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时间:2019-05-15 14: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第一篇: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

郑承友

十年前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笔者拟对此谈一点看法,以期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

在今天进行全民普法教育十分重要,而中小学法制教育尤为重要,笔者以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明天的民主法制建设状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民主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其“本”何在呢?是教育,是法制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就是其“本”。民主法制建设可大致分为制度层的和观念层的两个方面,而后者又是更为根本的方面。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因为观念层出了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的或近现代的,而我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却是传统的或近传统的。如此制度层与观念层的脱节,造成了我们今天法制建设的不良状态。而要根治这一切,显然不是将制度退回到传统去,而是在观念上让人们进入到现代来。而我国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要想荡涤这一切只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让人们的法制观念真正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有此,我们的法制建设才有希望。自然,中小学法制教育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中小学教育是最佳场所、最佳阶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们今天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此并无意否定“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以及过去从事此工作的人的努力,并且也从有关报道中得知有的地方搞的还相当有特色,比如天津市的某些学校,《法制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过。但从总体上来说,笔者认为不尽如人意。那原因何在呢?

首先看一下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国家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法制建设都不受重视,又遑论法制教育?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是指什么教育?教育什么?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法制教育。

其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育体制的。那就是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我们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该课的目标是基本正确的,但现实中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育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结果好多地方变成了典型的应试教育。考前突击,考试也得了高分或基本还行,可考后也就基本忘光了,所起实效实在有限。

再次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师资存在问题。现在从事此工作的恐怕鲜有受过系统的专门法律教育的,因此对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水平笔者不敢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以

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连自己都没有正确的法津意识、法制观念又怎能培养出有正确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来?而这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点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偏颇所致。受传统的法律意识影响,在内容上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重法律规定的学习轻法制观念的培养,法理、宪法和民法内容偏少。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法就是这些东西,法就是刑法,到头来培养的仍然是“法即刑”的传统法制观念者,导致了我不违法,法与我无关,学不学都无所谓的错误心态。

问题固然很多,但出路何在呢?笔者以为重要的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借“三五”普法的东风,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五”、“二五”普法的成绩,现实不容许我们作过于乐观地估计。“一五”我们普的是十法一条例,“二五”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但笔者以为二者皆未触及“灵魂深处”,即没有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对人们有所触动,只是让大家知道了常识----即法律规定是什么,至于人们是否真正从内心里认可了法律,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而达到自律,“一五”、“二五”普法显然无力顾及此(前者已述及制度与观念的脱节)。因此才有有识之士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认为“三五”普法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即让人们真正从内心里认可法律规定(我们传统的法律意识有一种对法律近乎本能的厌恶)。

二是将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在中小学教育方针中固定下来,借素质教育的东风扭转不利局面。应试教育是英才教育,而现代社会不能、也不应抛弃任何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水平的是其国民素质,即民众的常识水平而非少数高精尖。少数高精尖可以引进,而国民素质是既无法引进也无法输出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不二法门。无疑,法制教育水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使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中小学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强化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这一部分人应该通过短期培训、函授等形式接受法制教育,或者请一些法学专家作一些专题报告,以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二是后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后续师资的建设更是关系重大,关系未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师范院校中开设法制教育专业,专门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培养师资。近闻辽宁师范大学设置了为中等学校法律教育培养师资的法学专业,笔者认为此乃可贵之举。若条件尚不成熟,短时间之内不能设立此专业,可否在政教或政史专业中,隔几年对某一 届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法律课的比重,以培养法制教育的合格师资。还有就是能否让有条件的高等法律院系代为培养部分师资或与其联合培养。因为不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无法树立起角色意识、专业思维方式的。

四是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改革。要想树立起正确的现代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必须对现代法有个人概的了解,明了现代法的精神,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精神,这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的教育内容,突出法理方面的内容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当然对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的不同以及各部门法和法理等具体内容的安排,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由专家来论证决定。

至于其它措施,笔者不再赘述,唯期望有识之士亦能贡献出自己的高见来共同搞好此工作。总之,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命运,丝毫不可懈担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又是当务之急。若说对一般人进行普法教育是治标之举,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则为治本之举。

第二篇: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论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言:

