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意见
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意见
茅田小学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同时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征求教师意见,主要意见如下:
1、边远山区学校任教不足3年的年轻教师发放津贴应不低于人均标准500元。
2、对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原则,对在越边远、越艰苦的农村学校发放津贴应越高,也就是每个镇都应有差距。
3、对服务年限越长的教师给予越高档次的岗位津贴,比如分5年教龄或10年教龄段分档次发放津贴。
4、各镇再订发放津贴方案,对各镇越边远学校给予越高档次津贴。
茅田小学
2013年6月18日
第二篇:家乡迎来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
家乡迎来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
《广东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方案》,从这个方案出台到现在,兴宁各乡镇及县城,各个学校中的老师讨论最热的话题就是这个发放津贴的事,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反应,想必也就在兴宁才有这样的现象,也就是在教育这行才有的现象吧。去年有一位城里的老师这样说,“教书近10年也就领了1500左右的工资,要是现在能加个600或800,一次就加了工资一半的津贴,那真是要命!”可以看出教师岗位津贴对兴宁的教师无疑是一场及时大雨。
就我们兴梅地区而言,均属于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还把这个津贴分得一清二楚呢?兴宁小小的县城不是州三角,城乡都一样属于贫困地区,在兴宁,城乡除了地理环境不同,其它没什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均为低收入,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细比而言工资相同的基础上乡镇教师的津贴一直还高于县城,而教育结构的不完善至使工作量上乡镇远远低于县城,再加上兴宁经济落后而物价飞涨的怪象之下,县城教师有更难而无易矣!难道县城的教师就比乡镇的安心工作?难道县城教师就一定能比乡镇的富裕?乡镇的教师往县城去难道就是为了能安心工作,富裕生活?
如此看来乡镇教师有困难,县城的也不易,城市化的浪潮下,无奈乡镇缺乏好的生活资源,生活设施,毕竟重点学校不可能设在乡镇,有些事情在乡镇还真是办不到,因此百姓不顾一切往城里钻,孩子读书往城里挤,教师固然往城里流动。当下,城乡教育结构不均衡,并不是单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是教师的问题,是兴宁整体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在兴宁把津贴分得过细,是不是有不妥?
进一步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山区、农村边远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稳定山区、农村边远地区骨干教师队伍,促进山区、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这是建立岗位津贴制度的目的。教师岗位津贴实施方案出台后势必会给兴宁教师带来一股兴奋剂,但如何更好地带动城乡教师,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兴宁这个教师队伍庞大,经济欠发达的山区里确实是一次面临的考验和机遇。假如没有这场雨,没有这个方案,大家应该不会那么激动。下放岗位津贴能不能解决兴宁教师所面临的实质问题,真正要解决根本性问题,是不是还要靠兴宁自身的努力呢,要是自身没发展,经济一直落后,再来几次津贴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10年后兴宁也跟州三角一样富裕,那时也不用靠着津贴来生活。
鄙人认为:在兴宁地区工资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凡可以加的都加满都不为过,倘若不能,大家也别太在意。都是同一个屋檐下的人,同一条船上的人,都是兴宁人民教师,别人有加薪,自己没减,大可不必眼红,要为有加薪的人高兴才对,毕竟可以看到省级政府还是没忘记有困苦的教师。省级政府下发补贴至山区教师是好事,只是希望要发就发好,发足,发及时,发到真正需要得到补助的教师手里,让在一线或者二线的艰苦奋战的教师得到实惠。别让一场大好时雨迟迟才下,下到这里时却是小毛雨。
第三篇:边远地区教师代表发言稿
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XX小学X年级的班主任XX。今天我们一起迎来了XX区“边远地区教师培训”启动仪式,能作为学员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感到万分荣幸,更为自己能参加这种专业化的培训而感到无比的幸福!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的师德修养、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成败。形象是感召力,师德是凝聚力,能力是战斗力。班主任要担负起教育人、引导人的重任,这是新形势下对每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关键所在。
感谢XX区教育局组织的这次培训活动,他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又一次深入学习、广泛交流、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机会。我相信我们所有学员一定会满怀激情地面对这次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要求,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深入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我们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虚心接受专家的帮助和辅导,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完成本次研修任务;我们将把此次培训看成是职业生涯的一次历练,把培训课程当成一次滋润心田的营养大餐,通过培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们,让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熟练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XX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祝老师们学有所获,身体健康平安,生活充实愉快!
