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改进高校法制教育
谈谈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改进高校法制教育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大学生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法律意识与行为选择脱节现象较严重.法律信仰尚未形成: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总体不能满足需要:大学生对现行法制教育评价不高,但对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充满期望等、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须从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加强法制教育认识.深化法制教育教学改革几方面努力。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审教育
一、基本情况与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进程的加快.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出厂更高要求 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承载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任务一为 改进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2010年5月份专门组织了这次调查,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以兰州理工大学360名学生为代表.共发出问卷360份.回收354份.其中有效回收率为98%。
1.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1)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意识正在提高过程中,但法律意识与行为选择脱节现象较严重.法律信仰尚未形成庄调查中,对于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的说法,约97%的同学持赞成态度:83.4%的同学认为依法治闰能实现:约66%的同学在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 首先会寻求法律保护:对于主动打官司是否丢人,87.9%的同学认为是争取权利.不丢人.只有l-4%认为丢人:58%的同学认为.理和证据是充分打赢官司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已经确立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认识到法律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性.认同法律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证据意识,法律意识正在提高过程中。
但是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理念追求与自身行为表现相脱节.出现了较大的矛盾 当调查到你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如何处理,约35%的人选择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16.9%的选择托关系解决,l2.1%的选择私下和解 甚至还有3.9%的选择用暴力或其他方式解决)对于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热点问题.51.3%的同学偶尔关注或基本不关注.非常关注的同学只占8.7% 在被问到如果明知某种行为违法(不构成犯罪),但对你自己或亲朋有好处时,你会怎么做时。接近一半的人选择权衡利弊再决定。8.2%的人则选择只要不被发现就会做.还有2%的人冒险去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相对性.表现为:法权意识相对滞后.对法制建设关注度低.守法动机消极.法律意识的强度还没有达到指导行为的程度.尤其是涉及实际利益时更加突出.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没有真正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2)受特权意识影响.当前大学生在法制环境及司法公正等问题上信心不足对当前法制环境的看法,很满意的只占1.7%.而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则占58%;同时.关于法律面前是否平等的问题上,约47%的同学认为法律面前不太平等或完全不平等;在权与法的关系上,认为法比权大的只有23.7%,而认为权比法大或依具体人和情况而定的占74.3%;在涉及诉讼时对法庭公正裁决的信心时.信心不足和完全没有信心的约占56%:在民告官能否获胜的问题上,约7l%的同学认为几乎无获胜可能性或者获胜可能性较小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我国法制的现状产生了困惑和疑虑.对当前法制环境满意度普遍不高.对权与法的关系问题仍较敏感。特权意识远未消除.有近1/4的同学认为社会背景是打赢官司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大学生对法庭的公正裁决,民告官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信心明显不足。可见,社会环境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平权意识普遍较弱2.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当前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法律知识总体不能满足需要在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能否应付
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调查中.认为足够应付的只占2.5%.认为不能应付和远不够用的占近58% :在被问到盗窃1000元现金是什么行为时.认为是犯罪的达到70% 说明经过长期法治建设和法制教育.大学生普遍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与受教育水平不相当。比如.对于盗窃1000元现金,仍有30%左右的同学认为是一般违法、违反学校纪律甚至仅仅是道德问题;此外,对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读过的仅占1.4%.超过2/3的同学则从未读过:而对于诉讼时效这一法律常识,不确切和不知道的约占75%;对于民法、行政法、刑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别的问题,比较清楚的只占约8%.不清楚的约占92%。
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法律知识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法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影响到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仍然明显不足.必然会阻碍大学生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用法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个别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总之.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3.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态度(1)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持肯定态度,但对其对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约88%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但是,对已有的法律知识.选择来自社会宣传和自学的约占60%,而选择来自学校课程、学校活动和宣传的只占约40%;在对高校法制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占63.1% .基本无效的占11.8%。这样的结果显示,对于高校法制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尽管是认可和支持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达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十分有限(2)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改革充满期望.并有较明确的意向虽然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效果评价一般.但他们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前景依然充满期望.约84%的同学希望或非常希望学校多开设一些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关的法律课程:71.5%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法学双学位。同时.结合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意向.约6O%的同学认为法律基础课的目的应该是既学到法律知识又提高法律意识:约90%的同学认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或案例与基本理论结合;约62%的学生认为.现行法律基础课内容和学时较少或太少:约80%的同学欢迎学校经常举办一些法制讲座、开展一些法律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态度积极、并有较明确的意向,具体表现为:在法制教育的目的上.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培养法律意识和学到法律知识同样重要:在法制教育实施途径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倾向于通过实践环节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与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要求上有一定差距:在具体教学方法中,绝大多数同学反感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倾向于案例或多种手段教学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渐提高.大学生学法、守法的积极性正日益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法制环境不满.对法制建设关注度低.法权意识相对滞后.法律意识与实际行为选择脱节,守法动机消极.法律知识欠缺,用法能力不足等现象,与此同时,对学校法制教育体系单一,法制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单
一、枯燥。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等问题不甚满意 究其根源。主要有社会和学校两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法治的进程.也严重影响着法律在大学生心中的尊严与权威.给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问题上起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当前有些高校在这
个问题上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究其原因在于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等。
