓励和帮助,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和最值得信任的人,这时候J已经完全停止了哭泣,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许多。
2.处理现实问题,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次咨询的时候,J一来就向我表示了感谢,接着我们的谈话开始了。这一次J首先谈了班里的同学。第一,J同学感觉到周围同学对她很不友好,喜欢谈论她的衣着和发型,虽然她并没有听懂他们具体谈论了什么,但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不友好,这点令她很气愤。(后来了解到,由于J刚来南方读书,没有学校的校服,开学两个多礼拜她只能穿自己的便装来学校,衣着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令自己显得很突兀。)第二,J感觉与宿舍的同学很难沟通,“他们都讲粤语,太恶心了”。第三,与以前北方的同学相比,J认为这里的男生太缺乏男子汉气概了,“简直与我们北方的男生没法比”,“真的没有办法与他们交往”。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语言、个人习惯、性格特点等会产生不适应,这很正常。我首先对她的感觉表示了认同,与她分享了我刚来南方时的相同感受,同时又跟她一起探讨了中国南方与北方在语言、饮食文化、区域性别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探讨的过程中她由开始的满脸沮丧到后来的开心大笑,我觉得她也开始接受了自己的诸多不适应,同时要求调整自我的需求开始萌芽。
接着我又与她一起探讨了班里一些同学的优点和她自己的优点,这个话题主要是她在讲,她谈到班里一位同学的幽默,同桌的细心和认真,班长的负责任等。毫无疑问,她开始接受周围的同学了。当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看到对方的优点,这点非常重要。另外,初到一个新环境,如果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别人很快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点对缓解新环境的不适应感也很重要。
3.找出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
我介绍J参加我校新生“同辈成长互助小组”,这是我校针对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成立的互助工作小组。基于对同辈群体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我校新生的特点和心理辅导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我校尝试让新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专业的心理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采用“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工作模式来解决入学适应问题。小组成员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协助组员在小组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行为和提升能力并促进自我成长。
通过参与“成长互助小组”的团体活动,帮助J同学找出自己头脑中的许多不合理信念,比如“我必须对所有人负责”,“我必须让每个人喜欢我”,“我一定要让妈妈幸福”,“这里的男生肯定比以前的同学差”等等。通过活动的形式使J体验这些不合理信念对自己人际交往的影响,同时帮助她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通过团体活动,J同学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4.创造条件,巩固咨询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与J的咨询过程中,我获得了班主任和生活管理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及时向我提供J同学的表现,让我在谈话过程中能够把握好引导的方向。班主任还鼓励J参加学校的作文大赛、“一二•九”歌唱比赛的领唱等,发挥她的个人特长,挖掘潜力。由于J有很好的普通话能力,最后被学校广播站录用。就在与J
第一次谈话结束后,我与她的军训教官也取得了联系,与他交流了J同学的一些情况。在随后的军训中,教官给予J及时鼓励和耐心引导,对这次咨询的成功也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与J的母亲也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她的协助和支持。
三、咨询后记
几周后,J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她希望能够成为我校心理社的成员,我对此表示欢迎,并告诉她必须先通过面试,她欣然答应。她向我展示了她刚剪的新发型,剪去了眼前的刘海,露出自信而俏皮的眼睛,多了几许可爱。
回想与她的接触,与其说是我对她的辅导,不如说是她自己的一次自我蜕变。在多数的谈话中,我仅仅是一个认真听话的忠实倾听者,而她才是真正的引导者。她引导着自我向着一个更为安全更为强大的方向前进,我所做的就是为她的成长创造出安全的环境,并给予无条件关注。
点评:
这是一个遵循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帮助学生完成环境适应,行为转变的成功个案。
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潜能,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对于一个面临适应困难的个体来说,咨询者如果能够创造一种氛围,让她产生安全与接纳的感觉,就能够帮助她充分地暴露自己,从而自己看清自己的真相,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文中老师所做的第一步正是这样。首先,老师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并认可学生,让她看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而这正是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在罗杰斯看来,做到这一点,治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样可以使当事人减少防御,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特别是那些被隐藏和被否定的方面。当她能够接受这一切时,她才有可能去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的角色,而是采用平等的拉家常式的谈心,同时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和爱心。这些都为创造好的氛围提供了条件。同时再辅助其他的方式,如理性情绪疗法的使用、并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条件巩固对自我的新认识。最终,成功地帮助当事人完成自我成长。
点评人:刘丽虹,博士,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2]王玲.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马志国.心理咨询师实用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