法是治国之本,是保证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措施,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一起起小学生溺水事件及小学生被侵害案件,这一件件事件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令人心痛。这些年幼的孩子无知行为及缺乏自我保护意思给社会、给家庭带来危害的悲剧,让社会、让学校意识到了加强中小学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加强法制教育,让法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如重庆电视台2013年11月25日播出了一段发生在重庆长寿区一居民小区电梯内一女孩摔打1岁男婴的视频引起,随后婴儿从25层坠落,重伤昏迷。但因为施暴小女孩是未成年,警方不予立案。事件引发各方热议。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如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学生围殴同学事件。

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儿童的侵害案件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五分之三性侵害受害者都是儿童。根据针对1307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我国,22.1%的女生在18岁之前遭受过性侵害,而迫于施虐者的威胁或羞辱,以及家长或女童本身的隐瞒,此数据远比实际数据低得多。

2、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课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健康和人格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从小培养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认识一个,人格魅力的可贵,都是法治课的基本内容,如在“自由可贵,人格无价”一课中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人们只有生活在自由又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才会愉快,因此每个公民的自由和人格尊严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的确,人格尊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它泼及一个人的形象、声誉和大家对他的评价。人格上的伤害,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很深的创伤,它或许比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更持久,学生通过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机警对人格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尊重他人人格,维护自己的人格的重要性明白了许多。这样无形中就为他们从小树立了健康人格打下了基础。

3、学习法制课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基石。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的益处,甚至对我们的整个人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终生受益,反之若一个没有好的行为习惯,也将难以在社会立足和发展,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半夕所能养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要从小培养的,法治课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范本,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有维护健康、珍爱生命的,有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有师与生父母与子女日常行为方面的等等,如遵守公共秩序课指出:社会秩序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在生活中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相应的准则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生产、生活秩序井井有条。它的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既准确精细的法律条文叙述,也有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实力,还有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图片,可谓图义并茂,叙例结合,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它的编排合理,紧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相应内容,既让学生学起来有趣,又学的有用,总之法治课的学习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建立法律观念,使法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展法制教育将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社会,人生价值的判断与看法,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课将使广大小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确保对人生的正确、恰当合理的看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做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从小如何去对带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例:小学生要从小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帮助残疾有困难的学生,不要自私自利眺不起人,不能自作主张,我行我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规矩办事,按法律办事,有事找大家商量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等,孩子一旦从小就有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判断那么将对他们今后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和发展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既形成自己积极向上、正确、健康的人生观。

5、开展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

1、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小学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中学法制教育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2、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项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动。

3、充分发挥法制教育课的作用。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防护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国旗下讲话、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有奖征文、模拟法庭、“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等相关的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召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法制教育图片展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制教育活动的质量,将法制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4、完善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制度。学校和政法部门积极联系,每个学校聘请政治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并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5、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家庭知识讲座、家校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6、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动。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远离网吧,健康成长”大型签名活动,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7、积极开展调查与理论研究。针对当前“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增多和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犯罪低龄化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求开展工作的新机制与新途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篇: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艾莲

【摘 要】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内涵价值;乡村软实力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实现乡风文明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浸润,移风易俗;二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方法之一是,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成立发展、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和谐文化的创建等都有赖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构建起广大农民从内心深处的认同的、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层次丰富,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本文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①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②

(一)物态文化③乡村的物态文化层面是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吸引着城市人。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

以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为例,在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盲目追求小洋楼、建筑模式化城市化、千篇一律的现象。著名的作家、学者、民间民俗文化专家冯骥才在调研中发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小村庄,村落里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④;在海南岛,黎族传统的船形茅草民居在统一的钢筋水泥改造中岌岌可危„„

(二)行为文化层面⑤

农村传统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大致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1.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的文化工作,农村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有所改观。民营剧团是其中活跃的分子,据统计,浙江农村民营剧团的数量大约有4、500家,这些剧团不光在本地演出还外出巡演。部分剧团如嘉善县陶庄镇的等民间表演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浙江还出现了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经营性演出中60%的演出场次是由农村文化经纪人安排的。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21个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团体28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花腰彝歌舞团除在本地长期演出外,还积极探索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传统。2003年,88名村民自发成立了“花鼓灯农民艺术团”。2005年,该艺术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海南的艺术院团送琼剧下乡、河北承德剪纸、热河二人转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村演艺市场。

