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月8-9日培训笔记总结
12月8-9日培训笔记总结 培训主题:
高效管理沟通技巧
管理工作就是沟通,沟通好了,执行到位了管理工作也就达到了目的,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上的管理沟通,就是管理要职业化.A.建立公司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能适用公司的实际情况就好.B.职业管理者要拥有系统思考的能力,要有大局思想.具体表现为: ①.要有专业知识,②.区分管理的管理与专业管理的侧重点
③.不要自我设限,超越自我④.处理好环境,人脉,及硬件分配的关系
⑤.修身,修学,修德,修性,养生
2.职业管理者沟通要讲具体的方式方法:
沟通的方式方法总体要求是有利于团队建设.沟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① 与员工沟通要注意语气语调
② 与员工沟通要让员工觉得出自己的重要性
③ 与员工要经常角色互换,思想换位
④ 与员工沟通中不好衡量时,可以量化,具体化.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⑤ 与员工沟通中对员工体现出不经意的关爱
当然还有很多沟通的技巧,需要我们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学习,掌握.
第二篇:申论培训笔记总结
申论通用写作模式及特殊题型写作模式
一、除“环保”和“节约”为主题意外的材料,可套用以下模式作答。
☞概括部分☜
该材料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
2、„„;
3、„„;
4、„„。
☞措施部分☜
针对材料中的主要问题,亦采取如下措施:
1、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2、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出台„„政策,制定„„方案,加快推进„„的体制改革。
3、要大力加强„„的监督、监管力度。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意识。
5、要落实„„的责任追究制度。
6、具体措施,若涉及环保、节约、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等问题可答如下通用的措施: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对„„的财政投入力度。
☞作文部分☜ 关于如何„„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省略部分为材料中的主要考点,即材料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着„„,更是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努力解决„„已是刻不容缓。(此段约100~200字)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在„„方面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呢?
1、从法律法规角度看,我们„„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修订滞后;法律条文分散,在„„问 题上尚未形成一部统一的立法;执法主体不明确。导致我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治理机制。
2、从监管、执法角度分析,我们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接力监管 的方式和多头管理的体制依旧存在,对„„方面的违法行为和案件监管不力、查处不严。
3、从教育认识角度来说,我们一些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 一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低下,措施不到位;公民素质普遍低下,„„方面的意识淡薄。
4、从经济利益角度而言,我们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只重视 局部利益而漠视全局利益,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不惜„„。
5、从技术投入角度观察,我们国家在„„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该条仅限涉及教育、医疗、环保、节约、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材料,其他类型材料列举具体原因)
面对„„方面严峻的形式,我们党和政府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理念,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解决„„的重大决策。因此,当前时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出台和完善《XX法》、《XX法》,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要加强„„的监督、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严厉打击和查处„„的违法行为和案件,要把全面跟重点检查、定期检查跟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建立对„„监管的长效机制;新闻媒体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报导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敢于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普通群众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对„„方面的不良现象进行举报。
3、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出台„„政策,加快„„体制改革。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宣传教育。加强„„方面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转变领导思想观念,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方面的知识常识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意识。
5、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 核之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6、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方面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该条仅限涉及教育、医疗、环保、节约、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材料,其他类型材料列举具体措施)
解决好„„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的工作,不断提高认识,努力实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
二、凡涉及“资源节约”方面的材料,可按如下模式作答:
☞概括部分☜
该材料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2、我国粗放型的生产发展方式还在继续;
3、我国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不合理;
4、我国资源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标准底下;
5、人们的节约意识比较欠缺。
☞措施部分☜
针对材料中的主要问题,亦采取如下措施:
1、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要加强客观指导和规划,构建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要完善资源节约的激励制度、强制淘汰制度等,完善资源节约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要出台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要加快推进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生产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生产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要大力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监管力度。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
5、要落实资源节约的责任追究制度。
6、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并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作文部分☜ 关于如何„„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省略部分为材料中的主要考点,即材料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着„„,更是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努力解决„„已是刻不容缓。(此段约100~200字)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在„„方面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呢?
1、从法律法规角度看,我们资源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修订滞后;法律条文分散,在资 源节约问题上尚未形成一部统一的立法;执法主体不明确。导致我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治理机制。
2、从监管、执法角度分析,我们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甚至乱作
为,接力监管的方式和多头管理的体制依旧存在,对资源节约方面的违法行为和案件监管不力、查处不严。
3、从教育认识角度来说,我们一些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重视经济发
展而轻视资源节约;一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低下,措施不到位;公民素质普遍低下,资源节约方面的意识淡薄。
4、从经济利益角度而言,我们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只重视 局部利益而漠视全局利益,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不惜浪费资源。
5、从技术投入角度观察,我们国家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落 后。面对资源节约方面严峻的形式,我们党和政府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的重大决策。因此,当前时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出台和完善《能源法》、《水资源保护法》,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要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严厉打击和查处造成资源浪费的违法行为和案件,要把全面跟重点检查、定期检查跟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建立对资源节约进行监管的长效机制;新闻媒体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报导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敢于对资源节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普通群众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资源节约方面的不良现象进行举报。
3、要完善资源节约的激励制度、强制淘汰制度等,完善资源节约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要出台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要加快推进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生产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生产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
5、要落实资源节约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资源节约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6、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资源节约方面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解决好资源节约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的工作,不断提高认识,努力实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
三、凡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可按如下模式作答:
☞概括部分☜
该材料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表现在:大气污染、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国土面积受酸雨影响问题突出;
2、环境污染严重的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及生产活动;
3、我国粗放型的生产发展方式不合理;
4、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
5、我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措施部分☜
针对材料中的主要问题,亦采取如下措施:
1、要建立、健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要完善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强制淘汰制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等,完善资源节约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统一综合治理机制,要出台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要加快推进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生产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生产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要大力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监管力度。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
5、要落实资源节约的责任追究制度。
6、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并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作文部分☜ 关于如何„„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省略部分为材料中的主要考点,即材料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着„„,更是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努力解决„„已是刻不容缓。(此段约100~200字)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在„„方面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为什么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呢?
1、从法律法规角度看,我们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修订滞后;法律条文分散,在环境 保护问题上尚未形成一部统一的立法;执法主体不明确。导致我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治理机制。
2、从监管、执法角度分析,我们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接力监管 的方式和多头管理的体制依旧存在,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和案件监管不力、查处不严。
3、从教育认识角度来说,我们一些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 保护;一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低下,措施不到位;公民素质普遍低下,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淡薄。
4、从经济利益角度而言,我们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只重视 局部利益而漠视全局利益,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不惜污染环境。
5、从技术投入角度观察,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落 后。
面对环境保护方面严峻的形式,我们党和政府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重大决策。因此,当前时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要完善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强制淘汰制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要健全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统一综合治理机制;要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要加快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生产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生产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管力度。
