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防洪体系建议书
致广大百姓:你们好!
基于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136个沿海城市中,广州洪灾风险最高,2050年因洪灾损失也将最高,深圳将以31亿美元的损失排名第五的结论,我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我组研究情况公布如下。
首先我组对那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分析他们得到的数据和所考虑的内容,以及他们所用的方法。然后查阅相关专家的评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询有关洪灾方面的知识,包括专家的研究报告,相关人士的学术论文,还有和实际有关的洪灾案例。发现OECD的研究报告中所使用的数据与事实并不相符。比如防洪标准,其假设的是20年一遇,但事实上深圳的防洪标准早已达到200年一遇,更别说到2020年或者2050年了。另一个极为荒谬的假设就是地址沉降,OECD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深圳地质沉降将达到40厘米,但是根据相关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其值应该仅在37毫米左右。基于此类错误得出的预测结果显然是不可靠,甚至是极其离谱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对OECD预测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产生怀疑。
再者OECD研究报告中,将研究沿海城市洪灾损失的通用模型来预测深圳市洪灾损失,这显然不具有特殊性。我们小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洪灾损失与地质沉降、海平面高度、GDP联系起来,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洪灾损失预测,这对复杂多变的预测问题十分有效。基于我们的研究,得到深圳2050年因洪灾损失大约为3.8605亿,约占当年GDP预测值2.1477万亿的0.018%,低于OECD研究预测比例。当然,这些预测得到的数值仅是建立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并未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GDP的上升,政府对于环境和防洪的财政和科技投入势必会逐渐增加,所以其2050年洪灾损失值在排除极端灾害的情况下是低于上诉预测值的。
因此,针对此类学术报告,社会要理性对待。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一些所谓的“科学结论”肆掠全球,快速传播,其中不乏一些缺乏科学严谨性和准确性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客观冷静的对待这些所谓的“科学结论”,请大家擦亮双眼,多方面搜集信息,相信政府给出的结论,不要在未得到专业人士认证的情况下片面相信,去传播流言,产生盲目的焦虑,造成社会的不安。
尊敬的市领导:您好!
针对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所作的有关深圳洪灾2020年和2050的预测结果的报告,我组认真阅读文章分析他们得到的数据和所考虑的内容,以及他们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接纳有关专家的建议,仔细分析和查阅有关深圳的具体资料,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前提下,发现OECD的研究报告中所使用的数据与事实并不相符。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询有关洪灾方面的知识,包括专家的研究报告,相关人士的学术论文,还有和实际有关的洪灾案例。此外,我们还一起学习了评估洪灾损失的方法,预测洪灾的方法等,最后我们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由于经合组织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和预测洪灾的方法,况且经合组织的文章只考虑了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损失,考虑因素不周到,我们小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处理,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洪灾损失预测,这对复杂多变的预测问题十分有效。基于我们的研究,得到深圳2050年因洪灾损失大约为3.8605亿,约占当年GDP预测值2.1477万亿的0.018%,低于OECD研究预测比例,并且建模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科学严谨,有较强的可信度。更表明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经合组织所得到的结论。
但由于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总值的提高,全球气候的升高继而导致的海平面的升高,洪灾所带来的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政府有必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相关防御工作,避免损失的扩大,打好准备战!我组认为政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防洪知识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洪灾发生的时候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 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2提高防洪标准,使深圳整体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3增强相关防洪减灾项目的财政和科技投入,争取减小洪灾发生的频率和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
4加强相关预测研究项目,实时为防洪提供有效的参考。
第二篇:培训体系建议书
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课程大纲: 破冰:检验你的培训体系
第一讲现有培训体系剖析
互动:什么是培训体系?
互动:培训体系包括哪9大子系统?
一、原生态培训体系
二、基于模仿的培训体系
三、基于需求的培训体系
四、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体系
五、基于任务路径图的培训体系
六、基于职业生涯路径图的培训体系
分享:各类培训体系利弊剖析
第二讲建立因企业而异的培训体系总体思路 分享:教学模式思考
一、专业的体系设计
二、1、2、3级的立体结构
三、实用套餐列表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
五、由现在进行时到将来时的对接
六、高效快捷的量化信息系统
七、实用的培训评估
八、训后的跟进与转化措施
九、SD的自我学习
分享:培训体系成功的关键保障
第三讲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建立
一、规划与计划
互动:培训规划由上向下做还是由下向上做
1、什么是培训规划
2、为什么要做培训规划
3、培训规划的种类?