首先.目前一些高等学校.尚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法制教育缺乏长远周详的计划.各方面不能有效协调、齐抓共管.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还未融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其次.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这样的认识及定位显然是不合理的 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并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还会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再次,在法制教育的认识上.当前一些高校囿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教育,在实践中忽视对学生法律能力、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模式教育.没有上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
三、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状况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优化法治环境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实施法制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即需要一种由社会主体基于主观上对法律至上、至圣、至贵、至信的思想认识.进而在客观上依法办事的行为定式而逐渐养成的社会风气.一种通过在规范化的立法、严格和公正的法律适用、主动而正确的守法以及制度化的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的贯彻实现而营造出的社会气氛。因此.改造现行的特权观念、革新立法机制、摈除司法弊端、重构制约机制等法治环境的塑造就显得十分迫切。只有在浓厚法治环境的影响下.全体社会成员包括青年学生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法律当作追求个体利益的资源而诉诸和利用.并全身心地卷入或许沉溺于法律实践的话语中进而逐渐形成遵循法律的习惯,以至产生对于总体法律的信仰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法治环境的优化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应特别重视以下环节: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即用法治理念指导高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全面贯彻实施.使教学、工作、学习、生活有章可循,保持有序状态。具体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加大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严格纪律和学籍管理.从对学生的收费到对学生的管理.再到学位证、毕业证颁发等.都要严格按章办事.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另一方面,要把管理行为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尊重管理对象,平等对待学生,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等,通过民主管理.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氛围。其次,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 高校要与地方政府、相关单位、部门密切配合.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取缔校园周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场所。形成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良好法治环境。
2.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认识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 具体实践中.应该把高校法制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末.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其次.要理清法制教育的定位认识 虽然育人宜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 因此。要改变目前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定位现状.必须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再次.要重塑法制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模式。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相对于法律意识、法律知识而言。
法律运用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成员的中坚.他们的用
法能力往往反映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水平因此.应当确立以法律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意识、知识、能力兼容一体的法制教育价值目标和模式。
3.深化高校法制教育和教学改革(1)调整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法制教育的基本渠道 但是显而易见.法律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学一门课所能达到的.在法制教育课程的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根据年级和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比如低年级主要上理论课.高年级可偏向于实践课:同时结合具体专业的不同需求开设一些专业法律课程和法律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学习法律,进而增加法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2)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①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大部分法制教育课都是以教师对基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对于课时十分有限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很难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法制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应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资源.在教学中引人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诊所教学法、新闻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有力促进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⑦寓法制教育于社会实践中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实践.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模拟法庭.设立法律咨询与服务
信箱、热线或网站,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组织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法律的看法.提高法律素质。
③构建法制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内容丰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渗透性强、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优势和特点,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平台。一方面.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在外地.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网上家长会,成立网上家长学校.既可以使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又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家庭.家庭教育讲法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请专业人士开展网上结对、法规辅导等活动,并与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街道综治办等建立网上法制教育基地.进行案例说法、法律咨询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并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法制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3)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机制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机制是整个高校法制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机制尚存在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 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标准 以往.高校给予违纪、违规乃至违法学生的处分往往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行为.又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因此。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既可以减少法律纠纷.同时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其次.要改革法制教育评价方法。该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成绩作为法制教育主要甚至唯一评价方法的状况.可探索实行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毕业时对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课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参与法律活动、日常行为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判。既考核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又考核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形成法制教育的总评成绩.强调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陶先林,宋全德 大学生法制状况的调查与思考U].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2】王春艳.浅谈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及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
【3】韩翠凤.强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思考U】.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5).[4】巫建忠.构建和谐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D】.教育文化.2007(1).