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
第四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共中央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建立起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义务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却与经济水平严重失衡,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变其弱势地位,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为此应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1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自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税费改革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意味着乡镇承担的绝大部分要转移到县级财政,但是县域经济的薄弱和分税制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缺乏稳固而坚实的收入基础。因县级财政客观上无力完全承担投入责任,从而产生抵制情绪,容易使得教育管理成本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
目前,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水平极低。转移支付 1
中1/3作为税收返还,各地税收返还数额取决于向中央缴纳税收的数量,不取决于各个辖区人口、支出需求等因素。在转移支付的另一部分直接补助中,中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但额度小,而且挤占、截留、挪用时常发生,这种直接转移支付多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缺乏制度保障。
4.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及各地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别是城乡与
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中央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过分地方化,不可避免导致各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间财政收入及筹资能力的差别,进而也造成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及多元办学体制下,一些经济和社会发达地区,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收民间资金,这也造成民间教育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占有水平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以税收返还为主的,富县经济水平高,得到的返还就多;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穷县都是农业县,得到的返还就少;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尤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义务教育主要靠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和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经济落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教育投入。从而造成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及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
对农村地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农村县、区在教育事业性经费上的投入的差距也主要是因省内差异引起的。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外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大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在地方财力相同的情况下,中部“二片”省的县、区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西部“三片”省的县、区更依赖于预算外资金。这表明教育投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4.3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将转移支付的财政资源多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本地财政收入领域,其结果造成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一来就不得不面临监督体制失灵的局面,因缺乏有效监督的意识和行动,客观上造成腐败行为滋生等问题。
第五章 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的对策。
5.1必须建立、健全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为了规范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作明确合理的划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要求及其应对措施,要求加快形成“权、责、利”及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新局面。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体制的核心是规范中央、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基础是确定各县义务教育的最低经费需求和测定各县的财政负担能力,计算义务教育经费供需差额。确定供需差额后,凡是需求大于财政供给能力的县,其差额由上级政府补助。省级政府应根据本省各县(市、区)的财政状况,负责平衡各县(市、区)的义务教育投人水平,由省级财政按均等化原则给予各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和省级政府实行分级测算,在县一级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确定后,再确定省级政府的负担能力;凡是省级政府无力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的,再由中央政府负担平衡全国各省份财政收支状况,给予专项补助。
5.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国家需不断增加转移支付的总量,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设置专项的转移支付方式。例如可设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自然灾害专项资金等,以突出中央地区对弱势地区的特别支持,全
力资助和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5.3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同时,适当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比例。要着力于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应以城市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额来确定农村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拓宽财政支持范围,设立财政专项基金,用于关注和资助弱势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在使用转移支付提供的经费过程中,还应注意各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尽量合理、科学地进行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地区各个学校的各项费用才有制度上的保证。
5.4健全监督机制,“阳光”转移。
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提高财政的总体透明度,增强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可预期性,而且对于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化也有促进作用。可降低转移支付资金的漏损;促进地方政府合规使用资金,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强化自我约束,规范职能行为。要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由各级审计部门对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查,确保资金运用到位。三是加强人大和社会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财经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扩大公开化程度,增强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大老百姓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参与力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建立
独立的义务教育评枯委员会,实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发放花名册
一年级:37人
二年级:32人
三年级:31人
四年级:33人
五年级:29人
共计:162人
竹园小学
2014年2月