4、培训规划的关键点
5、培训规划10步法
5.1总结回顾
5.2需求分析
互动:培训需求——一个让自己认可的假设前提 基于战略的分析
基于资源的分析
工作分析
培训资料分析
员工面谈分析
问卷调研分析
能力素质分析
绩效评估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现场演练:如何分析“大业”公司的培训需求?
分享:没有需求要学会创造需求
5.3拟订规划
5.4高层沟通
5.5意见征求
5.6初稿检测
5.7动态调整
5.8规划制定
5.9上报审批
6.0规划实施
现场演练:本公司培训规划制订
分享:某企业培训计划为什么成为变化
培训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培训形式
如何编制培训预算
问题:为什么某经理在编制培训预算时脑子一片空白?
6、二级培训体系建立
6.1什么是二级培训体系
6.2二级培训体系建立的实战问题
6.3二级培训体系咨询全案
案例分析:某知名企业二级培训体系应该如何建立?
展示:如何制订部门培训计划
互动:如何建立各职位的培训路径图
二、“本企化”的工具、方法与模式
1、让部门经理10分钟填完的9维度需求调研表
分享:成人教学的启示
2、胜任素质的培训版
3、任务路径图的企业版
4、职业生涯路径图实用版
5、KSAPB模式
6、AOTM模式
展示:向总经理汇报的专业版工具包
三、建立来之能战的内外部讲师团队
1、外部机构——看你不走
2、外部讲师——想说选你不容易
分享:广州某公司聘请外部讲师的10个要求
3、内训师的筛选——让优秀的员工走上讲台
4、内训师的封闭式训练
5、内训师的认证
6、内训师的评比
7、内训师的晋级路径
8、内部讲师如何支付报酬?
9、内训师的成长计划
分享:30个工作日建立内部讲师团的心得与体会
四、课程开发的速度与力度
1、不同的阶段开发不同的课程
分享:“两头堵”的课程开发策略
2、把好课程规划关
3、培训课程体系都包括哪些
4、课程库呈现的形式哪一种最好
5、如何进行课程库的标准化管理
6、课程库建立的实战问题
分享:某企业课程库建立的前前后后——6个典型问题
五、培训实施与指导
1、深深的理解培训管理的定位与地位?
2、你应该向讲师提供哪些信息
3、讲师提交课件的意见稿你的反馈是什么?
4、课前的准备你准备好了吗?
展示:5+1模型课程包
分享:某公司培训专员的授课安排
5、培训中的异常如何处理
6、关于讲师课程调整的怎么说更有效
六、培训的评估与转化
1、评估的前提——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
2、培训评估的模式
3、现场评估五分制还是十分制
4、训后的培训测试怎么做
5、行为评估也要评
展示:某企业训后行动计划
6、培训的投入与产出评估
互动:你给老板算笔帐
7、培训评估的量化管理——绩效评估
展示:培训中的绩效KPI指标
展示:各级评估实例
8、培训评估的统计与分析
分享:某培训经理随时随地提交培训数据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9、6个拿来就用的培训转化方法
分享:培训转化要打持久战
第四讲培训体系建立中遇到的实战问题
一、高层不支持怎么办?
二、中层管理者不配合培训怎么办?
三、没有时间怎么办?
四、没有预算怎么办?
五、员工培训参与度不高怎么办?
六、如何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展示:某企业人员调动频繁,为什么能够及时调出员工培训档案?
第五讲不同行业培训体系建立咨询全案分析
一、手册
案例展示:培训手册
二、流程
三、表单
分享:不同行业培训体系建立中核心问题及解决
分享:培训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量化管理的基础,一切用数据说话!