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农村是富有生长性的,表演的内容素材取自当地,表演形式喜闻乐见,表演人才后继有人,应当比任何外来的艺术形式都有生命力。2.传统节日

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是繁荣和丰富农村文化的有效平台中国的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纪念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

传统的节庆习俗,如汉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少数民族的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要大力倡导。广东省番禺化龙镇南狮艺术、龙舟、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杭州萧山党山雷公庙会;浙江绍兴市红江村的龙舟竞渡、开渔、丰收、祭祀(祭祖、祭各种神)等等,都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活动的生动例子。

一些新开发出来的节日也为繁荣乡土文化增色不少。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搭建文化平台,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增加了地方知名度,扩大了地方影响。3.民间艺术之乡

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弘扬中国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工作。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地方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这些民间艺术之乡是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既保护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品牌,又在传承的基础上向经济市场渗透和延伸。浙江的江山、临安、桐庐;广东的东莞樟木头镇、湛江遂溪;甘肃的临夏、岷县、庆阳;湖北的宜昌青林寺;河南的桐柏县;河北的峰峰矿区、邯郸、永年等,有一批极富民间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很多地方都能推出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4.民间独特文化形态

民间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以云南为例,纳西族东巴文化给丽江带来了无数好奇的游客;云南著名的旅游地宁蒗县永宁乡的落水村,其旅游发展所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摩梭人(纳人)的母系制文化和“阿夏”走访婚民俗文化。

(三)制度文化

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当前农村大量兴起的非正式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非正式制度)也属于这个层面。1.乡约

乡约是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传统的乡约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化乡里、促进乡治、劝善惩恶、御敌防匪、应付差徭、保护耕牛山林等方面有一定实效。传统乡约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消解的趋势。

云南的很多乡村有非常好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民风真诚淳厚,各地乡村都有非常规范的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的机制,大量卓有成效的乡规民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和维护了当地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财产安全、社区和谐和尊老敬幼的风气。2.非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当它与正式组织兼容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产生负面影响,约束正式组织的绩效。成功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强力剂”,推动组织创新;失效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绊脚石”,阻碍组织创新。〔1〕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有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社区服务性组织、文化组织、娱乐组织等等。当然,各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不同以及受到城市文明冲击的程度不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情况并不相同。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中,最具代表的是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这几种类型。〔2〕

(四)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会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面文化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孝文化等。1.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曾在中国乡村发挥着悠久而重大的作用。近些年来,家族文化宗族文化有“复兴”之势,表现为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恢复或重定族规族约等。在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宗族组织的发展最为突出。

必须辩证地看待宗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前者是血缘的、封闭的;后者是法治的、开放的,前者势必给后者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指出,家族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宗教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曾被压抑的宗教活动从地下转入正常,各种宗教的入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各种宗教都以农村为复兴的基地,使农村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广大的农村,修寺庙、传统节日求神拜佛的现象非常常见。这些活动聚集了族人、强化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显示了村庄的团结与强大。这种组织化,如果能善加引导就能对提高农村宗族组织的内聚力、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意识、培养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不无裨益。如果放任发展,就会令崇佛信鬼思想肆意泛滥、集体事件增多,影响乡村的安定。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宗教信仰的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3.孝文化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以儒教为主导的伦理社会中,孝意识可谓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农村现实问题不断增多;加上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消失,家庭意识弱化、生活节奏快,父母的年龄不再是知识与经验的象征,不是年轻人学习的主要来源、社会流动增大、青年农民的自我意识膨胀,孝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经常有农村父母状告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报道见诸报端。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的自豪感,重树农民的文化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乡村传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其包含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地方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载体,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既是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从上述乡村优秀文化各层面内涵来看,它们对于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保护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方面,近年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所评选出来的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比较完整地保持乡村乡镇朴素风貌。以云南为例,云南的乡村魅力首屈一指,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魅力名镇,主要得益于和顺独特而深厚的村落文化及其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浙江兰溪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很有特色:在硕范村,村民门把村庄整治和村子里300多棵古樟树的布局相结合,既节约了经费,又保留了硕范村的历史文化;长乐村利用当地山里一种叫“乌石”的石块,代替钢筋水泥来铺路,既节省了一大笔的钱,又保存了古村落的整体风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再比如,“现代”的乡约在规范农村社会秩序方面有良好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内地乡村出现了与宗族活动复活相联系的村落家族法,还有更多的地区在乡镇政府要求和指导下订立了村民守则或乡约。如王沪宁等所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介绍的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楼村村规民约》、广西贵港市《桥圩镇永梧村村规民约》等。