4、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5、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6、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环境保护方面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不断提高认识,努力实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
☞文化方面☜
措施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措施2: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措施3: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方面的保障力度,将文化产业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
第三篇:辩论赛技巧总结——培训笔记
辩论赛技巧总结
这是去年思源姐请校队的刘韵飞学长给我们09级的队员讲课时我的笔记,可能不太全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今后的辩论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辩论队加油!对辩论的认识:辩论是一种思想碰撞,辩手要做的是引起观众和评委的共鸣、思想的反思。“是不是”类型的辩题立论时——找定义
“更关键”类型辩题立论时——找标准 3 正方遵从:正、高、新
反方:新、正、高 在理论上出现问题时,则可从价值升华、价值取向中进行辩驳。举例子要举生活化的例子,不要举历史例子,以为存在风险,双方均可用,也不要举政治的敏感例子。二、三辩在比赛中切记不能出现大段解释,要求清晰、明了。7 在自由辩论中由一、四辩将话题转回辩题。四辩总结陈词时需要有表现力,要做到三点:1 呼应一辩开头,理顺整体 2 明细分析辩论赛过程 3 价值升华,发人深省,引起共鸣 价值升华时:为何产生此辩题——有何价值——是否值得整个社会思考 10 价值升华时注意:可以承认己方缺点,但一定要点亮自身亮点 政治性辩题的价值升华要拔高,要站在人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思考 12 四辩在自由辩论的辩驳中可以只抓对方一点漏洞进行攻击,且只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回答 在赛前准备时可以就回答问题进行分工:
一、四辩回答逻辑性问题,二、三辩回答临时性问题。在自由辩论中不要经常运用情景设置,试着多用一些设问。四辩升华时要站在高位,关注当下,关注周围事物,由小见大,由浅入深,不要一开始就拔得太高。反方一定要注意“推陈出新”,但一定要充分考虑观众和评委的接受度。举例1
是否应该以成败论英雄
该以成败论英雄的升华:在当下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借口让我们去选择逃避,让我们允许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祝福他人的成功。我们便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借口来自我安慰。有时,必须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才能胜利。(可以例举战争的例子加以说明和深化)
辩题细节把握: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等于 不以成败论壮士
举例二 保护弱者是社会进步还是社会退步
首先明确定义:1 社会退步:生产力停滞,社会秩序破坏,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至上 弱者 不等于 弱势群体 3 保护 不等于 保障 新意:保护弱者的出发者是强者,强者将自我概念凌驾于弱者之上,则以破坏社会秩序。
举例三 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对待这样一个辩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去找“金钱"和“万恶之源”的定义相通点。16 立论时应该做的:1论点有理论支持2 有实际影响 3说明其影响领域。注意要包含:理论、事实、效果、价值、影响、反应、态度、解决方式。注意立论的逻辑性:从理论——事实——影响效果——价值取向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举例四 张扬个性是否有利于团队协作 首先明确定义及词语的价值取向:
张扬个性:代表一种方式,是中性词,价值取向 勇敢、真诚、大胆 个性张扬:效果、结果评估。
团队:要求有共同目标、有目标导向性、人员合理配置、资源利用最大化。注意:此辩题存在的前提:有团队存在 合协 不等于 趋同
个性张扬 不等于 张扬个性 应不应该的判断标准:论证从全局性范围来看,不能从一段来看。19 可在比较性辩题中承认对方优,但强调我方更优。不要轻易举出名人名言作为论据,应对名人名言持质疑精神。、21 四辩总结时可以采用排比、诗意进行结尾,升华,提升气氛。可用套话,如“对方辩友,我方已多次回答你的问题,而你方还未回答我” 23 立论时可以找出多个论点,进行分析,理出主次,攻守结合 24 当三辩提问时若发现一、二辩强势,则可只给其是否性问题 25 回答对方问题时只提出逻辑,但不阐释 对对方说的话进行语法分析:找例子,找相似,具象化 27 可以说对方定义狭隘了,极端了,举例用类比手法解释 28 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放大对方缺点,放大自身优势。推荐书目:
美学: 美学三书、爱与生的苦恼、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毛泽东评二十四史 哲学:尼采的书
文学类:路遥的书、余华的书 社会类:激荡三十年
管理类:头脑风暴、smart原则 经济类:富国论
第四篇:党课培训笔记总结
党课笔记总结(第1-3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90多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自建党以来,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年代以及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年代,涌现出无数优秀党员,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首先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从而形成千百人的实践活动。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
二、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坚持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
三、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身先士卒,处处起表率作用共产党员更应该勇立潮头,勤于思索,敢于实践。党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冲锋陷阵,吃苦在前,处处起表率作用。
四、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做到勤俭节约,生活上严要求,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可丢。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遵纪守法,接受监督,增强法制观念,完善监督机制,才能从组织上腐化堕落的通道。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里,共产党员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时刻不忘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也只有这样,我党才能不辱使命,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头人。
第三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的全部活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贯彻和落实党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坚持学习科学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当代青年要坚持不断学习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同时丝毫不能放松自己的思想修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加强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这样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用之于轰轰烈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去。其次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注意在书本中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把书本知识融汇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知识并在这种相互融汇的过程中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明。最后要坚持个人志向与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统一哪怕条件再差、再艰苦也始终不忘远大理想。
后三节党课笔记总结
第四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战胜一切敌人的政治优势,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且辉煌胜利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当然,在新的世纪里,全体共产党员和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完整地把握当得纪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领会到党的作风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纪律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纪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党内生活就混乱无序,国家和人民利益就蒙受损失。当前,我们党肩负着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关注并弄清的问题。《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第五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的程序和一些手续。发展党员工作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本支部积极分子队伍情况,主要是积极分子的数量和成熟程度确定发展对象,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发展党员要经过一系列的严格的审批程序,能够很好的保证党员的纯洁性,为共产党输送新鲜血液
最后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入党的前提条件、党员的基本条件、党员的八项义务,以及入党动机。入党的前提条件包括入党对象的要求,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积极工作,愿意执行党的决议,愿意按期交纳党费。
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得谋求私利特权
党的八项义务,分别在学习方面、政治方面、组织方面,思想作风与道德品质方面履行党员的义务
最后强调必须在思想上入党,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坚定信念,并以实际行动入党。
第五篇:培训笔记
行书的学习
1、行书的发展,东汉时期与规范隶书不同的简便写法,弱化隶书的雁尾,减省起收笔的动作,汉末三国发展和定型,规范于东晋。
时代风气划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由于篆隶北碑的复兴以后有了新发展,西取了篆隶的成分。
2、行书的分类
一、点画基本外形与楷书点画基本相似,我们把他称之为基本形态,在楷书中点画相对稳定,而行书要求依据上下笔之间的书写关系,随时调整点画的轮廓,粗细弧度。在书写时笔锋的运用有较大的灵活性,比如笔锋入纸的角度(影响起笔的轮廓)、提按中侧(影响粗细)、运笔轨迹(影响弧度)。
行书的呼应性,点画之间的呼应性从开始的隐形,变为可视,二、一些点画改变了在楷书中的形态,我们叫他行书点画的体态
4、结体上
取势是行书是行书常用的艺术手法。
行书在形体上的特点:
一,改变笔顺 二,连笔形态 三,草化形态
四,欹正,主要是整体是否端正,楷书要求重心稳定端正,而许多行书字最终形成的态势就是欹侧的,或者局部欹侧很大,形成强烈的动感。
五、展蹙,主要是点画之间的密集与疏放对比。
六、轻重
七、开合,主要是字的结构部件的关系,通常左右结构方面比较突出,左侧正,右侧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右侧正,左侧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
八、大小
九、俯仰相背
十、穿插揖让
十一、错落
5、章法布白
注意(行内,与行间的关系处理,一、单字的欹正关系,决定行的纵贯或蜿蜒
二、单字的轻重,决定行的轻重节点。
三、单字的展蹙搭配,形成行内乃至行间的疏密关系。
四、开合方式交替使用 五 大小
六 上下字俯仰向背
七、字与字的穿插揖让 3行书的特征
我自己也能凭一些感觉,把一些矛盾对比下意识的去做。今后还得加强关注。张羽翔作为一个老师,他的字跟我写的是两个路子,但他带的学生不是死气沉沉的样子,而是耳目一新的。他的理论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只要是有悟性的人跟他学一定会成才,平庸的人跟他学可能会越写越差。所以我觉得他的教学方法适合高级班。
我最喜欢褚遂良。现在得到验证:你小时候在哪本帖上用功最深,可能一辈子跟它都脱不了干系,就像我现在的字中仍有禇的成分一样。
想对笔法进行梳理,最好学王字,王字更多的是用手指的拨挑,用笔手段多样,变化莫测,空间也更复杂一些,结体的多边形出现率更要比颜字多得多。
逆锋本身就是一种笔势的承接关系:第一笔的收笔就是第二笔的起笔。比如写个三字,你这个横到头了之后,为了下一笔的承接,你自然在收笔的时候做个那么压一下的动作,这是一种笔势的关系。注意了这层关系的话,那你就有意无意的用都可以了,你有那个意思就行了。
逆锋是毛笔蓄势待发的关系。要想发力行笔,你的笔就要先蹲下去入纸,入纸后笔毛的弹性就聚积到那里,笔毛一受压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抗争——即毛笔与纸面形成了一种对抗。如果压下去了不提起来,直接走,笔尖就有入木三分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如果点画力度不够,是因为在书写时提按太快,或提多按少,毛笔在纸上没有停留。行草书难就难在处处走处处留,这要求非十年以上之功不能为之。
颜字就用一招:逆顶。大家看何绍基的字,对那线条喜欢得不得了,其实他就是学了颜字的这一招。
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家里尝试各种类型的创作,适不适合自己的都尝试,而参加展览就必需去猜当代展览的机制,如估计得到多少评委的票数,用什么形式如纸张、书体等,都分析过。
外拓、内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势,一方面是形态。古人太厉害了,仿佛能在字里发现一个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动的那么一种感觉。外形上如欧体就是内擫,好象肚子吸进去了似的一种很紧张的感觉。它的流弊(欧是源,张瑞图、沈曾植等算是流)是失去自然书写的状态。
我侧重于传统的自然书写,张羽翔侧重于空间感,也即我重时间性,张羽翔重空间性。以我的理解,自然书写可以随机应变,重形式重空间偏于理性。
对于形式构成,我一直都在偷偷的观望。但没有勇气去做。因为那跟我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我觉得那套东西要做的话我从小就得生活在西方。我天天吃中国饭长到现在觉得那个太前卫,很陌生,做起来连个小学生都不如。
我对他(魏启后)真是顶礼膜拜!他首先艺术思想就比别人高,他以米为本,然后上朔王、隶、汉简,那么大的年纪了还写得风流非常。我敢断言,魏启后先生在后世定被写入史册。虽然当代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好像已经淡忘,但真正能入古出新、得魏晋风流者,当代恐怕就是他了。
当代获奖作品与这几年的导向有关,前几年写碑获奖的多,现在跟刘正成时代比恰恰相反。刘正成时代是在考你的想法,你只要有创新精神,有新面目,哪怕离传统很远都有可能获奖。现在的展览是考你作品内在的含金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进步了。当然优点是耐看,缺点是畏畏缩缩的多了,没有一件让人感觉到彻头彻尾的震撼。包括我在内,我这些年的获奖作品都是精心打扮过的,度数、味道都精打细算,怎能风流?况且有那样的作品我也不会送,因为风险太大。我不否认评委有很高的眼光,但现在的展览众口难调,就像做菜一样,你最起码得不咸不淡,过于咸过于淡你的危险都很大。
我一直在思考:在帖学里应该怎样来树立一面旗帜?现在我做不到。古人的法帖能笔笔拆开,让人去分析学习,但现在某某的字你能拆开吗?他的字更多的是意象和感觉,不完全合乎古典体系的标准。
颜字里能够领略、参透一些篆隶书的笔意:金石气——说白了就是毛涩感,打官腔就是屋漏痕。当我将王和颜齐头并进的时候,发现当代的陆俨少能把帖写得很拙朴,是融会王和颜的好手,我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研究他,临摹他,拿他各个时期的字来对比。他又是画山水画的,用的皱法比较多,运用到书法上,字就显得更质朴。单学王字很容易写得过于流丽,可能正是缺少如陆俨少表现涩性线质那样的办法。
毛笔入纸的是中间的笔毫,然后周围的辅毫辅助摆动,随笔势而扭转,这就是所谓的裹锋。裹锋形象点说,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面走了后面推着往前冲,表面上是主毫起作用,而真正发力则是辅毫。
人家都说我是一个写二王的好手,我自己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因为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水深水浅。不要说二王,你就随便找一个二王的徒子徒孙出来比一下——就说王铎,你有王铎那样好纸好绢好绫好墨好的书写环境吗?现在是什么一种环境?那不还差十万八千里嘛!你还敢说什么确立风格!