第六讲本企业培训体系咨询
一、亮点展示
二、问题解答
三、体系指导
分享:最新培训平台介绍
1、企业大学
2、网络商学院
3、时代光华的卫星转播
4、培训外包模式
5、E-learning平台
6、讲师沙龙
现场互动与问答:针对企业现在培训体系进行点评与指导
第三篇:城市防洪考试重点
★城市防洪遇到的问题:城市本身暴雨引起的洪水;城市上游洪水对城区的威胁;城市本身洪水下泄造成下游地区问题。★城市防洪工程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筑防护堤;分洪;修建排水工程。★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汛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水文站网和预报系统;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洪水保险和灾后救济;蓄滞洪区管理;河道管理。★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资源污染;城市雨洪灾害。★成峰暴雨:参与形成洪峰的暴雨核心部分。★城市设计暴雨计算的要求,是推求各节点处符合设计频率的成峰暴雨。★分洪工程可分为分洪道式、滞蓄式和综合类三式。★渠道断面的形状决定于水流条件、地质条件、运用条件和施工条件。★在土质地基中开挖的渠道,最常采用的断面形状为梯形,优点是便于施工,并能保持渠道边坡的稳定性;当开挖深度较大时,为了减小开挖量,又能保证渠道边坡的稳定,常做成复式断面的形状;当渠道水深较大,或渠道经过层状地基时,可采用上下边坡坡率不同的多边形渠道;当渠道靠近居民点或建筑物,要求宽度较小时,两侧可利用挡墙做成矩形断面;当渠道位于坚固的岩石地基时,可采用矩形断面;★填方渠道通常也采用梯形断面。★对于在平地上的半挖半填渠道,通常也做成复式的梯形断面;★土壤的物理性质:土的密度mVmsmw
V;
土
Gms
s
V土的含水率
s;w
m
wm100%★防护堤断面尺寸防护堤的高
s
度:d
ehbA ★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
在堤坝内设置防渗体(如黏土斜墙、心墙),在地基内设置防渗墙、截水墙,以降低渗流坡降;在可能发生管涌的地段设置反滤排水,在可能发生流土的地段设置反滤盖重。★反滤层的要求:被保护的土粒不得随渗水穿越反滤层;允许随渗水被带走的细小颗粒(一般指粒径d
0.1mm的颗粒)能自由通过反滤层,而不致被截留在反滤层内,造成反滤层堵塞;在相邻的两层反滤层
之间,颗粒较小的土颗粒不得穿越颗粒较大一层的空隙;反滤层中各层的颗粒在层内不得产生相互移动;反滤层应保持良好的★反滤层的设计:反滤层的级配选择为了满足上述反滤层的要求,反滤层相邻两层之间的颗粒级配应符合D1
5d485
(保证被保护土的稳定性)5D15
d20(保15
证反滤层的透水性);反滤层的层数一般为2-3层,如被保护土为黏性土,反滤层可采用2层,如被保护土为非黏性土,则反滤层可采用3层;反
滤
盖
重的厚
度
可
按
t
wh(1w)(1n1)t
1(w)(1n)
。★排洪渠的布置:排洪渠的布置应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来进行。★地下水排水措施:一般可分为浅层排水和深层排水两类,浅层排水主要是利用明渠和暗管来进行排水,深层排水则是利用排水井来排水。★河道整治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以人为本、生态治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水位及设计流量:洪水河槽主要从宣泄洪水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流量根据某一频率的洪峰流量来确定,其频率的大小根据保护区的重要程度而定。相应于设计流量下的水位即为洪水河槽的设计水位;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即为造床流量,相应于造床流量下的水位即为中水河槽的设计水位;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由长系列日平均水位的某一水位的保证率来确定,保证率一般采用90%——95%,采用多年平均枯水位或年历最枯水位作为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其相应的流量为枯水设计流量。★设计断面:洪水河槽断面由于较高的漫滩洪水位作用时间很短,且滩地流速较小,造床作用不显著,洪水的河床的宽、深之间无显著的河相关系。设计洪水河槽断面尺寸主要从宣泄洪水的角度来考虑;中水河槽主要是在造床流量作用下形成的,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地质组成,即服从河相关系。中水河槽的宽、深可采用河相关系计算;枯水河槽设计断面是为满足航运要求,一般只限于过渡段即浅滩的设计。采用浅滩疏浚工程挖出碍航部分的泥沙、河岸突嘴、石嘴,保持和增加航宽和航深。所需透水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治导线:又名整治线,是河道经过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也是整治工程体系临河面的边界连线,一般用两条平行线表示。治导线是布置河道整治建筑物的依据。★丁坝分类:上挑丁坝;正挑丁坝;下挑丁坝;人字坝;月牙坝;雁翅坝;磨盘坝。★水库防洪调节:水库防洪调节就是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来滞蓄洪水,削减洪峰,防止和减轻洪水的灾害,达到保护下游防护区安全度汛的目的。