还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制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有良好推动作用。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农地制度为例,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及其次生的农地制度(非正式农地制度),其中次生制度主要包括北京顺义为代表的集体农场规模经营,江苏苏南和广东南海等地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和村农场经营模式、“区域种植、统种分管”形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形式,广东南海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等,这些次生制度如同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一样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绩效〔3〕。再看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也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必须要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人类种系繁衍的要求。优秀的孝文化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渐成风气之后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就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与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孝道以及以孝为起点和核心内容的家庭美德,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关系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的时代需要。最后,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如下价值:

(一)凝聚认同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赴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从浅层次来看,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从深层次来看,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05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洛带镇成功举办的第20届“全球客家恳亲会”,就是利用扩大的家族、宗族认同来促进地方发展的好例子。与会者有多达3500多名的客属代表,大会组织了“龙种客家,龙行天下”祭龙仪式等一系列联谊活动、举办了 “世界华商峰会”等经贸洽谈活动,签订正式合同项目近20个,引资总额达45亿元人民币。真正达到了“团结全球所有客家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的办会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客家人的宗族认同感,紧密团结了海内外勤劳奋进的客家人。①贵州团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也是利用文化认同促进建设的典型。〔4〕

(二)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有目共睹。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他们丢掉了土地、放弃了传统谋生方式、忘记了来自乡间的传统文化,迅速地融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即使身处乡间的人,由于信息沟通的日渐通畅,也在内心过起了城市化的生活(余秋雨语)。乡村传统文化的不断式微湮灭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健全文化生态的保证。在文化的发展中,既需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文化的独立和自我完善,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的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没有多样、多元的民间、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很难获取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文化事业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

千姿百态的乡村传统文化为开展丰富的文化事业活动、进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起到良好的支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村文化,挖掘它们,开发它们,将它们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受农民喜爱的区域形象、活动和品牌,使每个新农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理念,如果没有乡村传统文化的给养,这种开发就会落空,就会进入虚假的“人造”,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乡村传统文化当中的物质载体、生活风俗,很多都可以作为商品开发、旅游开发。文化产品的开发,旅游业的兴起,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四川绵竹的农民画、成都三圣乡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古镇黄龙溪的舞火龙表演、洛带古镇的会馆文化展示都是擅长开发其传统文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例子。

(四)塑造新农民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农村,三听四难四无(“三听”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四无”状况,即无场地、无设备、无活动、无人管)的老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没有演艺市场;一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空空荡荡一间房,密密麻麻蜘蛛网,破旧不堪几本书,冷冷清清不见人”。农民缺乏娱乐消遣方式,导致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思想、攀比之风、致富返贫等新问题层出不穷。

农民是农村生产的主体,是传承创造新型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转型后,应该为培养有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知识结构、新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相应的政治素养、审美能力的新农村新农民作出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无论外来制度、文化多么完美先进,它的功能发挥都有赖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正如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谈到制度在国家间移植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正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5〕我们今天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1〕〔3〕马贤磊.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何兰萍,陈通.农村社会控制弱化与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兴起〔J〕.中国农学通报,2007,(6).〔4〕夏单坤.新农村建设应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实际〔J〕.中国改革论坛,2007,(9).春晖行动网;刘义.春晖行动在贵州〔J〕.半月谈,2005,(18).〔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等.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1.