王忠勇的字目前远没有定型,忽古忽今,既古还今,立足王颜,以楼兰残纸、汉代草简通其势,并且对近代如白蕉、陆俨少、谢无量等等都有所吸收,然后率性而发。他曾开玩笑说:现在很多人能走红的原因是他们的字面目稳定,易模仿,而我的字忽东忽西的他们抓不着.他获兰亭一等奖的作品就是这类风格,由八张白色小卡纸拼成。
事实上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不可能是笔笔中锋的,通过我多年的实践,觉得一方面是毫无意义,一方面是不可能。居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裹锋。我刚才说了裹锋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你如果写一横,一逆锋,没有蓄势的动作,就顺着平铺出去,我觉得那样毫无意义。因为从表面上看笔锋虽然居中了,但是笔毛铺开了之后,平拖出去,出不来力感。应该是蹲下去之后,笔毛转换一个方向逆行,笔尖这时候被紧紧的裹住在中间,才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从事艺术的人,见巧望朴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人都是喜欢漂亮的靓仔的,等到你对于朴的东西发自内心的接纳了,那么你就进门了。这是一个坎。
南艺强调书写性,我也认为老祖宗都做了这么多年了,不应该背叛。你写行草书,稍微向隶书上偏一点,你的手性就能偏到隶书。稍微向楷书上偏一点,立马就变成楷书。所以说我的艺术人生最好是能把五体打通。这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一个追求。
我现在没法不关注汉代的草简,没法不关注楼兰残纸,隶书发展到后来,手写体越写越快,变成符号化,一加快,就成了草书的源头。
写隶书不能失去古味、失去自然状态下的质朴。当代隶书写得好的,老一辈的有沙曼翁,中青年一辈徐利明、鲍贤伦。你再怎么说人家思路高远,人家的想法就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去写,而不是做隶书。现在你再啰啰唆唆的去做隶书那真是太落后了。隶书在明清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快、光、古,现在是一个方向。
隶书的气格,多参汉碑;隶书的书写状态,多参汉简。你在汉人上面有加有减是知己知彼,你在明清人上面有加有减那是越走越远。不能再沿着邓石如、吴昌硕那条路走下去了。否则那可能是当代隶书的一个误区。应该把一切的东西都抛开,然后站在一个点上、源头上去深入。
我现在教学生更直观,比如第一节课教他们拉线条,我就叫他们先把笔像排笔一样拉是什么感觉,然后再用像刚才那样压重一下再逆行的方法是什么感觉。
我最反对以楷书加快速度的方式去写行草,那是已经错得不能原谅了。因为从古人的字体、笔法演变来说,是先篆后隶。从隶书变到其他书体,许多人的概念比较模糊,老是想着楷行草隶篆,不知道倒过来是篆隶草行真。隶书分支时,是先生草,生草的同时,楷书和行书是互相之间都在萌芽,然后基本上同时产生,加上草书这么一搅和,隶书发展到那个阶段就基本上生出了三种字体:草书在头,行书楷书次之。所以说如果不懂隶书,写草书是没有根据的。
包括林散之先生也只提供了线条的感觉,你拆开了,单个字很多结体比较俗气,比如山字拖个长长的尾巴,这样并不美。因为草书有一个篆隶演变的痕迹,最好不要把那一笔拖下来,拖下来就是流弊,是沿着明清人写草书的做法。王铎、徐渭偶尔有
一、两笔可以允许,你把它强化成一种个性符号始终是不高明的。
所以说你现在写王能够得到那么一点不离谱的套路就已经不错了。但写二王一路,也不是我的将来。一个没有风格建树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人生始终是非常遗憾的
我把毛笔后边的一端削了,就拿着这么长的一个笔头,上课时在前面摞这么高的一桌书,把大衣往头一包,就在那里临《兰亭叙》。而我父亲呢也很喜欢看我写字,他在家是一边看一边喝彩,搞得我真是神魂颠倒!