★城市防洪规划的特性: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地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规划。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规划具有城市规划和水利规划的双重特性。★渗水险情:汛期高水位历时较长时,在渗压作用下,堤前的水向堤身内渗透,堤身形成上干下湿两部分,干湿部分的分界线,称为浸润线。如果堤防土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不好,渗透到地方内部的水分较多,浸润线也相应抬高,在背水坡出逸点以下,土体湿润或发软,有水渗出的现象称为渗水。渗水也叫散浸或泅水,是堤防常见的险情之一。★抢护原则:以“临水(河)截渗,背水(河)导渗”,减小渗压和出逸流速,抑制土粒被带走,稳定堤身为原则。
★抢护方法:临河截渗(黏土前戗截流、桩柳(土袋)前戗截渗、土工膜截渗);反滤沟导渗的航宽和航深按航运部门的要求而定。
(砂石导渗沟、梢料导渗沟、土工织物导渗沟);反渗层导渗(砂石反滤层、梢料反滤层)渗水后戗(砂土后戗、梢土后戗)。★管涌险情:当汛期高水位时,在堤防下游坡脚附近或坡脚以外(包括潭坑、池塘或稻田中);地基渗流破坏的管涌和流土现象统称为翻沙鼓水。★原因:堤基下有强透水砂层,或地表虽有黏性土覆盖,但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土层被破坏。在汛期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流的流速和压力加大。当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的允许渗透坡降时,即发生渗透破坏,形成管涌。★抢护原则:“反滤导渗,控制涌水带沙,留有渗水出路,防止渗透破坏”。★抢护方法:反滤围井(砂石反滤围井、梢料反滤围井);无滤减压围井(无滤层围井、无底滤水桶、背水月堤);反滤压(铺)盖(砂石反滤压(铺)盖、梢料反滤压(铺)盖、装配式橡塑养水盆);透水压渗台。★水下管涌抢护:填塘;水下反滤层;抬高坑塘、沟渠水位。★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城市水危机严重;城市雨洪灾害严重,洪灾风险加大;雨洪径流污染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
第四篇:城市防洪规划报价
规划编制费报价
1.规划编制费
该编制费主要针对《城市防洪规划》报价,该规划编制费参照水利部文件(水规计
[2002]371号)执行,本次规划收费主要由规划设计费、××费、资料购置费、专题研究费、咨询评估费组成。
计算过程如下:
1.规划设计费
根据水利部文件《水利规划编制工作费用计算办法》(水规计[2002]371号)第3章规划设计费的计算过程,具体如下:
规划设计费指为完成规划设计及地质工作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现场查勘及交通差旅费、报告印刷费等。
规划设计费的计算公式为:
规划设计费=基本定额工日×工日单价×规划类别系数×难度系数×附加系数
难度系数=各项难度系数+1
附加系数=各项附加系数+1
表1规划设计费计算表单位:元
备注:(1)工日单价:参照本地区勘察设计企业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平均产值确定为260元/日,本阶段共采用10个工作日计算;
(2)规划类别:该阶段选用水土保持规划类别,类别系数为0.8;
3.资料购置费
按照相关规定,资料购置费一般控制在规划设计费的15%以内,本次经发包人及设计人员双方友好商定,将资料购置费取规划设计费的10%,即3.69万元。
4.专题研究费
按照相关规定,专题研究费一般控制在规划设计费的20%以内,本次经发包人及设计人员双方友好商定,将资料购置费取规划设计费的10%,即5.39万元。
5.咨询评估费
按照相关规定,咨询评估费一般控制在规划设计费的10%以内,因考虑到规划成果评估验收所产生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咨询评估费取规划设计费的10%,即3.59万元。
6.费用合计
① 规划设计费:35.96万元;
② 勘察费:52.91万元;
③ 资料购置费: 3.59万元;
④ 专题研究费: 5.39万元;
⑤ 咨询评估费: 3.59万元;
⑥ 费用合计:101.44万元。
第五篇:体系改进建议书
体系改进建议书
一、公司基本情况:
1、管理制度:目前我公司拥有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而且管理制度的完善机制也是健全的,但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却是失控的。
2、管理层:从两个月的接触及观察中发现,管理层积极向上的心是有的,但同时却有着极大的安于现状的情绪存在,没有那种岌岌可危的紧张感,没有那种因干不好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愧疚感,总是认为这是在所难免的或是“我也没办法;我给员工说过了”的心态。
3、员工:客户是公司的衣食父母,而员工是公司的基石,而现在员工的心态却总在于“废品在所难免”、“昨天我出了多少废品,得扣多少钱”、“今天下了多少单,我得赶紧干完”、“这月我罚多少了”等,而不是“我今天得认真干,不能出废品”,甚至有些员工对于公司的制度不闻不问。