【5】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U】.科技与法制,科协论坛,2007(3).
【6】潘玉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U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7】胡姝.普通高校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U1.辽宁教育研究.2006(8).
第二篇: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摘 要】大学生犯罪现状堪忧,而高校法制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文章提出三方面的改进策略。第一,从法制课程教学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第二,从校园氛围入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三,从新媒体入手,利用网络平台,攻占法制教育新阵地。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氛围;新媒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接受法制教育,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培养良好法律素养。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对于推进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大学生被视为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群体,但近年来出现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犯罪事件,使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受到质疑。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文革期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2.5%;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约为17%。大学生犯罪率攀升趋势十分明显,并且呈现出以下新态势。
(一)暴力犯罪增长迅速。大学生犯罪一向以财产型与伤害型为主,但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夺人性命的恶性案件,凸显不祥趋势。如今,暴力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据调查,在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中该类案件已经达到30%左右。
(二)大学生犯罪向高层次人才蔓延。几年前,大学生犯罪出现在普通大专院校的比例较高,但现在呈现出向重点甚至名牌院校蔓延的趋势。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总数的31%。与此同时,硕士生、博士生犯罪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三)大学生犯罪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有的大学生犯罪以同乡会、QQ群为基础,编织犯罪网络,突显出团伙化趋势;有的大学生犯罪则是利用专业知识,如运用化学知识研制冰毒,呈现出智能化趋势。
(四)大学生犯罪种类呈现多样化。多年来,虽然大学生犯罪事件从未间断,但通常触犯的是盗窃、故意伤害等刑律。现在,大学生犯罪种类却呈多样化趋势。制毒、贩毒、卖淫、组织卖淫、诈骗、走私、诽谤、绑架、强奸、故意杀人、投毒、纵火等罪名均出现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现状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犯罪后进行反思,普遍认为法律知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而法制教育缺失正是导致该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学生个人原因
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他无关,因此法律知识可学可不学。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只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法律知识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一部分学生只为混文凭,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这类学生不具备学习法律知识的良好心态,大锅饭似的普法教育对他们不起多大作用。
(二)学校教育因素
1.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高校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法制教育。该课程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涉及多部法律。如:宪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都有所提及。由于涉及面太宽,从而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
2.教育形式单一。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真切的实践性,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们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法律知识,往往采用一说到底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缺乏时间去思考、讨论和消化,更无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法制教育现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承担此课程的老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主攻德育的教师,二是法学专业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难游刃有余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4.重视程度不足。纵观各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阵地基本仅限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艰巨任务并未得到清晰认识。在日常教育中,由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安全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工作重点。法制教育基本被排除在日常教育之外,在学生活动、学术讲座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情况更是极其少见。此外,部分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与学位挂钩,使学生们只重视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大环境给法制教育带来某些不利影响。首先,大学生受“以权谋私”、“权大于法”等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法律只是一个摆设,缺少将现实当中的纠纷与争议诉诸法律的意识,往往通过“拳头”、“强权”等个人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由于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较之以往更具快捷、方便、自由的特点,一些不良言论、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除了提高思想认识之外,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法制教育的环境,解决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上寻求突破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零散,基本采取的是一段介绍一部法律的方式编排教材,虽然做到了内容丰富,却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该课程教学内容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将与大学生现在与将来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作重点讲解。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等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而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等则可作简单介绍。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如果专业课教师未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比较消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专业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法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安排专业教师前往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等实践基地进行观摩,积累活生生的课程案例,了解具体办案流程,让教学内容充满现实性、生动性。第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司法考试,前往律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丰富教育方法。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守法、用法,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形成学法、守法、用法以及护法的习惯,使法律规则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最高权威。不是要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法律人才,因此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校法制教育。要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教学内容应有轻重之分,而且教学方法也应该丰富多彩。例如案例教学法,选择有启发意义的最新案例,弥补实践性不足的缺陷;体验式教学法,举办模拟法庭,提升课程吸引力;研讨式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实践性观摩法,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感受法律的神圣性,参观监狱、看守所,体味法律的不可侵犯性。