徐利明老师真正算是我的恩师。我现在的学书理念皆来源于他。他正直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洒脱的书风至今影响着我,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
南艺对笔法的教学很实用,学生一般拿起笔来就可以创作、入展。国美教20个学生,有18个到毕业时可能还糊里糊涂,甚至以后越写越差,偏偏就是有那么几个能成大材。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行草书的构成:
形式感---节奏单元 段落、块面 一个节奏单元是完整的,两个节奏单元是转换的。时间、秩序特征是节奏单元的整个过程。书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起、承、转、合是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作品的合理性是检验书法家是否专业的标准。合情、合理、合法。当代书家的问题是是否合理性。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临摹中要理解合理。行草书不能断章取义。具体的一个字是在段落、环境中的。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就不能这样写。主体意识下考虑点画、结构。中锋不是笔杆很直,不是中笔杆。笔杆的调整是笔锋跟比画的对应。“八面出锋”“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简单的技法。笔锋接触面对应笔触。运笔动作的立体感,要三维、纵深的准度。一些作品的丰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备的,在运笔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塑造出高质量的点画。笔意、中轴线、轮廓线是节奏关系。
在作品中一个字如何处理:
1、字法
2、上面一个字决定下面一个字 渐变
3、横向字的照应 对比
4、斜角的呼应
5、预设下面的字
6、斜向的预设呼应 草书的字型是有特征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一幅作品松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识问题。没有照顾到其他字。中轴线的摆动是为了横向的开合,为了整体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密切联系。行的两侧轮廓:
1、字本身轮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书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分析临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见的意识。半小时临摹《初月帖》
1、节奏单元划分,划出中轴线方向
2、每一行轮廓线 行草书首先是单元、段落关系,然后是字组关系,最后才是单个字 图示的效果预示一种关系,画完图示会感受到:笔意、中轴线、轮廓关系:
1、通临初月帖,以分析为前提,一两遍即可,是思维的训练。
2、运笔过程中以三维立体的笔锋、笔触与点画一一对应。
3、塑造点画和笔法点要求一一对应。笔、墨、纸之间的相配、相克关系,把这三者作为敌对矛盾,互相克服。要线条的质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们用生宣,怎么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摇摇墨
2、蘸墨时理毫,处理好笔锋。满蘸墨,然后用刮笔尖。是用笔,不是笔用你。
3、速度。临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 临摹与创作比例为:1:4或1:3 墨多时加快速度,墨少时相应放慢。减少、克服渗化。靠手把握笔、墨。
4、对整个书写的时间。实际书写时间尽可能果断、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从分析到准确: 第一阶段:从形的阶段去把握 第二阶段:从原理阶段去把握,从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点一画的积累。
1、落笔前对全局的把握
2、从一个字能看到三四个字。
三、印象的临摹 通过学习对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发挥。笔画、间架结构、章法 用笔、结字 不同的临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临摹中是对原帖的生发。打破对原帖的唯一性,是创作的启发点,寻找创作的启发点。在一本字帖上生发多种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种写法,是创造力启发点,带有非常明确的创作性。原帖的生发、笔意、印象的启发创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启发。用个人风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险的。对原帖的把握和提炼、转化,是有针对性的。就训练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对原帖的夸张和强化。不能强调大感觉,要有理性,意在笔先。强调是多层生发、多层可能性,前提是对原帖的生发,对原帖的笔法点的强化。
对比的练习: 第一行:准确 第二行:印象(想干什么?然后下笔)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点:
1、印象临摹是对原帖有针对性的强化、夸张,是同类型、同性质的
2、印象临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转化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创作元素的启发点
3、每组印象临摹自身的关系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简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对原帖“纠错”不是个人习惯的“改写” 意识层面的东西更重要 要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吸收,训练程序、经典技法、法帖笔法的吸收
多重渐进的印象临摹生发点举例
1、笔意、笔势的夸张强化
2、笔势、笔意的含蓄收敛
3、线条粗细基调的强化、转化
4、笔法点的运笔动作幅度、发力程度的夸张强化
5、线条质感的强化、转化(行笔速度、发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调整)
6、结构中轴、取势方向强化
7、主笔夸张的结构体式重组
8、节奏幅度的夸张、强化: 高低、主次、长短 强弱、呼应、对比 开合、单元段落、层次即:笔顺、线质的三维纵深起伏 墨色深度、浓度的先后纵深空间感
9、章法款式重组后的随机对应、调整、控制 调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数量、时间问题,而是纵深的展开。印象临摹中的切入点的专业性,不是随意书写,强调理性在先。相对准确的技法点作为切入点的深入。
四、创作阶段要求: 每个字要过关,要有出处。体现出教学,体现出专业,体现出对经典作品的把握、对形式感的把握。同时要同所学的经典和临摹中的要求联系起来,杜绝自由体。既出效果又要有经典的原则。操作上的策略: 边训练边思考 要求每个字字法、点画,字字过关 边临摹边创作。提取式的临摹,有选择的临摹,不能随便写。
3、创作的时候,要注重具体某碑某帖,就是要以什么作为大基调,中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西方人画马桶够养他一辈子,而后人再学他的马桶就是抄袭了。中国书法则很看重一个传承的关系。唐朝基本完成了五大体的规范,以后朝代都是风格、情感上的事情,所以没必要再创造一种新的什么体来。
6、下苦功练,练到评委都舍不得把你的作品扔掉。可进可不进的时候,才看运气。
1、线条厚重与否,不能光从线条的表象去理解,不能光从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去理解。倘若一根细线条质量很好,我们也可以把这根线条理解为厚重的。
2、草书的最高境界就是写一种个人符号,从表象上来说不应该是狂放的摇曳,而是一种平静的流淌。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又不失草法。
3、起笔很重要,以王羲之为例,线条就是一点弹出去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对于草书,要避免过多的线条的缠绕,尽量简约些。王铎、傅山就是缠绕太多,以致废线太多。
对于行书,以米芾为例,不能光刷,直来直去,要一波三折。起笔一定要做到位。用笔不对,全盘皆输。不得法,会写得很累。
当代人学隶书若想走捷径,可以直接学金农,但是真的很没必要。篆书,就展赛而言,写小篆很吃亏,一来字法要很准,很容易就出现毛病,二来要一丝不苟,很累。
5、对联的对比应该是斜线的对比,而不是平衡的对比。
6、写对联不主张放在一张纸上整。左右对齐,则成春联了。
7、技法上的问题,要尽快解决,速战速决,不能耗太多的时间。
8、先把作者自己打动,再把评委打动。不能打动自己,很难打动评委。
9、苏东坡、怀素的手卷开始都是在找感觉,前几行蠢蠢欲动,都是在试探,后来找到感觉了,也就放起来了,高潮就自然的带出来了。
10、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初学者选字帖也要量力而行),很多人喜欢巩俐,喜欢章子怡,梦里都想着得到她,最后得到的只有一个。
11、什么是篆刻?篆刻就是把要的留下,不要的挖掉。要与不要之间,大有文章可做。
12、王羲之小楷很少钩是直接钩上去的,学之当参隶。通隶,则高古。
13、先解决共性的问题,再解决个性的问题。
14、花一年的时间解决一辈子的问题,真的很划算!
陈教授:前一个学习阶段,我们以怀素《自叙帖》为学习内容,以草书的流畅度、草书的停顿以及草书的环转作为学习主题,并对其技法作了深入的分析。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学习要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以张旭的《古诗四帖》作为学习内容,对以《古诗四帖》为代表的张旭草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就第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来看,同学们在连续三个周期的《自叙帖》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草书基本技法。用《自叙帖》作为我们草书学习和研究的入门内容,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自叙帖》的线条能够“竖”的起来,如果用其他的草书,比如以黄庭坚、徐渭的草书入门,我认为都达不到这个要求。《自叙帖》没有一根线条是“拖”出来的,所有的线条都象“钢丝”一样挺立着。但对于我们学习来说,《自叙帖》存在着一个比较大问题,它的线条变化的幅度不大,它是属于“内功型”的草书,“内功型”草书字帖能被人理解和看懂的概率很低,大部分人并不觉得它好;同时,对于我们的草书学习来说,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草书语言,光靠一个“内功型”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在前面三次草书训练的基础之上,用张旭《古诗四帖》的外向的“表现型”的草书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草书训练内容。