4、工作环境: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我发现从员工到管理层都有一种“火烧眉毛”的心态,事出紧急的抓紧时间抓一抓,这段时间过去了或又有其他急事了要么又回归到了原始状态“该怎么地,就怎么地”,要么就去忙其他急事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二、原因分析:
1、管理制度是完善的,而且制度的完善机制也是健全的(如开会解决问题,下发整改通知等),但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却严重失控,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宣贯不到位,即工人不知道公司都有什么管理制度,怎么执行?如果加上以通知模式下发的管理制度,甚至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有什么管理制度都弄不太清楚,更不要提一线员工了;第二方面就是“一阵风”的处事方法,风过去之后便风平浪静,再没有什么人提这件事,久而久之,有关这方面就成了习惯。
2、管理层的态度和意识应该分开来看,大家都有想把工作干好的态度,都想工作中不出任何差错,但是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不出问题的几率太小,而我们只能将出问题的几率尽可能的降低至最低,而降低几率的办法有可能是对员工培训教育,也可能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但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会无形中增加员工及自己的工作量,本来不干这些就可以拿到工资,而干了这些还是拿到工资,一样的结果,为什么要给自己和员工找不舒服呢?追根揭底还是质量意识不到位,所谓质量意识并不是说我按公司规定执行便是有质量意识,而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能从产品质量角度去考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或办法以预防问题发生。
3、员工其实是最简单的问题,员工上班无非三种结果:
一、干活拿工资;
二、没干好活,少拿工资;
三、干好活拿工资,拿奖励。
而这三种情况却需要一一来分析:
首先第一种“干活拿工资”,这是每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达到拿工资这个目的我干活,但这种情况又分两种现象,一种是你要求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这还是非常好的现象最起码能够按要求来做,另一种则是应付差事,而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不受控,一切结果只能听天由命。
第二种“没干好活,少拿工资”,而这种情况多半就是因为应付差事、听天由命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却是公司和员工都不愿意看到的,公司是受经济损失,而员工是扣工资,甚至有时候工资会被扣完。如果仅仅是扣点工资员工虽然不情愿但还能接受,如果工资被扣完,员工辛辛苦苦一个月结果一次失误这一个月都白干了。想的开的员工会想“谁让我不小心出问题呢”,想不开的员工会想“我辛辛苦苦一个月,一次失误就把我工资扣完了,太没人情味了”,想的开的员工会继续工作,想不开的员工要么辞职,要么消极怠工继续出问题被辞退。而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想让员工拿高工资,想让员工都能长久的干下去成为大师级的员工,而这些不好的原因都是因为质量事故频发而造成的,是我们大家都不希望的原因造成的。
第三种“干好活拿工资拿奖励”,这不但是每个员工的目标,同时也是公司的目标,活干好了,客户高兴,公司高兴,员工更高兴。但这些并不是靠嘴来说的,而是靠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来完成的,有制度却没有执行和没有制度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没有制度,没有制度最起码可以说没规定,而有制度没执行只能说明公司管理跟不上。
4、工作环境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不关键”因素,要命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热度,而“不关键”是因为它是无形的,是不可测量的,看不到就引不起重视,引不起重视就会忽略,会变成“不关键”。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带动一些人,一个差的工作环境却可能毁了一群人。
在麦当劳的管理文化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流的流程、二流的干部、三流的员工”,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司对员工的定位,所以员工出错并不是应该说员工怎么怎么,而应该考虑是不是公司的管理环境有问题,是否是制度的问题,当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时候,还发生这些,只能说员工不合格,反过来再想一想,一个两个的不合格属于正常,但你能说员工都不合格吗?所以说,公司要做的是想方设法的改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不断的得到提高,不断的创造效益。