第四篇: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

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

曾献超 朱雄君

(新邵县严塘中学,湖南邵阳,422900;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

摘要: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中小学法制教育就成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育21世纪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的基本途径,也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没有确立法制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依法治国未成年人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学改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如何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杰出的新世纪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依法治国”“培养新世纪现代公民”的时代背景下,法制教育作为当代公民教育的内在构成已经列入了中小学教育的范畴。自邓小平同志1986年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1]至今,中小学法制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教学改革进程已历经20多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进展仍然比较迟缓,效果也差强人意。我国青少年法律素质整体不高、未成年人犯罪急剧增长的现状表明,中小学法制教育严重滞后于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这一现代教育的根本需求。如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当前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战略意义

1.中小学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作为青少年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基础阵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遵纪守法的21世纪新型人才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被写进了教育法。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正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与科学文化、思想品德教育一样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

2.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也是实现富民强国和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前提是必须培养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现代公民。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前* 作者简介:曾献超(1979-),女,湖南新邵县人,中学教师;朱雄君(1977-),男,湖南新邵县人,湖南省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青少年研究。

提条件,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践行法律行为,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良好的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社会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而要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公民法律素养,关键在于进行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2]并且进一步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3]现代公民的法律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只有从小进行法制教育,通过长时期的知识学习、实践锻炼以及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广大青少年才有成长为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的可能。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说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3.中小学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主体低龄化和团伙化,趋向暴力和凶残的发展动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社

[4]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风气、媒体影视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包括未成年人容易冲动、自制力不强,是非分辨能力不足等原因,[5]但是最重要的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畏法,甚至有人自己做了违法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未成年人犯罪带有很大盲目性,往往因为一时性起,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大部分少年犯罪时不知道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能够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让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遵法不违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法制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未真正确立。法制教育应当是培养未成年人法律素质的必修课,理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通过考试来进行筛选与甄别人才的应试机制并没有实质性破除,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还是当前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的关注焦点,科学文化素质培育还是中小学生教学的唯一重点,即使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也仅仅是在文化学习之外加上音乐、美术等特长培育。从学生到学生家长、从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到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大部分人都没有把法制教育列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范畴之内。在现行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臵;在大部分的中小学负责人与教师的心目中,法制教育就是建立兼职法制校长的教育机制,就是进行几次法制讲座;相关的法制教育仅仅在思想品德课中穿插讲授,附带涉及;即使是与中小学生紧密相关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6]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列入学生法制教育的必学内容。可以说,从教育系统到全社会,法制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未真正确立,法制教育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小学的主体教学范畴。

2.法制教育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要想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让未成年人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法制教育必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规范的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然而,从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情况来看,规范化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首先,从教材编写来看,我国还没有一套正式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标准教材。

大部分的法制教育内容是夹杂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教材之内,并没有把法制教育作为主题内容。标准教材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难以对学生进行正规化的法制教育。其次,从课程设臵来看,中小学还没有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的常规性课程设臵。目前大部分的小学、初中法制教育都是在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政治课中进行,而高中的法制教学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基本上被剔除。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臵,学生接受法制教育就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而且穿插式的教学也让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凌乱的法律知识,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再次,从教学方式来看,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还停留初级阶段。或者是一些非法律专业的思想品德、政治老师进行简单的填鸭式说教,或者是一些非教学专业的校外兼职法制校长、司法人员进行“一讲众听”法律知识讲座。空洞乏味的条款、苍白无力的说教,存在载体单一,与法制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自然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7]

3.缺乏专业的法制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互动互构的过程中,教师是处于“教”这一端的活动主体,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法制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功底的厚薄,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因此,法制教育要想能够深入而又成效,必须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的法制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十分低。在当前从事中小学生法制教学活动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社会活动课老师,这些老师的法律知识并不丰富、法律意识与普通的老师或民众没有多大区别,更谈不上掌握许多能对抽象法律进行生动诠释的典型案例,在进行法制教学时既不能把握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也不能用灵活生动教学方式讲授传播法律知识;另一类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校外司法人员,这些校外兼职人员虽然有较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法律案例素材,但是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对中小学生教学规律和特征不熟悉,只能结合自身工作对中小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说,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都是由一些法制教育的门外汉在进行兼职教学,专业的法制教学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高认识,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与意义。中小学法制教育事关依法治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事关现代公民的有效培育,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各级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要站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四有”公民为导向[8],以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21世纪合格的现代公民为教育目标,高度重视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将法制教育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小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规范的法制教育,培育他们的法律意识、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9]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要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学习法律的思想意识,不断加强自