“内功型”的草书是指线条的功夫非常好,但在表现上却“不动声色”;而外向的“表现型”它有表达,而且,这个表达人人看的到。在我们今天的草书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草书的艺术语言,要动一点“声色”,要让别人了解你的笔头功夫变化到底有多大。在“表现型”的草书中,最高古的就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对《古诗四帖》的来历,很多人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是六朝时的谢灵运所写,有人认为是唐代的张旭所写,从东晋到盛唐,再到指它为南宋摹本,各种各样的争论都有。我们今天不是作字帖的真伪考证,它是什么时候写的谁写的和我们无关,我们只要认为这是草书的一个经典,就象《兰亭序》的争论一样的道理,很多认为《兰亭序》是假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兰亭序》。所以,我们选择张旭的《古诗四帖》作为这一轮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去摹仿,而是学习和掌握《古诗四帖》中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最理想的目标是一动笔就有它,如果对这个字帖还不是很熟悉,还无法做到一动笔就有它,那么,至少你能看得懂它,虽然它只是几根简单的线条,但要知道其中的名堂。
我们给这次《古诗四帖》的学习确立一个主题,就象前面有“流畅度”、“停顿”和“环转”主题一样。这次,我们草书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张旭《古诗四帖》,学习的主题是:“草书线条的表情”。草线条的表情有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关系是:草书线条的表情表现得越丰富越多样,它的线条水平就越高,这是我们这一阶段学习的原则目标。
就草书表现技法而言,同一种技法不断重复,这个线条“表情”肯定是简单的、单调的,单调的一定是乏味的;但“表情”过于丰富,杂乱无章,那么这个“表情”的丰富也是低水平的。有丰富的线条表情,同时表情的表现又井然有序,这样的表情丰富性才是最高的境界。以前,在学习中多次提到,我们的技法学习就象戴着脚镣跳舞,舞要越跳越漂亮,但这个脚镣不解开,所谓的“脚镣”就是指书法的基调井然有序。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在限制中充分表现线条的丰富性。怎么样做到表情丰富,这里面是一个很大学问,这个表情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我们认为草书线条的表情的丰富性是从古代的经典法帖中来,所以,我们要先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对草书线条的“表情”,我们先设立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有次序感,在有次序的前提下表情越丰富越好,越单调乏味越不好。许多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写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个人的习惯,这个习惯,美其名曰“个人风格”。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它是一个个人的风格,但在我们眼里,这个个人的风格实际上是最糟糕的,最不丰富。有了个人风格,就有一个个人标签,有了个人标签就会单调。我们提倡不断地学习古典法帖,要的就是丰富,而且越丰富越好。线条表情的命题本身就是要丰富,如果是单调我们就强调规则,强调楷法;如果是强调线条的表情丰富,那么,就是反规则的。但它还必须要有次序。表情越丰富越好,但这个丰富的程度是有限制的。
在线条的表情表现方法上,古人写字观念下的线条表情表现和书法艺术性的线条表情表现是不一样的,而且“背道而驰”。古人写字为什么都要讲“法”,“法”的概念就是要你简单,古人通过笔法、通过字法、通过章法寻找书法中最有规律的东西,让书写方法简单化、规律化,就是因为古人的需求首先是写字,而不是艺术。比如象《四库全书》的抄本,这时候的书写是抄书,抄工在抄书时应该是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越丰富越好。一方面越简单写得越快,另一方面简单容易认,如果这时把笔法表现得很丰富,那么,抄的速度会很慢,时间会很长,还有不好认,这样就不利用《四库全书》的传播。因此,如果是实用性的写字,它的表情不需要丰富,如果是写字,它是越简单越规范越好。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证明,古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法”,“法”的成立是约束人的,让千变万化的东西变得简单,这是一个社会应用问题。今天,我们讲的线条的表情,其实是和强调法度在技法上具有相悖性,我们艺术要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做,而写字是把复杂的事情往简单里做。我们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做?是因为我们在做书法艺术的学习,而不是实用的抄书。
线条的表情告诉我们,在古人的经典名帖中,表情越丰富的境界越高,表情越简单的境界就越低。在这些草书的经典的法帖中,怀素的《自叙帖》,它的线条看似简单,但内功非常丰富;黄庭坚的草书属于表面表情很丰富,但内功很简单,如果把怀素和黄庭坚的草书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自唐以后,草书在走下坡路,黄庭坚不如怀素。张旭的《古诗四帖》是表情最为丰富的一个草书经典法帖,后来的黄庭坚、徐渭、王铎等,都没能超越张旭的线条表情的丰富,超越怀素的内功深厚,这就是为什么把线条的表情设立为我们草书训练的又一个课题的理由 学习的主题确定以后,就我们的学习方法而言,就是谁能把线条变化写得越到位,甚至于夸张,谁就是这次学习的成功者;谁把变化写成一样,谁就是失败者,说明你还看不懂字帖,体会不到字帖的内容。这个主题的学习和前面“流畅”、“停顿”、“环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线条的表情是追着线条的变化走,关于线条的表情,怎么样去追究它的变化。草书的变化有很多种方式:有结构字型的变化,有空间的变化,也有线条的变化。我们在“环转”主题学习的时候,大家有一个感觉:字的空间变化,是我们追究的重点;线条表情的变化是什么样的一个变化,主要立足在线形,线形没有变化就是没有变化。对强调线形的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描”,“描”最容易把线形变化表现出来,但是,我们最终还是把它写出来,通过书写的过程中的动作连贯,使这个变化自然而然地流露或者生发出来,而不是通过“描”把它做出来。但在开始学习阶段,还要用“描”的心态去观察它,在观察的时候还要用亦步亦趋的“描”的心态去对待它,这一点同学要特别注意。你在掌握它的时候,要采用非常机械死板的方式,但你在对它理解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基本的动作贯穿始终。张旭《古诗四帖》,它和怀素的《自叙帖》不一样,相比之下,张旭《古诗四帖》比怀素《自叙帖》更容易“描”,《古诗四帖》线条的变化在线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对这字帖不熟悉的同学,先用“描”的方式熟悉字帖,然后,在临习的时候,就会把“描”时对字帖的认识用到里面,如果用自己的习惯来写,肯定有问题,现在不要把“描”和“画”看作是难为情的事,这个方法,我看到老一辈书法家也做过,他们也是用“描”的方式来观察字帖的细部表现。用“描”的方式做过以后,心里就有了数。对着字帖一次可能只得到它的“五十”,如果“描”一次就有可能得到它的“八十”。所以,对我们同学来说,把《古诗四帖》“描”一下,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我们的学习,是面对线条的丰富表情,尽快地接近它,而且不择手段地靠近它。
要把掌握到的丰富的线条表情进行归类,比如,在字帖中,同一个“横”到底有多少种写法,这个方法,我们在学魏碑的时候用过。但魏碑和草书不一样,草书有速度感在里面,你不能慢慢得来,不能停下来分析它的技法。这里面还有一个怎么样做到归类的科学性的问题,比如说一个“木”字旁,在字帖中到底有多少种写法,同样“木”字的竖笔,到底有几种表情,就象《古诗四帖》中的“中”字,它的竖笔到底到多少种表情。象有的线条“绕”得非常厉害,如“岩下一老公”中的“岩”字,整个线条绕来绕去有好几个“绕”,每一个“绕”它到底起什么作用,它的笔怎么样走,这些需要进行概括以便于记忆。要把它比较常见的一些写法作出归类,它的表情也是极其丰富,光是起笔,我以前在学的时候,总结出有二十多种写法,你如果看懂了它的二十多种的起笔,你写的时候不可能只用一种来包打天下。这个时候的草书学习,和学习正好相反,楷书学习方式是可能有二十种方法我把它概括成二种,概括成二种好掌握;草书恰恰相反,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二十种写法,最好的结果是你还要发现三十种,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变成两种写法,只有把这个归类做出来,你才知道怎么样去用它。
陈教授:今天的第一轮练习是让大家熟悉字帖,同学们按照自己的书写习惯先把字帖临一遍,要求大家尽可能接近《古诗四帖》。
练习要求:线条的表情要丰富不要固定,要复杂不要简单化,要强调趣味不要单调乏味;表情的丰富性最终的落脚点在线条,所以不用去考虑结构,不需要考虑空白关系,当然,基本的字形还是要写准,形不准这个表情就没有用。这次作业的目的是先发现线条的表情,线条的表情丰富是这轮练习的重点,练习中,最重要的是发现,而不是表达。练习完成后,我们针对作业对照字帖进行分析,通过字帖和作业分析,我们要对张旭《古诗四帖》的线条表情了然于心,临摹练习是要长期坚持的事,两天不可能练得起来,但通过这几次的练习,你至少知道线条的表情是怎么一回事。
陈教授:线条表情的丰富性是和字形结构表情的丰富性是互为表里的,但我们为什么不以字形结构的丰富来代替线条表情的丰富性呢,实际上,写书法先有字形结构的表现,字形结构好象是一个人的体格,然后才有线条表情的丰富,线条表情相当于人的五官、四肢,正确的叙述应该是先有字形结构,然后才有线条,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说,先追究线条表情的丰富性,为什么?过多注意字型结构,会忽略了线条的表现,线条的丰富性受到约束,当然,到最后字型结构还是要追究的,如果这个字型结构写不准,你的线条是不可能好看的。但是我们在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线条的丰富性。为什么要说线条表情的丰富性,而不是字形表现的丰富性?如果讲到字形的表现,在你心中无论字形的变化,一定会有一个九宫格或米字格的规则,如果是这样,这个线条的独立就不存在,如果字形讲得越多,线条就越难操作。在这个时候,除临帖准确度以外,我们为什么不讲字形结构的表情?因为字形结构的出发点是相对固定,而线条的表情却不固定,在草书中,某一个线条在哪里“拐弯”的随机性很强,线条表情的立足点,就是要追究线条表情的独立的美,这其中是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摆脱字形结构的约束,另一方面又要写的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祖戏的作业字形太稳了,全是一个长方形的造型,陈志超的字形太稳,每个字的四周空白都是一样,每一个字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什么意识,是楷书的意识。所以,一定要打破楷书意识。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拿了一本“草书字典”说明草书不能做字典的原因,当时得出一个结论,草书是不能编字典的,当然这指的是艺术的效果而言。这两点一定要让大家把握住,这个把握住以后,线条的拉长或撑开,你就可以无所顾忌,只要它在艺术上是美的。
针对线条的表情,大家做了第一轮练习。第一轮练习之后,大家可以把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作一个比较,同学们分析一下它们的线条表情都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途经进行表现?