4.革新考核方式。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以试卷形式进行书面考核,考查的是对法律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们只关心考试能否顺利过关和分数的高低。这显然无助于实现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的目标。为此,应该革新课程考核方式,将考察大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第一,将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一。第二,强调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降低期末考核在学期总评中所占比例。第三,将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撰写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定期举办“法制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聘请相关的法律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来校举办法制讲座或现场咨询活动。举办全校性的学法、守法、护法演讲比赛,法制教育征文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播放法制教育宣传片以及“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法制栏目,并组织相关讨论,交流心得。
2.鼓励学生建立法律专业技能性社团或法律服务性社团,如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法律文书写作协会、法律咨询服务协会、法律服务中心等。以这些社团为依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增强法律知识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
3.充分调动资源。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业教师的责任,更应受到全校各部门、员工的广泛重视。力争将法制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例如:教师严格考勤,将遵守校规校纪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位学生;食堂排队就餐,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行公开招聘,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正义。此外,学工队伍在日常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保卫处加大犯罪预防宣传力度,网络资源中心为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供技术支持,都将有助于提升法律教育的有效性。只有充分调动各类资源,集全校之力,才能全面促进法制教育。
4.实现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是否实施法治化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法律信念的树立以及法律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程可循。另一方面,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学生对法治管理的信心。
(三)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取代其他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第一平台。因为互联网在时间、地域、内容、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确有必要。
1.校园网上开设法制专栏。一方面,报道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案件,对大学生的言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开辟讨论专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理清案件中的法律关系,积累法律知识。
2.设立网上法律咨询室。学生们随时可以通过邮件将法律问题告知法律咨询室的老师们。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学生们大多不愿寻求帮助,但网上法律咨询室却能实现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3.建立网络举报制度。在网络上曝光处于隐蔽状态的校园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监督的力量。同时,将曝光范围延伸至社会,用反面材料警示大学生。从而形成人人抵制违规行为,倡导校园文明新风尚的局面。
4.创建高校、家庭网络互动机制。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这样,既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的便捷通道;又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延伸教育,帮助学生家长进一步提升法律素养;还可以借助网络向家长们传播正确、高效的教育方法,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大学生个人原因、学校教育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原因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现状不容乐观,法制教育亟待加强。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为推进法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刻不容缓。本文探索高校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提出当前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的三方面策略:提高法制课程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氛围,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当然,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使当前的法制教育现状全面改观。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理应成为普法教育的先锋,推进学生教育,带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实现建设法制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菁.当代社会大学生法律意识评价分析[J].法制博览,2013(03).[2] 张娟.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12).[3] 贺松兰,张增勇.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改进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05).[4] 张燕娥.论高校的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2(05).[5] 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作者简介:李蕾(1980.10-),女,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这些学校本来法学渊源不深,加上法学教师素质不全面,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知识内化为深厚的法学素养。三是现实社会尚不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健全,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严肃性较差,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和特权观念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严肃性较差的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还相当薄弱的法律素养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
基于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
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因此,要真正地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略,就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确立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通晓用法途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而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领导干部在领导对象、领导内容、领导原则、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方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变化,但归根结底是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适应形势要求,实现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课题。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地方的法律规章,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以依法治国为龙头,协调