三、体系改进的想法
1、管理制度:
首先,将现有的管理制度及通知模式的制度进行统计,并将这些制度分类整理,让该得到和该看到的部门得到、看到;
其次,将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列入车间考核项目,先以车间为单位进行考核,而不是直接考核员工,因为直接对员工考核会使员工更加抵触制度的运行,而以车间为单位除了能增加员工集体荣誉感外,同时在进行处罚分摊时,员工的利益不会受损太严重,不会因为这些造成人员的流失,而在奖励时针对奖励的处理也可以增加大家的沟通,通过沟通使大家更能感受到集体的存在。
第三,奖励制度永远要大于处罚制度,而且奖励和处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管理制度执行力的推进,而这些就需要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在刚刚开始大家对制度的执行都不感冒的时候,那好,那我们就制定谁遵守管理制度对谁进行奖励,对于那些不感冒的可以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处罚,让他们意识到不做不行;当大家都开始按制度执行时,那就对严格按制度执行的进行奖励,对那些还存在违规的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处罚,让他们意识到不做好不行;当大家都可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的时后,我们就可以对车间进行象征性的奖励,而直接针对员工进行考核了,对违规的严惩,让员工知道违规不行。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转变,不管再有任何制度都会非常顺畅的执行。
2、管理层:
管理层在公司运行过程中发挥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上层领导来说管理层是执行者,对于一线员工来说管理层是领导者。对于来自上层的命令及上道工序的任务,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是必须要做的,其次要对命令进行分析,要明白怎样做才能达到要求,然后是对一线员工进行任务分派,通过任务分派让员工明白我们是要做什么,而且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则是让员工对分派的任务进行分析,看是否有疑难问题,通过分析让一切可能在任务执行期间发生的问题都在执行前得到有效的预防,从而保证任务可以有效的执行,并取得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而这些看似无用的生产前质量分析会,其实就是质量意识的体现,是预防质量事故的最基本前提。
3、员工:
首先,我们总说要换位思考,总让员工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那我们是否需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来替员工思考下问题呢?如:“我”为了什么上班?“我”又为什么来新生公司上班?“我”是否达到了来新生公司上班的目的?达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原因公司有预防措施吗?原因解决了吗?解决效果好吗?当换一个角度将这一连串的问题弄清楚后,你会发现,员工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员工也有想干好的心,但总是被“坏习惯”所影响。
其次,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总认为“合格”的员工应该是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执行力强,要处处为公司考虑,要严格遵守公司制度等。这样的员工是每个公司都想要的,但这是员工的“合格”要求吗?这从任何角度来看,如果员工做到这些要求,那他还会是个员工吗?如果不是,那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些来要求员工呢?在我看来,员工的要求只有最基本的两点:一要严格执行公司规定也就是说的执行力,二要有胜任工作的能力。达到这两点便是合格的员工,其他的要求都是在工作中通过时间的磨练和环境的影响所慢慢积累下来的,所以说不但员工观念要改变,公司观念也应该改变。
第三,员工对企业来说就是一座大楼的基石,当员工流动性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座大楼的基石不稳,所以说员工的稳定性是质量稳定、企业稳定的基本型前提。如果质量不稳定,业务量却很大,前期看似公司赚取了很多利益,而后期因质量不稳定造成的损失及客户赔偿,再加上因质量不稳定造成的客户流失加在一起,经过计算可能目前的效益与同期相比要提高了,但是和在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后期损失、没有老客户流失时的效益相比呢?这样算下来我们到底是受益,还是受损呢?除了这些,新客户开发与老客户流失相比哪个更重要呢?有些人会说同等重要,但经过分析你会发现,开发一位新客户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及费用都比保留一位老客户所需要的花费多的多,而说这么多,都是在强调质量的重要性,而质量往往都是和员工的稳定性所密切结合的。