作业四,第一个分析的部位是“岩”字头部(字帖图例二A),和字帖对照,作业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起笔这个部分的三角形,但作业没有做出来;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部位是左低右高之势,作业几乎是一个很平常的写法,从字帖的图例来看,由低向上的转折,导致线条弧形上“卷”,下沉以后平推出去,它的动作是变化无常的,线条的节奏也上起伏不定,但作业四从起笔到这个线段的结束用的是同一节奏,线条也是同一个表情,尽管你在写的时候用笔轻重不一样,但变化还是不明显;如果把它概括一下,转折部分是一个圆弧,而下面这根出去的线条是平推出去,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表情。第二个分析的部位是“岩”字中间(字帖图例二B),字帖中这个部位是重要是这个看似“环绕”的一笔,这个地方有一个环转的意识,但字帖中下来的这个地方实际是一折笔,前半段是环上去,后半段折下来,这就是线条表情的一个重要表现,就这么一个小的局部,我们已经看到线条的表情存在,陈志超作业中的这个部位,前半段的线条是直着走,后半段线条是一个下弧线,上面一笔粗下面一笔细,正好和字帖表现相反;这个看似环绕的一笔的前半段上弧,这个弧下来的环更大,它是拉大了这个部分的空间,但作业没有拉开,而是把所有的空间压扁。普通的写法这样没错,但对照字帖以后,就知道这个写法没有拉开。第三个分析的部位是“岩”字的最后一笔部分(字帖图例二C),字帖中的最后这个部位是两个弧线再加一个点构成,构成不是很复杂,但线条的表情却有不同,这几笔的表情变化,不仅仅是用笔,其实还有行笔的方向,还有线条的准确度,但在作业的表现我眼里它们的表情是一样的,在字帖中本来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字象连环一样,不断在套,套一个部分是一种调子,又套一个部分又是一种调子。
我们回过头来再字帖,就“岩”字的头部来说,它表现最硬朗的部分在哪里?就是在平着出去这个部分。最复杂最慢的在哪里?在起笔的这个部分。它越是紧缩,它的速度越慢,当然,还有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表现,作业中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中间调子也没有,整个看过去是同一个调子。而字帖中它至少有三个调子,如果下面看下去调子还会更多。一个“岩”字的表情就这么丰富,大家再看最后这个笔画,我在这里看到是用笔毛“蹭”出来的,它的方法和前面不一样,前面是用笔尖,到这个部分笔是全按下去,这个线条是笔毛擦出去的,作业中的这一笔是沉下去了。
在对作业的分析中,我关注的重点和字形没有关系。我们针对的是线条,关注的是线条的表情而不是字形结构,关注你在学习中有没有注意到线条的细节。我们现在发现了线条的表情不一样,我们还要做到怎样表现这个表情,用什么样的技巧才能做到这个不一样。先要看出它的不一样,发现这个不一样和我们临帖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家说说这个不一样的关系在哪里?看不出来就不能表现。比如“岩下一老公”中有一个“一”字,对你来说它不是一,如果按唐楷的笔法,就是起笔、行笔和收笔。但在对这个笔画,我们的关注点是头、尾和中段都要关注,写得越特别的地方,我们的关注度越高,越平常的地方,我们对它的关注度越低,比如说“公”字,我就不讲它,它是一个很平常的写法。这些部分都不仅仅是线条,但是都要通过线条来表达,先是线条,但最后我们批评它的时候都不是线条。那不是线条是什么?其实我们最后的关注点是在于它的动作。我们找出来的是线条的毛病,但最后都被归结为是动作的问题,回归到我们的技法,做出来的效果是线条,我们实际上是从线条的表情追究到技法动作的表现。在技法动作运用过程中,大家需要掌握六个要领:
一要以柔制刚。这个要领要求写出来的线条要有柔顺,看起来“剑拔弩张”的线条不是《古诗四帖》的线条。
二要以厚制薄。在《古诗四帖》中,哪怕是一根很细的线条,它也是厚实的。三要以慢制快,不要把每个笔画写得很爽利,《古诗四帖》的线条变化的要素很多,线条写得“磕磕绊绊”,在“磕磕绊绊”中体现它的魅力。
四要以弧制直,怀素的《自叙帖》中有直线的线条,但在张旭的《古诗四帖》中几乎没有直的线条,所以,表现弧线是技法的一个主要要领。
五要以复杂制简约。《古诗四帖》的线条表情非常丰富,如果把它的线条写简约,说明我们的学习是不成功的学习。
六要以变化制平实。这其中复杂也是变化的意思,但变化是人为因素所强调的,对平常的线条加以强调,在这个里面变化越多越好。
陈教授:通过课堂练习,同学谈谈对这六个要领的理解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李祖戏:现在可以看出来线条的一些变化,张旭《古诗四帖》的线条的轻重变化更大,字形的变化也很大,枯润变化比怀素多,提按动作比怀素的多,怀素的《自叙帖》写起来要比它轻松流畅,我对这个字帖更喜欢一点。但是,现在有的变化还写不出来,可能是技法还不熟练,对六个要领还要作进一步的理解,我想,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写好。
于钟华:以前学过张旭《古诗四帖》,所以刚开始写得很轻松,听了陈的批评以后,又觉得很失望。这里面线条的变化太多,拿张旭和怀素比较,我觉得怀素进去很难,就是你想写象它一开始很难,一旦进去以后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而张旭的草书,初写乍一看写得很象,但进去以后还是招架不了,它的线条顿挫无定位,经验的东西在这里起不了作用了,我认为,和怀素草书相比它更有艺术气息。胡立唐:通过练习,张旭《古诗四帖》的线条表情能看得出来,但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动作做出来才合适,现在应该是摸索阶段,技法的熟练运用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因此,坚持下去才能有所收获。
郑瑞;写怀素的时候,要做到线条的刚劲和弹性比较难,怀素用笔的丰富变化不如张旭,张旭《古诗四帖》有很多线条的变化很突然,我们意想不到,比如在一画当中有很多锋面的变化,比如这次作业,后面“登天”的转来转去,字帖上看到有变化,但自已写出来,动作还是一样的,把它简单化处理了。
李海宗:怀素和张旭相比,我比较喜欢的还是张旭,怀素感觉进去特别难,现在还感觉没有进去,张旭的草书有一种亲近感,好象会容易进去,当然也不会想象中的容易,做练习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具体的用笔手段的不够,因此,六个技法要领是我们解决用笔手段的一个秘诀。
陈志超:张旭《古诗四帖》用笔的技巧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很多转折变化很大,也很丰富,听了陈老师讲了以后,就有了信心,还要多加练习,才能体会到,现在刚开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
陈教授:同学们对张旭《古诗四帖》的学习要比怀素入手要快,当然,前面三次对怀素《自叙帖》的练习并没有白做,它对今天学习有很大的积累支撑作用,虽然写的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在积累。现在需要做的事,是进一步对字帖作细致入微观察,我们要以虔诚的态度来面对经典。写的时候,看到某一笔不顺眼,结构也不好看,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不顺眼、不好看的东西,才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意义,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王铎、黄庭坚的草书,写得很熟,看得也顺眼,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学习偏离正确的方向,找这些“不好看”的字帖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阻止你走向烂熟的一个方法,不要以为一开始很对你的口味就好,我开始学习草书的时候,写的是黄庭坚,而且写得“眉飞色舞”,但后来感觉越写越滑。学习了张旭《古诗四帖》,正是因为它结构不漂亮,正是因为它的线条和唐楷线条相比显得很生硬,才使我自己的书法趣味到现在为止还不坠入俗道。
要尽快找到线条的表情,尽快找到表现线条表情的技法,大家可以运用勾摹的方法,这个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勾摹的时候,你可以在想,这个地方我用什么样的动作才能把它做出来,比如“岂若上登天”这几个字,你只有勾摹一下才能知道它的精彩所在。
陈教授:勾,是把线条的每一个部分,哪怕是书写上很不合理的部分都会把它勾画出来,因为这个方法是盯着它的外形走的。摹,是比较多地注意书写的动作,用完整动作把线条形状写出来。勾和摹实际上是两个环节,第一次做的时候,无论是勾还是摹都可以做,大家讨论一下勾摹以后的体会。李祖戏:它里面的好多笔画好象写不出来。李海宗:感觉笔触更多,内容更多。
胡利唐:原来看出来,但感觉写不出来的动作,现在知道怎么写了。郑瑞:细节的地方看得更清楚了,写的时候不会一划而过了。
顾建荣:摹的时候,自己的书写习惯就调整过来了,不会一划而过了,现在提按、转折、绞转多了,细节的地方考虑就多了。
于钟华:很细微的东西观察到很多,比临帖时看得仔细,勾摹要比临帖表现的质量要高一些。说明平时临的时候偏差度很大。
陈志超:会对线条的细节很在意,字形也可以得到校正。
陈教授:七个同学讲了七个不同点,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学怀素《自叙帖》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做勾摹练习?