身法律知识修养;要让青少年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依法行事能力;要让青少年从小懂得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依法承担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如此,广大青少年将来才能成为一名知法懂法、畏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新型现代公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2.深化改革,构建规范的教学体系。法制教育要进学校,进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像语数外等科学文化教育、音体美等特长素质教育一样,构建正规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学培育。因此必须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法制教育的教材、课程、教法的正规化、系统化建设。第一、编写标准、完整而系统的法制教材。历经60多年的法制建设与实践,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母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典型案例,大学法律基础教育教材编制也为中小学法制教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力量,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成长发育特点和教学规律,编写一套中小学法律教材,使中小学生接受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的法制教育。第二、普及法制课程设臵。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制课程设臵,法制教育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必须在各级各类小学、中学专门开设常规性的法制课程。可以借鉴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或者音体美课程的设臵方式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真正实现法制教育进课堂。第三、改进法制教学方式。法制教育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理论上来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要改变现在“说教式、讲座式”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法制教育可以采用知识普及、案例分析、现场说法、主题讨论、庭审旁听、监狱参观交流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网络、影视、录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对法律进行生动诠释,而且通过交流探讨、参观活动对法律进行实践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强化专业性,加强法制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法制教师队伍是法制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没有专业的法制教师,法制教育就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只能停留在形式上。针对当前法制教师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的现状,必须实行法制教师专业化,加强法制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法制教学专业人才的培育,师范类学校要设臵法律教育专业,为中小学校培育专业的法制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人才。二是学校可以引进和录用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专职任课教师,在经过教育教学上岗专业培训后专门从事法制教学。三是可以参照政治、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臵形式,为各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以上的专业法制教师,专门从事法制教学和法律咨询活动。这些既有法律功底,又懂教学规律的专业专职教师,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比较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改进教学形式,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3.[4] 张远煌, 姚兵.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J].法学论坛.2010(1):90-96.[5] 金鑫.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7(8):113-114.[6] 尚秀云.构筑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严密体系[J].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6(6):14.[7] 路俊琦,刘扬.当前在校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1):294.[8] 朱 斌.走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3(3):59-60.[9] 邓书玲,曾恩泉.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0(1):123-124.作者简介:

曾献超(1979-),女,湖南新邵县人,中学教师,从事基础教学与研究;

朱雄君(1977-),男,湖南新邵县人,湖南省委党校共青团理论教研部、湖南省青少年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青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研究。

联系方式:长沙市岳麓区白云路386号湖南省委党校共青团理论教研部,邮编:410006;

邮箱:sociology126@126.com

手机:***

第五篇:中小学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王成艳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学校组织学习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学完之后,使我们明白了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主动性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老师来说,首先要学懂基本的法律知识,这样在教学中可以随手拈来。比如在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里面,许多地方都可以插入法律知识的教育。比如在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里,进行商品的交换讲解时可以插入《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一条款。因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国《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难看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法上有适用于全部民法领域的效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它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二、教师要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学的时机,方法。我们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还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如果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宁可选择点到为止,不要让法制渗透喧宾夺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寻找契机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创新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法制教育关重要,培养“主动性”是重点,掌握好“度”是难点、把握“契机”是关键、还要善于“创新”。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下载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法制教育论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中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应邀参加学校举行的法制课,很高兴,借此机会讲几个发生你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及一些法律常识,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信......

    金朝诉讼审判制度论略

    金朝入主中原的进程,正处于中华大地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它与两宋及辽、西夏互相对峙又频繁交往的历史氛围,造就了金朝诉讼审判制度的多元制特色。一、诉讼制度金朝......

    2、《诗经》“赋”法论略

    诗经》“赋”法论略 在《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比、兴”而轻“赋”。有关诗之“比兴”及其演进、发展的论述比比皆是,而认真研究“赋”法的文章,却廖若晨星。......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

    金朝诉讼审判制度论略

    金朝入主中原的进程,正处于中华大地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它与两宋及辽、西夏互相对峙又频繁交往的历史氛围,造就了金朝诉讼审判制度的多元制特色。一、诉讼制度......

    中小学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中小学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

    14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14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Job Summary/Work Summary)是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提高各项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加强知识管理、降低学习成本、减少低,总结......

    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活动策划

    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加强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法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