立法,依法行政,做好司法、普法、监督和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党组织自觉地在宪法及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领导工作中的决策方式、议事规则、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的要求,相应地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领导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管理经济事务,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依法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处理涉外关系,无一能离开国际法律、法规、原则和惯例。不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领导干部,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是难以适应促进经济发展任务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更好地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善于发挥工、青、妇等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居(村)民自治等。做好这些工作需要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同时,随着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领导对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非公有经济实体的出现,使得靠行政命令对其进行管理已难以奏效,必须靠法律引导和规范。二是群众对权力的崇尚已转变为对法律的遵守。三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述已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为法律关系,法律在人际关系中的协调规范作用越来越大。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就难以适应“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运用法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廉洁公正、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减少和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不仅可以增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而且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为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宣部、考试要求,不得不学”的占22%,“没去想过”的占7%,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在问到“您经常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报纸杂志吗?”时,认为“偶尔会”的占61.5%,“经常会”的占7.3%,“几乎没有”占30.3%。在问到“您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文件?”时,回答“偶尔会”及“不会刻意去了解,但会被动了解到”的占到86%,回答“会,经常”的及“不会,没那精力”的都是少数,分别占8.3%和6.4%。
5.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方面。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也较为理智,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在问到“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时,认为是“保护公民的权利”的占67%,认为是“巩固国家的统治”的占44%,认为是“规定公民的义务”的占20.2%,认为是“处罚违法犯罪”的占35.8%,回答“不清楚”的占1.8%。在问到“制止违法行为用哪种方法合适?”时,回答“打110报警”的占45%,回答“看情况而定”的占55%,选择“挺身而出”、“ 叫别人去制止”的都是少数,分别占1.8%和0.9%。在问到“如果你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问题时,回答“尽量争取调解”的占61.5%,选择“通过打官司,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的占26.6%,选择“武力摆平”的占9.2%,“向学校反映,等待学校处理”的占19.3%,“其他”的占10.1%。
6.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认识方面。当前大学生对身边个别同学的犯罪问题态度方面与社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但对个别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报告》。在问及“你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怎么认识”时,回答“很正常,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的占46.8%,认为“不可理解,毕竟大学生都受过较高教育”的占26.6%,“不好说,反正自己不会犯罪”的占24.8%。在问到“你认为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www.studa.net ——可多选”时,同学们对原因的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82.6%的人认为“个别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68.8%的人认为“法治意识淡薄,抱侥幸心理”,64%的人认为“家庭畸形教育”,62.4%的人认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39.4%的人认为“客观现实所迫”,33%的人认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回答“其他”的则占7.3%。
7.对社会法制环境的展望方面。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不太满意,但对法律的前景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在问到“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将如何?”时,回答“越来越多”的占45%,“逐渐减少”的占22%,“保持现状”的占11%,回答“不知道”的占20.2%。在问到“你认为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丑恶现象,是否通过加强法制或完善法制而解决?”时,回答“完全同意”、“ 基本同意”的占72.5%,认为“难说或不一定”的占24.8%。
(二)原因分析
从总的情况看,自从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来看已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在教与学两个环节都存在不足。第一,教学方面,《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从各高校的课时设置来看,全课程45课时到54课时,有的安排多些,有的少些,但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为2/5左右,也就是20学时左右,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局限,对专门教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把握,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的教学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守法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就新课程体系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几点对策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人:陈一鸣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河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学生
调查结果报告: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致力于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为祖国提供各种各样人才的大学校园就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在各高校推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思维最活跃的知识群体,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应该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机遇、取得有利的地位。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缺乏道德和违反法律规则的现象频频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内,这令部分的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近日,我在大学生这群体里展开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64份,具体的调查情况以及我对此的思考观点如下:
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就有62%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经常让座位给老,弱,病,残人士;在守时和遵守承诺方面,44.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做到,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其余的则表示自己偶尔做不到;在他人的道德修养状况对自身影响方面,3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相比之下,54.7%的大学生表示同学、朋友和老师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受身边同学的道德修养状况影响更大。调查中,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高,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低,52%的大学生表示自身道德修养一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某部分大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还有部分人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淡化,攀比意识与拜金主义盛行,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生日宴会花费过万元,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而且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在考试时作弊,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只有8%大学生认为法律跟生活、学习没多大关系。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48%的大学生表示在遭到权益侵害时不敢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而选择“自认倒霉”。另外有12%的大学生在遇到侵权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事靠武力解决问题。这说明针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敢于跟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实际生活可以知道,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一群思想活跃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如何,或许在将来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人际交往秩序。所以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训练,这样才能适应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