李海宗:怀素《自叙帖》的线条特别难写,线条很长又很硬。
于钟华:怀素是结构的大师,张旭是笔法大师,笔法的表现在细微处,所以要在勾摹时细细体会进去。
沈赐恩:线条的质感,张旭丰富,怀素的中间段相对来说简单一点,勾摹的体会从张旭中得到会多一点。
陈教授:我们已经得出结论,《自叙帖》的学习,你关注比较多的是它的结构和挥洒过程,挥洒得越流畅写得越好,结构和挥洒过程不需要勾摹,当然,“摹”出来也很难。学张旭《古诗四帖》主张大家做勾摹练习,是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意外的笔画,根据常理很难推断的笔画。一般的临帖,这些意外的笔划会被平时的书写习惯“吃掉”,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湮没了,然后把平时用得很熟的习惯夸张出来,这样的话,这个字帖很难临得准。通过对张旭《古诗四帖》的勾摹,其实要告诉大家,写这样的字帖要和自己的习惯“拧”着干,临得很别扭、很难受是对的,临得很舒服、很流畅反而不对。凡是舒服就是平时书写习惯的大暴露,因为它里面的所有的意外都被你“吃了”,再也表达不出来。
李祖戏说“勾过了以后才发现写不出来”,李海宗说“这里面笔触很丰富”,说明平时写的时候你的动作和笔触没有那么丰富。所以,通过勾摹,哪怕你摹得不是很准,但你已经有这样的感觉:它怎么会有这样写法,而这些写法,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写过。胡利唐说“平时写不出来的动作,通过勾摹以后,可以写出来了”。平时你们临帖,是字帖“统辖”你的动?,还是你的动作“统辖”字帖?一般而言,大家会用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来临写字帖,也就是用你自己的动作来统辖字帖。这个时候,勾摹的意义就在于:一般的学习,我们是会什么写什么,凡是不会的就“虚”了它,会的就用上去。当然你也会学到一部分,就算可以学到它的百分之七十的东西,实际上后面百分之三十最珍贵,是让我们能达到登峰造极水平的最后的百分之三十却让它没有了。而这部分,它可能是和你的习惯对着干的,所以,你拿到的百分之七十虽然看看已经不错了,但你的动作必须要跟着字帖走,而不是用你原有的习惯动作来改变字帖,不这样就做不到字帖中的线条的效果。郑瑞说“通过勾摹可以发现线条形态和锋面的变化”,这是指观察的细致程度,顾建荣说“平时写的和勾摹动作不一样,平时写的时候动作比较轻滑”,勾摹的时候,动作就会比较多,关键是和平时写法不一样,通过勾摹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这个时候的出发点是以技巧为主还是以字帖的效果为主?实际上是以字帖的效果为主。换一个新的字帖,大家认为都没有问题,肯定是不对的,其实是越没有问题越是有问题,如果觉得到处都是问题,其实这时你已经发现问题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再说,至少你已经发现问题了。(3月8日上午
教学提要五)这个字帖总是给你意外,而且这个意外最后是一片狼藉,但最终发现它还很有秩序感。
于钟华:有的线条在摹时,按照常规的动作是做不出它的效果,所以,我补了一笔,补了以后,才知道它里面加了哪些动作。
陈教授:你可以在一些线条中“加笔”,本来它就需要这个东西,至于你另外描上去是另一个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加笔”,为了达到效果,这样的“加笔”有何不可?字帖里面有的效果,可能因为你的技术不够,“加笔”可能是很笨方法,也就是写不好再“描”一笔,但到了真正临写的时候,你会越来越不想描,以后就会把这个动作慢慢统一起来。但这个时候的“加”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现在到底要什么,我们要的是最后的效果,可以达到效果的各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无非现在笨一点,先用“描”的方法,等到对这个字帖“滚瓜烂熟”的时候,不用“描”,但最后的效果和字帖一样。说到底是以效果为主,还是你的技法动作为主?这个动作是用很长时间固定下来的,越固定的技法写出来的是习气,你如果不做这样的“加”,不做这样的“追究”,那你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平平庸庸”,这个字帖的效果没出来,或者是只出来一半。如果你不用“加”的方法,而是用你平时习惯的动作去控制字帖的方法,越写到后来,你的风格就越僵化,水平就越低,表现力就越弱。加了东西以后,加的部位会不一样,加的方式会不一样,实际上你的表现力就越强,效果就越好,我们最后的目的是效果。
摹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摹的时候不描,你临写的时候就不能发现,摹的时候越描对你越有帮助。勾的时候不填墨也有它的好处,你可以把想象追加进去,其实也未必没有功用,把想象力加进去其实也有好处,楷最为典型,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尤其是创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想象加进去,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未必是双勾本一定不好。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在某一个阶段这个效果可能更好,但现在还是要勾得准确一点。
陈志超:我很刻意不去描,尽量用动作的变化来弥补,有意和原来的书写习惯拉开距离,有的效果已经出来了,但还不够,程度大概只有做到一半,对比度同学们要更强一点。李海宗:有的需要补笔,还是要用“描”方法,不描看不出来。李祖戏:现在感觉很难做,在哪里加笔判断不出来。
陈教授:作为练习来说不差,写的很难受,越难写反而是对,写得很舒服就不对,在难受的过程中会有新的东西加进来。有的笔画很古怪,所以我们在“加”,由于效果的限制,可能在“减”,其实做这样的减可能更费劲,有复杂的动作反而简单地做。加笔和描笔的练习,是为了加强对线条的丰富性的理解和表现,同学们回去还可以做这样的练习。
从字帖中选“王子复”(字帖图例四)为一组范例,要求同学做两组练习:第一组你用正常的书写习惯按他的结构写一遍,第二组按字帖所提供的信息,用加笔和描笔的方式夸张地做一遍。
讨论之前,我给大家一个提示,也就是按照课堂中提出的六个要领:一要厚,二要弧,三要慢,四要柔,五要变化,六要复杂,用这样具体的标准来分析。比如说:它不象张旭《古诗四帖》,它不符合刚才列出来的六条原则中的哪一条,或者哪几条。
李海宗:用以慢制快的原则来判断,张旭《古诗四帖》的慢,字帖
(一)感觉比较快,写得有些太随意,我认为字帖一不象张旭《古诗四帖》。
沈赐恩:相对来说,字帖
(一)看上去要快,粗细的变化不大,这样流动就快,字帖
(二)的粗细变化比较大,相对来说速度就会慢,这就是以慢制快的原则;还有一个以柔制刚,以弧制直,字帖
(二)的线条有弧,它这个弧是铺毫的,是铺下去拎起来,字帖
(三)也有铺下去,但还是没有弧的感觉,字帖
(三)感觉也不象张旭《古诗四帖》。
胡立唐:我们这两天学的是线条的表情,字帖一的线条表情很简单,随便那个线条拿出来和字帖
(二)、(三)比,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动作,表情也不丰富;如果按六个原则来看,字帖
(一)这个都是直的,粗细变化也没有;以复杂制简约来看,字帖
(二)复杂,字帖
(一)的线条都差不多,实际上这个线条是一种速度,一种运行的方法,今天的很多人写草书就是这样的写的。
于钟华,这三个字帖比较,字帖
(二)、(三)的线条是圆的,圆而浑厚,字帖
(一)不圆,不厚且简单,字帖
(二)最有大家气象。
陈教授: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大家作一个判断,在对比中,如果大家一致认为字帖
(二)最有可能是张旭的草书,字帖
(一)最有可能不是张旭的草书,然后,找出这个它不是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对字帖的认识已经又深入了一步。我们通过这三个字帖的选择,其实大家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尺度,心目中的张旭应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心目中的张旭不应该是这样的,其中就有很多细致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信奉的规则,既然它不是这样的,我写出来肯定不能是这样。今后写草书,怀素是骨力,张旭是血肉,肌肉丰满,有贵族气,就是字帖
(二)这种水平。
如果我们做一个练习,从怀素、张旭的草书中分别拉出一根线条,让大家分辨,大家能不能分得出来?很重要。这其中的语汇,如果你能分得出来等于有了两套语汇,而且这两套都很高,后面学下去还有其他草书语言。我们这个学习肯定有难度,因为你们在学顶尖的东西,哪怕你最后学得不象,你也会知道这是高深的东西,写不出来,但能讲得出来。
陈教授:我们的草书学习,要求是列出只有草书才有的课题,而不是用通用的技法来写草书。一般写书法的来说,结构不一样,用笔是一样的,都是中锋用笔,写出的是草书结构,但没有草书的专项技法。我们所做练习是为草书专用技法而设定,从技法的角度来讲,范围更小了,精度更高了。我们盯着草书,甚至有的时候还不光盯着草书,象这次讲的线条的表情,就是盯着《古诗四帖》,把范围缩小到一个经典的法帖,如果从技法学习的角度来说,范围缩得越小,它的指向性就越强,它的专业性也就越强,所以,从一个大书法的技法到一个草书的技法,再缩小到一个法帖的技法,这个中间就是一个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一般的业余学习,一般老师的指导都会是用同样的技法,书法的技法等于草书的技法,草书的技法等于《古诗四帖》的技法。
我们在这里强调线条的表情,在讲环转,在讲厚实,在讲以慢制快,在讲以弧制直,怀素的《自叙帖》中也有很多,这里面的一个前提是:你必须读懂字帖。读不懂,你就无法提取它的技法,读懂它,你就知道这个技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研究的技法有特指性,写楷书不要考虑这些问题,写魏碑也不要去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线条的表情指的就是指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后我们如果学习黄庭坚、徐渭、王铎等的草书,对于这些我就不会给你们讲表情,因为在那些字帖里表情的丰富性不是它的特点。只有在《古诗四帖》中,“表情”是它非常重要的特点,我对同学们作业的批评的目的是,要大家找到只有这个字帖才具备的特殊点。