4、工作环境:
关于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公司的硬件设施是非常完善的,从空调配备到饮用水,从食堂到宿舍等等,可以说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但是员工领情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生产需要,没有这些员工就不能更好的工作,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设施是为了公司而设立,其实有些时候,往往一点小细节反而更能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温暖,比如:现在夏天这么热,正是人心烦气躁的时候,虽然说食堂煮的都有绿豆水,但那不是非得等到吃饭时间才能去喝的吗,而且又那么热。但是如果我们用保温桶,将这些绿豆水送到车间呢?一点热水才能花费多少?但是这样的行为能够让工人感觉到公司在为他们着想,人都是相互的,你为我着想了,我就是在怎么滴,或多或少要心存感激吧?公司为员工做的多了,感激积少成多就会变成依恋和舍不得,而我们没有关注这些细节,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身处地为工人想。
除了硬件设施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外,制度管理上也应该设身处地的未员工着想,为什么?因为员工才是管理制度的最大执行者,公司整篇的管理制度,有多少是为主管和管理层制定?又有多少是为员工制定的?既然为员工制定的管理制度,我们就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上去考虑,如果自己作为一名员工来执行这些制度,你能否严格的按照制度执行,如果严格按制度执行了,是否会影响生产任务?如果影响了生产任务怎么办?加班?如果加班自己心理会是怎么一个态度?抵触还是接受?抵触是为什么抵触,接受又是为什么接受?如果抵触,员工带着抵触心工作会不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替员工想一想。
比如:如果两个员工的任务量都为20000,其中一个严格按公司规定进行检查、确认、填写记录等工作,造成产量降低只做到了15000,而另一个为了赶进度,只管生产,也不检查、确认,也不填写记录,最后完成了20000的产量,那这两个工人生产中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的几率又是多少呢?一次没问题,那次数多了呢?如果发生质量问题,有问题的产品会有多少?这些有问题的产品又有多少几率会到客户手里?生产任务虽然完成了,但因不可控造成的不安因素又会花费多少的精力和费用?和相差的部分产量相比我们是希望生产处于可控状态还是失控状态呢?
通过花费一些时间,却提高了员工的质量意识,营造了一种质量第一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公司的整体形象,这样比较下来我们还在意那点时间吗?
四、体系改进的建议
1、整理制度,将制度捋顺,并按部门对制度进行分类;
2、各部门对已整理好且与员工密切相关,需要员工严格执行的制度,组织员工进行讨论制度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听取员工的建议,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做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3、将已确定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进行归类、整理,并发放给相关部门,由部门对员工进行宣贯和培训,并验证效果。
4、按照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流程图,流程图按横向结构分级划分:一级流程图为总的目标性流程,应围绕着“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这一原则进行规划;二级流程为一级流程分解执行流程(如部门工作流程、生产过程流程及程序流程);三级流程为二级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分解流程,同时应在三级流程的基础上增加突发情况的解决流程。从而以显而易见的流程图来指导工作,来规范工作。
5、流程图公示在需要用的地方,同时用我们公司现有的制度完善机制(如开会、评审等),来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流程,最终使公司不论发生任何状况,都能使发现状况的人根据流程就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6、在流程都决定后,可以采取定机、定人型式的标准化试执行,也就是从印刷、复合、分切、制袋中各挑出一台机器,选定机长,要求必须按标准化执行,并签署协议对于因为执行标准化而未能完成的任务给予一定的补偿,以此来判定执行标准化和不执行标准化的区别,并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对比,但观察期至少要定3个月以上。
当员工办任何事都有流程可依的时候,标准化也就完善了!
体系专员:雷金龙 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