掌握一般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应很多字帖,但掌握这个字帖的特点,只能适应这个字帖,普通学书法只要掌握一般的书写方法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只掌握一个字帖《古诗四帖》,那岂不是把自己“框死”?那以后我们也不一定就写《古诗四帖》,学会了这个技法是不是会把自己“框死”?其实所在的草书都能写,那是一个通用的技法,这个是属于一个特指的技法,写的特指的技法会不会有问题,这其中一个是宽,指通用的技法,一个是窄,指专用的技法,一般而言,通用的用起来方便,但越是专用的技法它越有深度,通用的技法虽然适应所有的法帖,它的深度就不够。用深度很深的技法来对付其他的字帖,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专用和通用的概念。专用的东西肯定是深的,越是专业的技法,只要你把它总结的有规律、有道理的话,它的深度和高度越明显,懂它的人就更少。在通用的技法中,又宽而又深的东西是没有的,有多人会选择宽不会选择窄,如果换一种方式,让你选择深和浅的时候,你又会选择深,有没有可能又宽又深?过去人讲“样样通,样样很稀松”,“三脚猫”指的是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行,这不行是指深度不行,是指用深度的角度来说它不行,浅尝即止。
《古诗四帖》有许多种技法语言,可能有同学认为不需要专攻单一种技法语言,假设今后不专攻,那今天这样的学习有没有意义?应该还是有意义的,当你知道草书中有这样技法的时候,你就知道将来会怎么去用它,将来用的时候也不一定以这样的风格来用,写另外的风格还是可用的,但这个用是大部分人看不出来的,只有少数人钻得很深的人才知道这里面的名堂,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就会有感觉,你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意义,你会觉得这样投进去这是何苦,一旦你知道这里面深和浅的关系,你就知道实际上是这个道理。
勾摹练习以后还要做,通过勾摹把点画的变化真正地提取出来,如果不这样做,还是会把字帖中非常有特点的技法,经过你对它的视觉筛选,把它变成一般的技法。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临帖的意义不大。对特殊的字形,勾摹是一个好办法,尤其是非书写出来的效果。为什么我们在《自叙帖》学习阶段没有选择勾摹,而在《古诗四帖》学习中运用勾摹方法,因为,这其中有一些非书写的因素存在。为什么要说非书写呢,是因为它有很多笔画按今天用楷书的方式是做不出来。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张旭三帖分析中看出来,《肚痛帖》的写法和《千字文》的写法,明显不一样,比如说《肚痛帖》里面有这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尤其是这一块的写法,普通的毛笔会不会写得出来?石刻会不会这样去刻?稍懂书法的人认为不会这样去做,只有张旭写的时候就有这种方式,无非是石刻表现得生硬一点而已,但它的线条形状就是这样。如果掌握了这种方式,你就知道这里面有个结点,这里面有个停顿,这个方式我们原来觉得不正常,但它实际上可能就是这样。要追究这些变化,要领是适度地“反书写”,“反书写”的要领在魏碑学习的时候说过,“反书写”的意义是反写字,“反书写”可以和石刻相对应,书写中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是书写,写字的书写也是书写,如果认为反书写就是用“刻”去代替“写”,就容易把艺术的书写给一锅炒掉了,反书写只有和反写字挂起钩来,也就是艺术的书法一定是有程度不同的反写字式的书写。这个关系希望大家注意。凡是书法艺术的表达,它或多或少是反写字式的书写。反写字的书写,我们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怎么难受怎么写,艺术的书写和实用的书写一定是对着干,我们发现《古诗四帖》中的任何一个“加”和“描”的笔画,其实很可能都是艺术的要求,都是反实用书写的要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对表情结果和表情的动作过程作一个追究,现在我们只看到结果,上午有一个关键词,叫习惯和动作与最后效果的比较,如果是效果重要,我们的技术动作就要服从效果,如果你做不出来,用“描”和“加”笔也要把它先做出来。下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倒过来追究,是不是只能用“加”和“描”才能表现效果,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以慢制快、以弧制直等这样的方式使得我们可能不“加笔”和“描笔”也能达到这个效果。
经过四个半天的学习,大家认为学习《古诗四帖》是否有意义?我们通过它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家在学习的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针对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林光进:陈老师以前讲过,我们的草书学习,最终要找到草书专属的技法语言,我们在怀素《自叙帖》学习的时候,草书的“流畅”、“停顿”和“环转”,是怀素草书的专属技法语言,在张旭《古诗四帖》的学习中,我们除了寻找张旭草书的专属技法语言,还有一个以前讨论过的草书“难而迟”的问题,我认为目标是能找到多种草书的专属技法,对我们的草书学习有一个丰富的技法积累,这个意义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有了草书的专属的技法,有了新的草书理论,这是对现有的草书是一个非常大的补充,对于草书来说,它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难点是从《自叙帖》转到张旭要有一个过渡期,还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顾建荣:这个学习难度是有点大的,有点别扭,和平时写的相差很大。以前写的时候,细节不会去注意,写得不精到,但对我们的书法学习来说,有非常大的意义。
于中华:这两天课上下来以后,我想到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讨论过“草贵流而畅,今反难而迟”的问题。“草贵流而畅”,认为草书就是写得快,写快的草书得到了大家的喝彩,但过了以后,我们再看写出来的草书,味道不够,单调,单一,简单。对“难而迟”这样的观点,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但书法作品拿出来一看,还是不行,其实一点都不“难而迟”。他所说的“难而迟”,是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难而迟”,有了观念,怎么样去落实,落实到内容上比较困难,所以,我觉得草书是怎么样追加进去“难而迟”的内容,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和平时的习惯拧着去干,也因为这样所以要“迟”,我觉得落实到内容上是最重要的。
李祖戏: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对草书有了一个新认识,以前认为写草书很快,写得很舒服,这两天听了陈老师的课以后,还要做到以慢制快,还要表现很多的细节,以前写的时候写得很大概,写得很流畅,以前的观念改变,这是收获最大的。
胡利唐:方向清楚了,怎么练习怎么用,怎么样去用,心里就没有底了,我觉得学魏碑时候的积累现在用上了。
沈赐恩:这两个字帖在线条是两个极致,怀素《自叙帖》的线条是圆润度的极致,它的线条的变化是最小的,从入门的角度来说,变化小、圆润而有力度的线条是草书学习所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功夫,我认为下面的学习可能就学不好,首先要在线条上过关。张旭《古诗四帖》的线条丰富性是极致,徐渭的草书要靠笔的动荡做出来的,我觉得写张旭抓住线条的内质和丰富的东西。难度在于先看懂它和接纳它,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它,很难接受它,就象这其中的“花”字一样,突然这么粗,又突然这么细,眼睛不接受它,也就不会去表现它,有的时候会拒绝它,觉得它不好看,现在首先要建立一个新的审美观,原来我们看的很顺眼的东西,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并不一定是好的。
郑瑞:《古诗四帖》的线条的质感和表情非常丰富,它的变化没有什么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难的是:有好多东西我不知道它是好的,通过描摹先把它看出来,到手头功夫好一点的时候,慢慢把它表现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草书写得过于简单,不要写得很平滑。
李海宗:怀素和张旭的草书,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线条,陈老师给草书树立了一个新的理念,现在我的主要问题是把草书线条过于简单化,没有丰富性,难度在于怎样解决习惯性的用笔,把毛病去掉,用勾摹方式可以更快地接近字帖,回去以后要多加练习。
陈教授:这次草书学习的对象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学习的主题是草书线条的表情,主要的技法要领有六项,学习的方法是通过勾摹练习,先要发现它,然后按照六个技法要领去表现它。当然两天的练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要知道学习的方法,同学们回去以后多作练习,为下次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